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  2025-07-22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4-2025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测试范围:第1~3单元(统编版必修上册)。
5.难度系数:0.61.
6.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如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
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朱熹对《论语•学而》中谈到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他说:“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阐释了“中国气质”。
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如秦国很早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要求制造者把名字刻在制作的产品上。到后来秦朝建立,国家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有这样的制度,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代表“中国气质”的艺术品了。
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体现了特有的“中国气质”,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官窑生产的好产品呈给皇家,出现次品就要砸掉。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一个传统: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
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在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或者说找回“精益求精”的精神。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创造出新时代的“中国气质”。
(摘编自张柏春《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
材料二:
为什么有人否认“工匠精神”一直深藏在民族文化中?
“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千百年来,“大国工匠”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令西方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由他们凝聚起来的“工匠精神”,也不断酝酿、发酵,直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
无论在庙堂上还是江湖间,每一个时代,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亦成为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亦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韩非子《五蠹》中提到的率先民“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和“钻燧取火”的燧人氏,均是因为拥有了独门技艺而得以“王天下”。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这样描述传统工匠:“工人者,艺士也……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这是对能工善工者的歌颂,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而在民间,工匠文化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尊重。正是出于这种朴素的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愿意将手艺练得越来越精湛,潜移默化中也孕育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浏览完整试题随着“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风,“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义,也在历代人的推敲中逐渐显现出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是《诗经》里描述工匠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述,“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益求精,这在现代语境中,被认为是对“工匠精神”核心和精髓的表述,首次出现在历史文丛中。再后来,清代赵翼在《瓯北诗话七言律》中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大概日趋于新,精益求精,密益加密,本风会使然。”待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将其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括提炼出“精益求精”精神,这成为当代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
精益求精、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手下世界的“工匠精神”,被不断内化、延伸至更广的领域。古人们还将“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于是,就有了“匠心独运”的说法。文化创作中无论是“打磨”“勾画”,还是“描摹”“推敲”,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文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新时代语境下,从古老而朴素的文化源头重新出发,“工匠精神”正成为新的时代热词,而热度的背后是一场新的出发,“工匠精神”正返本开新,开创着全新的天地。
(摘编自公晓慧《“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
材料三:
要想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中国“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
“工匠精神”需要用制度做保障,而传统上这个制度便是行会。首先,行业组织具有团结行业同仁、增强行业同仁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为维护行业同仁的共同利益,行会都会通过共同信仰,将行业同仁组织起来,增强抗风险能力。其次,行会还具有制定行规、整合行帮内部秩序的作用。每个行业内部都会有自己的“行规”。第三,行业组织还具有对外调节各行业及同行业内不同行帮间社会矛盾的功能。为维护各行业利益,行业间还有许多共同的“游戏规则”,如行业间“不得跨业”“不得跳北”,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恶性竞争,即所谓“生行莫入,熟行莫出”。在同行业不同行帮间,也讲究各有各的地盘,不得相互侵吞,以免造成行帮间的无序竞争。
作为传统,“工匠精神”需要用信仰做支撑。一个行业要想维系其自身的稳定,通常当人管不了人的时候,便会创造一个神,让神来管理,对某种神的信仰在行会秩序维系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作为传统,“工匠精神’’同样需要用文化做支撑。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在匠人眼中,技艺就是财富。为避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师傅在选徒时都非常留心徒弟的人品。而一旦收徒,师傅又会努力营造出一种家族氛围,与徒弟建立起一种形同父子般的具有宗法制特征的人际关系文化。
(摘编自苑利《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朝开始实行的“物勒工名”制度和建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都有助于秦朝制造出精湛的艺术品。
B. 材料一认为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这里的“文化”有别于材料三“‘工匠精神’同样需要用文化做支撑”中的“文化”。
C. 中国能够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主要得益于传统的工匠精神,当代中国的发展需要找回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D. “生行莫入,熟行莫出”是调节同行业内不同行帮之间的社会矛盾的“游戏规则”,即不能随跳槽改行。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国度,而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则难以和中国相提并论。
B. 工匠精神能推动社会发展,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了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C. 曾在古代中国人生活中扎根生长的“工匠精神”,至近现代已被淡化,时至今日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D. “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内涵,而“匠心独运”则是“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的证明。
3. 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相关观点的一项是( )
A. 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被要求标注“德国制造”,这相当于劣等产品的标签。
B. 李春是隋代著名的桥梁工匠,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就是他主持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存世1400多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
C. 制作杆秤的工匠们相信,秤星分别代表北斗七星、福禄寿等,如果所造的秤亏顾客一两,制秤人就折寿一年。
D.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要求全国运用统一标准的度量衡,为监管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4. 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的相关内容,谈谈如何重建我国的“工匠精神”。
【答案】1 B 2. D 3. A
4. ①采用总分式结构进行论证,先总说,后分说;②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等。
5. ①全社会形成尊重能工巧匠创造力和贡献的良好氛围。②形成完备的质量监管体系和行业内部的监管体系。③重视重建“工匠精神”的信仰和文化支撑。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项,“秦朝开始实行的‘物勒工名’制度和建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错误,由材料一可知,“‘物勒工名’制度”在秦国时就已经有了,并不是到秦朝时才开始实行的。
C项,“主要得益于”错误,没有依据,材料一说的是“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证……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并没有强调哪一个更重要。
D项,“‘生行莫入,熟行莫出’是调节同行业内不同行帮之间……”错误,由材料三可知,“生行莫入,熟行莫出”是调节不同行业之间的矛盾的“游戏规则”。
故选B。
【2题详解】


展开余下试题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项,“而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则难以和中国相提并论”错误,属无中生有。材料一中说的“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只是如今的现状,并没有将中国和这些国家的过去进行比较。
B项,“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了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错误,材料一说的是“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而选项“成了”将未然变成已然,不符合客观实际。
C项,“至近现代已被淡化,时至今日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错误,结合材料二中的“待到民国时期.孙中山……重要规范”可知“至近现代已被淡化”错。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A项,“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错误,材料一只是在开篇部分提到了“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并没有表达任何相关观点。
B项,可以作为论据支撑“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这个观点,和原材料中举到的鲁班、李冰等人的例子作用相同。
C项,可以作为论据支撑“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体现了特有的‘中国气质’,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这个观点。
D项,可以作为论据支撑“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这个观点。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论证上的特点一般需要从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角度等方面考虑。
材料三先分,“要想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中国‘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工匠精神’需要用制度做保障,而传统上这个制度便是行会”“作为传统,‘工匠精神’要用信仰做支撑”,即总说要想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要深入探讨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然后从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三方面分别进行阐释。
在阐释的过程中,运用了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如引用俗语指出在匠人眼中,技艺就是财富;以行业间共同的“游戏规则”为例,论证行业组织具有对外调节各行业及同行业内不同行帮间社会矛盾的功能。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材料一最后一段中的“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即全社会形成尊重能工巧匠创造力和贡献的良好氛围,需要形成完备的质量监管体系和行业内部的监管体系。
材料三第一段则直接提出 “要想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中国‘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首先,行业组织具有团结行业同仁、增强行业同仁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为维护行业同仁的共同利益,行会都会通过共同信仰,将行业同仁组织起来,增强抗风险能力”“其次,行会还具有制定行规、整合行帮内部秩序的作用。每个行业内部都会有自己的‘行规’”“第三,行业组织还具有对外调节各行业及同行业内不同行帮间社会矛盾的功能”,即重视重建“工匠精神”的信仰和文化支撑”,即重视重建“工匠精神”的信仰和文化支撑。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 锁 匠
曹杰
(1)琴江边上的水寨镇,是一个风光秀美的客家古镇。镇上有一条老街,斑驳的青石板沿着街道铺开,被时光和步履打磨得干净而潮润。不过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这条老街了,更不用说老街深处这么一户锁匠铺了。
(2)自从低焊钩锁、弹子锁普及后,老锁铺变得越来越冷清。虽然没有客人,老锁匠每天早上还是会准时打开铺子,在门口沏上一壶茶,用算盘珠子一样的手指握着那把祖辈传下的壶,安静地品着祖辈传下来的味道。
(3)三月的一个早晨,老锁匠照例在门口喝茶。这时,巷口来了个年轻人,路过锁匠铺时停了下来。看着锁匠铺头上面挂着的老招牌,上面写着“制锁”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年轻人马上兴奋了起来。
(4)“大爷,您也喜欢收藏古锁?”年轻人试探性地问了一句。
(5)老人放下手中的老烟袋,抬头看了一眼年轻人说:“我是做锁的。”年轻人一听,兴奋了起来,“我去参观一下您的锁铺,行吗?”
(6)老人的脸上露出一丝尴尬,坐在那里没有说话。
(7)“不瞒您老人家,我喜欢收藏古锁,今天能与您认识也是缘分……”
(8)禁不住年轻人一番软磨硬泡,老人站起身来,带着他走进了尘封已久的锁铺。
(9)只见老旧的房子里摆了六七个铜炉子,虽然炉灰早已冷却,但是那些炉壁、钳子、锉子都擦得干干净净。黑色的墙壁上挂着各式的锁,有圆形锁,半圆锁,长方锁,还有八角形白铜雕花锁,谐音是“福禄”的葫芦锁。每把锁都是件工艺品,展示出老人精湛的制锁技艺,看得年轻人目不暇接,连连竖起大拇指。老人的眼里闪过一丝亮光,正要向来者介绍古锁制作工艺的时候,年轻人突然来了灵感。
(10)“这些锁都是锁上的吧?我应该不用钥匙就能都解开。”年轻人轻轻地说,但显然他是很相信自己的解锁功夫的。
(11)老人只是淡淡一笑,说:“我做锁一辈子,从来没做过不用钥匙就能解开的锁。”
(12)“那我们就打个赌,要是我今天能解开,您就把这些锁送给我,要是解不开,我就拜您为师。”
(13)老锁匠正愁没有人延续这门技艺,今天一个好徒弟就这样送上门来了,年轻人的话正中他的下怀。
(14)“好吧,那你就试试看吧。”
(15)年轻人解开包袱,从一个小套子里面取出一支笔一样的东西伸进锁孔,那笔滴滴地响了好一会儿,年轻人时而咬牙,时而皱眉,但古锁仍然未开。老锁匠脸上闪过一丝微笑。
(16)“啪!”老锁匠那心爱的鎏金鱼形锁居然真的被打开了。紧接着,墙上的锁一把、两把……全被解开了。年轻人也不客气,解开一把就扔进包里,不一会儿解开的古锁就快要装满年轻人的行囊。
(17)老锁匠的眉头像巷口的榕树根一样,紧紧地绞在了一起。
(18)愿赌服输,老人低下了头,自言自语地说:“都带走吧,都带走吧,一个也不要留……”
(19)年轻人更显得有些轻慢了,笑着背起行囊就要走。突然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响了起来,年轻人的电话那边传来嘈杂的警车声。原来县城一户人家发生了煤气泄漏,直接破门可能会导致爆炸,因此需要他帮忙开锁。年轻人一听是急事,就连忙往外走。
(20)老锁匠拦住年轻人,说他在县城有亲戚,想搭他的顺风车去。看着失落的老锁匠,年轻人有些内疚,也就没有推辞,与老人一起上了停在巷子口的车。在车上老锁匠才知道,原来年轻人是以开锁为职业的新客家人,技术在城里数一数二。老人的心稍微宽慰了一点。


展开余下试题(21)事故发生在一处老居民区里,穿过楼道就能闻到刺鼻的煤气味,发生煤气泄漏的房间门口气味更是刺鼻,仿佛随时都会爆炸一样。年轻人紧张地拿出开锁工具,生怕擦出一点儿火花。他把耳朵贴在锁边,豆大的汗珠不停地掉在地上,可弹子锁就像被焊住了一样,纹丝不动……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煤气味越来越浓,年轻人的手抖得越来越厉害,已经完全没有了在老人锁铺时的沉稳,可锁依旧纹丝不动。从眼神中能看得出,他是要放弃了。
(22)“让我来试试吧。”老锁匠淡淡地说。
(23)年轻人虽然有些怀疑,但他仍然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一样,从门锁边移开。只见老锁匠蹲下身,屏住呼吸,从腰上悬挂的钥匙串儿里拿出一根钢丝,轻轻地探到锁孔里。他眼睛注视着锁孔,轻轻地拨弄着钢丝,时间和空气像凝固了一样,让所有人都感到很压抑……时间又过去了一会儿,刺鼻的煤气味已经让人呼吸都有些困难了。
(24)“嗒”,一声清脆的声音,锁开了!
(25)年轻人怔怔地站在那里。老锁匠长长地吐了一口气,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微笑着说:“这是我开的第一把锁。”
(26)那以后,人们发现水寨古街的锁匠铺多了一个年轻人。而没过多久,市面上多了一种新锁,锁型古雅大气,锁芯时尚精密。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有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客家古镇“土著”老锁匠,一个是喜欢收藏古锁的城里新客家年轻人,二人本无交集,因锁结缘。
B. 危急情况下老锁匠用古老的工具打开了新式锁具,让年轻人佩服,故事背后,寓意着科技与手工、传统与新潮的相互对抗与冲击。
C. 文章写锁匠铺苍劲有力的题字,实则为老锁匠人物形象的虚写映衬,同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引出下文年轻人的一系列行动。
D. 第⑨段“老人的眼里闪过一丝亮光”,“一丝亮光”颇有韵味,既有锁匠对自己制锁技艺的自豪,也有对传统古锁工艺的骄傲。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年轻人在锁匠铺里解开了墙上的所有锁,而事故现场的关键时刻却“掉链子”,前后两次开锁形成鲜明对比,引人深思。
B. 小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但简单的故事中含转折。年轻人接到求助电话及老锁匠冷静打开门锁,均为故事的重要转折。
C. 小说开篇,作者运用了一些极富特点的语词,如“斑驳”“祖辈传下来的”“尘封已久”等,给人扑面而来的历史沧桑感。
D. “眉头像巷口的榕树根一样,紧紧地绞在了一起”,巧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锁匠对年轻人“不客气”行为的反感。
8. 小说第(11)段、(15)段、(25)段三次写老锁匠 “笑”,请简要说明“笑”的不同含义及多次出现的作用。
9. 李斌在《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中谈到,“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请结合本文,谈谈老锁匠身上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
【答案】6. B 7. D
8. ①第一次笑:老锁匠对年轻人能成功打开锁具的怀疑及对自我技术的自信。②)第二次笑:老锁匠对年轻人没有打开自己所制锁具的得意与骄傲。③第三次笑:老锁匠对自己成功打开第一把锁,化险为夷的如释重负以及在年轻人面前扳回一城的自豪与愉悦。
作用:多次写老锁匠的笑使情节跌宕,前后呼应;也凸显了老锁匠技艺精湛等的人物形象。
9. ①高超精湛的制锁技艺。在年轻人参观的过程中,“每把锁都像个工艺品”,看得年轻人目不暇接,连连竖起大拇指,这体现了老锁匠心思巧妙、技术一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②“择一事,终一生”的职业坚守。在古锁逐渐没落的情形下,老锁匠仍每天准时打开铺子,坚守在锁匠铺,爱护锁具,制锁的工具干干净净。这体现了老锁匠对本职工作发自肺腑的热爱、忠于职业、专心如一的工匠精神。③守信磊落的职业道德。在年轻人解开锁具后,老锁匠虽不舍但也遵从愿赌服输的规则,让年轻人把锁带走;结尾“这是我开的第一把锁”等。这些体现了老锁匠坚守着作为锁匠的道德底线,体现着光明磊落的工匠精神。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
B.“寓意着科技与手工、传统与新潮的相互对抗与冲击”错误。从文章的主旨看,蕴含的是科技与手工、传统与新潮的相互交流与融合。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老锁匠对年轻人‘不客气’行为 反感”错误。这里写出了老锁匠对古锁即将被带走的不舍,痛心但愿赌服输的矛盾纠结心理。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含义和作用的把握能力和分析人物描写手法的作用的能力。
第一次笑:年轻人很相信自己的解锁功夫,认为自己不用钥匙就能将锁都打开,而老人认为自己做了一辈子锁,从来没做过不用钥匙就能解开的锁,所以本处的笑是老锁匠对年轻人能成功打开锁具的怀疑及对自我技术的自信。
第二次笑:本处写到年轻人拿出自己的工具来看老锁匠做的锁,过了好一会,年轻人时而咬牙,时而皱眉,但古锁仍然未开,所以本处的笑是老锁匠对年轻人没有打开自己所制锁具的得意与骄傲。
第三次笑:本处是说有一处居民区发生了事故,需要年轻人打开门锁,在危急的时刻,年轻人却没能将锁打开。这时,老锁匠主动要求来试试能否打开,在危急的时刻,老锁匠成功打开了第一把锁,化险为夷的如释重负,并且前面写到年轻人将老锁匠做的锁全部打开,所以本处可以说是老锁匠在年轻人面前扳回了一城,体现出老锁匠的自豪和愉悦。
文章三处写到老锁匠的笑,这三处笑是在不同情况下表现的老锁匠不同的心理,在人物塑造方面能够突出老锁匠的人物形象,突出老锁匠技艺的精湛。在情节上,能够使情节更加地跌宕起伏,同时并且前后情节相互呼应。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由原文“黑色的墙壁上挂着各式的锁,有圆形锁,……展连连竖起大拇指”可知,在年轻人参观的过程中,“每把锁都像个工艺品”,看得年轻人目不暇接,连连竖起大拇指,这体现了老锁匠心思巧妙、技术一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由原文“自从低焊钩锁、弹子锁普及后,老锁铺变得越来越冷清。虽然没有客人,老锁匠每天早上还是会准时打开铺子”“虽然炉灰早已冷却,但是那些炉壁、钳子、锉子都擦得干干净净”可知,在古锁逐渐没落的情形下,老锁匠仍每天准时打开铺子,坚守在锁匠铺,爱护锁具,制锁的工具干干净净。这体现了老锁匠对本职工作发自肺腑的热爱、忠于职业、专心如一的工匠精神。
由原文“愿赌服输,老人低下了头,自言自语地说:‘都带走吧,都带走吧,一个也不要留……’”“老锁匠长长地吐了一口气,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微笑着说:‘这是我开的第一把锁。’”可知,在年轻人解开锁具后,老锁匠虽不舍但也遵从愿赌服输的规则,让年轻人把锁带走;结尾“这是我开的第一把锁”等。这些体现了老锁匠坚守着作为锁匠的道德底线,体现着光明磊落的工匠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太祖少机警,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连云”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