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2 2025-07-22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10月阶段检测
语文试卷
命题人:高一语文备课组 审卷人:高一语文备课组 2024.10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边夜话
李广田
山渐渐低,水渐渐阔,眼界逐渐扩大,心情也就更觉得舒畅些了。下午三点钟,我们就到达了高鼻梁。为什么叫高鼻梁呢?是因为本地人生的鼻梁特别高吗?还是这里有一个山头像人的鼻梁骨呢?向本地人打听,才知道原名是高北阳,讹为高鼻梁了。早早地到达,是行路人的愉快,不但觉得诸事从容,而且觉得可以做出些有趣的事来。但要做些什么呢?也不知道。除非等我们的小船,船来了,就搬行李,然后到江边打水盥漱,脱鞋濯足。等到队员们分配妥当晚餐后,已是暮色苍茫,江风也凛冽了。
“每小队一斤生萝卜,一两盐,每人还分两个馍。”队员们高兴地传语着。他们分住在人家屋里,借了炉灶自己炊食。我们几个在江边一个吴姓家里安顿下来。
这地方人家不多,都是低低的茅屋,没有庭院。有几家卖面食和酒肉的,大概最近才开始。远处,江水两岸的高高山头,有几座碉堡雄踞着,给这地方平添了一种特殊神色。
我们住的这个吴家,只有一大间草房,一大间内又分成几小间。进门一间,似乎是专为居留客人并招待买卖用的,门口挂着肉,门后放着几案。有两张木床,就是睡的地方。我们住在这里,仿佛会给人家不便,颇有些不安,但看到他们诚实而亲切的态度,倒觉得自己的多心是多余了。
“老先生今年多大年纪呀?”大队长问。
“啊,你说我吗?”吴老头惊异的望望我们,笑着回答,“哈哈,六十挂零啦。”
“好哇,你老人家很壮实啊!”
“嘿,穷人不壮实还行吗?”
他给我们张罗点灯,灯影里,看他那含在满脸皱纹和短短胡髭中的微笑,有一种深湛的和平之感。
他的女人,一个稍稍驼背的老妇人,偶尔从灶间出来,她似乎穿着宽博的古装,头上蒙着印花头巾。我们不曾看见他儿媳妇,只听见她在内间里忙活的声音。
“我们原是住在山后的,”老头在菜油灯上燃了烟斗,说道,“从去年,啊,是前年啦,听说外面又打起仗来,这里过路的客人多起来了,便搬到这里来住了。”
从他的叙述里,我们知道他原是船户出身,年轻时因为船上的生意赔了本钱,于是把船卖掉,只耕田度日。现在他做豆腐、馒头以及猪肉等生意,这是他儿子经营的。
“咳,什么都不容易,胡弄着吃口饭罢了!”他笑着说。
真是一个可爱的老人。我们行路人对于这样的老人是愿意把一切都予以信托的,我们将要吃些什么呢?这是当前的问题。“随便给我们弄点吧,老先生。”吴老头听了我们的话,到内间吩咐了一番,回来时两手向两边一分,抱愧地说:“唉,对不起,我们没有盐,我们已经很久没有盐了!”
对此,我们并不觉得稀奇,我们沿途屡次经验过盐的恐慌。这些地方因交通不便,时常无盐可卖,大多数贫寒人家几乎永远吃着淡食。我们在一个有盐可买的地方,买了很多盐带着,预备分给队员,我们现在就要分给他一些,我们愿意把更宝贵的东西赠他,这是从河南买来的海盐,我们一直放在手提箱内,偶尔用过,但大部分还留着,我们拿一个沉甸甸的纸包递给老人。
“什么?”他惊异了。
“海盐啊,我们给你老人家。”
“海盐?——唵,海盐是香的,我们这地方是吃不到海盐的,我们这荒山里!”
浏览完整试题
不多时,就有香气传来,大盘的炒白肉和烙油饼端来了,我们像一群小孩子,贪馋地领受这一次盛馔,自从在白河吃过一次炙油饼后,我们许多日子不知肉味了。
“喝什么呢?请你们喝豆汁吧,现在就推磨子,一开锅就行。”老头指着内间里,我们听到碌碌声,知道在磨豆腐。豆腐磨子声中,我们有片刻寂静,似乎听到江水声。夜已经深了。
丁令丁令,我们猛然一怔。
“跑信的过去了。”老人低声说。
“邮差为什么带着铃铛呢?”我们不明白。
“怕有虎啊狼啊什么的。”老人回答。“它们怕响器,跑信的人夜晚把一个铃铛挂在身上,走起来丁令丁令的。”他说后山那些地方都是深山老峪。
内间里叫了一声,老人进去了,出来时端了豆汁,新鲜纯粹,我们每人都喝了几碗,淡淡的,甜甜的。我们问到了去安康的道里,老人说:“从脚下到安康七十五里,以前每十里一个探子,就和现在跑信的一样。”谈起过去,我们问他:“过去好呢还是现在好哇?”他用手拢了下胡子,“反正打仗,穷人还是穷人……”话未说完,他沉默了。我们把胜利的故事以及种种希望讲述给他听,他也起劲起来。
吃完豆汁,灯里的油已将尽,屋子里暗起来。忽然外面有橐橐的脚步声,老人机灵地站起来,自言自语,“小回来了”,一边说着去开门。门开处闪进一个魁梧的影子,这是他的儿子。这个“小”,可真不小。老人说:“天不早了,先生们休息吧。”
大概刚过半夜,老人一家已经起来操作,给我们预备水和饭,还准备一天的买卖。他们不惊扰我们,都轻手轻脚地活动,也不说什么话。
早晨七点半,我们就向安康出发了。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写由“高鼻梁”的地名引发联想,向当地人打听名称的由来,颇具趣味,与人物“舒畅”“愉快”的心情相映衬。
B. 文章主要写抗战时期的一个侧面,未正面写打仗却多处交待战争背景,如碉堡、吴家老人搬家、邮差挂铃铛等内容。
C. “我们”住宿的吴家条件简陋,一开始“我们”担心给吴家人添麻烦,后来被他们的亲切感染,一晚上都相处融洽愉快。
D. 老人听“我们”讲述胜利的故事以及种种希望时很有兴致,体现了普通百姓朴素的家国情怀以及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人回答大队长年纪问题时轻松随和,行文中多处写“笑”的细节,与“可爱”“深湛的和平”等词一并传神地刻画出老人的形象。
B. “我们像一群小孩子,贪馋地领受这一次盛馔”,用词活泼贴切,表达了“我们”享用美食的喜悦心情,同时流露出多重生活况味。
C. 可口的菜肴、新鲜的豆汁,体现吴家人的款待。老人的妻子和儿媳在内间忙碌,她们的形象仅用侧面描写简单绘出,鲜活真实。
D. 老人在儿子回家时一系列细微的动作和语言,可见他对儿子的关心。“这个‘小’,可真不小。”这句中的两个“小”含义不一样。
3. 本文以时间为序安排内容,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 有人认为,这篇文章“在亲切自然的文字里,让人体味到淳朴人生”,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 B 2. C
3. ①符合生活实际,行文有条不紊。“下午三点钟”“暮色”“点灯”“夜已经深了”“油已将尽”“刚过半夜”“早晨七点半”,真实记录一行人在高鼻梁的留宿经历。②随着时间推移,一方面,“我们”与吴家老人交谈逐渐深入,双方形象更加清晰立体;另一方面,对地域环境、风俗民情的认识和感受,愈加清晰深刻完整。
4. ①人物对话真挚亲切、充满信任,让人感受到村民的纯朴善良、爽快明朗、热情好客,以及“我们”对村民真切关心与感激的情意。②叙述语言质朴,写出环境的荒凉、物质的贫穷,反映村民自然的生活状态、平和的人生态度。③以第一人称写,真实自然,便于抒情,让人体会到抗战期间“我们”一行人在迁徙跋涉的艰辛中,依然充满希望、保持乐观的朴素美好品质。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邮差挂铃铛”错误。邮差挂铃铛“怕有虎啊狼啊什么的”,不是“多处交待战争背景”的一种表现。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特色的能力。
C.“她们的形象仅用侧面描写”错误。“他的女人,一个稍稍驼背的老妇人,偶尔从灶间出来,她似乎穿着宽博的古装,头上蒙着印花头巾”这是正面肖像描写。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线索的作用的能力。
①“下午三点钟,我们就到达了高鼻梁”,时间充足可以打听“高鼻梁”名字的由来,符合实际;“已是暮色苍茫,江风也凛冽了”需要住宿;“他给我们张罗点灯”初到老人家里,初见老人的和蔼微笑;“夜已经深了”才可听到邮差的“丁令丁令”声;“吃完豆汁,灯里的油已将尽,屋子里暗起来”以油灯将尽表明老人忙碌良久;“大概刚过半夜,老人一家已经起来操作”表明老人一家的辛劳;“早晨七点半,我们就向安康出发了”,作者用时间来真实记录一行人在高鼻梁的留宿经历。符合生活实际,且行文有条不紊。
②随着“下午三点钟”“暮色”“点灯”“夜已经深了”“油已将尽”“刚过半夜”等时间的推移,“我们”与吴家老人交谈逐渐深入,“我们”的革命者形象和老人热情善良的形象更加清晰立体;另一方面,通过时间的推移,我们对“夜已经深了”邮差的“丁令丁令”声等地域环境、风俗民情的认识和感受,愈加清晰深刻完整。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体裁特征的能力。
①“嘿,穷人不壮实还行吗?”“喝什么呢?请你们喝豆汁吧,现在就推磨子,一开锅就行”,人物对话真挚亲切、充满信任,让人感受到村民的纯朴善良、爽快明朗、热情好客;“海盐啊,我们给你老人家。”“我们”把百姓最渴望获得的生活必需品送给老人,表达了对村民真切的关心与感激的情意。
②“真是一个可爱的老人。我们行路人对于这样的老人是愿意把一切都予以信托的,我们将要吃些什么呢?这是当前的问题”,体现了作者的叙述语言质朴;“我们沿途屡次经验过盐的恐慌。这些地方因交通不便,时常无盐可卖,大多数贫寒人家几乎永远吃着淡食”写出环境的荒凉、物质的贫穷;“‘咳,什么都不容易,胡弄着吃口饭罢了!’他笑着说”老人质朴的语言反映村民自然的生活状态、平和的人生态度。
展开余下试题
③全文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体现了作品的真实自然,第一人称便于作者抒发自己的情感,让人体会到抗战期间“我们”一行人在迁徙跋涉的艰辛中,依然充满希望,“早早地到达,是行路人的愉快,不但觉得诸事从容,而且觉得可以做出些有趣的事来”,可见,保持乐观的朴素美好品质。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跳马
路内
队伍的大队长原是体育教员,三十一岁,副队长原是读书郎,只有十八岁,前不久收留的一个小孩,十三岁。
昨天夜里,两个队长去见抗日救亡队的徐主任,商量关于孙庆荣公开投敌的事。徐主任说,孙庆荣素与大队长有仇隙,如今得了日本人的钱粮军火,必来寻衅,提议队伍撤出上海。两个队长连夜召集人马,大队长却崴了脚,只得回家休养,副队长带队往西走了。天亮时,福元带着小孩去看大队长,说,副队长留我下来做你警卫员。大队长说,你带小孩去芦苇荡避避风头吧。临别,大队长摸摸小孩的头,跳马练得如何?小孩说,报告司令,矮一点的木箱能跳过去。大队长说,你记得我说的话,练好体育,等你长大,去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日本人的跳马水平很高,不要输给他们。小孩说,都打仗了,还参加什么运动会,开运动会也是跟日本人拼刺刀罢了。大队长说,体育和读书写字一样,让你学会做人,亡国奴才是没有资格上赛场的。
小孩说,司令天天想开运动会。福元说,大队长就是这样的,他是体育教员。
走了半日,来到平日练兵的林子。福元抱枪钻进窝棚,想眯一觉。小孩站在林间空地上,渐感无聊,看着大队长亲手测量制作让队员们练习跳马用的木箱。日本人来了几次后,队伍化整为零,练兵场便也荒废了。他上了跑道,踢掉鞋子,挺腰抬腿,按大队长教的做了几个预备动作,随后跑向木箱。这一次居然跳了过去,且稳稳地落在地上。小孩十分兴奋,这时听到有布谷鸟叫。小孩知道是暗号,喝道,是谁。只见芳蕙从一棵树后面绕了出来。福元也醒了。芳蕙带来一个情报:孙庆荣带了兵往镇上去了。
福元听了将长枪一背,说我得回去通知大队长,实在不行把他背出来也行。你俩去找副队长,我们的人都在芳蕙家王桥村的祠堂,告诉他赶紧带救兵过来。说罢就跑。
小孩和芳蕙出了树林向西走。路越来越窄,远远看见一座小石桥。就在这时,听到一阵嗡嗡的声音,小孩顿时紧张起来,不好,日本人的飞机来啦。芳蕙大骇,往树林里跑,小孩一把拽住她背后的萝筐,说,躲到桥底下啦。果然两架飞机从南边过来,飞得很低。小孩说,你要记得,不可往树林里躲。
等了好一会儿,见两架飞机掠过头顶,向北飞去,像两只大鸟。芳蕙觉得小孩在发抖,拍了拍他,等到飞机远了,听到小孩的牙齿发出咯咯哒哒的声音。芳蕙说你害怕了。小孩没说话,打了自己一个耳光,方才镇定下来。
小孩光着脚,跑到河边,蹲下喝了两口水,洗了洗脸。芳蕙也想喝水,小孩却说,你要记得,不喝生水。他站起身,看了看远处,飞机已不见踪影,这才说,孙庆荣投敌,我们的人马在镇上待不住了,要往西撤,什么时候回来只有天晓得,你在这里不要说认识我们,这是我要交代你的第三件事。小孩说完上桥,走出几步回头去看,芳蕙捂住了脸,站在桥上不动。
我想跟你们走但我阿爸不答应,他说你们迟早都会死光。芳蕙哭道。阿毛哥你不要去跟日本人拼刺刀。
司令说过,等到要拼刺刀的时候,哪有什么你情我愿的,是个活人就要上去。小孩说。
黄昏,终于来到王桥村祠堂。小孩跑进去,见到队伍里的王大贵,说,快去找副司令,我有要紧的情报。
小孩觉得很累,芳蕙不知道去了哪里。小孩坐在地上,背靠墙壁,双手抱腿,一会儿就打起了瞌睡。迷迷糊糊中听到有人进来,抬头看是芳蕙,她端着一碗米粥。
这碗粥怕是你的晚饭吧,我吃了,你吃啥?芳蕙说,我已经吃过了,你吃饱了去我家睡一觉。小孩说,军令如山,我得在这里等副司令。芳蕙忽然又跑了出去,片刻后回来,手里摇着一把蒲扇。芳蕙说,我帮你赶蚊子。小孩说,你对我的好,我决计不会忘的。芳蕙说,你好讲讲为啥飞机来了不能躲到树林里吗?小孩让芳蕙坐到身边来。
去年,日本人是从海上登陆的。我爷娘带着我和阿妹逃难。大路上全是人,拖儿带女,大包小包。日本兵从后面追了上来,一枪打死一个,有时一枪打死两个。日本人的飞机来了,很多人往树林里躲,我爷娘带着阿妹也躲了进去,喊我快点跑过去。飞机往他们头上扔了一串炸弹,轰的一下,整个树林全飞上了天,起了大火。我又被震飞到了水沟里。
我懂了。芳蕙说。
小孩讲完这些,睡了过去。梦见大队长带着自己练跳马,福元与兄弟们围观,皆尽扛着长枪短炮,歪把子机枪三挺,刺刀明晃晃。小孩沿着跑道奔跑,那木箱却越来越远。小孩转头去看大队长,已经变成一个体育教员,穿运动背心,脖子上挂着铜哨,四面全是哨声,催促他往前跑。小孩醒了过来,睁眼看外面天色已黑,月光笼罩田野,芳蕙仍在身边扇着蒲扇,间或扑打着他的脸和腿。
小孩又睡了过去。不知过了多久,被一阵讲话声惊醒,眼睛却睁不开。那声音他一听就知道是福元,说,大队长已经牺牲了。怎么牺牲的?我要背他出来,他不肯……小孩心想,肯定是在做梦。努力睁开眼,见祠堂外面点着几束火把,副队长带了七八个人站在空地上,福元蹲着。小孩爬了起来,向祠堂外面跑去,被芳蕙的腿绊了一下,直刺刺扑倒在地,摔岔了气,喊不出声音来。芳蕙往他背上拍了好久,小孩放声大哭。
司令都不知道我能跳过木箱了。
(选自《小说界》2021年第4期,有删改)
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庆荣公开投敌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副队长的带队撤离以及大队长的牺牲,都与之有直接的关系。
B. 对运动会的不同看法,折射出小孩拥有强烈的民族恩怨意识,而大队长则能看到更为深刻的民族尊严问题,
C. 在桥下躲避日本人飞机时,小孩发抖、牙齿发出咯咯哒哒的声音,表现了小孩相对芳蕙而言的软弱与畏惧。
D. 面对芳惠不要和日本人拼刺刀的请求,小孩以司令的话作答,表达了对战争的无奈,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无情。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孩向芳蕙讲述了父母和妹妹遇难的经过,解释了不让她进树林躲飞机的原因,这一部分在小说中是倒叙。
B. 小说采用双线结构,以小孩和芳惠的报信过程为暗线,福元营救大队长为明线,双线交汇于祠堂外的一幕。
C. 小说叙述张弛有度,既有大队长命悬一线、小孩冒险报信的紧张感,又有小孩与芳蕙真挚友情的柔和舒缓。
D. 小说不直接描写战争场景,语言清新淡远,故事给人以对未来的信心感,这与茹志鹃《百合花》有相通之处。
7. 小说为什么反复强调大队长“体育教员”的身份?请简要分析。
8. 评论家何平说:“逃亡途中小孩腾身一跃的起跳和完成,放在小说设定的历史时间内,寓现实的沉痛和想象的飞动。”请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5. C 6. C
7. ①与小说中训练队员们跳马等情节相呼应,使情节更合理;②表明大队长战前的职业,体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的生活带来的巨大伤害,表达对战争的控诉;③体育教员的职业代表着安定而有尊严的生活,大队长放弃稳定的生活加入抗日队伍,体现了中国人民不怕牺牲反抗侵略的精神;④大队长对体育的认识,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美好未来和民族尊严的希冀。
展开余下试题
8. ①跳马情节发生在逃亡途中,其时日本侵略日益加剧,抗日力量面对着严峻考验;②小孩跳马 成功,是生命的成长,也寄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③小说通过跳马更加鲜明地体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创伤,体现了作者构思的灵动巧妙。
【解析】
【导语】《跳马》通过小孩在战争中练习跳马的经历,揭示了少年成长中的勇敢与抗争。故事中的大队长曾是体育教员,他强调体育精神,寄希望于未来的奥林匹克运动,这象征着即使在战争中,文化和民族尊严仍需坚守。通过小孩的视角,小说将战争的残酷与青春的梦想交织,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与紧凑的情节发展,展现了战争给少年带来的成长与心灵的成熟。作品侧重内心戏剧冲突,反映了历史的沉痛与人性的光辉。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表现了小孩相对芳蕙而言的软弱与畏惧”说法有误。小孩之所以面对日本人的飞机有此表现,主要是因为想起了父母和妹妹被日本人飞机炸死的一幕,并非出于他的软弱和畏惧。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A.“倒叙”判断有误。由“小孩让芳蕙坐到身边来。去年,日本人是从海上登陆的。……小孩讲完这些,睡了过去”可知,这段内容是小孩和芳蕙对话中讲的,小孩的讲述属于插叙。
B.“以小孩和芳惠的报信过程为暗线,福元营救大队长为明线”中对明暗线解释错误。原文中对福元营救大队长只有“福元听了将长枪一背,说我得回去通知大队长,实在不行把他背出来也行”“那声音他一听就知道是福元,说,大队长已经牺牲了”这两句,属于暗线。
D.“语言清新淡远,故事给人以对未来的信心感”说法有误。小说的语言质朴平实,并非清新淡远,且故事以大队长的牺牲作结,给人以悲壮感而非信心感。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小说中写了很多次“跳马”,如开头大队长问小孩“跳马练得如何?”,后面小孩来到平日练兵的林子,里面有大队长亲手测量制作让队员们练习跳马用的木箱,写了小孩在这里跳马等。抗日的小说为何总是写“跳马”?小说强调大队长“体育教员”的身份,与小说中训练队员们跳马等情节相呼应,使情节更合理。
②反复强调大队长“体育教员”的身份,表明抗战前大队长的职业,连体育教员都参加了抗日战争,不管大队长是主动放弃还是被迫放弃稳定生活,加入抗日队伍,甚至为了抗日而牺牲生命,根本原因都是因为日军侵略中国。所以,表明大队长战前的职业,体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的生活带来的巨大伤害,表达对战争的控诉。
③在当时那个年代,体育教员职业代表一种相对安定而有尊严的生活,不管是社会地位还是薪资待遇都相对较高。因此,一方面,大队长甘愿放弃稳定的生活加入抗日队伍,这能体现中国人民不怕牺牲反抗侵略的精神。
原本是体育教员的大队长让队员练习跳马,他有自己的看法,“练好体育,等你长大,去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日本人的跳马水平很高,不要输给他们”“大队长说,体育和读书写字一样,让你学会做人,亡国奴才是没有资格上赛场的”,在大队长心里,一直有一个战胜侵华日军,未来中国人能参加奥运会为国争光的梦想。所以,大队长以体育教员的身份,发表对体育的认识,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美好未来和民族尊严的希冀。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多角度探究文本意蕴的能力。
①跳马情节发生在逃亡途中,当时日本人来侵犯,小孩去找副大队长报信,请求救援负伤的大队长,小孩在无聊等待中看到练兵场上的跳马,“他上了跑道,踢掉鞋子,挺腰抬腿,按大队长教的做了几个预备动作,随后跑向木箱。这一次居然跳了过去,且稳稳地落在地上”可知,小孩跳马是在逃亡途中发生的,而且“日本人来了几次后,队伍化整为零,练兵场便也荒废了”也暗示了日本侵略日益加剧的现实。所以,跳马情节暗示了日本侵略日益加剧,抗日力量面对着严峻考验。
②小孩的跳马原本没有这么高的技术,“矮一点的木箱能跳过去”,但这次“居然跳了过去,且稳稳地落在地上”,小孩跳马能力的变化,暗示的是生命的成长,也许将来他真的如大队长说的那样,能够在奥运赛场上战胜日本人,这样的情节也寄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③在抗日战场上练习跳马,这独特的构思形成鲜明反差,跳马代表和平时期,抗战间隙练习跳马代表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望,同时,对未来有美好期待的大队长牺牲了,父母和妹妹都被炸死的小孩还将继续战斗,他能否安然活到抗战结束?是否实现大队长的跳马梦想?一切都是未知数。小说通过跳马更加鲜明地体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创伤,体现了作者构思的灵动巧妙。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乱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强者王,古之道也。越王勾践恃大朋之龟[注]与吴战而不胜,身臣入宦于吴反国弃龟明法亲民以报吴则夫差为擒。故恃鬼神者慢于法,恃诸侯者危其国。曹恃齐而不听宋,齐攻荆而宋灭曹。邢恃吴而不听齐,越伐吴而齐灭邢。许恃荆而不听魏,荆攻宋而魏灭许。郑恃魏而不听韩,魏攻荆而韩灭郑。今者韩国小而恃大国,主慢而听秦、魏,恃齐、荆为用,而小国愈亡。故恃人不足以广壤,而韩不见也。荆为攻魏而加兵许、鄢,齐攻任、扈而削魏,不足以存郑,而韩弗知也。此皆不明其法禁以治其国,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
臣故曰: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赏罚敬信,民虽寡,强。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无地无民,尧、舜不能以王,三代不能以强。人主又以过予,人臣又以徒取。舍法律而言先王以明古之功者,上任之以国。臣故曰:是原古之功,以古之赏赏今之人也。主以是过予,而臣以此徒取矣。主过予,则臣偷幸;臣徒取,则功不尊。无功者受赏,则财匮而民望;财匮而民望,则民不尽力矣。故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故曰: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节选自《韩非子•饰邪》,有删改)
材料二: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节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有删改)
[注]大朋之龟:又称“十朋之龟”,指用以占吉凶、决疑难的十类龟,古人视为大宝。
9. 下列选项,关于课内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沁园春•长沙》中“到中流击水”一句,不仅典出《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又兼用晋朝祖逖“中流击楫”的典故,抒发澄清海内之志,毛主席曾自注其词云:“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B. 第二单元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一文的主标题,出自毛泽东的七言律诗《到韶山》。
C. 《芣苢》出自《诗经》“周颂”中的“周南”,重章叠唱、回环往复,全诗仅变换六个动词,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画意。
D. 杨万里《插秧歌》,四联八
上一篇: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下一篇: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江苏省常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