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2 2025-07-22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4-2025学年江苏省盐城市东台一中高一(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I(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一位网名为“@上上”的北大博士生用美声唱法翻唱各种“洗脑神曲”的短视频走红网络,最高单曲播放量突破1.6亿次,引发全网关注。
“@上上”用美声演唱“洗脑神曲”,打通了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间的壁垒,让美声这一高雅艺术在娱乐内容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短视频平台有了一席之地,并且成功让很多人对高雅艺术“路转粉”(从“路人”转变为“粉丝”),这着实令人振奋。
通观人类艺术发展史,雅俗艺术之间似有一道不可逾越的天然鸿沟。能载入艺术史册的,几乎全为雅艺术。但俗艺术并非不能转化为雅艺术,比如宋词刚刚问世时,因一些作品为歌女所吟唱,故被贬低为“诗余”。再如,对昆曲热爱到“家里收拾起”的清代文人,面对横空出现的京剧,竟以“花部”蔑称,意在对应昆曲的“雅部”。一言以蔽之,花者,俗也。
看如今,宋词、京剧都是中国艺术殿堂中璀璨的明珠。这是历经历史磨炼的结果,当中既有机缘,也有巧合。可一些俗艺术转化为雅艺术后,却走向了曲高和寡的高冷。比如,京剧当前传承弘扬之难,早已为各界公认。个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艺术一旦雅化,就会或被动或主动地曲高和寡。
就常理而言,阳春白雪似乎和下里巴人“势不两立”,除非下里巴人能够在绵延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升级,最后跻身阳春白雪之列。可下里巴人转化为阳春白雪,往往又是以失去大量受众为代价的,这仿佛已是艺术史上一条颠扑不破的定律。当然,艺术发展的规律并非一成不变,它无时无刻不受到时代、科技的多重影响。在如今这个短视频时代,雅俗之间的隔离墙正在慢慢消解,取而代之的是“雅俗共屏”。以“@上上”为代表的一批有情怀、懂艺术更懂互联网的“后浪”们正努力推动高雅艺术放下“高冷”的身段,并让其逐渐在大众中“走热”。
从艺术学理论的角度看,“雅俗之辨”无非是“叫好与叫座”这一对“老冤家”的矛盾使然。放眼当下,“俗”在很大程度上由互联网上的流量所决定,虽然“叫座”,但质量难免参差不齐。当来自民间的“俗”从“通俗”沦为“庸俗”甚至“低俗”“丑俗”时,当然会激起舆论场上的反对之声。这样的“俗”,会一下子掉落到审美“鄙视链”的最底端,这是我们应努力提防并极力反对的。因此,“雅”艺术如果能在短视频时代介入通俗艺术的传播,防止其滑向“低俗”“丑俗”,当然是一件功德无量之事。
田汉先生曾寄望于青年艺术家“要提升观众的趣味,而非迁就观众的趣味”。就当下而言,一方面应当注意到,我国拥有庞大的短视频受众,可群众总体受教育水平不是特别高,审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所以一部分庸俗的作品有了可乘之机,它们往往假借通俗之名大行其道,部分短视频从业者也见缝插针,靠“审丑流量”博眼球;另一方面也应注意到,目前仍有许多如“@上上”一样的青年,他们愿意以通俗的形式,弘扬先进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传播高雅文化,成为互联网上的一股清流,有力地抵制了各种“低俗”“丑俗”,成就了“通俗共高雅一色”的新局面。从技术上看,“@上上”用美声演唱大家耳熟能详的“洗脑神曲”,这符合艺术传播的一般规律。“洗脑神曲”曲风虽难免有些浮夸聒噪,但因其旋律早已深入人心,有着较为扎实的群众基础,所以用美声唱出来,既愉悦了大众,又让高雅艺术离人们近了一步,何乐而不为?
浏览完整试题
“@上上”也给网红博主、流量明星指明了发展方向。靠“小鲜肉”“网红脸”甚至各种“粉丝造势”,绝非长久之计,网红博主、流量明星应思考如何巧妙运用自身流量,以存量带动增量,做先进文化、高雅艺术的传播者。当前,大量国潮视频、网剧受到追捧,这说明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艺产品和文艺作品越来越受青睐,也昭示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迎来新的历史机遇。面对时代赋予的机遇,有识之士应顺势而为,积极探索互联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创新网络文艺作品的形式,丰富网络文艺作品的内涵,更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
新时代,坚持人民性理应成为一切艺术的发展方向,成风化人应当是文艺行业从业者的共同责任。高雅艺术也应当主动告别“高冷”,努力打破“曲高和寡”的成论,从而形成“曲高众随”这一面向人民的艺术传播新格局。在这个意义上,我对以“@上上”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博主们的开拓性努力,充满敬意和期待。
(摘编自韩晗《高雅艺术不应高冷》)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上”博主用美声唱法翻唱各种“洗脑神曲”走红,这种开拓性努力符合艺术传播的一般规律。
B. 俗艺术都能转化为雅艺术,如今,宋词、京剧成为中国艺术殿堂中璀璨的明珠,便是最好的证明。
C. 在当下,如果来自民间的通俗文艺沦为“庸俗”甚至“低俗”“丑俗”时,就一定会激起人们的反对。
D. 像“@上上”一样的青年,因愿以通俗的形式弘扬先进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传播高雅文化而成为清流。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雅艺术都能载入艺术史册,也就是说能够载入史册的高雅艺术注定自始至终就一直远离通俗。
B. 一般而言,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差不多“势不两立”,但通俗艺术也能够不断升级而为高雅艺术。
C. 全文由“@上上” 表现引出关于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相互关系的论述,最后以美好的愿景结尾。
D. 作者紧扣当下现实又放眼艺术发展史,所举例子精当,所引名言深刻,这些都使得文章很有表现力。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观点的一项是( )
A. 刘家祯巧妙运用舞台艺术元素,现场朗诵屈原的《涉江》,呈现历史人物,获得了观众好评。
B. 用短视频、动画、影视等形式拍摄传统昆曲《牡丹亭》,并在网络上推出,收获了大量粉丝。
C. 上海雕塑展上以玻璃、纸张、多媒体等载体呈现艺术家纳迪姆•卡拉姆的作品《复调飞行曲》。
D. 画家宋文治沿着《芥子园画谱》自学中国画,专攻山水画,开辟艺术新天地,促进艺术发展。
4. 请依据文本,简要说明人类雅俗艺术发展史中出现了哪些不当表现。
5. 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怎样才能推动面向人民“曲高众随”的新格局的形成?请根据文本概括。
【答案】1. B 2. A
3. D 4. ①一些俗艺术转化为雅艺术后,失去了大量的受众,走向了高冷;
②有些通俗艺术沦落为呈现低俗、庸俗、陋俗的作品;部分艺术者靠审丑博眼球,赚流量。
5. ①以通俗的形式传播高雅文化,让雅艺术介入俗艺术的传播,防止俗艺术走向低俗、丑俗,亦可用高雅艺术的形式演绎俗文化,让雅艺术走近大众。
②网红博主、流量明星要巧妙地利用自己的流量传播优秀文化、高雅艺术。
③积极探索互联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创新网络文艺作品的形式,丰富网络文艺作品的内涵。
④坚持艺术的人民性,拒绝“高冷”。
【解析】
【导语】这篇论述文以北大博士生“@上上”的美声翻唱现象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雅俗艺术的辩证关系。文章通过宋词、京剧等历史案例,揭示了艺术雅化过程中“曲高和寡”的困境,同时指出短视频时代“雅俗共屏”的新可能。作者既批判了低俗化倾向,又肯定了高雅艺术大众化的探索,最终提出“曲高众随”的艺术传播新理念。全文论证严谨,例证丰富。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俗艺术都能转化为雅艺术”错。结合原文“能载入艺术史册的。但俗艺术并非不能转化为雅艺术”可知,文中说的是“并非不能”,并没有说俗艺术都能转化为雅艺术,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A.“高雅艺术都能载入艺术史册,也就是说能够载入史册的高雅艺术注定自始至终就一直远离通俗”错。原文中“能载入艺术史册的,几乎全为雅艺术”,是“几乎全”,而不是“都”。原文二三段谈到“俗艺术转化成雅艺术”,可见高雅艺术注定“自始至终就一直远离通俗”是错误的。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文章的观点是让雅艺术不再高冷,打通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间的壁垒。
A.借助现代艺术朗诵古代作品获得好评,符合本文观点。
B.用现代形势拍摄《牡丹亭》收获大量粉丝,符合本文观点。
C.用通俗艺术演绎艺术作品,符合本文观点。
D.学习《芥子园画谱》促进艺术发展,是对高雅艺术的延续,不符合本文观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结合原文“一些俗艺术转化为雅艺术后,却走向了曲高和寡的高冷”“下里巴人转化为阳春白雪,往往又是以失去大量受众为代价的”可知,一些俗艺术转化为雅艺术后,失去了大量的受众,走向了高冷。
②结合原文“来自民间的‘俗’从‘通俗’沦为‘庸俗’甚至‘低俗’‘丑俗’”“一部分庸俗的作品有了可乘之机,它们往往假借通俗之名大行其道,部分短视频从业者也见缝插针,靠‘审丑流量’博眼球”可知,有些通俗艺术沦落为呈现低俗、庸俗、陋俗的作品;部分艺术者靠审丑博眼球,赚流量。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结合原文“以通俗的形式,弘扬先进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传播高雅文化,成为互联网上的一股清流,有力地抵制了各种‘低俗’‘丑俗’”“‘洗脑神曲’……旋律早已深入人心,有着较为扎实的群众基础,所以用美声唱出来,既愉悦了大众,又让高雅艺术离人们近了一步”可知,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以通俗的形式传播高雅文化,让雅艺术介入俗艺术的传播,防止俗艺术走向低俗、丑俗,亦可用高雅艺术的形式演绎俗文化,让雅艺术走近大众。
展开余下试题
②结合原文“‘@上上’也给网红博主、流量明星指明了发展方向……网红博主、流量明星应思考如何巧妙运用自身流量,以存量带动增量,做先进文化、高雅艺术的传播者”可知,网红博主、流量明星要巧妙地利用自己的流量传播优秀文化、高雅艺术。
③结合原文“大量国潮视频、网剧受到追捧,这说明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艺产品和文艺作品越来越受青睐,也昭示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迎来新的历史机遇。面对时代赋予的机遇,有识之士应顺势而为,积极探索互联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创新网络文艺作品的形式,丰富网络文艺作品的内涵”可知,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积极探索互联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创新网络文艺作品的形式,丰富网络文艺作品的内涵。
④结合原文“新时代,坚持人民性理应成为一切艺术的发展方向,成风化人应当是文艺行业从业者的共同责任。高雅艺术也应当主动告别‘高冷’”可知,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坚持艺术的人民性,拒绝“高冷”。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月下美人泪
肖建国
从黄金记事起,他家就是花匠。别人养花大都为了观赏,而黄金家是为了生活。八岁,黄金去上小学。刚好学校的校园在翻整,墙角要种一排花。有员工过来问,种什么花?校长沉吟一会说,种白鹤仙吧,陆游不是说过“芳兰移取偏中村,余地何妨种玉簪”吗?这玉簪就是白鹤仙。
黄金一听,就说不行不行。这玉簪不能种墙根,炕都会炕死。少儿雌黄,校长哪放在心上。果然种上不多久,这玉簪全都晒死了。
校长对黄金刮目相看。黄金读到初二,辍学了。他成绩不好,整天就想着如何侍弄花草。校长说,你回去也好,花草有本心,说不定能让你黄金万两。
校长也真说对了。十多年后,黄金成了惠州城花卉行业的大佬。他不种一般的花,只种奇花异草。比如兰花走俏时,惠州城里的花匠都去养。朝京门的王胡子竟养出了猴脸小龙兰。一茎花一雷公,粉面蒜鼻红头发。嘿,奇了。轮到黄金出手,养的是蝴蝶兰。品种虽一般,可花蕊里包含着一只展翅欲飞的白鸽!栩栩如生,绝了。
再比如,养昙花,也叫月下美人。
黄金能让昙花在白天开放。这个,稍有养花经验的人都会。将昙花用黑布蒙起来,不让其见光。到了晚上,则用射灯对着照,照得昙花“阴阳颠倒”。一个星期后,昙花彻底蒙了,顺从人意,在白天开放。
虽然都会,然而都没黄金的昙花开得艳,开得大,开得多。黄金的诀窍在哪里?据王胡子说,黄金爱搞嫁接,不是一类的花,也硬要把它们“嫁上”。
黄金的昙花供不应求。为防假冒,他在每盆花上都系个标牌:黄金之花。王胡子有次在黄金家喝了点酒,对他说,你养花虽好,可比不过季献民。黄金心里咯噔一声。
季献民养花好在哪里呢?黄金想去看看。
季献民家住在东江边,门前有棵木棉树,老干横枝,雄姿英发。据说每到春天,木棉花开,这树冠就成了燃烧的火焰山。
有同行来访,季献民忙迎出屋外。黄金开口便说,听说你的花种得很好,特来向你请教。按照黄金的想法,若季献民不愿意,稍稍皱下眉头,他寒暄两句便走。毕竟有技艺的都怕外露。
没想到季献民非常高兴,连说岂敢岂敢,今日你来得正好,晚上我有昙花盛开,正好一起品赏。
季献民的花种在后院,有三四个屋地大小,木架上按品种分类,养的全是花。有幼苗,有成品,有的正热热烈烈地开放。花香扑鼻。黄金仔细嗅了嗅,这花香与他那里香得不一样。香得纯粹,甘甜,真是奇怪了。
再看昙花,黄金更为惊讶。有很多盆都是他家的,“黄金之花”标牌还在呢。李献民说,这都是别人丢掉的,我捡回来重新修整。昙花花期短,可它命长。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花一命,它知感恩。
这高论,黄金第一次听说。晚上,季献民刷牙漱口,洗面洗手,清理好自身,才进入后院。后院里没有灯,星月辉映,影影绰绰。黄金莫明地感到阵心虚。
就这样赏花?
对,不过,你坐着,我还要做点事,来,看着这盆昙花,今晚她将为我们绽放。季献民边说边拿出一管笛子来。黄金发现今晚要观赏的,正是从前他的昙花。
笛声响起,婉转悠扬,伴随习习凉风,如清水般掠过黄金心回。黄金不懂旋律,更不懂诗文,但此刻,这如怨如慕的笛声让他觉得身心变空,身体在变轻盈,有一种想飘起来的感觉。
醉了,还是晕了?黄金想不明白。他只想随着这笛声向上走,向上飘,最好能飘到云端去,再也不回来。然而,笛声戛然而止。
昙花开了。
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悄悄然,昙花的花蕾慢慢翘起。随着笛声的维绵,昙花如同少女般很害羞地将淡紫色的外色慢慢打开。一层层,一片片,有序地展现洁白芬芳的玉体。当花心褪到最后一层时,忽地,满院飘香,如雪般的大花朵就这样猝不及防地绽放了。最让人惊奇的是,每朵花片上都凝聚一滴晶莹的泪,在月光下闪着温润的光,并当着黄金的面滴落而下。有的落到了黄金的膝盖上,沁人心脾的凉!
黄金彻底呆了。好久,他才醒悟过来。
月偏西,黄金告辞季献民回家。转身,他发现季献民家门口贴了副很显眼的对联:
相看何须尽解语,爱花最是惜花人
这联,进去时怎么没看到呢?黄金自言自语。
(选自《百花园》2018年第5期)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就交代了黄金、季献民两人是养花高手,但是两人有明显区别:黄金花匠家庭出身,养花卖花;季献民退休后养花,养花送人。
B. 次要人物王胡子,在小说中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是王胡子将黄金跟季献民养花做了比较,从而引出季献民。
C. 小说详细描写了季献民后院,又通过黄金的嗅觉、看昙花的视觉以及主人说话的听觉描写,写出黄金经历了奇怪、惊讶、心虚的复杂心理过程。
D. 小说结尾那副显眼的对联意义深刻,养花不求回报和索取,只问耕耘,季献民是践行者,尾段黄金自语说明对季献民的不理解。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名字暗示其形象特点,取名“黄金”暗示他追求物质;取名“献民”表明他追求精神境界。
B. 校长对古诗词很感兴趣,季献民是退休老师;但校长是故弄风雅,目的是通过对比衬托季献民的养花的技艺高超。
C. 小说最后,作者借黄金的自言自语,来暗示 “黄金” 在季献民家里收获了养花的技艺的精髓。
D. 标题“月下美人泪”中的“泪”意义深刻,其一是对黄金对昙花的践踏的一种无声的批判;其二是对季献民对昙花的尊重的感激。
8. “称得上高手的,总得有点绝活”,黄金的“绝活”体现在哪儿?请结合文章具体说明。
9. 王胡子认为黄金养花虽好,可比不过季献民。你从中悟出了哪些人生道理?请结合文意分析。
【答案】6. D 7. B
8. ①八岁能指出玉簪不宜种墙根。
②种出花蕊含白鸽造型的蝴蝶兰等奇花。
③能让昙花白天开放,善用嫁接使昙花开得更优。
9. ①黄金养花功利,季献民纯粹热爱,启示保持热爱能获本真快乐。
②黄金折腾昙花,季献民尊重花性,表明尊重生命规律才有好回馈。
③黄金重商业,季献民境界高,说明超越物质,提升格局能领略美好精神世界。
【解析】
【导语】《月下美人泪》构思精巧,意蕴丰富。情节上,通过养花高手黄金与季献民的对比,以黄金的功利养花衬季献民的惜花爱花,层层推进,悬念与波澜兼具。人物塑造鲜明,黄金精明重利,季献民淡泊纯粹。主题深刻,借养花之事,探讨对花的态度,传达出尊重生命、珍视美好、不功利对待自然的理念。语言细腻生动,描写昙花开放如诗如画,笛声描绘意境优美,让读者沉浸其中,感受文字魅力与哲理启迪。
展开余下试题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D.“尾段黄金自语说明对季献民的不理解”错误。季献民养花不图回报,对联体现其养花境界。黄金看到对联后自言自语,并非是对季献民不理解,而是经历此次赏花,内心受到触动,开始反思自己,对季献民的养花理念有了新的思考和感悟。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但校长是故弄风雅”错误。文中仅表明校长对古诗词有研究,种玉簪花时引用诗句,并没有信息表明校长是“故弄风雅”,该项说法属于过度解读。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八岁时,面对学校种玉簪花的情况,黄金能凭借自身对花卉的认知,敏锐指出玉簪不宜种在墙根,否则会被晒死。这一表现说明他小小年纪就积累了一定的养花知识和经验,对花卉生长习性有独特见解,为他后续成为养花高手奠定基础。
②成年后,黄金成为花卉行业大佬,专注培育奇花异草。他养的蝴蝶兰,虽品种普通,但花蕊呈现栩栩如生的白鸽造型,极具特色。这种将普通品种培育出独特形态的能力,体现了他在花卉培育方面敢于创新、追求独特的“绝活”。
③黄金掌握让昙花白天开放的特殊方法,通过黑布遮光与射灯照射改变昙花生长的光照规律,使其 “阴阳颠倒”。并且他还擅长嫁接,能让昙花在开放效果上比别人更胜一筹,开得更艳、更大、更多。这些特殊的养花技艺,是他作为养花高手区别于他人的关键所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黄金养花主要为卖花获利,追求奇花异草、商业价值,带有功利性;季献民退休后养花,不卖花只送人,且珍惜每一朵花,他养花是出于对花纯粹的热爱。这启示我们,人生不应只被功利左右,保持对事物纯粹的热爱,追求精神富足,能收获更本真的快乐与满足。
②黄金为让昙花白天开放采用“阴阳颠倒”等方式,一定程度上是对花自然规律的改变与 “折腾”;季献民尊重花的本性,用心呵护,救回被丢弃的花。这告诉我们,无论是对待人还是其他生命,都应秉持尊重、珍视的态度,遵循其本真规律,才能获得更好的回馈。
③黄金局限于花卉的商业价值和技艺展现;季献民境界更高,通过养花修身养性,传递美好。这表明人生境界和格局不同,所获得的成就和内心感受也不同。提升人生格局,超越物质追求,能领略到更广阔、更美好的精神世界。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阅读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选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有删改)
材料二: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颜延之与渊明有旧交,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选自萧统《昭明文选》,有删改)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B.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C.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D.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许,处所,与《出师表》“遂许先帝以驱驰”的“许”意思不同。
B. 善,善于,与《论语》“择其善者而从之”的“善”意思相同。
C. 聊,暂且,与成语“民不聊生”的“聊”意思不同。
D. 若,如果,与(桃花源记)“仿佛若有光”的“若”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生性嗜酒,每次饮酒时就期望一醉方休,担任彭泽县令时,他把公田都用来种秫酿酒。
B. 五柳先生喜欢读书,读书时不求甚解,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C. 陶渊明虽然不通晓音律,但是收藏了一张没有琴弦的琴,每逢喝酒恰到好处时,就抚弄以寄托情感。
D. 五柳先生居室简陋,只有空空荡荡的四面墙壁;穿的衣服上面打了许多补丁,可是他安之若素。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2)颜延之与渊明有旧交,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14. 陶渊明为什么辞去彭泽县令的职位?请结合材料二概括说明。
【答案】10. C 11. B
12. A 13. (1)他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文章中很能表达出自己的志趣。他忘记了世俗的得失,愿意就这样直到老死。
(2)颜延之和陶渊明是相交已久的朋友,颜延之经过浔阳,便天天去陶渊明家喝酒。
14. ①郡里派遣督邮到彭泽县来,陶渊明不愿小心谨慎地侍奉;
②他认为做官辱志失节。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与生活态度。材料一以《五柳先生传》的自述体,勾勒出一个“不慕荣利”的隐士形象,其“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治学态度和“短褐穿结”却“晏如也”的安贫乐道,体现了道家自然无为的哲学。材料二通过具体事例,如种秫酿酒、解绶去职等细节,强化了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与真率。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就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期望一醉方休。
“其如此”作“知”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
“置酒”的目的是“招之”,用“而”连接,中间不断开,排除AB;
“期在必醉”,动宾结构完整,前面省略主语“陶渊明”,应在其前断开,排除A
上一篇:
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下一篇: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江苏省东台”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