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  2025-07-22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2025年秋季高一开学摸底考试语文模拟卷(全国二卷01)全解
2025年秋季高一开学摸底考试模拟卷01
语文•全解全析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我伤残之人,要能够自己不败,不馁
——历史学家许倬云访谈(节录)
许知远:你最近常提到常民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
许倬云:我们同行的各种著作里,通常只注意到台面上的人物,帝王将相或者名人,讲的是堂堂皇皇的大道理,老百姓的日子没人管。所以在《中国文化的精神》里,我讲的就是老百姓过日子吃饭,都是人与自然的调和,而且调和是动的,不是静的。
我一辈子最喜欢的诗句是李白的《忆秦娥》里的八个字:“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八个字,四个时段,都是风景。这八个字里有兴有亡,残照秋天,汉朝已经老早过去了。宇宙的变化、人世的兴废统统融合在人的情感里。这种情绪,这种气派,别的语言里是很少的。英文里没有文字的形象,只有声音,所以显示不出这种东西来。
再比如说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这个“在”字,一个动词,就把前面那些零零碎碎的形象全笼括在内了。这也只在象形的文字里才有。
我们常民的日子,可以说无处不是诗意,无处不是画景,无处不是跟自然相配,无处不是和人生相合。这种生活不是说只有知识分子才有,一般人一样有。老头散散步,大雁已经成行了,往南边飞了,眼下都是一直深切地和周围相关,这种不是美国的生活、欧洲的生活能看见的。
许知远:这种生活被中断了,现在正在重建。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个时代也面临现在这样一个大规模的重建?
许倬云:明朝亡了以后,中国的大道理已经被糟蹋得一塌糊涂了,幸好明末清初有一些人物了不起,顾炎武、全祖望、王夫之,留下许多可读的书,他们在检讨,我们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全祖望还特别提出将来该怎么走。其实他们检讨背后的根据也不外乎从张载的《西铭》过渡到王阳明的《传习录》。
许知远:你对于中国的常民来讲,历史上这么多朝代,哪个朝代最宽容、最幸福?
许倬云:汉朝。汉朝国家的基础放在农村。真正讲起来,唐朝也不错,可唐朝的基础不在农村,而在商业道路上。历史上,中国面对一波一波游牧民族的侵略,欧洲也面对一波一波骑射民族的侵略,为什么中国站得住,他们站不住?
地理条件是一个原因,中国的长江黄河之间有一大块完完整整的土地,农业发展快,村子挨村子,一大片,坚实得很。黄河长江下面是湖泊河流区,再下面是沿海河流的灌溉平原,这三片形成一整块。这扎扎实实一大块,是世界最大块的农耕地区,最精致的精耕细作,这个便是中国的本钱。所以现在人为加快的城市化(毁掉农村)是不智之举。发达到一定的地步,城市化自然会出现。城市富,城市强,但城市是不固定的,人口是流动的,农村稳定、安全。


浏览完整试题许知远:你也说过,现代世界都陷入某种精神危机,人无法安身立命,西方、东方都有相似的危机。
许倬云:现在全球性的问题是人找不到目的,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于是无所适从。而世界上诱惑太多,今天我们的生活起居里,有很多科技的东西。没有金钱,你不能过日子,没有手机,不能过日子,你必须要处在这种生活中间,你不能独立,得随着大家跑,大家用什么,你跟着用什么。
尤其今天网络、媒体很发达,每个人彼此影响,但是难得有人自己想。听到的信息很多,不一定知道怎么拣选,也不知道人生往哪个方向走。只有失望的人,只有无可奈何之人,会想想我怎么过日子,为什么过日子。顺境里的人不会想这些。
许知远:这种盲目最终会导向一个很大的灾难吗?
许倬云:自古以来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阶段,用德国人雅斯贝尔斯的说法,是轴心时代。那个时代冒出一群人来,提出大的问题,多半是提出问题而不是给出答案。那些问题今天还在我们脑子里边。那一批人问的问题,历代都有人跟着想,我们也都在做注脚。可现在对大问题做注脚的人越来越少,因为答案太现成,都像思想上的麦当劳,随手一抓就一个,短暂吃下去,够饱了,不去想了。所以今天物质生活丰富方便,精神上空虚苍白,甚至没有。人这么走下去,也就等于变成活的机器,没有自己了。
许知远:在人类历史上有没有和现在相似的时代?没有方向,没有判断。
许倬云:有,氏族时代就是因为大家吃饭也没问题了,农业够发达了,新石器时代的草莽时代已经过去了。社会秩序基本上也可以了,有大的社群、大的部落了,若干大的部落构成很大的部落国或者列国,于是开始国与国争,不同的想法斗。
于是这个时候孔子也罢,犹太教的先知也罢,碰到这些不同的念头、不同的想法蹦出来,看到许多零碎的疑问,他们在想该怎么走,怎么整合。
今天的教育不可能教育出这种人来,今天的教育,教育的是凡人,过日子的人。所以今天的大学教育是令人失望的,尤其美国式大学教育,最大的缺陷是零碎,它是吃自助餐一样的。
许知远:那怎么应对这样的时代呢?如果一个人不甘心,他的力量又这么微薄,怎么自我解救呢?
许倬云:今天的书刊、信息、搜索工具足够丰富,只要肯用心,一个人可以从基本的阅读能力、最起码的思考训练上,自己摸出道路来。
许知远:你遇到精神危机的时候,解决方案是什么?
许倬云:我伤残才人,要能够自己不败,不馁。幸亏我生下来就是如此,要是长到十五岁,一闷棍打下去,那就起不来了。我从小就知道自己有残缺,不去争,不去抢,往里走,安顿自己。看东西要看东西的意义,不是看浮面,想事情要想彻底,不是飘过去。
(选自《十三邀3“我们都在给大问题做注脚”》,有删改)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民的生活充满诗意、风景,且与自然相配、与人生相合,但当代历史学家关注不多。
B.在许倬云看来,唐朝也是常民生活宽容、幸福的朝代,但与汉朝相比,国家基础不同。
C.人找不到目的、意义,某种程度上可能与今天网络、媒体发达有关,人较难拣选信息。
D.相较于轴心时代,当代人更喜欢寻找答案,而不是给问题做注脚,以致精神空虚苍白。
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类似“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样的中国古代诗歌常将宇宙变化、人世兴废与人的感情融合,具有较强的形象感。
B.中国面对游牧民族的侵略之所以能站得住,这与特殊的地理条件相关,农耕地区与精致的精耕细作是中国的本钱。
C.氏族时代与现在的时代高度相似,没有方向,没有判断。要想重新找到方向、判断,需要今天的教育支持及助力。
D.许倬云认为,只要肯用心,在阅读能力、思考训练上摸出道路来,不甘心且力量微薄的个人也可以应对当下的时代。
3.(3分)下列有关访谈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知远作为提问者,能紧抓关键,善于引导,随机应变;许倬云作为访谈对象积极回应,言之有物。
B.许倬云在观点表述时注重让读者和观众便于理解,如以“在”字为例,就直观阐明常民生活的诗意。
C.画线句通过对被采访者观点的引述拉近了双方的距离,同时也为话题的自然过渡巧妙做好转换铺垫。
D.许倬云回答时常常能够围绕问题发散开去,如联系古诗印证、补充交代原因等,体现了极高的学养。
4.(3分)根据访谈内容,补充完整下面的思路梳理图,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诗意生活中断;②以氏族时代对比;③精神陷入危机;④检讨和反思我们错在了哪里;
A.③①②④ B.①④③② C.③①④② D.①③②④
5.(6分)许知远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A 2.C 3.B 4.B 5.①紧扣主题,围绕常民生活、历史朝代、精神危机等核心话题展开提问,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②善于追问,在许倬云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如关于常民生活被中断后的重建问题,以及如何应对当前的精神危机等,引导对话向更深层次发展。
③适时对比,通过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情况进行对比,如将中国历史上的汉朝、唐朝与现在进行对比,使问题更加清晰,观点更加鲜明。
④关注现实,结合当下社会的实际情况,如科技发展、信息爆炸等对人们的影响,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引发许倬云的深入思考和回应。
⑤引导思考,通过提问激发许倬云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思考,使对话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讨论,而是深入到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的探讨。
【导语】这段访谈中,许倬云以常民生活为切入点,反思历史与现实。通过对比汉唐两朝的常民生活幸福度,探讨当下忽视常民的现象,对现代社会因科技和信息过度膨胀带来的精神危机进行深刻剖析。访谈逻辑清晰,许倬云言辞中充满对古诗文的深刻理解和学术见地,不仅展示了学者的广博知识,更强调了个人精神独立的重要性。整体内容富有启发性,引人深思。


展开余下试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但当代历史学家关注不多”错误。由原文“我们同行的各种著作里,通常只注意到台面上的人物,帝王将相或者名人,讲的是堂堂皇皇的大道理,老百姓的日子没人管”可知,文中只说同行著作通常只注意台面上的人物,没提及当代历史学家对常民生活关注不多,该项于文无据。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要想重新找到方向、判断,需要今天的教育支持及助力”错误。原文提到氏族时代与现在相似,但许倬云认为“今天的教育不可能教育出这种人来……美国式大学教育,最大的缺陷是零碎”,并强调个人需“自己摸出道路来”,而非依赖教育支持。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访谈技巧的能力。
B.“直观阐明”错误。许倬云以“断肠人在天涯”的“在”字为例,是为了形象说明“常民生活的诗意”,而非直观阐明。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理解并分析图表的能力。
①处,在许知远问“你最近常提到常民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时,许倬云的回答以当下和汉唐进行对比,认为汉唐“我们常民的日子,可以说无处不是诗意”,而当下同行的各种著作里“老百姓的日子没人管”,导致“这种生活被中断了”,应填:诗意生活中断。
②许倬云提到明末清初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在检讨,我们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这是对“诗意生活中断”的应对,即“需要检讨和反思我们错在了哪里”。
③处,在许知远问“你也说过,现代世界都陷入某种精神危机,人无法安身立命,西方、东方都有相似的危机”,延展话题,下文围绕精神危机阐述。应填:精神陷入危机。
④许知远通过描述氏族时代“农业够发达”“部落构成部落国或列国”后“国与国争,不同的想法斗”的状态,将氏族时代与当下“没有方向,没有判断”的精神危机时代进行对比,指出两者相似性——均在物质条件相对满足后,出现思想混乱、缺乏方向的问题。因此,这里应填“以氏族时代对比”。
四个空依次填入①诗意生活中断;④检讨和反思我们错在了哪里;③精神陷入危机;②以氏族时代对比。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访谈技巧的能力。
①许知远问到“你最近常提到常民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个时代也面临现在这样一个大规模的重建”“你对于中国的常民来讲,历史上这么多朝代,哪个朝代最宽容、最幸福”“你也说过,现代世界都陷入某种精神危机,人无法安身立命,西方、东方都有相似的危机”,所以访谈围绕常民生活、历史朝代、精神危机等核心话题展开提问,紧扣主题,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②许倬云谈到常民的诗意生活,于是许知远问到这种诗意的生活被中断,现在正在重建,于是进一步探讨了关于常民生活被中断后的重建问题。许倬云说过现代世界都陷入某种精神危机,于是许知远就现代世界都陷入某种精神危机这一问题进行提问,将对话引向了更深层次发展,所以本访谈具有善于追问的特点。
③当谈到常民的诗意生活被中断之后,许知远问到对于中国的常民来讲,历史上这么多朝代,哪个朝代最宽容、最幸福这一问题。许倬云于是将中国历史上的汉朝、唐朝与现在进行对比,使问题更加清晰,观点更加鲜明。在说到常民的诗意的生活的时候,说到这种生活不是美国的生活、欧洲的生活能看见的。所以,本访谈适时进行对比,通过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情况进行对比。
④许倬云提到当下的实际情况,网络、媒体很发达,每个人彼此影响,但是难得有人自己想。听到的信息很多,不一定知道怎么拣选,也不知道人生往哪个方向走,这时候许知远问到这种盲目最终会不会导向一个很大的灾难,结合现实,提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引发许倬云的深入思考和回应。
⑤这篇访谈通过许知远与历史学家许倬云的对话,探讨了常民生活的诗意、历史重建、现代精神危机等深刻主题,激发许倬云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思考,使对话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讨论,而是深入到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的探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最美是百合
那是许多年以前的事情了。
曾有一段日子,我和妻子的生活陷入了困境。那时我的工资收入只有七十二元,妻子没有工作。最不知深浅的要算妻子肚子里的宝宝了,他已茁壮地长到了八个月,在我们的日子最缺少色彩的时候,他强大的胎音使我们义无反顾地握紧了生活的画笔。
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我们开了一个小书店,还请了一个帮工。
她叫阿纯,在一所中专读书。此时,她正好放假,主动要来帮忙,而且执意不要工钱,只想借此机会多读一点书。
妻子说,暂时不拿工钱也行,搬过来和我们一起吃住,多少可以节省一点。
阿纯想了想,点头答应了。
阿纯的进驻,使我们的小家增添了许多笑声。阿纯是一个爱笑的女孩,我和妻子都怀疑她的嗓子眼儿里是不是挂了铜铃。
阿纯爱和妻子背着我说悄悄话。其实,她们的悄悄话大多也只是谈论女人的化妆、穿戴,并没有什么秘密。
阿纯总对妻子说:“商店里有一种百合花布,你用来做连衣裙一定很好看。”
妻子看着一天比一天大的肚子,笑着摇摇头。
阿纯说:“等生完宝宝再穿嘛!”
阿纯用很美丽的语言形容那些比她的语言还美丽的百合花。
她说:“不信你去看一看。”
经不住阿纯的一再诱惑,妻子挺着大肚子去了商店。她看到了那种布,淡黄的布面上那高雅洁白的百合花使她怦然心动。她在柜台前站了许久,但她的手并没有伸进口袋。她低下头,匆匆地离开商店,一言不发地回家了。
一个下午,妻子也不多说话。
阿纯好像自己犯了什么错误,不知怎么安慰妻子才好。
做一身连衣裙的布料价钱,等同于我们一个月的生活费,妻子的选择再简单不过了。
妻子说:“也许有更好的呢,等孩子生下来再说吧。”
阿纯看看我,轻轻地转过头去。
小书店的生意还不错,因为小店附近有两所学校和一个大工程局,来租书看的人还真不少。收入最多的一天,小小的钱盒里装了十七元钱。
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阿纯要回校上课,妻子也要临产,小书店刚撑起门面,就面临停业了。
经过盘点,这一个月,我们竟收入了一百八十二元钱!
我和妻子坚持拿出九十一元钱给阿纯,算她的工钱。阿纯推辞再三,收下了。她小心地把钱装进一个信封,又把信封夹在书里,然后把书放到书包的最里层。
转眼二十多天过去了,妻子住进了妇产医院。有一天,我回家取东西,门卫室的大爷交给我一个小包袱,说是一个女孩送来给我妻子的。
妻子打开小包袱,里面是那块美丽的百合花布和一个小手铃。
阿纯在信里说:“大姐,我要去秦皇岛基地实习了,这块百合花布是我用自己的‘工钱’买来的,送给你,希望你收下。天空灰暗的时候,没有人会发现百合花的美丽,但阳光一出来,满坡的百合花最鲜艳!祝你生一个健康的、又白又胖的宝宝!”
妻子坐在那儿,眼泪一滴一滴地渗入那叠得十分整齐的花布里。
(选自《中国当代微型小说排行榜》文字有删改)
文本二:
他决定以后,就把我抱着的被子,统统抓过去,左一条、右一条的披挂在自己肩上,大踏步地走了。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地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展开余下试题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选自《百合花》)
6.(3分)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篇小说选材精巧恰当,篇幅紧凑短小,结构严谨,主题突出,讲述了一对夫妻和一位假期打工女生短暂相遇的故事。
B.本篇小说情节简单,但是主题非常鲜明,通过对生活的真实刻画,在娓娓道来中引起读者共鸣,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本篇小说中的阿纯是一个热爱读书、热爱生活、乐观开朗、心地善良又美好的女生,她的形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D.本篇小说,从开书店、为阿纯发工钱、去商店看花布却舍不得买等情节看出小说的主人公妻子是一个勤劳、节俭、善良的人。
7.(3分)下列与文本中加点字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为了解除生活上的困窘,“我”和妻子千方百计谋求出路,“义无反顾”强调了当时的“我们”直面生活的坚定态度。
B.文本一中“进驻”指军队开进某一地区驻扎下来,文中大词小用,突出了阿纯的到来对“我们”家不同寻常的意义。
C.文本二中对“布片”的描写,表现了小战士天真质朴的心理及回部队时的乐观情绪,推动后文情节发展。
D.文本二中“多了一只野菊花”使小通讯员形象更饱满鲜活,残酷的战争没有泯灭他对美的追求。
8.(5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9.(6分)文本一和文本二均没有以具体事物“百合花布”“百合花被”为题,而是直接用“最美百合”或“百合花”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两个文本分别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6.D 7.C 8.①此处是一处细节描写。写出了阿纯对这笔钱的慎重态度。
②与前文形成对比,阿纯说不收工钱,此处又小心谨慎地把工钱收好,引发读者的思考。
③情节上为下文写阿纯用“工钱”买那块美丽的百合花布送给“我”的妻子埋下伏笔。 9.①标题《最美是百合》运用象征的手法,不仅说出了“百合花布”的美,更说出了阿纯纯洁、美好的心灵,以及夫妇二人勤劳能干、善良节俭、待人真诚的美好品质,也象征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②课文《百合花》中,标题《百合花》也使用了象征手法,不仅代表了“百合花被”,更是是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化身,象征了他们如百合花一般的美好品质,也象征着人性的美好、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导语】这篇小说以百合花为意象,通过两个文本展现了人性之美。文本一讲述贫困夫妻与善良女孩阿纯的温情故事,百合花布成为希望的象征,阿纯的馈赠照亮了灰暗生活。文本二截取战争中的温暖片段,野菊花和布片展现小战士纯真心灵。两文都通过平凡物件折射人性光辉,百合花既是实物更是精神符号,寓意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的美好品质。叙述风格质朴,情感真挚,形成“困境-人性美”的叙事模式,体现了文学对生活诗意的提炼。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从开书店、为阿纯发工钱、去商店看花布却舍不得买等情节看出小说的主人公妻子……”理解错误。文章主要是为了表现阿纯的善良、乐观,所以小说主人公是“阿纯”,而非“我”的妻子。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C.“推动后文情节发展”错误,小说《百合花》中对“布片”的描写共有三处,第一次是抱被子时因慌张而挂破上衣,“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第二次是文本二中“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第三次是“我”看见“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故文本二中对“布片”的描写是照应前后文,不是推动后文情节发展。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作用的能力。
①内容上,画线句是“她小心地把钱装进一个信封,又把信封夹在书里,然后把书放到书包的最里层”,这段描写是写阿纯把“工钱”珍藏起来的情景,“装进一个信封”“把信封夹在书里”“把书放到书包的最里层”,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写出了阿纯对这笔钱的慎重态度。
②情节上,联系后文“有一天,我回家取东西,门卫室的大爷交给我一个小包袱,说是一个女孩送来给我妻子的。妻子打开小包袱,里面是那块美丽的百合花布和一个小手铃”可知,原来阿纯这么看重“工钱”,是早就打算用这钱给妻子买喜欢的百合花布,因此这个句子为下文写阿纯用“工钱”买那块美丽的百合花布送给“我”的妻子埋下伏笔。
③表达效果上,文章开头已明确阿纯为了多读书不想要工钱,行文到此,阿纯却收下了工钱,引发读者的思考。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两篇文章的标题“最美百合”“百合花”均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层含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一种深刻的内涵,这两个标题都具有象征含义。
①本文题目《最美是百合》,具有象征意义,百合花是纯洁美好的,阿纯为了满足妻子买百合花布的愿望,宁可用自己的工钱买给她,阿纯的形象也是纯洁美好的。因此这个标题象征阿纯纯洁、美好的心灵。由结尾阿纯的信,“天空灰暗的时候,没有人会发现百合花的美丽,但阳光一出来,满坡的百合花最鲜艳”可知,标题也象征幸福美好的生活。文中的百合花布,只是用来表现出人形象的载体。如果改成了《百合花布》,则失去了象征意义,使文章丧失了诗意和美感。
②同样,茹志鹃的《百合花》也具有象征意义,在“借被”“献被”这两个情节中,小说通过新媳妇对百合花被处置过程的描写,刻画了人物性格,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发展。白色的百合花象征了纯洁与感情,是通讯员和新媳妇美的化身,象征了他们的一切美好品质,这些品质和他们的心就像百合花一样洁白无暇。同时,百合花寓意着以新媳妇和通讯员为代表的军民之间开着一朵纯洁的花,表现了军民之间纯洁的感情。
如果将题目改成《百合花被》,则情感得不到升华,体现不出那个年代情感的纯真与美好。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昔唐韩愈氏以为荀子书大醇小疵,逮宋,攻者益众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2025年秋季”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