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主持人:30多年前,您还是一个偏僻农村的教师,后来,正是您推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杂交水稻,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我想,您的探索之路,一定充满艰辛吧? 袁隆平:唉,几十年了,其间遇到的困难、挫折、失败,真是一言难尽!我的工作地点主要在试验田,常常要到田里去察看,打雷、刮风、下雨时我也去,去观察稻子倒伏不倒伏,观察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 主持人:听说,您每天都骑着摩托车去稻田观察,从1979年至今,已经骑坏了八九辆车。除了能吃苦以外,搞科学研究还有什么是最重要的? 袁隆平:我认为,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特色,就是创新,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 (摘编自《袁隆平访谈录》) 材料三: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通过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培训国际班以及出国讲学等方式传授技术,已经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现在杂交水稻已经种到了非洲等国家,并在当地不断创造出高产纪录。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2020年11月2日,位于湖南省衡南县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示范基地迎来晚稻测产,测得晚稻平均亩产为911.7公斤。加上衡南基地此前早稻测产,杂交稻突破亩产1500公斤的目标,再次打破杂交水稻单产纪录。袁隆平听到测产结果后说,下一步目标,向全省、全国水稻产区推广,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新的贡献。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先生这样评价袁隆平:“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摘编自《东方评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袁隆平身体力行,在教学中,他经常走出课堂,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这为他攻克“杂交水稻”这一难题打下了基础。 B. 袁隆平认为我国每年都在减少耕地面积,可是人口仍在递增,这进一步促使他潜心杂交水稻研究,并始终把产量放在第一位。 C. 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采用开办培训班和出国讲学等方式向外国传授技术,为世界上多个发展中国家培养了杂交水稻技术人才。 D. 2020年,中国在水稻研究上又有好消息,湖南衡南杂交水稻试验示范基地的晚稻测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再次打破水稻单产纪录。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年轻时的袁隆平对大自然及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他义无反顾地跳进了“农门”。 B. 袁隆平熟悉国外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他所做的无性杂交、环境影响等试验,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 C. 在对待科学研究的问题上,袁隆平始终秉持了创新精神,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 D. 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用其名字命名了小行星(8117),使其成为国际上广为人知的科学家。 3. 下列对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与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两者都以事写人,选取了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相关的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形象,都有序地展现出人物品质。 B. 《喜看稻菽千重浪》介绍了袁隆平边理论联系实际边教学边试验的特点。材料一突出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艰辛过程。 C. 《喜看稻菽千重浪》通过小标题和采访过程中的亲身感受来表现人物。材料一从小事和细节入手通过人生经历来塑造人物。 D. 作为人物通讯和人物传记,两则材料都基于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客观、严谨地陈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4. 袁隆平作为科学家具有哪些可贵 品质?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 5. 以上三则材料都与袁隆平院士有关,三者的写作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哦,香雪(节选) 铁凝 ①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她把滑到肩上的围巾紧裹在头上,缩起身子在铁轨上坐了下来。香雪感受过各种各样的害怕,小时候她怕头发,身上沾着一根头发择不下来,她会急得哭起来;长大了她怕晚上一个人到院子里去,怕毛毛虫,怕被人胳肢(凤娇最爱和她来这一手)。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向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②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呢?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有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展开余下试题今晚台儿沟发生了什么事?对了,火车拉走了香雪,为什么现在她像闹着玩儿似的去回忆呢?四十个鸡蛋也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爹不是盼望每天都有人家娶媳妇、聘闺女吗?那时他才有干不完的活儿,他才能光着红铜似的脊梁,不分昼夜地打出那些躺柜、碗橱、板箱,挣回香雪的学费。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说?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是哪儿来的流水声?她寻找着,发现离铁轨几米远的地方,有一条浅浅的小溪。她走下铁轨,在小溪旁边蹲了下来。她想起小时候有一回和凤娇在河边洗衣裳,碰见一个换芝麻糖的老头。凤娇劝香雪拿一件旧汗褂换几块糖吃,还教她对娘说,那件衣裳不小心叫河水给冲走了。香雪很想吃芝麻糖,可她到底没换。她还记得,那老头真心实意等了她半天呢。为什么她会想起这件小事?也许现在应该骗娘吧,因为芝麻糖怎么也不能和铅笔盒的重要性相比。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 ③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香雪也要赶路了,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脸,又用沾着水的手抿光被风吹乱的头发。水很凉,但她觉得很精神。她告别了小溪,又回到了长长的铁路上。 前边又是什么?是隧道,它愣在那里,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香雪又站住了,但她没有返回去,她想到怀里的铅笔盒,想到同学们惊羡的目光,那些目光好像就在隧道里闪烁。她弯腰拔下一根枯草,将草茎插在小辫里。娘告诉她,这样可以“避邪”。然后她就朝隧道跑去。确切地说,是冲去。 香雪越走越热了,她解下围巾,把它搭在脖子上。她走出了多少里?不知道。尽管草丛里的“纺织娘”“油葫芦”总在鸣叫着提醒她。台儿沟在哪儿?她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人,是迎着她走过来的人群。第一个是凤娇,凤娇身后是台儿沟的姐妹们。 香雪想快点跑过去,但脚为什么变得异常沉重?她站在枕木上,回头望着笔直的铁轨,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她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用手背抹净眼泪,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茎,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声音是那样奔放、热烈;她们笑着,笑得是那样不加掩饰,无所顾忌。④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哦,香雪!香雪! 1982年6月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为下文描写香雪审视铅笔盒作铺垫。 B. 香雪多么盼望同学们会再三盘问铅笔盒,表现香雪有爱炫耀的虚荣心。 C. 香雪要告诉娘铅笔盒是一个宝盒子,体现她心中有了改变命运的想法。 D. 结尾处香雪举起铅笔盒迎着人群跑去,映衬出香雪克服困难后的欢愉。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写出四周旷野的环境,烘托出香雪在夜晚错过了车站时内心的担心、害怕。 B. 句子②写出月夜下柔美庄严的景色,衬托出香雪得到铅笔盒时内心的满足愉快。 C. 句子③写欢快流动的溪水,衬托出香雪想出换铅笔盒理由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D. 句子④写群山发出的回声,表现群山因人们为香雪一家提供的帮助而感动不已。 8. “今晚台儿沟发生了什么事”这个段落,写出香雪怎样的成长环境?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以“哦,香雪!香雪!”结尾,发出这共同的欢呼可以是古老的群山、香雪的小姐妹或香雪本人。请根据小说内容补写下面的语句,要求语言得体,突出每个角色的不同情感,每空字数不超过40字 ①古老的群山会说:“哦,香雪!香雪!__________________” ②香雪的小姐妹会说:“哦,香雪!香雪!__________________” ③香雪自己会说:“哦,香雪!香雪!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白,字太白。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选自《新唐书•李白传》,有删改) 材料二: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选自《唐才子传•李白》,有删改)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时宋若思A将吴兵三千B赴河南C道D寻阳E释囚F辟 参谋G未几H辞职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古人除了使用帝王年号纪年,还常使用干支纪年。 B. 故,因此、所以,与《归园田居(其一)》中“池鱼思故渊”的“故”词义不同。 C. 为,表示被动,与《短歌行》中“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的“为”词义不同。 D. “道寻阳”与“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两句中“道”字的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州里推举有道科,李白不应举;益州长史苏颋见到李白而感到奇异,认为他已能比肩司马相如;后来李白到了长安,贺知章称赞他的诗文。 B. 唐玄宗诏命李白为翰林院供奉,皇帝曾突然心有感慨,想叫李白撰制乐章,于是召他人宫,当时李白已经醉倒,他稍稍醒酒后挥笔成文。 C. 永王李璘兵败,李白应当被处死。郭子仪为李白赎罪,皇帝就下诏将李白流放夜郎。恰逢大赦,李白回到寻阳,又因事获罪而下狱。
展开余下试题D. 李白带着醉意跨在驴身上,路过县衙门,县令十分生气,派人把李白带到公堂上审问,李白在供词中写有“贵妃捧砚,力士脱靴”等。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 (2)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 14. 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李白的形象。 (二)古体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 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①壁 辛弃疾 郁孤台②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释】①“造口”即造口镇。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兵南下,一直深入到造口。②郁孤台,古台名。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词人把眼前的清江流水和在兵荒马乱中逃难的人们流下的眼泪联系在一起,表现当时人民受到的极大痛苦。 B.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抒发了词人对收复中原的壮志受到阻碍、无法实现的感叹。 C.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表达了词人内心苦闷,只能寄情山水,逃避现实。 D. 词人在上阕抚今追昔,抒发了对中原论陷区的深切怀念;下阕词人目睹抗金事业受到重重阻力,不禁又愁绪满怀。 16. 赏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表达效果。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歌曲《我们的新时代》中有一句“天下归心相拥第一百个春天”,“天下归心”的典故与曹操《短歌行》里的“_______,_______”有关。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两句使用叠字,增添了乡村远景的平静安宁之感。 (3)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对权贵 鄙视和不肯趋炎附势的品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应用(19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青藏高原这个占我国领土面积1/7的地区,植物种类占到了1/3。有些地方甚至百年来无人涉足,植物资源被严重低估。”钟扬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这样介绍。 他扎根在此,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 对钟扬来说,采种子是一件乐事。“作为一个植物学家,我最喜欢的植物是蒲公英,如果发现它开花并且结了种子,我会用手抓一把,一摊开里面一般有200颗。我最讨厌的植物是什么呢?椰子。那么大一颗,8000颗的样本数量,我们需要两台卡车把它们拉回来。”钟扬调侃道。 然而,在西藏采集种子更多的是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29块钱的牛仔裤”,戴着一顶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 钟扬在西藏大学理学院的一位同事说:“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和惊喜并存。” “那次,我们跟着钟老师去采集高山雪莲。我们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向更高的山地挺进时,钟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这位同事回忆。 大家都建议钟扬待在帐篷里,他却说:“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我不去的话,你们更难找。你们能爬,我也能爬。”最终,钟扬带着学生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 18. 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意思都可以用成语表述,请按要求在下面横线处填上可以替换的成语。 ①“对钟扬来说,采种子是一件乐事”,“做某件事很快乐”可以用成语___________来形容。 ②“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可以用成语___________来形容。 ③“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中“最清楚”可以用成语___________来形容。 19. 下列对于文段中数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1/7”说明青藏高原面积广,“1/3”说明植被覆盖面广。 B. “手抓一把”“200颗”说明蒲公英种子个头小、重量轻、易采摘。 C. “29块钱的牛仔裤”体现了钟扬生活的朴素。 D. “5200米”“6000多米”体现采集的艰难、成绩的伟大。 20. 第二单元学习任务结束后,同学们根据学习内容,以对联的形式表达对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的崇敬之情,以下对联表达最为准确、得体的一组是( ) ①辛勤耕耘解决全球温饱 不懈探索推动国家发展(袁隆平) ②一谷倾心为饱千家而立命 百畦埋头凭勤己身以济国(袁隆平) ③区区凡夫一抓准显身手 拳拳温情千团火暖人心(张秉贵) ④勤勉娴熟本领过硬立服务标杆 耐心细致热情似火成岗位标兵(张秉贵) ⑤初心不改高原踏满足迹 使命已达拙作渗尽才思(钟扬) ⑥命途连结种子甘作探界先锋 情意牵系后生愿为接盘导师(钟扬) A. ①④⑥ B. ②③⑤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英国莱切斯特大学研究发现, ① 。即使是有运动习惯的人,长时间坐着仍然会损害健康。科学家通过对比近900名患者的活动水平和静坐时间,发现只要每天少坐90分钟, ② 。 研究人员分析了人们静坐时间和他们中等到剧烈运动等数项指标,试图找到这些因素与血糖和胆固醇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 ③ ,可能是防止II型糖尿病更有效的方式,而不仅是只注重中等强度以上的体育运动。 英国卫生部现行发布的健康指引推荐国民每天进行中等强度以上锻炼至少30分钟,每周坚持5天。中等强度锻炼,简单来说就是足以令人流汗的活动。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 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来劝说长时间伏案的办公室工作人员。每句不超过12个字。 四、作文。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劳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也塑造着人的思想品格。无论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的劳模张秉贵、时代楷模“探界者”钟扬等杰出劳动者,还是如教过两代人的山村小学教师、抗击疫情护佑生命的医护人员、春耕秋收辛勤劳作的农民等普通劳动者,他们无不彰显了劳动的崇高与美丽。习近平总书记说:“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