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1 2025-07-22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福建省泉州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7届泉州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
语文月考卷(一)
一、现代文阅读(19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不同,在我们中国“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愈推愈远,愈推愈薄,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而且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乡土社会里,地缘关系也是如此。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已”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
祠堂的功能之一是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祠堂祭祀有多种,有季祭、节祭等。不管豪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祭祀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立约族规是为了惩治违规犯律行为,借祖宗之威,禀祖宗之训。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伦理,告诫和惩罚犯错子孙,凡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这样的方式来惩戒不良行为。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这样,祠堂祭祀就成了一种精神联系的纽带。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家族成员从儿童期就受孝悌之礼等熏陶。祭祀活动既加强了血缘关系,又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从而对族中成员的行为起到榜样或约束作用。
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体现着祠堂的功能,祠堂的静文化(建筑装饰)也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装饰文化作为祠堂文化的载体,涵盖了浓厚的道德观念、地域民俗,无论是家居陈设还是建筑中的雕饰彩绘,又或是牌楼照壁都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洛阳新安县吕氏祠堂,照壁上刻画的“龙蛇龟田”象征吕氏族人要勤勤恳恳才能福临;各种各样的墀头“耕读”字样引导后人要辛勤耕作以立身立命刻苦读书以立德立行。
浏览完整试题
祠堂作为礼制性建筑,并非是文化虚构,而是从对亲生父母之爱与敬延伸到对祖父、曾祖、太祖甚至整个宗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尊亲的追溯以及对天地诸神的祭拜,关系着对人伦关系、社会结构、政治组织的理解。
(摘编自李玲《祠堂之礼:有秩序的爱》)
材料三: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电脑、网络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时代的变迁使得差序格局在现代社会呈现出新的特点。
网络的发展使得face to face的人际交往模式中增加了cmc的交往模式(基于计算机为媒介的人际交往),在cmc交往模式中,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地位进行无所顾忌的交流,真正做到畅所欲言。这种开放的交流方式正不断地淡化着传统差序格局中的等级意识。
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使得人们可以无所顾忌地宣泄自己的情绪、表达对上级的不满、批判政策的不公。于是,网络的舆论压力使得政府不得不考虑民众的意见反馈,从而制定出民主科学的决策制度。网络成为了人们宣泄的一种渠道,也提升了人们的权利意识和批判意识,从而使法制观念得到强化。
网络社会下的具有超时空特点的人际关系扩大了人们的交际范围,使得“弱关系”得到发展。虽然差序格局具有扩张性的特点即差序圈层的向外扩散,但人们的交往范围始终不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且交往的对象往往与自己有血缘或地缘的关系。血缘、地缘这些先赋性的关系称为“强关系”。与此相对的是“弱关系”,即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交往的对象来自各行各业。与差序格局中的“强关系”不一样,网上交到的朋友一般都是“泛泛之交”。
当水波纹荡及现代社会,传统的差序格局日益演化为一种“新差序格局”。我们要正确认识差序格局,逐渐淡化传统差序格局对人们的负面影响,以促使其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唯有如此,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
(摘编自黄凯妮《现代社会下差序格局的变化》)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家庭与西洋家庭的结构不同在于中国的家庭不是一个人员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会随着中心势力大小伸缩。
B. 中国家庭的亲属关系是通过生育和婚姻所发生的可包括无数人的社会关系,每个社会关系网络中都有一个“己”作为中心,每个中心都不同,并且互不交叉。
C. 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格局是“同心圆波纹式”的差序格局,处于不同波纹上的人与中心势力之间有亲疏远近之别。
D. 中国传统思想里缺乏那种以平等观念及宪法观念为基础的“自我主义”,我们信奉的是一切价值以“己”为中心的“个人主义”。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从亲缘和地缘两方面论证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点是差序格局。
B. 材料二从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与静文化(建筑装饰).两方面阐述了祠堂的功能。
C. 材料一中“一捆柴”和“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都运用了比喻,使说理形象生动。
D. 材料一的第四段与材料二的第三段都是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来证明中心论点。
3. 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
A.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
B.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C.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D. 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墨子•尚贤中》)
4. 概括材料三的论证结构,并作简要分析。
5.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传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的利弊。
【答案】1. A 2. D
3. D 4. ①特点:总分总 结构特点。
②首先总括差序格局在现代社会中呈现出新特点。
③其次,分别阐述网络 开放性、虚拟性和超时空特点给差序格局带来的影响。
④最后,正确认识差序格局,引导其理性发展。
5. ①有利于社会关系网络中成员之间的亲密交往,增强人情味。
②有利于优秀传统道德礼仪的传承,强化家族凝聚力。
③易看重对方与自己的血缘远近以及权势大小,形成以私利为中心的社会圈子。
④难以形成个体之间平等的意识,容易发生集体对个人的利益侵害或道德绑架。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围绕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展开多维度探讨。材料一通过“水波纹”比喻,精辟阐释了以自我为中心、具有伸缩性的社会关系网络;材料二以祠堂文化为切入点,展现了差序格局在礼制建筑中的具象化表达;材料三则探讨了网络时代对传统差序格局的冲击与重构。三则材料由古及今,层层递进,既剖析了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又揭示了其现代演变,构成了一幅完整的中国社会关系变迁图景。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互不交叉”曲解文意。从材料一中第二段“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可以推知,它们之间是有交叉的。
C.“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格局是‘同心圆波纹式’的差序格局,处于不同波纹上的人与中心势力之间有亲疏远近之别”张冠李戴。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是因为差序格局的伸缩性,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远近亲疏。
D.“中国传统思想里缺乏那种以平等观念及宪法观念为基础的‘个人主义’,我们信奉的是一切价值以‘己’为中心的‘自我主义’”张冠李戴,“个人主义”和“自我主义”位置颠倒,应是中国传统思想里缺乏那种以平等观念及宪法观念为基础的“个人主义”,我们信奉的是一切价值以“己”为中心的“自我主义”。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D.“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来证明中心论点”错误,材料二的第三段讲了“祠堂的静文化(建筑装饰)也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第一句“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体现着祠堂的功能”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并非与祠堂的静文化进行对比,所以这一段只有举例论证,没有对比论证。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解释为“以德行来治理,就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处在那个位置,其他星星都环绕着它”,这里,“众星拱之”恰恰体现了 以“己”(北极星)为中心的思想,其他星星都是围绕这个中心展开的。可见体现了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
展开余下试题
B.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可见体现了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
C.由“身“到“家”到“国“到“天下”,可见体现了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
D.“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体现的是一种公正精神,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材料三的论证结构特点是总分总式。
②文章共五段,第一段总括差序格局在现代社会中呈现出新特点,提到在网络化时代“时代 变迁使得差序格局在现代社会呈现出新的特点”。
③接着,二、三、四段分别从“这种开放的交流方式正不断地淡化着传统差序格局中的等级意识”“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使得人们可以无所顾忌地宣泄自己的情绪、表达对上级的不满、批判政策的不公”“网络社会下的具有超时空特点的人际关系扩大了人们的交际范围,使 得‘弱关系’得到发展”三方面论述网络时代给差序格局带来的影响。
④最后一段则是对文章的总结,“我们要正确认识差序格局,逐渐淡化传统差序格局对人们的负面影响,以促使其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唯有如此,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概括了正确认识差序格局,引导其理性发展的重要作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和材料二“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可得出:有利于社会关系网络中成员之间的亲密交往,增强人情味。
②由材料一“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和材料二“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家族成员从儿童期就受孝悌之礼等熏陶”“祭祀活动既加强了血缘关系,又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可得出:有利于优秀传统道德礼仪的传承,强化家族凝聚力。
③由材料一“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可得出:易看重对方与自己的血缘远近以及权势大小,形成以私利为中心的社会圈子。
④由材料一“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可得出:难以形成个体之间平等的意识,容易发生集体对个人的利益侵害或道德绑架。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人云:‘犹君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尧、舜率天下以仁,而人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下之所行,皆从上之所好。至如梁武帝父子,志尚浮华,惟好释氏、老氏之教。百寮皆终日谈论苦空①,未尝以军国典章为意。及侯景率兵向阙,尚书郎以下多不解乘马,狼狈步走,死者相继于道路。梁武帝及简文卒被侯景幽逼而死。孝元帝在于江陵为万纽于谨②所围帝犹讲《老子》不辍百竂皆戎服以听。俄而城陷,君臣俱被囚禁。庾信亦叹其如此,及作《哀江南赋》,乃云:‘宰衡以干戈为儿戏,缙绅以清谈为庙略。’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一言于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多言。”给事中兼知起居事杜正伦进曰:“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太宗大悦,赐彩百段。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言语者;君子之枢机③,谈何容易?凡在众庶,一言不善,则人记之,成其耻累。况是万乘之主,不可出言有所乖失。其所亏损至大,岂同匹夫?我常以此为戒。隋炀帝初幸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敕云:‘捉取萤火,于宫中照夜。’所司遽遣数千人采拾,送五百舆于宫侧,小事尚尔,况其大事乎?”魏征对曰:“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亏失,古人以为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实如陛下所戒慎。”
贞观十三年,魏征恐太宗不能克终俭约,上疏谏曰:臣观自古帝王受图定鼎,皆欲传之万代,故其垂拱岩廊,布政天下。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而败俗。其故何哉?岂不以居万乘之尊,出言而莫已逆,所为而人必丛,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语曰:“非知之难,行之为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所言信矣。
贞观十六年,太宗每与公卿言及古道,必诘难往复。散骑常侍刘洎上书谏曰:“窃以今日升平,皆陛下力行所至。欲其长久,匪由辩博,但当忘彼爱憎,慎兹取舍,每事敦朴,无非至公,若贞观之初,则可矣。”太宗手诏答曰:“今闻谠言,虚怀以改。”
(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
[注]①苦空:佛教语,调人世间一切皆空,凡事俱空。②万纽于谨:北宋名将。③枢机:比喻事物的关键。
6.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孝元帝在A于江陵B为万纽于谨C所围D帝犹讲《老子》E不辍F百寮G皆戎服以听。
7.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 “及侯景率兵向阙”的“及”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须行即骑访名山”的“须”意义相同。
B. “宰衡以干戈为儿戏”的“干戈”与《短歌行》中的“青青子衿”都出现了借代用法。
C. “不可暂无耳”的“暂”与《琵琶行并序》中“如听仙乐耳暂明”的“暂”意义相同。
D. “欲出一言”的“言”与《琵琶行并序》中“凡六百一十六言”的“言”意义不同。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太宗认为,君主的喜好会对群臣百姓产生影响,例如梁武帝父子崇尚浮华,喜好佛教、道教,则臣下纷纷效仿。
B. 唐太宗认为庶民百姓一句话讲得不好,都会遭到耻笑,带来损害,如果君主讲出不妥当的话,那损害就更大了。
C. 隋炀帝刚到甘泉宫的时候,责怪甘泉宫里没有萤火虫,后来官府马上派人去捕捉,送五百车萤火虫到宫殿两侧。
D. 唐太宗每次和各位公卿大臣谈到古代的治国之道,必然要责怪他们不愿回复应答,散骑常侍刘洎因此上书进谏。
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
(2)岂不以居万乘之尊,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
10. 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唐太宗君臣从历史兴替中汲取了哪些为君治国的智慧。
【答案】6. BDF 7. C
8. D 9. (1)陛下如果有一句话违背了道理(常理),那么,(即使)在千年之后也会损害陛下的圣德,所以这不仅仅只会对当今的百姓造成损害,希望陛下慎重。
(2)难道不是因为身处天子的尊位,说出的话没人违背自己,所做的事别人一定会听从,公道被私情淹没,礼节被欲望损毁的缘故吗?
10. ①慎所好:国君要谨慎对待自己爱好。
展开余下试题
②慎言语:作为位居四海之尊高位的国君,更要谨言慎行。
③慎终:国君治国要慎终如初。
④慎公:国君治国要公正无私。
【解析】
【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唐太宗与侍臣的对话,展现了贞观之治的治国理念。文章以史为鉴,强调君主言行对国家的影响,提倡节俭、慎言、务实。太宗以尧舜之道为准则,重视百姓利益,体现了明君的自我约束与治国智慧。魏征等人的谏言则凸显了臣子的忠诚与直谏精神,共同构建了理想的君臣关系。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孝元帝在江陵,被西魏万纽于谨包围时,他还在不停地讲论《老子》,官员们都穿着军装听讲。
“在于”引出后面的地点“江陵”,作地点状语,其后停顿,故在B处断开;
“为万纽于谨所围”是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围”是谓语,应在“围”后即D处断开;
“不辍”是“讲《老子》”的补语,其后停顿;“百寮”是下句主语,其前停顿,故在F处断开;
故选BDF。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均为“等到”。句意:等到侯景率领军队攻向皇宫。/等到要走的时候就骑上马去访问名山。
B.正确。“干戈”代指战争/“子衿”代指学子。句意:宰相把战争当作儿戏。/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
C.错误。意义不同。暂时、片刻/忽然、一下子。句意:不能片刻没有啊。/就如听到了仙乐一样,耳朵忽然一下子清亮起来。
D.正确。话/字。句意:想要说出一句话。/总共六百一十六个字。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责怪他们不愿回复应答”错误。原文“太宗每与公卿言及古道,必诘难往复。散骑常侍刘洎上书谏曰……”中“诘难往复”是指唐太宗和公卿大臣就古代治国之道相互追问辩驳,并非“责怪他们不愿回复应答”。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乖”,违背;“累”,损害;“止”,通“只”,仅仅,只是。
(2)“以”,因为;“莫己逆”,宾语前置,“莫逆己”;“溺于私情”“亏于嗜欲”,“于”表被动。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原文“下之所行,皆从上之所好”以及梁武帝父子因好释老之教致国家混乱。唐太宗认识到自己爱好应是尧舜周孔之道,如“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因君主爱好影响国家走向。因此国君要谨慎对待自己爱好。
②根据原文“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亏失,古人以为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实如陛下所戒慎”可知,人君位居四海之尊的高位,行为如果有所亏失,古人认为如同日食和月食那样,人人都能看见,陛下的确应该有所警戒。所以作为位居四海之尊高位的国君,更要谨言慎行。
③魏征指出“受命之初皆遵之成治,稍安后多反之败俗”,因居尊位易溺私情亏礼节。“非知之难,行之为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知道理解并不难,难的是做出来,做出来也不是最难的,要始终坚持着做下去才是最难的。所以国君治国要慎终如初。
④刘洎指出“当忘彼爱憎,慎兹取舍,每事敦朴,无非至公”,认为要保持国家的长久升平,君主应该忘却个人的爱憎,谨慎取舍,行事敦厚朴实,做到公正无私。所以国君治国要公正无私。
参考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左右侍臣说:“古人说:‘国君好比是盛水的容器,百姓好比是水,水的形状是方是圆决定于装它的容器,而不决定于水本身。’所以尧、舜用仁义统治天下,而人们也跟着行仁义;桀、纣用暴虐统治天下,而人们也跟着行暴虐。下边的人做的事情,都是跟着上面人的喜好。至于像梁武帝父子崇尚浮华,只喜欢佛教、道教。官僚们也都整天谈论佛经义旨,不曾把军机要务、法典制度放在心上。等到侯景率兵攻打京师时,尚书郎以下的官员,多数不会骑马,徒步狼狈逃窜,被杀死的人在路上一个接一个。梁武帝和儿子简文帝最后被侯景幽禁而死。孝元帝在江陵被西魏万纽于谨包围时,孝元帝还不停止讲《老子》,百官都穿着军服听讲。不久城被攻陷,君臣都被囚禁。庾信也感叹他们的如此作为,在《哀江南赋》中写道:‘宰相把战争当作儿戏,官吏把清谈当作国家的谋略。’我现在所喜欢的,只有尧、舜的准则,和周公、孔子的礼教,我认为就像鸟有了翅膀和鱼依靠水一样,失去它必死无疑,不能片刻没有啊!”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我每天坐朝理政,每想要讲一句话,都要想想这句话是否对百姓有好处,所以我不敢多说话。”给事中兼起居注史官杜正伦进言道:“君主办什么事,讲什么话都要记录在起居注里。我的职务是兼修起居注,所以不敢不尽忠职守。陛下如果有一句话违背了道理,那么(即使)在千年之后也会损害陛下的圣德,所以这不仅仅只会对当今的百姓造成损害,希望陛下慎重。”唐太宗听后非常高兴,赏赐他一百段彩色绢帛。
贞观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言语是表现君子德行的关键,讲话怎能草率随便呢?庶民百姓,一句话讲得不好,就会被别人记住,遭到耻笑损害。更何况是作为万乘之主的君主呢?君主决不能讲出不妥当的话来。这样做的损害是极大的,(君主)岂能和普通人相比?我常以此为戒。隋炀帝刚到甘泉宫的时候,那里秀丽的山水泉石让他称心如意,他却责怪没有萤火虫,便下令说:‘捕捉一些萤火虫到宫里来,以供晚上照明用。’于是主管部门马上派几千人去捕捉,后来从各地送来五百车萤火虫到宫殿两侧,小事尚且如此,更何况大事?”魏征回答说:“人君位居四海之尊的高位,行为如果有所亏失,古人认为如同日食和月食那样,人人都能看见,陛下的确应该有所警戒啊。”
贞观十三年,魏征担心唐太宗不能始终坚持勤俭朴素,上疏进谏说:下臣看自古以来的那些开国的帝王天子,夺得天下之后,都想把他的帝国传给后世子孙千万代,所以朝廷向天下布告政事。但是(这些帝王在)刚开始承受天命的时候,都是遵守(上面)所说的以使国家长治久安;等到国家稍微稳定之后,大多数却违背那些原则,败坏原有的制度。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不是因为身处天子的尊位,拥有四海的富有,说出的话没人违背自己,所做的事别人一定会听从,公道被私情淹没,礼节被欲望损毁的缘故吗?论语上说:“理解一个道理并不难,难的是做出来;做出来也不是最难的,要始终坚持着做下去才是最难的。”这话说得真的很正确啊。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每次和各位公卿大臣谈到古代的治国之道,必然要反复责备辩论。散骑常侍刘洎也上书发表见解,他说:“我认为如今天下升平,都是陛下精心治理国家才实现的,想要让它长久保持下去,不是靠雄辩能办到的;只能忘掉那些爱憎之情,谨慎进行现实的取舍,做每件事都要踏踏实实,一心为公,像贞观初年一样就行了。”太宗亲笔写诏书批复说:“如今听到你忠诚正直的言论,我一定虚心改正。”
(二)古代诗歌阅读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西江月
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①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②。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碎琼瑶③。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蕲水:水名,流经湖北蕲春县境,在黄
上一篇:
福建省泉州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下一篇: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福建省泉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