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1 2025-07-22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5小题,共15分)
1. 下列各项中,加横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慰藉(jiè) 罅隙(xià) 摈弃(hìng) 管弦(xián)
B. 商贾(gǔ) 木讷(nè) 嘲哳(zhā) 讪笑(sàn)
C. 笨拙(zhuō) 荫庇(yìn) 訇然(hōng) 窸窣(sū)
D 兴奋(xīng) 罢黜(chù) 渌水(lǜ) 剡溪(shàn)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摈弃”的“摈”,应读作“bìn”。
B.“讪笑”的“讪”,应读作“shàn”。
D.“渌水”的“渌”,应读作“lù”。
故选C。
2. 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万户侯,本指食邑万户的封侯者,是汉代非皇族官员能获得的最高爵位,《沁园春》一诗中借指大军阀、大官僚。
B. 山水田园诗派出现于南北朝时期,以描写山水风光或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其代表诗人是陶渊明和谢灵运。
C. 一般认为,豪放和婉约是词的两种典型风格。前者的代表词人有苏轼和辛弃疾,后者代表词人有李清照和姜夔。
D. “五陵”指汉代高、惠、景、武、昭五个皇帝的陵墓,在长安附近,关中的富家豪族多聚居在这一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山水田园诗派出现于南北朝时期”错误。山水田园诗派出现于盛唐时期,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故选B。
3. 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安时期的作品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慷慨悲凉,史称“建安风骨”。
B. 杜甫在成都结庐而居的几年,是他人生中最为安定的时期,这个时期杜甫写作了很多山水田园诗,抒发了乡居归隐的乐趣。
C.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重要的转折点,被贬黄州后,苏轼的创作由慷慨激昂的报国热情转向淡泊旷达的人生思考。
D. “新乐府运动”由杜甫、白居易等唐代诗人倡导,主张恢复诗歌与汉乐府时一样的讽喻时事、传递民情的作用,因用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写作,故名新乐府。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新乐府运动’由杜甫、白居易等唐代诗人倡导”说法错误,主要倡导者应是白居易、元稹等。
故选D。
4.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从巅峰跌落到尘土的那段峥嵘岁月,让他不愿回首。
B. 亲人的离世,总是让人司马青衫,情难自已。
C. 远远望去,辽阔的海面澄碧湛蓝,云蒸霞蔚。
D. 他在领导面前总是一副摧眉折腰的样子,毫无自尊。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句子中描述主人公经历从巅峰到低谷的过程,属于不平凡且充满变故的岁月,因此成语使用正确。
B.司马青衫:司马的衣衫为泪水所湿。形容极度悲伤。这个成语侧重的是“听闻他人遭遇”而引发的同情之情。而句子中描述的是亲人离世,是自身的悲痛,这与“司马青衫”的含义不符。可换成“悲痛欲绝”。悲痛欲绝:悲哀伤心到了极点。
C.云蒸霞蔚:像云霞升腾聚集起来。形容景物灿烂绚丽。该成语用来描绘辽阔的海面和天空的景象是很恰当的,符合句子的描述,成语使用正确。
浏览完整试题
D.摧眉折腰:形容没有骨气,巴结奉承。句子中描述他在领导面前没有自尊,成语用来形容这种卑微 态度,使用得当,因此成语使用正确。
故选B 。
5.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枉用相存 存:思念
B. 低眉信手续续弹 信:随意
C. 故国神游 国:地方、地域,此处指古战场
D. 失向来之烟霞 向来:原来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A.“存:思念”错误。“存”在此处意思是“问候、探望”。句意:屈驾前来探望我。
B.正确。句意:(她)低着头随手熟练地连续弹奏。
C.正确。句意: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场。
D.正确。句意: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故选A。
二、诗歌阅读(共30分)
(一)(3分)
6. 阅读下面的现代诗,完成下题。
我之固体化
余光中
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我仍是一块拒绝溶化的冰——/常保持零下的冷/和固体的硬度/我本来也是很液体的/也很爱流动,很容易沸腾/很爱玩虹的滑梯/但中国的太阳距我太远/我结晶了,透明且硬/且无法自动还原。
下列对这首诗内容及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鸡尾酒的特点是“混合”,再加上“国际”,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诗人身在国外,面对不同文化。
B. 爱流动、容易沸腾、爱玩虹的滑梯,诗人用液体的特征与固体的特征对比,写出不同阶段自己的不同心态。
C. 诗人说因为自己距离太阳太远了,因此不能溶化,形象地写出了自己被人群排斥在外时内心的悲凉和孤独。
D. 这首诗使用了象征的手法,用鸡尾酒里的冰来象征诗人的精神世界的状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情感。
【答案】C
【解析】
【分析】
【导语】余光中的《我之固体化》通过“国际鸡尾酒”这一意象,表达出诗人在异国他乡的孤立。同时,以“拒绝溶化的冰”象征自我保持,反映了诗人对自己文化身份的坚守。诗中液态和固态的对比,既展现了诗人过去的多变和活力,也突显出现今的坚硬和冷肃。诗中的“太阳”象征中国,距离遥远,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无奈。整首诗借象征手法,不动声色却深情地表达了诗人的文化认同和内心孤独。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写出了自己被人群排斥在外时内心的悲凉和孤独”错误,根据诗歌原文“我仍是一块拒绝溶化的冰”可知,这里表达的是诗人自觉的坚守与固执,不愿或无法被同化,而不是被排斥的悲凉。“太阳距我太远”,象征着中国距离遥远,诗人由于文化背景和环境的差异,而无法与周围的异国文化融为一体。
故选C。
(二)(共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7.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首联描写的清新开阔的原野和明净无尘的天空是大的背景,接着又描写乡村周围的景色,过渡十分自然。
B. 在此诗中,王维描写的静态的山水画面中又有动态的人物,而且还有意选用“明”“出”等字眼来以静写动。
C. 尾联写农人在田间忙碌,使人仿佛呼吸到了农村浓郁的生活气息,为田野增添无限生机,丰富诗歌的内容。
D. 本诗语言秀丽、自然,紧紧扣住初夏农村雨后初晴的特征,表现了诗人高超的写景艺术水平。
8. 请结合诗句,赏析本诗颔颈两联描绘的画面和其中蕴含的情感。
【答案】7. B 8.
颔联描绘的是村门临近渡口,村中的树木连着溪流的景象,呈现了乡村的宁静和祥和,给人一种惬意之感。颈联描绘了一幅白色的流水在田野之外闪烁,青翠的山峰耸立在山后面的画面,展现了乡村的开阔与秀美。两联通过描绘这一明朗爽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
【分析】
【导语】本诗以清新明丽 笔触描绘了初夏农村雨后初晴的宁静美景。首联写原野的旷达,次联接写村庄和溪流,颔联点出山水美景,尾联则点出农人忙碌的生活图景。诗人以静动结合、景情交融的手法,表现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和谐的赞美。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有意选用‘明’‘出’等字眼来以静写动”错误。诗句意思是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是以动写静。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
颔联以郭门和渡头为切入点,描述了村门紧邻渡口,村中的树木与溪流相连的景象。这里使用“临”字和“连”字,巧妙地将静态的村庄与动态的水流联系起来,既表现了乡村的宁静与祥和,又赋予了画面以流动的生命力。这样的场景给人一种平和而舒适的感觉,仿佛可以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感受到清新的空气,让人的心灵得到了净化。
颈联中诗人用“白水明田外”来描绘雨后田野上明亮的水面反射着天空的光芒,给人以清新明亮的视觉享受;而“碧峰出山后”则勾勒出远处青山从云雾中显露出来的壮丽景象。这两句通过对色彩的运用,以及对光线效果的捕捉,成功地营造了一幅开阔、秀美的画面,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无限魅力。
情感:颔颈两联通过细腻入微的景物描写,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与宁静。诗人借由这些生动具体的意象,传达了自己对于简朴、自然生活方式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
(三)(共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秋雨叹三首(其一)①
杜甫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②颜色鲜。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注释】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三年,大雨成灾,但奸相杨国忠把持朝政,正忙于排斥异己,打击清流大臣。②决明:一种植物,有羽状复叶,秋日开黄花,可入药治病。
9.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标题含有两方面信息,既写出了环境背景——秋雨中,也写出了诗人的情感一一悲愁感叹。
B. 诗歌颈联中作者与决明草对话,秋风吹来,肃杀萧索,作者害怕决明草很难熬过之后的严寒天气。
展开余下试题
C. 尾联的书生就是杜甫,一个“空”字写出杜甫担忧决明草,但却无力相助的无奈,只能临风哭泣。
D. 本诗使用了比喻、对比、虚写、白描等手法,生动地写出决明草的形象,托物抒情,深沉而委婉。
10. 概括决明草的形象特征,并分析其与诗人的相似之处。
【答案】9. C 10. 决明草的形象特征:①顽强的生命力;②外表的坚韧与美丽;③内在的脆弱与孤独。
与诗人的相似之处:①在逆境中的坚守;②内心的孤独与无奈;③外表坚韧,内心感伤。
【解析】
【分析】
【导语】杜甫的《秋雨叹三首(其一)》通过描写秋雨之中的决明草,以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内心深处的悲愁感叹。诗人笔下的决明草叶翠花黄,虽遇凉风萧萧,但因其生命力顽强,仍然鲜艳动人。诗人以决明草坚韧不拔、傲然独立的形象,暗喻自己在腐败政治环境中不屈从的寄托,表现出无奈和失落的心情。全诗语言质朴,意蕴丰富,凸显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无法施展才能的困顿。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写出杜甫担忧决明草,但却无力相助的无奈,只能临风哭泣”错误,该联表面上写的是“书生”面对决明草的香气,却只能感叹,流露出无力改变现实的悲哀。“空白头”中的“空”字不仅仅表达了对决明草的无奈,更深刻地体现了书生(知识分子)面对国家动荡、政治腐败时的无所作为感。这是一种“书生”徒然老去、心力交瘁的感慨,因此“空”不仅指对决明草的无奈,更多的是对个人和国家命运的无力感。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决明草的形象特征:
①顽强的生命力。根据“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可知,在百草凋零的秋天,决明草依然保持鲜艳的颜色,显示出它在逆境中的顽强生命力。这种生命力让决明草在大自然的风雨和恶劣气候中得以生存,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坚韧。
②外表的坚韧与美丽。根据 “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可知,这两句以翠绿的叶子比作羽毛,以金黄色的花朵形容如钱币般密集,塑造出决明草外表的美丽与坚韧。决明草虽处在萧瑟的秋季风雨中,但它的外表依旧表现出一种生机盎然的力量。
③ 内在的脆弱与孤独。虽然决明草外表坚韧美丽,但随着“凉风萧萧吹汝急”,决明草面对的肃杀之气越来越强,诗人也担心它“恐汝后时难独立”,暗示决明草的脆弱和难以承受持续的风雨打击。这反映了它虽然表面坚强,但内心孤独且脆弱,无法摆脱环境的压迫。
与诗人的相似之处:
①在逆境中的坚守。决明草在秋雨中依然保持鲜艳的色彩,象征着诗人杜甫在国家危机中的坚守。诗写于天宝十三年,当时奸相杨国忠把持朝政,排斥异己,国家内忧外患,民生艰难。而杜甫虽然身处这样的困境,依然保持着忠诚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就像决明草在秋雨中依然屹立一样。
②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诗中的“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表达了决明草难以独自面对风雨的脆弱,反映了杜甫内心的无力感和孤独感。杜甫身为一名“空白头”的书生,虽然对国家充满热忱和担忧,但他身处险恶的政治环境,无法改变现状,只能“临风三嗅馨香泣”,流露出深深的无奈与哀伤。这种感情投射在决明草上,赋予了植物一种人性的象征。
③外表坚韧,内心感伤。 决明草的外表坚韧,与杜甫表面的坚持、忠诚相似。但实际上,杜甫内心却充满了感伤与无奈,面对国家的困境和个人的无力,他只能流泪叹息,就像决明草在风中孤独摇曳,承受自然的打击。
(四)(共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释】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②俞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品乐,俞伯牙弹奏时想到高山,钟子期感叹“峨峨兮若泰山”,俞伯牙弹奏时想到流水,钟子期就评价到“洋洋兮若江河”。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以名琴衬托名师,简短的十个字,就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
B. 颔联正面描写蜀僧弹琴。“为我”二字表明弹者与听者的友情。“挥手”是描摹弹琴的动作潇洒自如。
C. 颈联的“客心洗流水”,是说自己听了蜀僧的美妙琴声,心就像被清澈的流水洗过一般畅快、愉悦。
D. 尾联写的是听完蜀僧弹琴后的感觉,青山已暮,秋云灰暗,诗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惆怅、沉重起来。
12. 本诗是如何描写蜀僧的琴音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1. D 12. ①比喻。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比喻琴声之清越宏远;把乐声比喻成流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侧面烘托琴声悠扬动听。②侧面描写。通过描写诗人听琴时的感受,衬托琴师技艺的高超、音乐的魅力。③用典。运用“高山流水”和“霜降钟鸣”的典故,借音乐引发的共鸣表现蜀僧琴艺高超。
【解析】
【导语】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展现了蜀僧高超的琴技和琴声的感染力。诗人用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描绘了琴声如松涛、流水般清澈、动人,余音绕梁,直至夜幕降临,琴声如画面一样深深印在心中,表现了诗人对琴音的陶醉与欣赏。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诗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惆怅、沉重起来”分析错误,尾联两句写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这是以感觉时间过得快来表现听者沉浸于琴声达到入神的状态,衬托出弹者技艺高超。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1)比喻的修辞手法。颔联两句“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运用比喻,这两句用大自然万壑松涛之声比喻琴音的清越宏远,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琴声极其铿锵有力的特点。颈联中“客心洗流水”,就字面讲,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把乐声比喻成流水,化无形为有形,具体可感、生动形象。
(2)侧面描写。尾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写的是听完蜀僧弹琴后的感觉,感觉时间过得快来表现听者沉浸于琴声达到入神的状态,衬托出弹者技艺高超和音乐的魅力。
(3)运用典故。颈联上句“客心洗流水”,即《列子•汤问》中“高山流水”的典故,借它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下句“余响入霜钟”也是用典。“霜钟”出于《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此句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写琴音与钟声交响,也兼寓有知音的意思。借音乐引发的共鸣表现蜀僧琴艺高超。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5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嘱咐
孙犁
水生望着树林的疏密,辨别自己的村庄,他的家就在白洋淀边上。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家近了,就要进家了!他想起许多事。父亲确实的年岁忘记了,是不是还活着?父亲很早就有痰喘的病。还有自己女人,正在青春,一别八年,分离时她肚子里正有一个小孩子。房子烧了吗?他走的很慢,他从积满泥水和腐草的水洼望过去,微微地可以看见白洋淀的边缘。
展开余下试题
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她正在那里悄悄地关闭那外面的梢门。水生热情地叫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子去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脚上那白布封鞋,就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心里一阵痛,站了一会没动。
他走进屋里,女人从坑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来,这就是你爹,天天闹看见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现在回来了。”说着已经不成声音。
那孩子从睡梦里醒来,好奇地看着这个生人,这个“八路”。水生抱了孩子一会,说:“还睡去吧。”
女人安排着孩子睡下,盖上被子。孩子却圆睁着两眼,再也睡不着。
女人说:“你想过家吗?”
水生说:“想过。”
“在什么时候?”
“闲着的时候。”
“什么时候闲着?……”
“打过仗以后,行军歇下来,开荒休息的时候。”
“你这几年不容易呀?”
“嗯,自然你们也不容易。”水生说。
“嗯?我容易,”她有些气愤地说着,把饭端上来,放在炕上,“爹是顶不容易的一个人,他不能看见你回来……”她坐在一边看着水生吃饭,看不见他吃饭的样子八年了。水生想起父亲,胡乱吃了一点,就放下了。
孩子睡着了,睡得是那么安静,那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的阳光里冒起的小水泡,愉快地升起,又幸福地降落。女人呆望着孩子的脸。她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孩子,好像不是她生出,不是她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在那残酷的“扫荡”里奔跑喘息,丢鞋甩袜抱养大的,她好像不曾在这孩子身上寄托了一切,并且在孩子的身上祝福了孩子的爹:“那走得远远的人,早一天胜利回来吧!”好像她并没有常常在深深的夜晚醒来,向着那不懂事的孩子,诉说着翻来覆去的题目:“你爹哩,他到哪里去了?打鬼子去了……他拿着大枪骑着大马……就要回来了,多好啊!”
现在,丈夫像从天上掉下来一样。她好像是想起了过去的一切,还编排那准备了好几年的话,要向现在已经坐到她身边的丈夫诉说了。
“你能猜一猜我们想你的那段苦情吗?”
“猜不出来。”水生笑了笑。
“我们想你,我们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候,日本人就在咱村边。可是在黑夜,一觉醒了,我就想:你如果能像天上的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是能够吗!”
从窗户上那块小小的玻璃上结起来的冰花,知道夜已经深了。水生说:“明早就要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
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地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她说:“那么就赶快休息休息吧,明天我撑着冰床子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就先起来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醒,穿得暖暖的,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站在床子后尾,撑起了竿。女人是撑冰床的好手,她逗着孩子说:“看你爹没出息,当了八年八路军,还得叫我撑冰床子送他!”
她轻轻地跳上冰床子后尾,像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叶。轻轻用竿子向后一点,冰床子前进了,像离开了强弩的箭,摧起的冰屑,在它前面打起团团的旋花。
太阳从冰面上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的胡同,扑到这里来,照在冰床上。女人说:
“爹活着的时候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得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八年,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国民党反动派又要和日本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完全逼死!”
“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为别的事情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不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在被大雾笼罩,杨柳树环绕的丁家坞村边,水生下了冰床。
女人忍住眼泪,笑着说:“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
一九四六年河间
【注释】抗日战争结束不久,广大人民热切盼望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又挑起内战,大肆向解放区进攻。面对这一形势,八路军大部队转到冀中平原与国民党作战,从而揭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
13.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嘱咐”为题,是因为这是情感的高潮、愿望的凝聚,作者写八年分别、短暂相逢和再次离别的情景,其立意正在于烘托出妻子最后的“嘱咐”。
B. “他从积满泥水和腐草的水洼望过去,微微地可以看见白洋淀的边缘”,表现出水生对家深沉的思念对即将到来的重逢的渴望,也有对家人的担心。
C. 孩子“是她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丢鞋甩袜抱养大的”,从正面控诉了日寇的侵略罪行,表现了人民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对抗战做出的贡献。
D. 本篇小说以对话推动情节,男主人公回家到再次出征的信息自然而然地展开。我们在对话中还可以了解更多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
14. 小说中的女人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5. 这篇小说和《百合花》的叙事角度相同,都是以女性视角描写战争这么写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13. C 14. ①乐观坚强、温柔刚毅。八年离别的相思之苦,八年的风风雨雨,不尽的辛酸,写得深沉含蓄,对敌人的恨,对丈夫的爱,全装在这个农村青年妇女心中。②深明大义、支持抗战。男人在前方打仗,女人在后方支援,他们有着共同的革命目标。③勤劳善良,关爱家人。丈夫在外抗战,她要躲避日本鬼子,养育孩子,照顾老人,操持家务,为老人送终。
15. ①增强了情感的浓度:通过女性的视角,读者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战争带来的家庭别离、思念和痛苦,更加打动人心。
②突出家庭与和平的价值:从女性视角描写,能更好地表现战争对家庭的破坏,突显家庭、和平、团聚的珍贵。
③丰富人物形象:女性视角提供了另一种更细腻、更富有感情色彩的叙述方式,能够刻画出女性在战争中的坚韧与勇敢,丰富了小说的人物塑造。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通过一个八路军战士水生短暂回家探望家人的情节,刻画了抗战后期普通百姓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作者孙犁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水生与妻子的团聚与别离,通过对话和细节展现夫妻间的深情厚谊以及对未来战斗的坚定信念。文中的妻子形象特别生动,她既坚强又温柔,承担了家庭重任,同时对丈夫的战斗事业充满理解和支持。小说文字质朴,却充满了人情味,体现了平凡人心中的伟大力量和顽强毅力。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C.“从正面控诉了日寇 侵略罪行”错误,这句话是从侧面控诉了日寇的侵略罪行。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乐观坚强、温柔刚毅。原文“她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在那残酷的‘扫荡’里奔跑喘息,丢鞋甩袜抱养大的”“女人是撑冰床的好手,她逗着孩子说:‘看你爹没出息,当了八年八路军,还得叫我撑冰床子送他!’”水生嫂回忆自己在拿潮湿闷热的高粱地,在那残酷的“扫荡”里奔跑喘息,丢鞋甩袜地把孩子抱养大、孝敬老人给老人送终,丈夫在外打仗八年,回家一夜又要重返战场,女人不舍,难过,但是她很早就为丈夫做饭,撑冰床送丈夫,在送丈夫时,女人仍然开玩笑,逗丈夫和孩子,体现了她的乐观坚强、温柔刚毅。
深明大义、支持抗战。
上一篇:
吉林省长春市博硕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篇: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吉林省吉林”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