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5 2025-03-26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2025届福建省漳州市高三第三次质检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漳州市2025届高三毕业班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文学”是一门以经典为载体,有关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综合性学问,它包括对社会、历史、自我的认知,但更倾向对个体人格精神的培养。孔子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体现了他的“文学”教育思想。“兴”代表的是价值观念认知,“立”代表的是行为规范形成,“成”则代表了精神境界充盈,三个阶段体现了主体修养逐层提升,最终成就君子人格的全过程。西方古典学也同样重视文献对于个体成长的意义,如19世纪的《古典学术与古典学问》说,古典学者“不仅熟记彼辈的语言与思想,且已形成识鉴,好与古哲为友”(约翰•埃德温•桑兹《西方古典学术史》中译本),这句话就很像孟子“知人论世”而“尚友”之说。当然,西方古典学者对知识的兴趣更高,更加在意“博学”的称誉。
孔子的三阶段人格教育论,以经典文献教育为人格养成的初始阶段,但随着经典文献的扩展,以及“文学”观念的变化,经典教育贯穿于传统士人教育的全过程。由于历史的原因,孔子非常推崇《诗经》,认为《诗经》包含了所有的思想观念。汉代之后,经典学术快速发展,“六经”在文化和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形成分工,共同构成社会主流思想的核心,虽然专攻一经为士人之常态,但士人必须学习和熟知所有儒家经典,形成必备的知识修养。从社会或自我认知的角度来说,诸子之学亦可备儒家经典之补充。所以,孔子人格教育的第一阶段主要以儒家经典和诸子为主要内容。
由于“礼”有着特定时代性,其规范性随着时代而不断变化,社会价值也不断减弱,传统社会士人的行为规范主要体现为政治姿态和出处方式,而能够在这方面进行有效教育的主要是史著。中国古代史著除了为统治者提供历史鉴戒之外,主要记录了不同阶层的个体的政治行为和命运,所以,史著学习其实就是一种政治理念、政治规范、政治策略的训练,并能从不同的人生形态和命运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形成自己的社会行为模式。左宗棠说:“读书时,须细看古人处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气象,及自己处事、接物时,又细心将古人比拟;设若古人当此,其措置之法,当是如何;我自己任性为之,又当如何。然后自己过错始见,古人道理始出。断不可以古人之书,与自己处事接物为两事也。”(《左宗棠全集•书信一》)所以,对于士人来说,史著教育的目的更多是养成社会政治行为的准则和应变能力。
孔子“成于乐”说的是造就精湛深远的精神境界,涉及审美教育。对此,孔子还有另一种说法:“游于艺”(《论语•述而》)。由于“乐”过于专业,且应用范围较小,所以后世以诗词歌赋等经典教育取代了乐教,诗词歌赋是古代士人的基本素养,也是古代士人的精神故乡。中国古代的文学经典非常繁富,且具有很高的美学水准,各种审美文体、鉴赏理论、创作理论都很发达,它们是中国古人以情化人、超越现实、升华自我、建构生活意义等的重要方式。中国文化将这部分文献置于集部,与经、史、子部并列,相关文献的经典化更为活跃、丰富。
就人格教育而言,传统经典教育还强调“知行合一”的方法。王阳明认为,外在知识离却了本心之真,便容易被私欲所利用,或者使人沉溺其间。只有知行合一,才能复归于良能良知,使得经典学问有用于世,有用于已,赋予经典活泼泼的生命力。所以,古代经典教育,往往伴有自我体验、省思、相互砥砺切磋的社会实践。这也是古代经典教育常以书院形式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浏览完整试题
中国古代的士人教育主要是经典教育,而人格的三阶段构成也与经典文献的经史于集四部构成相吻合,“四部”皆属于古代“文学”经典,它们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人格教育的材料。“四部”分类显示了古人对“文学”经典的体系性、功能性的自觉认知。
中国传统“文学”与西方古典学,在文化整体意识和文化精神传承、文献本体观念、阐释及整理方法等方面,有着共通性。所不同的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文献不限于“六经”,还包括历代各种类型的优秀作品,其“经典”是一个开放的概念;更为重要的是,古希腊罗马文明早已终结,写就其典籍的古希腊语、拉丁语也成为绝响。因此,西方古典学者的知识兴趣,时时超逸出文化传承的愿望,而中国古代“文学”在过去2000多年里,除了建构起国家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特质外,还孵化出多层次的社会生活和个体精神,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有着巨大创造力的文化生命体。中国古代本就存在着文化根基之学的观念、体制和实践,从民族文化传统出发,借鉴西方古典学,形成独特的知识体系、话语体系,才能形成中国自己的古典学科,才能担负起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新使命。
(摘编自过常宝《以古典学研究发掘古代文学的当代价值》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文学”是以经典为载体的综合性学问,与西方古典学相比,更侧重于个体人格的养成。
B. 孔子认为,君子人格的培养必须经历“兴”“立”“成”三个阶段,而经典教育只作用于初始阶段。
C. 汉代之后,士人仍然必须把《诗经》作为专攻的经典,说明儒家经典在人格教育中的作用难以替代。
D. 史著中各阶层个体的政治行为和命运的经验教训,必然会使读者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社会行为模式。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劝学》强调“君子博学”“须臾之所学”的重要性,说明儒家经典之外的学说也应成为学习的内容。
B. 左宗棠认为,读书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内化为个人的能力和智慧,二者互为条件,不可分割。
C. 与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早已终结不同,中国古代“文学”时至今日依然对民族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
D. 孔子“文学”教育成就君子人格的终极目标与《大学之道》中“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目的一致。
3. 下列诗文名句的内容,不符合材料中“古代经典教育常以书院形式开展”说法的一项是( )
A.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B.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C.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二首•其一》)
D.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周《庄子•外篇•山木》)
4. 孔子在《论语》中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请结合材料,谈谈中国古代“文学”在塑造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上发挥的作用。
【答案】1. A2. B
3. D4. ①孔子认为,《诗经》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帮助人们观察社会现实、提高道德修养、了解人情世故等,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
②“兴”“观”“群”“怨”互相结合,关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强调了儒家经典文献在人格教育中的重要性。
5. ①经典文献的教育促进士人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塑造中华文明所特有的君子人格。
②中国古人把文学经典作为以情化人、超越现实、升华自我、建构生活意义等的重要方式,体现了中华文明独特的审美追求和精神内涵。
③作为文化的载体,记录不同阶层个体的政治行为和命运,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历史智慧的传承性。
④经典文献不限于“六经”,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体现了文化的创新性和包容性。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学”在人格教育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孔子的三阶段人格教育论,揭示了经典文献在培养君子人格中的重要性。文章还对比了中西方古典学的异同,强调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开放性和生命力。整体上,文章结构清晰,论证严谨,既展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为当代文化传承提供了启示。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经典教育只作用于初始阶段”错误,文章第二段明确提到,孔子的三阶段人格教育论以经典文献教育为人格养成的初始阶段,并且随着经典文献的扩展和“文学”观念的变化,经典教育贯穿于传统士人教育的全过程。
C.“士人仍然必须把《诗经》作为专攻的经典”错误,原文“‘六经’在文化和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形成分工,共同构成社会主流思想的核心,虽然专攻一经为士人之常态,但士人必须学习和熟知所有儒家经典,形成必备的知识修养”中的“专攻一经”,指的是“六经”中的“一经”,而非专指《诗经》。不管士人专攻的“一经”是什么,都必须“学习和熟知所有儒家经典”。
D.“必然会使读者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社会行为模式”错误,过于绝对,原文中提到“史著学习其实就是一种政治理念……形成自己的社会行为模式”,这里说的是史著学习可以形成社会行为模式,但并未说是“必然”会形成,原文只是描述了一种可能性和趋势。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B.“读书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内化为个人的能力和智慧”错误,曲解文意。原文引用左宗棠的话“断不可以古人之书,与自己处事接物为两事也”强调的是读书与实践不可分割,但并未直接说明“读书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内化为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左宗棠的话更侧重于读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而不是实践是读书内化的唯一途径。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以书院形式开展古代经典教育 主要原因之一是古代经典教育往往伴有自我体验、省思以及相互砥砺切磋的社会实践。
展开余下试题
A.这句名言强调了通过大量实践(操千曲、观千剑)来获得真知(晓声、识器),与材料中提到的注重“知行合一”以及通过实践来深化知识的理念相契合。在书院教育中,学生会通过讨论、实践等方式来深化对经典的理解,这句名言体现了这种实践精神。
B.这句诗强调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区别,指出仅凭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需要通过亲身实践。这与古代经典教育常以书院形式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教育要“知行合一、注重实践”一致。
C.这句诗描绘了与朋友共同欣赏好文章、探讨疑难问题的场景,体现了书院教育中相互砥砺切磋、共同进步的氛围。在书院里,学生会聚在一起讨论经典,分享心得,这句诗正好体现了这种学习氛围。
D.这句名言主要讲述的是君子与小人在交友态度上的不同,强调了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蜜,但终究会断绝。这与古代经典教育常以书院形式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教育要“知行合一、自我体验、省思以及相互砥砺切磋”没有直接联系。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诗经》具备多方面社会功能。由文中“孔子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兴’代表的是价值观念认知”可知,《诗经》有助于价值观念的认知。《论语》中这句话强调的是《诗经》在“兴”“观”“群”“怨”方面的作用,“兴”指诗的感发情感功能,就是诗歌能激发人的情感;“观”指诗的认识功能,《诗经》呈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场景,从民间百姓日常到贵族的祭祀等,人们借此可洞察社会现实;“群”指《诗经》的交际功能,《诗经》传达的思想有助于人们形成共同道德准则,在相互交流中提高道德修养,融入群体;“怨”指《诗经》的政治讽谏功能,意思是诗歌能够反映国家政治兴衰的缘由。
②“兴”“观”“群”“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紧密相连,关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文中“孔子的三阶段人格教育论,以经典文献教育为人格养成的初始阶段……经典教育贯穿于传统士人教育的全过程”可知,《诗经》作为重要经典,全方位参与到人格的塑造之中,凸显了儒家经典文献在培养个体良好人格、使其适应社会生活等人格教育方面的重要性,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①由原文“‘兴’代表的是价值观念认知,‘立’代表的是行为规范形成,‘成’则代表了精神境界充盈,三个阶段体现了主体修养逐层提升,最终成就君子人格的全过程”可知,经典文献的教育促进士人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塑造中华文明所特有的君子人格。
②由原文“中国古代的文学经典非常繁富……它们是中国古人以情化人、超越现实、升华自我、建构生活意义等的重要方式”可知,中国古人把文学经典作为以情化人、超越现实、升华自我、建构生活意义等的重要方式,体现了中华文明独特的审美追求和精神内涵。
③由原文“中国古代史著除了为统治者提供历史鉴戒之外,主要记录了不同阶层的个体的政治行为和命运”可知,作为文化的载体,记录不同阶层个体的政治行为和命运,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历史智慧的传承性。
④由原文“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文献不限于‘六经’,还包括历代各种类型的优秀作品,其‘经典’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可知,经典文献不限于“六经”,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体现了文化的创新性和包容性。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旗谱(节选)
梁斌
运涛“出走”的那一天,江涛对贾老师说:“我想告假,回家去看看。”
贾老师问:“回去干什么?”
江涛说:“运涛跑了。”
听得说,贾老师缄默着,抬起头来,转着眼睛想了一下,几个手指头在桌子上敲着。问:“他已经走了?”
江涛说:“唔!”看样子,贾老师像是知道,又像是不知道。他想:也许会知道。江涛知道运涛常到这里来接头。因为心急,也没深问,就回家了。
娘从园里回来,正坐在井台上哭哩,眼泪滴成一条线。
江涛说:“娘!他已经走了,别哭了吧!”
涛他娘说:“说不哭,由不得,心酸得不行哩!”
江涛说:“他想走,也不言声①儿。”
涛他娘说:“咳!言一声,春兰早把他的心摘去哩!”
江涛也想起春兰,自从春兰不到他家,老是觉得家里冷冷清清。运涛一走,像缺半家子人。心里想着,抬头看着前方,大堤上,杨树的叶子,呱啦呱啦响着,响得心上寒冷。心里想:春兰心上,不知多难受哩!走进屋里,老奶奶还在炕上坐着。听说运涛出走了,眼也不睁,只是流着泪悲痛。一见江涛,就叫住。
老奶奶说:“唉!又走啦,又走啦,没良心的!”
江涛说:“奶奶!甭生气,他会回来的。”
老奶奶叹声说:“咳!回来,他才不回来哩!这一踏脚儿,老头子出去快二十年了,也不来个信,咳!完了!”
江涛又给奶奶抓痒,奶奶身上蓝布褂几,洗得干干净净。
奶奶说:“看你,绵长得像姑娘!”
江涛说:“娘没空闲伺候你老人家哩!”
江涛走到园里,严忠和在那里愣着。运涛一走,就像缺了腿,他走不到那里,事情就没人做。往日,为着看个红白喜帖儿,写笔账都困难,才省吃俭用,巴结孩子们念念书,戴上个眼。才熬得能写会算,会种庄稼,顶大人的事了,又走了,合该他卖老力气!江涛也觉得像缺了一只手,没有商量的人,办事没有臂膀了。
江涛心上难过,一个人悄悄走回城里去。到了第二年夏季,他在贾老师领导下,第一次参加了群众运动,抵制英国货,日本货。
他被群众的热情感动了,眼角上含着泪花,脑子里透出一线黎明的熹微的光亮。他想参加共产党,和贾老师更靠近一点。
贾老师窗外有棵马榕花,正在开着。伞形的花朵上,发散出浓烈的香气,离远里就闻到。有几只大蜜蛾,吐出长须在粉色花朵上扑棱着。他几次想走近去,把心里的事情谈出来,又不好意思。看天上晚霞散了,星星快出来了,想回宿舍去,走了几步,又静回来。停了一下,下了个决心,低下头,硬着头皮走过去,
贾老师听得声音,猛一抬头,江涛走到眼前。放下书,摩挲着江涛的头顶,说:“好!今天你干得不错!”
江涛说:“为了给祖爷爷争口气,我想参加革命……”他把朱老巩的死,爷爷下了关东,父亲和冯老兰打了三场官司的事,说了一遍。说着,说着,热血往上涌,举起拳头说:“我想举起红旗,带领千万人马,向罪恶的黑暗势力进攻!”
贾老师一下子笑出来,说:“好!人儿不大,口气不小,看你能干得出来干不出来!”
江涛抑制着感情说:“干得,干得出来!”
江涛觉着到了提出问题的时候,他说:“我想参加共产党!”
贾老师说:“好嘛!你是农民的儿子,不,你是一个手艺工人的儿子嘛,共产党就是欢迎你们来参加。”从此,江涛开始读起书来。
到了第二年秋天,在一个中午,江涛抓紧一点时间读着书的时候,父亲走到他的眼前。一见江涛,笑花了眼睛,两手打着哆嗦。
江涛问:“爹!你来了?”
严志和说:“好啊!出了一件大喜事!”
江涛见父亲欢乐的样子,问:“什么事?叫你老人家这么高兴?”
严志和解开怀襟,掏出一封信来。两手捧给江涛,手还打着颤。江涛拿过一看,嘿!是运涛的家信!他心跳起来,手指头颤得几乎拆不开信口。心里一时兴奋,用力皱紧眉头,眯缝着眼睛,不让泪水流出来。严志和看他兴奋得不行,笑嘻嘻儿说:“孩子,慢着!不要慌!”
展开余下试题
父亲、母亲:
敬启者,儿自远离膝下,即来南方参加革命军。在军队上过了半年,又到军官学校学习。学校是官费,连纸笔服装都发给。现下,刚从学校毕业,上级叫我当了见习连长。父亲!你们会为我高兴吧!从此以后,我要站在革命最前线,去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政客,铲除土豪劣绅!
南方不比北方,到处是欢欣鼓舞,到处看得出群众革命的热情,劳动人们直起腰来了。你们等着吧,革命军到了咱们家乡,一切封建势力,一切土豪恶霸们都可以打倒!
离家时,没告诉老人家们,请原谅!
我工作很忙,不多写了。问奶奶、忠大伯好!此视
阖家均吉
儿
运涛谨上
1926年7月
看着信,他心里还在忽闪。严志和看他嘴上只是嘟嘟,也不念出来,就说:“嗯,我在这里听着哩,你可念出来呀!”江涛猛地抬起头来笑了。他忘记父亲在他的身旁,又念了一遍。
严志和眨巴着长眼睫毛,拿过这封信来,用手摸着,翻过来看看,翻过去看看,实在不愿放下来。他说:“去吧!去给忠大伯,给你奶奶他们念念,叫他们高兴高兴吧!”
[注]①言声:说话,搭腔。②一踏脚儿:一气儿。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对运涛“出走”到南方参加革命军不理解,家人感到悲痛和失望,这既表现运涛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也反映了群众思想的落后。
B. 在与江涛的对话中,贾老师“他已经走了?”的问话,用了“已经”这个词,表明他对运涛的情况和“出走”这件事应该是有所了解的。
C. 运涛一走,使严志和培养孩子读书的希望落空,精神也受到严重的打击,这揭示了运涛出走对家庭的影响,也表现出严志和对未来的迷茫。
D. 江涛在贾老师领导下积极参加群众运动,不断提高革命觉悟,并向贾老师提出参加共产党的要求,这说明江涛在革命斗争中迅速成长。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眼泪滴成一条线”的细节描写,运用夸张手法表现儿子出走带给母亲的极度悲伤。
B. 奶奶在与江涛的对话中,表现出她对“出去”的老头子的挂念和对运涛出走的埋怨。
C. 对贾老师窗外马榕花的描写营造出美好热烈的氛围,烘托了江涛参加共产党的愿望。
D. 严志和手打着颤把信捧给江涛,他那无比激动的心情里也隐含着对运涛未来的担忧。
8. 运涛的家书对塑造运涛这一人物形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 1958年2月,《文艺报》主持召开的《红旗谱》座谈会上,与会人员一致认为“这本书把白色恐怖统治下我们党的领导、革命的力量、群众对党一步进一步的认识都很好地写出来了,对青年一代教育意义很大”。本文中“对青年一代教育意义很大”的这几方面有怎样的体现?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A7. D
8. ①表达人物情感。家书深刻而真挚地表达出运涛对家人的思念、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②展现人物性格。家书展现运涛的性格特点,如他的坚韧、乐观、对家庭的深情等,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饱满。
③体现人物思想觉悟。家书展现了运涛成长的轨迹和心路历程,体现了革命者较高的思想觉悟。
9. ①文中贾老师作为党的代表,领导江涛参加群众运动,启发他的革命意识,体现了党的领导作用。
②运涛投身革命,成为见习连长,决心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展现了革命的力量和决心。
③江涛在贾老师的引导下,逐渐认识到党的伟大,萌生了参加共产党的想法,体现了群众对党认识的深化。
【解析】
【导语】《红旗谱》节选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涛一家对运涛出走的复杂情感,展现了革命背景下个人与家庭的矛盾与挣扎。运涛的家书不仅揭示了他坚定的革命信念,也为江涛的成长提供了动力。贾老师的形象则象征着党的领导与引导,江涛在群众运动中的觉醒与决心体现了青年一代在革命中的成长与担当。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A.“由于……到南方参加革命军不理解,家人感到悲痛和失望”错。文中确实描述了家人对运涛“出走”的反应,如江涛他娘在井台上哭,老奶奶也流着泪悲痛。但这些反应更多的是因为对运涛的担心和不舍,而非“不理解”和“失望”;且从后文严志和收到运涛的信后的喜悦,以及江涛对运涛的敬佩和向往革命的情感中,可以看出家人对运涛的选择是支持的。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隐含着对运涛未来的担忧”错。原文中描述严志和“笑花了眼睛,两手打着哆嗦”,“笑花了眼睛”表现出严志和内心的极度喜悦和激动,因收到了儿子运涛的家信。而“两手打着哆嗦”则更多地表现出他因兴奋、激动而导致的身体反应,并非隐含着对运涛未来的担忧。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表达人物情感。家书中“儿自远离膝下”体现了运涛离家之后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我要站在革命最前线,去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政客,铲除土豪劣绅”则深刻地表达出他对革命事业坚定的决心和无比的忠诚;“南方不比北方,到处是欢欣鼓舞,到处看得出群众革命的热情,劳动人们直起腰来了。你们等着吧,革命军到了咱们家乡,一切封建势力,一切土豪恶霸们都可以打倒”能看出他对未来革命成功的美好憧憬。
②展现人物性格。从运涛离家参加革命,在军队中经历半年又到军官学校学习,最后成为见习连长,可看出他的坚韧成长。信中积极描述南方的革命热情,展现出他的乐观憧憬。而对家人的问候及表达对没告知家人就离家的歉意,体现了他对家庭、对家人的深深牵挂。
③体现人物思想觉悟。信中运涛从说自己参加革命军,到在军官学校学习,再到成为见习连长,展现了他的革命成长轨迹,从他的外在身份变化感受到他内在精神的成长、心路的变化。“要站在革命最前线,去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政客,铲除土豪劣绅”等内容清晰地体现了他作为革命者较高的思想觉悟,从一个普通青年成长为有明确革命理想的革命战士。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
①从党的领导的角度看,在文本中,贾老师作为党的代表,对运涛、江涛的成长都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他领导江涛参加群众运动,抵制外国货,这是党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具体体现;贾老师还启发了江涛的革命意识,使他萌生了参加共产党的想法,并让他在学习中不断提高思想。这进一步体现了党在革命中的领导作用,即引导群众认识革命,激发他们的革命热情。
②就展现的革命力量看,运涛作为革命者的代表,他投身革命,成为见习连长,决心要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他的成长和奋斗历程,展现了革命的成长和壮大。运涛在信中表达了对革命的热情和信心,他相信革命军能够打倒一切封建势力和土豪恶霸,这进一步体现了革命的力量和必胜的信念。
③从群众对党的认识看,江涛在贾老师的引导下,逐渐认识到党的伟大。他从一个对革命懵懂无知的青年,成长为一个有革命意识的青年,萌生了参加共产党的想法。江涛的成长经历,体现了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对党的认识逐渐深化,对革命的理解逐渐加深的过程。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曹公征荆州,孙权大惧,鲁肃实欲劝权拒曹公,乃激说权曰:“彼曹公者,实严敌也,新并袁绍,兵马甚精,乘战胜之威,伐丧乱之国,克可必也。不
上一篇:
2025届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四校高三下学期联合模拟测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篇:
2025届河北省衡水市高三年级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2025届福建”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