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1 2025-07-22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广东省深圳市聚龙科学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深圳市聚龙科学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段考
高一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命题人:郭坛娟 审核人:王杰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以来,中国新诗人自我意识越来越鲜明,新诗也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向。
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能动、自由、有目的活动的特性。诗歌创作的主体即诗人,与一般认识的主体有共同的属性,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诗的创作主体不是一般人,而是具有系统的审美观点的诗人,他有着不同于科学家,不同于画家、音乐家,也不同于小说家、戏剧家的特殊的心理气质、美学理想。传统的小说、剧本侧重于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尽管它们所描写的对象也照样渗透着创作主体的美学追求与鲜明爱憎,但是主体一般总要隐藏到情节和场景的后面。诗歌则不然。诗歌,尤其是抒情诗,诗人总是以自身的生活经验、意志情感等作为表现的对象。抒情诗当然也有对客观现实的描写,但它不是一种照相式的模拟,客观现实在诗歌中不再是独立的客体,而是渗透着、浸染着诗人的个性特征,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了。
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的新诗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在胡适眼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一项极其相似之点,那便是一种对人类解放的要求。把个人从传统的旧风俗、旧思想和旧行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胡适把新诗的发生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的观念,得到了“五四”时代其他诗人的热烈回应。此后在新诗发展过程中,诗的主体性常常被强调。
但是强调诗歌的主体性,以诗人的主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不意味着诗人不同层次的情感都值得入诗。抒情诗以表现诗人的情感为主,但这情感不应是褊狭、妄诞的,不应与民族精神脱离,而要经过理智的思考。
诗的主体性要求诗人真诚地展示自己的内心,因而优秀的诗篇是最富于个性色彩的。然而抒情诗是否只是纯个性,纯偶然性,而毫无普遍的意义呢?不是的。优秀的诗人在创作时决不是不负责任地自由倾泻,而是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民族的特征以及自己的哲学与美学观点对之进行审视,进行加工。真正伟大的诗篇,既是高度个性化的,又涵括广泛的普遍性,也就是说在诗人唱出的具体的特定的歌声中,包含着超越诗人个人的,具有那一时代特色的,反映出民族性的人民的心声。为什么主体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往往会带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呢?这是由于抒情主体是一个单个的人,但同时也是处于一定时代、一定民族、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是人类共同性中某些特征的体现者。普希金说过:“我的永远正直的声音,是俄罗斯人民的回声。”对诗人来说,自我与时代、与人民是一致的,因为诗人本身就生活在这个时代,是人民的一员。伟大的诗人往往有一种涵盖一切的气魄:我是人民!人民是我!因此要做一个真正的诗人就要自觉地把自我与人民、与时代融合在一起,让自己的胸膛中流着民族的热血,让自己的脉搏和着时代的脉搏而跳动。这样,他的诗越是个性的,就越有普遍的价值。
(摘编自吴思敬《中国新诗理论的现代品格》)
材料二:
当前,中国新诗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局面,一方面,称为诗人的人越来越多,写诗似乎也越来越容易,越来越随意。诗坛内热热闹闹,诗坛外冷冷清清,广大读者对新诗已由不满、失望到弃之而去。
浏览完整试题
从诗的内容方面来讲,当代的诗存在着反崇高、反共性、反意义等现象,而代之以虚拟、玩世、丑陋、庸俗等。境界是诗歌的灵魂,也是价值的最终所在,它并不浮出诗歌的表层,但却以它那不可触摸的光辉照亮全诗,没有境界的诗如珠玉失去光泽。现在有些诗不但缺乏境界,甚至以庸俗、低劣、丑恶入诗。伪道德、假崇高自然应该遭到批评,但若因此舍弃以“真善美”作为生命价值的导航,那实在是一种本质性的误导。
在全球化的今天,即使发生在遥远的天涯海角的变故,也会对全球、全人类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信息时代人们的命运比以往任何历史时代都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因此,敏感的诗人不会像一只工蚁只忙碌着经营自己的巢穴,而不预见人类共同命运的走向。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新诗,转向以个人的日常生活和非常个人化的情绪的描述为主题。个人感情的抒发是诗歌的本能,但关键在于不同高度的观察引出不同高度的情感,至少诗人不应该将自己紧闭在狭小的天地间。抒发强烈的个人色彩之情并非诗歌的全部,尤其当这种感情缺乏时代感时。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诗人应当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世界形势的发展,多关心自己的国家和几千年的古老文化所可能面临的种种问题,像古今中外的许多伟大诗人一样写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命运有着深远意义的诗,用自己的作品回答什么是诗、什么是诗人的责任这样重要的问题。
(摘编自章燕《中国新诗的发展进程及其出路——诗人郑敏访谈》)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的主体性与科学家、画家、音乐家不一样,后三者没有系统的审美观点。
B. 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得到极大认同,以至当时的诗人写的新诗都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
C. 当今中国新诗出现令人尴尬的局面,其原因之一是舍弃“真善美”的生命价值而导致了境界不高。
D. 全球化的今天对于诗歌创作中的时代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诗人创作不能转向非常个人化的情绪的描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一项是 ( )
A. 《沁园春•长沙》中的“层林”“鹰”“鱼”等,表现诗人的意志情感,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
B. 如果诗人不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写出的作品就可能反映不出有时代特色的、民族性的人民心声。
C. 关于新诗创作中的个性色彩与时代性的关系,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两者并不矛盾,又都特别强调了时代性。
D. 只要中国新诗人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世界和时代,就能改变广大读者对新诗不满、失望和弃之而去的局面。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整体观点的一项是 ( )
A. “大众化诗歌率先提供一种民主开放的想象性文化空间,网络诗歌爆发出巨大的文化能量。”(光明网)
B. “我们这个时代恰恰是一个新意象新形象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时代,新的经验、新的感受与全新的视野,都和以往大不相同。”(《中国青年报》)
C. “我们今天的诗人,不应以为新诗是白话体,就与古汉语无关。诗人首先要珍惜自己民族的精神文化遗产,赋予它当代的阐释。”(中国作家网)
D. “一方面诗是心灵的产物,另一方面心灵也必然会对时代有所感应。诗人是敏感的,他们能够凭着直觉捕捉到时代的种种风云变动。”(中国诗歌网)
4. 请简要说明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假如你是学校文学社的社长,准备指导同学进行新诗创作,请结合材料,列出新诗创作需要注意的要点。
【答案】1. C 2. D
3. D 4. ①文章首先提出“新诗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向”的观点;②接着阐明新诗主体性的内涵;③然后简单介绍我国新诗主体性的发展状况;④最后详细阐述新诗发展中需要个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主体性。
5. ①创作要具有鲜明 时代特色,反映出时代和人民的心声,关切人类的生存和命运。(把自己与人民、与时代融合在一起)②坚持以“真善美”作为创作价值的导航,坚决抵制诗歌创作中存在的虚拟、玩世、庸俗等不良倾向。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后三者没有系统的审美观点”错,材料一表述是“诗的创作主体不是一般人,他有着不同于科学家、音乐家、戏剧家的特殊的心理气质、美学理想”,原文表述的是“心理气质、美学理想”。
B.“诗人写的新诗都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错,材料一表述是“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的新诗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在胡适眼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一项极其相似之点,那便是一种对人类解放的要求。把个人从传统的旧风俗、旧思想和旧行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原文强调的是胡适的观点,且主体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D.“诗人创作不能转向非常个人化的情绪的描述”错,材料二表述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新诗,转向以个人的日常生活和非常个人化的情绪的描述为主题”,原文中,早在20世纪90年代,诗人创作已经转向非常个人化的情绪的描述。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只要……就……”条件关系错,材料二表述是“诗坛内热热闹闹,诗坛外冷冷清清,广大读者对新诗已由不满、失望到弃之而去”“中国诗人应当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世界形势的 发展……用自己的作品回答什么是诗、什么是诗人的责任这样重要的问题”,由此可知选项过于绝对。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围绕“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诗人应当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世界形势的发展……用自己的作品回答什么是诗、什么是诗人的责任这样重要的问题”论述。
A.强调了诗歌的大众化。
B.强调了“新意象新形象”。
C.强调了新诗与“古汉语”“传统文化”的关系。
以上三项与材料二强调的现今中国诗人的做法无关。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共五段。
第一段“诗也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向”明确提出了观点;
第二段“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能动、有目的活动的特性”,阐明新诗主体性的内涵;
第三段“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的新诗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此后在新诗发展过程中,诗的主体性常常被强调”,简单介绍我国新诗主体性的发展状况;
展开余下试题
第四段是过渡段;
第五段“真正伟大 诗篇……具有那一时代特色的,反映出民族性的人民的心声”,论述了诗发展中需要个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主体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根据“优秀的诗人在创作时决不是不负责任地自由倾泻,而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民族的特征以及自己的哲学与美学观点对之进行审视”也就是说在诗人唱出的具体的特定的歌声中,包含 着超越诗人个人的,具有那一时代特色的,反映出民族性的人民的心声。因此要做一个真正的诗人就要自觉地把自己与人民、与时代融合在一起。让自己的胸膛中流着民族的热血,让自己的脉搏和着时代的脉搏而跳动,创作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出时代和人民的心声。(把自己与人民、与时代融合在一起)
根据“从诗的内容方面来讲,当代的诗存在着反崇高,反共性等现象,而代之以虚拟、玩世、庸俗等。境界是诗歌的灵魂,……但若因此舍弃以 ‘真善美’作为生命价值的导航,那实在是一种本质性的误导”可知,坚持以 ‘真善美’作为创作价值的导航,坚决抵制诗歌创作中存在的虚拟、玩世、庸俗等不良倾向。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碑
孙犁
①赵庄村南有三间土坯房,一圈篱笆墙,面临着滹沱河,那是赵老金的家。
②自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整天到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呆一天。看看天边的山影,看看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敛了一下,就又奔到远远的东方去了。
③“五一”以后,这里一向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一盏小小的菜油灯挂在机子的栏杆上,女儿登上机子,母亲就纺起线来。
④现在是九月底的天气,夜深了,河滩上起了风,听见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也呼打呼打地响。屋里是纺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
⑤母亲忽然听见窗户上啪啪地响了两下,她停了一下纺车,以为是风吹的,就又纺起来。立时又是“啪啪啪”的三下,这回是这么清楚,连机子上的女儿也听见了,转眼望着这里。
⑥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去,外面就有这么一声非常清楚、熟悉又亲热的声音:
⑦“大娘!”
⑧“咳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接着柱板,嘱咐着母亲:“你看你,小心点。”
⑨母亲摘下灯来,到外间去开了门,老李一闪进来,随手又关了门,说:“大伯在家吗?”
⑩“在家里。干什么呀,这么急?”
⑪“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我们又不会驶,叫起大伯来帮帮忙。”
⑫小菊听着,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了。
⑬“十几个人?他们哩?”大娘问。
⑭“在外边。我是跳墙进来的。”老李说。
⑮“那你就快点吧!”大娘向着西间喊了一声。
⑯“来了。走吧,同志。”老金已经穿好衣服,在外间等候了!
⑰大娘掩好门,回到屋里,和女儿坐在炕上。她听着,河滩里的风更大了,什么声音也听不见。
⑱风杀了,一股寒气从窗子里透进来。
⑲老金回来,他的胡子和鬓角上挂着一层霜雪。他很忧愁地说:“变天了,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要是今黑间封了河,他们就不好过来了。”
⑳一家三口,惦记着那十几个人,放心不下。
㉑早晨,天没亮,大娘就去开了门。满天满地霜雪,草垛上,树枝上全挂满了。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
㉒当大娘正要转身回到屋里的时候,在河南边响起一梭机枪。这是一个信号,平原上的一次残酷战斗开始了。
㉓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家人三步两步跑到堤埝上,朝南望着。
㉔赵老金忘记了那飞蝗一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他看见那一小队人退到了河边。当他们一看出河里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又是那么凶的时候,微微踌躇了一下。但是立刻就又转过身去了,他们用河岸作掩护,开始向三面的敌人疯狂地射击。老金看见就在那烟火里面,这一小队人钻了出来,先后跳到河里去了。
㉕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枪托敲打着前面的冰,想快些扑到河中间去。但是腿上一阵麻木,心脏一收缩,他们失去了知觉,沉下去了。
㉖老金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他们那被水湿透的衣裳,叫冷风一吹,立时就结成了冰。
㉗“你们昨晚上过去了多少人?”
㉘“二十个。就剩我们两个人了!”战士们说。“老李呢?”
㉙“李连长死在河里了。”
㉚这样过了两天,天气又暖和了些。太阳很好,赵老金吃过午饭,一句话也不说,就到河边去了。他把网放在一边,坐在沙滩上抽一袋烟。河边的冰,叫太阳一照,乒乓地响,反射着太阳光,射得人眼花。老金往河那边望过去,小麦地直展到看不清楚的远地方,才是一抹黑色的树林,一个村庄,村庄边上露出黄色的炮楼。老金把眼光收回来。他好像又看见那一小队人从这铺满小麦的田地里渡过来,纵身到这奔流不息的水里。
㉛他站立起来,站到自己修好的一个小坝上去。他记得很清楚,那两个战士是从这个地方爬上岸来的。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每次都是叹一口气。
㉜他在心里祝告着,能把老李他们的尸首打捞上来就好了,哪怕打捞上一支枪来呢!几天来只打上一只军鞋和一条空的子弹袋。就这点东西吧,他也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滩上。
㉝这些日子,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
㉞有时她到河岸上去叫爹吃饭,在傍晚的阳光里,她望着水发一会呆,她觉得她的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走了。
㉟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一直到冬天,要封河了,他还是每天早晨携带一把长柄的木锤,把那个小鱼场砸开,“你在别处结冰可以,这地方得开着!”于是,在冰底下憋闷一夜的水,一下就冒了上来,然后就又听见那奔腾号叫的流水的声音了。这声音使老人的心平静一些。他轻轻地撒着网。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
㊱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长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
一九四六年春于冀中(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围绕滹沱河展开故事,讲述了赵庄村普通村民赵老金在战士们被敌军围堵后,帮助八路军战士渡河,却导致十几名战士命丧冰河,赵老金执著打捞战士遗体遗物的故事。
B. 听到李连长的声音后,“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既写出了母女二人与李连长的熟稔,也揭示了“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开始纺织的原因。
C. “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满天满地霜雪,草垛上,树枝上全挂满了”构成了小说特定的环境;滹沱河水面结了冰,小队无法过河,却又不得不跳入河中,增加了文章的悲壮感。
D. “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写出了小菊希望通过辛勤劳作转移注意力以减轻战士牺牲的事实给她带来的巨大的痛苦,表现了她对战士们的深情。
展开余下试题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善于使用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如在战士牺牲后,一些精准的动作描写“织布”“用力”,神态描写“发呆”等传达了小菊的悲愤和痛楚,突出了小菊直爽的性格。
B. 小说精心穿插多处环境描写,比如“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既写出了天气的恶劣,也暗示着战士们将要牺牲的悲惨结局。
C. 小说结尾处写滹沱河“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运用比拟手法,寄寓了作者对八路军战士的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永垂不朽的赞美以及军民一家亲的鱼水情永存的歌颂。
D. 小说以诗化为原则,通过描写普通农村妇女战争岁月独具的时代之美,展示战争中的普通民众身上的人性美和他们朴素视角下的豪迈的革命牺牲精神。
8. “赵大娘”在文中出场次数不多,但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
9. 小说以“碑” 标题,有何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6. A 7. A
8. ①正面描写:作者通过对赵大娘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刻画出一位热情、爽利、直率的农村妇女形象。
②对比衬托:八路军战士死后赵大娘的反应和小菊的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借由小菊的矜持内敛更能衬托出赵大娘的直率和真性情。
9. ①“碑”指在河边固执打捞的赵老金,他是八路军战士战斗与牺牲的见证者和纪念者;
②“碑”喻指保家卫民的八路军英雄,昭示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永垂不朽;
③“碑”联结着军与民,象征军民一家亲的鱼水情和拥军爱民的优良传统。
【解析】
【导语】孙犁的小说《碑》融合了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壮丽的历史背景,捕捉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感受。故事通过赵老金一家与八路军战士的情感交织,展现了个人与时代的密切联系。小说善于通过环境描写增强渲染力,用滹沱河的自然景观反映出战争的残酷与人物内心的坚守,寄托了对英雄牺牲的敬意。标题“碑”象征着对无名英雄们不朽精神的纪念,成为作品精神的核心。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A.“讲述了赵庄村普通村民赵老金在战士们被敌军围堵后,帮助八路军战士渡河,却导致十几名战士命丧冰河”说法错误。应是赵庄村村民赵老金帮助八路军战士渡河,战士们被敌军围堵,十几个战士跳河牺牲。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A.“突出了小菊直爽的性格”说法错误,神态描写“发呆”等表现的应是小菊“含蓄内敛”的性格。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1)正面描写:作者通过对赵大娘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刻画出一位热情、爽利、直率的农村妇女形象。
语言描写:在得知李连长的人马需要帮忙渡河时她大声催促赵老金“‘那你就快点吧!’大娘向着西间喊了一声”。
动作描写:大娘在听出李连长的声音时,“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
神态描写:在战士牺牲后,她“哭得两只眼睛通红”,毫不掩饰心中的悲痛,也很符合她直率的性格。
这些都可以看出大娘的性格热情爽快、干脆直率。
(2)对比衬托:八路军战士死后赵大娘的反应和小菊的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借由小菊的矜持内敛更能衬托出赵大娘的直率和真性情。
小菊的反应:战士牺牲后,她“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她望着水发一会儿呆,她觉得她的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走了”,作者用了精准的动作描写如“推送”“转”“踏着”“卷着”,神态描写“发呆”和心理描写“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走了”,含蓄地传达了小菊深藏的悲愤和痛楚,符合她的形象和性格。
赵大娘的反应:在战士牺牲后,她“哭得两只眼睛通红”,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大娘的性格干脆直率,体现了普通民众身上的人性美。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
(1)从表层意义看,“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这是小说结尾的点题句,所以题目的“碑”首先指的是在河边固执打捞、不肯放弃的赵老金,赵老金的打捞就是一种无声的纪念,他之所以要在特定地点执着打捞,是因为他亲眼见证了八路军战士的战斗与牺牲。他是八路军战士的见证者和纪念者。
(2)从深层意义看,作为纪念标志的“碑”,在小说中还指以李连长为首的一队八路军战士,他们保家卫民的艰苦战斗与悲壮牺牲,是八路军战斗征程和伟大功业的一个缩影、一座丰碑。赵老金执着的打捞行为是他们被百姓深情铭记的有力证明,因此“碑”昭示着八路军的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永垂不朽。
(3)“碑”纪念的是八路军战士,而“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他“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不难发现文章主旨指向军民鱼水情,无形的“碑”承载的是拥军爱民的优良传统。
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
(一)文言文阅读(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王珪,太原祁县人也。武德中,为隐太子中允,甚为建成所礼。后以连其阴谋事,流于嶲州。建成诛后,太宗即位,召拜谏议大夫。每推诚尽节,多所献纳。珪尝上封事切谏,太宗谓曰:“卿所论皆中朕之失,自古人君莫不欲社稷永安,然而不得者,只为不闻己过,或闻而不能改故也。今朕有所失,卿能直言,朕复闻过能改,何虑社稷之不安乎?”太宗又尝谓珪曰:“卿若常居谏官,朕必永无过失。”顾待益厚。贞观元年,迁黄门侍郎,参预政事,兼太子右庶子。二年,进拜侍中。时房玄龄、魏征、李靖、温彦博、戴胄与珪同知国政,尝侍宴,太宗谓珪曰:“卿识鉴精通,尤善谈论自玄龄等咸宜品藻又可自量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每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征。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温彦博。处繁理剧,众务必举,臣不如戴胄。至于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一日之长。”太宗深然其言,群公亦各以为尽己所怀,谓之确论。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任贤》)
【乙】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孟公绰①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②而未遇无知者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节选自曹操《求贤令》)
【注释】①孟公绰:鲁国人,性寡欲,廉洁有德。②盗嫂受金:指陈平。汉高祖的谋臣陈平曾经和嫂子私通,又曾接受贿赂。魏无知了解他是个治国之才,就推荐给了刘邦,后陈平辅佐刘邦建功立业。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尤善谈论A自玄龄B等C咸宜D品藻E又可自F量G孰与H诸子贤。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稷,土神和谷
上一篇: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广东实验中学深圳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卷(无答案)
下一篇: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广东实验中学深圳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广东省深圳”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