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此外,人的认知能力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的认知能力不成熟,而成人则拥有相对成熟的认知能力。认知能力的不成熟性有利于语言学习,主要表现在儿童的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加工语言时仅能抽取少量信息进行加工;而成人拥有较大的短时记忆容量,加工语言时能够同时抽取更多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对众多信息进行分析加工是不利于语言学习的。计算机模拟技术研究语言学习过程,也发现较小的记忆容量有利于语言学习。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有学者认为存在“机遇窗口”。从出生到27.5岁前,这个窗口一直处于开启状态。学习者只要在窗口处于开启状态时段内开始第二语言学习,就有可能接近母语者水平。一旦超过27.5岁,机遇窗口则逐渐关闭。学习者成功的可能性与年龄增长呈反比关系。也有研究者提出,第二语言学习的机遇窗口可能永远不会完全关闭,学习可以贯穿人的一生,尤其是词汇学习。 (取材于刘振前、姜孟、李甦等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言学习关键期是指一个特定时间段。 B. 语言学习关键期会影响语言学习效率。 C. 人脑的语言功能一般偏侧化于右半球。 D. 第二语言学习是否有关键期尚存争议。 2. 根据材料一,下列情况不支持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说的一项是( ) A. 大脑受伤程度相同的父子,父亲比6岁的儿子恢复说话能力更晚。 B. 50岁开始学外语的王先生,一年以后就可以流利地和外国人对话。 C. 3岁来中国定居的外国小孩,5岁时汉语说得跟中国小孩一样地道。 D. 青春期后回归人类社会的“狼孩”,语言能力无法达到正常人水平。 3.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语言学习关键期的存在或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适宜的语言输入刺激能促使语言能力渐趋完备。 B. 普遍语法的作用时间与语言学习关键期相契合。 C. 认知能力的成熟与否影响语言学习。 D. 短时记忆容量与信息加工没有关系。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负责语言学习的神经组织与学习效率无关。 B. “狼孩”的大脑中不存在普遍语法。 C. 语言学习的效果受短时记忆容量影响。 D. “机遇窗口”不受社会等非生物因素影响。 5.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请分别谈谈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说对母语学习和第二语言学习有何启示,并写出相应的理论依据。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士容 士不偏不党,柔而坚,虚而实。其状朗然不儇【1】,傲小物而志属于大,似无勇而未可恐吓,执固勇敢而不可辱害。临患涉难而处义不越,南面称寡而不以侈大。今君民而欲服海外,节物甚高而细利弗赖。耳目遗俗而可与定世,富贵弗就而贫贱弗弃。德行尊理而羞用巧诈,宽裕不訾【2】而中心甚厉【3】,难动以物而必不妄折。此国士之容也。 齐有善相狗者,其邻假以买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相者曰:“是良狗也。”其邻畜之数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曰:“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则桎之。”其邻桎其后足,狗乃取鼠。夫骥骜【4】之气,鸿鹄之志,有谕乎人心者,诚也。人亦然,诚有之则神应乎人矣,言岂足以谕之哉?此谓不言之言也。 客有见田骈者,被服中法,进退中度,趋翔闲雅,辞令逊敏。田骈听之毕而辞之。客出,田骈送之以目。弟子谓田骈曰:“客士欤?”田骈曰:“殆乎非士也。今者客所掩敛,士所述施也;士所掩敛,客所述施也。客殆乎非士也。”故火烛一隅,则室偏无光。骨节早成,孔窍空疏,身必不长。众无谋方,乞谨视见,多故不良。志必不公,不能立功。好得恶予,国虽大不为王,祸灾日至,国将灭亡。故君子之容,纯乎其若钟山之玉,桔【5】乎其若陵上之木;淳淳乎慎谨畏化,而不肯自足;乾乾乎取舍不侻【6】,而心甚素朴。 唐尚敌年【7】为史,其故人谓唐尚愿之,以谓唐尚。唐尚曰:“吾非不得为史也,羞而不为也。”其故人不信也。及魏围邯郸,唐尚说惠王而解之围,赵以伯阳邑与之,其故人乃信其羞为史也。居有间,其故人为其兄请,唐尚曰:“卫君死,吾将以汝兄代之。”其故人再拜而信之。夫可信而不信,不可信而信,此愚者之患也。知人情而不能自遗,以此为君,虽有天下何益?故败莫大于愚。愚之患,在必自用。自用则憨陋之人从而贺之。有国若此,不若无有。古之与贤从此生矣。非恶其子孙也,非徼而矜其名也,反其实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释:【1】儇:轻佻巧慧。【2】訾:诋毁。【3】厉:飞扬,这里是高远的意思。【4】骥骜:骏马。【5】桔:挺直,挺拔。【6】侻:简易,轻忽。【7】敌年:同龄人。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临患涉难而处义不越 处:坚守 B. 富贵弗就而贫贱弗弃 就:接近 C. 众无谋方,乞谨视见 方:方向 D. 非徼而矜其名也 矜:夸耀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耳目遗俗而可与定世 赵以伯阳邑与之 B. 难动以物而必不妄折 客出,田骈送之以目 C. 弟子谓田骈曰 其故人谓唐尚愿之 D. 国虽大不为王 其故人为其兄请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君民而欲服海外,节物甚高而细利弗赖 现在君与民欲收服海外,行事高瞻远瞩而不热衷小利 B. 今者客所掩敛,士所述施也 现在客人掩饰收敛的地方,正是贤士述说施行的地方 C. 淳淳乎慎谨畏化,而不肯自足 (君子)言行朴实谨慎,敬畏教令,而不敢骄傲自满 D. 自用则憨陷之人从而贺之 (愚者)自以为是,憨直无知的人就会过来祝贺他 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多处列举了贤士所具有的种种品行和美德。 B. 文章举出良狗取鼠的寓言,说明用人应该灵活。 C. 文章使用钟山之玉等譬喻,赞美了君子的仪范。 D. 文章着重推赏贤士傲视小物而志向远大的品质。 10. 请结合文章第三、四段,分析作者关于识士的见解。
展开余下试题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游嘉州后溪 薛能① 山屐经过满径踪,隔溪遥见夕阳舂。 当时诸葛成何事,只合终身作卧龙。 诸葛武侯 王安石 恸哭杨颙②为一言,余风今日更谁传。 区区庸蜀支吴魏,不是虚心岂得贤。 赤壁 胡安国③ 片语能令孙仲谋,气如山涌剑横秋。 莫言诸葛成何事,万古忠言第一流。 【注】①薛能:唐代诗人,曾在嘉州(今四川乐山)为官。②杨颙:蜀臣,曾向诸葛亮谏言治国之术,他死后诸葛亮深感悲痛。③胡安国:两宋之际学者,向宋高宗献《时政论》,提出保国方略。 11. 下列对三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首中的“山屐”指代作者本人,“卧龙”指躬耕南阳时的诸葛亮。 B. 第二首中的“余风”指的是诸葛亮的风范,“贤”指的是杨颙等贤人。 C. 第三首中的“气如山涌剑横秋”形容诸葛亮的才华与气魄。 D. 后两首中的“一言”“片语”“忠言”都是指诸葛亮的言论。 12. 下列对三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首借景抒情,将暮春之景与凄凉之感融合为一体。 B. 第二首从具体事件出发品人论史,以小见大,构思新巧。 C. 前两首都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增强了画面感。 D. 后两首都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使诗歌意蕴更为丰富。 13. 请分别简述三首诗对诸葛亮的评价。 14.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字迹清晰。 (1)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文质彬彬”,如果处理不好文质关系,就会产生两种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很多成语出自先秦典籍和唐宋诗文。《荀子•劝学》云:“_______________,功在不舍。”《赤壁赋》云:“_______________,不绝如缕。” (3)曹操求贤若渴,其《短歌行》云:“山不厌高,海不厌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张孝祥笔下的洞庭月色,气象宏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里俱澄澈。” 15.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七十回: 宝玉一壁走,一壁看那纸上写着《桃花行》一篇,曰:“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因此落下泪来,又怕众人看见,又忙自己擦了。因问:“你们怎么得来?”宝琴笑道:“你猜是谁作的?”宝玉笑道:“自然是潇湘子稿。”宝琴笑道:“现是我作的呢。”宝玉笑道:“我不信。这声调口气,迥乎不像蘅芜之体,所以不信。”宝钗笑道:“所以你不通。难道杜工部首首只作‘丛菊两开他日泪’之句不成!一般的也有‘红绽雨肥梅’‘水荇牵风翠带长’之媚语。”宝玉笑道:“固然如此说。但我知道姐姐断不许妹妹有此伤悼语句,妹妹虽有此才,是断不肯作的。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众人听说,都笑了。 (1)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宝钗的表现体现了她的哪些特点。 (2)宝玉所说的“曾经离丧”指的是黛玉怎样的身世?请结合原著中的其他相关内容,简要分析黛玉性格中的哪些特点与此身世有关。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的纹路 很长一段时间,“故乡”在我心目中并不是一个情深义重的概念。故乡的景象、习俗、食物和乡音汇成了地域文化。然而,地域文化会不会成为放眼四方的局限?【甲】我倾心于万物的普遍意义,对于地域之分相当迟钝,记住水的分子式是H2O即可,加上一个“故乡”的定语又会增添哪些意义? 故乡意识相对薄弱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始终居住在故乡。我所出生的城市福州是一个不大的盆地,我的寓所每一个窗口都看得见钢蓝色的起伏山脉。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原一带的人口多次大规模南迁,这些移民性格之中似乎存有“说走就走”的基因。我几度有机会移居外地,却又阴差阳错耽误了。有一天我惊醒似的问自己:老祖宗那种“说走就走”的基因已经在我身上失传了吗?我既不想刻意浪迹天涯,也未曾承诺踞守故乡。之所以至今栖身于那些钢蓝色山脉的屏风后面,顺其自然罢了。于我而言,不论故乡还是异乡,“此心安处是吾乡”。 鳞次栉比的高楼,明灭闪烁的霓虹灯,大部分城市如此相像,福州也不例外。可若是异乡人踏入福州的地盘,便立即会陷入一个奇特的声音世界——巷口晒太阳的老太婆、肉铺子的老板或者水果摊的女主人正在说些什么?他们的语言似乎来自另一个发音体系。这种语言与标准的普通话相距太远,以至于丧失了猜测的可能性。起初,我对方言没有多少好感,仿佛它是小地方的可笑印记,不登大雅之堂。方言不适合阐述普遍的公共命题,只能在一小块地皮上流通——只能形容本地风味小吃的口感,叙述婆媳不和的家长里短,或者用于菜市场砍价。 后来我才明白,这种感觉多么错误,方言恰恰是文化脉络的见证。当年中原移民陆续南下,同时带来一波又一波的语言潮汐。福州方言存留大量古汉语遗迹,例如称“你”为“汝”,“他”为“伊”,“锅”为“鼎”,“筷子”为“箸”,“如何”为“何如”。方言吟诵的古典诗词音韵铿锵,古意盎然。福州人林则徐讲不好京城的官话,据说道光皇帝声称“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林则徐说官话”。这又有什么关系?他老人家的方言口音威风凛凛,一声令下,虎门销烟。持一口福州方言,仍然可以闯荡四海,放眼世界,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转换为流利的英语。严复年少时就读于福州的船政学堂,继而留学英伦,翻译了《天演论》等诸多名著。他的各种头衔之中,翻译家排在相当靠前的位置。还原这些历史人物的方言口音,他们仿佛悠然跨出教科书,徜徉于附近的大街小巷。这时,故乡的形象开始在我心目中矗立。我告诉自己,故乡是一个有历史有故事的地方,不要自以为是、一叶障目。 故乡产生过哪些耀眼的性格?这个问题将我的目光转向了三坊七巷。这个区域聚集众多名门望族,遗留数百幢古老的大宅院。林则徐与严复都曾经居住在这里,他们的宅院仅仅相距几步路、穿行于窄窄的巷子,石板条铺就的路面光滑如洗,厚厚的木门与雪白的风火墙背后锁住无数秘密。如果说繁闹的街道属于城市的浮华表象,那么,街道背后的巷子往往隐藏了城市的幽深。寂静的街巷将一些碎片细心收藏起来,沉淀下来,慢慢形成故乡历史的另一种纹路。 我时常路过位于杨桥巷口的林觉民纪念馆,有一天突然被林觉民二十四岁的面容深深吸引。他的形象既单纯又复杂。黄花岗烈士义薄云天,绢帕上《与妻书》愁肠百结,国事与家事的矛盾交织在这个男人的内心,块垒难消。林觉民结交许多侠客义士,身上涌动着逼人的英豪之气。但是,他并非独往独来漂泊于江湖,而是始终放不下大宅院里的爱妻。这个人物既慷慨激昂,又儿女情长;既是一个叱咤风云的革命家,又是一个缠绵悱恻的丈夫。我从他身上发现了故乡深处闪亮的性格。只要有一个林觉民,故乡就值得放手书写。沿着林觉民的线索,我又在三坊七巷找到了沈葆桢、林旭、林长民、林徽因等一干人物。他们的行迹虽逐渐隐入历史尘烟,但他们那种神气活现、大开大合的人生姿态仍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后来,我的寓所迁到江边,闽江日复一日流淌在窗前。“一条大江穿城而过”不再是一句概括的形容,而是时刻可见的事实。与闽江比邻而居的日常景象是:江流,潮汐,滩涂,白鹭,码头,江风,雕像一般的钓鱼者,沿着江岸跑步、跳舞与放风筝的人……离开窗口的取景框,可以寻访下游两岸的古炮台,如果将目光转向上游,可以看见江岸山巅的古塔,江流途经的山间古城。写作《与大江为邻》的时候,我想起许多事情来:少年时代泡在江里游泳,母亲与外婆曾经逃难到闽江上游的山城,父亲与母亲相识于江畔,后来又双双迁往闽江上游的一个小村落。【乙】伴随这一次写作的是又一次小小的自问:我的视野之中,为什么这一条大江姗姗来迟?这一派汹涌的大水难道不是故乡地理最为显眼的印记?
展开余下试题我不想过多责怪自己的迟钝。凡事皆有时机,故乡总会找到各种机会恰当地展示自己。既然我一直住在这里,那就不必着急,耐心的等待必有所获。我的心目中,故乡曾经是一个符号,仅仅承担标识身份的功能,后来演变为意识的一瓣,承担建构情感与记忆的功能。当然,我还有更多的期待——期待故乡酿造与组织各种瑰丽的想象。这时,故乡将会进一步成为心灵的栖居之地。 (取材于南帆的同名文章) 1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也未曾承诺踞守故乡 踞守:一直守在 B. 故乡产生过哪些耀眼的性格 耀眼:光彩夺目 C. 块垒难消 块垒:郁积的情绪 D. 我不想过多责怪自己的迟钝 迟钝:愚笨 1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林则徐和严复的事迹,说明方言并没有影响福州人建功立业、放眼世界。 B. 第六段多次使用“既……又……”句式,有力地表现了林觉民形象的丰富性。 C. 文章列举作者与闽江比邻而居所见的日常景象,富有镜头感,语言节奏变化有致。 D. 作者认为,为了加深对故乡的理解,增进与故乡的感情,应该尽早唤醒故乡意识。 18. 文章多用问句,请分别解说【甲】【乙】两处画线句的内涵和作用。 19.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标题“故乡的纹路”有哪些涵义。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 20. 语言基础运用。 ①在北京,门头沟是乡土文化资源最密集、极具代表性的地区。②现存38段、全长约684公里的京西古道,记录了中原与塞外千年的交通史,并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③在1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门头沟的群山中就有了人类生存的痕迹;门头沟斋堂镇东胡林村一带,留下了新石器时代农耕文明的遗迹。④如今,这些古道依然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地方,成为中外游客骑行、漫步、寻古的目的地。⑤正如最近在门头沟举行的第九届国际月季大会让世界了解门头沟一样,日益频繁的中外交流,把 。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句去掉“在”和“,”后,句意不变。 B. 第②句和第③句应该互换顺序。 C. 第③句中 “遗迹”不能替换为“遗址”。 D. 第④句有语病。 (2)请在第⑤句横线处将句子补充完整。要求:语句通顺,使文段语意连贯,不超过18个字;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21. 学校国学社拟邀请一名学者来校做题为“古人的修身观”的讲座,请你给社团公众号写一段关于讲座的宣传语,吸引更多同学来听。 要求:语言得体,有吸引力;不超过150字。 22. 教师节到来之际,班级准备开一次班会,为老师们颁奖,请你参与奖项设计。你最想设计一个什么奖,为什么? 要求:写出该奖项 名称;言之成理,条理清晰。不超过150字。 23. 请以“轻”为题目,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不超过150字。 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24. 运动员在中长跑时会出现“极点”反应:呼吸艰难,四肢乏力。但通过调整节奏、激发斗志,越过极点后,身体会重获活力,奔跑会进入新阶段。这样的现象被称为“第二次呼吸”。其实,很多领域都存在类似现象。 请以“由‘第二次呼吸’说开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25. 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字在闪耀,如比赛记分牌、新年倒计时、车站电子时刻表、智能家电显示屏等。数字闪耀之时,可能是激动的时刻,可能是收获的见证,也可能是幸福的日常…… 请以“当数字闪耀时”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绝密★本科目考试启用前 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语 文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____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1~5题答案】 【答案】1. C 2. B 3. D 4. C 5. (1)母语学习启示:必须把握0-5岁关键期接触自然语言环境,否则可能导致语言能力永久性缺陷。 依据:①大脑神经可塑性随关键期结束而衰退(材料一、二);②先天语言机制(普遍语法)在关键期后失效(材料二);③“狼孩”案例证明错过关键期后语言能力不可逆(材料一)。 (2)第二语言学习启示:早期学习(8岁前)更易达到母语水平,但成人仍可通过认知策略高效学习,且词汇积累终身可行。 依据:①27.5岁前 “机遇窗口”提供接近母语的可能性(材料二);②社会输入、学习方法等非生物因素可弥补年龄劣势(材料一);③儿童凭直觉习得,成人擅系统学习,各有优势(材料二)。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6~10题答案】 【答案】6. C 7. B 8. A 9. B 10. ①真士内外一致,志存高远,识士者应观察内在本质,而非外在表现; ②识士者需透过表象洞察本质,避免以貌取人或因愚蔽目。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11~13题答案】 【答案】11. D 12. B 13. ①薛能诗质疑、批判诸葛亮的政治选择,认为其应终身隐居。 ②王安石诗赞扬诸葛亮的治国智慧,肯定其虚心纳谏、善用贤才,慨叹其风范无人继承。 ③胡安国诗颂扬诸葛亮的忠义与外交才能,称赞其是万古第一流的典范。 【14题答案】 【答案】 ①. 质胜文则野 ②. 文胜质则史 ③. 驽马十驾 ④. 余音袅袅 ⑤. 周公吐哺 ⑥. 天下归心 ⑦. 素月分辉 ⑧. 明河共影 【15题答案】 【答案】(1)①博学多识,素养深厚: 宝钗引用杜甫不同风格的诗句(如“丛菊两开他日泪”的沉郁与“红绽雨肥梅”的明丽),证明诗人创作风格的多样性,展现其深厚的文学素养。 ②心思细腻,做事周全:既维护妹妹宝琴(否定宝玉的质疑),又以典故委婉批评宝玉武断,言辞含蓄不失分寸,符合其“稳重周全”的处世风格。 ③圆融得体,不失分寸:她虽然反驳宝玉,但语气是“笑道”,引用典故也恰当,没有直接批评宝玉不懂诗,而是用“所以你不通”这样略带调侃但又不失分寸 话,显得既自信又从容。 (2)(1)“曾经离丧”指黛玉父母双亡、寄人篱下。 (2)与此相关的性格特点: ①多愁善感,敏感多疑:因缺乏家庭庇护,常担心被贾府众人轻视,对他人言行过度敏感。 ②孤高自许,坚守本真;虽寄人篱下,却坚守自我尊严,不屑于迎合世俗规则,以才情作为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