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我们这个时代的好处是,那种教条化的传统已经被怀疑主义、虚无主义、“一切复零,从头开始”“怎么都行”“唯我独尊”摧毁,斯文扫地,烟消云散。《论语》的经典地位早已被解构,去蔽。“礼失而求诸野”,《论语》回到了“野”,可以像它刚刚说出来的时代那样去倾听,去拜读了。完全可以想象自己就是颜渊、子路、闪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 这个时代,可以读《论语》了。 (摘编自于坚《可以读〈论语〉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阳货》篇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子游的一场戏剧性对话,氛围由轻松到肃穆,塑造了真实亲切的孔子形象。 B. 《论语•子罕》篇以水流寄寓生命哲思,以松柏歌颂君子人格,借日常平实之物表达了儒家的修身目标和原则。 C. 《论语》不作结论性的“指示”,却成为塑造中国人文化心理及国民性格的“指示”,彰显了以“文”化人的魅力。 D. 《论语》“温故而知新”一说,与西方文艺复兴汲取古希腊文化养料有相似之处,二者均秉持“拿来主义”的原则。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以“氛围感”这一富有时代特征的网络流行语,生动简洁地表达了对《论语》深刻思想性的肯定。 B. 材料二中,针对《论语》这一经典被随意调侃、否定的现状,作者以口语化的文字形象地写出了自己的不满之意。 C. 材料二以随笔式的语言,论及《论语》成为经典、经历失位、回归生活语境的过程,看似零散琐碎,实则脉络清晰。 D. 两则材料都力图拉近《论语》与当代文化生活的距离,从不同角度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对传统经典进行创新性阅读。 3. 依据材料一,下列选项不能体现《论语》“文学性”一项的是( ) A.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B. (曾晳)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C. 子曰:“为政之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D.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4. 阐述自己的观点,既要把观点表述清楚,又需要对观点作充分论证,下列选项对两则材料在论证方面的分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为证明《论语》是一部文学著作,作者从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和表情的描写和大量运用比喻手法两方面论证。 B. 材料一在论证过程中,运用层进式论证方式,综合运用引证、事例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C. 鲁迅和于坚在是否读《论语》等中国书的问题上看似矛盾,因为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都主张阅读与生活、时代密切相关的书。 D. 材料二最后一段告诉人们,《论语》的经典地位早已被解构,去蔽,已是“礼失而求诸野”的时代,当下可以随意阅读《论语》。 5. 在传统经典作品研习活动中,你所在的小组需要完成《论语》导读资料的撰写任务,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为该导读列出要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辽西的春天 谢子安 ①辽西的春天与别处不同。这里季线不清,春季从什么时候开始,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即使上天入地寻觅,犄角旮旯搜查,也得不到它的正根本源。春节似乎可以被视为春天的起点,但是,作为长江以南,差不太多;对于北方来说,则难免过于超前。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人到哪里去觅寻春的芳踪倩影呢?农谚说:七九河开,八九雁来。农谚又说: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几条都可以被看作农历春归大地的具体时间表。其实,农谚是对于黄河流域而言的,辽西地处中国北方居中的位置,纬度比黄河高一大截,几千里山阻水隔的路途,季节自然会晚来许多时日。这里的实际情况是: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雁不来。九九添一九,不见耕牛地中走。 ②人们思春心急,他们渴春、饥春,喜欢在寒天寒地之中,人为地制造一点春天的气氛。正月里耍花灯,即是迎接春天的仪式。花朵是春天的标志,真花真草离得还远,难得住冰冻的泥土大地,但难不倒人。人们往往用手工攒制一些纸花,为它们染上五颜六色的色彩,把它们戴在灯笼上,花枝乱颤,而灿烂绚丽的灯火是欲为北归的春天照明、引路,怕它们在黑夜之中寻不到往年住过的家门吧。灯会在庄稼院里扭一个场,春蹲绿一汪;灯会在山路上洒一串,春抖绿一遍;灯会舞过冰河,春涨绿一湾。北方的这种花灯会,是春天的使者,是春天的先行。唢呐笙管里,敲锣打鼓中,人们的心被照亮,希望和热情被点燃,一个季节,就活蹦乱跳地来到人们的襟怀之中。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更新的首先是人的精神,人心总是比自然界先到春天一步,且在那儿立稳脚,扎住根,宛如看戏观景,抢占最佳位置,然后回过身,掉转头,看春天跟上来没有,看春天是不是误入岔路。怎么来?骑马,还是坐轿?长翅膀飞,还是步行? ③春天年年从村前的那条大路上来。风最先转过来,然后才是阳光。阳光每日把方透明的手帕贴在人脸上,风却不愿意引人注意,常常在人们的不知不觉之中,风就转变了,原来那么强硬凶悍如贼盗的一种风,忽然就绵软温情作女儿态,大约也就是一夜之间的事情,卷地白草折的北风,转而变成吹面不寒杨柳风。古人使我们知道,这时节的风,原来由杨树和柳树舞出来,柳梢淡淡返青。柳树是自然界的一个女儿家,她用纤纤柳丝舞啊舞,却弄成衍生万物的东风。此一种女儿风,由弱至强,还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千万莫要把它当作春天的美妙婀娜的身姿,它充其量只是一个春头,或者,干脆就是春头上的一缕春胎毛。再放许多属寒姓冬的日夜过去,风在杨柳枝头上积淀下的颜色,重了,太阳把它的阳光摊晾到地表,稠了,那才是天在地上把一个叫辽西的春天初步造成。春天有了,它也还是总赖在一个童年里,老长不大,春色总嫩,总薄,总浅,总淡。这个春天的性格过于内敛,孕在怀中,裹在包里,不显春。
展开余下试题④首先,山不显春。辽西的山仍然是那种青苍的颜色,仿佛冬天的色彩太重太厚,把春天的色彩压住,使它缓不过气来,难以出头。草芽儿早就发了,可是埋在头顶着的一蓬枯草里,让人以为辽西的山草懒,也许那是一味隐草,不露相。有些早开的山花,像山菊花、山丁香、山杜鹃等等,零零散散,次第开放,因为花少朵稀,猛眼看,被山的本色吞了,给山色恍了,星星点点不出头,到跟前,撞在人的鼻尖上,才给人一朵惊喜。人大声对野外嚷嚷:春天这个家伙,你早来了吗?时令已经这个时候了吗?怎么一点儿都看不出来呢?山色不动,河野不动,而人心已动。一怀春水波光漾动,要溢出来了。有时花色也集合起力量,冲击一下,那是辽西最大喷儿的一种花,漫山遍野的山杏花开了。没有一星一芽叶,迎风独自开。可是,花在山怀中,同山相比,山还是多,花还是少,山厚,花薄。那种单调的粉白色的花,放在老色的山皮上,嫩色泅不透老色。有花不显花。 ⑤辽西黄土地,尤其不显春。人立春里,只管放眼,丘陵之上,漫漫黄色,遮盖住一眼望不到边的地表,这样一种泥土本色正是辽西春的基调。这些准备用作耕种的农田,只有空闲出来的田头地脑才被允许荒生野草,那种草片子回黄转绿,渐次新草如锥、茵茵如席,可是绿色太寡、太微,替黄脸的大地镶嵌一框绿边,远远框不住,很快被泥土如潮的黄色侵蚀淹没。远看,只有已经赢了春天几个回合的土色。 ⑥布谷催播,劳燕护耕,黄阡紫陌之上,农人成群结伙,赶黄牛扛犁杖地来了。他们驱动笨重并且原始的犁铧,把古老的土地犁开一条条垄沟,播撒下五谷的种子,开始正式种绿。但是,要那种庄稼苗绿上来,会非常迟慢。 ⑦苗儿破土而出,农人忙着铲苗间苗,肥也施完,放田等雨。雨陆陆续续来过几次,一场春雨之后,大地渐渐转绿,绿满,绿完。农人乐得什么似的,只顾埋头耕作,把得意与满足都写在脸上:可把一个春天,完完整整地耕种出来了!操多少心,费多少汗,追多少风!一直腰,一抬头,眨眨眼,青庄稼这么高了吗?屈指数数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二暑连。怎么就到夏天了?赶快低头去找,把个春天丢落在田里。丢金丢银该去找,丢个春天不心疼。他们憨厚地说,丢就丢吧。抹把汗,喘口气,一抬腿,迈过夏天的门槛,去那边找无边无际的青纱帐,还要拿锄头,铲肥农田里的七色彩虹。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中,“春季从什么时候开始,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写出辽西的春天季线不清,为下文人们思春心切,人为地制造春天的气氛作铺垫。 B. 第②段中,文章把情感融入鲜活的描写中,如“一个季节,就活蹦乱跳地来到人们的襟怀之中”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来临时人们的喜悦之情。 C. 第③段中,“这时节的风,原来由杨树和柳树舞出来,柳梢淡淡返青。”“风在杨柳枝头淀下的颜色,重了。”将风和树结合,用树色的变化反映春风的力量。 D. 第⑥段中,农人们“成群结伙,赶黄牛扛犁杖”,犁铧是原始的,土地是古老的,文章这样写突出了辽西的传统田园风情。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阳光每日把方透明的手帕贴在人脸上”运用拟人,以人的动作“贴”形象地写出阳光给人的温煦、舒适之感。 B. “或者,干脆就是春头上的一缕春胎毛”运用比喻,把春天来临时柳丝飘拂、婀娜多姿的柳树比作“胎毛”。 C. “山还是多,花还是少,山厚,花薄”运用对比,把“山”与“花”进行对比,突出辽西山上花少而薄的特点。 D. “可把一个春天,完完整整地耕种出来了”运用比拟,以“耕种”描写春天,形象生动,给读者丰富的想象。 8. 文章题目为“辽西的春天”,但文中用了较多文字写农人劳作的情形,请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9. 文中画横线的三处都使用了问句,请结合全文整体分析它们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性恶。桀、纣,性也。尧、舜,伪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而不可考者,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尽废也。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以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 (节选自苏轼《荀卿论》) 材料二: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节选自姚鼐《李斯论》) [注]①中侈君:投合残暴放纵的君主。张吾之宠:扩大国君对自己的宠爱。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彼见其师历诋A天下之贤人B以自是C其愚D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E不知荀卿F特以快一时之论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怪,认为……奇怪,意动用法,与《师说》中“其可怪也欤”的“怪”用法相同。 B. 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中间,与《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的“之”用法不同。 C. 厌,满足,与《论语》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义相同 D. 值,遭逢,与《出师表》中“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的“值”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斯虽然师从荀卿,却视其如仇敌,所以事秦后不久便焚烧了儒家经典,完全改变了古代先贤先王的法令制度。 B. 苏轼认为夏商的桀纣两君虽然残暴,但对于上古贤明君主的法度、礼乐、刑政等还是有所保存而不敢全部废弃。
展开余下试题C. 苏轼通过对荀子的考查,认为荀卿图一时痛快而发高论对李斯有激发作用,故将李斯施政弊端归咎于师承影响。 D. 关于李斯乱天下的行为是否与荀子有关,苏姚二人持有不同观点,但关于李斯事秦后废仁政之举的过失,二人都不否认。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 (2)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马诗(其十) 李贺 催榜①渡乌江,神骓泣向风。 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五) 杜甫 南使②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浮云③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注]①榜:船桨。②南使:唐代掌管陇右养牧马匹工作的官职名,南使的辖区在秦州北部。③浮云、龙种、骕骦都是骏马名。 14. 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催”字暗含情势危急,李诗首联写项羽将乌骓送与他人后,骏马迎风哭泣之状。 B. “泣向风”突出了乌骓对故主的眷恋之情,也写出了诗人对项羽英雄气概的赞美。 C. 杜诗首联写秦州之地适宜牧养良马且马的数量众多,与颔联的衰败形成强烈对比。 D. 杜诗的三、四两联写出了骏马的坚韧,这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意蕴相似。 15. 两首诗的结尾两句都写到了马,在写法上有何相似之处?诗人在其中寄寓的思想情感又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 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2)江滨公园中苏轼举酒对月祭奠的雕像,让人想起《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3)《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侧面烘托箫声悲凉。 (4)《登泰山记》中,写山顶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4小题,12分) 17. 下列词语中字音字形完全正确 一组是( ) A. 呦呦鹿鸣 契阔谈讌(yàn) 熊咆龙吟饮岩泉 訇(hōng)然中开 B. 青青子衿 羽扇纶(guān)巾 暖暖远人村 惟觉(jué)时之枕席 C. 乌鹊南飞 佛(bì)狸祠下 墙橹灰飞烟灭 委身为贾(jiǎ)人妇 D. 舞榭歌台 乍暖还(huán)寒 依依墟里烟 始觉有迁谪(zhé)意 18. 下列对文学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赋是一种讲究辞采、体物铺陈的文体,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句式上以四六句为主,追求骈偶;语言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B. 唐代以前的诗被称为古体诗,唐及以后的诗被称为近体诗。古体诗有“歌”“行”“吟”等体裁;近体诗可以分为律诗、绝句等。 C. 一般认为,豪放和婉约是词的两种典型风格。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李清照、柳永等,豪放派则以辛弃疾、苏轼为代表。 D. 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周而复始,循环记录。如“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就属于干支纪年法。 19.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举酒属客(劝请) 凭虚御风(驾) 横槊赋诗(船桨) B. 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由南麓登(山脚) 东方之既白(发白) C. 憔悴损(凋零损伤) 烽火扬州路(宋代行政区域) 绛皓驳色(杂) D. 却坐促弦(催促) 曲罢悯然(忧郁的样子) 青冥浩荡(天空) 20. 下列句子中,全部具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①白露横江,水光接天;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③苍山负雪,明烛天南;④肴核既尽,杯盘狼籍;⑤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⑦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A. ①②④⑧⑨ B. ①②⑤⑥⑦ C. ②④⑥⑧⑨ D. ④⑤⑥⑦⑨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在上面讨论权力的性质时已提出三种方式,一是从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二是从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三是从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现在我又想提出第四种权力,这种权力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之中。社会继替是指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社会变迁却是指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 ① ,而是同时存在的。 社会变迁常是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新的环境发生了,一方面,人们最初遭遇到的是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生活上发生了困难;另一方面, ② , 必须有人发明,或是有人向别种文化去学习,输入,还得经过试验,才能被人接受,完成社会变迁的过程。这里就产生了“文化英雄”,他提得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试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这种人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发生了一种新的权力。如何命名它呢?因为它是时势所造成的,姑且称之为时势权力。这种权力在初民社会中常可以看到。这种权力最不发达的是在安定的社会中。乡土社会是一个最容易安定的社会,因之它也是一个很少“领袖”和“英雄”的社会。 2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线句中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张秉贵在柜台里,眼、耳、口、手、脚、脑这6部“机器”同时开动。 B.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 仪节,说道:拿来! C. “北京话”陷在姑娘们的包围圈里,不知所措地嘟囔着。 D. 许多同志的文章里常有两个名词:一个叫“残酷斗争”,一个叫“无情打击”。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家园可指人们居住和生活的具体空间,亦可指人们情感和精神的寄托所在,是一个能够让人感受到归属和温暖的地方。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字数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