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1  2025-07-12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2026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三个角度比对解答信息理解分析客观题
【2025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Ⅰ 信息类文本阅读
三个角度比对
解答信息理解分析客观题
教学目标
学习从三种角度比对,准确理解分析文内信息客观题
教学重点 难点
探究做题规律,避开设题陷阱,准确得出结论。
一 信息理解与分析题答题三步骤

【微点拨】
从三个角度入手比对分析
  1.比对词语。看选项与原文在词语的内涵、范围、程度、时态等方面是否一致,有无偷换概念、曲解文意、缩小或扩大范围、颠倒时态、改变已然与或然、无中生有(于文无据)等设误点。
  2.比对句子。看选项与原文在句意的理解尤其是句间关系的判断上是否一致,有无条件绝对、因果失当等问题。
3.比对关系。看选项分句关系与原文表述的句间关系是否一致,有无强加因果、因果倒置、关系错误等问题。
【教材引航•典例剖析】
一、教材引航——从教材中来
【例1】阅读选择性必修下册卡尔•萨根的《宇宙的边疆》,完成后面的题目。
(信息理解)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有些恒星可能被数百万个没有生物的由岩石构成的小星球所包围,这些小星球是在它们演化的某个初级阶段冻结而成的行星系。
B.每当恒星经过的时候,会对彗核产生一定的引力作用,最后迫使它们当中的一个雪球倾倒到内太阳系。太阳热的作用,会使彗核里的冰块蒸发,出现美丽的彗尾。
C.冥王星、海王星、天王星、土星和木星都是巨大的气体星球,都是太阳系的宝石,它们分别有一个冰冻卫星相伴随。
D.太阳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恒星,它是一个令人恐怖的氢气和氦气的热核反应堆,它的强光照耀着整个太阳系。太阳系行星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
【解题思维】
第一步
审题
干要求 审清题干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第二步
明确
信息源 依据题干选项提供的信息,找到在原文最先出现的位置,以此为圆心上下查找,确定信息区域。A项出自课文第14段,B项出自课文第15段,C项出自课文第16段,D项出自课文的第16段
第三步
确定
设误点 将四个选项依次与原文比对。C项“冥王星、海王星、天王星、土星和木星都是巨大的气体星球,都是太阳系的宝石,它们分别有一个冰冻卫星相伴随”错,由原文“冥王星覆盖着甲烷冰”可知,冥王星并非气态行星;由原文“土星——太阳系的宝石——和木星”可知,“太阳系的宝石”只有“土星”,而不是列举的所有行星
答案:C
二、典例再现——到高考中去
【例2】(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随着中国考古学的飞速发展,考古资料得以大量积累,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体系基本建立,多学科合作日益深入,各种专题研究广泛展开。“考古写史”在中国已经取得巨大成就,获得诸多具有突破性和填补空白意义的成绩,中国考古学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尤其是在上古史构建方面展现了广阔前景。
从考古发现来看,考古学提供了传统历史学不可想象的新发现、新材料,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古代物质文化面貌、古人日常生产生活状态以及各地的文明化进程等,如不同区域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型聚落遗址、大型公共建筑、大型墓葬、水利设施、手工业作坊,以及象征王权、神权、军权和复杂礼制出现的精美玉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
从重构上古史体系角度看,20世纪70—80年代,夏鼐、苏秉琦等系统地构建了新石器与夏商周三代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时空框架体系。苏秉琦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基础上提出“满天星斗”“多元一体”和“古国—方国—帝国”等关于中国上古史的历史叙述体系。严文明提出“重瓣花朵”模式,在承认多区域文化共存的文化多元性的同时,强调中原文化区“联系各文化区的核心作用”。张光直认为各地区文化多元发展并通过彼此之间的密切交流而形成一个“中国相互作用圈”。


浏览完整试题从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到殷墟考古学文化、周代考古学文化,考古学不仅展现了不同于传统文献记载的这一时期文化、科技、礼制等众多方面从发展到成熟的历史脉络,而且填补了诸多传统历史学的空白,如四川的三星堆——金沙文化、江西的吴城文化、两周时期的曾国与中山国历史,等等。
这些成果证明考古学完全有能力担当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并且已经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上古史叙述与解释体系,超越了传统的具有传说性质的三皇五帝体系和存在争议的夏商周三代古史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
学界一直存在着“证经补史”的传统史学思路,试图将考古学文化体系纳入三皇五帝的古史框架体系之中,似乎中国考古学如果没有发现并证明三皇五帝与夏商周,就没有价值和意义,但研究实践告诉我们:这种传统治史思路影响了中国考古学的视野和思维方式,限制了考古学在重构中国上古史中的作用。比如,考古发现与研究显示,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在东亚地区的文明形成与发展中占据了关键性地位,奠定了中国独特的礼乐文化传统的基础,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世界性的标志意义,尽管二里头遗址是否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都所在地,在学术界仍有争议。我们对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应该开展扎实的田野工作并展开全方位的考古学研究与阐释,而不是将主要目标集中于它是否是文献记载中的“夏”,并为此争论不休。
(摘编自徐良高《以考古学构建中国上古史》)
(信息理解)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考古学者对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更侧重发掘能体现古代物质文化面貌的大型遗址。
B.考古发现可以为有文献记载的历史提供参考、印证和补充,让历史的内涵更丰富。
C.考古证明,“证经补史”的传统史学思路,很难为中国上古史提供叙述与解释体系。
D.二里头遗址是否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都无关紧要,紧要的是开展更为扎实的研究。
【解题思维】
第一步
审题干要求 审清题干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
第二步
明确信息源 依据题干选项提供的信息,找到在原文最先出现的位置,以此为圆心上下查找,确定信息区域。A项出自材料第二段,B项主要信息在第二、四段,C项出自第五段,D项出自材料最后两段。
第三步
确认失误点 A项原文客观呈现这些考古发掘及其价值,且从后文列举的“玉器、陶器”等小物件来看,考古学者并不预设发掘遗址、物品之大小同其价值大小的关联判断,所以此项“更侧重发掘能体现古代物质文化面貌的大型遗址”“更”于文无据。
B项考古发现可以为有文献记载的历史提供“印证”,既能凭常识判断,也能从“证经补史”的传统史学思路推知,故此项正确。
C项,“很难为中国上古史提供叙述与解释体系”曲解文意,本文确实证明“证经补史”的传统史学思路在构建中国上古史方面有局限性,但文中提到的“三皇五帝”“夏商周”原本就是传统史学为中国上古史提供的叙述与解释体系,所以,这种基于传统史学思路的叙述与解释体系的科学性遭遇了考古学的挑战,而不是传统史学思路不能提供相关体系,故此项表述有误。
D项,“无关紧要”曲解文意,从“夏商周三代古史体系”和“二里头遗址是否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都所在地”都存在争议甚至“争论不休”等信息可判断,二里头遗址的定性是学界的焦点话题,并非“无关紧要”,此项表述的前半部分对材料相关信息理解不当。
答案:B
【即学即练•巩固提升】
(2024•广东六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绝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在文学作品中,言语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
  尽美尽善的条件很多。但是第一要不违背美术的基本原理,要“和自然逼真”。意既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和自然逼真”一个条件在文学上不是做不到吗?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譬如有一个荒村或任何物体,摄影家把它照一幅相,美术家把它画一幅图。这种相片和图画可以从两个观点去比较:第一,相片或图画,哪一个较“和自然逼真”?不消说得,在同一视域以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两相称,不会有丝毫错误。图画就不然。美术家对一种境遇,未表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选择定的材料还须经过一番理想化,把美术家的人格参加进去,然后表现出来。所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所以图画决不能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第二,相片和图画所引起的美感哪一个浓厚,所发生的印象哪一个深刻,这也不消说,稍有美术口胃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片美得多。
  文学作品也是同样。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儿,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吗?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绝不回头吗?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义就值得玩味多了!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可见。譬如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
  在音乐里面,我们也有这种感想。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宏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渊穆和平愉快的景象。白香山在《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


展开余下试题  就戏剧说,无言之美更容易看出。许多作品往往在热闹场中动作快到极重要的一点时,忽然万籁俱寂,现出一种沉默神秘的景象。梅特林克的作品就是好例。譬如《青鸟》的布景,择夜阑人静的时候,使重要角色睡得很长久,就是利用无言之美的道理。梅氏并且说:“口开则灵魂之门闭,口闭则灵魂之门开。”赞无言之美的话不能比此更透辟了。近代又有一种哑剧和静的布景,或只有动作而无言语,或连动作也没有,就将靠无言之美引人入胜了。
  雕刻塑像本来是无言的,也可以拿来说明无言之美。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要说明雕刻上流露和含蓄的分别,希腊著名雕刻《拉奥孔》是最好的例子。相传拉奥孔犯了大罪,天神用了一种极惨酷的刑法来惩罚他,遣了一条恶蛇把他和他的两个儿子在一块绞死了。在这种极刑之下,未死之前当然有一种悲伤惨戚、目不忍睹的一顷刻,而希腊雕刻家并不擒住这一顷刻来表现,他只把将达苦痛极点前一顷刻的神情雕刻出来,所以他所表现的悲哀是含蓄不露的。倘若是流露的,一定带了挣扎呼号的样子。这个雕刻,一眼看去,只觉得他们父子三人都有一种难言之痛;仔细看去便可发现条条筋肉、根根毛孔都暗示一种极苦痛的神情。
  以上是从各种艺术中信手拈来的几个实例。把这些个别的实例归纳在一起,我们可以得一个公例,就是: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摘自朱光潜《无言之美》,有改动)
1.(信息理解)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言”是用以“达意”的,“言”有限而“意”是无限、瞬息万变的,因此“意”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
B.尽善尽美的首要原理是“和自然逼真”,文学上做不到“和自然逼真”,所以文学并不去追求尽善尽美。
C.上等作品多数言不尽意。如“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本来没有说诗人情绪,而自有一种闲情逸致。
D.希腊著名雕刻《拉奥孔》中,只把将达到苦痛极点那刻的神情雕刻出来,其所表现的悲哀是含蓄的。
【答案】B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项“文学并不去追求尽善尽美”错,结合原文“在文学作品中,言语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和自然逼真’一个条件在文学上不是做不到吗?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可知,文学只是不追求“和自然逼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开篇以“言”难以完全达意,引出话题,而后分析艺术上的“无言之美”。
B.同样的内容,美术家只表现实物的部分就能引起美感,摄影家则可包罗所有。
C.作者运用举例、类比、引用等论证方法,使文章形象可感,论述更加亲切自然。
D.“画外之象、味外之旨”“深文隐蔚、余味曲包”等文论,都强调艺术要含蓄隽永。
【答案】C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项“作者运用举例、类比、引用等论证方法”错误,文中无“类比”的论证方法。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中“无言之美”的一项是(3分) (  )
A.刘墉在《萤窗小语》中谈道:“话到七分,酒至微醺;笔墨疏宕,言辞婉约。”
B.《庄子》中说:“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C.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强调“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
D.济慈《希腊花瓶歌》中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
【答案】B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和相应概念的关系的辨析能力。B.庄子强调的是“得意忘言”,“得意忘言”的意思是,既然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词。材料中的“无言之美”是指表达含蓄而带来的美感。选项不能体现“无言之美”。
4.朱光潜先生认为图画比相片“美得多”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美术家在画画前,先要对素材进行选择,然后经过理想化的加工,表现美术家的人格。②图画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含蓄隽永,所引起的美感更加深刻。(评分标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结合“美术家对一种境遇,未表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选择定的材料还须经过一番理想化,把美术家的人格参加进去,然后表现出来。所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可概括出,美术家在画画前,先要对素材进行选择,然后经过理想化的加工,表现美术家的人格。结合“所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据此概括出,图画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含蓄隽永,所引起的美感更加深刻。
5.苏轼说“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是关于“言”与“意”关系的名言,本文也对“言”与“意”的关系做了阐述,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言”可以达“意”,“意”需要通过“言”来表达。②“言”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以“言”达“意”,只能得其近似。③所谓“无言”即注重含蓄不露,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评分标准: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结合“以言达意”可知,“言”可以达“意”,“意”需要通过“言”来表达。
结合“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可知,“言”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以“言”达“意”,只能得其近似。结合“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可知,所谓“无言”即注重含蓄不露,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26年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