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2  2025-04-21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
2025届辽宁省葫芦岛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5届辽宁省葫芦岛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须在答题卡和试题卷上规定的位置,准确填写本人姓名、准考证号,并核对条形码上的信息。确认无误后,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各题目规定答题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或写在本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的货币价值理论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货币理论——单旗的“子母相权论”,这一理论涉及货币价值与商品价值的比较和不同金属货币之间价值关系的探讨。墨家的“刀籴相为价论”明确将货币价值与商品价值视为反比关系。而《管子》的“轻重理论”正是以货币价值理论为中心,从“物多则贱,寡则贵”的“数量价值论”出发,引申出朴素的货币数量论。在这一时期,无论是“子母” “轻重”等专有概念,还是“先王制币”货币起源论和货币金属主义与货币名目主义本质论,抑或是“以守财物,以御民事,而平天下”的管理通货传统,均为后来货币价值理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汉唐大一统王朝围绕统一造币权、中唐围绕两税法与“钱荒”的货币争论,确立了货币国定论和货币数量论的古代正统地位,促进了两大价值理论的交融发展。汉代思想家贾谊、贾山、晁错等认为货币“饥不可食,寒不可衣” “亡用器”,之所以具有价值,乃“上用之故”,奠定了货币国定论的基调。陆贽提出了“物贱由乎钱少,少则重……物贵由乎钱多,多则轻”的典型货币数量论。刘秩从货币需求角度出发,将货币价值与人口数量联系起来,进一步丰富了货币数量论。白居易等明确将货币流通数量及其价值与国家财政收支联系在一起。这一时期,货币金属主义也得到显著发展,形成了南齐孔觊隐含货币生产费用价值的“不惜铜爱工论”。
北宋“交子”的诞生,南宋“会子”、金朝“交钞”等纸币的流通,及在钱钞并行过程中出现的纸币贬值情况,使得纸币价值开始成为货币讨论的中心问题,进而在过去历朝货币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推动了各种纸币价值理论的产生。货币数量论被应用于纸币,产生了宋孝宗“少则重,多则轻”理论,并以此为出发点,形成了依靠钱币、商品、有价证券和税收等收兑流通中的纸币以调控纸币价值的“称提理论”。货币数量论在应用中得到拓展,不仅在货币需求方面被辛弃疾与纸币流通区域的大小联系起来,而且在货币供给方面由沈括提出了“货币流通速度”思想。货币流通和循环理论分析得到显著发展,形成了货币的价值来源于流通的“职能价值论”,以及作为货币循环中心的政府财政收支失衡影响货币价值的“货币财政论”。辛弃疾等人提出的“税收驱动货币”思想,强调政府接受向其输纳构成不兑现纸币流通的前提条件,发展了传统的货币国定论。从货币金属主义本质观出发,衍生出了暗含纸币价值代表金属货币价值的纸币“子母论”和“虚实论”。
元朝、明代前期和清朝短期间断实行的不兑换纸币制度,推动了货币名目主义和金属主义的系统性发展和理论交锋。从货币名目主义出发,马亨、刘基提出了纸币是“国家法律的产物”的货币国定论思想,陈子龙、钱澄之重申了该理论的要义,王鎏基于对“有权势”的国家有别于“无权势”的私人之主权货币国家本质的分析,构建了完整的货币国定论体系。从货币金属主义出发,丘浚提出了“资以人力”而“功所成”的朴素劳动价值论,否定“所费之直不过三五钱”的纸币流通论;包世臣、魏源、许楣兄弟和王茂荫等批判货币国定论,论述了政治权力无法限制物价的有限性和财政发行必然导致通胀的危险性,并发展了主张纸币可兑换的“货币虚实论”。


浏览完整试题(摘自李黎力《中国古代纸币价值理论流变及其重要贡献》,有删减)
材料二:
宋代到清代的货币以金属货币为主,表明社会以自然经济为主,并不需要大量的货币作为交易支撑,但因主要金属币材铜的产量不高,导致历代王朝的铸币量长期偏少,不能满足商品经济水平不高条件下的货币需求。如唐代中后期,每年的铜币铸造额仅十万贯左右。北宋远超唐代,每年铜币铸造额达三百万贯左右,但因大量铜钱外流或被销铸,仍然出现钱荒的现象。从唐宋到明代,不得不分别采用了钱帛兼行、铸造铁钱、实行省陌、发行纸币等方式,对钱荒进行缓解。即使是元明两代用国家权力强制推行不兑换纸币,都无法取代以铜钱为主体的金属货币的地位。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活跃,从明代后期开始,随着美洲白银的流入,金属货币已基本可以满足社会商品流通的需求。从这一历史过程可以看到,交子出现后,纸币在金融体系中始终没有占据主导地位,纸币发行理论与纸币发行制度历经千年没有出现重大突破。
从宋代到清代屡次发行纸币,但都未认识到纸币的根本价值是建立在国家信用基础之上,超发纸币实质是不断透支国家信用。甚至民国时期法币的发行,仍然因滥印纸币引起严重通货膨胀,使国家信用崩溃。历经千年,国家信用都未在纸币发行领域真正建立和巩固起来。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的发行完全建立在国家信用基础之上,纸币的稳定以国家控制货币流通量和社会商品总价值相适应作为坚实保证,才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即使在计划经济时期,票证一度成为纸币的补充,也未影响人民币的稳定。
(摘自谢元鲁《从历史看纸币与国家信用的关系—读<千年交子与中国货币金融>》,有删减)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管子的“轻重理论”引申出朴素的货币数量论,刘秩进一步丰富了货币数量论,宋孝宗时拓展了货币数量论的应用。
B. 汉代贾谊等奠定了货币国定论的基调,辛弃疾等发展了传统的货币国定论,王鎏构建了完整的货币国定论体系。
C. 纸币“子母论”和“虚实论”暗含着纸币价值代表金属货币价值,它们是宋金时期货币讨论的中心问题转变后逐渐产生的。
D. 货币名目主义认为纸币是国家法律的产物;货币金属主义则认为国家政治权力对物价不能完全掌控,主张纸币可兑换。
2.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宋时期出现钱荒的原因并不相同,前者是铸币材料少,后者却是铜钱大量外流和损坏。
B. 古代纸币在金融体系中始终不能处于主导地位,是因为当时商品流通中金属货币就已满足需要。
C. 纸币发行理论与纸币发行制度在金融体系中未出现重大突破,是由于当时的社会以自然经济为主。
D. 新中国成立之前,屡次发行纸币失败的原因是历代王朝没有认识到纸币背后的核心问题。
3. 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和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都从历史视角对中国古代纸币的价值理论进行阐述。
B. 两则材料都引用了史实和数据来支撑其观点,增强了可信度。
C. 材料二将古代纸币和人民币的发行进行对比,以阐明国家信用的重要。
D. 材料二中写民国法币滥印的危害,验证了材料一中包世臣等人的观点。
4. 材料一梳理了中国古代货币价值理论的发展脉络,请简要概括。
5. 复兴中学将围绕“中国古代纸币”的话题举行模拟经济论坛,某班选定的议题为“中国古代纸币价值理论对当代货币体系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写出简要的发言提纲。
【答案】1. A 2. D
3. B 4. ①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了最早的货币理论,奠定了货币价值理论的基础;
②汉唐时期,货币国定论和货币数量论成为正统,并交融发展;
③宋金时期,出现了纸币,并产生了纸币价值理论;
④元明清时期,实行不兑换纸币制度,货币价值理论在交锋中得到系统性发展。
5. ①借鉴中国古代纸币价值理论,不断完善当代货币体系;
②不断加强货币价值理论的研究、创新,为当代货币体系的稳定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③货币 发行要完全建立在国家信用之上,任何情况下都不得透支国家信用;
④国家控制货币流通量和社会商品总价值保持相当,保持货币 稳定。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两则材料,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货币价值理论的发展脉络及其历史背景。材料一详细介绍了从春秋战国到清朝的货币理论演变,展现了货币国定论、数量论、金属主义与名目主义的交锋与发展。材料二则从宋代到清代的纸币发行实践出发,探讨了纸币与国家信用的关系,指出古代纸币未能主导金融体系的原因在于国家信用的缺失。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拓展了货币数量论的应用”错误,张冠李戴,原文是“货币数量论在应用中得到拓展”,可见,得到拓展的是“货币数量论”,而非“货币数量论的应用”。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后者却是铜钱大量……损坏”错误,张冠李戴,原文为“但因大量铜钱……或被销铸”,此处将“销铸”改为了“损坏”。
B.“金属货币就已满足需要”错误,由“历代王朝的铸币量长期偏少,不能满足商品经济水平不高条件下的货币需求”可知,铸币量不能货币需求。
C.“是由于当时的社会以自然经济为主”错误,由“从宋代到清代屡次发行纸币,但都未认识到纸币的根本价值是建立在国家信用基础之上,超发纸币实质是不断透支国家信用。甚至民国时期法币的发行,仍然因滥印纸币引起严重通货膨胀,使国家信用崩溃”可知,纸币发行理论与纸币发行制度在金融体系中未出现重大突破,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封建政府的短视和财政需求随意滥发纸币等,不能简单归因于自然经济为主。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两则材料都引用了……数据来支撑其观点”错误,材料二有数据如唐代铜币铸造额等,材料一主要是引用史实和理论观点等,材料一没有明显的数据支撑。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①由“中国的货币价值理论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均为后来货币价值理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可得出: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了最早的货币理论,奠定了货币价值理论的基础;
②由“汉唐大一统王朝围绕统一造币权、中唐围绕两税法与‘钱荒’的货币争论,确立了货币国定论和货币数量论的古代正统地位,促进了两大价值理论的交融发展”可得出:汉唐时期,货币国定论和货币数量论成为正统,并交融发展;
③由“北宋‘交子’的诞生,南宋‘会子’、金朝‘交钞’等纸币的流通……进而在过去历朝货币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推动了各种纸币价值理论的产生”可得出:宋金时期,出现了纸币,并产生了纸币价值理论;
④由“元朝、明代前期和清朝短期间断实行的不兑换纸币制度,推动了货币名目主义和金属主义的系统性发展和理论交锋”可得出:元明清时期,实行不兑换纸币制度,货币价值理论在交锋中得到系统性发展。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货币数量论被应用于纸币,产生了宋孝宗‘少则重,多则轻’理论,并以此为出发点,形成了依靠钱币、商品、有价证券和税收等收兑流通中的纸币以调控纸币价值的‘称提理论’”“政府接受向其输纳构成不兑现纸币流通的前提条件,发展了传统的货币国定论。从货币金属主义本质观出发,衍生出了暗含纸币价值代表金属货币价值的纸币‘子母论’和‘虚实论’”“马亨、刘基提出了纸币是‘国家法律的产物’的货币国定论思想”“发展了主张纸币可兑换的‘货币虚实论’”可得出:借鉴中国古代纸币价值理论,不断完善当代货币体系;
②由材料一“中国的货币价值理论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均为后来货币价值理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汉唐大一统王朝围绕统一造币权、中唐围绕两税法与‘钱荒’的货币争论,确立了货币国定论和货币数量论的古代正统地位,促进了两大价值理论的交融发展”“北宋‘交子’的诞生,南宋‘会子’、金朝‘交钞’等纸币的流通……进而在过去历朝货币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推动了各种纸币价值理论的产生”“元朝、明代前期和清朝短期间断实行的不兑换纸币制度,推动了货币名目主义和金属主义的系统性发展和理论交锋”可得出:不断加强货币价值理论的研究、创新,为当代货币体系的稳定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③由“从宋代到清代屡次发行纸币,但都未认识到纸币的根本价值是建立在国家信用基础之上,超发纸币实质是不断透支国家信用。甚至民国时期法币的发行,仍然因滥印纸币引起严重通货膨胀,使国家信用崩溃”可得出:货币的发行要完全建立在国家信用之上,任何情况下都不得透支国家信用;
④由“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的发行完全建立在国家信用基础之上,纸币的稳定以国家控制货币流通量和社会商品总价值相适应作为坚实保证,才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可得出:国家控制货币流通量和社会商品总价值保持相当,保持货币的稳定。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遥远的向日葵地
李娟
就算是在鬼都不过路的荒野里,我妈离开蒙古包半步都会锁门。
①锁倒是又大又沉,锃光四射,挂锁的门扣却是拧在门框上的一藏旧铁丝。
我妈锁了门,发动摩托车,回头吩咐:“赛虎看家。丑丑看地。鸡好好下蛋。”然后绝尘而去。
被关了禁闭的赛虎把狗嘴挤出门缝,冲她的背影愤怒大喊。丑丑兴奋莫名,追着摩托扑扑跳跳、哼哼叽叽,在后面足足跑了一公里才被我妈骂回去。
我妈此去是为了打水。门口的水渠只在灌溉期才来几天水,平时用水只能去几公里外的排碱渠取。那么远的路。幸好有摩托车这个好东西。
她每天早上骑车过去打一次水,每次载两只二十升的塑料壶。
我说:“那得烧多少汽油啊?好贵的水。”
我妈细细算了一笔账:“不贵,比矿泉水便宜。”
可排碱渠的水能和矿泉水比吗?又咸又苦。然而总比没水好。
这么珍贵的水,主要用来做饭、洗碗,②洗过碗的水给鸡鸭拌食,制下的供一大家子日常饮用,再有余水的话我妈就洗洗脸。
……
整个夏天,她扛锨穿行在葵花地里,晒得一身黢黑,和万物模糊了界线。叶隙间阳光跳跃,脚下泥土暗涌。她走在葵花林里,如跋涉于大水之中,努力令自己不要漂浮起来。大地最雄浑的力量不是地震,而是万物的生长啊……目之所及,枝梢的手心便冲她张开,献上珍宝,捧出花蕾。她停下等待,花蕾却迟迟不绽,③如赴约前的女子在深深闺房换了一身又一身衣服,迟迟下不了最后的决心。我妈却终日锄草、间苗、打杈、喷药,无比耐心。
浇地的日子最漫长。地头闸门一开,水哗然而下,顺着地面的横渠如多米诺骨牌般一道紧挨着一道淌进纵向排列的狭长埂沟。渐渐地,水流速度越来越慢。我妈跟随水流缓缓前行,阻滞处挖一锹,跑水的缺口补块泥土,并将吃饱水的埂沟一一封堵。那么广阔的土地,那么细长的水脉。她几乎陪伴了每一株葵花的充分吮饮。地底深处的庞大根系吮吸得滋滋有声,地面之上愈发沉静。
她抬头四望。天地间空空荡荡,连一丝微风都没有。世上只剩下植物,植物只剩下路。所有路畅通无阻,所有门大打而开。水在光明之处艰难跋涉,在黑暗之处一路绿灯地奔赴顶点。那是水在这片大地上所能达到的最高的高度——一株葵花的高度。这块葵花地是这些水走遍地球后的最后一站啊。整整三天三夜,整块葵花地都浸透均匀了,整个世界都饱和了。花蕾深处的女子才下定决心,选中了最终出场的一套华服。
即将开幕。大地前所未有地寂静。我妈是唯一的观众,她脚踩雨靴,无所不至,像女王般自由、光荣、权势鼎盛。④她是一株最强大的植物,铁锨是最贵重的权杖。很久很久以后,当她给我诉说这些事情的时候,我还能感觉到她眉目间的光芒,感觉到她浑身哗然畅行的光合作用,感觉到她贯通终生的耐心与希望。
水渠通水那几天跟过年似的,既是大喜的日子也是大洗的日子。不但喂饱了葵花地,还洗掉了所有衣服,还把狗也洗了。那几天鸭子们抓紧时间游泳,全都变成了新鸭子。放眼望去,天上有白云,地上有鸭子。天地间就数这两样最锃亮。
大约渠水流过的地方水汽重,加之天气也渐渐暖和了,到第二次通水时,渠两岸便有了杂草冒头。而水渠之外,除了作物初生的农地,整面大地依旧荒凉粗砺。鸡最爱草地,一个个信步其间,整天乐此不疲。我猜草丛的世界全部展开的话,可能不亚于整个宇宙。鸡如此痴迷,这儿瞅瞅,那儿啄啄。有时突然歪着脑袋想半天,再单脚撑地呆若木鸡。它不管看到什么都不会说出去。
天苍野茫,风吹草低见芦花鸡。两只狗默默无言并卧渠边。鸭子没完没了地啄洗羽毛。在荒野中,窄窄一条水渠所聚拢的这么一点点生气,丝毫不输给世间所有大江大河湖泊海洋的盛景。
面对这一切,唯有兔子无动于衷。每天瓜分完当天的口粮,它们就一个个尾随我妈进了葵花地。太阳下山还不回家,显得比我妈还忙。我妈说:“兔子,快看!水来了!”人家耳朵都不侧转一下。
水从上游来。上游有个水库。说是水库,其实只能算是一个较大的蓄水池。位于荒野东面两公里处,一侧筑了一道拦坝,修了闸门,简陋极了。可是对于长时间走过空无一物的大地的人们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奇遇!


展开余下试题我曾去过那里。走啊走啊,突然就迎面撞见。那么多的水静止于前方,仿佛走到了世界的尽头。不见飞鸟,不生植物,和荒野一样空旷。仅仅是水,一大摊明晃晃的水。镜子一样平平摊开在大地上,倒映着整片天空,又像是天空下的一潭深渊。
这一大摊水灌溉了下游数万亩的作物,维系了亿万生命的存活。可从这番情景看来,又像是它并不在意何为葵花,也从没理会过赛虎、丑丑、鸭子与鸡们的欢乐。它完整无缺,永不改变。与其说此地孤寂,不如说我们和我们的葵花地多么尴尬。我们从不曾真正触动过这个世界的内核。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标题中的“遥远”指地理上的偏远,暗示取水的艰难和自然环境的严酷,“向日葵地”是母亲劳作的主战场,寄托着对未来的希望。
B. 文中写母亲骑摩托车去远地取水以及她在葵花地里锄草、喷药、浇水等劳作,突出了母亲对葵花地的精心照料和对葵花开花结果的期待。
C. 作者对向日葵地的浇灌进行了大篇幅描写,这样不仅富有画面美,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也加快了叙事节奏,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
D. 作者善于运用“所有”“最后”“唯一”“宇宙”这样一些极富夸张的词进行描写,营造出壮阔无际的场景,让人感到一种旷远壮丽的美。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赏析,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对母亲外出锁门的描写真实细腻,写出了母亲的谨慎,也暗示着当地的治安状况令人担忧。
B. 句子②突出了当地缺水严重的现状,也为后文水渠通水时人、物的欢喜及母亲浇灌葵花地蓄势。
C. 句子③用比喻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葵花将开未开的娇羞姿态,表现了母亲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D. 句子④写出了恶劣环境下母亲生命力的坚韧与顽强,还有内心深处通过辛勤劳动换取权势的渴望。
8. 这一大摊水“灌溉了下游数万亩的作物,维系了亿万生命的存活”,可作者为何又说“可从这番情景看来,又像是它并不在意何为葵花,也从没理会过赛虎、丑丑、鸭子与鸡们的欢乐”?
9. 有学者认为,李娟散文最大的特色,就是把生活的困苦当做是可以享受的快乐。本文的“以苦为乐”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6. C 7. B
8. 作者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水作出的一个评价:①前者,作者站在“人”的立场来评价:水是生命之源,灌溉了荒凉干旱的土地,为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可能;②后者,作者从“水”的角度来评价:水维系了万物的存活,但它不在意万物的感受,只是遵循了自然规律,最终“完整无缺,永不改变”。
9. ①把艰辛劳作视为陪伴:在母亲眼里,她终日在葵花地里忙碌 不是劳作,而是对葵花的陪伴,她乐在其中,享受着葵花成长的喜悦,对丰收心怀憧憬。②逆境中创造智慧:母亲对水资源精打细算,作者用“大洗”和“大喜”的谐音、“比矿泉水便宜”的对比、用洗过碗的水给鸡鸭拌食等细节,写出母亲的幽默和智慧。③能发现诗意的美:大地荒凉粗犷,但在我眼中,水渠的生机不输于江河盛景,小小的蓄水池像是“一场奇遇”,动物们更是视荒原为乐园,不仅乐在其中,同时也给那片贫瘠的土地带去了生机、活力,为沉重乏味的现实生活增添了独特的乐趣。
【解析】
【导语】李娟的《遥远的向日葵地》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母亲在荒凉环境中辛勤劳作的场景,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文章通过母亲取水、浇灌葵花等细节,突出了生活的艰辛与坚韧,同时以“以苦为乐”的态度,赋予平凡生活以诗意和希望。语言质朴却富有画面感,情感深沉,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同时也加快了叙事节奏”表述错误。对向日葵地浇灌的大篇幅描写,是减缓了叙事节奏。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A.“也暗示着当地的治安状况令人担忧”错误,句子①体现母亲在荒野环境下,尽力保障安全的生活态度,并非暗示当地治安状况令人担忧,无中生有。
C.“表现了母亲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错误,张冠李戴,应是“表现了作者对大自 然的热爱和赞美”。
D.“还有内心深处通过辛勤劳动换取权势的渴望”错误,“换取权势”属过度解读,应是“换取美好的生活”。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这两句话作者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水作出的一个评价:
①前一句是作者从“人” 立场评价水。在这片荒野之中,环境恶劣,水源稀缺。作者笔下的土地荒凉粗砺,农作物的生长面临极大挑战。而水,作为生命之源,在此处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大摊水灌溉了下游数万亩的作物”,说明水对于农业生产意义非凡。在干旱的荒野,水源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制约因素,正是因为有了这摊水,数万亩的土地得以滋润,葵花等作物才有了生长的可能,为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保障了粮食的产出。“维系了亿万生命的存活”,这不仅包括了农作物,还涵盖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有生物。没有水,它们无法解渴,无法正常生活,甚至可能面临死亡。所以从人类以及整个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生存角度来看,水是不可或缺的,是生命得以延续的基础,这充分体现了水的巨大价值。
②后一句是作者从“水”的角度评价水。水按照自身的自然属性流动,它从上游而来,经过水库的积蓄,再向下游灌溉,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它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会因为葵花地需要水,或者赛虎、丑丑、鸭子与鸡们的生存依赖它,就改变自己的运行轨迹或特性。它只是遵循着自然赋予它的规律,在这片大地上流淌,滋润着万物。它不会因为维系了万物的存活而要求万物感恩,也不会在意万物的感受。对于水来说,灌溉万物只是它自然循环过程中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和运行是一种纯粹的自然现象,独立于万物的情感和评价之外。所以作者才会说“它并不在意何为葵花,也从没理会过赛虎、丑丑、鸭子与鸡们的欢乐” 。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①把艰辛劳作视为陪伴:在这片荒野之中,种植葵花的劳作无疑是艰辛的。母亲每天扛着锨穿行在葵花地里,进行锄草、间苗、打杈、喷药等一系列繁重的农事活动,夏日的阳光将她晒得一身黢黑。但在母亲的认知里,这并非单纯的劳作。从她对待葵花的态度就能明显看出,她将这一切视为对葵花的陪伴。文中描述她看着葵花,“叶隙间阳光跳跃,脚下泥土暗涌。她走在葵花林里,如跋涉于大水之中,努力令自己不要漂浮起来”,这种细腻的描写展现出她与葵花之间紧密的联系。母亲享受着葵花成长的每一个瞬间,她期待着葵花的成长,对未来的丰收心怀憧憬,在这看似艰苦的劳作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
②逆境中创造智慧:荒野中用水极为不便,水源稀缺且水质不佳,这是一个巨大的困境。但母亲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来应对。在取水方面,母亲需要前往几公里外的排碱渠取水,路途遥远,使用摩托车载水耗费汽油。然而母亲细细算账后,得出“不贵,比矿泉水便宜”的结论,这种将昂贵的汽油取水成本与矿泉水对比的方式,体现出她的幽默与智慧,在困境中找到了一种心理上的平衡。在用水方面,母亲对珍贵的水精打细算。洗过碗的水用来给鸡鸭拌食,剩余的才供一家人日常饮用,若还有余水才用来洗脸。而且在水渠通水那几天,作者用“既是大喜的日子也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5届辽宁”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