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  2025-07-22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吉林省长春市博硕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长春博硕学校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
高一年级阶段性考试 语文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现代文阅读(13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暮 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网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浏览完整试题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描写细腻传神,“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表现了母亲爽朗的性格。
B. “她”是城市里富有的暮年女性形象,与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年女农民工形成对比,“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心灵的启示。
C. 本文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枯燥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有意味。
D. 小说寓朴素平实的情节于简约凝练的文字中,字里行间散发着生活的味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富有艺术魅力。
2. 请简要说明小说标题的深刻意蕴。
3. 请探究年轻人喊“妈”这一情节设置的表达效果。
【答案】1. A 2. ①“暮鼓”即“暮色中的鼓声”,临近结束而又坚强有力。②“暮鼓”象征打工母亲,人已暮年却不屈服现实。③“暮鼓”揭示 “她”受到心灵的警醒,生活应老而不衰不报怨不消沉。
3. ①丰富了母亲的人物形象,侧面展现了外来农民工生存的艰辛。②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前后的反差造成戏剧性效果,精彩奇妙。③既符合实际生活,又能引人深思揭示主题,震撼读者的内心世界。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A项,“表现了母亲爽朗的性格”不够准确,母亲用手挡儿子,抢先咬胡萝卜,都是为了阻止儿子用大胡萝卜换她手中的小胡萝卜,为了让儿子吃大胡萝卜,这一情节表现了母亲对儿子深厚的爱。故选A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概括作品主题,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意蕴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小说标题的含义、手法、主题表达等角度思考。本文的标题为“暮鼓”,表层含义就是指暮色中的鼓声,“暮”说明临近结束,而“鼓”又给人坚强有力的感觉,能够使人警醒,催人奋进。从文中来看,与“暮”相关的有“她”和农民工的母亲。农民工母亲已经年老,生活艰辛,但并没有表现出对命运的屈从,和年轻的儿子一起打工,没有任何抱怨,在农民工母亲身上体现出了人到暮年却不屈服现实的倔强品格,可见小说标题“暮鼓”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了农民工的母亲;从表达主题的角度来看,“暮鼓”使人警醒,农民工母亲虽然年老而生活态度积极,小说中写到“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而鼓声“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意味着同是暮年的“她”从农民工母亲身上得到了警醒,那就是面对生活应具有老而不衰、不抱怨、不消沉的态度。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和表现手法,探究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探究年轻人喊“妈”这一情节设置的表达效果,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找到这一情节所在位置,然后结合上下文,从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题表达等角度进行分析。小说写年轻人喊“妈”的情节在第五段,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来看,小说上文写了“她”看到的农民工母亲的形象,短发“灰白色”,“皱纹深刻”,“脸木刻一般”,吸烟,“咳着喘着”,完全像一个老头,只有年轻人喊的一声“妈”才让小说中的“她”和读者明白这是一位母亲,一方面丰富了母亲的形象,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农民工生存的艰辛。从情节发展来看,当时路上只有“她”和一个“老头”,年轻人的这一声“妈”喊的是到底是谁?不得而知,这就设置了悬念,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从主题表达的角度来看,“老头”居然是“妈”,前后的巨大反差形成了戏剧性的效果,让人感震撼,虽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既符合实际生活,又能引人深思,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点睛】第2小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这类题目解答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看标题内容,包括标题的本义和深层含义:是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第二思考与主旨的关系:是否文眼,能否揭示主旨,阐明文章中心;第三如果是写人的文章,要思考与人物的关系,是否显示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态度;第四看修辞手法:是否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有什么特殊含义;第五,综合上述思考得出结论。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劝学(节选)
荀子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①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③,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展开余下试题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④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⑤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⑥,问一而告二谓之口赞⑦。傲,非也;口赞,非也;君子如向⑧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⑨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注】 ①数:术,即方法、途径,这里引申为“科目”。②没:同“殁”,死亡。③大分:大的原则、界限。④箸:通“著”,显明。⑤蝡:同“蠕”,微动。⑥傲:浮躁。⑦口赞:形容言语繁碎。⑧向:通“响”,回音。⑨方:仿效。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B.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C.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D.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指经书,先秦“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但《乐》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
B. “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而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
C. 小人,通常指儒家定义的“君子”的反义词,儒家对小人的定义,指像小孩子那样说翻脸就翻脸,说变脸就变脸,出自孔子“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说。
D. 学者,“学”者,觉也,系指通过学问觉悟之人,即专门从事某种学术体系研究而通达智慧的人。
6.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荀子认为,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人应该终身学习。
B. 学习不应该停留在表面,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应该入耳入心,贯彻到行动中,表现在举止上。
C. 在荀子看来,《礼》是基础,《诗》《书》《礼》《乐》《春秋》涵盖了天地之间所有学习的内容。
D. 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接近贤师,这样也就能养成崇高的品德并获得广博的知识,也能通晓世事了。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2)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答案】4. B 5. D 6. C
7. (1)所以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丢的。
(2)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这句话 意思为:君子的学习,有益的东西进入耳中,记在心中,贯彻到全身,表现在举止上。
本题中,“君子之学”为一个完整的句子,“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宜断开,“也”为句末语气词,应在后面断开,可排除AC;根据对称结构和并列关系可知,“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为对称的句子结构,所以这些词之后都应该断开,由此排除D项。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D项,“指通过学问觉悟之人”说法错误,“学者”为古今异义词,在这里指的是求学之人。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项,“《礼》是基础”说法不当,原文说的是“终乎读《礼》”“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学习到《礼经》就可以停止了,可见《礼》是学习的高级阶段,而不是基础。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本题关键词有:
(1)数:路径;有终:有尽头;若:如果;须臾:片刻。
(2)以:连词,表目的;美:完善;以为:把……作为。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结?答案是: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从诵读《尚书》《诗经》等经典开始,到阅读《礼记》为止;从学习的意义来说,是从做一个读书人开始,到成为圣人为止。诚心积累,长期努力,就能深入,学到老死然后才停止。所以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丢的。致力于学习,就成为人;放弃学习,就成了禽兽。所以说,《尚书》是政事的记载;《诗经》是和谐的音乐所附丽的篇章;《礼记》是行为规范的要领、具体准则的总纲。所以学到《礼记》就到头了,这可以叫作达到了道德的顶点。《礼记》肃敬而有文饰,《乐记》中正而又和谐,《诗经》《尚书》内容渊博,《春秋》词意隐微,存在于天地之间的道理都包括在这些典籍中了。
君子的学习,有益的东西进入耳中,记在心中,贯彻到全身,表现在举止上。所以他稍微说一句话,稍微动一动,都可以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小人的学习,只是从耳中听进去,从口中说出来。口、耳之间才不过四寸罢了,怎么能够靠它来完美七尺长的身躯呢?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别人没问就去告诉的叫作急躁,别人问一件事而告诉两件事的叫作唠叨。急躁,是不对的;唠叨,也是不对的;君子回答别人,就像回声应和原声一样。
学习没有什么比接近良师益友更便利的了。《礼记》《乐记》虽记载了法律制度,却没有详细阐明其中的道理;《诗经》《尚书》虽记载了古代的事理,却不能切合今天的实际;《春秋》文字简约,因而不能使人很快明白其中的道理。效法良师益友并且学习君子的学说,就能培养出崇高的品质,学到广博的知识,通晓天地人间的事理。所以说,学习没有什么比接近良师益友更便利的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白日沦西河①,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②。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③,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注】①河,一作阿。阿:山曲。②景:通“影”。③和:指交谈。
8.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笔四句,状写遥月清辉,浩荡夜空,勾勒出一幅澄澈清冷的东岭月夜图。
B. 半夜凉风入户,枕席寒意可感,气候变化,秋夜漫长,因此诗人夜不成眠。
C. 第六联的“掷”字,极具力度感,形象写出了光阴流逝,不为人停息片刻。
D. 诗中素月辉景之境与内心的情感融为一体,表现出了诗人独特的人生体验。
9. 诗歌末句的“悲凄”暗含了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8. B 9. ①感伤知音难觅。“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两句,体现了作者的孤独与凄凉。②慨叹时光易逝。“日月掷人去”一句,表现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感伤。③悲叹有志难酬。“有志不获骋”一句,表达作者空怀壮志不得施展的伤感。


展开余下试题【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秋夜漫长,因此诗人夜不成眠”错,应是诗人不能成眠,才感觉秋夜漫长。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诗歌尾联“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意思是,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分析“悲凄”的原因,要结合整首诗的理解。
“气变悟时易”“日月掷人去”,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 人停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时节变换,时光飞逝,令作者感伤;
“有志不获骋”,空怀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悲叹有志难酬;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抒发了世无知音的感伤,体现了作者的孤独和凄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8小题,16分)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先描写仰视之景,后描写俯瞰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邶风•静女》中运用移情于物的写法,描写男主人公爱屋及乌的情感,表达对女主人公的喜爱,别具真率纯朴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涉江采芙蓉》中写主人公遥望故乡的方向,归乡之路绵延无尽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煜《虞美人》一词中,诗人感慨时光消逝,直接抒发亡国之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曹操《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中写姑娘思念情人的句子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贤才。
(6)《鹊桥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一相逢”与“无数”形成对比,写出了牛郎、织女七夕相会胜似人间长相厮守的美好。
(7)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写作者归田后决心躬耕自食、固守节操 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论语》中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两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鹰击长空 ②. 鱼翔浅底 ③. 匪女之为美 ④. 美人之贻 ⑤. 还顾望旧乡 ⑥. 长路漫浩浩 ⑦. 小楼昨夜又东风 ⑧.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⑨. 青青子衿 ⑩. 悠悠我心 ⑪. 金风玉露一相逢 ⑫. 便胜却人间无数 ⑬. 开荒南野际 ⑭. 守拙归园田 ⑮. 吾尝终日而思矣 ⑯.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鹰、女、贻、衿、须臾。
三、选择题组(本题共6小题,15分)
11.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金就砺则利
B. 𫐓以为轮
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古义,金属的刀类;今义,金属。句意: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
B.古义,把……制成;今义,认为。句意:用火烘烤使它弯曲,把它做成车轮。
C.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句意: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D.古今同义,均指“风和雨”。句意: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
故选D。
12. 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何陋之有
C.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判断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
A.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B.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句意:有什么简陋的呢。
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句意:不知道句子的停顿,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D.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然而不王者,未有之也”。句意: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
故选A。
13. 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契阔谈讌,心念旧恩②故木受绳则直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④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⑤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⑥君子生非异也 ⑦吾尝跂而望矣
A. ①②③ B. ①⑤⑥ C. ②④⑦ D. ③⑤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通假字的能力。
①“讌”,通“宴”,宴饮。句意: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重温那往日的恩情。
②无通假字。句意: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
③无通假字。句意: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④无通假字。句意: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⑤“有”,通“又”;“暴”,通“曝”,晒干。句意: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
⑥“生”,通“性”,资质、秉性。句意: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
⑦无通假字。句意:我曾经踮起脚远望。
综上,①⑤⑥含有通假字。
故选B。
14. 下列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故木受绳则直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④金就砺则利
⑤非能水也 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⑦积善成德 ⑧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A. ①⑧/②③/⑤⑦/④⑥
B. ①④/②⑥/③⑦/⑤/⑧
C. ①④/②/③⑤⑧/⑥⑦
D. ①③/②⑥/④⑦/⑤/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直”是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②“上”是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③“高”是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④“利”是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⑤“水”是名词作动词,游泳;
⑥“日”是名词作状语,每天;
⑦“善”是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⑧“利”是形容词使动,使……快。
①④/②⑥/③⑦/⑤/⑧分别为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名词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故选B。
15.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科举考试由“六部”中吏部主管,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B. 字,古人幼时取字,成年取名。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或尊敬,如“刘文静字肇仁。”
C. 高祖,属于庙号。庙号是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立的名号。
D. 谥号是人死后,朝廷根据他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给予的一个称号。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科举考试由‘六部’中吏部主管”错误。科举考试由礼部负责。
B.“字,古人幼时取字,成年取名”错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吉林省长春”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