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中考试卷
阅读:3 2025-07-10
标签:
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中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2025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详解)
2025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详解)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成都25年语文中考题)一、选择题
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铭记(míng) 皎洁(jiǎo) 酣然入梦(hān)
B.积攒(zǎn) 洋溢(yì) 不折不挠(náo)
C.雕镂(lòu) 淳朴(chún) 花团锦簇(cù)
D.冠冕(guàn) 恳切(kěn) 接踵而至(zhǒng)
1.D【详解】本题考查字音。D.冠冕(guàn)——guān; 故选D。
2.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看完了所有浮雕,我又一次瞻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和碑文。
B.优雅风度靠祖祖辈辈的经验积淀而成,且标致着人们渴望变得更高尚。
C.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连声的一刹那。
D.她从池边崛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成娃娃样的东西。
2.A【详解】本题考查字形。B.标致——标志;C.屏息连声——屏息敛声;D.崛起——掘起。
3.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每一位平凡的劳动者都是可敬的。环卫工人一丝不苟地清扫每条街道,为市民创造洁净的环境;人民教师诲人不倦,为孩子们的成长保驾护航;文物修复师妙手回春,还原一件件残损的物品……说到他们,我们的敬意油然而生。
A.一丝不苟 B.诲人不倦 C.妙手回春 D.油然而生
3.C【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A.一丝不苟: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本句用来形容环卫工人的工作态度,使用正确;B.诲人不倦:耐心教人,不知疲倦。形容不厌其炳地对人进行开导教育。本句用来形容老师对学生的教导,使用正确;C.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道高明,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本句用来形容文特修复师的技艺,对象误用,使用错误;D.油然而生:形容某种好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本句用来形容人们对劳动者的敬意自然产生出来,使用正确;故选C。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期,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微生物,并将其命名为“天宫尼尔菌”。
B.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让成都市民常常能够在天晴时看见远方的雪山。
C.校园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可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
D.为了促进文化的创新与传承,成渝两地联合开展了“文化中国行”系列活动。
4.A【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B.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可删掉“随着”或“让”;
C.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句末加“的水平”D.语序不当,应将“创新与传承”改为“传承与创新”;故选A。
(成都25年语文中考题)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浏览完整试题
(选自《世说新语》)
乙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导语】这篇选文通过两则文言选段展现了古代中国的道德观与求学精神。甲文《陈太丘与友期行》以简练对话呈现“信”与“礼”的伦理冲突,通过七岁元方的机智应对,凸显了魏晋时期重视名教礼法的社会风气。乙文《送东阳马生序》则以第一人称自述,细腻刻画寒门学子勤勉求学的艰辛历程,“手自笔录”“走送之”等细节生动体现了宋濂严谨治学的态度。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相委而去 委:舍弃
B.元方入门不顾 顾:回头看
C.未尝稍降辞色 色:颜色
D.俟其欣悦 俟:等待
5.C【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C.句意:他的言辞和脸色从未稍有委婉。色:脸色。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去后乃至 乃不知有汉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先帝不以臣卑鄙
C.益慕圣贤之道 无丝竹之乱耳
D.门人弟子填其室 其如土石何
6.B 【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副词,才/副词,竟然;B.连词,因为/连词,因为;C.助词,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D.代词,他的/助词,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故选B。
7.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A.(我)收集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大致的期限。
B.(我)收集完毕,走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C.(我)抄写完毕,走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大致的期限。
D.(我)抄写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7.D【详解】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录,抄写;走,跑;逾约,超过约定期限。正确翻译为:(我)抄写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故选D。
8.下列从选文得出的道理,只能在甲文中得到体现的一项是( )
①交友应以信 ②待人应以礼 ③求学应以勤 ④辩驳应以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B【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甲文讲述的是陈太丘与朋友约定时间同行,但朋友迟到,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朋友因此发怒,指责陈太丘“非人哉”,而陈太丘的儿子元方则反驳朋友“无信”(不守信用)和“无礼”(对子骂父)。最后朋友惭愧,但元方不理会他。从文中可以得出的道理:交友应以信(朋友不守时,体现不守信);待人应以礼(朋友骂陈太丘,体现无礼;元方批评朋友无礼);辩驳应以理(元方用“无信”和“无礼”反驳朋友,逻辑清晰)。
乙文是宋濂自述年少时求学的经历,主要内容包括:“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写家贫借书抄录,按时归还(体现诚信,但重点是勤学而非交友);“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写天寒仍坚持抄书(体现勤奋);“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写远行百里向名师请教,态度恭敬(待人应以礼)。从文中可以得出的道理:做人要诚信(非交友);求学应以勤(抄书、远行求师等);待人应以礼(面对老师严厉时仍保持恭敬)。
因此,我们需要找出只能在甲文体现的道理:①交友应以信和④辩驳应以理。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展开余下试题
(成都25年语文中考题)三、名句名篇默写
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如三句皆答,按前两句判分)
① ,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②露从今夜白, 。(杜甫《月夜忆舍弟》)
③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请在杜牧的《赤壁》和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中任选一首,在答题卡上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
答:
9.温故而知新 月是故乡明 梦回吹角连营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营、戟、铜雀、赚得、政”等字词容易写错。
(成都25年语文中考题)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朗读”到“有感情地朗读”
①语文课本里,课后练习常有一项学习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什么是朗读呢?朗读就是大声地读。朗读时,眼到口到,朗读内容更容易在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理解文章。同时,朗读还能训练口语发音,使朗读者字正腔圆。
③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就需要运用一些恰当的技巧。朗读较长的句子时,要准确地停顿,清楚地表达句子意思,进而表现作品情感。对表情达意起重要作用的字、词、短语等,还要以重读的方式来突出强调。比如,当读“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时,重读“来”和“近”,以表达作者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另外,读《太空一日》中紧张危急的内容时,语速要快;读《昆明的雨》中舒展悠然的文字时,则需慢。这告诉我们,快与慢也影响着朗读传递情感的效果。再者,语调的高低变化,让声音富有音乐美感,也能表达出作品细腻的情感。总之,朗读时要依文而读,以读传情。
④朗读是母语学习的优良传统。晨光熹微或暮色四合时,不妨打开课本,朗读起来吧。
(摘编自《中国教师》,有删改)
乙
“朗读课文热潮”的背后
①语文课本里,课后练习常有一项学习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近,一名初中生在网上分享自己朗读课文的视频,让人直呼“把课文念活了”。许多网友想起自己学生时代的朗读,纷纷拿起课本加入这场朗读课文的热潮。
②只是“朗读课文”,为何就那么吸引人呢?文字被注入声音,恰似被赋予了灵动的精魂。《海燕》中的紧张危急氛围,被高昂的语调充分渲染;《背影》中的深沉父爱在低沉的语调里更动人心……朗读者通过语调的高低变化,让文字化作潺潺的流水,滋润听众的心灵,生动地演绎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从另一方面讲,那些优秀的朗读视频,在所读课文的选择上也很有讲究。格调明快的《春》,深沉感人的《背影》,恢弘大气的《沁园春·雪》……这些作品本身就富有情感,文字很有表现力,作为朗读材料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
④如今,学生时代所学的课文被精彩演绎,成为了互联网上具有热度的朗读视频。这些视频加上了适宜表现课文内容的图片、音乐等。这样的技术手段,使文字的魅力在朗读中更为具象。此外,这些朗读者还善于用恰当的肢体语言,如轻轻扬手、紧紧握拳等,来增强朗读的感染力。
⑤既要守“朗读”之正,又要创“技术”之新,这或许是“朗读课文热潮”背后更需要我们思考的地方。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导语】甲、乙两文围绕课文朗读展开。甲文聚焦朗读技巧,从停顿、重读、语速、语调等方面阐述如何有感情朗读,逻辑清晰;乙文探讨朗读课文热潮原因,涉及朗读魅力、选材、技术手段等,兼具现象分析与思考。二者角度不同,却都展现了朗读在语文学习与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价值。
10.关于“怎样有感情地朗读”,甲文提到而乙文未提到的做法有哪些?请分点概括作答。
10.①准确地停顿;②重读对表情达意起重要作用的文字;③选择适宜的语速。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结合甲文第③段“朗读较长的句子时,要准确地停顿,清楚地表达句子意思,进而表现作品情感”可知,甲文明确指出准确停顿能帮助清楚表达句意、表现作品情感,这是有感情朗读的做法之一。 结合甲文第③段“对表情达意起重要作用的字、词、短语等,还要以重读的方式来突出强调。比如,当读‘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时,重读‘来’和‘近’,以表达作者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可知,甲文通过举例说明,对表情达意关键的文字进行重读可突出强调,这是传递情感的重要技巧。 结合甲文第③段“读《太空一日》中紧张危急的内容时,语速要快;读《昆明的雨》中舒展悠然的文字时,则需慢。这告诉我们,快与慢也影响着朗读传递情感的效果”可知,甲文强调根据文章内容选择适宜的语速(快或慢)能影响情感传递,这是有感情朗读的又一做法。
由此可知,甲文提到而乙文未提到的“怎样有感情地朗读”的做法为准确停顿、重读关键文字、选择适宜语速。
11.甲、乙两文以同样的语句开头,哪一处开头的画线语句更适合删掉?请判断并简述理由。
11.乙文。乙文主要论述“朗读课文受人喜欢的原因”,是由“朗读课文热潮”这一现象引发的。所以画线句更适合删去。
【解析】 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结合乙文第①段“最近,一名初中生在网上分享自己朗读课文的视频,让人直呼‘把课文念活了’。许多网友想起自己学生时代的朗读,纷纷拿起课本加入这场朗读课文的热潮”可知,乙文开篇以当下初中生分享朗读视频引发热潮的现象为切入点,引出下文对“朗读课文受人喜欢的原因”的探讨。 结合乙文第⑤段“既要守‘朗读’之正,又要创‘技术’之新,这或许是‘朗读课文热潮’背后更需要我们思考的地方”可知,乙文结尾再次强调“朗读课文热潮”,全文围绕这一现象展开论述。
由此可知,乙文的核心是围绕“朗读课文热潮”分析其背后原因,开头“语文课本里,课后练习常有一项学习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句话与“朗读课文热潮”现象关联不大,对论述核心内容没有直接帮助,所以乙文开头的画线语句更适合删去。
12.某同学要选择本卷“文言文阅读”中的第一则材料(《陈太丘与友期行》)参加课文朗读会,请结合甲、乙两文具体内容,参照示例,给他提出两条建议。
示例:朗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语调要高,表达友人的愤怒。
12.符合题意即可。【解析】本题考查意见建议。结合甲文第③段“朗读较长的句子时,要准确地停顿,清楚地表达句子意思,进而表现作品情感”可知,朗读《陈太丘与友期行》时,对于较长句子应合理停顿,以便清晰表意传情。 结合甲文第③段“对表情达意起重要作用的字、词、短语等,还要以重读的方式来突出强调”可知,文中体现人物情感、态度的字词可重读以强化表达。 结合甲文第③段“读《太空一日》中紧张危急的内容时,语速要快;读《昆明的雨》中舒展悠然的文字时,则需慢”可知,朗读此文应根据情境与人物情绪调整语速。结合乙文第②段“《海燕》中的紧张危急氛围,被高昂的语调充分渲染;《背影》中的深沉父爱在低沉的语调里更动人心……朗读者通过语调的高低变化,让文字化作潺潺的流水,滋润听众的心灵”可知,朗读时可通过语调变化展现人物情感。结合乙文第④段“这些朗读者还善于用恰当的肢体语言,如轻轻扬手、紧紧握拳等,来增强朗读的感染力”可知,也可借助肢体语言增强感染力。由此可知,可从停顿、重读、语速、语调、肢体语言等方面,结合《陈太丘与友期行》的具体语句给该同学提出朗读建议。
展开余下试题
示例1:朗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语速可稍快,重读“无信”“无礼”,表现元方的义正言辞、毫不畏惧。
示例2:朗读“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可在句间合理停顿,以平缓的语调、适中的语速叙述事件起因,为后文情节发展蓄势。
(成都25年语文中考题)五、作文
13.艾青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大地将孕育/金色的颗粒。
“辛勤地劳作”“金色的颗粒”彰显自然的法则,藏着成长的密码,蕴含辩证的关系……上面诗句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事件,可以抒发感受,也可以发表见解……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13.例文:
耕耘与收获
艾青的诗句“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大地将孕育/金色的颗粒”,道出了生命最朴素的真理。这让我想起老家那片金黄的麦田,每当夏风吹过,沉甸甸的麦穗便如波浪般起伏,那是大地对农人一年辛劳最慷慨的回馈。
记得去年暑假,我跟随爷爷下地除草。七月的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汗水顺着脸颊不断滑落。我蹲在田垄间,手指被杂草划出道道红痕,腰背酸痛得几乎直不起来。爷爷却说:“庄稼就像孩子,你用心照料它,它才会长得壮实。”果然,秋收时节,那些被我们精心照料的麦田,穗子格外饱满,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子般的光芒。
这种耕耘与收获的关系,在学业上同样适用。初三那年,我的数学成绩一度跌入谷底。但我没有放弃,而是像农人照料庄稼一样,每天坚持做习题,整理错题本。有时为了弄懂一个知识点,我会反复琢磨到深夜。渐渐地,那些曾经令我头疼的公式定理变得清晰起来。期末考试,我的数学成绩提高了二十多分,这何尝不是知识田野里结出的“金色颗粒”?
大自然是最公正的法官,它从不会辜负真诚的付出。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历经千年依然绚丽,正是因为古代画工们在昏暗的洞窟中一笔一画地精心描绘;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得益于李冰父子带领民众开山凿石的艰辛劳作。这些人类文明的瑰宝,都是时间给予辛勤耕耘者最好的礼物。
站在人生的田野上,我深深懂得:想要收获金色的果实,就必须付出辛勤的汗水。这不仅是大自然的法则,更是成长的密码。当我们以虔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份付出,生命终将以最美好的方式给予回馈。就像艾青诗中描述的那样,只要我们肯弯腰耕耘,大地自会报以丰盈。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第一、审题本题。“辛勤地劳作”象征付出、坚持、耕耘的过程,体现努力的价值。“金色的颗粒”象征收获、成果,是自然对劳动的馈赠,也暗含时间沉淀的必然性。文题强调“耕耘与收获”“付出与回报”“过程与结果”的因果关系,需体现对自然法则或人生哲理的思考。可立意为:个人成长需经历持续努力;量变才能引起质变。
第二、选材构思。若写记叙文,需通过事件自然引出哲理,即以事明理。如写种花、种菜经历,可记录从播种到收获的过程,穿插等待的焦灼与最终绽放的喜悦。如写学琴、体育训练,可描写枯燥练习中突然“开窍”的瞬间,体现“颗粒”是汗水的结晶。如写祖辈故事,可写爷爷种稻时“不违农时”的坚持,对比现代人急功近利的反思。结构上,开头可进行场景描写,如弯腰插秧的画面,琴房晨练的剪影;中间可详写“劳作”细节,如手磨出血泡,反复弹错小节等与心态变化;结尾要点题,即“金色颗粒”的象征意义,如不仅是果实,更是坚韧的心性。若写议论文:要以理服人。
论点可为:劳作是“颗粒”的前提;“金色”需时间发酵;辩证看待“无收之劳”;……论据可为:屠呦呦筛选千种药方终得青蒿素(科学);敦煌莫高窟由历代匠人接力完成(文化);蜜蜂采蜜酿蜜、蚂蚁囤粮过冬(自然);揠苗助长寓言揭示违背规律的失败(反面)。
结构上,首先引论,引用诗句,提出“耕耘与收获”的辩证关系。然后是本论部分,用分论点+论据展开,结合自然与人文案例。最后是结论,升华至人生启示——在快节奏时代,仍需坚守“劳作”的初心,方能迎来“颗粒”的辉煌。
(成都25年语文中考题)六、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中望篱东枫树有怀成都
陆游
五门西角红楼①下,一树丹枫马上看。
回首旧游如梦里,西风吹泪倚阑干。
(选自《剑南诗稿》)
【注】①红楼:蜀王所建的楼阁。
【导语】这首诗以今昔对比勾勒情感脉络。前两句追忆成都红楼下马赏丹枫的旧景,画面绚丽;后两句写当下回首旧游,西风泪洒,虚实相生间,既含对往昔的眷恋,又有岁月流逝的怅惘,短短四句,情感深沉婉转。
14.这首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请结合全诗概括作答。
14.①骑马看枫;②倚阑流泪。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结合“五门西角红楼下,一树丹枫马上看”可知,诗人描绘了在五门西角的红楼之下,骑在马上观赏那棵丹枫树的画面。由此可知,这是“骑马看枫”的场景。结合“回首旧游如梦里,西风吹泪倚阑干”可知,诗人回首往昔游历如同在梦中,迎着西风倚着阑干流泪。由此可知,这是“倚阑流泪”的画面。
15.有读者认为,诗中的“梦”是伤感之梦;也有人认为,是美好之梦。你更认同哪一种?请作出选择并结合诗歌简述理由。
15.选择“伤感之梦”。理由:诗人回忆旧游而流泪,伤感美好时光的流逝。
选择“美好之梦”。理由:诗人追忆旧游的快乐,沉醉成都生活的美好。
【解析】本题考查情感理解。
示例一:选择“伤感之梦”。结合“回首旧游如梦里,西风吹泪倚阑干”可知,“回首旧游”点明诗人在回忆往昔,而“如梦里”将过去的经历比作梦境,暗含时光已逝、往事如烟的怅惘。“西风吹泪”则直接以“泪”字渲染伤感氛围,西风萧瑟更添悲凉之感。由此可知,“梦”在此处并非指梦境的美好,而是借“梦”的虚幻感,表达对旧游消逝的哀伤,故为“伤感之梦”。
示例二:选择“美好之梦”。结合“五门西角红楼下,一树丹枫马上看”可知,诗人回忆在成都红楼下骑马观赏丹枫的场景,“丹枫”色彩绚烂,“马上看”的姿态亦显悠然,画面充满生机与惬意,可见旧游时光令人眷恋。“回首旧游如梦里”中,“梦”可理解为对往昔美好时
上一篇:
2025届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篇:
2025年高考北京卷语文真题
标签:
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中考试卷
相关:
关于“2025年四川”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