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不多时,就有香气传来,大盘的炒白肉和烙油饼端来了,我们像一群小孩子,贪馋地领受这一次盛馔,自从在白河吃过一次炙油饼后,我们许多日子不知肉味了。 “喝什么呢?请你们喝豆汁吧,现在就推磨子,一开锅就行。”老头指着内间里,我们听到碌碌声,知道在磨豆腐。豆腐磨子声中,我们有片刻寂静,似乎听到江水声。夜已经深了。 丁令丁令,我们猛然一怔。 “跑信的过去了。”老人低声说。 “邮差为什么带着铃铛呢?”我们不明白。 “怕有虎啊狼啊什么的。”老人回答。“它们怕响器,跑信的人夜晚把一个铃铛挂在身上,走起来丁令丁令的。”他说后山那些地方都是深山老峪。 内间里叫了一声,老人进去了,出来时端了豆汁,新鲜纯粹,我们每人都喝了几碗,淡淡的,甜甜的。我们问到了去安康的道里,老人说:“从脚下到安康七十五里,以前每十里一个探子,就和现在跑信的一样。”谈起过去,我们问他:“过去好呢还是现在好哇?”他用手拢了下胡子,“反正打仗,穷人还是穷人……”话未说完,他沉默了。我们把胜利的故事以及种种希望讲述给他听,他也起劲起来。 吃完豆汁,灯里的油已将尽,屋子里暗起来。忽然外面有橐橐的脚步声,老人机灵地站起来,自言自语,“小回来了”,一边说着去开门。门开处闪进一个魁梧的影子,这是他的儿子。这个“小”,可真不小。老人说:“天不早了,先生们休息吧。” 大概刚过半夜,老人一家已经起来操作,给我们预备水和饭,还准备一天的买卖。他们不惊扰我们,都轻手轻脚地活动,也不说什么话。 早晨七点半,我们就向安康出发了。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写由“高鼻梁”的地名引发联想,向当地人打听名称的由来,颇具趣味,与人物“舒畅”“愉快”的心情相映衬。 B. 文章主要写抗战时期的一个侧面,未正面写打仗却多处交待战争背景,如碉堡、吴家老人搬家、邮差挂铃铛等内容。 C. “我们”住宿的吴家条件简陋,一开始“我们”担心给吴家人添麻烦,后来被他们的亲切感染,一晚上都相处融洽愉快。 D. 老人听“我们”讲述胜利的故事以及种种希望时很有兴致,体现了普通百姓朴素的家国情怀以及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人回答大队长年纪问题时轻松随和,行文中多处写“笑”的细节,与“可爱”“深湛的和平”等词一并传神地刻画出老人的形象。 B. “我们像一群小孩子,贪馋地领受这一次盛馔”,用词活泼贴切,表达了“我们”享用美食的喜悦心情,同时流露出多重生活况味。 C. 可口的菜肴、新鲜的豆汁,体现吴家人的款待。老人的妻子和儿媳在内间忙碌,她们的形象仅用侧面描写简单绘出,鲜活真实。 D. 老人在儿子回家时一系列细微的动作和语言,可见他对儿子的关心。“这个‘小’,可真不小。”这句中的两个“小”含义不一样。 3. 本文以时间为序安排内容,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 有人认为,这篇文章“在亲切自然的文字里,让人体味到淳朴人生”,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跳马 路内 队伍的大队长原是体育教员,三十一岁,副队长原是读书郎,只有十八岁,前不久收留的一个小孩,十三岁。 昨天夜里,两个队长去见抗日救亡队的徐主任,商量关于孙庆荣公开投敌的事。徐主任说,孙庆荣素与大队长有仇隙,如今得了日本人的钱粮军火,必来寻衅,提议队伍撤出上海。两个队长连夜召集人马,大队长却崴了脚,只得回家休养,副队长带队往西走了。天亮时,福元带着小孩去看大队长,说,副队长留我下来做你警卫员。大队长说,你带小孩去芦苇荡避避风头吧。临别,大队长摸摸小孩的头,跳马练得如何?小孩说,报告司令,矮一点的木箱能跳过去。大队长说,你记得我说的话,练好体育,等你长大,去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日本人的跳马水平很高,不要输给他们。小孩说,都打仗了,还参加什么运动会,开运动会也是跟日本人拼刺刀罢了。大队长说,体育和读书写字一样,让你学会做人,亡国奴才是没有资格上赛场的。 小孩说,司令天天想开运动会。福元说,大队长就是这样的,他是体育教员。 走了半日,来到平日练兵的林子。福元抱枪钻进窝棚,想眯一觉。小孩站在林间空地上,渐感无聊,看着大队长亲手测量制作让队员们练习跳马用的木箱。日本人来了几次后,队伍化整为零,练兵场便也荒废了。他上了跑道,踢掉鞋子,挺腰抬腿,按大队长教的做了几个预备动作,随后跑向木箱。这一次居然跳了过去,且稳稳地落在地上。小孩十分兴奋,这时听到有布谷鸟叫。小孩知道是暗号,喝道,是谁。只见芳蕙从一棵树后面绕了出来。福元也醒了。芳蕙带来一个情报:孙庆荣带了兵往镇上去了。 福元听了将长枪一背,说我得回去通知大队长,实在不行把他背出来也行。你俩去找副队长,我们的人都在芳蕙家王桥村的祠堂,告诉他赶紧带救兵过来。说罢就跑。 小孩和芳蕙出了树林向西走。路越来越窄,远远看见一座小石桥。就在这时,听到一阵嗡嗡的声音,小孩顿时紧张起来,不好,日本人的飞机来啦。芳蕙大骇,往树林里跑,小孩一把拽住她背后的萝筐,说,躲到桥底下啦。果然两架飞机从南边过来,飞得很低。小孩说,你要记得,不可往树林里躲。 等了好一会儿,见两架飞机掠过头顶,向北飞去,像两只大鸟。芳蕙觉得小孩在发抖,拍了拍他,等到飞机远了,听到小孩的牙齿发出咯咯哒哒的声音。芳蕙说你害怕了。小孩没说话,打了自己一个耳光,方才镇定下来。 小孩光着脚,跑到河边,蹲下喝了两口水,洗了洗脸。芳蕙也想喝水,小孩却说,你要记得,不喝生水。他站起身,看了看远处,飞机已不见踪影,这才说,孙庆荣投敌,我们的人马在镇上待不住了,要往西撤,什么时候回来只有天晓得,你在这里不要说认识我们,这是我要交代你的第三件事。小孩说完上桥,走出几步回头去看,芳蕙捂住了脸,站在桥上不动。 我想跟你们走但我阿爸不答应,他说你们迟早都会死光。芳蕙哭道。阿毛哥你不要去跟日本人拼刺刀。 司令说过,等到要拼刺刀的时候,哪有什么你情我愿的,是个活人就要上去。小孩说。
展开余下试题黄昏,终于来到王桥村祠堂。小孩跑进去,见到队伍里的王大贵,说,快去找副司令,我有要紧的情报。 小孩觉得很累,芳蕙不知道去了哪里。小孩坐在地上,背靠墙壁,双手抱腿,一会儿就打起了瞌睡。迷迷糊糊中听到有人进来,抬头看是芳蕙,她端着一碗米粥。 这碗粥怕是你的晚饭吧,我吃了,你吃啥?芳蕙说,我已经吃过了,你吃饱了去我家睡一觉。小孩说,军令如山,我得在这里等副司令。芳蕙忽然又跑了出去,片刻后回来,手里摇着一把蒲扇。芳蕙说,我帮你赶蚊子。小孩说,你对我的好,我决计不会忘的。芳蕙说,你好讲讲为啥飞机来了不能躲到树林里吗?小孩让芳蕙坐到身边来。 去年,日本人是从海上登陆的。我爷娘带着我和阿妹逃难。大路上全是人,拖儿带女,大包小包。日本兵从后面追了上来,一枪打死一个,有时一枪打死两个。日本人的飞机来了,很多人往树林里躲,我爷娘带着阿妹也躲了进去,喊我快点跑过去。飞机往他们头上扔了一串炸弹,轰的一下,整个树林全飞上了天,起了大火。我又被震飞到了水沟里。 我懂了。芳蕙说。 小孩讲完这些,睡了过去。梦见大队长带着自己练跳马,福元与兄弟们围观,皆尽扛着长枪短炮,歪把子机枪三挺,刺刀明晃晃。小孩沿着跑道奔跑,那木箱却越来越远。小孩转头去看大队长,已经变成一个体育教员,穿运动背心,脖子上挂着铜哨,四面全是哨声,催促他往前跑。小孩醒了过来,睁眼看外面天色已黑,月光笼罩田野,芳蕙仍在身边扇着蒲扇,间或扑打着他的脸和腿。 小孩又睡了过去。不知过了多久,被一阵讲话声惊醒,眼睛却睁不开。那声音他一听就知道是福元,说,大队长已经牺牲了。怎么牺牲的?我要背他出来,他不肯……小孩心想,肯定是在做梦。努力睁开眼,见祠堂外面点着几束火把,副队长带了七八个人站在空地上,福元蹲着。小孩爬了起来,向祠堂外面跑去,被芳蕙的腿绊了一下,直刺刺扑倒在地,摔岔了气,喊不出声音来。芳蕙往他背上拍了好久,小孩放声大哭。 司令都不知道我能跳过木箱了。 (选自《小说界》2021年第4期,有删改) 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庆荣公开投敌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副队长的带队撤离以及大队长的牺牲,都与之有直接的关系。 B. 对运动会的不同看法,折射出小孩拥有强烈的民族恩怨意识,而大队长则能看到更为深刻的民族尊严问题, C. 在桥下躲避日本人飞机时,小孩发抖、牙齿发出咯咯哒哒的声音,表现了小孩相对芳蕙而言的软弱与畏惧。 D. 面对芳惠不要和日本人拼刺刀的请求,小孩以司令的话作答,表达了对战争的无奈,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无情。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孩向芳蕙讲述了父母和妹妹遇难的经过,解释了不让她进树林躲飞机的原因,这一部分在小说中是倒叙。 B. 小说采用双线结构,以小孩和芳惠的报信过程为暗线,福元营救大队长为明线,双线交汇于祠堂外的一幕。 C. 小说叙述张弛有度,既有大队长命悬一线、小孩冒险报信的紧张感,又有小孩与芳蕙真挚友情的柔和舒缓。 D. 小说不直接描写战争场景,语言清新淡远,故事给人以对未来的信心感,这与茹志鹃《百合花》有相通之处。 7. 小说为什么反复强调大队长“体育教员”的身份?请简要分析。 8. 评论家何平说:“逃亡途中小孩腾身一跃的起跳和完成,放在小说设定的历史时间内,寓现实的沉痛和想象的飞动。”请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乱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强者王,古之道也。越王勾践恃大朋之龟[注]与吴战而不胜,身臣入宦于吴反国弃龟明法亲民以报吴则夫差为擒。故恃鬼神者慢于法,恃诸侯者危其国。曹恃齐而不听宋,齐攻荆而宋灭曹。邢恃吴而不听齐,越伐吴而齐灭邢。许恃荆而不听魏,荆攻宋而魏灭许。郑恃魏而不听韩,魏攻荆而韩灭郑。今者韩国小而恃大国,主慢而听秦、魏,恃齐、荆为用,而小国愈亡。故恃人不足以广壤,而韩不见也。荆为攻魏而加兵许、鄢,齐攻任、扈而削魏,不足以存郑,而韩弗知也。此皆不明其法禁以治其国,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 臣故曰: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赏罚敬信,民虽寡,强。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无地无民,尧、舜不能以王,三代不能以强。人主又以过予,人臣又以徒取。舍法律而言先王以明古之功者,上任之以国。臣故曰:是原古之功,以古之赏赏今之人也。主以是过予,而臣以此徒取矣。主过予,则臣偷幸;臣徒取,则功不尊。无功者受赏,则财匮而民望;财匮而民望,则民不尽力矣。故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故曰: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节选自《韩非子•饰邪》,有删改) 材料二: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节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有删改) [注]大朋之龟:又称“十朋之龟”,指用以占吉凶、决疑难的十类龟,古人视为大宝。 9. 下列选项,关于课内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沁园春•长沙》中“到中流击水”一句,不仅典出《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又兼用晋朝祖逖“中流击楫”的典故,抒发澄清海内之志,毛主席曾自注其词云:“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B. 第二单元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一文的主标题,出自毛泽东的七言律诗《到韶山》。 C. 《芣苢》出自《诗经》“周颂”中的“周南”,重章叠唱、回环往复,全诗仅变换六个动词,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画意。 D. 杨万里《插秧歌》,四联八句,从诗歌体式上来讲属于七言古诗,“诚斋体”呈现为通俗生动、清新自然的诗歌风格。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的大写字母写在答题卡上。 身臣入A宦于吴B反国C弃龟D明法E亲民F以G报吴H则夫差为擒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朋党”指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己而结合起来的集团,在本文活用作动词,指拉帮结派。 B. “恃诸侯者危其国”中的“其”,与《逍遥游》中“天之苍苍,其正色耶”的“其”意思用法不相同。 C. “财匮而民望”的“民望”,指民众心生怨恨,与现代汉语“众望所归”的“众望”意思不同。 D. “其安易持”的“安”,指安然未变,与《曹刿论战》中“衣食所安”的“安”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分别论述了秦国和山东六国的国运,综合运用了举例和对比论证的手法来强化自己的观点。 B. 材料一越王勾践的故事虽着墨不多,但兼具正反两个方面,既丰富了文章内容,也增添了说服力。 C. 材料一整体事实论据丰富,理论分析清晰,共同论述了“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的道理。
展开余下试题D. 材料二运用“合抱之木”“千里之行”等具体现象来阐述抽象道理,较明显地体现了先秦的说理风格。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 (2)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4. 老子和韩非子对治国理政的理念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并说明你的观点。 三、现代诗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边界望乡 作者:洛夫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 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 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 冷,还是 不冷? 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该不远了 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 喏!你说,福田村过去就是水围 故乡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后记:1979年3月中旬应邀访港,16日上午余光中兄亲自驱车陪我参观落马洲之边界,当时轻雾氤氲,望远镜中的大陆的山河隐约可见,而耳边正响起数十年未闻的鹧鸪啼叫,声声扣人心弦,所谓“近乡情怯”,大概就是我当时的心境吧。(洛夫) 15.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 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手掌开始生汗”传达的是一种紧张的情绪,表达的是渴望看见却又害怕看见的心态。 B. 白鹭“飞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写出了诗人渴望飞到大陆而不得的无可奈何的哀痛。 C. “惊蛰之后是春分”借传统节令,在时空和心理距离上营造出“伸事可及” 家乡氛围。 D. “福田村过去就是水围”一步步逼近故乡的泥土,表明游子的故乡便是广袤的大地。 16.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说着说着”四个字,平平而起,淡淡引入,却与后面强烈的情感形成一种情感上的跌宕起伏,体现了诗人对抒情节奏的控制。 B. “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运用通感,化视觉于听觉和触觉,使得原本抽象的思乡之情多维度、立体式地传达出来。 C. 同行者“竖起外衣 领子”与诗人“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望乡的情之深,思乡的意之切。 D. 结尾的“一掌冷雾”与开头的“雾正升起”相呼应,一首诗以“雾”起,以“雾”终,既烘托了全诗的氛围,又形成情绪的回环。 17. 洛夫说“慎选语言,并进而将其锤炼成为精粹而鲜活的意象”。诗人是如何使其意象精粹而鲜活的?请结合诗中两处画线的诗句简要分析。 四、理解性默写。(6分) 18. 默写。 (1)《沁园春•长沙》中表现同学们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蔑视反动者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慨叹,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鲁迅先生反复写刘和珍的“微笑”“和蔼”,让人了解这是一批怎样可爱的青年。段政府杀害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流言家污蔑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其凶残、下劣便____①____,什么“暴徒”,什么“受人利用”,无耻谰言都____②____。写刘和珍遇难,用了一系列镜头,枪弹的攒射、棍棒的挥舞,____③____。全景式的描写远比这样的特写镜头更为细致,可以预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纵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之间。他说不出话来,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____④____要张口说出。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言而喻 颠扑不破 盈盈在目 情不自禁 B. 不可理喻 颠扑不破 历历在目 身不由己 C. 不言而喻 不攻自破 历历在目 情不自禁 D. 不可理喻 不攻自破 盈盈在目 身不由己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全景式的描写远比这样的特写镜头更为细致,能使人想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 B. 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能使人想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 C. 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可以想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 D. 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能使人预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早在2008年6月就开始实行“限塑令”,在此之前,我国城乡居民每天买菜要用掉10亿个塑料袋,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一度超过20%。 ① ,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下降到3%以内,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减少20万吨。 ② ,但规模依然庞大。“白色污染”的治理形势因“限塑令”在外卖餐饮和快递行业迅速发展的冲击下沦为一种摆设而更加严峻。 实践证明,寻找塑料替代品是减少塑料使用、减轻塑料污染、从源头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我国与国际竹藤组织联合倡议并启动“以竹代塑”全球行动计划,以有效治理塑料污染。竹子作为绿色、低碳、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在这一领域大有可为。据悉,我国现有竹子500余种,竹林面积超过700万公顷,到2025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将突破7000亿元;到2035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将超过1万亿元。可见, ③ ,我国不妨先行一步。 21. 下列句子中的“是”和文中加点的“是”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这个秘密我是绝对不会告诉你的。 B. “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如是说。 C. 是个有良知 人都会像我这么做的。 D. 教室讲台上的那本语文书是我的。 22.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是一个长句,请改成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3.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六、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我们也许曾遇到过一些未曾预料的人或事,他们会给我们关爱、支持、理解、感动……让我们感受到温暖。 请以“不期而遇的温暖”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