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三百年后,我们可能拥有新的知识,抱持不同的态度,但我们今天可以据此反对火化吗?真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显现的。就现在给定的条件来说,它是真的。你要证明它不是真的,现在就要提出相反论据,而不是声称总可能有这样的论据。你当然可以反对火化,但你不能这样论证:即使我不知道错在哪里,但它总有可能是错的。诚然,无论我多么有把握,我终究是个凡人,我总可能是弄错了。知其不知,知之至也,这是求真者的永恒有效的警告。 (摘编自陈嘉映《真理掌握我们》) 材料二: 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重大成就,能够领导人民完成中国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不断结合新的实际推进理论创新,使党掌握了强大的真理力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是历史的结论。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取得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成果,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并阐述了“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为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坚持好、运用好。 (选自习近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一个人即便在面对真理和利益时更愿意选择个人利益,他也会清晰地知道选择真理是大我的体现。 B. 材料一中,作者认为人们争夺利益实属正常,但也有人为了真理放弃利益,这让人十分惊讶,作者也对此感到不解。 C. 材料一中,作者认为要追求真理就需要正确理解宽容,指出真正的宽容是对事物有所关切,并且坚持自己的主张。 D. 材料二认为中国共产党能够完成历史的艰巨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成功,是因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以真理的存在为前提,真理并不是远离个人的存在,真理的最终展现离不开小我。 B. 有学者认为在探索真相的过程中每个人实际上都抱有成见,陈嘉映的看法与其相似。 C. 永恒真理并不存在,一个人如果拥有新 知识和信念就有可能反对以前所认为的真理。 D. 我们应通过“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方法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发挥真理的力量。 3. 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段用两个问句呈现人们面对利益、真理时的态度,进而引出作者观点。 B. 材料将探求真理与寻找宝藏进行对比,说明了真理是在与人辩论中获得的。 C. “口气不太适当”“原有用语不当之嫌”等句子说明作者对语言表达的敏感。 D. “知其不知,知之至也”这类语句蕴含着对立统一的思考方式,体现了思辨性。 4. 哲学家奥古斯丁说:“爱而后有真知。”请结合材料一的观点阐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与“真理”有关,请围绕“真理”概述两则材料的论述思路。 【答案】1. A 2. B 3. B 4. ①“爱”即关切,“真知”即真理,这句话是说对事物有关切才有真理的展现。 ②因为只有对事物有所关切才会有成见,才会有真理与成见的斗争,之后才有真理的展现。 5. ①材料一从真理与人的关系切入,从真理需要成见和真理是相对的、可变的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②材料二以我们党能成功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结合我国实际进行了理论创新,说明了真理要根据实际不断创新。 【解析】 【导语】材料一从哲学层面探究真理与人性的关联,指出真理并非恒定,而是在与成见对抗中展现;强调追求真理需坚持立场并开放包容,通过关切事物而生成信念。材料二从历史实践视角,阐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过程中焕发的真理力量,突出理论与实践结合、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 “作者也对此感到不解”曲解文意,材料一第二段说“我只想说,利益斗争不是生存的全部。人们争夺利益,并不奇怪,让人惊奇的是:人们有时竟会为理想放弃利益”,可见作者认同人类在争夺利益之外还有其他追求,后文的“惊奇”是一种强调,并非不理解。 C.“指出真正的宽容是对事物有所关切,并且坚持自己的主张”张冠李戴,材料一第五段中说“然而,宽容却应是这样一种态度: 把自己的见解放到更宽的天地之中,聆听他人,准备修正自己”“由于关切而具有主张……这恰是宽容的主要条件”,可知“对事物有所关切,并且坚持自己的主张”是宽容的主要条件,而非“真正的宽容”。 D.“是因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以偏概全,材料二第一段说的是“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根本在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不断结合新的实际推进理论创新,使党掌握了强大的真理力量”,选项遗漏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进入中国后的理论创新这一原因。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与其相似”错误,材料一第三段中有学者说“每个人都有偏见,或多或少而已,这是在探索真相的过程中无法避免的”,意思是即便是探索真理的人也会有偏见(成见)。作者说“真理只对那些抱有先见或成见的人彰显。成见对真理具有积极的构成作用”,意思是有成见,真理才会出现,因此二者观点并不相似。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B.“说明了真理是在与人辩论中获得的”错误,材料一第三段中说“不是像宝藏那样藏在金银岛,我们互相争斗以夺取它,最后占有它;而是,真理和我自己的成见作斗争,真理在克服我们的成见之际展现自身”,此处说明的是真理不是与人争斗夺取的,而是克服自身成见后展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