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  2025-07-22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2025年秋季高一开学摸底考试语文模拟卷(01)
2025年秋季高一开学摸底考试模拟卷01
语文•考试版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杜甫是中国众望所归的大诗人。他一生留下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诗,作品如此之多,成就如此之高,对后世的影响如此之深远,故一千多年来,其诗被称为“诗史”,其人被称为“诗圣”。何谓“圣”?“世人以人所尤长、众所不及者,便谓之圣。”(《抱朴子•辨问》)按这样的说法,杜甫也就是最会写诗的人。
②杜甫一生的荣枯,与时代的命运息息相关,是唐代那一重大历史转折期的缩影。因为他,国人对史上同样惨烈的永嘉之祸、黄巢之乱、靖康之难、甲申之变的记忆,都不如对安史之乱来得清晰与深刻。就像英国人从莎士比亚历史剧中得到的罗马史知识超过普鲁塔克《名人传》,我们对安史之乱的了解,得之于杜诗的,也超过新旧《唐书》与《资治通鉴》。正史所保存的是时间、数字等冷记忆,诗人却给出视听化的鲜活经验,带着体温、景深和饱满的颗粒感。我们读着杜诗,看着九庙被焚时热浪灼飞出去的瓦、群胡腰间凝血的箭、女儿被捂住生怕她出声的嘴、幼子脏兮兮没穿袜子的脚、翻墙逃走的老翁、月光下的战地白骨……老杜“栖栖一代中”的书写,就这样笼罩百代,上升为人类共同的情感经验,内化为我们各自的心理现实。按照克罗齐的说法,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而杜诗作为诗史,是活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
③读杜诗,除了可以论其世,还可以知其人。自有文字或文学以来,从未有一个人“被”如此真切而充分地写过。尤其是四十岁之后的二十年,杜甫经过的每段日子,其一言一行,一悲一喜,不止履历,甚至病历,都历历可辨。我们通过杜诗,不但可以掌握他外在的行踪,还能透视他内在的心迹。这是一个复杂的人,心系廊庙,又情牵山林;儒行世间,而道求方外。说他疏狂,他又谨慎;说他严肃,他却幽默;说他迂直,他也圆通……张戒《岁寒堂诗话》曰:“子美诗读之,使人凛然兴起,肃然生敬,《诗序》所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者也。”可老杜不仅是我们情感教育的教父,影响了无数人的价值观,还引导了我们观物与审美的眼光,令我们看山不再是原初的山,看水不再是本来的水。举凡陇阪、蜀道、锦江、夔门、湘水,杜诗都给勾了线,着了色。更有甚者,我们看马会想到房兵曹的马,看鹰会想到王兵马使的鹰,甚至连看花也不纯粹是自然的花,因为有《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与《绝句漫兴九首》。宋元明清的诗人,为花颜狂为花恼,替花惋惜替花愁,一下笔就滑向了老杜的文字配方。


浏览完整试题④总之,杜甫以他的写作再现了自身的时代,又参与重塑了后人对于各自时代的感知与表达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杜诗总是与后来的时代形成互文,为后起的生命做出代言,正所谓“其诗日读而愈新,其义日出而无尽”也。
⑤杜甫何以封圣?
⑥首先,他幸逢开天之盛,又惨遭安史之乱,见证了时代的巨大落差。锦衣公子,麻鞋难民,天子近臣,荒江野老,如此宽带人生、广谱经历,在同时代人中独一无二。短暂立朝,使他拥有了在政治中枢才能获得的气象和格局。长期流窜,更让他走进了千千万万人民的生活。他的行踪遍及吴越、京洛、秦陇、巴蜀、湖湘等大半个中国,所摄受的肃然的气象、盎然的生机、森然的物色,一以诗发之,故其人既为时势所成,其诗亦得江山之助。
⑦从诗史本身来看,诗骚、汉魏、齐梁、初唐,各种形式与风格大备,对仗、用事、声律等技巧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正等着大诗人出来。杜甫恰好处在这个继往开来的节点上,他的诗学眼光又最为博观圆照,不薄今人爱古人,转益多师是吾师,故能兼巧与力于一身。所以,像《兵车行》、“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不仅思想崇高,感情深厚,艺术形式也堪称完美。
⑧杜甫天资卓越,学力富瞻。他早早跻身于盛唐诗人的超级朋友圈,与李白、高适、岑参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遂高视阔步,以诗为一生之事业。四十岁之前,所缀诗笔,已约千有余篇,此后更用力精勤,无论在极其动荡的岁月,奔走潼关、迟回院阪、跻攀蜀道,还是在极其安静的草堂与夔峡,他都口不辍吟,可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在夔州的二十二个月中,他写了四百四十首诗,平均三天两首,真是惊人的努力。
⑨最后,杜甫一生热爱各种艺术,修养极深,眼界极高。他六岁在即城观公孙大娘舞剑器,十三四岁在岐王宅与崔九堂听李龟年唱歌,这些顶流的音乐和舞蹈都成为了他创作诗歌的养分。书画名家的真迹他经眼无数。李邕是忘年交,顾戒奢是老相识,王维是同僚,李潮是外甥,连颜真卿也是他三司推问时的主审之一。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少陵可知矣。
(摘编自江弱水《杜诗何以封圣》)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杜甫一生留下了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诗,成就卓越,影响深远。因为作为众望所归的最会写诗的人,所以他被人们称为“诗圣”。
B.唐代以后,有的诗人在写花时“为花颠狂为花恼,替花惋惜替花愁”,一定程度受到了杜甫观物与审美眼光的影响。
C.杜甫诗歌艺术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三吏”、“三别”、《兵车行》中堪称完美的艺术形式就是其体现。
D.杜甫得以封圣,既关乎杜甫的人生阅历、天赋与勤奋,又得到了时代与诗歌发展的助力,是内外因综合推动的结果。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在论述杜诗与新旧《唐书》“记录”史实的差异时,类比了莎翁的历史剧与普鲁塔克的《名人传》,可推知《名人传》应是史传作品。
B.我们可以透过杜甫的诗歌看到鲜活的时代,看到杜甫的身影;我们也可以知人论世,通过时代的特点与杜甫的形象,去观照杜甫的诗歌。
C.材料分析“杜甫何以封圣”这一问题时,首先阐述了“为时势所成”“得江山之助”这一因素,说明这是杜甫成为“诗圣”的首要条件。
D.杜甫观公孙大娘舞剑器、听李龟年唱歌、赏书画名家的真迹,这些都对其写诗有所增益。可见不同门类的艺术之间是可以彼此唤醒的。
3.根据文章内容,补全横线处语句,每处不超过 10 字。(3 分)
杜甫封圣的原因包括: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他 “诗圣” 的崇高地位。
4.第四段中写到“杜甫以他的写作再现了自身的时代,又参与重塑了后人对于各自时代的感知与表达方式”,文中是如何体现的?(4 分)
5.作者采用哪些论证方法论证“读杜诗可以论其世”?请根据文本概括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边关除夕月亮圆
韩光
那年春节前,战区开展机关干部走边关活动,我不但积极地报了名,而且强烈要求去我国最东端的一个哨所。如愿以偿后,我一秒钟都没敢耽搁就出发了。
我这般“去心似箭”,有两个原因:一是那儿的气候相当恶劣,不打提前量,若遇上“大烟泡”(指大风扬起的雪组成的雪障。这是习惯用语),就算近在咫尺也寸步难行;二是我想早点儿见见名叫卫边安的战士。他经常给我编辑的“边关情集结号”投文学稿件,尤其是我刚编完的《边关除夕月亮圆》那首短诗,写得更感人,其中“中秋月亮圆,是自然呈现;除夕月亮圆,是边关战士的心愿”这两句,我看一眼就记住了。
还好,一路上除了换乘了5次车外,一切正常。我赶到哨所时,正赶上连队开始点名。听连长从头点到尾,我却没有听见点“卫边安”。
“卫边安休假了吗?”,点完名,我问指导员。指导员稍愣了一下,便笑着说:“卫边安是我们连官兵的共同名字。”见我一头雾水的样子,他又解释道:“平时谁有了想法,便记录下来,双休日在一起切磋打磨。上等兵艾斌的文学素养较高,由他负责整理加工,完成后再念给大家听,都觉得满意了,就用‘卫边安’这个名字投给‘边关情集结号’。”
原来是这么回事啊,那我也要尽快地见到艾斌。可当我找艾斌时却扑了个空,班长指指靠门的铺位说,这个就是艾斌的铺,他有事出去了。见艾斌的内务整理得棱角分明,跟豆腐块似的,我忍不住夸奖了几句。谁知听了我的话,班长竟打开了话匣子:“刚来时,他长得很‘苗条’,哪像现在这么威武呀!个头儿也蹿高了四五厘米……”
班长夸了老半天,末了说:“艾斌样样都好,可就是太要求上进了,有时我还得给他松松劲。”
这以后除了集体活动时间能见到艾斌的面外,其他时间连他的人影都抓不到。这大大地吊起了我的胃口,就三番五次地问班长艾斌到底在干什么?
可班长就是不回答,问急了才慢吞吞地说:“答案快揭晓了。”
那天下午操课时,班长告诉我:“这不,你的问号马上拉直了。”
那天上午操课,连里组织了一次比武。这是我头一次目睹边防连队比武,真让我大长见识呀。比的七个科目全是与实战联系紧密的内容。比如,通常情况下五公里武装越野只按照规定跑完全程就行,凭所用的时间决定胜负。可这里不仅比速度,还比能不能有效地利用地形地貌保护自己,这还不算,还得对随时出现的目标进行射击。


展开余下试题整整一个上午,比武才结束。艾斌取得了优异成绩。
“艾斌‘躲’着我原来是为了在比武中取得好成绩呀。”我对班长说,“你说我判断得对不对?”
班长笑了:“你只说对了一半。”
看着我吃惊的表情,班长又说:“按站岗的顺序,今年除夕他将站子夜时分的哨,他这么苦练不光是为了在比武中取得好成绩,更为了让自己以最强的军事素质站这班哨。”
“哈哈!”我开心地笑了,更加喜欢艾斌了,见他在不远处就走了过去,高兴地对他说:“艾斌,你可真行!”解散后,我急步走到艾斌跟前,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艾斌也很开心地笑了:“我叫艾斌,斌是文武‘斌’,我不能只爱(艾)文,也要更爱(艾)武,这样才能文武双全呢!”很快,艾斌收住了笑容,脸上的表情也凝重起来:“可我离成为保卫边关安宁的全能精兵,还有差距呢。”
“有这劲头,你准差不了。”
艾斌没接我的话茬,迈着匆匆的脚步走了。这次我知道他干什么去了。
腊月廿八那天一大早便下起了梨花雪,直到晚饭后才停。这场大雪,可把战士们高兴坏了,将身体活动开后,便肆无忌惮地洗起雪浴了。他们过够了瘾又不约而同地修起了“长城”,“长城”从宿舍大门口一直修到哨所。
第二天天响晴响晴的,“长城”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了耀眼的光芒。吃罢早饭,离操课还有半个小时,战士们纷纷与“长城”合影,表情都格外庄严神圣。
除夕晚上,当轮到艾斌站哨时,我也跟着去了。路上,我想跟艾斌唠唠他此时的感受,可见他表情严肃嘴角紧闭只得将要说的话咽了回去。
艾斌又将自己的着装上上下下仔细地检查了一遍,才庄严地站在哨位上。他的眼睛像是能穿过黑暗看到无限远似的,任何可疑的举动都休想落网,耳朵像高度灵敏的雷达,再细小的动静也能捕捉得到。当远处的礼花将夜空装点得无比璀璨时,艾斌小声自言自语道:“我仿佛看见天上有一轮最圆最亮的月亮!”同时,他的眼里流出了热泪,手中的钢枪握得更紧了。
下哨后,当我俩在“长城”上走着的时候,艾斌很自豪地对我说:“干事,我终于实现了在边境上站岗为祖国守岁的愿望,真有种说不出来的高兴!”
正月初五,我结束了走边防的任务。用不虚此行概括,再恰当不过了。人虽然不在边关了,可我觉得自己仍是“卫边安”中的一员呢!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一秒钟也没耽搁赶去哨所,是为了行程安全和早一点见到边防战士卫边安。
B.艾斌故意躲着我,不仅是为了取得好成绩,更是为了练好军事素质保家卫国。
C.我抓不到艾斌的人影,班长为我多次介绍,体现了他对战友的了解和欣赏。
D.雪后,战士们在哨所修起“长城”,也在他们心中修筑了守卫边防的“长城”。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介绍“去心似箭”的原因从侧面体现了边防哨所的环境条件和边关哨兵的精神风貌。
B.作者通过精彩的比赛场景描写和对比赛科目的详细介绍,突出了艾斌优秀的业务素质。
C.作者把艾斌作为代表人物,以点带面,通过他的表现突出的是边防战士的整体面貌。
D.本文景物描写笔墨不多,却突出了边防哨卡的独特气氛,也衬托了人物崇高的形象。
8.请结合文本塑造的小战士形象,概括小战士形象的特点。(4分)
9.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以“边关除夕月亮圆”为题的用意。(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宝绘堂记
苏轼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桓玄之走舸,王涯之复壁,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注]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注]王君晋卿:王诜,字晋卿,太原人,徙居汴京(今属河南开封)。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下面相对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涂黑。(3分)
始A吾少时B尝C好D此二者E家之F所有G惟恐H其失之
1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法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B.五音,指中国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C.驸马都尉,原为陪奉皇帝乘车之近臣,后用来称帝婿,简称“驸马”。
D.熙宁,年号,中国古代用来纪年的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提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的观点,然后用历史人物及个人经历加以佐证。
B.老子认为: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丧失本心,但圣人暂且用来寄托心意,不会因此废除这四样东西。
C.作者认为,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被人拿走了就把它当作烟云从眼前闪过,百鸟的鸣叫从耳边掠过,这样喜欢的东西带给我们的就是快乐而不是祸害了。
D.文章交代了作者的写作缘由,即王君晋卿建了一座用来储藏全部书画的宝绘堂,要作者写一篇文章来记录这件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4分)
(2)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4分)
14.文章为什么说“不可以留意于物”?请简要分析说明。(5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注]黄昏。
[注]耿:微明的样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颔联写进山的情景,“初转马”三字引出山村环境,极富动感。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16.“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记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6分)


展开余下试题(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达真挚友情能克服空间阻隔的句子是:“ , ”。
(2)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表明舍生取义决心的句子是:“ ? ”。
(3)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 小题,18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各题。
文学是所有艺术创作的土壤。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创作,都关乎创作者自身的文学修养。艺术家的创作想要不断取得进步,良好的文学修养( A ),它不仅能帮助艺术家突破创作的一个个瓶镜期,也可以提高个人修为。
古今中外,大师们留下了不少文学的宏篇巨制。读得越多,获得的经验和感悟就越多。当这些经验和感受在我们的心里生根发芽,融入并流淌在血液里,就形成了自己的文学修养。获得良好的文学修养不可能( B ),是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汲取的。
对于绘画而言,从表现形式上( 甲 ),但究其本质,都是在表达对人生的感悟。不同的人有各自不同的人生感悟,不同画家画同样的事物也是不尽相同的。不仅优秀的画作讲究线条、笔触、构图等,而且要有高超的意境,这种意境是画家自身独有修为。影响并能提高画家修为的就是个人的文学修养。文学修养都是无形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对画家的影响是( C )的。
在我的成长年代,我选择了大学的文学专业,这意味着我应该用文字表达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世界,结果我拿出的却是一摞画页。正如叶廷芳先生所说,我种下的是“瓜”,收获的却是“豆”。不过他也认为,这两者之间是相通的:“文学和绘画看起来是两门,但在‘美学’这个关键点上二者是相通的。因此她给前两年的每幅画加的标题,都是诗句。在这点上说,她的大学也没有白上。她年龄不大,却有一定的人文积累和人生修练。她起步比较快,起点也比较高,为实现自己的绘画志向开了一个好头。”
所以我更坚定地觉得,文学是绘画的土壤。(乙 ),果实才会丰硕。
18.请在文中A、B、C三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在文中甲、乙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22.文段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3分)
三、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们普遍向往没有压力的生活,也有人说,“压力是人生成长的助推器”。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压力”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年秋季高一开学摸底考试模拟卷01
语文•参考答案
1.A (3分)
2.C (3分)
3.(3分)示例:①时代与经历的馈赠 ②诗史传承与创新 ③天资、勤奋与艺术修养 每空1分。
4.(4分)每点2分
①杜甫以他的写作再现了自身的时代,他在自己的诗歌中呈现出来的东西被后人汇入自己的经验,杜甫的世界与后人的世界相互交织照应。
②我们通过杜诗了解杜甫其人,同时,杜甫又给予了后人情感的教育,影响了后人的价值观,还引导了后人观物与审美的眼光。
5.(6分)答对1点给2分,答对其中任意三点给6分
①引用论证(道理论证),引用“栖栖一代中”,阐述了杜甫写诗孜孜不倦的形象。或引用“克罗齐的说法”,论证了杜诗作为史诗是活在每个人身上的。
②对比论证,将历史在史书中的记载和杜诗中的记载作对比,凸显了杜诗记载的历史更加鲜活的特点。
③举例论证,列举杜诗中对史实的书写,让人更直观地感受到“诗史”的魅力。
④类比论证,以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与《名人传》“记录”历史的差异类比杜诗与新旧《唐书》“记录”历史的差异,更能体现杜诗中历史鲜活深刻的特点。
6.B (3分)
7.B (3分)
8.(4分) 答对一点给2分
①能文能武,勤奋刻苦。战士中文学素养较高,军事素质比赛中成绩优秀。
②爱国奉献,忠诚于使命。以最好的状态在除夕之夜为国站岗,守护万家团圆。
9.(6分)答对一点给2分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相关背景。
②除夕月圆违背自然规律,以其作为标题,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耐人寻味。
③隐含主题,歌颂了边防哨卡战士以苦为乐,苦练军事素养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及他们为了万家团圆,守护边疆的信心、决心。
10.BEG (3分) 对一个给1分
11.A (3分)
12.B (3分)
13.(8分)
(1)然而到了那把心意留滞在书画上而放不下的程度,那么它的祸害就说不完了。
“留意”,把心意留滞;“不释”,放不下;“不可胜言”,说不完,各1分,句子通顺1分,共4分
(2)所以用这篇文章告诫他,希望可以使他真正得到快乐而远离祸害。
“以是”,用这篇文章;“庶几”,希望;“病”,祸害,各1分,句子通顺1分,共4分
14.(5分)答对一点给2分,两点给4分,三点给5分
“留意于物”会带来祸害,带走快乐,伤害身体。
15.A(3分)
16. (6分)
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2分
不同点:①《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民风民俗,《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2分
②《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2分
17.(6分)一空1分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8.(3分)A. 不可或缺B. 一蹴而就C. 潜移默化
19.(4分)
甲:绘画形式可能多种多样 2分
乙:只有文学的土壤肥沃 2分
20.(4分)答对一点给2分
第一处,“不仅优秀的画作讲究线条、笔触、构图等,而且要有高超的意境”语序不当,关联词前后主语一致,主语“优秀的画作”应放在关联词“不仅”之前,应修改为“优秀的画作不仅讲究线条、笔触、构图等,而且要有高超的意境”。
第二处,“这种意境是画家自身独有修为”搭配不当,“独有修为”改为“独有的修为”,使定语与中心语搭配更准确,应修改为“这种意境是画家自身独有的修为”。
修改:优秀的画作不仅讲究线条、笔触、构图等,而且要有高超的意境,这种意境是画家自身独有的修为。影响并能提高画家修为的就是个人的文学修养。
21.(4分)手法和效果各占2分
这句话运用比喻和对比手法,将“文学学习”比作“种瓜”,将“绘画成果”比作“得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文学专业学习与绘画创作成果之间的意外关联”。通过“瓜”与“豆”的鲜明反差,既形成幽默的戏剧性效果,又暗示了文学与绘画在美学本质上的相通性,为下文论述二者的内在联系埋下伏笔,同时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2025年秋季”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