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3 2025-07-22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2025年秋季高一开学摸底考试语文模拟卷(02)
2025年秋季高一开学摸底考试模拟卷02
语文•考试版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起来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浏览完整试题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一一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治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B.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C.“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3分)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论证了“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的观点,强调了平等、友爱、和平的理念。
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合理的。
D.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3.(3分)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B.“大河无水小河干。”
C.“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D.“治大国若烹小鲜。”
4.(4分)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
5.(6分)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家(节选)
巴金
鸣凤的事公馆里知道的人并不太多,觉慧一点也不知道,因为:一则,在外面他们的周报社里发生了变故,他用了全副精神去应付这件事,就没有心肠管家里的事情;二则,他在家里时也忙着写文章或者读书,没有机会听见别人谈鸣凤的事。
三十日在觉慧看来不过是这个月的最后一日,然而在鸣凤却是她一生的最后一天了,她的命运就要在这一天决定了:或者永远跟他分离,或者永远和他厮守在一起,然而事实上后一个希望却是非常渺茫。她自己也知道。自然她满心希望他来拯救她,让她永远和他厮守在一起;但是在他们两个人的中间横着那一堵不能推倒的墙,使他们不能够接近。这就是身份的不同,她是知道的。然而她还不能放弃最后的希望,她不能甘心情愿地走到毁灭的路上去,而没有一点留恋。她还想活下去,还想好好地活下去。她要抓住任何的希望。
这一天她怀着颤抖的心等着跟觉慧见面。然而觉慧回来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九点钟了。她走进房里去,觉慧正埋着头在电灯光下面写文章,他听见她的脚步声并不抬起头,也不分辨是谁在走路。他只顾专心写文章。
鸣凤看见他不抬头,便走到桌子旁边胆怯地但也温柔地叫了一声:“三少爷。”
“鸣凤,是你?”他抬起头惊讶地说,对她笑了笑。“什么事?”
①“我想看看你……”她说话时两只忧郁的眼睛呆呆地望着他的带笑的脸。她的话没有说完,就被他接下去说:“你是不是怪我这几天不跟你说话?你以为我不理你吗?”他温和地笑道,“不是,你不要起疑心。你看我这几天真忙,又要读书,又要写文章,还有别的事情。”他指着面前一大堆稿件、几份杂志和一叠原稿纸对她说:“你看我忙得跟蚂蚁一样……再过两天就好了,我就把这些事情都做完了,再过两天……答应你,再过两天。”
“再过两天……”她绝望地悲声念着这四个字,②好像不懂它们的意义,过后又茫然地问道:“再过两天?……”
展开余下试题
“对,”他笑着说,“再过两天,我的事情就做完了。只消等两天。再过两天,我要跟你谈许许多多的事情。”他又埋下头去写字。
“三少爷,我想跟你说两句话……”她极力忍住眼泪,不要哭出声来。
“鸣凤,你不看见我这样忙?”他短短地说,便抬起头来。看见她的眼里闪着泪光,他马上心软了。他伸手去捏了捏她的手,又站起来,关心地问道:“你受了什么委屈吗?不要难过。”他真想丢开面前的原稿纸,带着她到花园里好好地安慰她。可是他马上又想起明天早晨就要交出去的文章,想起周报社的斗争,便改变了主意说:“你忍耐一下,过两天我们好好地商量,我一定给你帮忙。我明天会找你,现在你让我安安静静地做事情。”
这时外面起了吹哨声,觉慧催促鸣凤:“快去吧,二少爷要来了。”
鸣凤从觉慧的房里出来,她知道这一次真正是一点希望也没有了。她不回自己的房间,却一直往花园里走去。她一路上摸索着,费了很大的力,才走到她的目的地——湖畔。
(有删改)
文本二:
家(节选)
曹禺
鸣凤茫然若失,踱到觉慧窗前。
鸣凤 (敲着窗棂)三少爷!
觉慧 鸣凤?
鸣凤 我。
觉慧 你怎么还没有睡?
鸣凤 (安静地)我睡不着,您出来吧?
觉慧 (推开窗户门笑着)不,现在不成了,我要赶着写东西了。
鸣凤 (望着窗里,期盼地)您不能出来一会儿?
觉慧 (坚决)不,不!
鸣凤 (哀恳)就一会儿!
觉慧 (温和地)不,实在不成了。
鸣凤 (苦求)听我说一两句话吧,(挣扎着)让我再——
觉慧 (急促地)明天吧,都留着明天吧。
鸣凤 明天?
觉慧 (安定)你看打更的都来了,走吧,明天,我的鸣凤。(慢慢关上窗户)
老更夫敲着更锣由小月门上。鸣凤昏惑地走到院中。
老更夫 谁?
鸣凤 (硬而颤抖的声音)我。
老更夫 (老苍苍地)你怎么还不睡呀?
鸣凤 (冷冷地)我要去跳湖。
老更夫 (疯疯癫癫地)好,好,湖里有莲花,湖里的水凉快,去吧,去吧,没有人拦着你的。
鸣凤 ③(哀伤地)您不拉我一把?
老更夫 (硬生生地)不拉,不拉,死了好,死了好,活着没意思。
鸣凤 (哀哀地)我去了。
老更夫 去吧,湖里面有人等着你。
鸣凤缓缓由甬道走出。天空打着闪,远远隐约有轻微的雷,风声飒飒。
老更夫 (自言自语)小娼妇!公馆的丫头没有好的。打扮得像妖精!(雷声隐约)还要跳湖,跳神,跳鬼!(忽然)各位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睡吧,不早了,把窗户关紧啦,要下雨啦!下雨啦!
大雨点开始落下来。风声逐渐峭厉。
黑暗中大雨声,风声,树叶声。
舞台渐明,雨渐缓,满院是淅沥的雨声,从屋檐滴到石阶上。黑暗的甬道中慢慢走出鸣凤,周身湿淋淋的,头发散开披在后面,昏昏的红檐灯照着她一副失神凹陷的眼。她路过甬道,推了推觉慧锁上的门。
鸣凤 (走到觉慧窗前,低低地)三少爷!
觉慧 (以后一直在窗内答应,诧异地)鸣凤,你怎么还没有走?
鸣凤 (平淡里埋着失望的声音)我又来啦。
觉慧 (烦闷地)怎么又来,你?
鸣凤 (沉痛)我舍不得你。
觉慧 (委婉地)鸣凤,你不要再搅我吧!我有事!
鸣凤 (轻声,哀哀地)我不是来搅你,我就想再看你一眼!
觉慧 (温和而肯定)不!
鸣凤 (凄恻地)就一眼。
觉慧 (恳求地)不,我真是有事啊!鸣凤,你好好地回去吧,走吧!
鸣凤 (含泪)那么我走了。
觉慧 (安慰地)睡吧,不要再来了。
鸣凤 ④(冤痛)不来了,这次走了,真走了。
鸣凤绝望地向甬道走下。
(有删改)
[注]曹禺的剧本改编自巴金的同名小说。鸣凤年方十七,是高老太爷长子的侍女,与三少爷觉慧相爱,但即将被高老太爷送给六十岁的冯乐山做姨太太。
6.(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中的觉慧与《雷雨》中的周萍同为封建豪门的少爷。觉慧积极为周报社撰稿、周萍到父亲的公司工作,均是为了批判旧制度、传播新思想。
B.文本中的鸣凤与《雷雨》中的四凤同为被牺牲的底层女性。作者们设计鸣凤被逼嫁给冯乐山而投湖自尽与四凤触电身亡的结局,均以死亡加强了控诉与批判的力度。
C.文本二中的舞台说明有不少文本一中所没有的环境描写,这表明两种体裁相比,小说更关注情节的完整性,而戏剧则将环境描写作为中心任务。
D.相较于文本一中的觉慧,文本二中的觉慧更加有耐心,他更关注鸣凤的内心世界,因此鸣凤才敢于多次请求与他见面。
7.(3分)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鸣凤的这句话,虽然看似简单,却充满了深情和期盼。她的内心充满了对觉慧的依赖和渴望,但这种渴望无法得到回报,展现了她在这段爱情中的卑微无力。
B.句子②中“不懂它们的意义”“茫然”都是在表明两人认知上的差距,鸣凤因无法理解觉慧目前在忙的这些事情的价值而感到茫然。
C.句子③中鸣凤在绝望时刻向老更夫寻求帮助,“哀伤”表明她以卑微的哀求展现自己对生的渴望,强化了人物的孤立无援。
D.句子④鸣凤所说的“走”含义丰富,既是她答应觉慧结束对话、离开房间,更是她对生存希望彻底破灭的宣告,选择在绝望下走向死亡。
8.(4分)“老更夫”是剧本中新增的人物,请简要说明其作用。
9.(6分)文本二在改编为剧本的过程中,通过舞台提示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这对于刻画鸣凤的形象有何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材料二:
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回,崭横若不可径。龙溪曲流,出乎其间。
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漎然①,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②。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③也;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邀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是日,姜坞④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之记。
(姚鼐《游媚笔泉记》)
【注】①漎(cóng)然:形容流水声响。②巂(guī):巂周,即杜鹃、子规鸟,善鸣。③李公麟:安徽舒城人,北宋画家,晚年居桐城龙眠山垂云洗,号龙眠山人。沜(pàn),半月形水池。④姜坞:作者伯父姚范的号。
展开余下试题
10.(3分)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溪有深潭A大石B出潭中C若马D浴起E振鬣F宛首G而顾其侣。
11.(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在,与材料二“以岁三月上旬”的“以”意思相同。
B.稍,逐渐,渐渐,与《送东阳马生序》“未尝稍降辞色”的“稍”意思不相同。
C.屏,像屏风一样,名词作状语,与《小石潭记》“斗折蛇行”的“斗”用法相同。
D.“左丈学冲”是对姓左名学冲的老先生的称呼,“丈”是古代对长辈男子的尊称。
12.(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登上泰山之巅,看见山上覆盖的白雪照亮了南面天空,停留在半山腰的云雾像一条飘带。笔下的泰山既安详肃穆又优美壮丽。
B.《游媚笔泉记》一文脉络分明,凝练紧凑,全文以“水”为线索,由龙溪发端,中间历经深潭、媚笔泉、圆池、群泉等,其他景物亦与水相关。
C.两篇游记都能巧妙地处理动静关系,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立体,如“苍山负雪”“翼乎临于溪右”中的“负”“翼”赋予静态的青山、岩石以生命。
D.两篇文章分别记叙了作者迎着风雪观日出、冒雨游媚笔泉的情景,内容丰富,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展现了其高雅洒脱的襟怀。
13.(8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2)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
14.(3分)姚鼐为文注重“考据”,“考据”要求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实证的方法,确保所写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两文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姚鼐的“考据”精神?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踏莎行•题画①
[明]边贡
露湿春莎②,草生芳甸,渔舟迤逦依山转。斜阳明灭照村墟,绿槐深护幽人院。
小栅鸣鸡,古梁巢燕,柴门不锁蓬蒿遍。问渠莫是武陵源?一溪流水桃花乱。
【注】①该词为作者在南京为官时所作。②莎:一种生长在潮湿地的植物。
15.(3分)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的“湿”字写出画面的不干涩,给人以悦目感,“生”字写出了蓬勃的活力与生命的律动;“渔舟迤逦”则以动写静,颇富神韵。
B.上片主要点染环境、美化氛围,富有情趣,光线与色彩巧妙组合,村庄与庭院合理布局,写出了整幅画面的和谐自然。
C.下片写鸡在栅栏里鸣叫,燕在梁上筑巢,给宁静祥和的村庄平添了几分生机,但柴门内蓬蒿遍地,溪中落花零乱,又显其萧条。
D.该词清新明快,淡雅自然,白描手法的运用,更显意蕴丰厚、情韵深长,这也体现了边贡词“有逸趣、长于描写”的特点。
16.(6分)词中画线句与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共同点?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泰山因其雄奇的自然风貌和特殊的政治地位,备受历代文人瞩目。杜甫在《望岳》一诗中,以“ , ”表露凌云壮志。
(2)音乐是中国诗词里的常见内容,苏轼《赤壁赋》中侧面表现箫声曲调感人的诗句是:“ , 。”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真正的瓷器,诞生于东汉时期。这时期的瓷器胎质坚硬,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这个时期,中国已经具备了较高水平的制瓷技术。随着( 甲 ),中国瓷器生产进入了一个时代。
唐代的瓷器制作技术与艺术创造,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越窑青瓷如银似玉,邢窑白瓷如冰似雪,唐三彩色泽艳丽,形成了“南青、北白、唐三彩” A 的繁荣局面。
到了宋代,陶瓷的制作技术已经 B ,成了从古至今无法被超越的制高点。宋代主要有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这五大名窑,后人不但难以超越,即使仿制,( )。宋代的瓷器形制优美,釉面光滑,有的颜色艳丽多变,有的则素净淡雅。
元明清时期,制瓷业更加繁荣,其中以元代釉下青花和釉里红等品种最为突出。元代景德镇的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与蓝色文饰 C 给人素雅清新、生机勃勃之感,成为中国瓷器的典型代表之一。明代除了著名的永宣青花,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及斗彩等名品。而清代不仅创烧了珐琅彩、粉彩等品种,还是颜色釉发展的繁荣和鼎盛时期,代表了中国瓷器生产的新水平,开创了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新纪源。
①瓷器的发展和发明,②不仅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③还促进了中国和世界的交流。④早在唐宋时期,瓷器就通过陆路和海路出口到世界各地是众所周知的,⑤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⑥瓷器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艺术载体,⑦也传播了中国的文艺思想,⑧提高了世界各地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18.(3分)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4分)文中第四段中有两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20.(6分)文中最后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4分)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3分)某文化遗产宣传栏目计划以“中国瓷器史”为主题策划一期文化科普节目,现邀请你结合以上材料,为该节目撰写一则面向观众的节目简介。要求信息准确,不超过8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不要停在平原,不要登上山顶,从半山上看,世界显得最美。——尼采《世界的智慧》
材料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关于“半山与绝顶”,你有怎样的思考?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2025年秋季高一开学摸底考试模拟卷02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3分)B 2.(3分)C 3.(3分)D
4.(4分)①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
②通过古今对比来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
5.(6分)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
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治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
④心怀家国天下,承担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责任。。
6.(3分)B
上一篇:
2025年秋季高一开学摸底考试语文模拟卷(02)全解
下一篇:
2025年秋季高一开学摸底考试语文模拟卷(01)全解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2025年秋季”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