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从积雪变化的气候驱动机制来看,降雪是积雪的主要物质来源,其消融除了受辐射影响而升华外,对温度尤其敏感。一般认为,积雪面积与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之间均呈负相关,即气湿升高会引起积雪面积的减少。其中,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变化对最高气温更为敏感,线性相关程度最高,其主要原因是雪季高原气温较低,最低气温出现在夜晚,对积雪消融的贡献小,而最高气湿出现在白天,太阳辐射强烈,升温迅速,对积雪消融所起的作用更为明显。在青藏高原冬春多雪年,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夏季气温比常年低,而南方地区夏季气温比常年偏高,少雪年则相反。在多雪年,副热带高气压带位置在长江中下游至华南一带,向西延伸范围大,因而这一地区夏季气温偏高,西南地区积雪深度、积雪日数均与气温呈较强负相关。此外,由于青藏高原升温具有海拔依赖性,高原中部升温受海拔影响更显著,使得积雪减少得更多,但积雪本身的变化趋势是否具有海拔依赖性尚存较大争议。 (摘编自周乘容、袁佳双等《青藏高原气候与冰冻圈变化研究进展》)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基于冰冻圈在气候及大气环流形成与变异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应研究冰冻圈-大气圈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机理,更好地建设冰冻圈气候学。 B. 根据冰冻圈水相变化原理,青藏高原冰川融化会吸收空气中的热量和水分,气温降低,但人类影响导致气候变暖,是冰川物质亏损的主要驱动因素。 C. 近50年以来,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冰川面积相对萎缩速率大、物质绝对损失量最大,腹地和西北部冰川面积相对萎缩速率和物质绝对损失量均偏低。 D. 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变化与最高气温线性相关程度最高,对最高气温更为敏感,主要因为雪季高原最高气温出现在白天,伴随强烈的太阳辐射,升温迅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指出,冰冻圈科学是冰冻圈气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于冰冻圈在空间上、时间上都会对气候产生影响,发挥着重要作用。 B. 材料一认为,南半球从赤道到极点的温差要大于北半球,使得平均洋流和大气环流纬向分布特征更明显,形成的中纬度西风带更强。 C. 材料二指出,青藏高原的升温因素应考虑海拔依赖性,特别是高原中部地区,但积雪本身的变化趋势是否具有海拔依赖性尚无定论。 D.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青藏高原积雪,并特别指出冬春季节青藏高原积雪对后期夏季中国降水的年际变化的影响,二者原理相同。 3.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一中“冰冻圈-反照率反馈机制”的一项是( ) A. B. C. D. 4. 材料二第一段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请简要概括。 5. 在青藏高原冬春少雪年,后期夏季中国降水和气温会有怎样的变化?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答案】1. B 2. C 3. A 4. ①从气候驱动机制指出决定冰川物质平衡状况的两大因素:②介绍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与腹地、西北部冰川面积的不同情况并分析其原因:③特别指出需注意的可能因素:④总体概括,点明青藏高原地区冰川物质亏损的直接原因。 5. 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东部雨带南涝北旱现象减弱。②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夏季气温比常年高,而南方地区夏季气温比常年偏低。③长江中下游至华南一带,夏季气温较往年偏低:西南地区夏季气温较往年偏高。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两段材料全面探讨了冰冻圈对气候变化的复杂影响及其关键机制。材料一强调冰冻圈与大气相互作用的反馈机制,从反照率、能量平衡和水相变化等多维度展开分析,内容科学详实;材料二聚焦青藏高原,以冰川与积雪为切入点,突出了气温、降水等因素对其动态变化的驱动作用,数据支持充分。文章层次分明,逻辑性强,但专业术语较多,对普通读者的理解构成一定挑战。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是冰川物质亏损 主要驱动因素”错误。由原文“人类影响导致气候变暖可能是20世纪90代以来冰川融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可知,是说“可能”和“冰川融化”,选项概念且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于”错误。由原文“冰冻圈气候学是研究冰冻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影响及其反馈,并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的科学,是一门以冰冻圈科学和气候学为主,又涉及多个其他学科的交叉科学”“在空间上,冰冻圈……在时间上、冰冻圈……”可知,“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于”文中没有体现。 B.“使得平均洋流和大气环流纬向分布特征更明显”错误。由原文“南半球的平均洋流和大气环流与北半球相比较,其纬向分布特征更明显。在南半球,从赤道到极点的温差比北半球对应的温差要大40%,因此形成更强的中纬度西风带”可知,使得平均洋流和大气环流纬向分布特征更明显强加联系。 D.“特别指出冬春季节青藏高原积雪对后期夏季中国降水的年际变化的影响,二者原理相同”错误。“并特别指出冬春季节青藏高原积雪对后期夏季中国降水的年际变化的影响”只在材料一中有体现;“原理相同”也没有明确推断。 故选C。 【3题详解】 本体考查学生对图表的分析能力。 B.“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减少)”错误。由原文“近地表气温的升高将导致高反照率的雪或海冰的面积减少,暴露出较低反照率的地面或未冻结的海洋。因此,更多的太阳辐射可以被地面和海洋所吸收”可知,地表温度降低(升高),导致冰雪覆盖面积增加(降低),可以被地面和海洋吸收的太阳辐射就会减少(增加),而不是增加(减少)。
展开余下试题盲琴师支起马头琴,给车乐根拉了一曲谁也叫不出名字的曲子。这支曲子真的太美了,像春夜的细雨打湿松软的幼芽,昆虫从草根部醒来,翻转身体迎接新的诞生。车乐根听着听着,感觉自己飘浮在了半空中,恍兮惚兮进入一种幻觉状态。但正在他听得入迷要达到一种仙境时,琴声戛然而止,只听得“嘣”的一声,琴弦断裂了,草原上的盲琴师,歪头昏倒在一边。 天上的白鹤发出一阵悲伤的鸣叫。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多次使用“小可怜”这一称呼,既体现盲琴师身世的悲惨,也反映牧民对他的爱护和怜惜。 B. “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是为“小家伙”高兴,也是为草原上有了一位天才般的乐师而庆贺。 C. 用“湿漉漉”一词同时描写盲琴师的头发和勒勒车,这将夕阳下的人、物与琴声融合在一起。 D. “听得入迷要达到一种仙境时”说明,盲琴师的琴声让车乐根从深深焦虑的困境中走了出来。 7. 下列选项中,文与诗所表现的音乐效果最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一曲散尽,病人便从床榻上走下 老鱼跳波瘦蛟舞 B 琴声可以让冬天的积雪融化 十二门前融冷光 C 沙哑的呜咽声,听得人心乱如麻 江嫩啼竹素女愁 D 牧民竟然跪倒在草地上哭得稀里哗啦 满座重闲皆掩泣 A. A B. B C. C D. D 8. 文中画线处说“而自己才是一个真正的盲人”,请谈谈你的理解。 9. 作家铁凝说过,文学作品最能够打动人心的是作者对纯真的发现。文中“纯真的发现”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C 8. ①自己虽然看得见“白天的雁群和夜晚的繁星”世间的景色,却也只会看到事物的表面或某个侧面,感受不到自然的美景和音乐带来的美好,盲琴师会思考其中的“力量和深义”,不受“平庸的命运和时间的摆布”。②自己虽然有健康的视力,只强调“剩下的惟一用途是指引自己吃一餐饭”的实用功能,而不关注自我的精神需求。而盲琴师看到的“世界是另一个仙境,那里没有任何俗世的烦恼”。所以自己才是个真正的盲人。 9. ①人和自然的纯真。作者笔触细腻,文中写到盲琴师的琴声“是给草原上的动物和植物们听的语言”,自然中的动植物也沉浸在琴声中,写到草原的环境“夕阳的余晖洒满了乌拉盖草原,草叶和花萼被镀上一层金边”一切都那么和谐,这展现了在乌拉盖地区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这充满纯真。②人和人之间情感的纯真。塔亚奶奶收养盲琴师;“小可怜”小时候吃百家饭长大;马六子送给盲琴师马头琴;盲琴师用琴声对车乐根给予情感帮助。这都充满草原牧民之间的情感的纯真。③人和音乐之间关系的纯真。文中多处对琴师音乐感染的描写如“音符上有草药的汁液”等都是纯真的音乐的力量。作品传达了草原牧民对音乐的热爱,启示人们在世俗中,要用心去感受音乐,用音乐来摒除生活中的烦恼,追求至纯至真的艺术。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描绘了一位盲琴师的传奇故事,展现了他的音乐天赋和神秘力量。通过细腻的笔触,描述了琴声对周围环境和人们情感的深刻影响,仿佛赋予自然生命力。琴师的盲目象征着超越表象的洞察力,激发读者思考真实与幻象的界限。同时,生动刻画了草原文化的人情温暖,体现出对人性纯真的赞美与感悟,富有诗意和哲思。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盲琴师的琴声让车乐根从深深焦虑的困境中走了出来”错误。由原文“但正在他听得入迷要达到一种仙境时,琴声戛然而止”可知,车乐根并没有从深深的焦虑中走出来,而是戛然而止。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C.“沙哑的呜咽声,听的人心乱如麻”是指音乐演奏技艺不高,让人感觉嘈杂,是为了对比烘托琴师技术高超的,而“江娥”一句本身就是说李凭演奏的很有感染力。所以两句所表现的音乐效果最不一致。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含义的把握能力。 ①“我”虽眼睛能够清楚地看到白天的雁群和夜晚的繁星这样的世间美景,但却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或某个侧面,注定难逃平庸的命运和时间的摆布。而盲琴师的心灵却能感知到世间的美好与深邃。他的琴声如天籁,能让草原上的动植物仿佛听懂语言,创造出诸多神奇景象,这表明他能以独特的方式与自然和生命沟通,承接上天降下的力量和深义,“看到”事物的本质,拥有超越常人的感知力与精神境界。 ②“我”有健康的视力,除了看到事物的表面或某个侧面,剩下的惟一用途是指引自己的双脚回到炉灶前吃一餐饭,就像野兔回到洞穴内吃一片菜叶或啃一根萝卜,为生命奔波,也就是只具有实用功能,而不关注自我的精神需求。而盲琴师的眼睛能看到的“世界是另一个仙境,那里没有任何俗世的烦恼”,他用心去感受世界,追求精神的富足与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意蕴的能力。 ①盲琴师的琴声能与草原上的动植物产生奇妙互动,如给牧草拉琴,牧草疯长;琴声响起,动物被吸引聆听;琴声可以让冬雪融化,让孤独的石头流出泪水。这种超越物种界限的情感联系,体现出一种纯真、质朴的情感,仿佛他与草原万物心灵相通,没有世俗的隔阂。还写到盲琴师拉琴时的环境“夕阳的余晖洒满了乌拉盖草原,草叶和花萼被镀上一层金边,一道亮丽的河流在音乐声中跳舞”,说明琴师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充满纯真。所以,文章体现人和自然的纯真。 ②孤老太太塔娅奶奶到河岸上汲水烧饭时发现了盲琴师,救活并收养了他。塔娅奶奶去世后,小时候的盲琴师就被东家养一天,西家喂口饭,上百户牧民都惦记着这个没爹没娘的孩儿,可以说他小时候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从东北林区迁来乌拉盖做活的木匠马六子听说小时候的盲琴师听到马头琴的声音两只耳朵瞬间竖立起来,就用白桦木制作了一把马头琴送给他,还对他说了许多鼓励的话。在遥远的贺斯格乌拉牧场,有个叫车乐根的小伙子为此深深焦虑,陷入玄想,日夜不思茶饭,甚至常常怀疑自己的眼睛存在的意义,盲琴师听说后,急忙乘坐马车赶了整整一天路,才在牧场上找到一脸哀伤的车乐根,轻轻地抚摸着车乐根的头,并支起马头琴,给车乐根拉了一曲谁也叫不出名字的曲子。这都充满草原牧民之间的情感的纯真。 ③盲琴师的琴声能与草原上的动植物产生奇妙互动,如给牧草拉琴,牧草疯长;琴声响起,动物被吸引聆听;琴声可以让冬雪融化,让孤独的石头流出泪水。他的琴声还能给牧民医病,音符上有草药的汁液,文中多处描写了琴师音乐的感染力,从而使作品传达了草原牧民对音乐的热爱,启示人们在世俗中,要用心去感受音乐,用音乐来摒除生活中的烦恼,追求至纯至真的艺术。所以,文章体现了人和音乐之间关系的纯真。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管仲有疾,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疾病矣,将何以教寡人?”管仲对曰:“愿君之远易牙、竖刁、开方。”公曰:“诺。”管仲死,尽逐之。食不甘,宫不治,疴病起,朝不肃。居三年,公曰:“仲父不亦过乎!孰谓仲父尽之乎!”于是皆复召而反。明年,易牙、竖习、开方相与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通人,矫以公令。公慨为叹,涕出曰:“嗟乎!圣人之所见,岂不远哉!” (节选自《吕氏春秋》) 材料二: 夫功之成,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