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8 2025-07-13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
2026高考一轮复习考点精练:扣准语境,落实采分点巧解文言翻译题语文试题
【2026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练】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扣准语境,落实“采分点”
巧解文言翻译题
复习任务
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要求。
2.强化文言文翻译中的语境意识。
考情微观
年份 卷别 题干表述(第13题)(8分)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2025 新高考Ⅰ卷 (1)今鲁君老悖,太子少愚,愚伪日起。(4分)
(2)鲁监门之女婴相从绩,中夜而泣涕,其偶曰:“何谓而泣也?”(4分) 多义实词:“悖”“中夜”
此类活用:“日”
句式:“何谓” ①两个句子多为对话句或叙述性语句。
②以考查实词、虚词为主,考查句式为辅。主要采分点:重点实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重点虚词——以、乃、之、其等;重点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③均有个别陌生实词,需要临场推断。
④两句翻译,每句在9~25个字,采分点一般为三到四个。
新高考Ⅱ卷 (1)温恒云“京口酒可饮,兵可用”,深不欲愔居之。
(2)公若大损眠食,可呈此箱,不尔便烧之。 多义实词:“恒”“深”,“居”“大”
虚词:“若”“不尔”
2024 新高考Ⅰ卷 (1)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多义实词:得、当、分
通假字:乡
(2)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 古今异义词:得当、辞
活用实词:愧
新高考Ⅱ卷 (1)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 多义实词:游
通假字:辟
(2)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 多义实词:操
活用实词:却、贤、高
特殊句式:……者……也
2023 新高考Ⅰ卷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重点实词:骄侮
活用实词:先
重点虚词:是以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重点实词:一隅
多义实词:请、审、信
新高考Ⅱ卷 (1)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重点实词:周旋、缓辔
多义实词:却、得
重点虚词:少
固定句式:不亦……乎
(2)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重点实词:出奇、不意
重点虚词:斯
一 牢记三大得分点翻译方法
1.重要实词——翻译到位,准确地翻译出来。
重要实词,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把重要实词翻译到位,就是借助语境推断词义,准确理解,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
2.关键虚词——辨明词性及意义,能译则译,不需要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
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代词、助词、介词、连词、语气词。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①必须译出的,一定译准: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②不必译出的,可不译: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
3.特殊句式——用翻译格式准确翻译。
类型 翻译要求
判断句 必须加上“是”“就是”等词语
被动句 必须加上“被”字
倒装句 必须用“调”的方法将固定的句式调到位
省略句
※易忽略 必须用“补”的方法“( )”补出省略的成分,确保句意通顺
固定句式(结构) 按照固定的译法,准确翻译,不能生搬硬套
二 熟练翻译六字诀技巧
字诀一 留
类型 例析
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可保留不译 劳苦而功高如此。(《鸿门宴》)“劳苦功高”可保留不译
浏览完整试题
专有名词如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可保留不译 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列传》)“楚怀王”“左徒”是专有名词,可保留不译
字诀二 换
翻译时把文言文中的部分词语替换成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具体如下:
类型 例析
文言文中有些单音节词、词语不再使用,需替换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思”换为“思考”
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等,需替换成现代汉语中的相应词语 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爪牙:爪子和牙齿
词类活用、固定结构、特殊句式中的标志词,要对应译出 吾从而师之。(《师说》)师:以……为师
通假字替换成本字 须臾成五采。(《登泰山记》)采:同“彩”
字诀三 调
类型 阐释 例析
状语
后置句 翻译时将状语移至谓语的前面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译为:靛青从蓝草中取得,却比蓝草颜色深。
定语
后置句 翻译时要把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语之前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译为:敲击后能发出铿锵的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
谓语
前置句 翻译时必须将主谓成分颠倒过来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为: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
宾语
前置句 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为: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礼物?
字诀四 删
“删”即把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文言句子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在翻译时删去之后也不影响译文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译。
字诀五 补
“补”即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等,从而使句意完整。如“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翻译为:你估计我回到军营中,你再进去。
字诀六 变
“变”即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
类型 阐释 例析
比喻句 翻译时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若不能保留,可只译出本体 金城千里。(《过秦论》)译:辽阔的国土,坚固的城池环绕,牢固可靠
借代句 一般只把所代指的事物译出来 缙绅——官员;三尺——法律;纨绔——富家子弟
委婉说法 按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翻译 “更衣”译为“上厕所”
三 体验真题,精准训练
【2025年文言文翻译题】
(2025年新高考1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鲁君老悖,太子少愚,愚伪日起。(4分)
(2)鲁监门之女婴相从绩,中夜而泣涕,其偶曰:“何谓而泣也?”(4分)
(1)(4分)现在鲁国君主年老糊涂,太子年少无知,恶昧欺诈的事情天天发生,
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悖”“日”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4分)鲁国监门的女儿婴随人一起绩麻,半夜哭泣起来,她同伴问她:“为什么哭泣?
评分参考:
译出大意给2分;“中夜”“何谓”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025年新高考2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温恒云“京口酒可饮,兵可用”,深不欲愔居之。
(2)公若大损眠食,可呈此箱,不尔便烧之。
(1)桓温常说“京口的酒可以喝,兵可以用”,非常不想让郗愔留在那里。
(2)父亲如果过度损伤睡眠饮食,就把这个箱子呈给他;如果不是这样,就把它烧掉。
解析(1)“恒”,常常,经常;“深”,十分,很;“居”,停留。 (2)“若”,如果;“大”,表程度深,很;“不尔”,不如此,不然。
【2024年文言文翻译题】
(2024年新高考1卷)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2)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答案】(1)我愿意亲自率领一支队伍,到兰干山南面去分散单于的兵力,不让他全力对付贰师将军的军队。
(2)李陵说“我是想找一个适当的机会来报答汉朝”,只不过是见到苏武义举感到惭愧而找的借口。他的背叛,本来就不是司马迁所能文饰的。
【解析】得分点:(1)“当”,主持,引申为率领;“专”,专门,可意译为“全力”;“乡”,同“向”,朝着某个方向前进,引申为对付。
(2)“得当”,适当的机会;“愧”,感到惭愧;“文”,文饰,掩饰。
(2024年新高考2卷)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
(2)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
【答案】: (1)我访求先生们好几年了,先生们都逃避我,现在先生们为何自愿跟随我儿交游呢?
(2)撤回军队,不去侵犯魏国领土,是因为秦军尊重段干木操行贤良,推崇魏文侯的礼义。
【解析】得分点:(1)“辟”,通“避”,逃避,躲避;“自”,自愿;“游”,交游。
(2)“……者,……也”,……的原因是……,……是因为;“贤”,以……为贤;“高”,形容词做动词,推崇。
【2023年文言文翻译题】
(2023年新高考1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1)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骄侮”(高傲轻慢)、“唯”(只有)、“是以”(因此,所以)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一隅”(一小部分,一个方面)、“审”(仔细考察)、“信”(真实)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023年新高考2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⑵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参考答案】⑴你们要能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周旋交战,我与诸君骑马慢行而观战,不也是件乐事吗?(考查“少”、“却”、“周旋”,每词1分,句意1分)
⑵古人在阵前出奇招,攻打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这也是奇正变化的法则吗?(考查“奇”“斯”、“相变”,每词1分,句意1分)
四 扣准语境,对点训练
展开余下试题
1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景公有马,其圉人杀之,公怒,援戈将自击之。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数之,令知其罪而杀之。”公曰:“诺。”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汝使吾君以马之故杀圉人,而罪又当死;汝使吾君以马故杀人,闻于四邻诸侯,汝罪又当死。”公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节选自刘向《说苑•正谏》)
(1)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数之,令知其罪而杀之。
译文:
(2)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
译文:
答案 (1)这样会使他不知道自己的罪过就被杀死,请允许我替您罗列他的罪过,让他知道自己的罪过之后再杀死他。
(2)晏子举起长戈对马夫说:“你替我们国君养马却杀死了它,你的罪该判以死刑。”。
解析 (1)两个“罪”,罪过;“死”,被杀死;“数”,罗列。(2)“临”,面对、对;第二个“而”,表示转折,却、但;第三个“而”,同“尔”,你的;“当”,判处。
参考译文
齐景公有一匹马,他的马夫杀死了它,齐景公大怒,操起长戈要亲自去杀马夫。晏子说:“这样会使他不知道自己的罪过就被杀死,请允许我替您罗列他的罪过,让他知道自己的罪过之后再杀死他。”齐景公说:“好吧。”晏子举起长戈对马夫说:“你替我们国君养马却杀死了它,你的罪该判以死刑;你让我们国君因为马的缘故而杀养马人,你的罪又该判以死刑;你使我们国君因为马的缘故而杀人,传到四方邻国诸侯,你的罪又该判以死刑。”齐景公说:“先生放了他,先生放了他!不要因此伤害了我仁爱的名声啊。”
2.(8分)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孰贤?”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征可比。”帝曰:“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时上封①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欲加谯黜,征曰:“古者立谤木②,欲闻己过。封事,其谤木之遗乎!陛下思闻得失,当恣其所陈。言而是乎,为朝廷之益;非乎,无损于政。”帝悦,皆劳遣之。(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
注 ①封:密封的奏章。②谤木:相传尧舜时于交通要道竖立木柱,让人在上面写谏言。
(1)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
译文:
(2)言而是乎,为朝廷之益;非乎,无损于政。
译文:
答案 (1)魏征实践仁义,以辅佐朕自己,想使朕达到尧、舜的地步,即使是诸葛亮也无法同他匹敌。
(2)话说得对,有益于朝廷;说得不对,对于国家政治没有损害。
解析 (1)“蹈履”,实践;“弼”,辅佐;“致”,达到;“抗”,匹敌。(2)“是”,对、正确;“益”,益处;“非”,不对;“无损于政”,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政无损”。
参考译文
唐太宗曾经问群臣说:“魏征与诸葛亮相比哪一个贤能?”岑文本说:“诸葛亮兼备将相的才干,魏征不能同他相比。”太宗说:“魏征实践仁义,以辅佐朕自己,想使朕达到尧、舜的地步,即使是诸葛亮也无法同他匹敌。”当时进献密封奏章的人很多,有的不切合世事,太宗厌烦,想加以贬斥,魏征说:“古时,尧设立诽谤之木,想知道自己的过错。密封的奏章,大概就是古时立谤木制度的遗留吧!陛下想知道政事的得失,就当听任人们上言。话说得对,有益于朝廷;说得不对,对于国家政治没有损害。”太宗很高兴,对进献密封奏章的人都加以抚慰而后才让他们离去。
3.(8分)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梁末,刘鄩以晋兵尽在魏州,晋阳必虚,欲以奇计袭取之,乃潜引兵自黄泽西去。晋人怪军数日不出,寂无声迹。遣骑觇之,城中无烟火,但时见旗帜循堞往来。晋王曰:“吾闻刘用兵,一步百计,此必诈也。”更使觇之,乃缚刍为人,执旗乘驴在城上耳。晋王曰:“刘长于袭人,短于决战,计彼行才及山下。”亟发骑兵追之。糗粮且尽,又闻晋有备,追兵在后,众惧,将溃。时鄩军于莘县,晋军踵之,营于莘西三十里。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后唐灭梁》)
(1)遣骑觇之,城中无烟火,但时见旗帜循堞往来。
译文:
(2)时鄩军于莘县,晋军踵之,营于莘西三十里。
译文:
答案 (1)(晋军)派出骑兵去侦察刘鄩的军营,城中没有烟火,只是时而看到旗帜顺着城墙来来往往。
(2)当时,刘鄩的军队在莘县驻扎,晋军紧跟他们,在莘县以西三十里安营扎寨。
解析 (1)“觇”,侦察;“循”,顺着;“堞”,城墙。(2)第一个“军”,驻扎;“踵”,紧跟;“营于莘西三十里”,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莘西三十里营”。
参考译文
梁末,刘鄩认为晋军都在魏州,晋阳城一定空虚,打算用奇计偷袭攻取晋阳,于是偷偷地率领军队从黄泽出发向西开进。晋军对刘鄩军队好多天没有出来感到奇怪,(城中)寂静无声,也没有什么活动迹象。(晋军)派出骑兵去侦察刘鄩的军营,城中没有烟火,只是时而看到旗帜顺着城墙来来往往。晋王说:“我听说刘鄩用兵,一步百计,这里面一定有诡计。”于是又派人去侦察,发现是用草捆绑的草人,扛着旗帜骑着驴在城上来回走动。晋王说:“刘鄩在偷袭别人方面擅长,但在决战上有所不足,估计他们刚刚行进到山下。”立即派出骑兵去追赶他们。刘鄩军队的干粮将要吃完,又听说晋阳城已有防备,追兵又在后面,士兵们都感到害怕,即将溃散。当时,刘鄩的军队在莘县驻扎,晋军紧跟他们,在莘县以西三十里安营扎寨。
4.(8分)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1)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
译文:
(2)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
译文:
答案 (1)功业的完成,并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
(2)他们本来就是祸乱国家的人,但是重用他们的人是齐桓公。
解析 (1)“非成于成之日”,判断句;“非”,不是;“由起”,原因引起。(2)“乱”,祸乱;“顾”,但是;“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判断句。
参考译文
管仲为相辅佐齐桓公的时候,齐桓公称霸于诸侯,排斥打击了夷、狄等少数民族,管仲一生都在为使齐国国富民强而努力,诸侯不敢再叛乱。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相继得到重用。齐桓公最后在宫廷内乱中去世,直到齐简公时期,齐国没有一年是安宁的。功业的完成,并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作时所产生,也会有一定的根源和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说是因为管仲,而说是因为鲍叔牙;齐国发生祸乱,我不说是因为竖刁、易牙、开方的原因,而说是因为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人,他们本来就是祸乱国家的人,但是重用他们的人是齐桓公。
上一篇:
2026高考一轮复习考点精练: 掌握设为得分点的文言文高频虚词的用法语文试题
下一篇:
2026高考一轮复习考点精练:扣“境”循“法”、“五法”判断文言断句的技巧与方法语文试题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2026高考一”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