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  2025-07-22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长郡中学2024年下学期高一适应性考试
语文
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的大脑非常奇妙。通常,大脑包括1000亿个脑细胞,每个脑细胞都同其他10000个脑细胞相互联系。这些细胞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精密的网络,在这个网络里有1000万亿个连接,正是这个网络控制着我们的言语、饮食、呼吸和行动。
虽然大脑非常复杂,但其大致外形却很简单也很对称。但奇怪的是,直到最近科研机构还认为,大脑的两半部分虽然是分开的,但却是主次有别的。他们认为,大脑左半球居于主要地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而右半球只是辅助性的,居于从属地位,有人甚至认为它是人类发展早期的遗留物。左脑是理性的,擅长逻辑思考和分析,符合我们对大脑的一切预期。而右脑是无语言能力的,擅长非线性思考和直觉判断,是一个已经退化的人类器官。
20世纪50年代,美国神经学家罗杰•斯佩里发现我们的大脑的确分为左右两半,但他指出:“对于所谓的从属或次要的右脑,之前我们认为它没有语言和书写能力、反应迟钝,有些权威人士甚至还认为它没有意识,然而实际上当大脑在从事某些智力活动时,右脑更胜一筹。”也就是说,右脑并非不如左脑,它只是不同于左脑。斯佩里写道:“大脑似乎具备两种思维模式,这两种思维模式是相互独立的,分属左脑和右脑。”左脑负责顺序推理,擅长分析和文字处理;而右脑负责整体推理、模式识别以及领会各种情绪和非语言类表达。
大脑的左右半球并不像开关那样运作,一边接通后,另一边就会断开。事实上,几乎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大脑的两个半球都会发挥作用。此外,神经科学家一致认为,在指引我们的行为、认识和理解世界以及对外部事件作出反应方面,大脑两个半球的作用截然不同。这些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指引着我们的个人生活以及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
不知为什么,人类似乎很自然地倾向于以对立的方式来看待生活。如东方对西方、火星对金星、理性对感性以及左对右。但通常情况下,我们不一定要作出取舍;如果非要如此,则会很危险。比如,只有逻辑能力而没有情感,人就会变得冷漠;而空有情感却缺乏逻辑,人就会十分伤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这样一个世界里,钟表永远不准,公车也总是晚点。说到底,阴总是需要阳。
同样,我们的大脑也是如此。它的两个半球是协同合作的,正如一个管弦乐队,任意一方缺席,都会使整个演奏十分糟糕。正如麦克马纳斯所说:“无论人们多么想孤立地看待左右大脑,它们都是一个紧密结合的单一整体,在整个大脑中协同合作。左脑知道如何控制逻辑能力,而右脑负责综观全局。把左右脑结合在一起,人们就拥有了强大的思考能力。单独使用任一半脑都会十分怪异而荒谬。”也就是说,健康、快乐、成功的生活同时取决于大脑的两个半球。但大脑左右半球功能的不同,对于个人生活和企业经营也具有指导意义。有些人更擅长逻辑思考和顺序推理,他们可能会成为律师、会计或工程师;有些人则更擅长全面的、直觉性的非线性推理,他们可能会成为发明家、演员或顾问。而且,这些个人倾向还会影响到家庭、机构或社区的组建。
我们把第一种思维方式称为左脑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具有典型的左脑特征,即顺序性、字面性、功能性、文本性和分析性。这一思维方式在信息时代大受欢迎,得到了严肃机构及学校的高度重视,其典型代表是电脑程序员。我们把另一种称为右脑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具有典型的右脑特征,即同步性、隐语性、审美性、语境性和综合性。这一思维方式在信息时代并未得到足够重视,被各个机构和学校所忽略,其典型代表是发明家和护理员。


浏览完整试题当然,要想过上满意的生活,建立高效、公平的社会,这两种思维方式都是不可或缺的。但简约主义和二元思维依然对我们存在巨大影响,总体而言,人们还是非常偏爱左脑,我们的文化也依然更为重视左脑思维,尽管右脑思维有用,但其作用还是次要的。
然而,情况还在发生变化,也许还会极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前,左脑思维是司机,而右脑思维是乘客。现在,右脑思维突然抢走了方向盘,加大油门向前奔驰,并决定我们要去哪里,以及怎样到达目的地。左脑能力往往经由大学入学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等来测评,虽然这一能力仍然必要,但已远远不够。相反,一直以来都被轻视和忽略的右脑能力,即艺术、共情、高瞻远瞩以及追求卓越的能力,将会越来越多地决定谁会“飞黄腾达”,谁将举步维艰。这是一个颠覆性的改变,但这一改变会从根本上给人以启迪。
(摘编自丹尼尔•平克《全新思维》,高芳译)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脑外形简单、结构复杂,有观点认为大脑的左半球居于主要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右半球只是辅助。
B. 左右脑各有擅长的领域,左脑擅长顺序推理,右脑擅长整体推理,它们都有可能发挥作用,无优劣之分。
C. 右脑并不擅长顺序推理,分析和文字处理,它的独特能力在于可以领会不同的情绪与非语言交流方式。
D. 人们若孤立片面地看待问题,就会变得冷漠或伤感,把左右脑结合在一起,就拥有了更强大的思考能力。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罗杰•斯佩里的观点颠覆了传统的“左脑思维”说,他认为左右脑思维相互独立又协同合作,其中模式识别由右脑负责。
B. “阴总是需要阳”告诉我们,建立高效、公平的社会,让生活更加美好,需要我们同时拥有左、右脑思维。
C. 二元思维对人们产生重大影响,信息时代,以电脑程序员为典型代表的左脑思维广受欢迎,右脑思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D. 从最后一段 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敏锐地察觉到右脑思维的地位越来越凸显,未来也需要更多的“右脑”人才。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章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
A. 早在“医药之父”希波克拉底时期,医师们就认为,与心脏同处一侧的左脑是居于主要地位的半脑。
B. 中国古代读书和写作都是从右向左的,与国际接轨后改为从左向右,巩固了左脑思维的支配地位。
C. 一台电脑的运算能力远高于地球上最敏捷的左脑,但它识别人脸的速度和准确率比不上一个幼童。
D. 国际奥林匹克竞赛是一项高水平、高标准、高规格的赛事,主要涉及数学、物理、化学、信息学等领域。
4. 这篇文本将深奥的话题论述得浅显易懂,请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5. 下列文字提到了日益兴起的AI绘画技术。请结合文章和以下文段,分析我们应如何看待该技术。
科技进步改变着行业的发展走向,AI绘画日益兴起,AI绘画是指以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为基础,利用算法、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创作或辅助绘画的绘画形式。AI绘画宣告机器向着人类艺术创造的顶峰再下一城,似乎拿捏住了人类引以为傲的审美,但远远无法取代传统画师进行绘画艺术和思想的表达。人类如何平衡AI技术崛起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仍值得不断思考。
【答案】1. D 2. A
3. C 4. ①采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多样的论证方法。如用组建管弦乐队来解释大脑两个半球需要协同合作,以律师、演员等为例具体列举了左右脑思维更擅长的职业,将深刻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
②论证语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例如“右脑思维突然抢走了方向盘,加大油门向前奔驰”,以拟人的方式突出右脑思维的重要性。
5. ①AI绘画是让计算机调取已有数据,对人类指令进行处理。类似于人的左脑对文字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所以能够进行“绘画”。
②人类的右脑擅长领会各种情绪,具有语境性和综合性,能够将个人情感融入画作当中,所以AI不能代替人类进行思想的表达。
③左右脑思维作用不同、功能互补,只有协同合作,利用AI技术的同时融入创作者的情感,才能创作出意韵深远的佳作。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人们若孤立地看待问题,就会变得冷漠或伤感”错误,强加因果;原文说的是“只有逻辑能力而没有情感,人就会变得冷漠;而空有情感却缺乏逻辑,人就会十分伤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可见“变得冷漠或伤感”是孤立看待问题的其中部分情况,并不能代表孤立看待问题所带来的一切后果。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他认为左右脑思维相互独立,其中模式识别由右脑负责”错误,张冠李戴;根据原文“斯佩里写道:‘大脑似乎具备两种思维模式,这两种思维模式是相互独立的,分属左脑和右脑。’……而右脑负责整体推理、模式识别以及领会各种情绪和非语言类表达”可知,“右脑负责模式识别”并非斯佩里的观点,而是作者的观点。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右脑思维的崛起及左右脑协同工作的意义。
A.B.均肯定左脑思维的作用。
D.说明目前我们的文化更加重视左脑思维,但这并非文章的核心观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和文章的语言特色的能力。
①原文中,作者为了说明大脑两个半球需要协同合作的道理,指出“它的两个半球是协同合作的,正如一个管弦乐队,任意一方缺席,都会使整个演奏十分糟糕”,这是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借助生活中形象可见的现象来说明大脑合作这一我们肉眼不可见的抽象理论。此外,在“有些人更擅长逻辑思考和顺序推理,他们可能会成为律师、会计或工程师;有些人则更擅长全面的、直觉性的非线性推理,他们可能会成为发明家、演员或顾问”中,作者还举了现实中不同职业的例子,来说明左右脑思维更擅长的职业。这些论证方法的运用,都将深刻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


展开余下试题②在论证语言上,为了避免陌生的科学理论给人带来的疏离感,作者充分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在“大脑的左右半球并不像开关那样运作,一边接通后,另一边就会断开”中作者将左右脑比作开关来说明两者的关系;在“以前,左脑思维是司机,而右脑思维是乘客。现在,右脑思维突然抢走了方向盘,加大油门向前奔驰,并决定我们要去哪里,以及怎样到达目的地”中将左右脑比作司机和乘客,说明现在右脑思维变得越来越重要。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探究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文段中,“AI绘画日益兴起”“AI绘画宣告机器向着人类艺术创造的顶峰再下一城”说明了AI绘画技术的兴起与发展,而这一技术之所以得以实现,是因为机器能够通过文字和大数据进行处理,归纳出固定化的绘画思路,从而进行“绘画”。
②从原文“左脑负责顺序推理,擅长分析和文字处理”“这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具有典型的左脑特征,即顺序性、字面性、功能性、文本性和分析性……其典型代表是电脑程序员”中,我们可以看出AI绘画就如同人的左脑一样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实现技术可能性。文段中指出“似乎拿捏住了人类引以为傲的审美,但远远无法取代传统画师进行绘画艺术和思想的表达”,这说明AI绘画固定、死板的固定处理模式,并不能进行情感和艺术的表达。而根据原文“而右脑负责整体推理、模式识别以及领会各种情绪和非语言类表达”“这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具有典型的右脑特征,即同步性、隐语性、审美性、语境性和综合性”可看出,人类因为拥有右脑,擅长领会各种情绪,具有语境性和综合性,能够将个人情感融入画作当中,从而能够创作出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
③文段最后,作者并没有对AI绘画进行完全的肯定或否定,而是指出“人类如何平衡AI技术崛起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仍值得不断思考”,结合文章中对左右脑的观点“要想过上满意的生活,建立高效、公平的社会,这两种思维方式都是不可或缺的”等,我们可得到启发:左右脑思维作用不同、功能互补,只有协同合作,利用AI技术的同时融入创作者的情感,才能创作出意韵深远的佳作。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场上
何士光
在我们梨花屯乡场,冯幺爸,这个四十多岁的汉子,是一个出了名的醉鬼,一个顶没价值的庄稼人。现在呢,却站在两个女人的中间,等候大队支书问话,为两个女人的纠纷作见证。
“冯幺爸!吃早饭的时候,你是不是牵着牛从场口走过?”支书曹福贵这样问。
冯幺爸伸手搔着乱蓬蓬的头发,嬉皮笑脸地说:“一条街上住着,吵哪样哟!”
人们哄的一声笑了。这时小小的街子上已聚着差不多半条街的人了。
他身旁那个矮胖的女人,是罗二娘,冷笑起来了——她这是向着她对面那个瘦弱的女人来的。在梨花屯乡场上,罗二娘仿佛就是一个贵妇人,因为她男人是乡场上食品购销站的会计,她是一个卖肉的……没有人相信那瘦弱女人的娃儿,敢招惹罗家。瘦弱女人的男人任老大,是一位老实巴巴的民办教师,同罗家咋相比呢?大家都知道是罗二娘在欺侮人,都为任老大女人的不平和担心……
“冯幺爸!我那娃儿,实在是没有……”任老大女人怯生生地望着冯幺爸,恳求他。
罗二娘一下子就把话接过来了:“没有!没有把人打够是不是?”
“吵,是吵不出一个名堂来的,罗二娘!”曹支书止住了她。他说:“既然任老大家说冯幺爸在场,就还是让冯幺爸来说。——冯幺爸,你说!”
“今天早上呢,”冯幺爸有些慌了,说,“我倒是在犁田……今年是责任田!”
看样子,他当时是在场的,他是不敢说。他有大小六个娃儿,每到秋天,只分了那么一点点粮食。还不到春天,就得缠着曹支书要回销粮,再以后呢,就涎着脸找人接济,借半升苞谷,或是一碗碎米。他咋敢随便得罪人呢?你以为,得罪罗二娘,就只是得罪她一家是不是?不,得罪了姓罗的一家,也就得罪了梨花屯整个上层!如果你得罪了罗二娘的话,你就会发觉商店的老陈也会对你冷冷的,于是你夜里会没有煤油点灯,也不知道该用些什么来洗你的衣裳;更不要说,在二月里,曹支书还会一笔勾掉该发给你的回销粮,使你难度春荒……
冯幺爸艰难地笑着。
“冯幺爸!”曹支书上前一步说:“你真在场,就说在场;要是不在,就说不在!要向人民负责!”
曹支书说话是很懂得一点儿分寸的,但正是因为有分寸,人们也就不会听不出来,这是不露声色地向冯幺爸施加压力。
冯幺爸不开口,干脆往旁边走了几步,在一处房檐下蹲下来,抱着双手,闷着,眼光直愣愣的。
小小的街头一时间沉寂了,只见乡场的上空正划过去一朵圆圆的白云,燕子低飞着,不住地凋啾……远处还清楚地传来一声声布谷鸟的啼叫。
稍一停,罗二娘就扯开嗓子骂起来。
“咦——!冯幺爸,你哑啦?是一条狗呢,也还要叫几声!”
罗二娘一会儿双手叉腰,一会儿又顿足,拍腿,还一声接一声地“呸”,往冯幺爸面前吐口水。
“依我说呢,”曹支书又开口了,“冯幺爸,‘四人帮’都粉碎四年了,要讲个实事求是才行……”
他劝呀劝的,冯幺爸终于站起来了。
“我冯幺爸,”他向着大家,说得慢吞吞的,“在这街上算不得一个人……不消哪个说,像一条狗!……我穷得无法——我没有办法呀!”
他这是怎么啦?人们很诧异,都静下来,望着他。
“去年呢——”他接下去说,“谷子和苞谷合在一起,我多分了几百斤,算来一家人吃得到端阳。那时呢,洋芋也出来了。去年国家没有硬喊我们把烂田放了水来种小麦,田里的水是满荡荡的,这责任落实到人,往后有谷子挞,有苞谷扳……”
罗二娘打断他说:“冯幺爸,你要扯好远呀!”
万没料到,冯幺爸猛地转过身,也把脚一跺,眼都红了,敞开声音吼起来:“曹支书!今年的回销粮,给不给随便你!”
人们从来没有看见冯幺爸这样凶过,一时都愣住了!
“我冯幺爸要吃二两肉不?”他自己拍着胸膛回答,“要吃!——这又怎样?买!等卖了菜籽,就买几斤来给娃娃们吃一顿,不找你姓罗的就是!反正现在赶场天照样有猪杀,这回就不光包给你食品站一家,敞开卖的,就多这么一角几分钱,要肥要瘦随你选!”
“冯幺爸!你……?”
“你又怎样?——未必你敢摸我一下?——幸得好,国家这两年放开了我们庄稼人的手脚,哪个敢跟我再骂一句,我今天就不客气!”
曹支书插进来说:“吔,冯幺爸——”
冯幺爸一下子就打断了他:“你那些鬼名堂哟,收拾起走远点!——送我进管训班?支派我大年三十去修水利?现在不行啰!做活路——国家这回是准的,我看你又把我咋个办?”
“你、你……”
“你什么!——你不是要我当见证?我就是一直在场!罗家的娃儿捡了任老大家娃儿的东西,不但说不还,别人问他一句,他还一凶二恶的,来不来就开口骂!哪个打他啦?任家的娃儿不仅没有动手,连骂也没有还一句!”
这一切是这样突如其来,大家先是一怔,跟着,男男女女的笑声像旱天雷一样,一下子在街面上炸开。这雷声又化为久久的喧哗和纷纷的议论,冯幺爸这家伙蹲在那儿大半天,原来还有这么一通盘算,平日里真把他错看了!
大家见他头也不回地走了。望着他那宽大的背影,大家又想起来,不错,从去年起,冯幺爸是不同了,他不大喝酒了,也勤快了。他那一双大码数的解放鞋,不就是去年冬天才新买的?穿上了解放鞋,这就解放了,不公正的日子有如烟尘,早在一天天散开,乡场上也有如阳光透射灰雾,正在一刻刻改变模样,庄稼人的脊梁、正在挺直起来……


展开余下试题(摘编自《人民文学》,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罗二娘是乡场上食品购销站会计的老婆,是一个卖肉的,影响着当地农民群众的生活,因此,她在乡场上的地位是不容小觑的。
B. 在罗二娘与任老大女人发生争执时,曹支书止住了罗二娘,在面对这场纠纷时,他并没有当缩头乌龟,而是在想办法解决问题。
C. 乡民们都知道是罗二娘在欺负人,但大家也都只是围着看热闹,这与鲁迅笔下的看客很相似,表现了乡民的冷漠、愚昧与麻木。
D. 罗二娘骂冯幺爸连狗都不如,这一骂,让他的意识突然觉醒,直面曹支书。从这一刻开始,他与罗二娘和曹支书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冯幺爸“嬉皮笑脸”开头,到默不作声到奋起反抗,都压缩在一个场面中去展现,使得情节集中、紧凑。
B. 文章中的“责任田”“食品购销站”“回销粮”“管训班”等词语,都指向一定的历史时期,凸显了时代背景。
C.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乡场的上空正划过”的白云、凋啾的燕子以及远处布谷鸟的啼叫声,烘托了现场凝重的气氛,为后文冯幺爸爆发蓄力。
D. 本文主要采用全知视角叙事,但叙述中能够巧妙转化视角,使小说能够全方位地展现变革后农村社会的现实风貌。
8. 汪曾祺说“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9. 有人评价何士光的小说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着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6 A 7. D
8. ①文章运用了大量的口语化语言,如“扯好远呀”“收拾起走远点”等,使小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贴近读者的生活。
②小说人物所言皆为乡村日常生活之事,所体现的人物性格也为乡村常见之人的性格,如冯幺爸的老实懦弱,罗二娘的泼辣和蛮横,人物语言生活气息浓郁。
③对乡场环境的描写,如“乡场的上空正划过去一朵圆圆的白云,燕子低飞着,不住地调啾……远处还清楚地传来一声声布谷鸟的啼叫”,充满了乡村的生活气息。
④小说中对人物的称呼也很有特色,如“冯幺爸”“罗二娘”“曹支书”等,体现了乡村的地域特色和人际关系。
9. ①“大处着眼”指小说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社会的变革这一重大主题,具有时代意义。通过描写冯幺爸在乡场上的经历,展现了农村社会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
②“小处着墨”指小说从细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腻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如冯幺爸从一开始的“嬉皮笑脸”“闷着,眼光直愣愣的”到后来的“猛地转过身,也把脚一踩,眼都红了,敞开声音吼起来”,表现了他从懦弱到勇敢的转变过程。
③小说以小见大,通过冯幺爸这一个普通农民的经历,反映了整个农村社会的变革,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
【解析】
【导语】《乡场上》通过描写梨花屯场上冯幺爸的故事,生动展现了农村社会的复杂人际关系和时代变迁。小说以冯幺爸的转变为主线,从他最初的懦弱到最终的勇敢反抗,揭示了农民在新政策下逐渐觉醒和自我解放的过程。作者何士光通过细腻的语言和真实的生活场景,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农村社会的现实风貌和人情冷暖。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B.“他并没有当缩头乌龟,而是在想办法解决问题”错误。文中说罗二娘和曹支书同属梨花屯的上层,得罪了罗二娘也就得罪了曹支书,曹支书此刻的用意是想借冯幺爸的证词帮罗二娘说话,并非想真正解决问题。
C.“这与鲁迅笔下的看客很相似,表现了乡民的冷漠、愚昧与麻木”错误。文中乡民们并非冷漠、愚昧与麻木,他们只是畏惧罗二娘背后的势力,不敢轻易得罪她,与鲁迅笔下的看客不同。
D.“罗二娘骂冯幺爸连狗都不如,这一骂,让他的意识突然觉醒”错误。冯幺爸的意识觉醒并非因为罗二娘骂他连狗都不如,而是国家政策的变化让他挺直了脊梁,有了底气去面对罗二娘和曹支书。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叙述中能够巧妙转化视角”错误。文中全部使用全知视角叙事,并没与转换叙述视角。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由原文“冯幺爸,你要扯好远呀!”“你那些鬼名堂哟,收拾起走远点!——送我进管训班?支派我大年三十去修水利?现在不行啰!做活路——国家这回是准的,我看你又把我咋个办?”可知,文章使用了大量的方言和口语表达,这些词汇和短语直接取材于农民的日常对话,使小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文中各个人物的对话非常符合他们的身份背景和社会地位。例如,冯幺爸最初表现出的胆小怕事、不敢直言,以及后来在曹支书的鼓励下爆发出来的勇气和正义感,都通过他前后截然不同的言语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罗二娘则通过她的尖酸刻薄、咄咄逼人的话语展现了其在乡村中的强势形象。这些个性鲜明的语言,丰富了人物形象,使人物语言更具浓郁的生活气息。
作者通过对乡场环境的细腻描绘,如“乡场的上空正划过去一朵圆圆的白云,燕子低飞着,不住地调啾……远处还清楚地传来一声声布谷鸟的啼叫”,营造了一幅宁静祥和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这样的环境描写不仅为故事提供了一个具体的背景,同时也反映了乡村生活的节奏和氛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小说中对于人物的称呼也极具特色,比如“冯幺爸”、“罗二娘”、“曹支书”等,这些称呼不仅仅是简单的名字,它们背后蕴含着深厚的社会关系网和文化内涵。在中国农村,人们往往习惯根据辈分、职业等因素来称呼他人,这种方式既表达了对对方的尊重,也是乡村社会结构的一种反映。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写作特色的能力。
大处着眼:由原文“‘四人帮’都粉碎四年了”“去年国家没有硬喊我们把烂田放了水来种小麦,田里的水是满荡荡的,这责任落实到人”“这回就不光包给你食品站一家,敞开卖的”可知,小说以中国特定历史时期为背景,即“四人帮”被粉碎后的四年。这一时期,国家的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实行责任田、放开农产品市场等改革措施。这些政策的变化对农村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小说通过冯幺爸的经历和变化,生动地展现了这一时代变革。“大处着眼”指小说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社会的变革这一重大主题,具有时代意义。
小处着墨:小说以冯幺爸这个小人物为中心,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他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冯幺爸一开始是一个出了名的醉鬼,一个顶没价值的庄稼人,他胆小怕事,不敢得罪人。在两个女人的纠纷中,他因为害怕得罪罗二娘和曹支书,不敢说出真相。但是,随着小说的发展,冯幺爸的性格逐渐发生了变化。他在曹支书的劝说下,想起了国家政策的变化和自己生活的改善,终于鼓起勇气,勇敢地说出了真相。这个过程中,小说通过冯幺爸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以及最终的觉醒和勇敢。例如,冯幺爸一开始“伸手搔着乱蓬蓬的头发,嬉皮笑脸地说”,表现出他的胆小和无奈;后来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湖南省长沙”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