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4  2025-04-21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
2025届江苏省泰州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5届江苏省泰州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满分:150 考试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徐建明 审题人:王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乡贤祠祀是明代地方教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首次将乡贤从先贤群体中抽离出来专祠而祀,纳入地方庙学祀典,以表彰先贤、激励士民。嘉靖朝更正祀典后,乡贤与名宦分祠而祀,祭祀对象、地点、规制固定,实现了乡贤祠祀的制度化,国家主导性更强,教化意图更明显。
乡贤祭祀古已有之,《礼记•祭义》中即有“祠先贤于西学①”的记载。汉代出现了祭祀“阙里之先贤”的情形,但此时尚无“乡籍”概念。唐代出现专门崇祀乡里贤者的先贤祠堂。宋元时期,乡贤祭祀发展,“贤”与“乡”结合更紧密,“群祀”成为主要祭祀形式并普及,祭祀场所多元化,官学祭祀成趋势,为明代乡贤祭祀步入庙学奠定基础。
明初将乡贤祭祀纳入国家祭祀体系,朱元璋诏令天下学校建先贤祠,祀贤牧守令和乡贤。明代乡贤祠祀发展分两个阶段:嘉靖更正祀典前是创设调整期,府县在国家倡导下创设或改造乡贤祠并向庙学迁移,但存在区域不平衡;嘉靖更正祀典后是普及完善期,乡贤祠与名宦祠相对立于学宫,作为庙学祭祀体系一部分被规范完善,祭品、祭仪、位置等都有明确规定,实现庙学化与制度化,体现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和教化实施。
嘉靖中后期,乡贤祠祀实现庙学化与制度化,体现明代统治者意志与教化指向。一方面,乡贤祠祀与地方庙学融合重申了儒学正统。乡贤祠附于庙学,加强了祭祀的儒学内涵,乡贤选拔和规制设定需符合“扶植教化、羽翼正道”的儒家祀典标准,“祀乡贤”成为褒表忠臣的形式,传达“忠义”内涵,褒表忠臣、激励后进成为祭祀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乡贤与名宦分祠而祀体现“分而化之”的教化指向。分祀既是礼法需要,更有教化用意。乡贤与名宦身份不同,教化对象不同。乡贤是本地士民的榜样,激励乡里后学模仿学习,使士风、学风有序,社会安宁;名宦则为地方官员树立政绩典范。分祠而祀让教化指向更清晰,巩固了儒学在地方教化中的核心地位,体现明代以“忠孝”为基调的国家意志。
(摘编自张会会《明代乡贤祠祀的教化指向》)
材料二:“乡贤”一词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明清两代,“乡贤文化”被进一步强化,“乡贤”成为维护乡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传统“乡贤”践行着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追求,“乡贤文化”也成为彰显地方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乡贤”的内涵焕然一新,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同本地乡土有联系的,有知识、有能力、视野开阔,并且掌握一定的物质资源、社会资本和数字信息资源,依靠较高的道德素养和感召力,对乡村建设建言献策、出谋划策,为乡村振兴作出重要贡献的社会贤达和精英,超出了传统“乡贤”的范畴,固谓之“新乡贤”。“新乡贤”涵盖群体广泛,包括各类精英人才、技术能手,离退休返乡的官员、教师、医护人员、军人、文人学者、企业家、海外华人华侨,甚至返乡大学生、在外打工经商的村民、数字网红等。这种多元群体既保障资源丰富性,又能传承文化、发扬创新精神,助力乡村振兴。正因如此,“新乡贤”受到社会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同,相关内容多次被写入中央文件。


浏览完整试题“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方式可以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发挥“新乡贤”带来的“鲶鱼效应”,搅活家乡振兴的潭水,为乡村振兴带来希望。一些退休人员选择回乡长期定居,全职参与乡村振兴建设,享受乡村环境的同时贡献力量。一些“生于斯长于斯”的能人可短期回乡,以休假方式为家乡献计献策,阶段型参与建设。在外成功的“新乡贤”可带项目、资金回乡投资兴业,参与农村各项事业建设,专项型助力乡村振兴。从家乡走出去的大学生、务工人员等可返乡发挥才干,参与家乡发展的各项事务,主人型投身乡村振兴。
“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作用显著。在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方面,有财力的“新乡贤”投资办厂,“强一(产)接二(产)联三(产)”,发展多种产业,吸纳就业、增加村民收入;有经营才能的组织村民盘活闲置资产,开展多种经营;有技能的带领乡亲发展传统产业。在引领乡村文明建设上,“新乡贤”凭借自身优势,弘扬美德和核心价值观,破除陈规陋习,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在推动乡村治理能力提升方面,他们送法下乡、凝聚正能量、完善村民自治,构建协同治理机制。在提升乡村服务水平方面,“新乡贤”利用自身优势,吸引各方人士回乡做公益,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发展公益事业,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为激励“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需要多管齐下。要提供舒适生活环境,为“新乡贤”的子女、配偶、父母等近亲属在入托入学、就业就医、养老入院等方面提供“绿色通道”,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创造良好工作平台,尊重他们的建议,在要素保障、政策和办事程序上给予支持,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倾斜。构建有效激励机制,建立乡村两级人才名录,举办座谈、观摩、走访等活动,加强宣传表彰,授予荣誉,建立荣誉墙,竖立荣誉碑,给予参与身份待遇,推荐工作成绩、条件优秀的“新乡贤”为“两代表一委员”等,通过这些方式,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建立有公信力的评价体系,打造情感地标,建立政府、村“两委”、村民于一体的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和退出机制,完善“新乡贤”队伍。
(摘编自唐任伍《“新乡贤”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注】①西学:周代的小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嘉靖朝更正祀典后乡贤与名宦分祠而祀,实现了乡贤祠祀的制度化,彰显了对地方贤能的重视。
B. 在嘉靖更正祀典以前,明代乡贤祠祀虽然也受到国家的倡导,但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C. 传统社会主要通过“群祀”的形式发挥乡贤榜样作用,而“新乡贤”则需依赖政策倾斜方能有效参与乡村振兴。
D. “新乡贤”受到从中央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折射出“新乡贤”对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代乡贤祠祀在历经从民间自发到国家主导的制度化进程后,成为中央加强地方治理和教化的重要工具。
B. 乡贤祭祀于明初被纳入国家祭祀体系,朱元璋首创在学校祭祀乡贤的方式,推动了明代乡贤祭祀的发展。
C. 地方政府若能在激励机制上持续发力,就能彻底消除“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后顾之忧,确保其长期投入。
D. 传统乡贤与新乡贤因历史背景不同而在功能上存在差异,这折射出中国社会从传统礼治向多元共治的转型。
3. 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论述乡贤祭祀的发展,材料一先引用《礼记•祭义》的记载,再陈述汉唐、宋元时期的史实,论证充分。
B. 材料一以时间为序梳理乡贤祭祀的发展历程,清晰展示了其制度化的演进过程,体现了论证的条理性。
C. 材料二第二段列举了“新乡贤”多种多样的身份,旨在说明“新乡贤”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
D. 材料二使用“鲶鱼效应”“绿色通道”等词语,使论证更具形象化,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现实针对性。
4. 明代嘉靖朝更正祀典后,乡贤与名宦“分祠而祀”体现了怎样的教化意图?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5. 某村为发展旅游业,计划邀请在外经商的村民回乡创办民宿,并挖掘本地非遗技艺,开发文创产品。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这一举措的合理性。
【答案】1. C 2. D
3. C 4. ①明确教化对象。分祠而祀区分乡贤与名宦,使教化对象更加清晰。②强化儒学正统与国家意志。分祀将乡贤祠纳入庙学体系,使乡贤祠祀成为国家褒表忠臣、宣扬“忠孝”思想的工具。
5. ①资源整合与产业振兴:在外经商的村民作为“新乡贤”,具备资金、经营经验和市场视野,回乡投资民宿和文创产品开发,可实现“强一接二联三”的产业融合。②文化传承与文明引领:挖掘本地非遗技艺开发文创产品,创新传统文化表达方式,有助于引领乡村文明建设。③就业与增收:民宿和文创产业的发展创造本地就业岗位,吸引青壮年劳动力返乡就业,增加收入,契合乡村振兴的经济与社会目标。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通过两则文本,系统梳理了乡贤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材料一以明代乡贤祠祀制度化为切入点,展现了国家如何通过祭祀制度强化儒学教化功能,体现了礼制与政治的深度结合;材料二则聚焦当代“新乡贤”现象,揭示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多元价值。两文形成历史呼应,既呈现了文化传统的延续性,又彰显了社会治理模式的现代转型。论证方法上,材料一注重历史脉络梳理,材料二侧重现实案例分析,共同构建了乡贤文化的完整认知框架。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
C.“‘新乡贤’则需依赖政策倾斜方能有效参与乡村振兴”理解错误,材料二提到“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方式多样,“参与乡村振兴的方式可以不拘一格、灵活多样”,政策倾斜只是激励措施之一,并非依赖政策倾斜才能有效参与。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明代乡贤祠祀在历经从民间自发到国家主导”错,材料一“明初将乡贤祭祀纳入国家祭祀体系”强调明代乡贤祭祀自明初即为“国家主导”,不存在“民间自发”阶段。
B.“朱元璋首创在学校祭祀乡贤的方式”错误,材料一提到“乡贤祭祀古已有之,《礼记•祭义》中即有‘祠先贤于西学’的记载”,说明在朱元璋之前就已经有在学校祭祀乡贤的情况。
C.“就能彻底消除………后顾之忧,确保其长期投入”说法有误。材料二虽提到了政策激励的积极作用,但“就能彻底消除………后顾之忧,确保其长期投入”的说法过于绝对,文中并没有表示出这样的态度。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旨在说明‘新乡贤’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说法有误,此处是为了阐述“新乡贤”“超出了传统‘乡贤’的范畴……涵盖群体广泛”。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材料一第四段明确指出“分祀既是礼法需要,更有教化用意”“乡贤与名宦身份不同,教化对象不同”,说明分祠而祀可以使教化指向更清晰。乡贤是本地士民的榜样,名宦则为地方官员树立典范,分祀有助于针对不同群体实施精准教化。
②材料一第四段“乡贤祠附于庙学……褒表忠臣、激励后进成为祭祀的重要内容”说明分祀使乡贤祠“加强了祭祀的儒学内涵”,选拔标准需符合儒家祀典标准,成为“褒表忠臣的形式”,传达“忠义”内涵,体现了明代以“忠孝”为基调的国家意志。将乡贤祠纳入庙学体系,巩固了儒学在教化中的核心地位。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内容,提出见解的能力。
①材料二第三段“在外成功的‘新乡贤’可带项目、资金回乡投资兴业,参与农村各项事业建设,专项型助力乡村振兴”提到“新乡贤”可以“带项目、资金回乡投资兴业”,第四段“‘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作用显著。在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方面,有财力的‘新乡贤’投资办厂,‘强一(产)接二(产)联三(产)’……有经营才能的组织村民盘活闲置资产,开展多种经营”指出有财力的“新乡贤”能“投资办厂”,实现产业融合。在外经商的村民正符合这一特征,其投资民宿和文创开发可实现一二三产联动发展。
②材料二第一段最后指出“乡贤文化”彰显地方文化软实力,第四段“在引领乡村文明建设上,‘新乡贤’凭借自身优势,弘扬美德和核心价值观,破除陈规陋习,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说明“新乡贤”能“弘扬美德和核心价值观”。开发非遗文创产品既传承传统文化,又以创新形式丰富乡村文化内涵,符合“新乡贤”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③材料二第四段“‘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作用显著。在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方面,有财力的‘新乡贤’投资办厂,‘强一(产)接二(产)联三(产)’,发展多种产业,吸纳就业、增加村民收入”指出“新乡贤”投资能“吸纳就业、增加村民收入”。发展民宿和文创产业可创造就业机会,吸引劳动力回流,这与乡村振兴的经济目标高度契合,体现了“新乡贤”在促进乡村发展中的实际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满窗明月
刘江滨
人在旅途,夜晚走在陌生城市的街头,最打疼我们眼睛的一定是一窗一窗的灯光。那温暖、柔和的光亮,不禁勾起游子思乡思亲的情愫,照得内心的孑然孤独无处躲藏。
窗是家的象征。《说文》云:“在墙曰牖,在屋曰囱。窗,或从穴。”远古时期,人们筑房造屋,在墙上或屋顶上凿出一洞,以透光和透气,还可让烧饭的烟冒出。白天看袅袅炊烟,晚上看荧荧灯光,在田里耕作的人就知道归宿在何处。虽然对一处房屋或一个家来说,门的重要性远远大于窗,没窗或许可以将就,没门是万万不行的。但门更多的是物质属性,而窗更多的是精神属性,寄寓了人们诸多情感和审美的内在要素。
小时候,家在农村,窗户是木头做的,由窗框、窗棂组成。窗棂也不讲究,简单的方格状。夏天钉上浅绿色的窗纱,冬天则糊上粗糙廉价的麻纸。这种麻纸上面疙里疙瘩,透光性差,白天屋里也暗乎乎的。天麻麻亮的时候,经常被鸡鸣或麻雀叽叽喳喳的叫声吵醒,又不愿意起来,就盯着窗户看,那些纸上的疙瘩竟被看出了诸般人或动物的形状,就像天上的云彩一样,白云苍狗,天马行空,有趣好玩。遇到凛冽的寒风在树梢间狂啸,薄薄的窗纸呼哒呼哒地响,反而觉得室内暖和,睡得更香。有时窗纸突然就被吹破了,冷风顺势从破口处灌入,如果恰巧遇上下雪,雪花拥挤着飞舞,能把人冻得上下牙直打架。这时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找些旧棉衣棉裤塞进窗格,待风儿消歇了,再重新糊上窗纸。
讲究一点的人家将窗户做成了艺术品。那一年我去山西乔家大院和王家大院,不禁为各种窗棂所吸引,造型各异,式样繁多,不仅仅是方格形的,还有菱形、圆形、扇形、瓶形等等我叫不出名来,还雕刻着蝙蝠石榴、葫芦仙桃等寓意美好吉祥的事物。普通人家喜欢在过年或结婚时贴窗花,即在窗户上贴上各式各样的剪纸,或飞禽走兽,或神话人物,或五谷丰登,或福禄寿喜,红彤彤,喜洋洋,一个物质的窗户成了透视人们心灵的窗口。山西有一首民歌《剪窗花》,这样唱道:“银剪剪嚓嚓嚓,巧手手呀剪窗花。莫看女儿不大大。你说剪啥就剪啥。啊儿哟,祖祖辈辈多少年,解开多少愁疙瘩。不管风雪有多大,窗棂棂上照样开红花。”物质生活固然重要,可艺术的生活同样不可或缺,精神的抚慰让一切都漾出了生命的机趣,与过年贴窗花一样,一条红头绳就足以令喜儿欢欢喜喜过个年。
窗户是人们在室内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的连接点,即使足不出户,一年四季的细微变化,春草绿了,秋叶黄了,风雨雷电,雪花纷飞,都能在窗前依次展现。窗户更像是一个画框,涂抹描绘出各种色彩各种意象的图画。古人早就发现了这一点,如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白居易“清风两窗竹,白露一庭松”。张耒“梦觉隔窗残月尽,五更春鸟满山啼”,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等等。现代诗人卞之琳也有名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清代戏曲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开窗莫妙于取景”,其实,窗外的景色是固定的,如何看景,更在于取景者的心情。譬如秋末的残荷,破败寥落之相何美之有?乐观的人却找到了听雨之乐。“隔窗听雨”成了古诗词中最多见最丰饶的意象。而东西南北四面的窗,本是普普通通的方位,却被诗人赋予了迥然有别的特殊况味,如南窗寄傲,北窗下卧,西窗剪烛,东窗嘛,哈,——东窗事发!窗户也有诸多雅称,如茜窗、绿窗、竹窗、纸窗、玉窗、全窗、幽窗、轩窗等等,这些好听的名字无不盈满了诗人温润美好的意趣。
窗外的风景不仅是风景、是美,有时还是信念、意志和生命。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就讲述了这样的故事。青年女画家琼西患了肺炎,病得厉害,似乎没有了活下去的信心。她躺在床上望着窗对面墙上的常春藤,叶子在秋风中一片一片落下来。她想象着最后一片叶子落下的时候,她也要随之而去。但奇迹发生了,经过几天的风吹雨打,那最后一片叶子依然贴着墙挂在藤枝上,绿中泛黄,不曾凋落。琼西以为这是天意,信心大增,身体竟好了一半。后来得知,那片叶子是老画家贝尔曼闻知此事后在夜雨中画到墙上去的,他却因此患了肺炎死去。这时的窗,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来的是人性善的底色和力量。
我现在的居室,南窗北窗通透,不再是狭小的纸窗,而是宽大的落地玻璃窗。北窗外是一条河,河对岸是公园,花红柳绿,碧波荡漾,四季皆为风景。我不仅可观赏南窗外小区庭院的绿草如茵、枝叶扶疏,更喜欢明月破窗而入的清幽感觉,一如李白诗句“满窗明月天风静”所述的意境。
明月装饰了窗子,窗子也装饰了人生的诗和梦。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描写陌生城市街头的灯光,引出下文有关“窗”的话题,“打疼”“孑然孤独”等词为全文奠定了忧伤的情感基调。


展开余下试题B. 文章第②段引用《说文》语,追根溯源,并将“门”与“窗”进行比较,引出“窗”的精神属性,即情感寄托和审美内涵。
C. 文章第⑤段从窗与景的对应关系,说明窗外景物的状况及其取景的角度决定取景者的心情,窗可以赋予人们美好温润的意趣。
D. 全文从物质的层面,陈述了“窗”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实用功能,以此折射出居室变迁的历程,具有较强的知识性。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④段“红彤彤”“喜洋洋”“欢欢喜喜”等叠词韵律和谐,节奏感强,读来朗朗上口,体现了散文的音乐美。
B. 文章结尾“明月装饰了窗子,窗子也装饰了人生的诗和梦”化用卞之琳《断章》中的诗句,既照应了题目,又使文章别有韵味。
C. 文章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窗”侧重于实写,“明月”多用虚笔,由此及彼,虚实相衬,平实之中蕴诗意之美。
D. 全文以时间为线索,先回忆作者小时候在农村见到的窗户,然后引出日常生活中给人美好寓意的窗户,再写到现在居室的窗户,文理清晰。
8. “窗”本是寻常之物,在作者笔下却显得意趣万端。请结合“窗”的意蕴简要谈谈“窗”的作用。
9. 有经验的作家说“散文的神韵全在‘散淡’二字”,请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体现其“散淡”风格的。
【答案】6. B 7. D
8. ①窗具有生活的实用价值。“窗”与外部世界相通,可以让居室获得充足的光线,并为人们遮风挡雨御寒,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而安乐。
②窗富于艺术的美感。各种设计巧妙、造型美观的“窗”,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精彩以及不可多得的审美趣味。
③窗激发人的精神动能。在物质属性之外,“窗”可以使我们获得某种心灵的启示,并赋予生命强大的精神力量。
9. ①取材自由广泛。自然、人文、现实皆有触及,选材不受时空限制。
②手法运用灵活。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表达方式无拘无束。
③语言朴实淡雅,清新晓畅,毫无雕琢做作之感。
【解析】
【导语】本文以“窗”为线索,通过对窗的描写与联想,展现了窗的多重意蕴。作者从窗的物质功能入手,逐步深入到其精神属性,赋予窗以情感寄托、审美价值和生命意义。既有对传统窗文化的追溯,也有对现代生活的观照,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与深刻思考。语言质朴而富有诗意,展现了散文的“散淡”风格。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为全文奠定了忧伤的情感基调”错误,文章开篇确实提到灯光和孤独感,但全文情感基调并非单一忧伤,而是包含温暖、怀旧、诗意等多种情感。
C.“说明窗外景物的状况及其取景的角度决定取景者的心情”错,原文“其实,窗外的景色是固定的,如何看景,更在于取景者的心情”,选项说反了。
D.“物质的层面”“具有较强的知识性”错误,文章还写了“窗”的精神属性,如文章第④段和第⑥段,分别写出了窗子寄寓人们诸多情感和蕴含诸多审美要素的精神属性,因此文章关注点并不在于向人们介绍知识,而侧重“窗”的精神属性、文化意义等。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以时间为线索”错,文章以“窗”为线索,主要叙述作者由窗引发的联想与思考。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①窗具有生活的实用价值。第⑤段说“窗户是人们在室内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的连接点”,“窗”与外部世界相通;第②段“远古时期,人们筑房造屋,在墙上或屋顶上凿出一洞,以透光和透气”,可以让居室获得充足的光线;第③段“遇到凛冽的寒风在树梢间狂啸,薄薄的窗纸呼哒呼哒地响,反而觉得室内暖和,睡得更香”,为人们遮风挡雨御寒,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而安乐。
②窗富于艺术的美感。第④段山西乔家大院和王家大院的窗“造型各异,式样繁多,不仅仅是方格形的,还有菱形、圆形、扇形、瓶形等等我叫不出名来,还雕刻着蝙蝠石榴、葫芦仙桃等寓意美好吉祥的事物”“物质生活固然重要,可艺术的生活同样不可或缺,精神的抚慰让一切都漾出了生命的机趣”,各种设计巧妙、造型美观的“窗”,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精彩以及不可多得的审美趣味。
③窗激发人的精神动能。在物质属性之外,第⑥段“窗外的风景不仅是风景、是美,有时还是信念、意志和生命”,《最后一片叶子》中的琼西就是因为看到了窗外那片不凋落的常春藤叶子而获得了活下去的动力,可见“窗”可以让我们获得某种心灵的启示,并赋予生命强大的精神力量。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风格和审美意蕴的能力。
①取材自由广泛。本文围绕“窗”写了很多内容,有自然“北窗外是一条河,河对岸是公园,花红柳绿,碧波荡漾,四季皆为风景”;有人文,如引用《说文》中的文字,写远古时期窗的作用,写山西乔家大院和王家大院各式各样的窗,引用杜甫、李清照的诗句等;还有现实,如开头写城市窗口的灯光以及游子的思乡等,皆有触及,选材不受时空限制。
②手法运用灵活。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表达方式无拘无束。比如叙述了在山西乔家大院和王家大院看各式各样的窗,描写了小时候看窗“那些纸上的疙瘩竟被看出了诸般人或动物的形状,就像天上的云彩一样,白云苍狗,天马行空,有趣好玩”,还有抒情议论如“窗外的风景不仅是风景、是美,有时还是信念、意志和生命”。
③语言朴实淡雅,清新晓畅,毫无雕琢做作之感。如“春草绿了,秋叶黄了,风雨雷电,雪花纷飞”,用简单的语句写出一年四季的细微变化,淡雅而清新自然。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治军薄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有删改)
材料二:
臣光曰:《易》曰:“师出以律,否臧凶。”言治众而不用法,无不凶也。李广之将,使人人自便。以广之材,如此焉可也,然不可以为法。何则?其继者难也,况与之并时而为将乎!夫小人之情,乐于安肆而昧于近祸,彼既以程不识为烦扰而乐于从广,且将仇其上而不服。然则简易之害,非徒广军无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故曰“兵事以严终”,为将者,亦严而已矣。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材料三:
太史公与司马温公所言皆一偏之论也。以武定天下者,有将兵,有将将。为将者,有攻有守,有将众,有将寡。不识之正行伍击刁斗治军簿守兵之将也。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束伍严整,斥候详密,将众之道也。刁斗不警,文书省约,将寡之道也。严谨以攻,则敌窥见其进止而无功。简易以守,则敌乘其隙而相薄。将众以简易,则指臂不相使而易溃。将寡以严谨,则拘牵自困而取败。故广与不识,各得其一长,而存乎将将者尔。将兵者不一术,将将者兼用之,非可一律论也。人主,将将者也。大将者,将兵而兼将将者也。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5届江苏”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