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56  2025-07-10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6]
2025届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温州市普通高中2025届高三第三次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题卷
2025.5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四部分,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
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曹雪芹如果没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做过全景式的观察和显微镜式的剖析,就不可能完成《红楼梦》这种百科全书式巨著的写作。鲁迅如果不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情,就不可能塑造出祥林嫂、闰土、阿Q、孔乙己等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
(摘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新大众文艺是通过全媒体渠道普遍流行的新文艺形态,它影响广泛,不断流变。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它打破了传统文艺创作的专业壁垒,使创作主体从精英群体转向全民参与,创造出一大批能够让接受者普遍共情的精神文化产品。创作主体的全民化,让新大众文艺的主题表达从作者端转移到受众端,这让其能够在内容层面直面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
新大众文艺主动拥抱新媒介和新技术,在创作过程中积极践行“技术赋能”。借助短视频平台、文学网站以及最新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工具和媒介载体,人民大众均可参与不同文艺类型的创作实践,实现审美表达的自由。因此,新大众文艺的交互性特征使创作者与受众界限消弭,形成“创作即参与”的新型关系。这种新型的关系,改变了传统大众文艺由专业人员创作、普通大众接受的“单一”局面,呈现出各阶层人群共同创作、传播与欣赏的状况。依托跨媒介互动和数字化手段,新大众文艺的创作者不仅能够即时实现身份转换,也可以在数字界面完成生产与消费的互动。
新大众文艺在推动文艺创作职业界限消融的过程中,也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文化主体话语权的再分配。它更新了人们关于文艺经典化的认知,网络文学、微短剧等新大众文艺形态开始进入主流文学史、艺术史:一些文艺短视频注重传统主旋律内容与新表达方式的融合,注重传统艺术手法与新审美形式的融合。这些转变共同构成新大众文艺的人民性特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以此丰富符合新时代人民大众欣赏口味的审美话语。


浏览完整试题从主题构建来看,新大众文艺倾向于提炼简洁且极具冲击力的审美主题,以此张扬和凸显新时代人民的新生活、新风尚和新思考。与传统文艺作品经常追求思想主旨的恢宏磅礴、立体多元和蕴藉深厚有所不同,新大众文艺更侧重于直击当下社会的热点、痛点与焦点,而这些恰恰都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所要面对的生存现实。
从文本生产的角度来看,全民参与创作让新大众文艺为不同文化水平、情感诉求和消费品位的受众提供了怡情暖心的“精神食粮”。在网络综艺、诗词大会、达人秀、互动社区等新文艺生产空间中,那些来自民间的才艺展示、自创说唱歌曲、脱口秀表演等新文艺现象虽然与文艺经典相比还存在差距,但它们十分接地气且富有生活情调,其根底蕴含着质朴无华、实事求是的品质。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内在需求,彰显了文艺创作的新风尚。例如,近年来,《我在北京送快递》《我的母亲做保洁》《我在上海开出租》《在菜场,在人间》等“素人写作”的非虚构作品热度不断攀升,它们与传统现实主义文艺遥相呼应,聚焦普通人生活日常、喜怒哀乐,展现新时代平凡个体的奋斗与坚守,已然成为新大众文艺的重要代表。
(摘编自鲍远福《新大众文艺:构建人民文艺新范式》)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是人民性,文艺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的鉴赏和评判作为作品检验标准。
B. 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创作源泉,文艺创作者一旦脱离了人民,其作品就会失去活力,丧失灵魂。
C. 新大众文艺通过全媒体渠道传播,借助技术工具和媒介载体,为人民大众参与文艺创作实践提供了可能。
D. 传统文艺创作追求宏大深刻,而新大众文艺仅关注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现实,忽略艺术深度。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民既创造历史,也见证历史,可见,文艺创作应以人民为表现主体展现时代风貌。
B. 文艺的一切创新或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人民,所以在校读书者无法获得文艺灵感。
C. 新大众文艺消融文艺创作职业界限,融合传统与创新,以实现文化主体话语权再分配。
D. 一部文艺作品越是坚持质朴真实的创作原则,其作品就越能接地气且富有生活情调。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材料二中画线句论据的一项是( )
A. 网文写手通过“本章说”与读者沟通小说角色、情节与创作思路。
B. 短视频主播通过“弹幕”界面与观众实时互动,相互成就情绪价值。
C. 小说阅读者通过“手写批注”方式在书页空白处记录心得供交流参考。
D. B站UP主通过“互动视频”功能让观众投票决定剧情分支发展。
4. 材料一多处使用了“只有……才能……”的句式,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 新大众文艺的“新范式”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材料二分析概括。
【答案】1. D2. A
3. C4.
①突出了条件的重要性。第二段使用该句式,强调了文艺要想“发挥最大正能量”,就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以人民为中心;第四段使用该句式,强调了文艺要想“发展繁荣”“充满活力”,就必须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
②增强了逻辑性。通过构建文艺创作与人民之间的清晰关系,加强了论证的严密性,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5.
①创作主体方面,通过“技术赋能”,创作主体呈现出全民化特点。
②主题构建方面,直击当下社会的热点、痛点与焦点,简洁而极具冲击力。
③文本生成方面,直面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聚焦他们的生活日常、喜怒哀乐。
④价值导向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丰富符合新时代人民大众欣赏口味的审美话语。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围绕“人民文艺”主题展开论述,材料一从理论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本质,强调文艺创作必须扎根人民;材料二则聚焦新媒体时代下“新大众文艺”的实践创新,展现了全民参与的文艺新形态。两则材料形成理论指导与实践创新的呼应关系,共同构建了新时代文艺发展的完整图景。文章运用理论论证与实例佐证相结合的方式,逻辑严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实指导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而新大众文艺仅关注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现实,忽略艺术深度”错误。材料二中提到“与传统文艺作品经常追求思想主旨的恢宏磅礴、立体多元和蕴藉深厚有所不同,新大众文艺更侧重于直击当下社会的热点、痛点与焦点”,但不能由此得出新大众文艺“仅关注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现实,忽略艺术深度”的结论,这种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所以在校读书者无法获得文艺灵感”错误。材料一只是说文艺创新来源于人民生活,但不能据此得出在校读书者无法获得文艺灵感的结论,在校读书者也生活在人民之中,也能从生活中获得灵感。
C.“以实现文化主体话语权再分配”错误。材料二说“新大众文艺在推动文艺创作职业界限消融的过程中,也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文化主体话语权的再分配”,“文化主体话语权的再分配”是新大众文艺消融职业界限带来的结果,而非目的。
D.“越是……越能……”错误。“十分接地气且富有生活情调”,“质朴无华、实事求是”是脱口秀表演等新文艺现象的内外特征,两者之间并无正向关系。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画线句强调的是新大众文艺的交互性特征使创作者与受众界限消弭。
C.手写批注是单向、非数字化的互动行为,无法实时共享或影响作品生产。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论证语言的能力。
①突出了条件的重要性。原文第二段中提到“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这里使用“只有……才能……”的句式,明确指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是“文艺发挥最大正能量”的必要条件,突出了这一条件对于文艺发挥积极作用的关键意义。 原文第四段中“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通过 “只有……才能……”的句式,分别强调了“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是文艺“发展繁荣”的必要条件,“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是文艺“充满活力”的必要条件,突出了这些条件对于文艺发展和保持活力的重要性,凸显了人民和时代因素在文艺创作中的关键地位。


展开余下试题②增强了逻辑性。从整体来看,材料一中通过多处“只有…… 才能……” 句式,如“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等,构建起了文艺创作与人民之间紧密且清晰的关系。即文艺要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反映人民心声和时代要求,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发挥积极作用,获得繁荣发展。这种句式的使用使得论证层次分明,逻辑严谨,环环相扣,有力地论证了“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这一核心观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创作主体方面:文中提到“新大众文艺最显著的特征是,它打破了传统文艺创作的专业壁垒,使创作主体从精英群体转向全民参与”“借助短视频平台、文学网站以及最新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工具和媒介载体,普通劳动者、大中小学生、离退休人员等均可通过智能化工具参与不同文艺类型的创作实践,实现审美表达的自由”,这表明新大众文艺通过“技术赋能”,让创作主体不再局限于精英群体,呈现出全民化的特点。
②主题构建方面:根据“从主题构建来看,新大众文艺倾向于提炼简洁且极具冲击力的审美主题,以此张扬和凸显新时代人民的新生活、新风尚、新思考和新聚焦”“新大众文艺更侧重于直击当下社会的热点、痛点与焦点,而这些恰恰都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所要面对的生存现实”可知,新大众文艺在主题构建上倾向于直击社会现实,主题简洁且有冲击力。
③文本生成方面:文中指出“创作主体的全民化,让新大众文艺的主题表达从作者端转移到受众端,这让其能够在内容层面直面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从文本生产的角度来看……在网络综艺、诗词大会、达人秀、互动社区等新文艺生产空间中……那些来自民间的才艺展示、自创说唱歌曲、脱口秀表演等新文艺现象……十分接地气且富有生活情调……其根底蕴含着质朴无华、实事求是的品质。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内在需求”“《我在北京送快递》《我的母亲做保洁》《我在上海开出租》《在菜场,在人间》等‘素人写作’的非虚构作品热度不断攀升,它们与传统现实主义文艺遥相呼应,聚焦普通人生活日常、喜怒哀乐,展现新时代平凡个体的奋斗与坚守”,说明新大众文艺在文本生成上直面普通人,聚焦他们的生活日常和喜怒哀乐。
④价值导向方面:“新大众文艺的审美实践在推动文艺创作职业界限消融、媒介技术手段‘平权’的过程中,也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文化主体话语权的再分配……这些转变,也共同构成新大众文艺的人民性特征。其本质是,数字时代技术赋权促使机制转型,构建了一种文化话语权由专业化、精英化个体(或团队)向大众化、全民化社群转移的新生态”“新大众文艺的创作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以此丰富符合新时代人民大众欣赏口味的审美话语”,由此可见,新大众文艺在价值导向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丰富了符合人民大众欣赏口味的审美话语。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那是一九四七年的秋天,向胶东解放区进攻的国民党匪军,已经窜进了半岛的中心,昌潍平原沦为敌后。清晨的河岸并不宁静,一场更大的风暴就要来了。
……
我掏了掏衣袋,袋里有几张已经被雨淋得模糊了的机密文件,我把它撕得稀烂,向河里抛去。“小陈,你会凫水,现在趁敌人还没有冲上来,快下河去吧!”
小陈吃惊地看了看我,沉默①了一会,眉头紧皱地说:“怎么,你又说这样的话?”
“这是很明白的,”我说,“你懂不懂得服从命令!快!快下去。”
“懂得,”他说话了,声音很低,转回头来定定地看着我,一字一句地说:“我服从的是把你送过河去的命令,而不是丢下你,我自己逃跑的命令。”
小陈用一双深沉的大眼看着我,严肃地说:“姚队长,你太不沉着了,也太不相信群众了。”他慢腾腾地说。“而且你还污辱了人。”说着,他气愤地把头转向一旁,就在他一转头的时候,我看见他的眼圈里有两汪亮晶晶的泪光。
我半天说不出话来,脸上一阵阵发热。直到这时,我才完全明白小陈的意思。我的心里不禁一阵阵地感动。
“好吧,小陈,别生我的气。”我说。“那咱们就准备战斗吧!子弹还有吗?”
他没有吭气,把刚才在堤上拾来的子弹带拍了一拍,不过脸上有了一点微笑影子。
敌人已经迂回到了树林的边沿,子弹扑扑乱飞。我们沉着地不还一枪,等待着敌人更靠前一些。突然,他们停止射击了,一个匪徒从沙丘后面探出头来,挥舞着一块红布,喊道:“别打枪,别打枪,小陈,你来看看,这是谁?”
小陈的脸色一下子就变得雪一样地苍白。站在沙丘上的原来是一个老大娘和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孩子。啊!不用说,我就猜到了这是小陈的娘和他的弟弟小佳。
“小陈,眼前有两条路:第一条,和你娘你兄弟一起死在这里!第二条放下枪和你娘回家去过日子。话给你讲清楚了,两条大路任你拣,要死要活一句话。”
小陈沉默②着,苍白的脸色突然变得火红,忽地端起枪来,就向着陈老五瞄准。可是,他的全身都在发抖,怎么也瞄不准,我拉了拉他的胳膊,低声地说:
“小陈,冷静点。不要放枪,别打着你娘。”
他叹了一口气,眼圈里涌出了两汪泪水。狠狠地用手背擦了擦,重又端起枪来。
正在这时,老大娘说话了:
“孩子!你在哪里?我怎么看不见你?你站起来我看一看你。——哦,不,不!你别站起来。孩子,你千万别站起来,你只叫我一声就行了。”
小陈的眼泪刷刷地淌下来了。“娘!”他颤动着声音叫了一声。
“嗳,好孩子!好孩子,你看得见我和你兄弟吗?”
“看见……”小陈再也说不下去了。
“好孩子,这就行了。”老大娘突然提高了声音说:“打!打吧!孩子,朝我这里开枪!”
“哥哥,打呀!快打呀!”小佳也急促地喊起来了。
沙丘上一阵混乱,就在这时,小陈的冲锋枪响了。那个太大意了的挥红布的匪徒应着枪声,跌倒在老大娘的脚下了。
“好,打得好。”老大娘站在沙丘上面,看着倒在她脚下的匪徒,连连地点着头。
突然沙丘后响了一枪,老大娘痛叫一声,身子晃了一下,接着,就慢慢地向前扑倒下来。
“娘啊!”小陈大叫了一声。
我的全身一阵颤抖,眼泪热辣辣地顺着脸颊直淌下来。我端起了枪,然而匪徒们都已缩在沙丘的后面。我看看小陈,小陈的嘴唇都咬破了,眼里冒着火一样的光,一动不动地望着躺在沙丘上的母亲。
正在这时,沙丘上一个人影出现了,我正要举起枪来,那人影就应着枪声倒下了,是小陈放的枪。一会儿,又出现了一个,又同样地倒下了,这回是我打的。现在我们两个人都沉默③地盯着沙丘,一有人影出现我们就打。打了一会,敌人又喊起来了:“别打枪!别打枪!”


展开余下试题随着喊声,小佳又被推出了沙丘,接着,四五个匪徒用小佳的身体挡着自己,飞快地向着堤下冲来。被匪徒们推着的小佳越来越近了。他的胸膛迎着我们的枪口。
河岸上突然变得惊人地静寂,双方的枪都不响了,听得见小佳急促的呼吸声,听得见匪徒们的脚步声,听得见河里波浪的呼啸声……突然,在紧张的静寂中,响起了一个孩子的清脆而坚决的喊声:
“哥哥!你怎么停着?打呀!打呀!快朝着我打呀!”
我的全身一震,血液沸腾起来了。
小陈的呼吸也急促起来了,他端起了枪。但是,我拉了他一把:“别打!”
“打!打!”小佳急速地喊着。“给娘报仇!我身后就是陈老五,朝着我开枪吧!打!给娘——”
小佳的话突然停住了,这时我看见虎子飞也似的刺斜里扑上来,咬住了一个推着小佳的匪徒的腿。那匪徒痛叫一声,松了手便倒下去,小佳趁这机会,一转身扑在匪徒身上,夺下了一个手榴弹,高高地擎在头上,拉开了弦。匪徒们被这意外的变动惊呆了,都木然地立在小佳的身边,眼睁睁地看着弹柄的导火管在吱吱地喷着白烟。……
我的心狂跳起来了,用力地闭上了眼睛。手榴弹轰然一声炸了。
我睁开眼睛,堤下涌起了一片白蒙蒙的烟雾,一个侥幸没被炸死的匪徒,连滚带爬地向后逃奔,我和小陈的枪口,立刻吐出了长长的火舌,向着匪徒逃跑的方向。……
(节选自峻青《黎明的河边》,有删改)
材料二:
建国后五十至七十年代的这一次集体性的革命历史叙事活动显然为我们呈现出了一种特有的历史面貌。这些作品都以爱国主义作为叙事的意义旨归,革命浪漫主义则是这些作品共有的叙事基调与风格。这类作品多采用通俗化手法,既适应大众阅读需求,也强化了意识形态传播效果。
(节选自郭剑敏《由创作者的身份特征看“红色经典”的审美形态》,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冷静地撕碎机密文件并催促小陈凫水过河,表明“我”对当前局势悲观认识,认为生还机会不大,已准备拼死一战。
B. 抓老人和孩子当作人质,还把孩子当作挡箭牌,表现出国民党匪军的残暴,也从侧面反映出这场战斗获胜的艰难。
C. 老大娘起先想看看小陈,后来又改为让他唤她一声就行了,是因为她不想离他而去,表达出老大娘对小陈 疼爱。
D. 小佳是个小孩子,但朴素的消灭坏人的想法和强烈的为母报仇的念头交织在一起,让他最后毅然决然地拉响了手榴弹。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通过“我”的视角再现战斗场面,中间穿插小陈视角下丰富的情绪感受,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B. 虎子咬匪徒的腿是“突发事件”,使本来陷入僵局的局面出现转机,推动着故事情节向小佳和敌人“同归于尽”的高潮发展。
C. 匪徒挟持小佳逼近时,河岸上突然“惊人地静寂”,环境的静寂与战斗的紧张、与人物内心的波动形成映衬,叙事具有张力。
D. 同为革命小说,本文从正面着笔,描写战争场面,富有悲壮美;《百合花》从侧面落笔,描写战争中的生活细节,具有诗意美。
8. 这篇文章多处出现“沉默”,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沉默”背后人物的心理。
9. 材料二是郭剑敏关于红色小说创作的主张,《黎明的河边》则是红色小说代表作之一。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材料一是如何体现这些主张的。
【答案】6 C7. A
8.
①惊讶和生气
②矛盾和痛苦
③悲痛和愤怒9.
(1)以爱国主义作为叙事的意义旨归:材料一通过叙写军民一心对抗匪徒的故事,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2)革命浪漫主义基调与风格:①精心塑造不顾个人、为国牺牲的理想化的英雄人物,寄寓作者美好的理想;②在血的牺牲和泪的坚定背后,传达出战争必将胜利的理想信念;(标题《黎明的河边》同样传达胜利的希望即将来临)③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崇高的革命理想。比如人物的夸张,“我”和小陈都枪法神准;比如情节的夸张,匪徒人数众多,但总是不敢进攻,且不堪一击。
(3)通俗化手法:①人物类型化、平面化,正邪双方对立分明,符合读者阅读期待;②对话体,语言口语化,通俗易懂,可读性强。
【解析】
【导语】这段文字展现了革命战争年代的特殊人性光辉。通过小陈一家与敌人的对峙,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革命者的坚定信念与亲情抉择。文中三次“沉默”构成情感支点,既有革命纪律与个人情感的碰撞,也有面对亲人时的痛苦挣扎。战斗场景的紧张与人物内心的激荡形成强烈反差,凸显了革命浪漫主义的悲壮美。作品通过通俗化的叙事手法,将爱国主义情怀融入具体的人物命运中,实现了意识形态与艺术表现的有机统一。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是因为她不想离他而去”错误。王大娘改变的原因是怕小陈站起来有被击中的风险,而不是不想离他而去。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A.“中间穿插小陈视角下丰富的情绪感受”错误。根据文中“小陈沉默着,苍白的脸色突然变得火红”“他叹了一口气,眼圈里涌出了两汪泪水”“陈的嘴唇都咬破了,眼里冒着火一样的光,一动不动地望着躺在沙丘上的母亲”可知,小陈的情绪感受也是通过“我”的观察展现的,是“我”的视角下,而非小陈视角。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①第一次“沉默”:“我”让小陈独自凫水逃生,小陈对此感到十分惊讶,因为他的任务是护送“我”过河,“我”的命令违背了他的职责。随后他的质问和指责(“你太不沉着了,也太不相信群众了”“而且你还污辱了人”),体现出他内心的生气,认为“我”的提议不仅不合理,更是对他的不信任和冒犯。
②第二次“沉默”:此时小陈面临着亲情与革命使命的艰难抉择。一边是至亲的生命受到威胁,他本能地想要保护母亲和弟弟;另一边是不能向敌人屈服的革命立场。他“全身发抖”“瞄不准”的动作,直观地展现出他内心的极度矛盾与痛苦,沉默是他在这种煎熬中努力克制情绪、试图做出决定的外在表现。
③第三次“沉默”:亲眼目睹小陈母亲被敌人杀害,小陈和“我”内心充满了巨大的悲痛。而“沉默地盯着沙丘,一有人影出现就打”的行为,将这种悲痛转化为对敌人的愤怒,此时的沉默是他们化悲愤为力量,以行动表达对敌人的仇恨和坚决战斗到底的决心。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艺术特色和评价作品价值判断、审美取向的能力。
(1)以爱国主义作为叙事的意义旨归:文中人物为了革命事业,不惜牺牲个人和亲人的生命,如小陈母亲喊出“打!打吧!孩子,朝我这里开枪!”,小佳也高呼“打!打!”“给娘报仇!”,这种舍小家为大家、为国家和民族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行为,生动地展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体现了红色小说以爱国主义为叙事意义旨归的特点。
(2)革命浪漫主义基调与风格:
①精心塑造理想化的英雄人物:文中的小陈、小陈的母亲和弟弟以及“我”,都是为了革命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英雄形象。小陈坚守护送任务,面对敌人威胁和亲人安危,依然选择革命理想;老大娘和小佳深明大义,主动鼓励小陈同敌人战斗,最终壮烈牺牲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5届浙江”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