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自李黎力《中国古代纸币价值理论流变及其重要贡献》,有删减) 材料二: 宋代到清代的货币以金属货币为主,表明社会以自然经济为主,并不需要大量的货币作为交易支撑,但因主要金属币材铜的产量不高,导致历代王朝的铸币量长期偏少,不能满足商品经济水平不高条件下的货币需求。如唐代中后期,每年的铜币铸造额仅十万贯左右。北宋远超唐代,每年铜币铸造额达三百万贯左右,但因大量铜钱外流或被销铸,仍然出现钱荒的现象。从唐宋到明代,不得不分别采用了钱帛兼行、铸造铁钱、实行省陌、发行纸币等方式,对钱荒进行缓解。即使是元明两代用国家权力强制推行不兑换纸币,都无法取代以铜钱为主体的金属货币的地位。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活跃,从明代后期开始,随着美洲白银的流入,金属货币已基本可以满足社会商品流通的需求。从这一历史过程可以看到,交子出现后,纸币在金融体系中始终没有占据主导地位,纸币发行理论与纸币发行制度历经千年没有出现重大突破。 从宋代到清代屡次发行纸币,但都未认识到纸币的根本价值是建立在国家信用基础之上,超发纸币实质是不断透支国家信用。甚至民国时期法币的发行,仍然因滥印纸币引起严重通货膨胀,使国家信用崩溃。历经千年,国家信用都未在纸币发行领域真正建立和巩固起来。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的发行完全建立在国家信用基础之上,纸币的稳定以国家控制货币流通量和社会商品总价值相适应作为坚实保证,才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即使在计划经济时期,票证一度成为纸币的补充,也未影响人民币的稳定。 (摘自谢元鲁《从历史看纸币与国家信用的关系—读<千年交子与中国货币金融>》,有删减)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管子的“轻重理论”引申出朴素的货币数量论,刘秩进一步丰富了货币数量论,宋孝宗时拓展了货币数量论的应用。 B. 汉代贾谊等奠定了货币国定论的基调,辛弃疾等发展了传统的货币国定论,王鎏构建了完整的货币国定论体系。 C. 纸币“子母论”和“虚实论”暗含着纸币价值代表金属货币价值,它们是宋金时期货币讨论的中心问题转变后逐渐产生的。 D. 货币名目主义认为纸币是国家法律的产物;货币金属主义则认为国家政治权力对物价不能完全掌控,主张纸币可兑换。 2.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宋时期出现钱荒的原因并不相同,前者是铸币材料少,后者却是铜钱大量外流和损坏。 B. 古代纸币在金融体系中始终不能处于主导地位,是因为当时商品流通中金属货币就已满足需要。 C. 纸币发行理论与纸币发行制度在金融体系中未出现重大突破,是由于当时的社会以自然经济为主。 D. 新中国成立之前,屡次发行纸币失败的原因是历代王朝没有认识到纸币背后的核心问题。 3. 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和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都从历史视角对中国古代纸币的价值理论进行阐述。 B. 两则材料都引用了史实和数据来支撑其观点,增强了可信度。 C. 材料二将古代纸币和人民币的发行进行对比,以阐明国家信用的重要。 D. 材料二中写民国法币滥印的危害,验证了材料一中包世臣等人的观点。 4. 材料一梳理了中国古代货币价值理论的发展脉络,请简要概括。 5. 复兴中学将围绕“中国古代纸币”的话题举行模拟经济论坛,某班选定的议题为“中国古代纸币价值理论对当代货币体系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写出简要的发言提纲。 【答案】1. A 2. D 3. B 4. ①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了最早的货币理论,奠定了货币价值理论的基础; ②汉唐时期,货币国定论和货币数量论成为正统,并交融发展; ③宋金时期,出现了纸币,并产生了纸币价值理论; ④元明清时期,实行不兑换纸币制度,货币价值理论在交锋中得到系统性发展。 5. ①借鉴中国古代纸币价值理论,不断完善当代货币体系; ②不断加强货币价值理论的研究、创新,为当代货币体系的稳定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③货币 发行要完全建立在国家信用之上,任何情况下都不得透支国家信用; ④国家控制货币流通量和社会商品总价值保持相当,保持货币 稳定。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两则材料,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货币价值理论的发展脉络及其历史背景。材料一详细介绍了从春秋战国到清朝的货币理论演变,展现了货币国定论、数量论、金属主义与名目主义的交锋与发展。材料二则从宋代到清代的纸币发行实践出发,探讨了纸币与国家信用的关系,指出古代纸币未能主导金融体系的原因在于国家信用的缺失。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拓展了货币数量论的应用”错误,张冠李戴,原文是“货币数量论在应用中得到拓展”,可见,得到拓展的是“货币数量论”,而非“货币数量论的应用”。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后者却是铜钱大量……损坏”错误,张冠李戴,原文为“但因大量铜钱……或被销铸”,此处将“销铸”改为了“损坏”。 B.“金属货币就已满足需要”错误,由“历代王朝的铸币量长期偏少,不能满足商品经济水平不高条件下的货币需求”可知,铸币量不能货币需求。 C.“是由于当时的社会以自然经济为主”错误,由“从宋代到清代屡次发行纸币,但都未认识到纸币的根本价值是建立在国家信用基础之上,超发纸币实质是不断透支国家信用。甚至民国时期法币的发行,仍然因滥印纸币引起严重通货膨胀,使国家信用崩溃”可知,纸币发行理论与纸币发行制度在金融体系中未出现重大突破,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封建政府的短视和财政需求随意滥发纸币等,不能简单归因于自然经济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