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2  2025-04-21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
2025届青海省海东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高三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文章之势,是文章之外的功夫,是作者的胸中之气、行事之势。势是不能强造假为的,得有大思想、真见识。古今文章家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纯文人,一是政治家。纯文人之文情胜于理,政治家之文理胜于情。理者,思想也。写文章,说到底是在拼思想。只有政治家才能总结社会规律,借历史交替、风云际会、群雄逐鹿之势,纳雷霆于文字,排山倒海,摧枯拉朽,宣扬自己的政见。毛泽东文章属这一类。这种文字不是用笔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全身心社会实践的结晶。劳其心,履其险,砺其志,成其业,然后发而为文。文章只是他事业的一部分,如冰山之一角,是虎之须、凤之尾。
文章的气势来源于对时代的把握。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整个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都能高瞻远瞩,甚至力排众议,发出振聋发聩之声。当党内外对农民运动颇有微词时,他大声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当抗日战争处在最艰苦的相持阶段,许多人苦闷、动摇时,他发表了著名的《论持久战》,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为文要有丹田之气,不可装腔作势。古人论文,讲气贯长虹、力透纸背。唐朝韩愈搞古文运动,就是要恢复汉朝文章的质朴之气。他每为文前要先读一些司马迁的文章,为的是借一口气。以后,人们又推崇韩文,再后又推崇苏东坡文,认为韩文苏文都有雄浑、汪洋之势。苏东坡说:“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泊,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他们的文章为什么有气势?是因为有思想,有个性化的思想。毛泽东的文章也有思想,而且是时代的思想,是一个先进的政党、一支战无不胜的队伍的思想。他也论文,但不以泉比,而是以黄河比。他在《讲堂录》中说:“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无论才学,他都是立志要超过古人的,也的确超过了古人。如果说苏文如泉之诵,他的文章就是如海之波涛了。
(摘编自梁衡《文章大家毛泽东》)
材料二:
文风问题从来不是小事。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第一个提出学风、文风是党的作风,因而也是党风。延安整风的目的,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实现党风的改变,实际上就是从改造学风和文风开始的。那时候,并不是所有人都理解学风文风的问题为什么如此重要。经过整频,人们清楚了,学风文风的背后,是精神状态,是思想面貌,是共产党人说话办事的风格,传达的是共产党人干事业的形象,反映的是共产党人和实践、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程度。某作家在自传里讲到一件事,说他在新中国成立前分别听了国民党方面的北平市社会局局长温某某和共产党人李新的讲话,前者“官声官气”“文理不通”,后者是“共产党人的逻辑、正义、为民立言、全新理想、充满希望、信心百倍、侃侃而谈”“一看语言文字,就知道谁战胜谁了”。这种新旧社会转折之际的对比,今天看固然是一个特例,但它警示的文风问题之重要,是显而易见的。


浏览完整试题习近平总书记2010年5月在中夹党校的讲话中进一步提出,“人们从文风状况中可以判断党的作风,评价党的形象,进而观察党的宗旨的贯彻落实情况”。这段话,把文风与党的作风形象之间的逻辑关系,讲得一目了然;把文风问题的重要性,也讲得一目了然。今天强调改进文风,有现实的针对性和迫切性。在政治上,关乎我们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学习贯彻程度。设想,如果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原样照搬书本和文件的话,用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武装头脑,进而运用和贯彻于实践,便打了折扣。改进文风,在思想上关乎我们在学风建设和理论创新上的能力。设想,讲话写文章,表达的不是自己的观点,翻来覆去都是似曾相识的内容,以不变应万变,像是一个模子框出来的,或者是别人怎样讲,自己就怎样说,哪还有想问题的动力,提观,点的可能。改进文风,在实践上关乎我们在工作中是不是深入扎实。设想,不了解实际,不面对问题,不想方设法去推动工作,讲话写文章自然是套话多,空话多,难免不合实际甚至违背规律。改进文风,在感情上关乎我们尊重群众、联系群众的诚意和态度。设想,讲话写文章,不看对象,不分场合,总是挟带官气,那就是没有针对性,缺少和听者读者交流的诚意。凡此等等,都关乎我们党的作风和能力,关乎我们党的形象和威信。
(摘编自陈晋《文风改进永远在路上》)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的文章是全身心社会实践的结晶,总结社会规律,借历史交替、风云际会、群雄逐鹿之势,纳雷霆于文字,宣扬自己的政见。
B. 材料二举某作家在自传里讲的一件事,事件中两人发言的对比,充分体现了语言文字背后的精神状态,以及文风问题的重要性。
C. 从延安整风运动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讲话,表明了文风问题从来不是小事,但当今社会的文风问题更有针对性和迫切性。
D. 讲话写文章,不看对象,不分场合,总是挟带官气,那就是没有针对性,缺少和听者读者交流的诚意,是对群众的不尊重。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举出毛泽东文章的例子,体现了毛泽东文章磅礴的气势,论证了思想与气势的紧密关系。
B. 材料二第二段用假设论证,分析、论证了不改进文风的严重后果,强调了改进文风的重要性。
C. 文风体现的既是一种文字能力,也是一种思想能力,事实上还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境界和态度。
D. 学风、文风是党 作风,从文风中可以判断党的作风,因此,改变学风、文风就能彻底改变党风。
3. 下列选项中,能作为材料一中“功夫在诗外”观点的事实论据的一项是( )
A. 文学创作的源泉来自生活,离不开对现实的观察、对人生的思考、身体力行的实践、格物致知的感悟。
B. 杜甫目睹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切身感受到黍离之悲,胸中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忧虑与同情,写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诗句。
C. “诗外功夫”不是一时半刻之功,需要长期磨炼和沉潜。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向其他多个领域扩展、突围。
D. 韩愈每为文前要先读一些司马迁的文章,为的是借一口气。以后,人们又推崇韩文,再后又推崇苏东玻文,认为韩文苏文都有雄浑、汪洋之势。
4. 材料一最后一句说“如果说苏文如泉之涌,他的文章就是如海之波涛了”,请简要分析这句话的论证效果。
5. “文章的气势及文风问题从来不是小事”,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自己的认识或理解。
【答案】1. C 2. D
3. B 4. ①将毛泽东的文章与苏轼的文章进行比较,突出毛泽东文章的气势磅礴。
②以水为喻,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毛泽东文章的气势之浩大。
③强化论证,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和文章的气势。
5. ①文章的气势来自对时代的把握,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反映,因此,文章要关注时代,反映时代精神。
②文风问题关乎党的作风和形象,关乎党的宗旨的贯彻落实,因此,我们要改进文风,以更好地服务人民。
③改进文风,要从实际出发,深入了解实际情况,面对问题,推动工作,尊重群众,联系群众,以真诚的态度和群众交流。
④文风问题不仅是文字表达的问题,更是思想境界和态度的体现,因此,我们要提升思想境界,端正态度,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解析】
【导语】这两篇文章围绕文章的气势与文风问题展开,分别从思想深度和文风改进的角度进行探讨。材料一通过毛泽东的文章,强调文章的气势源于作者的思想和对时代的把握,指出文章不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社会实践的结晶。材料二则从文风与党的作风、形象的关系出发,强调文风问题的重要性,指出改进文风是提升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关键。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C.“当今社会的文风问题更有针对性和迫切性”错误,材料二只是说“今天强调改进文风,有现实的针对性和迫切性”,并没有将当今社会的文风问题与以前进行比较,不能得出“更有针对性和迫切性”的结论。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D.“改变学风、文风就能彻底改变党风”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二只是说“学风、文风是党的作风,从文风中可以判断党的作风”,但并没有说改变学风、文风就能彻底改变党风,党风的改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取决于学风和文风的改变。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中“功夫在诗外”强调的是文章之势来自作者的胸中之气、行事之势,是作者大思想、真见识的体现,是全身心社会实践的结晶。
A.只是泛泛地说文学创作的源泉来自生活等,没有具体事例。
B.杜甫目睹安史之乱的社会现实,亲身感受百姓苦难,从而写出饱含忧国忧民情感的诗句,体现了诗歌创作源于生活实践,源于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感悟,与“功夫在诗外”的观点相符。
C.强调的是“诗外功夫”需要长期磨炼,没有具体的事实论据。


展开余下试题D.说的是韩愈借司马迁文章之气以及人们对韩文、苏文的推崇,与“功夫在诗外”强调的内容不一致。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由“如果说苏文如泉之涌,他的文章就是如海之波涛了”可知,这里将苏轼的文章比作泉涌,把毛泽东的文章比作海的波涛,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泉涌”和“海之波涛”在规模和气势上存在明显差异,“海之波涛”更加壮阔宏大,由此突出了毛泽东文章的气势磅礴,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毛泽东文章在气势方面远超苏轼文章。
②作者以水为喻,用“泉涌”来形容苏文的特点,用“海之波涛”来形容毛泽东的文章,“泉”和“海”都是水的不同形态,这样的比喻形象生动,能够让读者在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相应的画面,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毛泽东文章气势的浩大,使抽象的文章气势变得具体可感。
③通过这样形象且有力 比较和比喻,进一步强化了论证。因为毛泽东文章有如此浩大的气势,而文章的气势又与其中蕴含的思想紧密相连,所以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毛泽东思想的伟大以及文章所具有的磅礴气势,让读者对毛泽东文章的认识更加深刻,也更能体会到文章的价值和意义。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从“文章气势源于对时代把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党内外对农民运动质疑,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革命是暴烈行动;抗战相持阶段,众人苦闷动摇时,他在《论持久战》提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可知,毛泽东文章依不同时代背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前瞻性观点,其气势正源于对时代精准把握与对现实深刻认知。所以文章要关注、反映时代精神,才有强大气势与生命力。
②由“毛泽东提出学风、文风是党的作风,延安整风从改造学风、文风开始”“习近平指出人们可从文风判断党的作风、评价形象、观察宗旨落实情况”可知,文风被视为党风一部分,关联党的作风、形象及宗旨落实。所以,为更好服务人民,必须改进文风,使其契合党和人民期望。
③从“改进文风关乎工作是否深入扎实,不了解实际、不面对问题,文章就套话空话多;也关乎尊重联系群众的诚意,讲话写文章若挟官气就缺针对性、缺交流诚意”可知,改进文风需从实际出发,了解实际、面对问题,同时尊重联系群众,以真诚交流。如此文章才有针对性,才能满足群众需求。
④依据“改进文风关乎学风建设和理论创新能力,若文章表达非自身观点,缺乏思想内涵,就难显思想境界和态度,而文风又与党风相关”可知,文风不止是文字表达问题,更是思想境界与态度体现。因此,要提升思想境界、端正态度,改进文风,更好为人民服务,让文章传达有价值思想观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反正我不会带走一块石头
毕淑敏
美国最畅销的旅游杂志曾在读者间发起投票,选出2015年世界上最棒的小岛。谁夺冠了呢?是位于南美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戈斯群岛。当然,你大可不必把这种评比太当真。不过,我还是决定积攒钱财,不远万里,去加拉帕戈斯群岛看看。
谈何容易!加拉帕戈斯群岛坐落在东太平洋中,离它最近的南美洲海岸线有1000千米远。它也称科隆群岛,包括17个大岛和约100个小岛。所谓“世界最美岛屿”的评选很容易给人造成错觉,以为这里风光旖旎,美若仙境,浪漫而精致。真实情况完全不是这样的,它蛮荒而古老,为火山熔岩凝固而成,尖锐刚硬。很多岸线还保持着火热熔岩流淌时的模样,让人依稀感到惊天动地的海水沸腾之态。植被破烂不堪,时断时续,很多地方像月球表面一样干燥而荒凉,几乎寸草不生。
出了机场,见到当地导游,是身材不算高大、体魄健硕的中年汉子,自报家门,名字和一位西班牙球星相同,我便私下里称他为球王。
您是这里的原居民吗?我问。
不是。球王很干脆地回答。可能是怕我因此瞧不起他的讲解,马上补充说,这个岛上都是外来人,原本只有12户人家。
多年在外旅行,我对当地导游的解说,抱着既不信其有也不信其无的开放态度。想来偌大的一个岛子只有区区12户人,即使是在达尔文时期,也应该并不确实。
我说,这是多会儿的事情?
他眯起眼睛说,60年前。
我说,您上这个岛多少年了?
他说,20年了。岛上的人越来越多,房子也越盖越多,这会影响野生动物的生活。比如原来岛上没有猫和狗,但是随着人们上岛,带来了他们的宠物,这些外来生物会偷吃象龟的蛋,就成了象龟的天敌。加拉帕戈斯之所以能保存这么多的动物,就是因为岛上没有大型凶猛动物,各种动物互不干扰,和平相处。可是,人们上岛,改变了这一切。
我相信球王虽然不是加岛的原居民,但他对加岛的热爱一点都不逊色。虽然这爱,可能是出于对自己职业生涯的担忧。
我说,你一直当导游吗?
他说,是的。我没有家,每个月都会接几个旅行团的工作,这让我很自由。
这里的一切,要感谢达尔文。
在圣克里斯托巴尔岛的道路尽头,竖立着达尔文的塑像。他目光坚定,虬髯蓬乱,很符合人们心目中的斗士模样。但我觉得这不确切,起码不是当年登临加拉帕戈斯群岛时的达尔文的形象。那时他只有27岁,眼中应该是好奇和探究的神色,而不似这殷成竹在胸,他是“小猎犬号”上的随舰牧师,不敢说天天衣冠楚楚,起码服饰整洁。达尔文有晕动症,饱受长期晕船的折磨,应该身形憔悴不堪。
1835年9月15日,登上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第一眼的观感让达尔文深受不良刺激。他在日记中写道:“没有什么比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更糟糕了……正午火辣辣的阳光烘烤着干枯燥热的地表。空气闷热难当,如在火炉中。我们甚至觉得连灌木也散发着难闻的气味。”船长干脆哀叹:“这真是一座闷热、荒凉的岛屿。”
我登岛的时间是2015年8月中旬,时间距离达尔文180年,节令倒是差不多,似乎更热一些。岛上的自然风貌大体还是那样荒凉可怖,空气中依然弥漫着令人不愉快的气味。我觉得那不是灌木散发出来的,而是路旁随处可见的倒地而卧的海豹体味。
“喏,这就是达尔文地雀。”球王伸出粗壮的手指,提点我们朝不远处的地面看去。黄嘴小雀,体型大约只有麻雀的一半,比我们见惯的城市和田野中劳碌奔命的麻雀要胖,毛茸茸,圆滚滚,好像很有卖相的绒毛玩具。最令人称奇的是它的镇定感,胆大包天,无拘无束,滴溜圆的小黑眼珠充满了好奇,一,点都没有麻雀家族天赐的那种诚恐诚惶的惊觉之态。
记起《说文解字》中写道:“雀,依人小鸟也。”这用来形容当今噤若寒蝉的中国麻雀,已然不确。它们不敢依人,躲还躲不及呢。
地雀原本是常见于中南美洲的一种羽色暗淡的小型禽鸟。登岛的达尔文无数次见到它们的身影,并搜集了大量标本。按照地雀喙形的不同,将它们分成了14种。达尔文渐渐悟到了这些小鸟之间的差异所具有的伟大意义。它们本是血亲,为了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而分化成相对独立的14个种类。
达尔文没有停下自己孤独的脚步,披荆斩棘继续前行,最终得出振聋发聩的推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这就是进化论。如果说进化论是一座大厦,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这种不起眼的小鸟,就用乒乓球大小的毛茸茸身躯,奠定了伟大的基石。在达尔文的殿堂里,安然就座的是以小鸟为代表的无穷伟力。加拉帕戈斯,于是成了遗世而立的小宇宙。
临告别时,球王叮嘱我说,离开的时候,不要带走任何东西。说罢,他眨了眨稀疏的睫毛,眼神忧郁地看着远方。


展开余下试题谢谢您的提醒,离开的时候,我不会带走一块石头。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达尔文塑像目光坚定,虬髯蓬乱,是斗士形象,但“我”认为这不确切,当年达尔文登岛时应服饰整洁、身形憔悴不堪。
B. 达尔文对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第一印象很糟糕,同时上岸的船长再次感叹这座岛屿的闷热与荒凉,进一步说明加拉帕戈斯群岛的荒凉可怖。
C. 达尔文地雀是加岛上独有的动物,达尔文按照它们喙形的不同将它们分成14类,从中悟到了这些差异所具有的伟大意义。
D. 向导上这个岛已二十年了,虽然不是加岛的原居民,但他热爱加岛,言语之间流露出对岛上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与担忧。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加拉帕戈斯群岛蛮荒而古老,很多地方几乎寸草不生,却当选为“世界上最棒的小岛”,这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B. 文章借向导之口讲述了加岛上人类生活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为后文“离开的时候,‘我’不会带走一块石头”巧妙铺垫。
C. 文章巧妙照应,如前文提到达尔文“觉得连灌木也散发着难闻的气味”,后文指出“我”觉得是路旁“倒地而卧的海豹体味”。
D. 文章将达尔文地雀与“噤若寒蝉的中国麻雀”进行对比,突出达尔文地雀的镇定、自由,从而引发人们对生物进化的思考。
8. 画横线句为什么说加拉帕戈斯“成了遗世而立的小宇宙”?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9. 本文以记游为主,为什么反复叙写达尔文的相关内容?
【答案】6. C 7. D
8. ①加拉帕戈斯群岛位置偏远,坐落在东太平洋中,离南美洲海岸线有 1000 千米远,与外界相对隔绝,如同独立于世界之外。②岛上自然风貌独特,为火山熔岩凝固而成,岸线保持着原始模样,植被破烂不堪,干燥荒凉,有独特的气味,与其他地方的岛屿风光截然不同。③岛上有许多独特的生物,如达尔文地雀,它们为适应不同生活环境分化成相对独立的种类,是地球上生物进化的重要见证,仿佛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和生物进化的小天地。
9. ①从文章整体来看,达尔文与加拉帕戈斯群岛紧密相连。文章先介绍了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基本情况,然后引出达尔文在岛上的经历和发现。达尔文的进化论是生物学领域的重要理论,而加拉帕戈斯群岛是这一理论的重要起源地,突出其重要性是反复叙写达尔文的一个重要原因。②从内容上看,关于达尔文的种种细节,如他的身份、身体状况、对岛上的观察等,丰富了文章,使其不局限于单纯的景物描写和个人感受。③从读者角度出发,达尔文的故事具有很强的启发性,能引导读者进行深入思考。④从结构和主题上,达尔文的内容与作者的游览相互呼应,作者在游览中感受着达尔文曾经的感受,思考着达尔文思考过的问题,从而使文章在表达上更加深刻,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毕淑敏的视角,描绘了加拉帕戈斯群岛的自然风貌与历史背景,同时穿插了达尔文的科学发现与个人经历。文章不仅展现了群岛的荒凉与独特,还通过向导的叙述,揭示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达尔文的地雀研究成为进化论的重要基石,赋予了加拉帕戈斯群岛特殊的历史与科学意义。全文通过细腻的描写与巧妙的对比,引发读者对自然保护与生物进化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与历史的敬畏与关怀。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C.“达尔文地雀是加岛上独有的动物”错,文中提到“地雀原本是常见于中南美洲的一种羽色暗淡的小型禽鸟”,说明达尔文地雀不是加岛上独有的动物。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D.“引发人们对生物进化的思考”错,文章将达尔文地雀与“噤若寒蝉的中国麻雀”进行对比,主要是突出达尔文地雀的镇定、无拘无束,强调加拉帕戈斯群岛独特的生态环境让这里的动物有着与其他地方动物不同的习性,而不是为了“引发人们对生物进化的思考”。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①从地理位置看,“坐落在东太平洋中,离它最近的南美洲海岸线有 1000 千米远”,说明其地处偏远,远离大陆,这种孤立的地理位置使它在一定程度上“遗世而立”,较少受到外界的干扰,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
②在自然风貌方面,文中描述它“蛮荒而古老,为火山熔岩凝固而成,尖锐刚硬”“植被破烂不堪,时断时续,很多地方像月球表面一样干燥而荒凉,几乎寸草不生”,独特的形成原因和荒凉的景象,与人们通常认知中的岛屿风光大相径庭,如同一个独立的、有着自身独特生态的小世界。
③从生物角度来说,以达尔文地雀为代表的独特生物群落在岛上生存和进化。地雀本是常见于中南美洲的禽鸟,但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它们因适应不同环境而分化成 14 种,这种生物进化现象是该岛独有的,是地球上生物进化的一个缩影,也让加拉帕戈斯群岛成为一个独立的、有着自身生物进化规律的小宇宙,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突出加拉帕戈斯群岛的重要性: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进行考察研究,在这里他通过对地雀等生物的观察,悟出了生物之间差异的伟大意义,最终得出进化论。加拉帕戈斯群岛是进化论诞生的重要基石,叙写达尔文能突出该群岛在科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重大意义。
②丰富文章内容:达尔文的经历和他在岛上的观察、思考等内容,为文章增添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历史文化内涵。如提到达尔文登岛时的身份、晕动症,以及他对岛上环境的描述等,使文章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游记,还具有了更深刻的文化和科学底蕴。
③引发读者思考: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研究引发了生物学的革命,他的故事能引发读者对生命起源、生物进化等问题的思考,同时也让读者在了解群岛的自然风貌之外,进一步思考人与自然、科学与自然的关系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④与作者的游览形成呼应:作者游览加拉帕戈斯群岛,达尔文也曾在此留下足迹。作者通过叙写达尔文的经历,仿佛与达尔文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将自己的游览感受与达尔文当年的经历相联系,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科学精神的敬仰之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戴叔伦,字幼公,润州金坛人。师事萧颖士为门生。赋性温雅,善举止,能清淡,无贤不肖,相接尽心。工诗。贞元十六年陈权榜进士。尝在租庸幕下数年,夕惕匪怠。吏部尚书刘公与祠部员外郎张继书,博访选材,日楫宾客,叔伦投刺,一见称心,遂就荐。累迁抚州刺史。政拟龚、黄①,民乐其治,圜扉②寂然,鞠为茂草,诏书褒美,封谯郡男,加金紫。德宗赋《中和节诗》,遣使者宠赐,世以为荣。还,上表请为道士,未几卒。叔伦初以淮、汴寇乱,鱼肉江上,携亲族避地来鄱阳。肆业勤苦,志乐清虚,闭门却扫,与处士张众甫、朱放素厚,范、张之期③,曾不虚月。诗兴悠远,每作惊人。有《述稿》十卷,今传于世。
(选自《唐才子传•戴叔伦》,有删改)
材料二:
刘晏管盐铁表主运湖南至云安杨惠琳反。驰客劫之曰:“归我金币,可缓死。”叔伦曰:“身可杀,财不可夺。”乃舍之。嗣曹王皋领湖南、江西,表在幕府。皋讨李希烈,留叔伦领府事,试守抚州刺史。民岁争溉灌,为作均水法,俗便利之。耕饷岁广,狱无系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5届青海”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