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3 2025-05-16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2025届浙江省Z20名校联盟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Z20名校联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5届高三第三次联考
语文试题卷
命题:海宁高级中学 康乐乐、邬琳艳
磨题:萧山中学 施建强 严州中学 邵丽萍 鲁迅中学 陈烨菁 校稿:张蕾、黄宝镄
考生注意: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3.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
有人说,书本上的文艺作品,古代的和外国的文艺作品,不也是源泉吗?实际上,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所以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文学艺术中对于古人和外国人的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否则你的劳动就没有对象,你就只能做鲁迅在他的遗嘱里所谆谆嘱咐他的儿子万不可做的那种空头文学家,或空头艺术家。
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例如一方面是人们受饿、受冻、受压迫,一方面是人剥削人、人压迫人,这个事实到处存在着,人们也看得很平淡;文艺就把这种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造成文学作品
或艺术作品,就能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如果没有这样的文艺,那么这个任务就不能完成,或者不能有力地迅速地完成。
浏览完整试题
(摘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文艺要热爱人民。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如果不爱人民,那就谈不上为人民创作。鲁迅就对人民充满了热爱,表露他这一心迹最有名的诗句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在河北正定工作时结识的作家贾大山,也是一位热爱人民的作家。他去世后,我写了一篇文章悼念他。他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忧国忧民情怀,“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也是作家艺术家最大的幸福。
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我讲要深入生活,有些同志人是下去了,但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并没有带着心,并没有动真情。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拆除“心”的围墙,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
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曹雪芹如果没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做过全景式的观察和显微镜式的剖析,就不可能完成《红楼梦》这种百科全书式巨著的写作。鲁迅如果不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情,就不可能塑造出祥林嫂、闰土、阿Q、孔乙己等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
当然,生活中并非到处都是莺歌燕舞、花团锦簇,社会上还有许多不如人意之处、还存在一些丑恶现象。对这些现象不是不要反映,而是要解决好如何反映的问题。古人云,“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乎情,止乎礼义”。文艺创作如果只是单纯记述现状、原始展示丑恶,而没有对光明的歌颂、对理想的抒发、对道德的引导,就不能鼓舞人民前进。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摘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民生活中的文艺原料虽然粗糙,却最生动、丰富、基本,就此而言,它令一切文艺相形见绌。
B.革命的文艺创作需要将社会问题转化为文学艺术作品,否则无法有效推动群众改造环境的实践。
C.文艺工作者如果能做到与人民命运与共、悲喜相通,就能在文艺道路上取得真正的成就与幸福。
D.文艺作品可以直面社会阴暗面,但不应止步于记述现状、展示丑恶,还需选择妥善的呈现方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借鉴了传统评书、章回小说的结构特点,说明其具有典型的艺术教条主义特质。
B.茹志鹃的《百合花》借由小通讯员等人的日常故事不着痕迹地传递革命价值观,是典型的革命文艺作品。
C.夏衍的《包身工》对包身工制度的准确再现得益于他对东洋纱厂的深入调查,可见文艺创作应扎根生活。
D.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呼吁苟活者看到希望、猛士奋然前行,说明他希望借助文艺创作鼓舞人民前进。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关于“源”与“流”表述的一项是(3分)
A.外国的文艺作品都是“流”而不是“源”,研究者能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找出它们的“源”。
B.作为文艺之“流”,文艺遗产虽有文野、高低之分,但都有不可或缺的继承或借鉴意义。
C.继承和借鉴文艺之“流”可以作为创作的辅助手段,但不能完全替代艺术家的个人创造。
D.每个文艺家都应积极投入到人民的生活这一文艺之“源”,否则就可能成为空头文艺家。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画横线句的论证效果。(4分)
5.习近平总书记说:“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请根据材料谈谈如何创作出富有人民性的文艺作品。(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火
王愿坚
林大妈住在东山岛的一个小山上,林大妈的屋后有一片竹林。她和小儿阿根,就靠这片竹林过日子。林大妈这片竹林,地面虽然不大,竹子可长得挺旺,远看,青艳艳的一片,像一块绿油油的大绒毯;近看,一棵挨一棵,密密麻麻的,像一片大篱笆。
林大妈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背弯,眼花,牙也掉了半嘴。可她偏偏不服老,每天拄着拐杖,挟着弯刀,钻到竹林里。林大妈这样没死没活地干,是有打算的。十几年前,她老伴儿临死时,对她说;“咱俩受点儿苦也算不了啥,无论如何得给儿子成个家。”可是,她刚要给大儿子阿桂成亲,就碰上蒋军撤退,阿桂被抓去了,几年的积蓄被抢得一干二净,林大妈只好带着小儿子过着苦日子。
但是,不管日子多么苦,林大妈给儿子成家的念头始终没有断。蒋军抓去大的还有小的,现在小儿子也长大了,当上了民兵;听说在山下村里还找了个对象。
于是,林大妈干得更起劲了。不到一年工夫,竹林前面的竹子垛有房顶那么高了。林大妈心里盘算着:“拿几捆换木料搭三间房子,剩下的卖给合作社,买布、买猪肉••••••一定给孩子把喜事办得比他爸爸娶我的时候好上十倍。”
有一天,林大妈实在憋不住了,她就把这件事对儿子说了。儿子笑了笑,似乎要说什么,但是望了望母亲的笑脸,又改口说:“好嘛,政府正要盖房子呢,把好竹子卖给国家吧!”
就在这个时候,东山岛的战斗发生了。林大妈家前的那座大山,成了战场,数不清的解放军战士攻上山去打敌人。
夜墨黑墨黑的,伸手不见五指。阿根到民兵队去集合了。大炮“咕咚咕咚”地震得人心跳,林大妈望望战场,想到那些抓走大儿子的蒋军又来了,我这竹子......
忽然,竹林后面响起一阵脚步声,接着几十条黑影窜过来,为头的黑家伙压低嗓子喊:“什么人?过来!”林大妈吓坏了,抖抖索索地走过去。那黑家伙用一根硬东西把她推进屋去。
展开余下试题
一个人问她:“快说,这山上还有什么人?有没有你们的解放军?”
林大妈告诉他们,这山上没有别人,只有她一个孤老婆子。
那人推她一把说:“去,烧开水。多烧!”
“没有柴火!”林大妈稍微清醒了些。
“这里有!”外面的人拉进一捆竹子,“咔嚓咔嚓”砸断了,丢给她。
竹子,就是林大妈的命呀!现在,她忍住心痛,把它当柴火烧了。她慢吞吞地把锅里添上水,刚要擦洋火,一个蒋军拉住她:“把门关起来,不要让火光露出去!”林大妈关上门,点起火来。竹子在火里烧得劈劈啪啪地响,每响一声,林大妈的心就抖一下,这不是烧竹子,简直是烧她的心。
就在这时候,蒋军们忙起来了。那个当军官的说:“再过半个钟头就开始,我们从海上摸到这里,要从后面打他们!只要打下前面的那个大山头,我们就能占领全岛。”“可是要保守秘密,要叫共军知道我们在这里,那——前面是他们,后面是大海,我们一个也跑不了……”
蒋军的话,林大妈虽说不能全听懂,但是意思是知道了。她闭着眼,心里好像烧滚了的水:这些土匪就是抓走大儿子阿桂的蒋军!他们要暗算那边山上的人民解放军,我得赶快去报告!可是怎么去呢?
这时,她不由得想起老伴临死的话。她想:我死了倒没啥关系,只要人民解放军能保住东山岛,往后阿根就有好日子过……
她想着想着,忽然眼前一亮,听见“啪”的一声。她睁眼一看,原来蒋军们正在抢水喝,一个蒋军踢着了竹火,照得满屋亮堂堂的。那个蒋军官火了,就打了那家伙一个耳光。
这时,林大妈心里一下子亮了,她暗暗骂道:“畜生,你们怕火呀!”她有办法了,趁着蒋军不留意,拿着一盒火柴,偷偷地拄着拐杖溜出屋子,摸摸索索地朝竹子垛走去。她绕到竹子垛那边,钻到垛空里去,又抖抖索索地从腰里掏出火柴来。她的心跳得很厉害,手也在发抖。“嚓!”一道亮光,她赶快用身子挡着风,把火苗送到竹叶上。焦干的竹叶一点就着。火苗着旺了,林大妈才放了心,爬出垛来,她像收完一批竹子一样的高兴。心想:“这么干的竹子,再加风一吹,短命的再也救不下!”
她用力站起来,绕过竹子垛,朝着前面的大山站着。火被风一吹,一会儿,火柱冲上天空,照得山坡上和白天一样。她举起拐杖在火影里摇着,喊叫道:“解放军同志——这里来呀——”
火光把敌人吓坏了,一个蒋军像疯狗一样扑向林大妈,因为怕解放军听见,没敢放枪。林大妈抢起拐杖,拼上全力打去,接着一头撞到蒋军的怀里,两人扭在一起。林大妈揪住蒋军的衣襟不放,正揪着,忽然摸到蒋军身上有一串圆圆的东西,她知道那是炸弹,顺手抽出两颗。蒋军刚要把她甩倒的时候,她把那两颗炸弹甩到了火里。“轰!轰!”林大妈只觉得头嗡地一声,被一股热风推出去老远。
她醒来的时候,是大白天了,原来自己躺在担架上,身边站着阿根和一个姑娘,还有一大群解放军同志!林大妈望了望那堆竹子灰,两眼直瞪着儿子,呆了半天,才想到昨夜的事,说:“孩子,我对不住你,你那竹子叫我烧了。”阿根向那个姑娘笑笑,又转过脸对林大妈说:“妈,你不要心疼那竹子了。你知道,亏你那一把火才保住了咱们东山岛哇!”林大妈望望她那片可爱的竹林,望望解放军同志,又望望儿子阿根和那个姑娘,愉快地笑了。
1954年2月2日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简明扼要地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着重写竹林旺盛的长势,奠定全篇轻快清新的基调,也为后文林大妈遭遇蒋军做了铺垫。
B.林大妈被迫用竹子来烧开水,感觉“简直是烧她的心”,可见其内心对竹子的痛惜,但她依然照做了,显示出她的顺从和胆怯。
C.文中运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方法塑造林大妈的形象,比如在写她偷听蒋军对话时,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
D.小说以真实的东山岛战役为背景,将平凡人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进行艺术化呈现,体现小说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作规律。
7.关于文中最后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林大妈望了望竹子灰对儿子说“我对不住你”,体现出她对竹子被烧影响儿子婚事的愧疚,流露出对自己心血付诸东流的不舍。
B.阿根的话“亏你那一把火才保住了咱们东山岛哇”,点明了林大妈烧竹子行为的重大意义,从侧面烘托出她的英勇和深明大义。
C.文段结尾处连用了三个“望望”,形成排比句式,增强了画面感与节奏感,主要目的是表现出林大妈劫后余生的庆幸心情。
D.这段文字虽省略了对战斗场面的描写,但通过“一大群解放军”“昨夜的事”等细节间接呈现,体现了虚实相生的叙事艺术。
8.文中画线句子反映出林大妈当时的复杂心情,请以林大妈的口吻写出她的内心独白。(4分)
9.小说原题“竹”改为“火”后,文学效果显著提升,请从意象功能、情节推进、主题表达三个角度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窦固使假司马班超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超行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又曰:“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以故也。”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曰:“到已三日,去此三十里。”超乃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生死从司马!”超曰:“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当与从事议之。”超怒曰:“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众曰:“善!”夜,超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明日乃还,告郭恂,恂大惊,既而色动。超知其意,举手曰:“掾虽不行,超何心独擅之乎!”恂乃悦。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超告以汉威德,“自今以后,勿复与北虏通。”广叩头,“愿属汉,无二心。”遂纳子为质。还白窦固,固大喜。具上超功效,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帝曰:“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选乎!今以超为军司马,令遂前功。”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班超之于西域,戏焉耳矣。以三十六人横行诸国,取其君,欲杀则杀,欲禽则禽,古今未有奇智神勇而能此者。盖此诸国者地狭而兵弱主愚而民散不必智且勇而制之有余也。万里之外,孱弱之夷,苟且自王,实不能逾中国一亭长。其叛也,不足以益匈奴之势,其服也,不足以立中夏之威:而欺弱凌寡,挠乱其喙息,以诧奇功,超不复有人之心,而今古艳称之,不益动妄人以为妄乎?发穴而攻蝼蛄,入沼而捕鳅鲦,曰:“智之奇勇之神也。”有识者笑之久矣。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3分)
盖此诸国者A地狭B而兵弱C主愚D而民散E不必智F且勇而制之G有余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展开余下试题
A.吾属,我们这些人,与《鸿门宴》“吾属今为之虏矣”中的“吾属”意思相同。
B.“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与《孔雀东南飞》“于今无会因”的“因”用法相同。
C.诧,夸耀,与《老子》“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伐”“矜”意思相同。
D.称,称赞,与《屈原列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中的“称”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班超敏锐察觉鄯善王态度变化,通过诈问侍胡得知匈奴使者已到,果断召集吏士商议对策,展现出卓越的洞察力。
B.面对吏士提出的与郭恂商议的建议,班超认为郭恂身为文俗吏,若参与商议会因恐惧而泄露计谋,众人表示认可。
C.班超利用大风天气火攻匈奴营地,部署十人鸣鼓造势,其余人持兵弩埋伏,最终消灭匈奴使者及随从,大获全胜。
D.窦固向皇帝上书详细报告班超的功劳,请求继续派遣班超出使西域,皇帝欣然同意并提升其官职,任他为军司马。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超知其意,举手曰:“掾虽不行,超何心独擅之乎!”(4分)
(2)万里之外,孱弱之夷,苟且自王,实不能逾中国一亭长。(4分)
14.材料一与材料二对班超成功的原因有不同解释,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差异,并谈谈你倾向于哪种看法。(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挽舟者歌
佚名
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
今我挽龙舟①,又阻隋堤道②。
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
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
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烟草。
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
安得义男儿,焚此无主尸。
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
【注释】①挽龙舟:在岸上牵引帝王所乘之船。②隋堤道:汴河故道,隋大业元年(605)开通济渠,两岸筑堤种植桃、柳,供隋炀帝乘龙舟游江南时观赏。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兄征辽东”四句平铺直叙,书写了兄与“我”的悲惨遭遇,暗讽统治者耽于享乐、漠视人命的暴虐统治。
B.“方今天下饥”四句笔锋转向社会全景,路粮“无些小”与前路“三千程”的对比为“安可保”的慨叹张本。
C.“寒骨枕荒沙”两句中“荒沙”等意象营造萧瑟意境,“枕”“泣”二字为逝者重赋生命,强化了悲与怨的情感。
D.“安得义男儿”四句以感叹语气抒发对生命尊严的最后渴求,表达了对朝廷派人收殓遗骨的殷切期待。
16.有人评价此诗“真布衣之声也”,本诗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王利用“豆包”等人工智能工具解答困惑,高效学习,这种现象恰好符合荀子在《劝学》中所总结的观点:“ , 。”
(2)小张演奏《姑苏行》时,当如泣如诉的乐音暂时消歇,同学们于无声中领略到更多的韵味。此番情境,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 ”两句相似。
(3)古诗文常以雷声作喻,状写声音之响,如“ , ”,描写生动,内涵丰富。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当人工智能生成的画作缺失东方蕴味,当智能客服的回答总与用户需求错位,这往往预示着人与机器之间的勾通出现了问题,就象人对着宠物反复做手势,却始终不能让宠物理解手势的含义。AI提示词,这种由引导性语言构成的特殊指令,正是破解这种交流困局的“翻译字典”,它将人类思维转化为机器可理解的操作代码。
对AI提示词的精准使用有助于生成理想结果。①在非遗保护领域,②通过“融合陕北剪纸对称纹样与现代极简线条”的提示词,③能引导AI生成兼具传统底蕴与当代审美的设计图案。④这揭示出一个规律:⑤提示词既能限定任务边界,⑥也可以激起创造潜能。
随着技术应用的深化,提示词工程师成为关键角色。国内招聘数据显示,该岗位月薪普遍超过1.5万元,顶尖人才年薪可达百万。这类从业者需要具备多重素养:既要像语言学家般 甲 ,又要如程序员般拆解逻辑框架,还要像博物学家般贯通多学科知识。某电商平台的实践颇具启示--工程师深入研习苏绣的“齐针”“套针”技法后,设计出“以针代笔、丝线为墨”等表述精准的提示词,成功引导AI生成符合传统审美的现代纹样。
值得深思的是,优化AI提示词的过程,不仅是人类在与机器的对话中不断寻找最佳相处方式的探索,更是人类重新确认自身价值的旅程。当我们在教导机器理解“学术规范”“东方意境”这些抽象概念时,也在不断擦亮区别于机械智能的文明特质:伦理判断的勇气、文化传承的自觉、创新突破的魄力。因此,在人机协同的认知革命中,我们不仅要以提示词搭建技术实现的桥梁, 乙 照亮算法的航向——这正是智能文明留给人类的终极命题,也是人机共生未来中不可让渡的价值高地。
18.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3分)
19.对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翻译字典”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中间一块空地长了许多野草。
B.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那么大。”
C.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
D.接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4分)
甲
乙
22.上述材料是AI依据下方提示词生成的,请根据材料将提示词补充完整。(4分)
我是高考语文模拟卷的命题老师,请撰写一个科普“AI提示词”的语段。要求:以AI提示词的-“A——定义——功能与应用场景——价值”为提纲,主体部分的语言风格要兼顾B和通俗性,结尾部分以富有哲理性的语言表达对C关系的思考,需要使用下定义、D、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字数不超过700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要应对不确定性,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有确定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2025届浙江”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