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7 2025-07-13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2026高考一轮复习考点精练: 掌握设为得分点的文言文高频虚词的用法语文试题
【2026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练】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重点掌握设为得分点的高频虚词的用法
复习任务
1.梳理并总结五类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重点掌握高频虚词的意义。
考情微观
年份 卷别 设题角度 提问方式 命题特点
2025 新高考
Ⅰ卷 曷为(介词),若,连词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文言虚词的考查一般在文言文翻译题中涉及,而2024年高考虚词的考查有了新变化,单独与实词一起并列考查:
①首次考查了虚词的用法。
②不再局限于过去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
新高考
Ⅱ卷 殆,几乎(副词)
2024 新高考
Ⅰ卷 高频虚词“之”的用法
介词“迨”的意义
全国甲卷 藉(介词)、即(连词)、固(副词)、但(连词)
2023 全国甲卷 代词:何
2022 全国乙卷 副词:靡
一 梳理总结五类虚词
(一)代词
代词是指具有代替或指示人、物作用的词,其主要作用是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或定语。
分类 例子 解释
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 吾、予、余、我 我、我的
第二人称 女、汝、若、尔、而、乃、子 你、你的
第三人称 之、其、彼、厥、渠 他(们)、他(们)的
复数 属、辈、侪、类、徒 我们、你们、他们
指示代词 近指代词 是、此、斯、兹、之、然 这、这个、这里、这样
远指代词 彼、夫、其 那、那个
无定指代词 或、莫 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
疑问代词 代人 谁、孰 谁、哪一个
代事物 何、胡、曷、盍、奚 什么、哪里
表处所 安、焉 在哪里、哪里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善刀而藏之杳不知其所之也 B.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焉用亡郑以陪邻犹且从师而问焉 D.或取诸怀抱或师焉,或不焉
答案 D
解析 D项均为“有的、有人”。A项它/到、去。B项它/那些。C项哪里、怎么/他、他们。
(二)副词
副词是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语气等的词。
1.副词的种类
分类 例子 解释
时间副词 表过去 既、业、已、曩、向、乡、适、曾、尝、初、始、昔 已经、过去、刚才、曾经、从前
表现在 方、会、适、正、属 正、正好
表将来 且、将、欲、行 将、将要
表短暂 斯须、俄而、寻、暂/旋 不久、一会儿/立即
表不久 将、寻、旋、既而、未几、无何 不久,没过多长时间
表持久 常、雅、素、恒、向 经常、时常、平素、一向
否定副词 表否定 不、弗、莫、无、未、匪 不、没有
表禁止 毋、勿、莫、无 不要、别
范围副词 表全部 俱、毕、凡、皆、咸、举 全、都、总共
表部分或个别 但、唯、止、特、第、仅、徒、独、直、顾 只、只是
程度副词 表
程
度 表程度浅 少、稍、略 稍微
表程度深 殊、极、甚、绝 很、太、特别、非常
表比较 益、弥、尤、愈、加、滋 更加、尤其、越
情态副词 表方式 俱、并/间、微、窃/固 一起/暗中/坚决
表速度 遽、卒(猝) 急迫、急促
表频率 数、亟、累、屡 多次、重复
语气副词 表确认 即/必、定/诚、信、果 就是/一定/实在、的确、果真
表委婉的测度、商榷或议论语气 其、盖、殆 大概(是)、恐怕(是)
表出乎意料 曾、乃、竟 竟然
表祈使 其 可、要
表反诘 岂、其、庸、宁 难道、哪里、怎么
浏览完整试题
指代副词 表对方或自己 相、见 相互、自己、我
谦敬副词 表敬 请、敬、谨、幸、垂、蒙、伏 承蒙、有幸、请让我
表谦 敢、窃、忝、猥 冒昧、私下、有愧于、辱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庭中始为篱,已为墙悟已往之不谏
B.其孰能讥之乎实迷途其未远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不出,火且尽户口逃亡且尽
答案 D
解析 D项均为“将要”。A项不久后/从前。B项难道/大概。C项却/用于加强判断,就是。
2.“相”的特殊用法
“相”作为指代性副词,除表示“互相”外,还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根据语境译为“你”“我”“他”“它”等。
请指出下列句中“相”的用法,如是偏指一方,则指出具体的称代。
(1)母、孙二人,更相为命:互相
(2)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互相
(3)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偏指“我”
(4)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偏指“你”
(5)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偏指“他”
(三)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语、短语或句子并表示它们之间某种关系的词。
分类 例子 解释
表并列 与、及、暨/且、而、以/且……且…… 和/又/又……又……,一边……一边……
表承接 而、则、因、乃、遂/而后/若夫 于是、就、便/然后/至于
表递进 而、且 并且、而且
表因果 以、为、因、由、缘/故、是故、是以、以故 由于、因为/因此、所以
表假设 如、诚、向、向使、使、而、即、若、必、今/即、纵、纵使、纵令、藉第令 如果、假如/即使
表转折 而、然、则(重转)/第、直、但、顾、止(轻转) 却、但、但是/只、不过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B.而母立于兹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欲速则不达
答案 A
解析 A项均为“因为”。B项同“尔”,你的/却。C项并且/尚且。D项就/然而。
(四)介词
介词是指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前面,合起来表示时间、处所、对象、原因、方式的词。
分类 例子 解释
表示方式 以、因 拿、凭借、依据
表示对象 于、与、因、为、乎 同、跟、给、替、对、对于、向、通过
表示原因 于、以、为、坐 由于、因为
表示时间、处所 于、乎、自、从、缘 在、从、到、沿着
表示目的 为 为了
表示被动 于、见、被、为 被、受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C.多于九土之城郭而耻学于师
D.为击破沛公军为天下笑者
答案 B
解析 B项均为“在”。A项和、同/给。C项比/向。D项替/被。
(五)助词
助词是古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分类 例子
结构助词 之、者、所
语气助词 陈述语气 也、矣、焉、耳
疑问语气 哉、乎、邪、为、与(欤)、耶
句首语气词 夫、唯、盖
音节助词 之、其、有、言、如、然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盘盘焉,囷囷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C.夫晋,何厌之有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D.哙曰:“此迫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答案 D
解析 D项均为“了”。A项……的样子/比。B项……的样子/他、他们。C项不译/那。
复音虚词和文言兼词
1.复音虚词
在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常常两两结合在一起使用,其中一部分结合得相当稳固。因此,人们把两个结合得稳固的虚词称为“固定结构”。这类结合稳固与非稳固的虚词统称为“复音虚词”。复音虚词的意义一般都是固定的,必须牢牢掌握。
这样的词语有:奈何、无乃、有以(无以)、所以、是故、既而、而况、俄而、无何、相与、至于、于是、孰与等。
2.文言兼词
所谓文言兼词,是指在古代汉语中某一类词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字的意义和用法,这种词的读音有的是这两个字的声音的拼合,例如“诸”是“之”与“于”(“于”古音wū)的合音。但不是所有的兼词都是合音词。兼词虽然数量不多,但遍贯古籍,长盛不衰。常见的有:焉(“于之”或“于是”的合音)、诸(“之于”或“之乎”的合音)、盍(“何不”的合音)、曷(同“盍”,“何不”的合音)、叵(“不可”的合音)、旃(音zhān,“之焉”的合音)。
二 重点掌握设为得分点的高频虚词
(一)以
“以”是高考翻译设点考查最多的虚词,且往往都要译出义项。下面的“以”字均出自《六国论》,请解释其义。
例句 解释(可译出的义项)
不赂者以赂者丧
苟以天下之大
以地事秦
以有尺寸之地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举以予人
以趋于亡
答案 因为 凭借 用,拿 才 用 把 以致
特别提醒 “以”在翻译中设为采分点,考查频率最高的义项是其介词义,如“用”“把”“根据”“凭借”“因为”等。这些义项必须结合语境准确翻译,不可译混。
(二)因
“因”既有虚词性,也同“以”一样具有实词性,也是高考翻译设点的高频虚词。请结合课文,填出下表。
例句 解释(可译出的义项)
因人之力而敝之
因击沛公于坐
蒙故业,因遗策
于今无会因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答案 凭借,依靠 趁机,趁此 遵循,沿袭 原因,缘由,机缘 因为 经由,通过 于是,就
特别提醒 “因”在翻译中常设为采分点的义项有虚词义“于是”“趁机”“通过”“凭借”等,实词义“沿袭”“机缘”等。翻译时,只要把其义项代入译句中检验即可,译混的可能性不大。
(三)乃
“乃”也是高考翻译设点的高频虚词。请结合课文,填出下表。
例句 解释(可译出的义项)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中《经首》之会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答案 于是,就 才 竟,却 又 这样
特别提醒 “乃”在翻译中常设为采分点的义项有“于是(就)”“才”“竟(却)”三个,尤其是“于是”与“才”易混。这点可以从两个方面辨析:一是从意义上,“于是(就)”表示承接关系,表时间、动作的承续衔接,即使有时有前后的条件,那也是充分条件;“才”表示条件关系,而且是必要条件,非充分条件。二是代入检验,把“于是(就)”与“才”义项分别代入句中,看哪一个更符合文意与逻辑。
展开余下试题
(四)其
“其”的用法较为复杂。请结合课文,填出下表。
例句 解释(可译出的义项)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失其所与,不知
其皆出于此乎
吾其还也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答案 他 他的 自己的 大概 还是 难道 一定,千万
特别提醒 在翻译中,“其”有两种用法需要辨析。第一种是作第三人称代词,但有时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我的”,如“失其所与,不知”中的“其”,就是活用,翻译时要结合语境,明确它的指代对象。第二种是作为语气副词,表示推测语气的“大概”、表示反问语气的“难道”、表示期望语气的“一定”及表示婉商语气的“还是”。四者如何区分呢?一看位置,二看语义。表示推测、反问的,一般放在句首,全句为问号;表示婉商的,一般放在主谓之间。区分表示推测与表示反问要看语义:表反问的,全句是用反问句形式表示肯定意思,而表推测的则不能。当然,区分四者时最好用代入法加以比较。
(五)18个虚词以外的课本重点虚词
1.连词,请结合课文,填出下表。
例句 解释(可译出的义项)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停车坐爱枫林晚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然睹促织,隐中胸怀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答案 但,只是 至于 或者 或者,还是 因为,由于 如果 但是 假使,如果 如果,果真
2.代词,请结合课文,填出下表。
例句 解释(可译出的义项)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
沛公安在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答案 相当于“其” 他 这 哪里 没有谁 你 你
3.副词,请结合课文,填出下表。
例句 解释(可译出的义项)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举天下之豪杰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旋见鸡伸颈摆扑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答案 徒然,白白地 只,仅 只 尽,全部 全,整个 全,都 共 逐渐 不久 刚刚,方才 更加 更加,越发 全然,绝对 一会儿,不久 正当,适逢 一会儿 确实 大概 没有 全都,一概
三 对点综合训练
[2024•全国甲卷改编] 解释文中加点的虚词,并对词义进行辨析。
人才莫盛于(1)三国,亦惟(2)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3)成鼎足之势。而(4)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5),大概曹操以(6)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
刘备为吕布所(7)袭,奔于(8)操,程昱以(9)备有雄才,劝操图之(10)。操曰:“今收揽英雄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也。”然此犹非与(11)操有怨者(12)。臧霸先从陶谦,后助吕布,布为操所擒,霸藏匿,操募得之,即以霸为(13)琅邪相。先是操在兖州,以徐翕、毛晖为将,兖州乱,翕、晖皆叛,后操定兖州,翕、晖投霸。至是,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14)能自立者,以(15)不为此也。”操叹其贤。盖(16)操当初起时,方欲藉众力以成事,故以此奔走天下。及其削平群雄,势位已定,则(17)孔融、许攸等,皆以嫌忌杀之。荀彧素为(18)操谋主,亦以其阻九锡而胁之死。然后知其雄猜之(19)性久而自露,而从前之度外用人,特出于(20)矫伪,以济一时之用,所(21)谓以权术相驭也。
至刘备,一起事即为人心所向。观其三顾诸葛,咨以(22)大计,独有傅岩爰立之风。关、张、赵云,自少结契,终身奉以周旋,即羁旅奔逃,无寸土可以立业,而数人者患难相随,别无贰志。此固数人者之忠义,而备亦必有深结其(23)隐微而不可解者矣(24)。至托孤于亮,曰:“嗣子可辅,辅之;不可辅,则君自取之。”千载下犹见其肝膈本怀,岂非真性情之流露?亮第一流人,二国俱不能得,备独能得之,亦可见以诚待人之效矣。
至孙氏兄弟之(25)用人,亦自有不可及者。孙策生擒太史慈,即解其缚曰:“子义青州名士,但所托非人耳。孤是卿知己,勿忧不如意也(26)。”此策之得士也。陆逊镇西陵,权刻印置逊所,每与刘禅、诸葛亮书,常过示逊,有不安者,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27)。委任如此,臣下有不感知遇而竭心力者乎?陆逊晚年为杨竺等所谮,愤郁而(28)死。权后见其子抗,泣曰:“吾前听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以人主而(29)自悔其过,开诚告语如此,其(30)谁不感泣?此孙氏兄弟之用人,所谓以意气相感也。
(节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七)
(1)于:
[辨析: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于: ]
(2)惟: (3)以: (4)而:
[辨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谏太宗十思疏》)而: ]
(5)者: (6)以:
[辨析: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与妻书》)以: ]
(7)为……所:
[辨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所: ]
(8)于:
[辨析: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于: ]
(9)以: (10)之:
[辨析: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答司马谏议书》)之: ]
(11)与:
[辨析: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与: ]
(12)者:
[辨析: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鸿门宴》)者: ]
(13)以……为: (14)所以:
[辨析: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所以: ]
(15)以:
[辨析:而木之性日以离矣。(《种树郭橐驼传》)以: ]
(16)盖: (17)则:
[辨析: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则: ]
(18)为: (19)之:
[辨析: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之: ]
(20)于: (21)所:
[辨析: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所: ]
(22)以: (23)其:
[辨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其: ]
(24)矣: (25)之:
[辨析: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之: ]
(26)也: (27)之: (28)而:
[辨析:鸣鼓而聚之。(《种树郭橐驼传》)而: ]
(29)而: (30)其:
[辨析: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其: ]
【综合训练】
(1)于:介词,比/介词,比。两者意义、用法相同 (2)惟:只有 (3)以:连词,表承接 (4)而:连词,表转折,却,然而/连词,表转折,却。两者意义、用法相同 (5)者:句末语气词,不译 (6)以:介词,凭借/介词,把。两者用法相同,意义不同 (7)为……所:被/被。两者意义、用法相同 (8)于:介词,向/介词,对于。两者用法相同,意义不同 (9)以:认为 (10)之:代词,指代这件事,即除掉刘备的事/助词,的。两者意义、用法都不相同 (11)与:介词,和、跟、同/动词,结交。两者意义、用法都不相同 (12)者:代词,……的人/语气词,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可不译。两者意义、用法都不相同 (13)以……为:让……担任 (14)所以:……的原因/用来……的。两者都是固定词组,但意义不同 (15)以:连词,因为/连词,表修饰,地。两者用法相同,意义不同 (16)盖:副词,表推测,大概 (17)则:连词,那么,就/副词,就是。两者意义、用法都不相同 (18)为:是 (19)之:助词,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两者意义、用法都不相同 (20)于:介词,从、在 (21)所: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做定语,“所谓……”,所说的……/固定词组,“所在”,到处。两者用法不相同 (22)以:介词,用 (23)其:代词,他的、自己的/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两者意义、用法都不相同 (24)矣:语气词,不译 (25)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动词,到……去。两者意义、用法都不相同 (26)也:句末语气词,不译 (27)之:代词,它,指书信 (28)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两者意义、用法都相同 (29)而:连词,表并列,又 (30)其:副词,表反问语气,岂,难道/副词,表示祈使,可要,当。两者用法、意义都不相同
展开余下试题
[参考译文]
人才没有比三国时期更为鼎盛的,这也得益于三国的君主各自善于用人,因此能够汇聚众人的力量,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然而,他们用人的方式各有不同。大致来说,曹操是凭借权术驾驭人,刘备是凭借性情结交人,孙氏兄弟则是凭借意气感召人。
刘备被吕布袭击后,投奔曹操,程昱认为刘备有出众的才能,劝曹操图谋除掉他。曹操说:“现在是收揽英雄的时候,杀一个人会失去天下人的心,这是不可以的。”然而,这还不是与曹操有怨的人。臧霸先是跟随陶谦,后来帮助吕布,吕布被曹操擒获后,臧霸藏匿起来。曹操通过招募的方式找到臧霸,立即任命他为琅邪相。早先,曹操在兖州时,任用徐翕、毛晖为将领,兖州发生动乱,徐翕、毛晖都叛变了。后来曹操平定兖州,徐翕、毛晖投奔臧霸。到这时,曹操让臧霸交出二人,臧霸说:“我之所以能够立身,正因为不做这类事情。”曹操赞叹他的贤能。曹操当初起事时,正想借助众人的力量成就大业,所以以此奔走天下。等到他削平群雄,势力地位已定,孔融、许攸等人都因猜忌被杀。荀彧一直是曹操的谋士,也因为阻止曹操接受九锡而被逼死。由此可见,曹操多疑的本性时间久了自然暴露,而从前的宽容用人,只是出于权宜之计的伪装,以应一时之需,这就是所谓的凭借权术驾驭人。
至于刘备,一起事就为人心所向。看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用天下大事向诸葛亮咨询,独有傅岩立贤的风范。关羽、张飞、赵云,自年轻时结交,终身相随,即使在颠沛流离、无立足之地时,这几人也患难与共,毫无二心。这几个人固然是忠义之士,但刘备也必定有深厚的情感纽带令人不能解开。到向诸葛亮托孤时,刘备说:“嗣子可以辅助,就辅助他;不能辅助,那您自可取而代之。”千载之下仍能见其肝胆相照,难道不是真性情的流露?诸葛亮是第一流的人才,其他两国都不能得到,唯独刘备能得到他,这也可见凭借真诚待人的效果。
至于孙氏兄弟用人,也各自有别人比不了的地方。孙策生擒太史慈后,立即解开他的绑缚,说:“子义是青州名士,只是所托非人罢了。我是你的知己,不用担心不如意。”这是孙策得士的表现。陆逊镇守西陵,孙权把印章放在陆逊那里,每次与刘禅、诸葛亮通信,常常先给陆逊看,有不妥之处就让他改定,然后盖上印章发出。被如此信任,臣下有不感知遇而竭心尽力的吗?陆逊晚年被杨竺等人谗害,愤恨抑郁而死。孙权后来见到陆逊的儿子陆抗,哭着说:“我先前听信谗言,和你的父亲君臣大义不够坚定专一,因此对不起你。”作为君主能自己忏悔自己的过错,像这样开诚布公地告知,难道有谁能不感动流泪吗?这就是孙氏兄弟用人,这就是所说的凭借意气感召人的表现。
上一篇:
2026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练:概括散文内容要点
下一篇:
2026高考一轮复习考点精练:扣准语境,落实“采分点”巧解文言翻译题语文试题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2026高考一”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