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习近平总书记2010年5月在中夹党校的讲话中进一步提出,“人们从文风状况中可以判断党的作风,评价党的形象,进而观察党的宗旨的贯彻落实情况”。这段话,把文风与党的作风形象之间的逻辑关系,讲得一目了然;把文风问题的重要性,也讲得一目了然。今天强调改进文风,有现实的针对性和迫切性。在政治上,关乎我们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学习贯彻程度。设想,如果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原样照搬书本和文件的话,用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武装头脑,进而运用和贯彻于实践,便打了折扣。改进文风,在思想上关乎我们在学风建设和理论创新上的能力。设想,讲话写文章,表达的不是自己的观点,翻来覆去都是似曾相识的内容,以不变应万变,像是一个模子框出来的,或者是别人怎样讲,自己就怎样说,哪还有想问题的动力,提观,点的可能。改进文风,在实践上关乎我们在工作中是不是深入扎实。设想,不了解实际,不面对问题,不想方设法去推动工作,讲话写文章自然是套话多,空话多,难免不合实际甚至违背规律。改进文风,在感情上关乎我们尊重群众、联系群众的诚意和态度。设想,讲话写文章,不看对象,不分场合,总是挟带官气,那就是没有针对性,缺少和听者读者交流的诚意。凡此等等,都关乎我们党的作风和能力,关乎我们党的形象和威信。 (摘编自陈晋《文风改进永远在路上》)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的文章是全身心社会实践的结晶,总结社会规律,借历史交替、风云际会、群雄逐鹿之势,纳雷霆于文字,宣扬自己的政见。 B. 材料二举某作家在自传里讲的一件事,事件中两人发言的对比,充分体现了语言文字背后的精神状态,以及文风问题的重要性。 C. 从延安整风运动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讲话,表明了文风问题从来不是小事,但当今社会的文风问题更有针对性和迫切性。 D. 讲话写文章,不看对象,不分场合,总是挟带官气,那就是没有针对性,缺少和听者读者交流的诚意,是对群众的不尊重。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举出毛泽东文章的例子,体现了毛泽东文章磅礴的气势,论证了思想与气势的紧密关系。 B. 材料二第二段用假设论证,分析、论证了不改进文风的严重后果,强调了改进文风的重要性。 C. 文风体现的既是一种文字能力,也是一种思想能力,事实上还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境界和态度。 D. 学风、文风是党 作风,从文风中可以判断党的作风,因此,改变学风、文风就能彻底改变党风。 3. 下列选项中,能作为材料一中“功夫在诗外”观点的事实论据的一项是( ) A. 文学创作的源泉来自生活,离不开对现实的观察、对人生的思考、身体力行的实践、格物致知的感悟。 B. 杜甫目睹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切身感受到黍离之悲,胸中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忧虑与同情,写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诗句。 C. “诗外功夫”不是一时半刻之功,需要长期磨炼和沉潜。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向其他多个领域扩展、突围。 D. 韩愈每为文前要先读一些司马迁的文章,为的是借一口气。以后,人们又推崇韩文,再后又推崇苏东玻文,认为韩文苏文都有雄浑、汪洋之势。 4. 材料一最后一句说“如果说苏文如泉之涌,他的文章就是如海之波涛了”,请简要分析这句话的论证效果。 5. “文章的气势及文风问题从来不是小事”,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自己的认识或理解。 【答案】1. C 2. D 3. B 4. ①将毛泽东的文章与苏轼的文章进行比较,突出毛泽东文章的气势磅礴。 ②以水为喻,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毛泽东文章的气势之浩大。 ③强化论证,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和文章的气势。 5. ①文章的气势来自对时代的把握,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反映,因此,文章要关注时代,反映时代精神。 ②文风问题关乎党的作风和形象,关乎党的宗旨的贯彻落实,因此,我们要改进文风,以更好地服务人民。 ③改进文风,要从实际出发,深入了解实际情况,面对问题,推动工作,尊重群众,联系群众,以真诚的态度和群众交流。 ④文风问题不仅是文字表达的问题,更是思想境界和态度的体现,因此,我们要提升思想境界,端正态度,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解析】 【导语】这两篇文章围绕文章的气势与文风问题展开,分别从思想深度和文风改进的角度进行探讨。材料一通过毛泽东的文章,强调文章的气势源于作者的思想和对时代的把握,指出文章不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社会实践的结晶。材料二则从文风与党的作风、形象的关系出发,强调文风问题的重要性,指出改进文风是提升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关键。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C.“当今社会的文风问题更有针对性和迫切性”错误,材料二只是说“今天强调改进文风,有现实的针对性和迫切性”,并没有将当今社会的文风问题与以前进行比较,不能得出“更有针对性和迫切性”的结论。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D.“改变学风、文风就能彻底改变党风”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二只是说“学风、文风是党的作风,从文风中可以判断党的作风”,但并没有说改变学风、文风就能彻底改变党风,党风的改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取决于学风和文风的改变。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中“功夫在诗外”强调的是文章之势来自作者的胸中之气、行事之势,是作者大思想、真见识的体现,是全身心社会实践的结晶。 A.只是泛泛地说文学创作的源泉来自生活等,没有具体事例。 B.杜甫目睹安史之乱的社会现实,亲身感受百姓苦难,从而写出饱含忧国忧民情感的诗句,体现了诗歌创作源于生活实践,源于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感悟,与“功夫在诗外”的观点相符。 C.强调的是“诗外功夫”需要长期磨炼,没有具体的事实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