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1  2025-07-12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2026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信息类文本阅读:文外信息的印证分析
【2024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Ⅰ 信息类文本阅读
信息的理解与推断
——文外信息的印证分析
教学目标
了解文外信息的印证分析的角度,准确理解分析文外信息
教学重点 难点
探究做题规律,避开设题陷阱,准确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一 考情考向
根据信息类阅读的功能定位以及命题材料的文本特征,可知高考选择题主要从以下四个视角设题:文内信息的理解分析、文内信息的推理判断、文外信息的印证分析、文中概念的理解推定。这些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信息的筛选与推断能力,其选项是对文本的归纳、概括、转述,经过了命题人的精心组织、改造和设计,其正误皆有确凿依据,学生出现失误也是因为未能准确发现和理解这些依据。
二 题点必备知识
题点3 文外信息的印证分析
文外信息的印证分析,主要体现在观点与材料关系分析类的题目上。这类题目,其实就是分析论据和论点之间的论证关系。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运用论据时,要做到精确,不篡改歪曲,能和论点建立必然联系。信息类阅读常从“(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的角度设题,选项内容均为文外信息,是根植于文章本身,因文设题。这要求学生不仅要读懂文本中材料的观点,还要辨明选项材料作为论据能否证明文本材料的观点,考查更加灵活,更侧重知识的运用。
分析论据注意从以下角度切入。
1.辨别论据类型。论据主要分为事实论据(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和道理论据(名人名言、谚语等)。事实论据是从实践上证明论点,道理论据是从理论上证明论点。考生要注意选项对论据类型的判定是否正确,是否有遗漏或增添。
2.明确各论据证明的论点(分论点),要关注论据与论点是否对应。
3.论据在使用过程中的限制条件。选项往往故意忽略论据使用的限制条件而设错。
4.积累常见的论证方法。比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考生要明确其内涵,要注意选项中比喻类比等形式的论据。
三 备考关键能力
文外信息的印证分析“三步骤”

四 对点真题训练
(2020•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海绵是结构很简单的动物,其静态的身体从来不超过几个细胞那么厚,即使如此,它们的周围也寄宿着活跃的微生物。有时候,通过显微镜都几乎看不到海绵的本体,因为它的上面覆满了微生物。北极熊漫步在北极的冰原之上,举目四周除了冰块别无其他,可实际上,它们身上仍紧紧簇拥着微生物。当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登上月球时,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奥逊•威尔斯曾经说过:“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这句话并不正确。纵使我们“孑然一身”,也绝对不孤独,我们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一些动物在还是未受精的卵子时就被微生物占据并在其中繁衍,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从未缺席:我们吃东西时,它们也吃;我们旅行时,它们也结伴而行;我们死后,它们消化我们。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人体都自成一个“动物园”。
我们观察白蚁、海绵时,也相当于在观察自身。它们身上的微生物或许与我们不同,但是都遵循相同的生存规律。珊瑚礁里的微生物因为经历污染和过度捕捞而变得杀气腾腾,人类肠道中的菌群在不健康的食物或抗生素的侵袭下也会让人发生奔涌的腹泻。老鼠肠道中的微生物会左右它们的行为,而我们自己肠道内的伙伴也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大脑。没有一个物种独自生存着,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微生物也会在动物之间迁移,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跋涉,它们使我们彼此相连,也使我们与世界相连。


浏览完整试题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上面材料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3分)
A.古生物学家安德鲁•诺尔曾经说过:“动物就像整个演化蛋糕上的糖霜,细菌才是糖霜下的蛋糕本体。”
B.生物学家玛格丽特•麦克福尔-恩盖表示:“它们(微生物)与动物紧密共生,动物的生命活动是通过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C.微生物学家们开展过“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会怎样”的思维实验,并得出结论:“地球上的大多数物种会灭绝,而幸存下来的物种,其数量也将大大减少。”
D.生物学家勒内•杜博写道:“鼠疫、霍乱、黄热病都被写成了故事,排成了戏剧,拍成了电影,却没有人漂亮地讲出肠道和胃部微生物发挥有益作用的故事。”
答案B
思维流程
把握观点 理解内涵 作出判断
根据原文内容分析概括可知,“纵使我们‘孑然一身’,也绝对不孤独,我们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为第一段中心句;“没有一个物种独自生存着,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为第二段中心句。综合两段内容来看,中心论点应当是:所有生命都与许多微生物生活在一起,并持久往来、互动。 A项内涵:古生物学家安德鲁•诺尔强调微生物的主体地位,认为在生命演化过程中动物远不如微生物重要。 论据不可以证明材料观点。
B项内涵:生物学家玛格丽特•麦克福尔-恩盖的核心思想是微生物与动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动物的生命活动是通过与微生物的互动而形成的。 论据可以证明材料观点。
C项内涵:学者们开展思维实验的结论说明了微生物对于自然界中的生物非常重要。 论据不可以证明材料观点。
D项内涵:生物学家勒内•杜博表述的核心思想是某些细菌对人体有益,并希望微生物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论据不可以证明材料观点。
五 巩固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极大地影响并改变着地球生态系统,导致这个系统的稳定与平衡被扰乱。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社会开始了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深刻反思,并逐渐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生态美学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兴起的美学研究新形态,代表着美学的发展方向,可以简单地视为美学的生态转型。
生态美学根据生态学原理,将人类的存在理解为“生态存在”,认为人类只是生态系统生生之功能、生生之德行的具体体现之一。人类之所以被称为“天地之心”“万物之灵”,是因为人能够凭借自己的天赋良知及其反思能力,将自身对于生态系统的责任理解为“参赞天地之化育”,将自身使命理解为帮助生态系统达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理想共生状态。按照生态美学的思路,自然不是人类可以无度利用的资源,而是人类得以产生且赖以生存的本源。
正是从生态系统的生生特性出发,生态美学展开了对于审美价值的生态重估,探讨审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辩证关系。在生态美学之前的美学理论中,审美价值毋庸置疑地居于价值序列之首。但是,从生态审美的高度来看,生态美学的理论思考多了一个重要参照,即生态健康,也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生态美学则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审美互动,自觉地考察人类审美活动对于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严肃地反思和批判审美活动对于环境的破坏,生态美学看到,人们通常只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判断一个事物的美丑,将审美愉悦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很少考虑审美偏好的生态后果,因而造成了对于环境的极大破坏。生态美学在认真反思形成人类审美偏好的社会、历史、文化根源的基础上,以生态健康为价值标准,将事物的生态价值放在审美价值之前,通过探讨审美偏好与生态灾难之间的关系,反思和批判人类审美偏好的生态后果,努力倡导一种有利于生态健康的生态审美观,从而使美学在拯救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生态美学也引发了艺术观念的生态转型。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美学理论的核心问题,艺术曾经长期占据美学研究的中心地位,黑格尔甚至将美学视为艺术哲学,同时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现代美学从其主体性思路出发,通常高扬艺术家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而用表现论来解释艺术现象,将艺术视为艺术家表达情感世界的自由创造。根据这种艺术哲学,自然仅仅是艺术家用来创造艺术品的原材料,其逻辑与现代工业生产完全一致,自然事物可以由人类随意加工和改造。与此相反,生态艺术美学则认为,自然自身有着远为人类所不及的巨大活力与创造力,天才的艺术家无非是自然之子,其艺术创造活动无非是一个“代自然立言”的过程,无言的自然超过艺术家的“代言”活动而表达其自身的内在价值与内在目的。
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内外的生态美学研究已经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理论成果,这种形态的美学理论不但有助于反思和批判现代美学的根本缺陷,而且有助于引导人们逐步形成一种有利于生态健康的生态审美观,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摘编自程相占《生态美学:迈向生态文明的美学转型》)
材料二:
生态美学研究要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出发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这既是生态美学的精神内核,也是生态美学发展的价值旨归。在理论上,生态美学的理论建构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为基石,建构生态友好型美学;在实践上,要将生态美学的目标落实到美丽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
生态美学的发展要注重引导绿色变革,在生态层面上推动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在审美观念方面,生态美学应培育人们正确的审美观念,丰富人们对自然事物的审美体验,从而引导人们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要努力从审美方式上消除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在生态实践方面,生态美学要从理论走向现实,走向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处处感受到生态之美。
生态美学研究要大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无论是“不违农时”“万物齐一”的思想观念,还是“风调雨顺”“瑞雪兆丰年”的民间智慧,都围绕着“生”与“和”展开,体现了我国传统思想中对生命孕育、繁衍的珍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强调。


展开余下试题生态美学的发展还要树立全球眼光,发出中国声音。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到我国人民的利益,更关系到全人类的福祉和未来。因此,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以全球视野、世界眼光看待当前面临的生态难题,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全球的生态保护。这就要求生态美学在发展中积极与各国生态美学研究机构、研究者展开合作和交流,推动理论成果的相互借鉴和补充,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胡友峰《生态美学的建构路径》)
1.(文内信息的理解分析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类社会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深刻反思是从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的,生态美学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B.人能够凭借自己的天赋良知及其反思能力,将自身的使命理解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理想共生状态。
C.黑格尔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自然仅仅是艺术家用来创造艺术品的原材料,可以由人类随意加工和改造。
D.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研究生态美学也需要大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答案】C 
[解析] C项,“黑格尔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自然仅仅是艺术家用来创造艺术品的原材料”错误,由“现代美学从其主体性思路出发……将艺术视为艺术家表达情感世界的自由创造。根据这种艺术哲学,自然仅仅是艺术家用来创造艺术品的原材料”可知是现代美学的观点,不是黑格尔的观点。
2.(文内信息的推理判断题)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类是“天地之心”“万物之灵”,所以能够主宰天地万物,但万物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本源,人类也应善待万物。
B.维护生态系统稳定与平衡的生态审美观,促使人们探讨审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辩证关系,展开对审美价值的生态重估。
C.生态美学将人类的存在理解为“生态存在”,从而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并以这个理念推动全球的生态保护。
D.中国虽然是生态美学的发起者,但也要树立全球眼光,加强国际合作,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B 
[解析] A项,“能够主宰天地万物”错误,原文只是说“人类之所以被称为‘天地之心’‘万物之灵’,是因为人能够凭借自己的天赋良知及其反思能力,将自身对于生态系统的责任理解为‘参赞天地之化育’”,不能看出人类“能够主宰天地万物”。C项,“从而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错误,由材料一原文“生态美学根据生态学原理,将人类的存在理解为‘生态存在’,认为人类只是生态系统生生之功能、生生之德行的具体体现之一”可知,原文并没有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D项,中国是“生态美学的发起者”,无中生有,材料只是说要“发出中国声音”。
★3.(文外信息的印证分析题)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能体现“生态美学”特点的一项是 ( )
A.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B.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C.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D.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答案】B 
[解析] B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意思是:(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句子是在感叹人类的渺小。跟“生态美学”无关。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生态美学”下一个简要的定义。
【答案】生态美学是根据生态学原理,从生态系统的生生特性出发,探讨审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辩证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新的美学理论形态。
[解析] 首先确定主谓宾,由“在生态美学之前的美学理论中”“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美学理论的核心问题”等句子可知,生态美学是一种美学理论或者一种美学理论形态。然后分析该概念的核心内涵,由“生态美学根据生态学原理”得出其定义基础,由“正是从生态系统的生生特性出发”得出其理论依据,由“探讨审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辩证关系”可以得出其研究内容,由“通过探讨审美偏好与生态灾难之间的关系,反思和批判人类审美偏好的生态后果,努力倡导一种有利于生态健康的生态审美观,从而使美学在拯救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概括出其目的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后将这些核心内容插进句子中,当作定语,并保证句子语序通顺。
5.你认为将生态学与美学有机结合有怎样的重大意义?请根据材料二简要分析。
【答案】①可以培育人们正确的审美观,丰富人们对自然事物的审美体验,引导人们践行绿色生活方式;②有助于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③可以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全球的生态保护,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 题干已经限定了答题区间是材料二,应根据材料二每一段的内容对其进行分析概括。可以从生态美学对人们观念的培养、对国家和全球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思考。由“生态美学应培育人们正确的审美观念,丰富人们对自然事物的审美体验,从而引导人们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可得出第①点。由“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美学研究要大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体现了我国传统思想中对生命孕育、繁衍的珍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强调”等可得出第②点。由“这就要求生态美学在发展中积极与各国生态美学研究机构、研究者展开合作和交流,推动理论成果的相互借鉴和补充,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可得出第③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此前的研究中,众多学者支持“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这一观点。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的动态发展,此次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现象不是历史某个阶段的产物,而是稳定、持续地发展着的;同时,偶像崇拜是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不是青少年群体特有的行为。不过,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特定人群中有不同的表现。
偶像崇拜根本上源于内心需求。研究发现,周围人的态度会影响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的表现,但并不能决定其崇拜行为。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起始受他人或环境影响大,是个体选择和周围影响的综合结果,但其结束受自身原因作用更多。
互联网带来的每个社会人的解放,对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互联网环境下,青少年与偶像的接触性活动增多,与其他崇拜者交流、与偶像交互、为偶像宣传,构成了新的偶像崇拜方式。
互联网的普及,促使更多的“后台”信息得以展示,“偶像”成为青少年可“触及”的目标。自媒体的产生,使媒体集团严密把控偶像宣传的局面产生松动,更广阔的渠道带来更丰富的信息,每个人都成为媒体终端的组成部分,青少年崇拜者也得以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并更多地与偶像进行直接的互动。
在互联网繁荣之前,整个人类社会的交际圈是相对封闭的,尤以青少年的交际圈为典型。青少年受限于自身的行动能力,活动范围受地域限制严重。而互联网带来的人际解放,使青少年的择友从“选择题”变为“填空题”,由此形成的自由的群聚是“志趣相投”的发展,从社会解放的角度而言,无疑是社会良性发展的表现。
随着自媒体的发展,互联网环境中的偶像传播生态阵地,已经从由杂志、记者把控要害的传统时代,转入在“版主”“粉头”带领下的群体宣传时代。青少年在偶像崇拜活动中,不只扮演着末端消费者的角色,而且成为媒体生态圈中重要的一环。
青少年偶像崇拜因互联网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青少年自身所处的人文环境。近些年来,与青少年崇拜者近距离接触的人群,对于偶像崇拜现象的接受度已经显著提高,这一方面得益于整个社会开放性与容纳性的发展,另一方面必然受到了崇拜者本身行为转变的影响。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偶像崇拜活动已经不仅是一种消费行为,其对崇拜者能动性的激发、创造力的塑造、责任感的培养,甚至优于传统校园氛围下的素质教育,这是网络环境下偶像崇拜行为由个人向社会化发展的结果。


展开余下试题已有的诸多研究都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偶像崇拜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甚至不分年龄、国家、地区与时代。值得深思的是,到目前为止,很多研究仍然将崇拜偶像的青少年进行特异化处理,例如调查研究中出现“走火入魔”这样具有倾向性的词语。对于有偶像崇拜经历的青少年,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有怎样的发展,这样的变化性、动态性研究却寥寥无几。自媒体时代,“特性”是珍贵的个人价值,教育应尊重“差异”。偶像崇拜是否真的对青少年的整个人生产生负面作用未有定论,但恐怕偶像的缺失要可怕于偶像崇拜。调查显示,各个年龄段都有曾经或者正在崇拜偶像的人群,且比例相对稳定,但崇拜的偶像类型有差异。在面对偶像差异上,青少年对“特性”的尊重常常比教育者表现得更好。教育应当先尊重代际差异和个性差异,之后再谈更好的发展。
此外,青少年对“认同”表现出强烈的需求,并且会发生“认同转移”——对其偶像或同伴的“认同”会被转移为对其自身的认同。反之亦然。而一些媒体往往通过一则恐吓式的报道就一票否决了所有崇拜者的“被认同感”。偶像崇拜是正常且普遍存在的现象,但一个极端的例子可能使整个社会站在崇拜者的对立面,造成环境恐慌和教育者的恐慌,激化不应有的矛盾。解除“妖魔化”的偶像崇拜印象,媒体应报道更多理性崇拜的案例,引导青少年践行理性的偶像崇拜观,同时也引导家长、社会对偶像崇拜现象抱有正确的认识和非负面的态度,营造对青少年文化宽容接纳的氛围,这也将反向作用于已经成为偶像崇拜网络宣传主体的青少年,帮助其建立“被认同感”和更自信的人格。
(摘编自夏晴《移动互联时代青少年
偶像崇拜文化的变迁研究》)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研究发现,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现象在稳定、持续地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B.在偶像崇拜的整个过程中,自身选择对青少年的影响没有周围人或环境的影响大。
C.青少年在互联网繁荣下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自由群聚,这推动了社会的良性发展。
D.媒体应多报道理性崇拜案例,帮助青少年建立“被认同感”,健全更自信的人格。
6.D [解析] A项,“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无中生有,根据文中“此次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现象不是历史某个阶段的产物,而是稳定、持续地发展着的”可知,作者只交代了此次研究的结果,并没有说这一结果“已经成为社会共识”。B项,“自身选择对青少年的影响没有周围人或环境的影响大”错误,由第二段的首句和尾句可知,在青少年偶像崇拜中,周围人或环境和其自身选择在不同阶段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同时偶像崇拜的根本源于内心需求。C项,“这推动了社会的良性发展”逻辑错误,根据文中“青少年受限于自身的行动能力……从社会解放的角度而言,无疑是社会良性发展的表现”可知,“青少年在互联网繁荣下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自由群聚”是“社会良性发展的表现”。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自媒体带来的媒体终端的变化,为青少年与偶像进行更多的直接互动创造了条件。
B.青少年崇拜者周围的人对偶像崇拜接受度提高,是因为受崇拜者行为转变的影响。
C.社会大众没必要把崇拜偶像的青少年特异化,已有的研究证明偶像崇拜不分年龄。
D.偶像崇拜中,青少年面对偶像差异表现出来的对“特性”的尊重,值得教育者深思。
7.B [解析] B项,“是因为受崇拜者行为转变的影响”以偏概全,根据文中“与青少年崇拜者近距离接触的人群,对于偶像崇拜现象的接受度已经显著提高,这一方面得益于整个社会开放性与容纳性的发展,另一方面必然受到了崇拜者本身行为转变的影响”可知,青少年崇拜者周围的人对偶像崇拜现象接受度提高的原因有两个。
8.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地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
A.我们应正确看待青少年偶像崇拜,营造宽容的文化氛围,对青少年偶像崇拜进行变化性、动态化研究。
B.互联网时代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我们应借助网络帮助青少年确立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
C.偶像崇拜是普遍现象,互联网的繁荣给青少年偶像崇拜带来了新变化,我们应正确对待青少年偶像崇拜。
D.互联网与自媒体的发展激发了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崇拜行为由个人行为向社会化发展的结果。
8.C [解析] A项,概括不全面,没有谈及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普遍性以及互联网给其带来了新变化。B项,概括不全面,没有谈及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普遍性。D项,概括不全面,没有谈及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普遍性以及应如何对待青少年偶像崇拜。
★9.互联网时代,青少年偶像崇拜呈现出哪些特征?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9.①互动方式改变。青少年与偶像的接触活动增多,崇拜方式更新;距离拉近,甚至可直接互动。②限制程度改变。青少年能突破相对封闭的交际圈(或突破自身行动能力及地域限制),实现自由选择、自由群聚。③身份角色改变。青少年不只是末端消费者,而且成为媒体生态圈中的重要一环。④人文素质改变。青少年的能动性得到激发,创造力得到塑造,责任感得到培养。
[解析] 结合“在互联网环境下,青少年与偶像的接触性活动增多,与其他崇拜者交流、与偶像交互、为偶像宣传,构成了新的偶像崇拜方式”和“青少年崇拜者也得以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并更多地与偶像进行直接的互动”可概括出第①点。结合“在互联网繁荣之前,整个人类社会的交际圈是相对封闭的……青少年受限于自身的行动能力,活动范围受地域限制严重”“互联网带来的人际解放,使青少年的择友从‘选择题’变为‘填空题’,由此形成的自由的群聚是‘志趣相投’的发展”可概括出第②点。结合“青少年在偶像崇拜活动中,不只扮演着末端消费者的角色,而且成为媒体生态圈中重要的一环”可概括出第③点。结合“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偶像崇拜活动已经不仅是一种消费行为,其对崇拜者能动性的激发、创造力的塑造、责任感的培养,甚至优于传统校园氛围下的素质教育”可概括出第④点。
10.某报上一篇题为“青少年需要什么样的偶像观”的新闻评论,对学生盲目追星的行为进行了批评,并指出任何行业的出类拔萃者都可以成为青少年的偶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则新闻评论的看法。
10.①富有理性。这则评论只对“学生盲目追星的行为”进行了批评,并没有以恐吓式的报道来否决所有追星行为,相对理性,不极端,避免了造成恐慌和激化矛盾。②引导性强。这则评论指出“任何行业的出类拔萃者都可以成为青少年的偶像”,以优秀人物来正面引导,引导性强,有利于偶像崇拜的相关方培育理性态度。
[解析] 从题干中不难看出,这则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是:盲目追星行为不可取,青少年可以崇拜什么样的偶像。可结合材料中作者对媒体应当有什么样的内容选择、引领导向作用的论述进行分析。结合“偶像崇拜是正常且普遍存在的现象,但一个极端的例子可能使整个社会站在崇拜者的对立面,造成环境恐慌和教育者的恐慌,激化不应有的矛盾”“媒体应报道更多理性崇拜的案例,引导青少年践行理性的偶像崇拜观”可知,媒体对青少年偶像崇拜富于理性。而新闻评论中“对学生盲目追星的行为进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26年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