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影片中的药物发挥的功效让我们看到了基因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前景与希望,但是那奇效也只是停留在动物实验阶段。影片中,科学家威尔偷偷地给患病的父亲也使用了这种ALZ-112药物,虽然他父亲前期奇迹般地恢复了大脑功能,但是数年后威尔发现人体对这种药物产生了抗体,父亲的病情加速恶化。所以,动物实验的成功再到人体实验还是需要历经重重考验的。 既然治疗方法没成型,那么,做好预防就十分必要。由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理尚未彻底被探明,做到完全有针对性的预防也尚不可能。不过,行为调整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作用的。人天生是群居动物,如果成天独自憋在屋里,不交流,大脑缺乏刺激,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变得越来越呆;相反,生活在一个集体里,每天跟外界互动,进行信息交流,思维的链条便不会断,能更好地保持自身的活力。所以,那些爱说话的老人更乐于思考和回忆,不那么容易患上阿尔茨海默病。有些父母可能整天唠唠叨叨,令子女不胜其烦,但从医学角度看,却有助于降低患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老人多发展一些兴趣爱好,跟周围的同伴打成一片,跳跳广场舞,或者下下棋,经常进行有效社交,才能保持头脑活跃。所以,做子女的要常回家看看。我们都逃不开老去的命运,虽不可避免,但可以老得从容、老得快乐。 (摘编自尹烨《生命密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皮层中,基本是两种物质:坏死的脑细胞和会对大脑造成损害的β淀粉样蛋白。 B. 基因与阿尔茨海默病有一定的关联,那些精神矍铄、耳聪目明的老人都是ApoE基因等位基因亚型是ε2或ε3型的人。 C. 目前的治疗原则主要是通过药物延缓阿尔茨海默病进展,无法对其根治,在此情况下,做好预防十分必要。 D. 大脑经常受外界的刺激,思维会更加活跃,可见外界影响是人是否患上阿尔茨海默病更为重要的因素。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阿尔茨海默病病因能清楚一些,那么现实中的防治手段可能会获得长足发展。 B. 关于药物的动物实验虽然极具参考价值,但有时并不能反映药物在人身上的效果。 C. 老人不管跳广场舞还是下棋,目的主要是让大脑的状态活跃,降低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 D. 药物介入可能会影响基因的表达,研制基因治疗药物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一个重要路径。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快递小哥”“恐怖分子”等词语既使枯燥的内容浅显易懂,也深化了读者对发病机制的理解,突出了科普文章“科学性”的特点。 B. 在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的过程中,科学家们表现出勇于探索、坚持不懈、严谨务实等优秀的科学品质,令人敬佩。 C. 结尾体现的浓厚情感与人文关怀为文章增添了温度和深度,不仅使读者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更引发对生活的思考。 D. 本文开篇介绍疾病的发现,接着分析相关基因与疾病的关系,再阐述治疗研究进展及困难,最后强调预防,逻辑清晰。 4. 请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一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他体内的ApoE等位基因亚型可能是 ① 。因为这种基因亚型的Apo-E蛋白和 ② 合不来,结合和消解Aβ沉淀的 ③ ,使得患病的风险 ④ 。 A. ① ε4型 B. ② Αβ C. ③ 能力强 D. ④ 升高 5. 文中提到科幻电影《猩球崛起》的有关内容,起到了哪些作用? 【答案】1. C 2. C 3. A 4. C 5. ①通过引用一部广为人知的科幻电影,吸引读者的兴趣,为枯燥的医学信息增添一些趣味性。 ②《猩球崛起》中的黑猩猩用了基因治疗药物后智商得到了快速提高,但用于人体却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说明动物实验的成功再到人体实验需要历经重重考验,强调了现实研究中的挑战和复杂性。 ③目前根治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并没有出现,但科学家仍在努力探寻,《猩球崛起》这部科幻电影的相关内容让我们看到了前景与希望。 ④连接前文关于疾病治疗现状和后文关于预防措施的内容,承上启下,使得文章更加流畅。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介绍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现、病因假说、基因研究、治疗进展和预防措施,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科普信息。文章结构清晰,从科学家的研究到科幻电影中的设想,再到生活中的实际防治,层层深入。引用《猩球崛起》中基因治疗的情节,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还展现了科学研究可能带来的潜在突破。结尾部分充满人文关怀,呼吁社会关注老年痴呆症的预防,使文章更具温度和现实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会对大脑造成损害的β淀粉样蛋白”错误。偷换概念,根据原文第一段“大脑皮层也基本报废,取而代之的是坏死的脑细胞和异常的沉积物。现在,科学家已经了解到这些异常沉积物的主要成分是一种被称为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简称Aβ)的蛋白质”可知,β淀粉样蛋白是大脑皮层报废之后检验出的物质,但并未说明它是否会对大脑造成伤害。 B.“老人都是ApoE基因等位基因……”错误。扩大范围,根据原文第三段“那些精神矍铄、耳聪目明的老人往往都是这种基因型”可知,是“往往都是”,并非“都是”。 D.“外界影响是……更为重要的因素”错误。于文无据,根据原文第七段“行为调整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作用的”可知外界影响一定程度上能起到预防作用的,并没有提及是否为更为重要的因素。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目的主要是让大脑的状态活跃,降低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错误。根据原文可知跳广场舞、下棋有助于大脑保持活跃,降低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但并不能说是老人进行此类活动的目的都是“降低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突出了科普文章‘科学性’的特点”错误。根据原文“负责运载脂类物质的‘快递小哥’蛋白”,“恐怖分子”强调“体内藏着ε4”的危险性,这些语言非常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突出的是科普文章“普及性”的特点。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C.“能力强”错误。根据原文“一般ApoE基因等位基因亚型是ε2或ε3型时,Apo-E蛋白和Aβ的结合力比较强,能较好地清除和消解Aβ沉淀”可知“结合力强,消解能力强”。相反,如果“这种ε4型的Apo-E蛋白和Aβ合不来”,结合和消解Aβ沉淀的能力就会弱,所以③处应为“能力弱”。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通过引用一部广为人知 科幻电影,可以激发读者的好奇心,能够有效吸引读者的兴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长篇幅医学分析而引发的读者疲惫感,使得复杂的医学内容显得更加生动活泼,使读者更愿意深入探讨该疾病的各种可能性与科学原理,为枯燥的医学信息增添趣味性和可读性。 ②在《猩球崛起》中,基因治疗药物使黑猩猩的智商得到快速提升,但用于人类时效果不理想,“数年后威尔发现人体对这种药物产生了抗体,父亲的病情加速恶化”,这显示动物实验成功并不直接意味着人类实验同样成功,强调“动物实验的成功再到人体实验还是需要历经重重考验的”。这一情节反映了现实科学研究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使读者理解科学上的探索需要谨慎和耐心。 ③目前根治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并没有出现,但科学家仍在努力探寻,“影片中的药物发挥的功效让我们看到了基因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前景与希望”,电影中的探索精神和设想反映了科学研究的理想与追求,鼓舞人们抱有期望。 ④这段内容在结构上承上启下,连接前文关于疾病治疗研究的现状与困难,和后文关于预防措施的探讨,使整篇文章在内容和结构上更加连贯流畅,增强了整体的连贯性与层次感。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秋湖捕蟹 陈所巨 吃螃蟹,是中国人传统的习惯了。重阳前后,正是蟹肥黄满的季节,不说蟹黄包子、蟹黄面如何鲜美可口,单是蒸一盘红渲渲的熟蟹,沽一壶香喷喷的老曲,邀上三朋四友,持螯就酒,开怀畅叙,就够有趣的了。鲁迅先生钦佩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胆量,我不仅钦佩第一个吃螃蟹者的胆量,也十分钦佩捕蟹者的勤劳和智慧。 这是条梭形的小木船,船主人是个四十七八岁的壮实汉子,釉褐色的前额上,有几道刚毅的皱纹,眼睛深邃而有精神,看得出是个精明能干的人。他叫文家发,人们很少叫他的真名大号,都习惯叫他“蟹神仙”,他是练湖上有名的捕蟹能手。他那双手大得出奇,手背和小臂上都凸着胖蚯蚓一样的青筋,划着两匹短木桨,比拿鸡毛掸子还轻松。许是长期单独作业养成了沉默的习惯,问他什么,他只是“嗯嗯”,很少详细作答的。所以,我也不再多问,听凭小船稳悠悠地驶向蟹簖。 深秋的练湖,宛若一幅色彩绚丽、浓淡相宜的彩墨画。远山,在天边勾勒出雾蓝的剪影。近山,枫叶拼出火红、橘红、深赭、橙红的大拼盘。岸边,吐着淡紫芒穗的芦苇丛,似一抹轻轻的云。开着红色水蓼花的小洲,酷似散落在清凌凌湖面上的小星星。上下天光,交相辉映,渔歌隐约,渔柝声声,真叫人陶醉。但我知道,令人陶醉的不只是绚丽的练湖秋色,还有练湖丰饶的水产资源。练湖盛产湖藕、莲子、茭角、水荠、银鱼和其他淡水鱼,仅只螃蟹一项,每年就可捕捞几万斤。 小船在幽蓝的湖面,悠然地拐个弯,调过船头,蟹簖到了。这湖面下了许多蟹簖,每道蟹簖上都有条捕蟹船,而产量最高的总是蟹神仙的。据说,在蟹簖上下蟹笼子,是件挺有讲究的技术活,奥秘就在蟹笼子下得深浅上。从穿开裆裤起,就在蟹簖上折腾的文家发,尽得了其中奥秘,人们说他识得蟹路,这个拿手的当家本事,蟹神仙是不肯轻易传人的。 蟹神仙把两叶桨翘起来,架在船尾,双手在湖水中摸索了一会,拽出了一根酒盅口粗细的竹缆。他用力把竹缆绷在船头,又拽着竹缆把小船向前移了移。这时,我才发现竹缆上拴着许多蟹笼子。螃蟹顺水下行,碰到排在水底的蟹笼子,就从圆口爬进去,因有倒笼刺,进得出不得。蟹神仙拽着篾缆,一截一截地向前移动着小船,从水中一只一只地取出蟹笼子。几乎,每只蟹笼子里都有二三只螃蟹,多的有五六只,偶尔还能取到一条二三斤重的金色鲤鱼呢。他打开盖,把螃蟹倒进大肚子蟹篓里。刚出水的螃蟹,凸着一对黑黑的小眼睛,在蟹笼子里惊惶失措地乱爬,蟹神仙的手指从笼外在尖尖的蟹爪子上轻轻一触,螃蟹就“哧溜”一声,爬进蟹篓子里了。我看了看表,才只个把钟头,船舱里的那只蟹篓就装满了。螃蟹在蟹篓子里吐着泡沫,发出轻微的“咝咝”声,好似战败了的俘虏,垂头丧气,失去了舞爪横行的气势。我拎了拎那只满满的蟹篓子,少说也有七八十斤重哩。 虽是深秋,太阳却还是有点燥人,一刻不停忙碌着的蟹神仙,额头和面颊上早已沁出细细的汗珠子了。太阳把熠亮的光点,投撒到清凌凌的细浪上,似无数晶亮的星星,那耀动的光斑反射到蟹神仙黝黑的脸上,一晃一晃的。 太阳偏西,小船渐渐拢近苇岸,船舱里第三只蟹篓子又装了一半。该是我们这条小船满载而归的时候了。蟹神仙把最后一只倒空的蟹笼子按在水里涮涮,翻了个儿,丢入水中,撩起湖水洗洗手,又用那水淋淋的右手抹抹脸上的汗,对我说:“晚上,去我家吃蟹。”那样认真,那样诚恳,似乎没有一丝一毫推却的余地…… 夜幕像一张无形的网,渐渐收拢了,新月在西天贴出一弯金镰刀。我和蟹神仙坐在湖边,坐在他家门口的小方桌旁,热心的文婶给我们煮了一脸盆红红渲渲的螃蟹。两盏酒下肚后,蟹神仙沉默不住了,沉默的人只要话匣子一打开,便是堵也堵不住的。他兴致勃勃地谈他的捕蟹家世,谈他的捕蟹生涯,谈他因捕蟹而倒霉的日子(挨过批斗),谈如今捕蟹人的欢乐。不过,那条他摸索了三十年的捕蟹秘方,却始终没有泄露。是的,如今改革开放,政策悦人心了,他蟹神仙真的富起来了。他这条蟹船,一季就可给国家提供六七千斤鲜蟹哩!盖了四间青砖上顶的瓦房,置了成套家具,买了电视机。那些年,蟹神仙是穷神气,如今他蟹神仙才叫神呢!酒酣耳热的时候,蟹神仙突然一把抓住我的手,抓得那么紧,我感觉到他的手那样粗糙,又那样温热。我以为他醉了,其实,他没醉,而且十分清醒地对我说:“你是耍笔杆子的,不能给我们捕蟹人写篇文章吗?不要吹牛夸富,也不要哭穷叫苦,是什么样,你就实实在在地写成什么样吧。让吃蟹的人,也了解了解我们捕蟹的人!”我不明白,这个识字不多的渔民,却有兴趣叫别人替他写文章,是出于自豪、炫耀、自尊、自信,还是人的表现自己的本能呢?我猜不透。反正,他心里肯定有很多话,想要我帮他说出来。生活的变化,引起了这个有几十年捕蟹经历的捕蟹者心灵的变化,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变化。时代在劳动者的心灵上,投上了明亮的光点。 新月,淡淡的清辉,浸润着恬静丰饶的练湖。飘香的练湖,飘香的深夜,飘香的生活啊!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第一段由“吃螃蟹”引出“捕蟹者的勤劳和智慧”,并以此统摄全篇,下文即围绕文家发捕蟹的“勤劳和智慧”展开。 B. 文家发尽得了“在蟹簖上下蟹笼子”的奥秘,却不肯将当家本事公之于众,这虽反映了他一定程度的小农思想,但也无可厚非。 C. 捕蟹人的智慧不仅体现在“蟹笼子下得深浅上”,也体现在蟹笼子的编织上,没有蟹笼子中的倒笼刺,螃蟹即使进笼也可逃掉。 D. 文本最后一段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以及直抒胸臆的抒情手法,表达了“我”兴奋、喜悦的心情以及对生活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