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祠堂作为礼制性建筑,并非是文化虚构,而是从对亲生父母之爱与敬延伸到对祖父、曾祖、太祖甚至整个宗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尊亲的追溯以及对天地诸神的祭拜,关系着对人伦关系、社会结构、政治组织的理解。 (摘编自李玲《祠堂之礼:有秩序的爱》) 材料三: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电脑、网络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时代的变迁使得差序格局在现代社会呈现出新的特点。 网络的发展使得face to face的人际交往模式中增加了cmc的交往模式(基于计算机为媒介的人际交往),在cmc交往模式中,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地位进行无所顾忌的交流,真正做到畅所欲言。这种开放的交流方式正不断地淡化着传统差序格局中的等级意识。 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使得人们可以无所顾忌地宣泄自己的情绪、表达对上级的不满、批判政策的不公。于是,网络的舆论压力使得政府不得不考虑民众的意见反馈,从而制定出民主科学的决策制度。网络成为了人们宣泄的一种渠道,也提升了人们的权利意识和批判意识,从而使法制观念得到强化。 网络社会下的具有超时空特点的人际关系扩大了人们的交际范围,使得“弱关系”得到发展。虽然差序格局具有扩张性的特点即差序圈层的向外扩散,但人们的交往范围始终不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且交往的对象往往与自己有血缘或地缘的关系。血缘、地缘这些先赋性的关系称为“强关系”。与此相对的是“弱关系”,即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交往的对象来自各行各业。与差序格局中的“强关系”不一样,网上交到的朋友一般都是“泛泛之交”。 当水波纹荡及现代社会,传统的差序格局日益演化为一种“新差序格局”。我们要正确认识差序格局,逐渐淡化传统差序格局对人们的负面影响,以促使其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唯有如此,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 (摘编自黄凯妮《现代社会下差序格局的变化》)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家庭与西洋家庭的结构不同在于中国的家庭不是一个人员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会随着中心势力大小伸缩。 B. 中国家庭的亲属关系是通过生育和婚姻所发生的可包括无数人的社会关系,每个社会关系网络中都有一个“己”作为中心,每个中心都不同,并且互不交叉。 C. 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格局是“同心圆波纹式”的差序格局,处于不同波纹上的人与中心势力之间有亲疏远近之别。 D. 中国传统思想里缺乏那种以平等观念及宪法观念为基础的“自我主义”,我们信奉的是一切价值以“己”为中心的“个人主义”。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从亲缘和地缘两方面论证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点是差序格局。 B. 材料二从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与静文化(建筑装饰).两方面阐述了祠堂的功能。 C. 材料一中“一捆柴”和“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都运用了比喻,使说理形象生动。 D. 材料一的第四段与材料二的第三段都是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来证明中心论点。 3. 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 A.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 B.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C.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D. 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墨子•尚贤中》) 4. 概括材料三的论证结构,并作简要分析。 5.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传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的利弊。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 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人云:‘犹君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尧、舜率天下以仁,而人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下之所行,皆从上之所好。至如梁武帝父子,志尚浮华,惟好释氏、老氏之教。百寮皆终日谈论苦空①,未尝以军国典章为意。及侯景率兵向阙,尚书郎以下多不解乘马,狼狈步走,死者相继于道路。梁武帝及简文卒被侯景幽逼而死。孝元帝在于江陵为万纽于谨②所围帝犹讲《老子》不辍百竂皆戎服以听。俄而城陷,君臣俱被囚禁。庾信亦叹其如此,及作《哀江南赋》,乃云:‘宰衡以干戈为儿戏,缙绅以清谈为庙略。’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一言于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多言。”给事中兼知起居事杜正伦进曰:“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太宗大悦,赐彩百段。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言语者;君子之枢机③,谈何容易?凡在众庶,一言不善,则人记之,成其耻累。况是万乘之主,不可出言有所乖失。其所亏损至大,岂同匹夫?我常以此为戒。隋炀帝初幸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敕云:‘捉取萤火,于宫中照夜。’所司遽遣数千人采拾,送五百舆于宫侧,小事尚尔,况其大事乎?”魏征对曰:“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亏失,古人以为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实如陛下所戒慎。” 贞观十三年,魏征恐太宗不能克终俭约,上疏谏曰:臣观自古帝王受图定鼎,皆欲传之万代,故其垂拱岩廊,布政天下。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而败俗。其故何哉?岂不以居万乘之尊,出言而莫已逆,所为而人必丛,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语曰:“非知之难,行之为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所言信矣。 贞观十六年,太宗每与公卿言及古道,必诘难往复。散骑常侍刘洎上书谏曰:“窃以今日升平,皆陛下力行所至。欲其长久,匪由辩博,但当忘彼爱憎,慎兹取舍,每事敦朴,无非至公,若贞观之初,则可矣。”太宗手诏答曰:“今闻谠言,虚怀以改。” (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 [注]①苦空:佛教语,调人世间一切皆空,凡事俱空。②万纽于谨:北宋名将。③枢机:比喻事物的关键。 6.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展开余下试题孝元帝在A于江陵B为万纽于谨C所围D帝犹讲《老子》E不辍F百寮G皆戎服以听。 7.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 “及侯景率兵向阙”的“及”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须行即骑访名山”的“须”意义相同。 B. “宰衡以干戈为儿戏”的“干戈”与《短歌行》中的“青青子衿”都出现了借代用法。 C. “不可暂无耳” “暂”与《琵琶行并序》中“如听仙乐耳暂明”的“暂”意义相同。 D. “欲出一言” “言”与《琵琶行并序》中“凡六百一十六言”的“言”意义不同。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太宗认为,君主的喜好会对群臣百姓产生影响,例如梁武帝父子崇尚浮华,喜好佛教、道教,则臣下纷纷效仿。 B. 唐太宗认为庶民百姓一句话讲得不好,都会遭到耻笑,带来损害,如果君主讲出不妥当的话,那损害就更大了。 C. 隋炀帝刚到甘泉宫的时候,责怪甘泉宫里没有萤火虫,后来官府马上派人去捕捉,送五百车萤火虫到宫殿两侧。 D. 唐太宗每次和各位公卿大臣谈到古代的治国之道,必然要责怪他们不愿回复应答,散骑常侍刘洎因此上书进谏。 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 (2)岂不以居万乘之尊,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 10. 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唐太宗君臣从历史兴替中汲取了哪些为君治国的智慧。 (二)古代诗歌阅读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西江月 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①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②。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碎琼瑶③。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蕲水:水名,流经湖北蕲春县境,在黄州附近。②障泥未解玉骢骄:障泥,是用锦或布制作的马。《晋书•王济传》:“济善解马性,尝乘一马,著连乾障泥,前有水,终不肯渡。济曰:此必是惜障泥。”③琼瑶:美玉。 11. 以下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是( ) A. 小序叙事简洁,描写生动,短短五十四个字,即写出地点、时间、景物以及作者的感受,充满了诗情画意。 B. 上片首句“照野”点明月色之佳,“横空”写出天宇之广。无限的空间,美好的自然,和诗人的襟怀融合。 C. 下片“解鞍”一句,词人借酒消愁却不胜酒力,用马鞍作枕,倚着它斜卧在绿杨桥上,表现他郁结的内心。 D. 结尾不写“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的景致,而写杜鹃的一声啼叫,留下了空白,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12. 结合全词,请简要赏析词人如何表现出黄州春景清新明丽的自然之美。 (三)古代诗歌阅读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衙郡守还① 岑参 世事何反覆,一身难可料。 头白翻折腰,归家还自笑。 所嗟无产业,妻子嫌不调。 五斗米留人,东溪忆垂钓。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就州长史任上。衙:即“衙参”,指下属参谒官长,请示公事。郡守:指虢州刺史。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写世事无常,命运难料,这是诗人参谒郡守之后的感慨,奠定了全诗基调。 B. 第三、四句写满头白发反要屈身事人,回家只能以自笑自嘲来面对当下的人生困境。 C. 第五、六句写家中无产业,家人嫌弃自己得不到升迁,都侧面表现诗人的落魄潦倒。 D. 这首五言诗把叙事、议论、抒情有机地融合于一体,语言清丽典雅,情感复杂细腻。 14. 本诗最后两句“五斗米留人,东溪忆垂钓”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最后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思想情感方面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同写秋景,《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一句有力地突出了寒秋严霜下万物蓬勃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杜甫在《登高》中以“_______”描绘了落叶纷纷的壮阔景象。 (2)《归园田居》中描写诗人房前屋后的环境的句子:“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邻船无声,冷月寂静,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 (4)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5)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一个迷离恍惚的梦游奇景,而后以“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惊惧梦醒、一声长叹的无奈。 (五)文言字词(本题共3小题,6分) 16.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A.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论语•卫灵公》) B.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陈情表》) C. 虽尤物不足以为病。(《宝绘堂记》 D. 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陶渊明集序》) 17.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爱”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 A. 爱小利而不虑其害 (《韩非子•十过》) B.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 C.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 D.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18.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被”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并序)》 A.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B. 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C.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D.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番茄一开始作为观赏植物传入中国,中国人发现它的食用价值之后,对它的热爱之情便与日俱增。番茄虽然是外来植物,但中国的环境适合它生长,尤其凉爽的北方地区,长势更旺。红彤彤、圆溜溜的番茄挂满枝头、像年节时分挂满的灯笼,惹人喜爱。于是红得像柿子一样的番茄,收获了北方人民赠予的爱称——西红柿。 可是在西方,番茄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才在餐桌上有了一席之地。大约公元前500年,阿兹特克人在丛林中发现了这种可爱的果实。后来欧洲人被这种美丽的果实吸引,将其带回欧洲。不过,番茄在欧洲人心中并不是“好果子”。番茄植株会在手上留下难闻的气味,这使得 ① ,欧洲人甚至还认为,吃掉这种神秘的红果实会变成可怕的狼人,于是把番茄叫作“狼桃”。 ② ,相传,法国有位画番茄的画家,经常面对着这美丽而“有毒”的浆果。有一天,他鬼使神差吃下了一颗番茄,之后他躺在床上回味着番茄酸中有甜的味道等待死亡。 ③ ,反而食欲大增。番茄无毒可食用的消息不胫而走。现在,无论中餐、西餐,番茄都成了菜肴中的经典角色。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 请在文中画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波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李大钊说:“人失其青春,则人无元气。”陈独秀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春向阳,不负芳华,现在过的每一天,都是余生中最年轻的一天。青春是美的,青春之美,在人的一生中是弥足珍贵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理解和思考?请写一篇以“青春之美”为题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