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材料二: 文字与文献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人类社会生产、经济活动以及社会治理的需求,是文字和文献产生的原动力。人类社会的知识创造和积累、传承和传播以及不同文明的交流和互鉴,因为文字与文献的出现,获得了突破时空局限而有效进行的可能。世界上现存于世的古文字中,只有中国古文字资料最为丰富和系统,而且也唯有中国的这一古典文字系统当今依然在传承使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古文字作为中国文字的早期历史形态,在中华文明迈向数字文明新时代的历程中,古文字传承和传播要深入思考数字时代的新要求。 依托数字化技术可改变古文字资料的储藏方式,为古文字传承、传播开辟便捷通道。中国古文字资料的载体主要是甲骨、金石和简帛等,数字化技术可使这些古文字文物以多维方式呈现出来,通过网络系统和电子媒介将珍贵的文字资料与研究者、公众分享,为古文字研究、传承和传播提供便利的条件,也能妥善解决文字文物保护和利用的矛盾。古文字的数字化还可促进各类古文字资源数据库的建立,为古文字研究获取资料提供极大便利。数据库可以从根本上突破长期以来制约古文字学发展的资料瓶颈。古文字资料获取的便捷,必将极大地提高古文字研究和学习的效率。此外,古文字数字化在相当程度上可改变古文字知识的生产方式,为全面提升古文字整理、释读和阐释水平注入强劲动力。古文字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需要语言学、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等多学科知识积累。通过数据库可以为研究者提供检索各类专题文字资料和已有研究成果的服务,节省资料收集整理的大量人力。可以预言,数字化与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会改变古文字研究的传统模式,形成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古文字研究新方法和新范式。 数字时代提供的各类传播路径和平台,可为古文字传承和传播开辟极为广阔的前景。各类传播平台让古文字走进社会、走进大众。人们可在喜闻乐见的轻松氛围中获得古文字知识。通过培育古文字传承和传播的深厚群众基础,尤其是有针对性地加强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古文字数字化传播,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远意义。 (摘编自黄德宽《数字时代古文字的传承和传播》)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语古汉字有两种构造:描摹原生形体、根据已有形体 语言意义孳生新形体。 B. 汉字的基本体系和使用规则以及各类文体和文学形式,都是由古文字奠定的。 C. 汉字书法艺术是人们在书写演变过程中超越实用功能追求装饰性和艺术性而诞生的。 D. 在世界古文字中,只有汉字历经数千载依然传承使用,其它古文字和古文献已经消失。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习近平总书记在殷墟考察时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 B. “全球汉籍合璧工程”自实施以来,致力于海外古籍调查整理项目,实现海外古籍的数字化回归,推动学术文化的国际交流互鉴。 C. 《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条例》从法律层面为殷墟保护提供支撑,建立起公安、内保、协管、网格员共同参与 群防群治体系,打造“大保护”格局。 D. 清华大学陈楠教授团队一直致力于“数字化甲骨文字绘”的研究与创作,甲骨文表情包的推广,使甲骨文研究走进人们日常生活。 4. 古文字学因其研究资料获取困难、知识创新缓慢,而逐渐成 一门“冷门绝学”,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如何扭转这一局面,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画痕 宗璞 大雪纷纷扬扬,大片的雪花一片接着一片往下落,把整个天空都塞满了。 逯冬从公共汽车上下来,走进雪的世界。他被雪裹住了,无暇欣赏雪景,很快走进一座大厦,进了观景电梯。这时再看飞扬的雪花,雪向下落,人向上升,有些飘飘然。他坐到顶,想感受一下随着雪花向下落的感觉,便又乘电梯向下。迷茫的雪把这座城市盖住了,逯冬凑近玻璃窗,仔细看那白雪勾勒出的建筑的轮廓,中途几次有人上下,他都不大觉得,只看见那纷纷扬扬的雪。 电梯再上,他转过身。他是一个很普通的计算机工程师,因母丧回南方小城去了几个月,回来后原来的职位被人占了,只好另谋出路,现在来这家公司面试。 电梯停下了,他随着几个人走出电梯。 这是一个大厅,很温暖。有几个人好奇地打量逯冬,他很快发现自己走错了地方。 正要退出,一个似乎熟识的声音招呼他:“逯冬,你也来了。”这是老同学大何。大何胖胖的,穿一身咖啡色西服,打浅色领带,笑眯眯有几分得意地望着逯冬。“你来看字画吗?是要买吗?” 逯冬记起听说大何进了拍卖这一行,日子过得不错,是同学里的发达人家。 “我走错了,提早出了电梯。”逯冬老实地说。 “来这里都是有请柬的,不能随便来。”大何也老实地说,“不过,你既然来了何不看看?我记得你好像和字画有些关系。” 大何所说的关系是指逯冬的母亲是位画家,同学们都知道的。大何又加一句:“你对字画也很爱好,有研究。”他很欣赏自己的记性。 逯冬不想告诉他,母亲已于两个月前去世,只苦笑道:“我现在领会,艺术都是吃饱了以后干的活儿。” 他们走进一道木雕隔扇,里面便是展厅了。大何想给逯冬一本拍卖公司印刷的展品介绍,又想:他反正不会买的,不必给他。逯冬也不在意,只顾看那些展品。有件董其昌《葑泾访古图》的临摹本,似是一幅雪景。他往窗外去看雪,雪还在下,舒缓多了,好像一段音乐变了慢板。又回头看画,这画不能表现雪的舒缓姿态,还不算好。 逯冬想着,自嘲大胆,也许画的不是雪景呢。遂想问一问,这是不是雪景。“葑”到底是什么植物?以前似乎听母亲说过这个字,也许说的就是这幅画。 大何已经走开,他无人商讨,只好继续看。还是董其昌的字,一幅行书,十分飘逸。旁边有人低声说话,一个问:“几点了?”他忽然想起了应试,看看表,已经太晚了,好在明天还有一天,索性看下去。 董其昌旁边挂着米友仁的字,米家,他的脑海里浮起米芾等一连串名字,脚步已经走到近人的展区,一幅立轴山水使他大吃一惊。这画面他很熟悉,他曾多次在那云山中遨游,多次出入那松林小径。云山松径都笼罩着雪意,那似乎是活动的,他现在也立刻感觉到雪的飞扬和飘落。当他看到作者米莲予时,倒不觉得惊奇了。米莲予就是他不久前去世的母亲。
展开余下试题米莲予的画旁是她的父亲米颙的一幅行书,逯冬脑子里塞满了记忆的片段,眼前倒觉模糊了。 他记得儿时的玩具是许多废纸,那是母亲的画稿,她常常画了许多张,只取一两张。逯冬儿时的游戏也常是在纸上涂抹,他的涂抹并没有使他成为艺术家,艺术细胞到他这里终止了。他随大流学了计算机专业,编软件还算有些想象力。外祖一家好几代都和字画有不解之缘,母亲因这看不见的关系,当年吃尽苦头,后来又因这看不见的关系被人刮目相看,连她自己的画都被抬高了。米莲予并不在乎这些,她只要好好地画。她的画大都赠给她所任教的美术学校,这幅画曾在学校的礼堂展览过。有的画随手就送人了,家里存放不多。 “看见吗?”大何不知何时走到他身边,“你看看这价钱!” 逯冬看去,仔细数着数字后面的零。一万两千,十二万,最后弄清是一百二十万。 大何用埋怨的口气说:“这些画,你怎么没有收好。” 逯冬不知怎样回答。母亲似乎从没有想到精神的财富会变成物质的财富。事物变化总是很奇妙的。 他又看米颙的行书。这是一个条幅,笔法刚劲有力,好几个字都不认得。他们这一代人是没有什么文化的。他念了几遍,记住两句:只得绿一点,春风不在多。 拍卖要开场了,大何引逯冬又走过一道隔扇,里面有一排排座椅,人声嗡嗡的,逐渐低落。一个人简单讲话后,开始拍卖。 轮到米莲予的那幅《松山雪意图》时,逯冬有几分紧张。母亲的画是母亲的命,一点点从笔尖上流出来的命,现在在这里拍卖,他觉得简直不可思议。 “一百二十五。”一个人报价,那“万”字略去了。 “一百三十。”又一个人报价。 逯冬很想收回母亲的作品,把这亲爱的画挂在陋室中,像它诞生时那样。可是他没有力量,现在还在找工作,无力担当责任。这是他的责任吗?艺术市场是正常的存在,艺术品是属于大家的。 “二百二十。”有人在报价。 “二百二十万!”主持人清楚地再说一遍,没有回应。主持人第三遍复述,没有回应。锤声咚地响了。《松山雪意图》最后以二百二十万的价钱被人买走。 逯冬觉得惘然而又凄然,这真是多余的感觉。他无心再看下面的拍卖,悄然走出会场。 大何跟了过来。“这儿还有一幅呢。”大何指着厅里的一个展柜,引逯冬走过去,一面说,“我们用不着多愁善感。” 展柜里平放着几幅小画,尺寸不大。逯冬立刻被其中一幅吸引,那是一片鲜艳的黄色,亮得夺目。这又是一张他十分熟悉的画,母亲画时,他和父亲逯萌都在旁边看,黄色似要跳出纸来。“是云南的油菜花,还是新西兰的金雀花?”父亲笑问,他知道她哪儿也没有去过。画面远处有一间小屋,那是逯冬的成绩,十五岁的逯冬滴了一滴墨水在那片黄色上。母亲添了几笔,对他一笑,说:“气象站。”逯冬看见了作者的名字——米莲予,还有图章,是逯萌刻的,“米莲予”三个字带着甲骨文的天真。这图章还在逯冬的书柜里。画边又有一行小字,那是米家的一位熟朋友,这幅画是送给她的,因为她喜欢。她拿着画,千恩万谢,说这是她家的传家宝。 “这画已经卖了,五十万元。”大何说。逯冬点点头,向大何致谢,走进电梯。 雪已停了,从电梯里望下去是一片白。逯冬走出大厦,在清新的空气中站了一会儿。 “明天再来应试。”他想,大步踏着雪花,向公共汽车站走去。 (有删改) 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对“雪”的描绘具有象征意味,母亲画作中飞扬飘落的雪花,是主人公逯冬洒脱恣意的内心世界的隐喻。 B. 文中详细叙述了《松山雪意图》的拍卖过程,特别是对数字的反复呈现,让读者直观感受到特定的现场氛围。 C. 为母奔丧却失去工作,艺术世家的后代却成了工程师,声称留做“传家宝”的画却被高价卖出,这些对比隐含了作者的忧思。 D. 主人公逯冬是个有自省意识的人,对《葑泾访古图》临摹本的鉴赏和对外祖手书条幅的辨识,都让他反思自己这一代人的精神特征。 6. 对小说中“大何”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何穿西服打领带,“笑眯眯”地望着逯冬,体现了身为成功人士 自得。 B. 大何邀请没有请柬的逯冬看展览,既有商人的敏感,又不乏对同学的情意。 C. 大何对逯冬的“埋怨”主要源于他的价值观念,而非对老同学现状的担忧。 D. 大何引导逯冬看另一幅画,希望老同学从迷惘失落中走出,不再多愁善感。 7. 简要分析小说中“观景电梯”的作用。 8. 小说的标题“画痕”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英,字时杰,桂阳人。五岁而孤。举正统十年进士,授御史。浙、闽盗起,简御史十三人与中官分守诸府,英守处州。而叶宗留党四出剽掠,处州道梗。英间道驰至,抚降甚众,戮贼首周明松等,贼散去乃还。天顺初,两广贼愈炽,诸将多滥杀冒功。巡抚叶盛属英督察。参将范信诬宋泰永平二乡民为贼屠戮殆尽又欲屠进城乡英驰讯悉纵去信忿留师不还英密请于盛檄信班师一方始靖潮州贼罗刘宁等流劫远近,屡挫官兵。英会师破灭之。还所掠人口数千,别置一营以处妇女,人莫敢犯。遭母忧。成化初服阕,补陕西。历陕西左、右布政使,皆推行均徭法。两广总督吴琛卒,廷议以英前在广东有威信,遂以代琛。自韩雍大征以来,将帅喜邀功,利俘掠,名为“雕剿”。英至,镇以宁静,约饬将士,毋得张贼声势,妄请用师。招抚瑶、僮效顺者,定为编户,给复【注】三年。于是马平、阳朔、苍梧诸县蛮悉望风附。而荔波贼李公主有众数万,久负固,亦遣子纳款。自是归附日众,英淳厚,然持法无所假借。与市舶中官韦眷忤,眷摭奏英专权玩贼。浔州知府史芳以事见责,亦讦英奸贪欺罔。按皆无验,乃镌芳二官,谕眷协和共事。成化二十一年卒。英为总督承韩雍、吴琛后。雍虽有大功,赠遗过侈,有司困供亿,公私耗竭。而琛务谨廉;至英益持清节,仅携一苍头之官。先后屡赐玺书、金币,英藏玺书,贮金币于库。其威望不及雍,而惠泽过之。在甘肃积军储三十万两,广四十余万,皆不以闻。或问之,答曰:“此边臣常分,何足言。”人服其知大体。 (选自《明史•朱英传),有删改) [注]给复:免除赋役。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参将范信诬宋泰/永平二乡民为贼/屠戮殆尽/又欲屠进城乡/英驰讯悉/纵去/信忿/留师不还/英密请于盛/檄信班师/一方始靖/ B. 参将范信诬宋泰/永平二乡民为贼/屠戮殆尽/又欲屠进城乡/英驰讯/悉纵去/信忿/留师不还/英密请于盛/檄信班师/一方始靖/ C. 参将范信诬宋泰/永平二乡民为贼/屠戮殆尽/又欲屠进城乡/英驰讯/悉纵去/信忿/留师不还/英密请于盛檄/信班师/一方始靖/ D. 参将范信诬宋泰/永平二乡民为贼/屠戮殆尽/又欲屠进城乡/英驰讯悉/纵去/信忿/留师不还/英密请于盛檄/信班师/一方始靖/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孤,古代通常幼而失父者称为“孤”,后来也常作幼年失去父母之称。 B. 古代丧礼规定,父母死后服丧三年,期满除服,称为“服阕”。 C. 均徭。明三大徭役之一,按民户丁粮多寡派充的各种经常性杂役。
展开余下试题D. 玺书,古代以印封记的文书。秦以后指上级发给下级的文书。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英平定叛贼,建立功劳。浙江、福建盗贼起事,他被朝廷派去守处州,招抚劝降了很多人;潮州有盗贼抢劫,他联合各部队剿灭盗贼,保护妇女。 B. 朱英为政从宽,取得成效。他接任两广总督,改变以往对少数民族的政策,采取安抚措施,使瑶族等归顺,其他地方的少数民族也纷纷归顺。 C. 朱英坚持原则,遭人诬陷。他坚持国法没有宽容的余地;他冒犯了太监韦眷,韦眷上奏诬陷他。并指使知府史芳也攻击他,但都查无实据。 D. 朱英清廉低调,明白大体。他上任时仅带一个随从;他把一些赏赐归入国库;他在甘肃等地储备了很多钱,但不声张,大家都赞他明白事务大体。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英至,镇以宁静,约饬将士。毋得张贼声势,妄请用师。 (2)雍虽有大功,赠遗过侈,有司困供亿,公私耗竭。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正月二十日晨起弄笔① 陆游 深院窗扉晓色迟,新愁宿醉两参差。 雨声欲与梦相入,春意不随人共衰。 零落残梅临小彴②,纵横野水赴清池。 物华撩我缘何事?似恐新年渐废诗。 【注】①此诗写于诗人赋闲在家之时。②彴:踏脚石或独木桥。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描绘了幽深静谧的环境,诗人深居庭院,透过窗扉看到天色,照应题目“晨起”。 B. 次句写出了诗人新生的愁绪和宿醉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C. 颔联写春天如期而至,但诗人却逐渐衰老,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年华易逝的苦闷。 D. 颈联通过描写零落凋残的梅花、纵横的野水,暗示自己对当时社会黑暗的不满。 14. 诗的尾联写法绝妙,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 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写出了青年毛泽东对未来的无穷信心和豪情壮志。 (2)曹操《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识的人。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远景镜头描绘村庄的平静、朦胧和安详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诗歌的本质是对生命的独特发现与表达。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是李白对独立人格和自由个性的追求,为此而蔑视权贵,不卑不亢。 (5)杜甫《登高》“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时光流逝而壮志未酬的感叹,抒发了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难以排遣的心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来,“累丑”一词走红网络。何为“累丑”?网友称,“累丑”就是短时间内五官没有变化,体重没有变化,皮肤没有变化,但经过连续熬夜、加班、高强度劳动、没有良好的休息后,整个人呈现出一种枯草一样被吸干的丑感。 _________。有人质疑,“累丑” 不就是“憔悴”吗,并因此痛批网友的词汇如此匮乏,简直是语言文化的退步;也有人为“累丑”声援,称其“太形象了!是超越语言、充满故事质感的表达”。 在专家看来,流行语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它的诞生和淘汰是语言的正常新陈代谢。流行词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百态,充满时代感。《咬文嚼字》杂志主编黄安靖曾表示,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形式与符号,社会生活是其内核。社会在变化,语言也会发生变化。 “累丑”的魅力在于其充满故事质感。憔悴未必丑,只表示一种面容状态,可以与疾病、饥饿等诸多原因相关。而“累丑”,讲出了憔悴的原因和憔悴的后果,暗含了人们面对生活的重担时无力打扮自己的无奈,与病痛饥饿无关。 细数近年来的网络流行词,它们之所以能够引起共情,正是因为它们的语义内涵既准确地描写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更反映了现代人的各种复杂心态。值得警惕的是,当过度游戏化、极端化的网络语言泛滥,青少年群体很容易被“流行”裹挟,丧失对真正美的语言文字的体认和感知。 16. 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B.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C.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D.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17. 下列填入上文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新词走红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关于“累丑”的讨论。 B. 伴随着新词的走红,一场关于“累丑”的讨论随之而来。 C. 新词走红的同时,一场关于“累丑”的讨论随之升温。 D. 伴随着新词的走红,随之升温的是一场关于“累丑”的讨论。 18. 下列短语中,与文中画横线的短语结构一致的一项是( ) A. 八百里秦川,以西安为界,分为东西两府,秦腔就源于西府。 B. 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我年纪还小,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 C. 上午四点过一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D. 龙船水刚刚涨过,河水中皆泛着豆绿色,翠翠抿着嘴一句话不说。 19.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欲因之梦吴越(因:介词,因为) 熊咆龙吟殷岩泉(殷:震动) B. 少无适俗韵(韵:气质、情致) 羁鸟恋旧林(羁:停留) C. 枉用相存(存:问候﹑探望) 山不厌高(厌:满足) D. 无边落木萧萧下(萧萧:草木摇落的声音) 潦倒新停浊酒杯(潦倒:政治上不得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心理韧性,就是面对困境时个体所具备的心理适应、调节和“反弹”的能力。其中“反弹力”的大小,尤能反映一个人心理韧性的强弱。巴顿将军曾说过,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他登到峰顶的高度,( 甲 )。 ①心理韧性关乎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②不断提升心理韧性,③你就能成为生活的强者,④从而满足创造美好生活的梦想。 乐观向上,是心理韧性强的鲜明特征。人的生命之旅的一个又一个站台,无不是悲欢相续、忧乐交融的。具有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生命中快乐的时光会逐渐增加,忧伤悲哀的阴影会逐步消散,前进的路上会闪烁希望。乐观,源于内心的知足。坦然于人生的不完美,满足于生活中的小确幸,不在得与失的纠缠中蹉跎岁月,不在进与退的纠结中浪费时光,就可以把每天的日子过得充盈而快乐。 拥有“成长思维”,( 乙 )。相对于“固定思维”,拥有“成长思维”的人,不回避人生的挑战,直面生活中的困境和挫折,坦然地与压力共存,积极地应对环境变化,从而使人在抗挫与解困中获得更快的成长。在生活的海洋中,有汹涌波涛,有湍急水流,还有危礁险滩, A 是不可能的。有了直面挫折的成长思维,就会对成败得失看得透、想得开、放得下,在收放自如中与自己和谐相处。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快乐、满足、郁闷、烦躁的时候,这些积极的、消极的情绪,每天都会产生,( 丙 )。发泄情绪是一种本能,管理好情绪则是一种本事。过度的情绪反应会害己伤人,而适度的情绪表达则有益于身心健康。一句看似粗鲁的“滚一边去,坏心情”,可以让你很快释怀。 心理韧性不强的人,遇到失利、挫折和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