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司马光于1084年主持完成了中国最伟大的通史著作——《资治通鉴》,由此书又产生了另一种体裁,即“纪事本末”。1190年左右,袁枢考虑到《资治通鉴》材料过于庞杂,遂选出239个论题,在其《通鉴纪事本末》中分别论述,这又给接下来几个世纪创造了一整套历史体裁。这样中国人便克服了时间的“分段化”。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司马光巨著的标题——“资治”。历史服务于一项重要的道德目的,即“资治”,指导行政工作,抑恶扬善。这便是中国历史编纂基本的“褒贬”理论,它是人类精神的一种崇高努力,尽管会使一些西方现代历史学家感到不快。由这导致的任何看似悖谬的东西,都可以通过深藏于一代代中国历史作家心中的一种深刻信念将其化解,那便是社会的显露和发展过程的一种内在逻辑,一种内在的道,因此“仁心”(善心、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终究会得到社会的善果,而不仁之心则会导致无法挽回的罪恶。人们感到这种归纳有非常充分的经验依据。于是,历史是道的显现。怎么会有人以为中国人的时间意识不如欧洲人呢?我们甚至可以说,是欧洲人的时间意识不如中国人,因为道在历史中的化现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连续过程。 (摘自英国李约瑟《时间、年代学和中国的历史编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历史年代学以历史时间为研究对象,可帮助历史研究者用时间线排序不同时空的历史事件。 B. 1492年以数字来标记,本身是客观、中性的,但因与哥伦布到达美洲关联而具有历史意义。 C. 中国没有自发产生单纯的纪年法,缘于古代以朝代和统治纪年能够融贯王朝的合法性。 D. 材料二中认为《史通》可以与欧洲史学家的著作相比较,这样让西方读者更容易理解。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我们没能认识到时间在历史学中已充分渗透、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无处不在这一事实,历史学就不是时间的科学。 B. 从汤因比这一例子可以推断出,世界上曾经有过许多的文明或社会,但大多数都已经走向时间的终点,成为历史。 C. 《史记》以创作实践树立写作典范,《文献通考》达到制度通史写作的高峰,这都说明一些中国史学家极具时间意识。 D. 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中心,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体现了连续时间,能让人清晰了解具体历史事件的开端和终点。 3. 依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举例与相关概念,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选项 概念 举例 A 线性时间 梁启超主张中国历史应以孔子纪年,将孔子生年作为纪年的开始,以此确立时间之线,方便考古。 B 分段时间 深知年号繁多的弊端,朱元璋登基后规定,从他以后的皇帝只能制定一个年号,并且以此作为祖训。 C “单轨”理论 《汉书》中用汉武帝元朔二年与匈奴的纪年时间进行关联,《新唐书》中用唐朝年号纪年为沙陀国作列传。 D “褒贬”理论 孔子修改了鲁国史书中不合微言大义的部分,删除了无关治道人伦的内容,最后编定了《春秋》。 A. A B. B C. C D. D 4. 材料二对西方学者 偏见进行了反驳,请简要说明文章是如何逐步展开反驳的。 5. 下面这段改编歌词串联各个朝代,如同一部微型中国通史。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其体现出的历史时间的特点。 周朝太长,一分成了双;春秋在竹简上,战国忙打仗。 秦灭六国,长城曾辉煌;因为那暴政,二世而亡。 汉在远方,西元前后伤;随风飘散,新的模样。 三国残,两晋殇,胡人模样已泛黄…… 北风乱,夜未央,二十五史剪不断…… 【答案】1. C 2. A 3. B 4. ①首先指出中国史学家用“单轨”理论等调和朝代、年号纪年等分段时间;②接着指出史学家用通史处理长时间历史以跳出朝代史框架;③然后指出纪事本末体克服了时间的“分段化”;④最后指出道在中国历史中的化现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连续过程,反驳了对方偏见。 5. ①历史性的存在有时间界限。中国历史以朝代和统治纪年,如周、秦、汉等朝代各有起点和终点。②历史时间承载着意义。歌词中秦国的灭亡,三国、两晋等时期的划分等都具有褒贬之意。③中国历史时间整体上是连续时间。“二十五史剪不断”体现了各个朝代前后相续。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缘于古代以朝代和统治纪年能够融贯王朝的合法性”错,结合材料二第2段第2句可知“中国没有自发产生单纯的纪年法”是对的,再结合第3、4句,尤其第4句的“但”可知,“缘于……”强加因果了。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A.“历史学就不是时间的科学”错。结合材料一第1段的“仅仅凭历史学家在研究工作中离不开时间这一事实,还不足以断言……只有当我们认识到,不论在历史学者身上,还是……”可知“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无处不在”只是条件之一。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B.朱元璋规定只能制定一个年号实际上是克服年号繁多带来的时间“分段化”。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证思路的能力。 本题考查的是思路,可以借鉴“思路脉络题型来理答案要点。要准确拟出答案,需要先逐段分析概括材料二的内容。 材料二第1段“在欧洲,有人曾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历史学家的时间是否不是连续时间,而是‘分段时间’”提出问题; 第2段开头一句“这可能是一种偏见”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接着用让步关系的句子“中国的历史学家又想出了一套关于王朝合法性的融贯的‘单轨’理论,努力把同时代的小王朝、王国和蛮族的纪年法与所采用的主要时间标度关联起来”指出:中国史学家用“单轨”理论等调和朝代、年号纪年等分段时间; 第3段“此外……”告诉我们这是又一反驳的理由,段首句强调了“发展起来的通史处理了包括若干个朝代兴亡在内的长时间历史”,指出史学家用通史处理长时间历史以跳出朝代史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