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李菁:报告文学是基于事实的文学写作,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审美表现力。你认为报告文学作家该如何融合个人叙事与国家叙事,让作品兼具故事性与真实性? 傅炜如:第一个问题,应该是报告文学作家们写作的一贯追求。在我脑海里有一个模糊的方向,也是对自己的要求,作者要有大格局和大胸怀,关注世界、国家、社会。另外,还是要写人,从“小”的人到“大”的人,从个人命运到人性的沉浮,从普通的个体到与国家的联系。这种创作是一种双向的创作,当个体与他人、时代和社会发生交集时,个体的写作才变得有意义。 第二个问题,故事性涉及到写作的技巧、文本的建构,例如如何搭建结构,怎样呈现个人风格的语言、怎样运用意象等。至于真实性,我想起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说过的话:“我丝毫不想通过自己的虚构来增加或者冲淡所发生的一切的内外真实性……历史是真正的诗人和戏剧家,任何一个作家都别想去超过它。” 李菁:无论是《稻香》还是《老药工的六神丸与巧克力》,你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又充满积极向上的能量。报告文学作家该如何创造生动的人物形象? 傅炜如:在非虚构的语境里,我要承认,创作人物是很难的,因为一切都要来源于真实。这是非虚构和虚构的壁。像非虚构作品中关于人物的心理描写,一定是受访者自己说出来的,而非作者本人臆想。在客观的基础上将人物写得生动,还是要靠采访,采访得有多深入,人物就有多鲜活。 美国非虚构作家伊莎贝尔•威尔克森将采访者和受访者的关系称为“加速的亲密关系”。她把人物的采访比喻成剥洋葱,把洋葱的外层撕开,会看到那层是闪亮、弹性的、柔软的,作家当然也不会甘心用这一层,而是想要洋葱的中心部分——最具有鲜明和真实风味的部分。在采访中,即便是跟踪式采访,我们总是希望能够更快地达到“洋葱”的中心部分,这就需要加速的亲密关系。采访之外,还要善于观察,在细节中找到他们的个性。 (摘编自李菁《傅炜如:从特稿到报告文学,会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注】①特稿: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特稿写作过于简单,不能创作出更有厚度和质感的作品,傅炜如就选择了转向报告文学写作。 B. 傅炜如认为报告文学作者应主动研究并具备相关题材领域的专业知识,表现了她卓越的写作追求。 C. 报告文学中不应该大段穿插国家政策、历史脉络等背景资料,因为这样会有损报告文学的文学性。 D. 报告文学属于非虚构作品,因此作者在创作人物时不能运用虚构类作品常用的人物描写写作方法。 2. 下列有关访谈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菁聚焦报告文学创作这一话题,从准备工作、审美表现力、人物塑造等方面对傅炜如进行提问。 B. 李菁在访谈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十分了解傅炜如的创作计划、创作主题、代表作品及艺术特色等。 C. 画横线的句子展现出李菁对采访的引导力和把控力:先肯定了对方的作品亮点,再提出相关问题。 D. 傅炜如的回答思路清晰、内容充实,还不时引述名家的言论,体现了优秀的表达能力和理论素养。 3. 下列选项最不符合访谈对象谈及“作家对时代要有自己的理解”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鲁迅在《祝福》中借鲁镇的封闭迷信、民众的愚昧麻木等内容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进行了反思。 B. 《包身工》不带虚构和夸张地揭露了包身工悲惨的遭遇,同时揭示了包身工制度必然覆灭的命运。 C. 《别了,不列颠尼亚》在现场与历史的交织中充分挖掘了重大新闻事件“香港回归”的现实意义。 D. 《大战中的插曲》采用第一人称展开回忆,在朴实无华的叙述中,带给读者强烈的真实感、亲切感。 4.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壁”一词,请简析其作用。 5. 李菁与傅炜如关于报告文学创作的访谈对我们的写作取材有哪些启示?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 【答案】1. B 2. B 3. D 4. ①此处的“壁”使用比喻手法,表达了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的界限。 ②形象生动地强调了真实性对报告文学人物创作的影响,突出了深入采访的重要性。 5. ①要关注选材在当下的意义,使内容具有时代性; ②既要关注个人命运、人性沉浮,又要关注国家世界,有大格局和大胸怀(或者融合个人叙事与国家叙事)。 ③积累使用真实素材,让作品真实,可读可感。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傅炜如的访谈,深入探讨了报告文学创作的独特性和挑战。傅炜如强调实地调研和人物心理描写的重要性,展现出她对作品真实性与时代性的追求。此外,她提出融合个人叙事与国家叙事,注重文学性和专业价值的结合,反映出一种综合性写作策略。访谈中,傅炜如以其独特视角和深入思考,为创作者如何在非虚构中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特稿写作过于简单,不能创作出更有厚度和质感的作品”曲解文意。原文的意思是傅炜如想探索受访人物的精神内在,以及他们与这个社会、时代的关系,对人生的态度,寻求自我价值的途径等选择了转向报告文学写作的。材料中,并未指明特稿写作不能创作出更有厚度和质感的作品。 C.“报告文学中不应该大段穿插国家政策、历史脉络等背景资料”错误。傅炜如“不太愿意”插入大段背景资料不等于报告文学“不应该”插入,教材课文《包身工》就有多处穿插了大段的历史背景资料。 D.“作者在创作人物时不能运用虚构类作品常用的人物描写写作方法”错误。原文意指“在心理描写时不能主观臆想”,选项扩大范围为“不能运用虚构类作品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创作计划”错误。“创作计划”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李菁是否对傅炜如的创作计划十分了解,材料未直接说明,因此这种推断不够准确,也缺乏依据。 故选B。 【3题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