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0  2025-01-26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
河北省沧州市八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5届高三12月八校联考
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仅仅凭历史学家在研究工作中离不开时间这一事实,还不足以断言历史学就是时间的科学。只有当我们认识到,不论在历史学者身上,还是在历史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手段上,时间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无处不在的时候,历史学才真正称得上是时间的科学。
社会中的任何存在都是历史性的存在,这为历史研究规定了时间界限。历史学研究人类文明的演变,文明有起源,仅就此而言,历史必然有一个时间上的开端。同时,自有人类以来,世界上有无数的文明起起落落,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列举了21个具有文明发展过程的社会,而在他那个时代,已知的原始社会的数量已经超过了650个。因此,凡历史性的存在,都有一个时间的终点。不论是文明,还是更加具体的历史事件和进程,在时间上都有开端和终结,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就意味着时间。所以,历史年代学就成为历史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辅助学科,它的作用就是把历史事件根据一定的时间顺序排列起来。目前流行的公元纪年方法,是在中世纪到近代初期逐渐地创立、完善和推广的。有了这样一种方法,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都可以井井有条地被安放在这条可以向前和向后无限伸展的时间之线上。而且,世界上不同地方在其曾经使用过的各种纪年法上的历史事件,都可以转换到这一线性的时序中。
这种以数字标记的线性时间,看起来客观、中性,其实不然。虽然每个以数字表现出来的年代,原本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当历史学家在这些年代上开始编排历史事件的时候,这些年代就被赋予一定的意义。例如,476年,是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年,这在西方的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这一年被认为对近代历史发展有深远意义。这种被赋予了重要意义的年代,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几乎到处存在。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选择和倾向性,使一些数字化的时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历史时间承载着意义这一事实说明,历史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给历史时间确定性质,历史上的年代标记、时代和时期的划分,是历史学家有意识的活动所引起的结果。
(摘自俞金尧《历史学:时间的科学》)
材料二:
在欧洲,有人曾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历史学家的时间是否不是连续时间,而是“分段时间”?
这可能是一种偏见。的确,单纯的纪年法,比如奥林匹克纪年或者公元纪年,都没有在中国自发产生。中国以朝代和统治纪年,自公元前140年左右以来朝代中又有年号。但中国的历史学家又想出了一套关于王朝合法性的融贯的“单轨”理论,努力把同时代的小王朝、王国和蛮族的纪年法与所采用的主要时间标度关联起来。年代学领域的天文学家刘羲叟在他的《刘氏辑历》中确认了干支周期、闰月、冬至夏至等,体现了其“长术”(调和长期数据之术)的成果。
此外,中国的历史编纂绝不限于朝代史的框架,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形式的“通史”发展起来,以处理包括若干个朝代兴亡在内的长时间历史。司马迁本人为通史的写作树立了典范,因为他的《史记》从远古一直讲到公元前100年左右的西汉时代,但他并没有提出很多理论来讨论历史学家的工作。从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开始,历史哲学才得到了精彩的研究。《史通》是世界上第一部讨论历史编纂方法的著作,很值得与八个半世纪以后的欧洲史学先驱博丹和拉波普利尼埃尔的著作相比较。刘知几的儿子刘秩与另一位唐代学者杜佑发明了一种全面的新型制度通史,刘秩作了《政典》,杜佑作了著名的《通典》。但直到1322年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出版,这种类型的著作才达到高峰。


浏览完整试题司马光于1084年主持完成了中国最伟大的通史著作——《资治通鉴》,由此书又产生了另一种体裁,即“纪事本末”。1190年左右,袁枢考虑到《资治通鉴》材料过于庞杂,遂选出239个论题,在其《通鉴纪事本末》中分别论述,这又给接下来几个世纪创造了一整套历史体裁。这样中国人便克服了时间的“分段化”。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司马光巨著的标题——“资治”。历史服务于一项重要的道德目的,即“资治”,指导行政工作,抑恶扬善。这便是中国历史编纂基本的“褒贬”理论,它是人类精神的一种崇高努力,尽管会使一些西方现代历史学家感到不快。由这导致的任何看似悖谬的东西,都可以通过深藏于一代代中国历史作家心中的一种深刻信念将其化解,那便是社会的显露和发展过程的一种内在逻辑,一种内在的道,因此“仁心”(善心、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终究会得到社会的善果,而不仁之心则会导致无法挽回的罪恶。人们感到这种归纳有非常充分的经验依据。于是,历史是道的显现。怎么会有人以为中国人的时间意识不如欧洲人呢?我们甚至可以说,是欧洲人的时间意识不如中国人,因为道在历史中的化现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连续过程。
(摘自英国李约瑟《时间、年代学和中国的历史编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历史年代学以历史时间为研究对象,可帮助历史研究者用时间线排序不同时空的历史事件。
B. 1492年以数字来标记,本身是客观、中性的,但因与哥伦布到达美洲关联而具有历史意义。
C. 中国没有自发产生单纯的纪年法,缘于古代以朝代和统治纪年能够融贯王朝的合法性。
D. 材料二中认为《史通》可以与欧洲史学家的著作相比较,这样让西方读者更容易理解。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我们没能认识到时间在历史学中已充分渗透、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无处不在这一事实,历史学就不是时间的科学。
B. 从汤因比这一例子可以推断出,世界上曾经有过许多的文明或社会,但大多数都已经走向时间的终点,成为历史。
C. 《史记》以创作实践树立写作典范,《文献通考》达到制度通史写作的高峰,这都说明一些中国史学家极具时间意识。
D. 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中心,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体现了连续时间,能让人清晰了解具体历史事件的开端和终点。
3. 依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举例与相关概念,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选项 概念 举例
A 线性时间 梁启超主张中国历史应以孔子纪年,将孔子生年作为纪年的开始,以此确立时间之线,方便考古。
B 分段时间 深知年号繁多的弊端,朱元璋登基后规定,从他以后的皇帝只能制定一个年号,并且以此作为祖训。
C “单轨”理论 《汉书》中用汉武帝元朔二年与匈奴的纪年时间进行关联,《新唐书》中用唐朝年号纪年为沙陀国作列传。
D “褒贬”理论 孔子修改了鲁国史书中不合微言大义的部分,删除了无关治道人伦的内容,最后编定了《春秋》。
A. A B. B C. C D. D
4. 材料二对西方学者 偏见进行了反驳,请简要说明文章是如何逐步展开反驳的。
5. 下面这段改编歌词串联各个朝代,如同一部微型中国通史。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其体现出的历史时间的特点。
周朝太长,一分成了双;春秋在竹简上,战国忙打仗。
秦灭六国,长城曾辉煌;因为那暴政,二世而亡。
汉在远方,西元前后伤;随风飘散,新的模样。
三国残,两晋殇,胡人模样已泛黄……
北风乱,夜未央,二十五史剪不断……
【答案】1. C 2. A
3. B 4. ①首先指出中国史学家用“单轨”理论等调和朝代、年号纪年等分段时间;②接着指出史学家用通史处理长时间历史以跳出朝代史框架;③然后指出纪事本末体克服了时间的“分段化”;④最后指出道在中国历史中的化现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连续过程,反驳了对方偏见。
5. ①历史性的存在有时间界限。中国历史以朝代和统治纪年,如周、秦、汉等朝代各有起点和终点。②历史时间承载着意义。歌词中秦国的灭亡,三国、两晋等时期的划分等都具有褒贬之意。③中国历史时间整体上是连续时间。“二十五史剪不断”体现了各个朝代前后相续。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缘于古代以朝代和统治纪年能够融贯王朝的合法性”错,结合材料二第2段第2句可知“中国没有自发产生单纯的纪年法”是对的,再结合第3、4句,尤其第4句的“但”可知,“缘于……”强加因果了。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A.“历史学就不是时间的科学”错。结合材料一第1段的“仅仅凭历史学家在研究工作中离不开时间这一事实,还不足以断言……只有当我们认识到,不论在历史学者身上,还是……”可知“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无处不在”只是条件之一。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B.朱元璋规定只能制定一个年号实际上是克服年号繁多带来的时间“分段化”。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证思路的能力。
本题考查的是思路,可以借鉴“思路脉络题型来理答案要点。要准确拟出答案,需要先逐段分析概括材料二的内容。
材料二第1段“在欧洲,有人曾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历史学家的时间是否不是连续时间,而是‘分段时间’”提出问题;
第2段开头一句“这可能是一种偏见”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接着用让步关系的句子“中国的历史学家又想出了一套关于王朝合法性的融贯的‘单轨’理论,努力把同时代的小王朝、王国和蛮族的纪年法与所采用的主要时间标度关联起来”指出:中国史学家用“单轨”理论等调和朝代、年号纪年等分段时间;
第3段“此外……”告诉我们这是又一反驳的理由,段首句强调了“发展起来的通史处理了包括若干个朝代兴亡在内的长时间历史”,指出史学家用通史处理长时间历史以跳出朝代史框架;


展开余下试题第4段根据“这又给接下来几个世纪创造了一整套历史体裁。这样中国人便克服了时间的‘分段化’”可知,指出纪事本末体克服了时间的“分段化”;
第5段最后部分小结,根据“于是,历史是道的显现……道在历史中的化现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连续过程”可知,指出道在中国历史中的化现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连续过程,反驳了对方偏见。
最后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的格式回答即可。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作者观点的概括理解的能力。
审题的侧重点在“体现出的历史时间的特点”,梳理材料一各段内容。
第1段是提出中心观点,历史学是时间的科学。
第2段通过分析历史存在都有时间界限,有开端和终结,阐释历史意味着时间,历史年代学的作用就是把历史事件根据一定的时间顺序排列起来。结合举例中“周朝太长,一分成了双;春秋在竹简上,战国忙打仗。秦灭六国,长城曾辉煌;因为那暴政,二世而亡。汉在远方,西元前后伤……”可以看出,中国历史以朝代和统治纪年,如周、秦、汉等朝代各有起点和终点。历史性的存在有时间界限。
第3段的主要意思在开头两句,转折关系的句子告诉我们侧重点在转折之后,那就是在年代上编排历史事件时,年代被赋予了一定的意义。显然,结合“秦灭六国,长城曾辉煌;因为那暴政,二世而亡。汉在远方,西元前后伤;随风飘散,新的模样。三国残,两晋殇……”可知,歌词中秦朝的灭亡,三国、两晋等时期的划分等都具有褒贬之意。历史时间承载着意义。
材料二总体上就是来反驳西方学者的偏见,“二十五史剪不断”体现了各个朝代前后相续,说明中国历史时间是连续时间。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山大地(节选)
杨志军
等父亲拴好马走进帐房时,炉火已经生起,①一个边沿满是豁牙的陶锅坐在上面。桑杰的妻子是个又瘦又小的女人,看到父亲后迅速低头弯腰。父亲说:“大嫂啦,你好。”吓得她转身,不知道往什么地方躲。桑杰说:“多放点酥油的要哩。”“噢呀(好的、是的)。”妻子赛毛答应着,腰弯得更低了。等招待父亲喝了酥油茶吃了糌粑,搬家就开始了。桑杰在家中小小的享堂前跪拜祈祷。拆卸帐房时,父亲要帮忙,桑杰不让,一个劲说着“贵人不沾手”之类的话。父亲又要帮忙,还是被桑杰拦住了:“强巴科长啦,要是你嫌搬家动作慢,就请用鞭子抽我们。”父亲说:“怎么会嫌弃呢?就是不好意思闲着。”桑杰说:“天上没有牦母牛,下的不是奶子;贵人没有无底靴,怎么会不好意思?”父亲只好站在一边,看他们忙活。家什没有多少,很快就妥当了。
太阳正在西斜,桑杰一家赶着牲畜朝着沁多草原南部的野马滩走去。正是夏花盛放的季节,蕊红瓣白的点地梅左一片右一摊,像铺满了不规则的花地毯。而在通往远处雪山的高地上,金灿灿的九星花漫作了河,开阔的河面上飞翔着四五只鹰,可以想见那儿的花海草浪里正在蹦跳着旱獭和野兔、雪貂和马鸡。②一行人赶着牲畜在如诗如画的景色里跋涉,走到天黑就歇下了。搭建帐房,生火做饭,睡了一夜,第二天再走,再歇。搬家的路虽然漫长,却给父亲提供了观察牧家并和桑杰一家聊天的机会。他发现赛毛喜欢唱歌,只要唱起来,似乎骨子里有一种力量。
父亲和桑杰一家走到第四天下午,才看到野马雪山。从沟沟壑壑里流出一条河叫野马河。滩头和水湾以及两河相交形成的三角带,便是一望无际的野马滩。桑杰选了一块高地打算安顿帐房。父亲问:“为什么不去离水近的地方?”桑杰说:“地势低的水里住着黑龙,地势高的地方住着白龙,黑龙脾气大,白龙性情柔。”他把帐房和家什从牦牛背上卸下,挑出享堂在草墩子上摆好,磕了一个头:“雪山大地保佑,请不要让黑龙发怒。”父亲发现享堂里供的是一个塔形的糌粑食子,问:“阿尼琼贡的供物数不清,他怎么就给你一个硬邦邦的糌粑团呢?”桑杰顿时显得十分恐慌:“不是糌粑团,是雪山大地的宝贝阿尼玛卿雪山。”然后双手合十放在额头上,虔诚地念起了祈福真言。父亲知道说错了话,赶紧改口:“真的是阿尼玛卿雪山吗?那我也得拜一拜啦。”说着朝享堂跪下,学着牧人的样子磕了一个头。桑杰愣了片刻,惊讶地说:“公家人磕头,我是头一回看见。”③说罢就笑了。
等赛毛背水回来时,帐房差不多已经搭好。这次桑杰没有拒绝父亲的帮忙,父亲意外极了:仅仅对着享堂磕了一个也许只是做做样子的头,就带来了如此大的变化。
来到野马滩,父亲想走访牧民,了解他们的生活境况。然而第二天,桑杰去找野马滩上的牧民,被当地人打了,还被人家强行借走了马。父亲说:“我去跟他们论理,正好会会他们。”他策马朝低洼地走去。桑杰和赛毛追过来,忧急地喊道:“强巴科长啦,回来,回来。”父亲不听,打马跑起来。赛毛扯开嗓子唱起来:
送一团糌粑给走的人,路途遥远要小心,祈求雪山大地保佑你,一路高兴一路顺,前路上的坡坎低下来,开出一扇安康门,④前路上的河流别挡道,吹来一阵清凉风。
父亲找遍了低洼地也没有找到人,新鲜的马粪告诉他,那些人沿着野马河走向了源头。他跟了过去,可越走越高。阳光渐渐有了寒意,风变得凉飕飕的,地上的绿很快就没了,地面裸露着赭红的岩石。他听到阵阵轰鸣随风而来,走到悬崖边一看:啊嘘,野马河的水突然翻腾起了推石拉土的波浪,一路汹涌,狂泻而下。发大水了,父亲不禁打了寒战。他硬着头皮拉马往下走,终于远远望到低洼地,还好,没有洪水泛滥的迹象。天就要黑了,父亲骑上了马,马也看到了低洼地的平静,步子轻快起来。
但是父亲还是太大意了,似乎第一浪洪水正等着他,一见他进入低洼地,就轰然漫过河床喧喧嚷嚷奔腾而来。马惊慌得嘶鸣着,在浪峰前奔跑。父亲喊着:“快啊快啊!”然而马蹄转眼浸在了水里。水位迅速升高,马很快跑不动了,停下来,不时地叫一声,恐惧绝望的哀鸣里饱含着对生的留恋。突然传来一阵喊声:“强巴科长啦,强巴科长啦。”父亲回答着,从马背上溜下来,蹬着齐腰深的水往前走。前面黑黝黝的,像是一座荒丘,赛毛站在丘顶不停地喊。父亲拉马吃力地走着,很慢,等来到荒丘跟前时,水已经没过了脖子。他不会水,沉浮在水面上挣扎着,眼看要够着荒丘了,又让顺流而下的马拽进了激浪。赛毛站在水边,解下腰带甩了过来,喊着:“强巴科长啦,抓住,抓住。”父亲伸手抓了几次才抓住。“强巴科长啦,把缰绳给我。”她踩进水里,弯腰伸出一只手。父亲把缰绳使劲朝她扔去。赛毛一手用腰带拽着父亲,一手用缰绳拽着马,又瘦又小的身子骨不知哪来那么大力气,父亲和马都被她拽上了荒丘。但父亲和马都还没来得及站稳,水浪就追随而来,翻卷得又高又大,就像魔鬼派来的使者,一手撕住了马,一手撕住了父亲。又瘦又小的赛毛再也支撑不住了,一头栽向水里。其实她只要松手就安然了,但她没有,没有松开连接着父亲的腰带,也没有松开连接着马的缰绳。父亲灌了几口水,被急流冲向了马,马在拼命泅水,拦住了父亲。父亲使劲蹬着马,再次靠近荒丘,扳住岩石的缝隙,爬了上去。等他稳住自己,再回头看时,赛毛已经不见了,马也不见了,只有大水浩浩而来,荡荡而去。
节选自长篇小说《雪山大地》(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
注:文中的“父亲”是汉族干部,他到沁多草原调查走访牧民的境况,被安排住在藏民桑杰帐房中。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中“就请用鞭子抽我们”一句,见出桑杰卑微、曾被奴役的命运,反映了其在新社会里思想意识还没有彻底改变。


展开余下试题B. 第二段用较多笔墨直接描写了途中所见之景:沁多草原夏花盛放,雄鹰飞翔,动物蹦跳。画面富有生机,充满诗情画意。
C. 小说透过对洪水奔腾、父亲着急中开始念佛号、马儿由惊慌到绝望的哀鸣等一系列状貌的精准描写,紧迫感扑面而来。
D. 小说没有直接写赛毛遇难,但“赛毛已经不见了,马也不见了,只有大水浩浩而来,荡荡而去”,暗示了赛毛的结局。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边沿满是豁牙”“陶锅”等短短几个词句,形象地勾勒出桑杰家贫苦的境况。
B. 句子②中“跋涉”一般是艰苦的,与“如诗如画的景色”形成强烈反差,句子极具张力。
C. 句子③中的“笑”字,通过神态描写表明了桑杰对身为公家人的父亲态度的隔膜和敬畏。
D. 句子④中“前路上的河流别挡道”呼应了后文父亲遭遇洪水险境的相关内容,非常巧妙。
8. 《雪山大地》的语言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读书小组要求根据此文撰写语言鉴赏札记,请分条列出你的鉴赏要点和依据。
9. 杨志军说:“《雪山大地》是一部关于爱的诠释。”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6. B 7. C
8. ①方言口语、藏族谚语。文化风味,生动独特。如“啦”“要哩”呈现了藏族牧民朴实心态。如“天上没有牦母牛,下的不是奶子;贵人没有无底靴,怎么会不好意思”草原味浓厚,生动地反映了牧民生活、心理、人际关系以及生存状态等信息。(举一个例子即可。)②富有诗意歌曲深情诠释了草原藏族“会说话就会唱歌”的特质。如文中赛毛的歌唱,在诗意的歌声中表达对雪山大地的虔诚,体现人性的善良。③神话色彩突出,彰显草原牧民对雪山大地的信仰。如“黑龙”“白龙”的神话故事体现的神性、神力等。
9. ①“爱”是藏族人民对雪山大地的信仰。“雪山大地”是藏族人民最原始的自然崇拜,最坚定、超然的信念。在藏族人心底,再艰难的处境,只要有了雪山大地的眷顾,就会有奇迹的出现。②“爱”是援藏干部“父亲”的人民情怀。作为蹲点的汉族干部,住在桑杰家,不摆架子,融入藏民生活,尊重藏族文化;不顾危险,要为受到欺负的桑杰论理,同时也是为寻找野马滩的牧民,搞好查访,为民服务。③“爱”是藏民桑杰、赛毛的善良人性。桑杰没有怨言地给父亲提供食宿;赛毛凭着善良的情感,担心父亲的安危,天黑后独自去寻找,急流中勇救父亲,自己却被激浪卷走,彰显出人间大爱。④“爱”是藏汉一家亲的民族大团结。援藏干部心系牧民,藏族民众尊重援藏干部,积极配合工作,甚至牺牲生命勇救汉族干部,体现了汉藏人民的骨肉相连的大爱。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B.“动物蹦跳”是虚写,是由飞翔的雄鹰“想见到那儿的花海草浪里正在蹦跳着旱獭和野兔、雪貂和马鸡”。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C.“隔膜和敬畏”错,桑杰对身为公家人的父亲一直是尊重的,只是前面尊重中有点隔膜,现在有了亲切。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①方言口语、藏族谚语。文化风味,生动独特。如“啦”“要哩”“噢呀”运用方言口语,呈现了藏族牧民朴实心态。如“天上没有牦母牛,下的不是奶子;贵人没有无底靴,怎么会不好意思”语言地方色彩浓厚,具有浓郁的草原文化风味,生动地反映了牧民生活、心理、人际关系以及生存状态等信息。
②富有诗意歌曲深情诠释了草原藏族“会说话就会唱歌”的特质。如文中“送一团糌粑给走的人,路途遥远要小心,祈求雪山大地保佑你,一路高兴一路顺,前路上的坡坎低下来,开出一扇安康门,前路上的河流别挡道,吹来一阵清凉风”在父亲去找野马滩上的牧民时,赛毛唱起了歌,在诗意的歌声中表达对雪山大地的虔诚,体现人性的善良。
③神话色彩突出,彰显草原牧民对雪山大地的信仰。如地势低的水里住着黑龙,地势高的地方住着白龙,黑龙脾气大,白龙性情柔。”“‘不是糌粑团,是雪山大地的宝贝阿尼玛卿雪山。’然后双手合十放在额头上,虔诚地念起了祈福真言”,桑杰一家搬家安顿在一块高地,桑杰表现出对阿尼玛卿雪山的虔诚,“黑龙”“白龙”的神话故事体现的神性、神力等。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爱”是藏族人民对雪山大地的信仰。“他把帐房和家什从牦牛背上卸下,挑出享堂在草墩子上摆好,磕了一个头:‘雪山大地保佑,请不要让黑龙发怒。’”,“雪山大地”是藏族人民最原始的自然崇拜,最坚定、超然的信念。在藏族人心底,再艰难的处境,只要有了雪山大地的眷顾,就会有奇迹的出现。
②“爱”是援藏干部“父亲”的人民情怀。结合注释“文中的‘父亲’是汉族干部,他到沁多草原调查走访牧民的境况,被安排住在藏民桑杰帐房中”可知,作为蹲点的汉族干部,住在桑杰家,“拆卸帐房时,父亲要帮忙”“说着朝享堂跪下,学着牧人的样子磕了一个头”不摆架子,融入藏民生活,尊重藏族文化;“父亲说:‘我去跟他们论理,正好会会他们。’他策马朝低洼地走去”不顾危险,要为受到欺负的桑杰论理,同时也是为寻找野马滩的牧民,搞好查访,为民服务。
③“爱”是藏民桑杰、赛毛的善良人性。“多放点酥油的要哩”“噢呀(好的、是的)”“招待父亲喝了酥油茶吃了糌粑”桑杰一家没有怨言地给父亲提供食宿;“赛毛一手用腰带拽着父亲,一手用缰绳拽着马,又瘦又小的身子骨不知哪来那么大力气,父亲和马都被她拽上了荒丘”“又瘦又小的赛毛再也支撑不住了,一头栽向水里”赛毛凭着善良的情感,担心父亲的安危,天黑后独自去寻找,急流中勇救父亲,自己却被激浪卷走,彰显出人间大爱。
④“爱”是藏汉一家亲的民族大团结。援藏干部心系牧民,在桑杰受到欺负时,冒着危险去找野马滩上的牧民理论,藏族民众尊重援藏干部,积极配合工作,赛毛担心父亲的安危,天黑后独自去寻找,急流中勇救父亲,最后牺牲生命,体现了汉藏人民的骨肉相连的大爱。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今世近习之请行,则官爵可买;官爵可买,则商工不卑也矣。奸财货贾得用于市,则商人不少矣。聚敛倍农而致尊过耕战之士,则耿介之士寡而商贾之民多矣。
是故乱国之俗: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盛容服而饰辩说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其言谈者,为设诈称,借于外力,以成其私,而遗社稷之利。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其患御者,积于私门,尽货赂,而用重人之谒,退汗马之劳。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之器,聚弗靡之财,蓄积待时,而侔农夫之利。此五者,邦之蠹也。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养耿介之士,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削灭之朝,亦勿怪矣。
(选自《韩非子•五蠹》,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夫本不正者末必倚,始不盛者终必衰。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河间献王曰:“管子称:‘仓库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夫谷者,国家所以昌炽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河北省沧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