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盛唐气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飞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情绪,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传统上誉为“浑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 (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材料二: 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加速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南朝的“文”装点了北朝的“质”,北朝的“质”充实了南朝的“文”,“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许多外国的王侯、供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求法僧,外国的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至于外国的使臣更是络绎不绝。在宗教方面,佛教之外,伊斯兰教、祆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流行。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交流也给盛唐社会注入新的气息。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 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敝、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什么气象可言。关于盛唐经济繁荣的局面,文献不乏记载。“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元结《问进士》》“四方丰稔,百姓殷富……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郑綮《开天传信记》)从中宗神龙元年到玄宗天宝十四载,短短的五十年间,唐朝人口增幅达40%,人均粮食达到700斤。 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在思想比较自由的气氛中,诗人们可以从各方面汲取营养。李白信道,杜甫尊儒,王维崇佛。他们的不同信仰,对于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与此同时,文化也从少数士族文人手中转移到中下层庶族文人手中。这批在唐朝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比较了解社会的实际、政治的利弊和民生的疾苦。他们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敢于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盛唐文化实际上主要是这批新人创造出来的,盛唐气象也就是这批新人的气象。 (摘编自袁行霈《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朝气蓬勃作为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特征,也是盛唐诗歌与其他时代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B. 有思想性的作品应是属于人民的,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多歌唱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很少描述黑暗。 C. 盛唐气象鲜明、开朗、深入浅出,思想性和艺术性获得高度的统一,所以盛唐气象成为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 D. 在儒、释、道三教并行的唐代,诗人们可以多方面汲取营养,李白、杜甫、王维不同的诗风与其不同的信仰有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发三千丈”“与尔同销万古愁”几句虽写愁之多,愁之长,但形象充沛饱满,千愁万绪仍然开朗,给人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享受。 B. 盛唐时代和平繁荣,性情更为平易开朗,这一时期的诗歌风格与深入浅出的《国风》比较接近。 C. 盛唐气象在于形象飞动、想象丰富、情绪饱满,要有“浑厚”的风格,也就是说,形象夸大且充沛饱满的作品才算得上是盛唐气象。 D. 唐朝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成长起来的文化新人敢于冲破旧的藩篱,门阀士族长期以来垄断政治的局面因此被打破。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 ) A.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B.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C.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D.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4. 下列对材料一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运用举例论证,列举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论证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面的观点。 B. 运用对比论证,将盛唐时代与战国时代进行对比,论证盛唐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 C. 运用引用论证,引用李白、王昌龄的诗句证明盛唐气象形象的充沛饱满。 D. 运用类比论证,用蒲公英类比说明盛唐气象“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 5. 假如你是青少年盛唐文化研究会的一名成员,需要你为课题“盛唐气象的成因探析”写一份报告,请结合材料二列出提纲要点。 【答案】1. B 2. A 3. D 4. D 5. ①南北文化、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对盛唐气象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 ②和平安定、经济繁荣的社会局面,为盛唐气象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③自由开放的思想氛围,对盛唐诗人诗歌风格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④抑制门阀士族政策的实行,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他们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创造出盛唐文化。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从文学与历史双重视角剖析了“盛唐气象”这一文化现象。材料一以林庚的文艺理论为核心,通过对比《楚辞》与唐诗的风格差异,结合李白、王昌龄等诗人的作品,阐释了盛唐诗歌“蓬勃饱满”“开朗浑厚”的美学特质。材料二则从袁行霈的历史视角,分析了南北文化融合、中外交流、经济繁荣、思想自由等社会因素对盛唐气象的塑造作用。两则材料互为补充,既展现了盛唐诗歌的艺术高度,又揭示了其背后的时代根基,共同构建了对盛唐文化的立体认知。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多歌唱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很少描述黑暗”错误。由原文“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可知,原文表述是属于人民的作品有描述黑暗的,没有程度上的要求。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这一时期的诗歌风格与深入浅出的《国风》比较接近”错误。由原文“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可知,《国风》并没有此种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