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4  2025-07-22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扬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扬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论语》通篇看起来都在讲修齐治平的义理,但并不会让人觉得艰深晦涩。相反,它能让人常读常新,随时翻开的时候也总会发现一些细节的微妙之处。究其原因,在于其文本的一种文学性特质。因为这种文学性,杨绛先生曾经在《我是怎样读〈论语〉的?》一文中说:“‘四书’,最喜欢《论语》,因为最有趣。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
作为言行录,《论语》中对于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和表情的描写虽然简约,却十分生动可感。《阳货》篇记录了这样一段对话。孔门弟子子游做了武城的邑宰,实施庠序教化,学习礼乐的人很多,小城中弦歌不辍。孔子到了武城,对这个小地方化民成俗如此成功喜出望外,“莞尔而笑”说“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回答,以前听老师说过,君子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容易引导和管理。听到这段话,孔子马上正色道,子游的话是对的,刚才说的话不过是同他开玩笑罢了。这一段文字很有戏剧性,孔子从轻松诙谐到深沉肃穆,前后的转变,氛围感很强,反映出孔子的真实亲切,也体现了他对于治国安邦之事的在意和敬畏。
《论语》的文学性,还体现在大量比喻手法的运用。如《子罕》篇中出现了两句以自然景物作比的句子,一句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另一句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前者是对于时间和生命流逝的哲思咏叹,后者则是对外境磨砺下的风骨彰显和生命韧性、君子人格的歌颂。正如钟嵘所说,“因物喻志,比也”。儒家的修身目标和原则,本质上紧紧关联如何在生命里创造永恒的意义和价值,超越作为人的有限性,达成卓然和不朽。
总体而言,《论语》的文学性特征,是儒家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对两千年来中国人的国民性格具有塑造之功。每一位认真阅读《论语》的读者,在掩卷之时,脑海中总会呈现出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形象,也常能体会到一种难以言传的氛围感。这些情形,恰恰是因为《论语》真正体现了以“文”化人的力量。
(摘编自车风《〈论语〉中的以“文”化人》)
材料二:
读书其实从哪本书开始都可以。但是,要思。读书就是去思,读书是学习,思考。“学而不思则罔。”《论语》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孔子不是告诉你必须如何如何,孔子的语气永远是:我是这么做的,这么想的,你看着办吧。《论语》不辩论,不结论,不指示,不居高临下“比你较为神圣”地“启蒙”。《论语》是讨论、陈述,是对思的启发,对经验的唤醒。读《论语》要思,要体会。真理在思的过程中敞开,就像在黑暗的洞穴里挖矿,忽然,蹦出一颗宝石。
正是那种谦卑低调的语感,经验之思,之谈,令《论语》成为一部伟大的指示,千百年颠扑不破,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们这个时代有一种世俗化的后现代氛围,解构,调侃,怀疑一切,怎么都行,玩世不恭,“新就是好”,蔑视传统、经验已经成为常识。《论语》失位已经若干世纪,它本来是汉语的最高之书,现在随便就可以调侃、否定。孔老二、丧家犬,从一个教授的嘴里说出来,磕绊都不会打一下。
《论语》在中华文明中,曾经有着崇高地位:“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种崇高地位也令《论语》成为令人窒息的教条。所以鲁迅激愤地说:“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华盖集•青年必读书》)一个世纪过去,在读书上,“拿来主义”已经相当媚俗,看看中国的书架就知道。窃以为,“温故知新”就像西方的文艺复兴回到希腊去找思想资源,越来越显得先锋起来了。


浏览完整试题我们这个时代的好处是,那种教条化的传统已经被怀疑主义、虚无主义、“一切复零,从头开始”“怎么都行”“唯我独尊”摧毁,斯文扫地,烟消云散。《论语》的经典地位早已被解构,去蔽。“礼失而求诸野”,《论语》回到了“野”,可以像它刚刚说出来的时代那样去倾听,去拜读了。完全可以想象自己就是颜渊、子路、闪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
这个时代,可以读《论语》了。
(摘编自于坚《可以读〈论语〉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阳货》篇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子游的一场戏剧性对话,氛围由轻松到肃穆,塑造了真实亲切的孔子形象。
B. 《论语•子罕》篇以水流寄寓生命哲思,以松柏歌颂君子人格,借日常平实之物表达了儒家的修身目标和原则。
C. 《论语》不作结论性的“指示”,却成为塑造中国人文化心理及国民性格的“指示”,彰显了以“文”化人的魅力。
D. 《论语》“温故而知新”一说,与西方文艺复兴汲取古希腊文化养料有相似之处,二者均秉持“拿来主义”的原则。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以“氛围感”这一富有时代特征的网络流行语,生动简洁地表达了对《论语》深刻思想性的肯定。
B. 材料二中,针对《论语》这一经典被随意调侃、否定的现状,作者以口语化的文字形象地写出了自己的不满之意。
C. 材料二以随笔式的语言,论及《论语》成为经典、经历失位、回归生活语境的过程,看似零散琐碎,实则脉络清晰。
D. 两则材料都力图拉近《论语》与当代文化生活的距离,从不同角度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对传统经典进行创新性阅读。
3. 依据材料一,下列选项不能体现《论语》“文学性”一项的是( )
A.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B. (曾晳)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C. 子曰:“为政之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D.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 阐述自己的观点,既要把观点表述清楚,又需要对观点作充分论证,下列选项对两则材料在论证方面的分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为证明《论语》是一部文学著作,作者从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和表情的描写和大量运用比喻手法两方面论证。
B. 材料一在论证过程中,运用层进式论证方式,综合运用引证、事例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C. 鲁迅和于坚在是否读《论语》等中国书的问题上看似矛盾,因为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都主张阅读与生活、时代密切相关的书。
D. 材料二最后一段告诉人们,《论语》的经典地位早已被解构,去蔽,已是“礼失而求诸野”的时代,当下可以随意阅读《论语》。
5. 在传统经典作品研习活动中,你所在的小组需要完成《论语》导读资料的撰写任务,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为该导读列出要点。
【答案】1. D 2. A 3. D 4. C
5. ①价值及特点简介:《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具有文学性,如简约生动的人物塑造方法,运用比喻等。②阅读方法指导:阅读《论语》,应与时代、个体经验相结合,在思考中形成个性化的体会,挖掘其对当下的启示意义。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二者均秉持‘拿来主义’的原则”错,二者的原则并非“拿来主义”,而是认为传统文化可转化为先锋思想。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对《论语》深刻思想性的肯定”错,“氛围感”这一网络用语所表达的是对《论语》文学性的肯定。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
A.“率尔”“哂”属于细节描写,体现了文学性。
B.有细节描写,体现了文学性。
C.使用了比喻,体现了文学性。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没有神态和表情的描写,也没有运用比喻,说明是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所以,不能体现“文学性”。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论语》是一部文学著作”错,应该是语录体散文。
B.“层进式论证方式”错误,使用的是并列式论证,也没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证明“《论语》的文学性,还体现在大量比喻手法的运用”。
D.“……可以随意阅读《论语》”错误,强加因果,曲解文意,对《论语》的阅读还是要联系现实,有选择性的吸收,要继承更要发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1)价值及特点简介:结合材料一“它能让人常读常新,随时翻开的时候也总会发现一些细节的微妙之处。究其原因,在于其文本的一种文学性特质”“作为言行录,《论语》中对于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和表情的描写虽然简约,却十分生动可感”“《论语》的文学性,还体现在大量比喻手法的运用。如《子罕》篇中出现了两句以自然景物作比的句子”材料二“《论语》在中华文明中,曾经有着崇高地位”可知,《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具有文学性,如简约生动的人物塑造方法,运用日常景物作比等。
(2)阅读方法指导:结合材料二“读《论语》要思,要体会”“《论语》的经典地位早已被解构,去蔽”“这个时代,可以读《论语》了”论语》已从教条僵化中解脱出来,获得鲜活的生命力,因此,这个时代能读《论语》了。阅读《论语》,应与时代背景、个体经验相结合,在思考中形成个性化的体会,挖掘《论语》对当下生活的启示性意义。


展开余下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辽西的春天
谢子安
①辽西的春天与别处不同。这里季线不清,春季从什么时候开始,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即使上天入地寻觅,犄角旮旯搜查,也得不到它的正根本源。春节似乎可以被视为春天的起点,但是,作为长江以南,差不太多;对于北方来说,则难免过于超前。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人到哪里去觅寻春的芳踪倩影呢?农谚说:七九河开,八九雁来。农谚又说: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几条都可以被看作农历春归大地的具体时间表。其实,农谚是对于黄河流域而言的,辽西地处中国北方居中的位置,纬度比黄河高一大截,几千里山阻水隔的路途,季节自然会晚来许多时日。这里的实际情况是: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雁不来。九九添一九,不见耕牛地中走。
②人们思春心急,他们渴春、饥春,喜欢在寒天寒地之中,人为地制造一点春天的气氛。正月里耍花灯,即是迎接春天的仪式。花朵是春天的标志,真花真草离得还远,难得住冰冻的泥土大地,但难不倒人。人们往往用手工攒制一些纸花,为它们染上五颜六色的色彩,把它们戴在灯笼上,花枝乱颤,而灿烂绚丽的灯火是欲为北归的春天照明、引路,怕它们在黑夜之中寻不到往年住过的家门吧。灯会在庄稼院里扭一个场,春蹲绿一汪;灯会在山路上洒一串,春抖绿一遍;灯会舞过冰河,春涨绿一湾。北方的这种花灯会,是春天的使者,是春天的先行。唢呐笙管里,敲锣打鼓中,人们的心被照亮,希望和热情被点燃,一个季节,就活蹦乱跳地来到人们的襟怀之中。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更新的首先是人的精神,人心总是比自然界先到春天一步,且在那儿立稳脚,扎住根,宛如看戏观景,抢占最佳位置,然后回过身,掉转头,看春天跟上来没有,看春天是不是误入岔路。怎么来?骑马,还是坐轿?长翅膀飞,还是步行?
③春天年年从村前的那条大路上来。风最先转过来,然后才是阳光。阳光每日把方透明的手帕贴在人脸上,风却不愿意引人注意,常常在人们的不知不觉之中,风就转变了,原来那么强硬凶悍如贼盗的一种风,忽然就绵软温情作女儿态,大约也就是一夜之间的事情,卷地白草折的北风,转而变成吹面不寒杨柳风。古人使我们知道,这时节的风,原来由杨树和柳树舞出来,柳梢淡淡返青。柳树是自然界的一个女儿家,她用纤纤柳丝舞啊舞,却弄成衍生万物的东风。此一种女儿风,由弱至强,还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千万莫要把它当作春天的美妙婀娜的身姿,它充其量只是一个春头,或者,干脆就是春头上的一缕春胎毛。再放许多属寒姓冬的日夜过去,风在杨柳枝头上积淀下的颜色,重了,太阳把它的阳光摊晾到地表,稠了,那才是天在地上把一个叫辽西的春天初步造成。春天有了,它也还是总赖在一个童年里,老长不大,春色总嫩,总薄,总浅,总淡。这个春天的性格过于内敛,孕在怀中,裹在包里,不显春。
④首先,山不显春。辽西的山仍然是那种青苍的颜色,仿佛冬天的色彩太重太厚,把春天的色彩压住,使它缓不过气来,难以出头。草芽儿早就发了,可是埋在头顶着的一蓬枯草里,让人以为辽西的山草懒,也许那是一味隐草,不露相。有些早开的山花,像山菊花、山丁香、山杜鹃等等,零零散散,次第开放,因为花少朵稀,猛眼看,被山的本色吞了,给山色恍了,星星点点不出头,到跟前,撞在人的鼻尖上,才给人一朵惊喜。人大声对野外嚷嚷:春天这个家伙,你早来了吗?时令已经这个时候了吗?怎么一点儿都看不出来呢?山色不动,河野不动,而人心已动。一怀春水波光漾动,要溢出来了。有时花色也集合起力量,冲击一下,那是辽西最大喷儿的一种花,漫山遍野的山杏花开了。没有一星一芽叶,迎风独自开。可是,花在山怀中,同山相比,山还是多,花还是少,山厚,花薄。那种单调的粉白色的花,放在老色的山皮上,嫩色泅不透老色。有花不显花。
⑤辽西黄土地,尤其不显春。人立春里,只管放眼,丘陵之上,漫漫黄色,遮盖住一眼望不到边的地表,这样一种泥土本色正是辽西春的基调。这些准备用作耕种的农田,只有空闲出来的田头地脑才被允许荒生野草,那种草片子回黄转绿,渐次新草如锥、茵茵如席,可是绿色太寡、太微,替黄脸的大地镶嵌一框绿边,远远框不住,很快被泥土如潮的黄色侵蚀淹没。远看,只有已经赢了春天几个回合的土色。
⑥布谷催播,劳燕护耕,黄阡紫陌之上,农人成群结伙,赶黄牛扛犁杖地来了。他们驱动笨重并且原始的犁铧,把古老的土地犁开一条条垄沟,播撒下五谷的种子,开始正式种绿。但是,要那种庄稼苗绿上来,会非常迟慢。
⑦苗儿破土而出,农人忙着铲苗间苗,肥也施完,放田等雨。雨陆陆续续来过几次,一场春雨之后,大地渐渐转绿,绿满,绿完。农人乐得什么似的,只顾埋头耕作,把得意与满足都写在脸上:可把一个春天,完完整整地耕种出来了!操多少心,费多少汗,追多少风!一直腰,一抬头,眨眨眼,青庄稼这么高了吗?屈指数数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二暑连。怎么就到夏天了?赶快低头去找,把个春天丢落在田里。丢金丢银该去找,丢个春天不心疼。他们憨厚地说,丢就丢吧。抹把汗,喘口气,一抬腿,迈过夏天的门槛,去那边找无边无际的青纱帐,还要拿锄头,铲肥农田里的七色彩虹。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中,“春季从什么时候开始,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写出辽西的春天季线不清,为下文人们思春心切,人为地制造春天的气氛作铺垫。
B. 第②段中,文章把情感融入鲜活的描写中,如“一个季节,就活蹦乱跳地来到人们的襟怀之中”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来临时人们的喜悦之情。
C. 第③段中,“这时节的风,原来由杨树和柳树舞出来,柳梢淡淡返青。”“风在杨柳枝头淀下的颜色,重了。”将风和树结合,用树色的变化反映春风的力量。
D. 第⑥段中,农人们“成群结伙,赶黄牛扛犁杖”,犁铧是原始的,土地是古老的,文章这样写突出了辽西的传统田园风情。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阳光每日把方透明的手帕贴在人脸上”运用拟人,以人的动作“贴”形象地写出阳光给人的温煦、舒适之感。
B. “或者,干脆就是春头上的一缕春胎毛”运用比喻,把春天来临时柳丝飘拂、婀娜多姿的柳树比作“胎毛”。
C. “山还是多,花还是少,山厚,花薄”运用对比,把“山”与“花”进行对比,突出辽西山上花少而薄的特点。
D. “可把一个春天,完完整整地耕种出来了”运用比拟,以“耕种”描写春天,形象生动,给读者丰富的想象。
8. 文章题目为“辽西的春天”,但文中用了较多文字写农人劳作的情形,请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9. 文中画横线的三处都使用了问句,请结合全文整体分析它们的作用。
【答案】6. B 7. B
8. ①农人劳作是在辽西的春天进行的,是人们近距离感受辽西春天的方式。
②从写自然景物上升到写人,提升了文章的高度,表达了人们对辽西春天的热爱,赞美了通过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人们,升华了文章主旨。
9. ①三处问句,依次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渴盼、猛然发现春天来临时的惊喜、对春天太短暂的些许失落。
②三处问句写了“盼春一春来一春去”的过程,把文章主要内容贯串了起来,使文章脉络清晰。


展开余下试题③使用问句,增加互动感,表达亲切活泼。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细致描绘辽西独特的春天,用丰富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展现了辽西春天的来临和人们对春的渴望。文章生动描写了辽西大地冰雪消融、草木萌发之际的景象,以及农人的辛勤劳作,表达了对自然变迁的细腻观察和赞美。文字富有诗意,将季节的变化与人们的情感巧妙结合,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期待的春日画卷。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写出了春天来临时人们的喜悦之情”错误,此句描写的是人们盼春时的心理状态,而不是“春天来临时”。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修辞手法的能力。
B.“把春天来临时柳丝飘拂、婀娜多姿的柳树比作‘胎毛’”错误,根据原文可知,“胎毛”是指春风,而非柳树。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段作用,探讨作者 创作意图的能力。
①体现辽西春天特点:辽西的春天季线不清,来得晚且性格内敛。农人在春天里的劳作,如赶黄牛扛犁杖播种、铲苗间苗、施肥等,与辽西春天的自然景象相互映衬。通过农人劳作的时间节点和过程,让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辽西春天的迟缓、内敛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的变化。例如“苗儿破土而出,农人忙着铲苗间苗……一场春雨之后,大地渐渐转绿”,生动地展现了辽西春天从播种到大地转绿的缓慢过程,使人们对辽西春天的特点有更具体的认识。
②提升文章高度与升华主旨:从单纯写自然景物上升到写人,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农人在辽西的土地上辛勤劳作,他们“驱动笨重并且原始的犁铧,把古老的土地犁开一条条垄沟,播撒下五谷的种子”,他们“操多少心,费多少汗,追多少风”,通过对农人劳作的描写,赞美了他们通过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品质。这种从自然到人的升华,使文章的主旨从对辽西春天自然景象的描写,上升到对劳动人民的赞美,提升了文章的高度。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句特点及作用的能力。
①第一处“怎么来?骑马,还是坐轿?长翅膀飞,还是步行?”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渴盼之情。在漫长的等待之后,人们急切地想知道春天会以何种方式到来,使用问句增强了这种期盼的情感。第二处,那些山花撞在人的鼻尖上,人们才发现春天原来已经来了,“怎么一点儿都看不出来呢?”表达了人们猛然发现春天已经到了的惊喜。这种疑问也反映出辽西春天的内敛和不显眼。第三处“怎么就到夏天了?”在人们忙于劳作,不经意间春天已逝时,这个问句表达了对春天短暂的些许失落。人们在辛勤劳作中错过了春天,有对时光飞逝的感慨,也有对春天匆匆离去的不舍。
②这三处问句贯穿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了“盼春——春来——春去”的清晰脉络。第一处问句引出人们对春天的期盼,为下文描写春天的到来做铺垫;第二处问句处于春天已经到了,但还太浅,太少,似乎还未真正到来的阶段,让读者更加关注辽西春天什么时候能真正到来;第三处问句则在人们忙于劳作时,突然发现春天已过,自然地引出对夏天的过渡。这三处问句如同一条线索,将文章的各个部分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性恶。桀、纣,性也。尧、舜,伪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而不可考者,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尽废也。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以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
(节选自苏轼《荀卿论》)
材料二: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节选自姚鼐《李斯论》)
[注]①中侈君:投合残暴放纵的君主。张吾之宠:扩大国君对自己的宠爱。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彼见其师历诋A天下之贤人B以自是C其愚D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E不知荀卿F特以快一时之论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怪,认为……奇怪,意动用法,与《师说》中“其可怪也欤”的“怪”用法相同。
B. 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中间,与《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的“之”用法不同。
C. 厌,满足,与《论语》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义相同。
D. 值,遭逢,与《出师表》中“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的“值”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斯虽然师从荀卿,却视其如仇敌,所以事秦后不久便焚烧了儒家经典,完全改变了古代先贤先王的法令制度。
B. 苏轼认为夏商的桀纣两君虽然残暴,但对于上古贤明君主的法度、礼乐、刑政等还是有所保存而不敢全部废弃。
C. 苏轼通过对荀子的考查,认为荀卿图一时痛快而发高论对李斯有激发作用,故将李斯施政弊端归咎于师承影响。
D. 关于李斯乱天下的行为是否与荀子有关,苏姚二人持有不同观点,但关于李斯事秦后废仁政之举的过失,二人都不否认。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
(2)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答案】10. BDE
11 A 12. A
13. (1)由这方面看来,推想他的为人必定是刚愎自用,不知谦逊,而且过分赞扬自己。
(2)我认为作为臣子,善于探察他的国君的心思,一味地采取委屈顺从变化的手段来迎合世俗喜好的人,这些人的为人尤其可怕啊!
(3)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扬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