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从诗的内容方面来讲,当代的诗存在着反崇高、反共性、反意义等现象,而代之以虚拟、玩世、丑陋、庸俗等。境界是诗歌的灵魂,也是价值的最终所在,它并不浮出诗歌的表层,但却以它那不可触摸的光辉照亮全诗,没有境界的诗如珠玉失去光泽。现在有些诗不但缺乏境界,甚至以庸俗、低劣、丑恶入诗。伪道德、假崇高自然应该遭到批评,但若因此舍弃以“真善美”作为生命价值的导航,那实在是一种本质性的误导。 在全球化的今天,即使发生在遥远的天涯海角的变故,也会对全球、全人类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信息时代人们的命运比以往任何历史时代都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因此,敏感的诗人不会像一只工蚁只忙碌着经营自己的巢穴,而不预见人类共同命运的走向。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新诗,转向以个人的日常生活和非常个人化的情绪的描述为主题。个人感情的抒发是诗歌的本能,但关键在于不同高度的观察引出不同高度的情感,至少诗人不应该将自己紧闭在狭小的天地间。抒发强烈的个人色彩之情并非诗歌的全部,尤其当这种感情缺乏时代感时。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诗人应当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世界形势的发展,多关心自己的国家和几千年的古老文化所可能面临的种种问题,像古今中外的许多伟大诗人一样写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命运有着深远意义的诗,用自己的作品回答什么是诗、什么是诗人的责任这样重要的问题。 (摘编自章燕《中国新诗的发展进程及其出路——诗人郑敏访谈》)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的主体性与科学家、画家、音乐家三者不一样,因为这三者没有系统的审美观点。 B. 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得到极大认同,以至当时的诗人写的新诗都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 C. 当今中国新诗出现令人尴尬 局面,其原因之一是舍弃“真善美”的生命价值而导致了境界不高。 D. 全球化的今天对于诗歌创作中的时代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诗人创作不能转向非常个人化的情绪的描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沁园春•长沙》中的“层林”“鹰”“鱼”等,表现诗人的意志情感,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 B. 如果诗人不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写出的作品就可能反映不出有时代特色的、民族性的人民心声。 C. 关于新诗创作中的个性色彩与时代性的关系,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两者并不矛盾,又都特别强调了时代性。 D. 只要中国新诗人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世界和时代,就能改变广大读者对新诗不满、失望和弃之而去的局面。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整体观点的一项是( ) A. “大众化诗歌率先提供一种民主开放的想象性文化空间,网络诗歌爆发出巨大的文化能量。”(光明网) B. “我们这个时代恰恰是一个新意象新形象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时代,新的经验、新的感受与全新的视野,都和以往大不相同。”(《中国青年报》) C. “我们今天的诗人,不应以为新诗是白话体,就与古汉语无关。诗人首先要珍惜自己民族的精神文化遗产,赋予它当代的阐释。”(中国作家网) D. “一方面诗是心灵的产物,另一方面心灵也必然会对时代有所感应。诗人是敏感的,他们能够凭着直觉捕捉到时代的种种风云变动。”(中国诗歌网) 4. 请简要说明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执着者 张丽 ①时隔十年,我再次因为残疾教师王新来到笔架村。当年,我那篇《十年坚守,不让一个孩子辍学》的新闻发表后,默默无闻的王新变成了省道德模范,我也因此被领导赏识进了城。 ②两次去笔架村,见的是同一个人,心境却截然相反。那时我二十出头,才在乡政府当通讯干事不久,梦想着妙笔生花,一鸣惊人。大清早在笔架村书记的带领下,翻越八座大山,走过几十道山岭,才在傍晚时分抵达。 ③夕阳的余晖把群山抹上了一层金色,散落的泥巴土屋零零星星从密林里冒出来,蓦然一看,像是插在山腰上的几只狼毫。学校在一处开阔地上,有四间土砖墙教室。书记介绍,笔架村方圆十多里,山高石头多,难得有块地势平坦的地。这房子是李先念带领下的新四军第五师建的,做过后方医院。王新师范学校毕业后来支教,当上了几十个娃娃的孩子王,他的腿就是在冰天雪地里为救学生被野猪追赶咬伤的。 ④孩子王正在上课,他一只手拄拐,一只手执粉笔,背影在低矮的课桌前单薄得像悬挂的毛笔。我问他,别的老师来了又走,你怎么能在山里扎根呢?他回答,因为这里贫穷,交通闭塞,文化落后,我不能眼看孩子们当睁眼瞎,一辈子困在山里…… ⑤自那以后,我格外关注王新。听说他娶了一个山里妹子,媳妇每天帮他接送学生,还为留校的学生洗衣做饭烧水;他一个人教5个年级,难得片刻休息;他教过的学生陆陆续续有20多个考上了大学;笔架村也被列入省市扶贫重点村,建了新学校,修了公路。教育局、民政局、残联、义工联……总有单位和个人去送温暖。 ⑥新修的公路沿山势盘旋,左边是山,右边是悬崖绝壁,我的车不时与私家车、公共汽车相遇。陪同我的乡干部说,这路修到村口和学校了,到乡里县里的班车一天十多趟。我把车停在校园里,种种疑虑涌上心头。王新出现在眼前,已是两鬓斑白。他并不带我们参观新的校舍,而是请我们去活动室坐坐。 ⑦活动室很干净,有办公桌也有棋牌桌。他边给我们泡茶边说:“我知道你们的来意,咱们是老熟人,我直接交底——这学校有名无实,没有学生。”茶雾袅袅飘散,暮色四合,远山如黛,这样的坦白开场让我无言以对。王新像是自言自语:“城里教学好,娃娃们都跟爸妈在城里读书,有福啊!”我越发困惑,问道:“没有学生?你还保留学校,接受扶贫资金,岂不是……”他摇头叹气,“我并不想欺骗。娃娃们走了,学校空了,我拿退休金落得清闲自在。可有人要把学校拆了建祠堂,我哪能愿意?你还记得那篇《为了最后的坚守》吧?”我当然记得,写的是王新为了两个山里娃不辍学,仍然窝在笔架村教书。文章煽情,连教育局长都感动了,特批过一笔教育经费。“那也是我造假!你看,村里路路通,年轻人一个个像燕子往城里飞,赚了钱在城镇买房安家,老屋空了巢,哪还有学生在这里读书?”他顿了下继续说,“那俩学生是我的孙子,我强留他们读书,并让人去宣传,才保住了学校。”
展开余下试题⑧“你可真行!”我由衷地插了一句。王新苦笑道:“难哪!孙子去年上初中走了,我想学校空着不是个事,就和书记商量,让村里的孤寡老人住进来,可吃住得有钱。要是把学校废了,我也失去宣传利用价值,资金从哪儿来?”我接茬说:“把空置的学校变养老院,挪用教育资金养老,难怪有人举报你弄虚作假!”我把举报信递过去。王新看完,脸涨得通红,急急地说:“这个举报人就是想拆学校建祠堂的,不能让他得逞,学校一定得保住!”我瞅着王新——这个把青春和热血献给大山,处处为山民着想的执着者,暗暗为他担忧,就问:“你就不怕处分?”“咋不怕?担心得很哪,可这事不做不行!好在山高皇帝远,又有书记支持,总能化险为夷。这一年扶贫干部来得多,大多到乡里搞个捐赠仪式就收场。难得有进村的,书记带着转悠,搞点野味忽悠走。连写报道的也只听听汇报,哪像你恁认真……” ⑨王新的话让我无语。他看我的脸色沉重,更加着急地恳求:“刘记者,咱村能得到上级扶持是享你的福。这次,你可不能太执着。笔架村以前穷,男人娶不上媳妇,现如今仅老光棍就有14个。有的从来没出过山,苦了一辈子,老了没个亲人,咱不能不管吧?你要笔下留情啊,不能让学校没了!” ⑩窗外群山莽莽,雾霭沉沉,我心潮起伏。脑子里翻滚出一个又一个新闻标题:《大山里的老年学校》《笔架村最后的乡村教师》《空校,不空心》《执着者》…… (有删改) 5.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两次去笔架村,见的是同一个人,心境却截然相反”,这其中截然相反的心境分别是“兴奋、激动”和“沉重、疑虑”。 B. “教育局、民政局、残联、义工联……总有单位和个人去送温暖。”这既昭示了社会的大爱精神,也说明了王新给笔架村带来的影响。 C. 那篇《为了最后的坚守》的相关内容,是王新为了保住学校造的假,他不想将学校改建成祠堂,而是让村里的孤寡老人有个安居之所。 D. “扶贫干部难得有进村的”“连写报道的也只听听汇报”,这反映了当时扶贫干部及记者的浮夸的工作作风,揭示了某些社会问题。 6.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③段中写“我”第一次到笔架村时所看到的环境,笔法细腻,形象生动地突显了笔架村的贫穷、闭塞。 B. “一只手拄拐,一只手执粉笔”“背影像悬挂的毛笔”,此处使用动作描写和比喻的修辞再现了王新上课的具体情景。 C. 小说第⑦⑧段主要写人物语言,通过人物对话侧面交代了与王新有关的背后的故事,丰富了人物形象和小说的情节。 D. 小说以“我为使用哪个新闻标题而大费周折”结尾,能引起读者对王新人生故事深入的思考,言有尽而意无穷。 7. 小说中的“王新”主要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述。 8. “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①;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当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要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 【注】①舁,yú,抬;篮舆:轿子。 9. 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岁终A会郡B遣督邮C至D县吏E请曰F应束G带H见之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 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刺史,汉代为一郡长官。刺,检核问事质疑,即监察之职;史,“御史”之意。 B. 绶,古代用以系佩玉、官印等东西的丝绸,“解绶去职”指解下官印辞去官职。 C. 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元嘉四年”属于按照帝王年号来纪年的。 D. 谥号,古指人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并给予褒奖,如“靖节先生”。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 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而率真,清高而自负。 B. 州郡召用陶渊明担任州郡的官职,他不忍官场,弃官回家,他亲自耕种,自给自足,身体瘦弱而患上了疾病。 C. 陶渊明曾经去过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好了丰盛的酒席,在半路栗里(地名)邀请他。 D. 郡将(官名)曾经来拜访,正赶上陶渊明酿的酒糟熟了,郡将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12. 翻译下列句子。 (1)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2)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13. 结合文章,简单说说陶渊明不与檀道济交往的可能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鹧鸪天①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②一日凉。 【注】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词作者苏轼,是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词人,他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开宋词“豪放”之风。 B. 上片一二两句描绘作者所处环境,描写出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色,杂乱、衰萎。 C. 上片描绘的景色充满了颓废色彩,表达了词人谪居黄州时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境。 D. 下片前三句是写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表现出其自得其乐。 15. 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三)名篇名句默写(11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与贤才亲密交往的场景:久别重逢,欢饮畅谈,诉说往日情谊。 (2)《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两句,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 (3)古诗文中频频出现“烟”的意象,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一句描写村落炊烟随风飘升。你还能举出其他的诗句吗?如,____。
展开余下试题(4)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是古诗人惯用的技法,“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有声衬无声,突出了山的幽静,《归园田居》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5)《沁园春•长沙》的结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毛泽东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靠着“祖传秘方”,老字号曾独领风骚;( )。据报道,一些老字号品牌餐饮,尚在生死线上挣扎。“京城八大楼”之一的正阳楼,在制作大螃蟹、勾兑涮羊肉汤上,具有独家秘方,曾经红极一时,时下却___________。 当然,也有不少凭借老秘方自救的老字号。20世纪90年代,云南白药这个___________的“疗伤圣药”,几乎在人们视野中消失,直到把老秘方运用到新载体上才___________。把白药加入创可贴,云南白药以止血、镇痛、消炎、愈创的优势收复被邦迪占领的阵地;把白药加入牙膏,云南白药以防治口腔溃疡、牙龈肿痛等疗效,迅速与国外品牌。 ___________千百年,老字号大都历经风霜,它们发展的跌宕轨迹,折射着家国命运的起伏,凝结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汇聚着爱国忧时的民族情感。 如今,时代变了,市场变了,受众变了……老字号该何去何从?或许在喧嚣的时代变迁中,只守住诚信经营的优良传统,只守住工艺的独特的代代相传的秘方,并不是长青之道。 17.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可是守着秘方“讨饭吃”的老字号企业,却也不在少数 B. 有一些老字号企业也只是守着秘方“讨饭吃”,这个群体也不在少数 C. 或许是因为守着秘方“讨饭吃”,故而这类老字号企业不在少数 D. 可是也有不在少数 老字号企业,守着秘方“讨饭吃”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江河日下 闻名遐迩 脱胎换骨 连亘 B. 每况愈下 好整以暇 脱胎换骨 绵延 C. 每况愈下 闻名遐迩 浴火重生 绵延 D. 江河日下 好整以暇 浴火重生 连亘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或许在喧嚣的时代变迁中,只守住独特的代代相传的工艺秘方,只守住诚信经营的优良传统,并不是长青之道。 B. 或许在时代喧嚣的变迁中,只守住诚信经营的优良传统,只守住代代相传的独特工艺秘方,并不是长青之道。 C. 或许在喧嚣的时代变迁中,只守住代代相传的独特工艺秘方,只守住诚信经营的优良传统,并不是长青之道。 D. 或许在时代变迁的喧嚣中,只守住诚信经营的优良传统,只守住代代相传的独特工艺秘方,并不是长青之道。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意象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意”就是心中的情志,“象”就是客观的事物。________①________,就形成意象。_______②________,诗歌就会产生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如在闻一多的《红烛》中,诗人通过对红烛这一核心意象的层层渲染和开掘,赋予了红烛丰富的内涵,寄寓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再如雪莱的《致云雀》以云雀为中心组成密集的意象群,表达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坚定的理想。 创作诗歌时,最好不要________③________,而要通过具体的意象,运用比喻、象征等方式来抒发心志或暗示情感。总之,要婉转曲折地表达,才能耐咀嚼,有诗味。如下面这首小诗,借“蜡烛”来表达对奉献精神的礼赞。 蜡烛 你注定一生与火焰为伴 时时为别人送来光明 却燃尽了你自己 20. 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 请另选一个事物,仿照文中《蜡烛》的写法和形式,写一首小诗。 四、作文(60分) 22. 阅读下面 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沁园春•长沙》,抒发了青年昂扬向上、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 闻一多的《红烛》借“蜡烛”赞扬了“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奉献精神,表达年轻一代的心声。 《峨日朵雪峰之侧》营造了凝重而壮美的氛围,展现了青春之时卑微却强劲的生命力。 《哦,香雪》展现了当“青春”遭遇“远方的世界”时,年轻人所迸发出的用知识改变贫穷、落后,走出封闭的美好愿望。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以上材料给了你关于“青春”怎样的触动与启发?请结合你的经历与体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