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上上”也给网红博主、流量明星指明了发展方向。靠“小鲜肉”“网红脸”甚至各种“粉丝造势”,绝非长久之计,网红博主、流量明星应思考如何巧妙运用自身流量,以存量带动增量,做先进文化、高雅艺术的传播者。当前,大量国潮视频、网剧受到追捧,这说明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艺产品和文艺作品越来越受青睐,也昭示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迎来新的历史机遇。面对时代赋予的机遇,有识之士应顺势而为,积极探索互联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创新网络文艺作品的形式,丰富网络文艺作品的内涵,更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 新时代,坚持人民性理应成为一切艺术的发展方向,成风化人应当是文艺行业从业者的共同责任。高雅艺术也应当主动告别“高冷”,努力打破“曲高和寡”的成论,从而形成“曲高众随”这一面向人民的艺术传播新格局。在这个意义上,我对以“@上上”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博主们的开拓性努力,充满敬意和期待。 (摘编自韩晗《高雅艺术不应高冷》)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上”博主用美声唱法翻唱各种“洗脑神曲”走红,这种开拓性努力符合艺术传播的一般规律。 B. 俗艺术都能转化为雅艺术,如今,宋词、京剧成为中国艺术殿堂中璀璨的明珠,便是最好的证明。 C. 在当下,如果来自民间的通俗文艺沦为“庸俗”甚至“低俗”“丑俗”时,就一定会激起人们的反对。 D. 像“@上上”一样的青年,因愿以通俗的形式弘扬先进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传播高雅文化而成为清流。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雅艺术都能载入艺术史册,也就是说能够载入史册的高雅艺术注定自始至终就一直远离通俗。 B. 一般而言,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差不多“势不两立”,但通俗艺术也能够不断升级而为高雅艺术。 C. 全文由“@上上”的表现引出关于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相互关系的论述,最后以美好的愿景结尾。 D. 作者紧扣当下现实又放眼艺术发展史,所举例子精当,所引名言深刻,这些都使得文章很有表现力。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观点 一项是( ) A. 刘家祯巧妙运用舞台艺术元素,现场朗诵屈原的《涉江》,呈现历史人物,获得了观众好评。 B. 用短视频、动画、影视等形式拍摄传统昆曲《牡丹亭》,并在网络上推出,收获了大量粉丝。 C. 上海雕塑展上以玻璃、纸张、多媒体等载体呈现艺术家纳迪姆•卡拉姆的作品《复调飞行曲》。 D. 画家宋文治沿着《芥子园画谱》自学中国画,专攻山水画,开辟艺术新天地,促进艺术发展。 4. 请依据文本,简要说明人类雅俗艺术发展史中出现了哪些不当表现。 5. 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怎样才能推动面向人民“曲高众随”的新格局的形成?请根据文本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月下美人泪 肖建国 从黄金记事起,他家就是花匠。别人养花大都为了观赏,而黄金家是为了生活。八岁,黄金去上小学。刚好学校的校园在翻整,墙角要种一排花。有员工过来问,种什么花?校长沉吟一会说,种白鹤仙吧,陆游不是说过“芳兰移取偏中村,余地何妨种玉簪”吗?这玉簪就是白鹤仙。 黄金一听,就说不行不行。这玉簪不能种墙根,炕都会炕死。少儿雌黄,校长哪放在心上。果然种上不多久,这玉簪全都晒死了。 校长对黄金刮目相看。黄金读到初二,辍学了。他成绩不好,整天就想着如何侍弄花草。校长说,你回去也好,花草有本心,说不定能让你黄金万两。 校长也真说对了。十多年后,黄金成了惠州城花卉行业的大佬。他不种一般的花,只种奇花异草。比如兰花走俏时,惠州城里的花匠都去养。朝京门的王胡子竟养出了猴脸小龙兰。一茎花一雷公,粉面蒜鼻红头发。嘿,奇了。轮到黄金出手,养的是蝴蝶兰。品种虽一般,可花蕊里包含着一只展翅欲飞的白鸽!栩栩如生,绝了。 再比如,养昙花,也叫月下美人。 黄金能让昙花在白天开放。这个,稍有养花经验的人都会。将昙花用黑布蒙起来,不让其见光。到了晚上,则用射灯对着照,照得昙花“阴阳颠倒”。一个星期后,昙花彻底蒙了,顺从人意,在白天开放。 虽然都会,然而都没黄金的昙花开得艳,开得大,开得多。黄金的诀窍在哪里?据王胡子说,黄金爱搞嫁接,不是一类的花,也硬要把它们“嫁上”。 黄金的昙花供不应求。为防假冒,他在每盆花上都系个标牌:黄金之花。王胡子有次在黄金家喝了点酒,对他说,你养花虽好,可比不过季献民。黄金心里咯噔一声。 季献民养花好在哪里呢?黄金想去看看。 季献民家住在东江边,门前有棵木棉树,老干横枝,雄姿英发。据说每到春天,木棉花开,这树冠就成了燃烧的火焰山。 有同行来访,季献民忙迎出屋外。黄金开口便说,听说你的花种得很好,特来向你请教。按照黄金的想法,若季献民不愿意,稍稍皱下眉头,他寒暄两句便走。毕竟有技艺的都怕外露。 没想到季献民非常高兴,连说岂敢岂敢,今日你来得正好,晚上我有昙花盛开,正好一起品赏。 季献民的花种在后院,有三四个屋地大小,木架上按品种分类,养的全是花。有幼苗,有成品,有的正热热烈烈地开放。花香扑鼻。黄金仔细嗅了嗅,这花香与他那里香得不一样。香得纯粹,甘甜,真是奇怪了。 再看昙花,黄金更为惊讶。有很多盆都是他家的,“黄金之花”标牌还在呢。李献民说,这都是别人丢掉的,我捡回来重新修整。昙花花期短,可它命长。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花一命,它知感恩。 这高论,黄金第一次听说。晚上,季献民刷牙漱口,洗面洗手,清理好自身,才进入后院。后院里没有灯,星月辉映,影影绰绰。黄金莫明地感到阵心虚。 就这样赏花? 对,不过,你坐着,我还要做点事,来,看着这盆昙花,今晚她将为我们绽放。季献民边说边拿出一管笛子来。黄金发现今晚要观赏的,正是从前他的昙花。 笛声响起,婉转悠扬,伴随习习凉风,如清水般掠过黄金心回。黄金不懂旋律,更不懂诗文,但此刻,这如怨如慕的笛声让他觉得身心变空,身体在变轻盈,有一种想飘起来的感觉。 醉了,还是晕了?黄金想不明白。他只想随着这笛声向上走,向上飘,最好能飘到云端去,再也不回来。然而,笛声戛然而止。
展开余下试题昙花开了。 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悄悄然,昙花的花蕾慢慢翘起。随着笛声的维绵,昙花如同少女般很害羞地将淡紫色的外色慢慢打开。一层层,一片片,有序地展现洁白芬芳的玉体。当花心褪到最后一层时,忽地,满院飘香,如雪般的大花朵就这样猝不及防地绽放了。最让人惊奇的是,每朵花片上都凝聚一滴晶莹的泪,在月光下闪着温润的光,并当着黄金的面滴落而下。有的落到了黄金的膝盖上,沁人心脾的凉! 黄金彻底呆了。好久,他才醒悟过来。 月偏西,黄金告辞季献民回家。转身,他发现季献民家门口贴了副很显眼的对联: 相看何须尽解语,爱花最是惜花人 这联,进去时怎么没看到呢?黄金自言自语。 (选自《百花园》2018年第5期)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就交代了黄金、季献民两人是养花高手,但是两人有明显区别:黄金花匠家庭出身,养花卖花;季献民退休后养花,养花送人。 B. 次要人物王胡子,在小说中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是王胡子将黄金跟季献民养花做了比较,从而引出季献民。 C. 小说详细描写了季献民后院,又通过黄金的嗅觉、看昙花的视觉以及主人说话的听觉描写,写出黄金经历了奇怪、惊讶、心虚的复杂心理过程。 D. 小说结尾那副显眼 对联意义深刻,养花不求回报和索取,只问耕耘,季献民是践行者,尾段黄金自语说明对季献民的不理解。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名字暗示其形象特点,取名“黄金”暗示他追求物质;取名“献民”表明他追求精神境界。 B. 校长对古诗词很感兴趣,季献民是退休老师;但校长是故弄风雅,目的是通过对比衬托季献民的养花的技艺高超。 C. 小说最后,作者借黄金的自言自语,来暗示 “黄金” 在季献民家里收获了养花的技艺的精髓。 D. 标题“月下美人泪”中的“泪”意义深刻,其一是对黄金对昙花的践踏的一种无声的批判;其二是对季献民对昙花的尊重的感激。 8. “称得上高手的,总得有点绝活”,黄金的“绝活”体现在哪儿?请结合文章具体说明。 9. 王胡子认为黄金养花虽好,可比不过季献民。你从中悟出了哪些人生道理?请结合文意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阅读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选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有删改) 材料二: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颜延之与渊明有旧交,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选自萧统《昭明文选》,有删改)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B.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C.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 必醉 D.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许,处所,与《出师表》“遂许先帝以驱驰”的“许”意思不同。 B. 善,善于,与《论语》“择其善者而从之”的“善”意思相同。 C. 聊,暂且,与成语“民不聊生”的“聊”意思不同。 D. 若,如果,与(桃花源记)“仿佛若有光”的“若”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 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生性嗜酒,每次饮酒时就期望一醉方休,担任彭泽县令时,他把公田都用来种秫酿酒。 B. 五柳先生喜欢读书,读书时不求甚解,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C. 陶渊明虽然不通晓音律,但是收藏了一张没有琴弦的琴,每逢喝酒恰到好处时,就抚弄以寄托情感。 D. 五柳先生居室简陋,只有空空荡荡的四面墙壁;穿的衣服上面打了许多补丁,可是他安之若素。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2)颜延之与渊明有旧交,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14. 陶渊明为什么辞去彭泽县令的职位?请结合材料二概括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7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秋雨夜眠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①这首诗作于唐文宗大和六年(832)秋,当时白居易任河南尹。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加上好友元稹已经谢世,心情更觉寂寞冷淡。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首句描述了深秋的寒冷,交代了时间;“凉冷”二字未提雨 B. 诗中的“安闲”二字是诗眼,全诗围绕“安闲”着笔,塑造了夜雨无眠的老翁形象。 C. 颔联“卧迟”写出老年人睡眠少的特点,“灯灭后”写出“卧迟”的时间,突出夜深。 D. 颈联“灰宿”“瓶火”反衬老翁怕冷,“香添”一句写老翁闲散慵懒、不想起床的情态。 16. 请简要分析尾联中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涉江采芙蓉》中描绘出游子怀乡的感人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煜《虞美人》中写遥忆金陵宫廷,慨叹物是人非,充满无限怅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经•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生动的细节,写出了女子的活泼可爱,又写出男子的憨厚。 (4)在《沁园春•长沙》中,表现革命者力量强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9分) 阅读文字,完成题目。 又是一年槐花儿飘香的季节,小伙伴们有没有想起儿时那些带有妈妈专属味道的槐花美食?不过,槐花 ① 。常见的槐花有三种:淡黄色的国槐花,夏末开花,可以入药 ② ;白色的刺槐花(也叫洋槐花),夏初开花,花香味甜,可食用但不可入药;红色的槐花(变种)仅供观赏,既不能食用, ③ 。也就是说,我们吃的槐花美食来自白色刺槐。白色刺槐是我国重要的蜜源、食花和景观植物,原产北美。而我国土生土长的树种,是国槐。国槐在我国不仅是一种常见的良木,而且作为一种文化元素融入传统文化之中。比如被奉为“神树”,种植在敬神祭祖的社坛周围;作为吉祥的象征,种在庭前屋后。古代社会,槐树还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宰辅之位的象征,并出现了一些由“槐”字构成的具有政治寓意的词,如槐岳(朝廷高官)、槐蝉(高官显贵)、槐第(三公的宅第)等,槐树因此也受到读书人的喜爱。
展开余下试题18.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8个字。 19.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槐蝉”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D.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能否将珍贵的文物置于掌中观赏品味?能否步入千年墓穴一探究竟?能否与未曾展出的国宝亲密接触?……与过去相比,今天的博物馆已经发生了①_______________的变化。有了科技的助力,这些往日因时空限制而②_______________的事情都已成为现实。“博物馆+高科技”让那些沉睡千年的古物“活”在了今人面前,为越来越多的人带来不一样的观展体验,让他们可以去那些原本“去不了”的地方,看那些本来“看不到的事物”。 故宫博物院举办的那场名为《清明上河图3.0》的高科技互动展演艺术,用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完美融合古代绘画艺术。观众们沿着张择端的笔触走进繁华的北宋都城汴梁,穿梭于楼台之间,泛舟于汴河之上,观两岸人来人往,看水鸟掠过船篷。沉浸其中,确有一种③______________的情趣。在2016年的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上,首都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带领观众“回到”妇好墓的考古发掘现场,上下6层、深达7.5米的妇好墓葬④_______________。此外还有一些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以数字化方式展现文物全貌。观众只需在屏幕上滑动手指,就可近距离、全角度现赏文物,将静置于展柜中、封存进仓库里、消散在过往中的历史“托在手上”,全方位观察岁月留下的每一处细痕。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 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 A. 古物“活”在了今人面前 B. 去那些原本“去不了”的地方 C. 带领观众“回到”妇好墓的考古发掘现场 D. 将静置于展柜中、封存进仓库里、消散在过往中的历史“托在手上”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奥运是全世界人民的体育盛宴,它总是吸引着无数的人,无论是运动员还是观众都能从中感受到巨大的魅力。有人说奥运的魅力在于体育竞技中人的突破、挑战与超越;有人说奥运的魅力在于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往往在没有希望时峰回路转赢得了胜利;有人说奥运比赛中你能感受到运动员身后国家人民的坚实后盾;还有人说,真诚地为对手喝彩,赢得奖牌的热泪盈眶……那些瞬间展现了跨越国界和种族的人性之光。 阅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