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6  2025-07-15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练:语用之正确使用成语、词语
第1讲 正确使用词语、成语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题型。词语是组句成段的基本材料,正确使用词语,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能否恰当地使用词语,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在高考语文中,对词语的考查涉及实词、虚词和熟语(近几年主要是成语)等考查点。重点考查学生对词义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在语境中正确使用的能力。
01正确使用实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一)考查内容
1.动词或形容词的意义与用法
动词或形容词,是实词,在句中一般作谓语用。考查动词或形容词的意义与用法,主要是考查具体语言情境中,词语的语法功能及语境意义。
【跟踪训练】
(2024•新高考Ⅱ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众所周知,运动可以帮助放松肌肉、减轻身体紧张感、改善血液循环,让我们身体更健康,但是,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运动更是让我们心情愉悦、大脑强健的“灵丹妙药”。多年以前,运动就已被列入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之一,疗效不但立竿见影,令人信服,而且适用范围很广。
喜欢运动,经常运动的人,相信都体验过“跑者欣快”,即连续高强度运动一段时间后, ① ,但心情很好,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这是因为,运动可以促使大脑分泌许多与愉悦感相关的“快乐物质”,如多巴胺、内啡肽等。而运动后的大脑,还会分泌一种名叫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蛋白质,有助于强健大脑。因此,运动不仅会让你轻松快乐,还会让你头脑更清晰,更有活力。当然,不是每个人 ② ,但即使做一些轻微运动,也是有助于身心健康的。
下列句子中的“相信”与文中加点的“相信”,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身处困境他却并不消沉,相信自己能拼出一个光明的未来。
B. 我满心欢喜地迎接他回来,相信现在的他一定和从前不同。
C. 看到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相信每一位游客都会激动不已。
D. 翠翠还是不离开码头,相信祖父会来找她,同她一起回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的语境义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相信”表示认为某事是真实的、可信的,表达一种推测和信任。
A.“相信”是有信心的意思。
B.“相信”是认为的意思。
C.“相信”也是认为某事是真实的、可信的,与文中的“相信”意义和用法相同。
D.“相信”是期望、盼望的意思。故选C。
2.代词的意义与用法
代词一般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用。考查代词,主要考查人称代词、物称代词与指示代词。代词的指代意义,是考查的重点。
【跟踪训练】
(2023•新高考Ⅱ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耳机一戴,谁也不爱”。周围的世界有时太嘈杂了,但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也很容易, ① 。可是最近,樊女士发现,自从经常戴上耳机听着歌入睡以来,耳朵里开始有了“嗡嗡嗡”的耳鸣声。去医院一看,居然是过度使用耳机造成的突发性耳聋。那么,使用耳机 ② ?医学研究告诉我们,这个度包括时间和音量两方面,即音量不宜超过最大音量的60%,时间要限制在60分钟以内。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可能威胁耳朵的健康。比如诱发耳部炎症,导致耳朵疼痛、耳屎变多等。有人觉得这都是小事,忍忍就过去了。但事实上, ③ ,还可能逐渐升级。
对耳朵来说,过大的声音就是噪音,噪音会对耳道产生压力,压力又会撞击鼓膜听骨链传到内耳,震荡前庭淋巴液,这一系列连锁反应下来,会出现晕车一样的头晕症状。声音过大还会损坏耳蜗中的听觉毛细胞,导致耳鸣。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会使听觉毛细胞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形成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


浏览完整试题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生活中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
C.我本来是跟他开玩笑的,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
D.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疑问代词“谁”的用法分为基本用法和特殊用法。基本用法表示疑问,特殊用法有非疑问用法,非疑问用法有任指、虚指和定指。
“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表示任指,指任何人。
A. 表示疑问,“谁主沉浮”中“谁”指什么人。
B. 表示任指,“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中“谁”是指任何人。
C. 表示虚指,“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中“谁”是指表示不能肯定的人。
D. 表示定指,“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中“谁”是指说话者和听话者双方都十分确定的人。
据以上分析看出B项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故选B。
(二)考查形式
1.选择题。
【跟踪训练】
(2024•北京高考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振奋人心的音乐能产生千军万马的力量。②《黄河大合唱》就是这样一部庄严有力而不失热情和诗意的不朽之作,它诞生于1939年的延安。③本作品一经问世,便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唱遍大江南北。④《黄河大合唱》表现了炎黄子孙保卫黄河的英雄气概,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投身抗日救亡运动。⑤在战争年代里,《黄河大合唱》 ;在和平的今天,《黄河大合唱》协奏着民族复兴的乐章。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句的“千军万马”前可以加上“堪比”。
B.第②句的“不失”可以换为“不失为”。
C.第③句的“本”使用无误。
D.第④句画波浪线的两处可以互换位置。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
A. 堪比,是指在某件事情或者事物上能比的上另一件事件或者事物,不逊色于或不亚于。在“千军万马”前添加“堪比”降低了音乐的表现力,不符合语境。故选A。
2.主观题。
【跟踪训练】
(2022•新高考Ⅱ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
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文中写到自己的祖父,没有一处使用“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1)“他”是人称代词,用来称自己和对方以外的某个人,文中不使用这个第三人称代词来指代祖父,表明不曾将祖父看作“我”和读者以外的人。直称其为“我的祖父”“祖父”,能让人感受到祖孙二人的亲密关系,体会到“我”对祖父深沉的爱和深切的怀念。
【解析】首先明确两者的区别,“他”是人称代词,来称自己和对方以外的人。“祖父”特有的亲人的称谓。用“祖父”称谓可见,作者没有将祖父看作其他人,让人感受祖父二人的感情深厚,体现“我”对祖父的爱。
02正确使用虚词
虚词包括副词、连词、介词、助词、感叹词和拟声词六类。
(一)考查内容
1.副词的意义与用法
副词属虚词,主要在句中作状语。考查副词,主要是考查副词在状语成分中的内在含义。
【跟踪训练】
(2024•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20题。
天山可谓家喻户晓,但真正了解它的人恐怕不多。怎样算是真正了解天山呢?不妨做个测试。你闭上眼睛,念出天山这个名字,试试看,能不能想象出一幅天山的全景图来?在这幅全景图里,山脉或平行或交错,许多巨大的、汽车要开上很久很久的盆地坐落其间。两座威严的雪峰——托木尔峰和汗腾格里峰巍然耸立,俯视着周边十多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带着充沛的水汽在伊犁河谷一路长驱直入的暖湿气流造就了一片片麦浪滚滚的田地和水草丰美的牧场。博斯腾湖碧水连天,赛里木湖晶莹澄澈,艾比湖盐装素裹,天池静卧在苍翠环绕之中……①如果在你的脑海中,②能包罗万象地浮现出这样一幅全景图,③图上呈现了天山的任何山脉、盆地、雪峰,④还有河流、景湖泊,⑤你就算真正了解天山了。
下列句子中的要与文中加点的要,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描绘寒风扫高木的景况,用木字要比用树字更合适。
B .莲花池边有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打了半斤酒,还要了些菜。
C .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去。
D .等枣树的叶子落尽,树上的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语境义的能力。
文中“要”意思是需要。A.表示估计,用于比较。B.讨。表示希望将某种事物归自己所有 。C.需要。D.即将来临。故选C。
2.介词或连词的意义与用法
介词与连词,属虚词,在句中易混淆。考查介词与连词,主要是考查介词与连词在句中的作用,特别是介词与连词之间的区别。
【跟踪训练】
(2024•九省联考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南宋名画《夏卉骈芳图》就集中描绘了几种夏天常见的花卉:粉红鲜艳的蜀葵,洁白无瑕的栀子,嫩黄清雅的萱花,在夏日的暖风里,或拔蕊怒放,或花蕾初绽,或含苞待放,让人悦目清心,为炎炎夏日增添了烂漫色彩,也给人们送来幽香清爽。
下列句子中的“给”与文中加点的“给”,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展开余下试题A. 冰凉的雨水把她的衣服都给淋湿了。
B. 你简直太不像话了!马上给我出去!
C. 他来北京前是专门给人家修理电视的。
D. 我赶到时,那批货物已经全给卖光了。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中的“给”是介词,为。
A.助词,直接用在表示被动、处置等意思的句子的谓语动词前面,以加强语气。
B.介词,用于祈使句,加强祈使语气。C. 介词,为。D. 介词,表示某种遭遇;被。故选C。
3.助词的意义与用法
助词属虚词,一般置于句末。考查助词,主要是考查助词的语气、时态等。分析助词的意义与用法,应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语气助词多从语气角度分析,时态助词则从语境时态角度考虑。
【跟踪训练】
(2025•四川德阳二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趣味干燥呢。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无论你靠着枕儿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的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本没有秋虫这东西。呵,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留的地方!
(节选自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
下列句子中的“呢”和文中加点字“呢”表达的语气相同的一项是 (  )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趣味干燥呢。
A.还有四五个月,什么事情做不好呢?
B.你不信吗?院子里还有一棵更老的呢。
C.有什么好玩的等会儿再说,我看书呢。
D.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答案】B
【解析】用在句末,指明某种事实。A项,用在句末,表疑问。B项,用在句末,指明某种事实。C项,用在叙述句的末尾,表持续的状态。D项,用在句中,表停顿。故选B。
(二)考查形式
1.选择题。
【跟踪训练】
(2020•全国Ⅱ卷)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1899年发现的殷墟甲骨文,是近代中国史料“四大发现”之一。从目前的发掘情况看,甲骨文不止出现在殷墟,在北京、山西、陕西、山东、湖北,    宁夏都发现了刻有卜辞的甲骨。殷墟甲骨文年代最早,数量最多,但它不是当时唯一的文字。《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甲骨文有“典”“册”“聿(笔)”这样的文字,说明殷人祖先常规的书写材料是简册,书写工具是毛笔。只是用竹木做成的简册    腐烂,似乎无法在北方的地下长期保存,所以至今    没有发现商代的竹简,从出土材料看,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商王武丁以后才出现的,而商代早期、中期的青铜器上已有少量铭文。由于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所以相较于铸造的青铜器铭文,甲骨文字体简化较多。就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中基本都已出现,说明它已经是成熟的文字。文字本质上是记录语言的,    受书写材质和体裁所限,甲骨文不能全面记录当时的语言现象,但是已经能够反映汉语的基本语法、词汇系统。
A.以及 容易 尚且 然而 B.乃至 容易 仍然 虽然
C.以及 易于 仍然 然而 D.乃至 易于 尚且 虽然
【答案】B 
【解析】以及: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以及”前面往往是主要的)。乃至:甚至,强调突出的事例(有更进一层的意思)。殷墟位于河南,相较于“北京、山西、陕西、山东、湖北”,宁夏距离河南更远,所以选择“乃至”在语意上更合适。容易:①做起来不费事的;②发生某种变化的可能性大。易于:容易。根据语境,用“容易”更合适。尚且:提出程度更甚的事例作为衬托,下文常用“何况”等呼应,表示进一层的意思。仍然:表示情况持续不变或恢复原状。由“至今”一词可知,“没有发现商代的竹简”这一情况持续的时间较长,故应选用“仍然”。虽然: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然而: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表示转折。由后文的“但是”以及句意可知,应选用“虽然”。故选B。
2.主观题。
【跟踪训练】
(2025•陕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田野之上的空气无比清新,如同天上的蔚蓝,总会带给我一个又一个惊喜。远处,不时地有老农们赶着牛车往自己的田地里送肥料。他们,仍然将自己积攒了一冬的农家肥,堆成一个又一个圆形的土丘。待到土地饥饿得张开口时,再把这些农家肥撒开。他们,用祖祖辈辈沿袭的耕作方式,细心地服侍着大地,就像服侍自己的亲人一样。
因为,老农们心里最清楚,你对土地用心,土地也会对你用情!一望无际的田野,是他们最为心安的地方啊!
有了老农们的陪伴,冷寂了一个冬天的田野便不再孤单,仿佛也久久地沉浸在那无边的喜悦之中,连同那些小草,共同演奏着春天的交响乐!
文中画横线部分有两处使用了第二人称你,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两处你都是泛指,能使读者产生代入感,营造出与读者互动交流的氛围。②用你更具抒情性,能够唤起人们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解析】两个你都是泛指,没有特定的对象,可以指向读者,仿佛作者正与读者面对面地交流,能够让读者产生代入感,增加亲切感,无形之中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感染力。②用第二人称你更具有抒情性,拉近了所有人和土地的关系,能够唤起人们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唤起人们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敬意。
03正确使用成语
成语是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成的固定短语(词组),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大多由四个字组成。
成语特点:
1.意义的整体性。成语的词义往往超出字面,不能望文生义。例如:水落石出、三头六臂、泥牛入海。
2.结构的凝固性。一般不能变动词序或更换其中的成分。
3.色彩的文言性。保留了文言词和文言语的格式。例如:草菅人命(草菅,意动用法)、富国强兵(富、强,使动用法)。
4.感情的褒贬性。许多成语蕴含着褒贬感情色彩。例如:无所不为(贬)、无微不至(褒)。
5.结构的丰富性。从成语的构词方式来看,有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并列结构等,形式丰富多样。成语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成语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文言现象。读懂成语,有助于理解文化,学习文言。
成语的结构及举例
主谓关系 人定胜天、脚踏实地、春风得意、一帆风顺
想入非非、天衣无缝、百感交集、孤芳自赏、居心叵测
并列关系 情投意合、三番五次、任重道远、朝三暮四、集思广益
可歌可泣、循规蹈矩、自欺欺人、语重心长、水深火热
动宾关系 平分秋色、大显身手、三顾茅庐、痛改前非
偏正关系 世外桃源、一盘散沙、纸上谈兵、空中楼阁、锦上添花、中流砥柱
补充关系 轻于鸿毛、遗臭万年、逃之夭夭、战无不胜、恨铁不成钢
【跟踪训练】
(2025•全国一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谐音双关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即有意使用语音相同、相近而语义不同的词构成双重语义,表面上是一个意思,暗中隐藏着另一个意思。比如“春蚕到死丝方尽”中“丝”与“思”谐音,形成一个巧妙自然的双关,写出了对爱情的至死不渝。
①谐音双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②至今已有超过两千多年的历史。③汉魏至唐宋诗歌中有大量谐音双关的例子,④尤其是格律诗,⑤常利用谐音双关形成借对,⑥因此维持诗句的工整对仗。如孟浩然《裴司士员司户见寻》:“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杨”音同“羊”,借以与“鸡”对仗。此外,谐音双关在谜语、歇后语中也不乏用例。


展开余下试题在当代社会,谐音双关也很常见。民俗节庆文化中,常用到表示具体形象的谐音字,如兔年的年画“大展宏‘兔’(图)”;电视广告里,则有“默默无‘蚊’(闻)的奉献”(蚊香广告)等有趣的说法; 。
不过,有些谐音双关违反公序良俗,背弃道德法则,要杜绝使用,如给餐厅取名“饭醉团伙”。有些谐音双关表意不明,易对公众产生误导,如某地商圈大屏幕上的活动宣传语为“共享新夜态”,“夜态”的意思不明确,使人( )。所以,使用谐音双关,要注意语言格调高雅和信息传递有效,避免出现上述问题。
填入文中第四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莫名其妙 B. 无所适从 C. 大惑不解 D. 一头雾水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莫名其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
无所适从:在多方意见或复杂局面下无法做出决策,常用来形容面对复杂情境时的迷茫状态。
大惑不解:感到非常迷惑,不能理解。
一头雾水:形容摸不着头脑,糊里糊涂。
由前面“有些谐音双关表意不明”“‘夜态’的意思不明确”可知,此处是说商圈大屏幕上“共享新夜态”这一宣传语中的“夜态”因表意不明而让人费解,可以使用“莫名其妙”“大惑不解”“一头雾水”。
此处是说无法理解“夜态”的意思,而非在“多方意见”或“复杂局面”中的迷茫,所以“无所适从”不合语境。故选B。
【跟踪训练】
(2025•上海嘉定二模)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是( )
下列各句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明面对夸奖,腼腆地笑着说:“过誉过誉,我不过是率先垂范罢了。”
B.对于这件事,我是道听途说,姑妄言之,请你不必在意。
C.祝贺您乔迁新居,只是房间建议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D.刚才王校长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番高见真是抛砖引玉,我非常赞同。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错误。“率先垂范”,指带头给下级或晚辈做示范,敬辞(用于对方)。此处小明自己说自己“率先垂范”属谦敬错位。
B.正确。“姑妄言之”,意为姑且说说,指说的话不一定很有道理或不一定可信。在这里说对于这件事是听来的传闻,所以随便说说,让对方不必在意,成语使用符合语境。
C.错误。“蓬荜生辉”,使寒门增添光辉。该成语是谦辞,这里误用于他人,有贬低别人居室的嫌疑。
D.错误。“抛砖引玉”,指抛出砖头,引回白玉;比喻用自己粗浅的东西(多指意见、文章),引出好的、珍贵的东西。该成语是谦辞,不能用于对方或第三方。故选B。
04 综合考查词语、成语
高考语文试题中综合考查词语、成语,主要是指在特定语境中正确理解并使用词语和成语的能力。这包括对词语和成语的含义、用法、感情色彩及搭配的掌握。
【跟踪训练】
(2024•天津卷)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荷者,和也。“礼之用,和为贵”——从这个意义上,荷花其实是可以与牡丹、梅花并称为三大“国花”的。俗话说:“养花一年,赏花十日。”任何花卉,为大众所观赏,为诗人画家所( ),主要在它短暂的开花期。“谷雨三朝看牡丹”,当花尚未开或花已凋谢,又有谁会相约一起去看牡丹的呢?贵为花王,尚且如此,这个道理( )。
然而,荷花却是一个例外,而且,几乎是百花中唯一的例外。从“_甲_”的新叶初萌,到“_乙_”的繁花盛放,再到“_丙_”的凋残败落,甚至花事完全散场,“_丁_”,犹有莲蓬与藕,供人们继续观赏、享用!一般的赏花,多有各种名目的禁忌,荷花则宜露、宜风、宜晴、宜雨、宜烟、宜月,宜绿云十里、无边香色,宜一茎孤引、双影分红……可谓无时、无地而不宜,这在百花中更是( )的。
晨露之中,“霏微晓露成珠颗”;艳阳之下,“向日但疑酥滴水”;夕晖之中,“无情一饷敛斜阳”;月光之下,“月晓风清欲坠时”;习习风来,“亭亭风露拥川坻”;疏疏雨降,“晚雨跳珠万盖匀”;郁茂则“绿塘摇滟接星津”,零落则“翠减红衰愁杀人”……论山水给予艺术家的意象,是“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四时之景不同“朝暮之变态不同”的,所以可谓丰富多彩、层出不穷,一山而可兼数十百山之形状意态。______________。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下列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A.关注 不值一提 硕果仅存
B.关心 不言而喻 硕果仅存
C.关注 不言而喻 绝无仅有
D.关心 不值一提 绝无仅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关注:关心重视。关心:留意,注意;关怀,挂念。语境指诗人画家看重花朵开花的这一时期,应选“关注”。第二空,不值一提:不值得提起,形容事情很轻微或者不重要。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花卉不开花时不会有人重视,这个道理不用说大家都知道,应选“不言而喻”。第三空,硕果仅存:意思是唯一留存下来的大果子;比喻由于时间的推移,留存下来仅存的人或事物。绝无仅有: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有。荷花无论什么时候都适合观赏,这在百花中非常少见,应选“绝无仅有”。故选C。
【跟踪训练】
(2022•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翻开《精神的力量——航天精神引领中华民族探索浩瀚宇宙》一书,中国航天事业的历程一一展现,字里行间全是澎湃的热情,全是珍贵的回忆。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壮大。【乙】我永远忘不了,从天上传来的“东方红”乐曲是那么悠扬、那样动听!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继续大力支持航天事业,中国航天人披荆斩棘、刻苦攻关,航天事业穿云裂石,突飞猛进地实现飞跃,大踏步赶上时代。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并安全返回,获得圆满成功;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实施宇航员空间出舱活动。这一切无不给我们带来激动和幸福!进入新时代,航天梦引领中国航天人奋力奔跑、勇敢逐梦,让航天事业奔向强国目标,自立自强地谱写着新的辉煌篇章。【丙】北斗泽沐八方,嫦娥飞天揽月,天问造访火星,天和筑梦天河……这些好消息一则接着一则地传来,很不容易,真是令人万般欣慰!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力更生 B. 穿云裂石 C. 无不 D. 谱写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A.“自力更生”,不依赖外力,靠自己的力量把事情办起来。形容中国航天人,使用正确。
B.“穿云裂石”,穿入云霄,震裂石头,形容声音高亢嘹亮。文中用来修饰“航天事业”,使用对象错误。
C.“无不”,没有不,全是。文中是说航天事业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给人们带来了激动和幸福,使用正确。
D.“谱写”,创作歌曲或为歌词配曲。也比喻用行动表现极其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26届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