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4 2025-07-22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2025年秋季高一开学摸底考试语文模拟卷(02)全解
2025年秋季高一开学摸底考试模拟卷02
语文•全解全析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起来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浏览完整试题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一一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治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B.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C.“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3分)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论证了“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的观点,强调了平等、友爱、和平的理念。
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合理的。
D.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3.(3分)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B.“大河无水小河干。”
C.“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D.“治大国若烹小鲜。”
4.(4分)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
5.(6分)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B 2.C 3.D 4.①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
②通过古今对比来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 5.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
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治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
④心怀家国天下,承担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责任。
【导语】这两则材料从不同维度阐释了中华文化“家国天下”观的深刻内涵。材料一以伦理实体为框架,揭示家国天下作为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关联性;材料二则聚焦“天下情怀”的美学精神,通过儒道经典和文人志士的胸襟抱负,展现中华文化对公平、和平的永恒追求。两则材料共同勾勒出中华文化由近及远、由实到虚的伦理拓展路径,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历史厚度,又彰显了其在当代的价值张力。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错误。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分析可知,,不只是“国”,选将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的是“家国天下”项缩小了范围。
C.“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错误。结合材料二第三段,作者只是说他们的愿望“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但这些愿望并非空想,不可践行,选项太过绝对。
D.“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错误。结合材料三“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分析可知,文中并没有要求“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选项于文无据。
展开余下试题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都是合理的”错。材料三原文“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而选项中“都是合理的”,说法太绝对。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三的观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A.“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体现了家与国的紧密联系,强调家是国的基础,国由家组成,与材料三“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的观点一致,突出了家国利益的一致性。
B.“大河无水小河干”用比喻说明国家与个人、家庭的关系,国家如大河,家庭如小河,国家发展关乎家庭命运,与材料三“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的理念相符。
C.“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出自《中庸》“修齐治平”,强调治国需先齐家,体现了家国互动的逻辑,与材料三中“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及家国担当精神的表述一致。
D.“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分析的是如何治理国家的道理,故不能证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的观点。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根据“《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可知,运用引证法,引用古代典籍中关于“天下”与“公”的论述,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的理念形态,强调处理天下事需有公平、友爱的胸怀;根据“宋代大儒张载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可知,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以张载的“太平”理念为例,阐述“天下情怀”在古代的另一理念形态“天下太平”,并通过对“太平”内涵(人与自然、国与国和谐)的剖析,凸显其长久性与实践性。
③根据“在宋代,张载、范仲淹的愿望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在今天,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我们的诗人、作家……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可知,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古代“天下情怀”多为理想,而当代具备将其转化为现实的历史机遇,进而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强调其现实意义并提出时代要求。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①根据“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可知,应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以关联性思维看待个体与整体的关系,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交融。
②根据“在今天,时代不同了……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可知,需厚植家国情怀,传承古代“天下为公”“天下太平”的理念,把握历史机遇,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投身国家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③根据“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治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可知,应将传统家庭伦理中的孝悌、忠恕等原则与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治精神有机结合,在不同关系中正确切换行为准则,既重视家庭情感维系,又遵守社会公共规范,做到爱国爱家、勇于担当。
④根据“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可知,需强化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意识,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结合,主动承担起推动民族统一、实现国富民强的历史使命,以实际行动践行家国天下的伦理自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家(节选)
巴金
鸣凤的事公馆里知道的人并不太多,觉慧一点也不知道,因为:一则,在外面他们的周报社里发生了变故,他用了全副精神去应付这件事,就没有心肠管家里的事情;二则,他在家里时也忙着写文章或者读书,没有机会听见别人谈鸣凤的事。
三十日在觉慧看来不过是这个月的最后一日,然而在鸣凤却是她一生的最后一天了,她的命运就要在这一天决定了:或者永远跟他分离,或者永远和他厮守在一起,然而事实上后一个希望却是非常渺茫。她自己也知道。自然她满心希望他来拯救她,让她永远和他厮守在一起;但是在他们两个人的中间横着那一堵不能推倒的墙,使他们不能够接近。这就是身份的不同,她是知道的。然而她还不能放弃最后的希望,她不能甘心情愿地走到毁灭的路上去,而没有一点留恋。她还想活下去,还想好好地活下去。她要抓住任何的希望。
这一天她怀着颤抖的心等着跟觉慧见面。然而觉慧回来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九点钟了。她走进房里去,觉慧正埋着头在电灯光下面写文章,他听见她的脚步声并不抬起头,也不分辨是谁在走路。他只顾专心写文章。
鸣凤看见他不抬头,便走到桌子旁边胆怯地但也温柔地叫了一声:“三少爷。”
“鸣凤,是你?”他抬起头惊讶地说,对她笑了笑。“什么事?”
①“我想看看你……”她说话时两只忧郁的眼睛呆呆地望着他的带笑的脸。她的话没有说完,就被他接下去说:“你是不是怪我这几天不跟你说话?你以为我不理你吗?”他温和地笑道,“不是,你不要起疑心。你看我这几天真忙,又要读书,又要写文章,还有别的事情。”他指着面前一大堆稿件、几份杂志和一叠原稿纸对她说:“你看我忙得跟蚂蚁一样……再过两天就好了,我就把这些事情都做完了,再过两天……答应你,再过两天。”
“再过两天……”她绝望地悲声念着这四个字,②好像不懂它们的意义,过后又茫然地问道:“再过两天?……”
“对,”他笑着说,“再过两天,我的事情就做完了。只消等两天。再过两天,我要跟你谈许许多多的事情。”他又埋下头去写字。
“三少爷,我想跟你说两句话……”她极力忍住眼泪,不要哭出声来。
“鸣凤,你不看见我这样忙?”他短短地说,便抬起头来。看见她的眼里闪着泪光,他马上心软了。他伸手去捏了捏她的手,又站起来,关心地问道:“你受了什么委屈吗?不要难过。”他真想丢开面前的原稿纸,带着她到花园里好好地安慰她。可是他马上又想起明天早晨就要交出去的文章,想起周报社的斗争,便改变了主意说:“你忍耐一下,过两天我们好好地商量,我一定给你帮忙。我明天会找你,现在你让我安安静静地做事情。”
这时外面起了吹哨声,觉慧催促鸣凤:“快去吧,二少爷要来了。”
鸣凤从觉慧的房里出来,她知道这一次真正是一点希望也没有了。她不回自己的房间,却一直往花园里走去。她一路上摸索着,费了很大的力,才走到她的目的地——湖畔。
(有删改)
文本二:
家(节选)
曹禺
鸣凤茫然若失,踱到觉慧窗前。
鸣凤 (敲着窗棂)三少爷!
觉慧 鸣凤?
鸣凤 我。
觉慧 你怎么还没有睡?
鸣凤 (安静地)我睡不着,您出来吧?
展开余下试题
觉慧 (推开窗户门笑着)不,现在不成了,我要赶着写东西了。
鸣凤 (望着窗里,期盼地)您不能出来一会儿?
觉慧 (坚决)不,不!
鸣凤 (哀恳)就一会儿!
觉慧 (温和地)不,实在不成了。
鸣凤 (苦求)听我说一两句话吧,(挣扎着)让我再——
觉慧 (急促地)明天吧,都留着明天吧。
鸣凤 明天?
觉慧 (安定)你看打更的都来了,走吧,明天,我的鸣凤。(慢慢关上窗户)
老更夫敲着更锣由小月门上。鸣凤昏惑地走到院中。
老更夫 谁?
鸣凤 (硬而颤抖的声音)我。
老更夫 (老苍苍地)你怎么还不睡呀?
鸣凤 (冷冷地)我要去跳湖。
老更夫 (疯疯癫癫地)好,好,湖里有莲花,湖里的水凉快,去吧,去吧,没有人拦着你的。
鸣凤 ③(哀伤地)您不拉我一把?
老更夫 (硬生生地)不拉,不拉,死了好,死了好,活着没意思。
鸣凤 (哀哀地)我去了。
老更夫 去吧,湖里面有人等着你。
鸣凤缓缓由甬道走出。天空打着闪,远远隐约有轻微的雷,风声飒飒。
老更夫 (自言自语)小娼妇!公馆的丫头没有好的。打扮得像妖精!(雷声隐约)还要跳湖,跳神,跳鬼!(忽然)各位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睡吧,不早了,把窗户关紧啦,要下雨啦!下雨啦!
大雨点开始落下来。风声逐渐峭厉。
黑暗中大雨声,风声,树叶声。
舞台渐明,雨渐缓,满院是淅沥的雨声,从屋檐滴到石阶上。黑暗的甬道中慢慢走出鸣凤,周身湿淋淋的,头发散开披在后面,昏昏的红檐灯照着她一副失神凹陷的眼。她路过甬道,推了推觉慧锁上的门。
鸣凤 (走到觉慧窗前,低低地)三少爷!
觉慧 (以后一直在窗内答应,诧异地)鸣凤,你怎么还没有走?
鸣凤 (平淡里埋着失望的声音)我又来啦。
觉慧 (烦闷地)怎么又来,你?
鸣凤 (沉痛)我舍不得你。
觉慧 (委婉地)鸣凤,你不要再搅我吧!我有事!
鸣凤 (轻声,哀哀地)我不是来搅你,我就想再看你一眼!
觉慧 (温和而肯定)不!
鸣凤 (凄恻地)就一眼。
觉慧 (恳求地)不,我真是有事啊!鸣凤,你好好地回去吧,走吧!
鸣凤 (含泪)那么我走了。
觉慧 (安慰地)睡吧,不要再来了。
鸣凤 ④(冤痛)不来了,这次走了,真走了。
鸣凤绝望地向甬道走下。
(有删改)
[注]曹禺的剧本改编自巴金的同名小说。鸣凤年方十七,是高老太爷长子的侍女,与三少爷觉慧相爱,但即将被高老太爷送给六十岁的冯乐山做姨太太。
6.(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中的觉慧与《雷雨》中的周萍同为封建豪门的少爷。觉慧积极为周报社撰稿、周萍到父亲的公司工作,均是为了批判旧制度、传播新思想。
B.文本中的鸣凤与《雷雨》中的四凤同为被牺牲的底层女性。作者们设计鸣凤被逼嫁给冯乐山而投湖自尽与四凤触电身亡的结局,均以死亡加强了控诉与批判的力度。
C.文本二中的舞台说明有不少文本一中所没有的环境描写,这表明两种体裁相比,小说更关注情节的完整性,而戏剧则将环境描写作为中心任务。
D.相较于文本一中的觉慧,文本二中的觉慧更加有耐心,他更关注鸣凤的内心世界,因此鸣凤才敢于多次请求与他见面。
7.(3分)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鸣凤的这句话,虽然看似简单,却充满了深情和期盼。她的内心充满了对觉慧的依赖和渴望,但这种渴望无法得到回报,展现了她在这段爱情中的卑微无力。
B.句子②中“不懂它们的意义”“茫然”都是在表明两人认知上的差距,鸣凤因无法理解觉慧目前在忙的这些事情的价值而感到茫然。
C.句子③中鸣凤在绝望时刻向老更夫寻求帮助,“哀伤”表明她以卑微的哀求展现自己对生的渴望,强化了人物的孤立无援。
D.句子④鸣凤所说的“走”含义丰富,既是她答应觉慧结束对话、离开房间,更是她对生存希望彻底破灭的宣告,选择在绝望下走向死亡。
8.(4分)“老更夫”是剧本中新增的人物,请简要说明其作用。
9.(6分)文本二在改编为剧本的过程中,通过舞台提示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这对于刻画鸣凤的形象有何作用?
【答案】6.B 7.B 8.①加剧悲剧氛围:通过冷漠、嘲讽的态度,直接加深鸣凤的绝望,推动其走向死亡,强化悲剧性。
②揭示人性异化:同为仆人却对鸣凤缺乏同情,暗示封建制度扭曲人性,导致底层群体间的对立与冷漠。
③增强戏剧冲突:其尖锐的台词与鸣凤的哀恸形成强烈对比,凸显个体与环境的矛盾,深化主题表达。 9.氛围营造:
①阴郁压抑:雷声、风声、大雨(“黑暗的甬道”“淅沥的雨声”)烘托死亡临近的窒息感。
②象征暗示:红灯“昏昏”照见鸣凤“失神凹陷的眼”,暗示生命光芒的熄灭;环境由“黑暗”到“雨渐缓”,暗喻悲剧落幕。
对鸣凤形象的作用:
①外化内心:“周身湿淋淋”“头发散开”的狼狈状态,直观表现她精神崩溃的绝望。
②强化悲剧性:反复“推门”“低唤觉慧”的动作,凸显她对爱的眷恋与不甘,死亡选择更具冲击力。
②凸显阶级隔阂:环境“黑暗甬道”与觉慧“锁上的门”象征封建壁垒,鸣凤的“湿淋淋”与觉慧的“窗内应答”形成身份对比。
【导语】这两则材料通过不同体裁展现了封建家族中主仆恋情的悲剧内核。巴金的小说片段以细腻的心理描写见长,通过鸣凤的内心独白和觉慧的忙碌形成强烈反差,凸显阶级鸿沟的不可逾越;曹禺的剧本则充分发挥戏剧特性,通过舞台提示营造风雨欲来的压抑氛围,并加入老更夫这一旁观者角色,以疯癫台词强化社会冷漠。两种艺术形式殊途同归,共同完成了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控诉。鸣凤从“忧郁的眼睛”到“湿淋淋的”舞台形象,完成了从文学意象到戏剧符号的转化。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均是为了批判旧制度、传播新思想”错。觉慧为周报社撰稿是为了批判旧制度、传播新思想,但《雷雨》中的周萍到父亲公司工作并非出于此目的,他更多是想维持现有生活,甚至带有对旧秩序的妥协,二者动机不同。
C.“小说更关注情节的完整性,而戏剧则将环境描写作为中心任务”错。小说与戏剧的体裁差异决定了表现手法的不同。小说通过文字描写情节、人物和环境,戏剧通过舞台说明和对话推动剧情,但戏剧的中心任务是通过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展现主题,而非“环境描写”。文本二中的环境描写(如雷雨)主要是为了烘托人物心理、渲染悲剧氛围,服务于戏剧冲突。
D.“文本二中的觉慧更加有耐心,他更关注鸣凤的内心世界”错。文本二中,觉慧多次拒绝鸣凤的请求,如“坚决”“急促地”让鸣凤“明天吧”,甚至在鸣凤哀求“就一眼”时仍以“我真是有事啊”回绝。觉慧对鸣凤更为冷淡和敷衍。鸣凤多次请求是因绝望中仍存侥幸,而非觉慧态度温和。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B.“表明两人认知上的差距”错。鸣凤的“茫然”并非不理解工作价值,而是因“两天”承诺与她“命运今日决定”的冲突,凸显她对觉慧拖延的绝望。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①加剧悲剧氛围:“老更夫”对鸣凤的态度冷漠嘲讽,当鸣凤说“我要去跳湖”时,他“疯疯癫癫地”回应“好,好,湖里有莲花,湖里的水凉快,去吧,去吧,没有人拦着你的”,这种回应直接加深了鸣凤的绝
上一篇: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自主阅读检测练习
下一篇:
2025年秋季高一开学摸底考试语文模拟卷(02)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2025年秋季”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