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  2025-07-22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新时代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新时代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歇暑
召唤
五月旱不早,六月连阴吃饱饭。节令一入梅,连阴雨就没完没了地下起来,乡村就会湿漉漉地氤氲着一种可人的地气。六月的乡村,是一个多情的雨季。六月雨,就像是毒日下的一伞阴凉,可心得很,人乘凉,苗疲长,谷灌浆,万事万物都在噬噬有声地拔节。一切都葱茏着、生长着,就连人的精气神也在雨水里发芽。坐下来,望着一帘檐雨,人就有了闲心逸情,或遥想,或展望,或感伤,或眷念……做娘的自然就要想起远嫁的女儿,想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五月又是栽秧割麦两头忙……喷喷,人怕累得脱了一层皮,是该接女儿歇暑了。
说是回娘家歇暑,其实女儿一刻也没歇下,刚帮爹娘洗净床单、蚊帐,又拾起针头线脑儿,想给娘老子各纳一双养脚的千层底。
这天,断了线的雨珠子砸在厨房的亮瓦上,叮当叮当,脆嘣响。响声,从厨房一豆豆滚到堂屋,滚到正在绣花的女儿脚下,和女儿稍一动就嘎吱嘎吱乱响的竹椅声中,手一抖,针扎进指头,心,就乱了……女儿干脆丢下花绷子,一头扎进厨房。
“娘——”
“就等你来哩!”
娘用微微颤动的背影说。
娘没转身。娘不是不转身。娘忙。娘忙得腾不开转身的工夫——正用一块崭新的抹布抹案板,又往案板上刷一层黄亮亮的油。案板上有一盆面。面是昨晚发的,只一宿,面就畅了,白白的、鼓鼓的,像一朵硕大无比的蘑菇,盛开在洋瓷盆里。娘伸出一根指头,一按,面团就陷进去好深,可指头刚一抬,陷下的面窝窝又鼓起来。娘五指并拢,在面团上拍了三个响,啪——啪——啪——声音混在亮瓦溅出的雨声里,明亮、柔韧、瓷实,有着十足的力道和糯性。
“好面哩!”
娘感叹,还是你胖婶家的老酵母好啊!
做麦面粑粑讲究可多了。面,一定得是老酵母发的,那老酵母真神奇啊,只那么一小坨,就能发一大盆胀鼓鼓的好面来。娘说,发面、起面、揉面,是蛮有路数的,酵母放多了,面就会饧得早,趴了,没了力道;面起早了,会成死疙瘩;起晚了,就会发酸,馊。揉面,是个细活儿,就像村姑绣花描朵儿,一针一线,使的全是心劲儿。
“姑娘家看绣花,当家的看做粑。”娘说,来,你给好生盯着——女儿心一动,娘,我的娘,这是要把她做麦粑粑的看家本领,手把手地传授给我哩!
娘开始揉面。一指一指地,似乎浑身的力气都注入到了指尖儿。麦面粑粑做好后,就是下锅煎或蒸。煎,就是先将粑粑贴在铁锅四周,锅底一次性放好适量的水,再用锅盖盖严实。柴火一定得是稻草或麦草,火,大不得,也小不得,更断不得,得是文火,悠,一气呵成。娘把锅盖一揭,一股麦香就溢出来,呈金黄色,手执锅铲一铲,麦粑粑有硬有软,挨锅的那面又焦又黄,咬一口,脆、酥、香。
另一锅是蒸。娘先把用南瓜叶或者荷叶包好的粑粑放进篾蒸笼,灶膛的火,正好跟前者相反,越大越好,待蒸汽和麦香胀破厨房时,蒸盖子一揭,又多了一股白嫩绿色的味道。
未嫁时,女儿只顾享用娘做的这些美味,从没像今天这样仔细地揣摩娘做麦粑粑的每道工序,从发面(酵)、起面、揉面,到下锅、点火,她盯得连眼皮都不眨一下,然后又一五一十地默记于心。娘呢,也从没像今日这样不厌其烦地唠叨过。


浏览完整试题娘将香喷喷、热乎乎的粑粑一个一个摞在筲箕里,用一片绿汪汪的荷叶盖上,然后,把冒尖的筲莫揽在腰间,说,“走——送粑粑去!”
女儿这才明白,娘做这么多新麦粑粑,原来是要送给邻里乡亲哩。女儿清楚,给邻里送粑粑,不光她家,村上其他人家也一样,都不兴吃独食,都要把自家刚出锅的热粑粑一一送给乡亲品尝分享。尽管是同样的做法,同样的粑粑,可吃在嘴里,却别有一番甜味在心头。娘说,刚出锅的热粑粑,“百人吃了百人香,一人吃了烂心肝。”娘说,这不是娘说的,也不是别人说的。这是村风乡俗说的——在理啊!
四四一十六户人家送完,筲箕就空了。一路上,女儿双手端着空筲箕,毕恭毕敬的样子,心里感到从未有过的富有、丰盈。
六月一歇完,早稻该开镰了,女儿的心思就“嗖”一下飞回婆家。做娘的何尝不知?娘就用疼爱不舍的目光打量女儿一眼,嗫嚅老半天,就是把那个“送”字说不出口。女儿呢,笑眯眯地望定娘,磨磨蹭蹭,支支吾吾,等好不容易叫出一声“娘——”却欲言又止。
娘忍了又忍,就把“儿——”忍在心头。
娘何尝不知,只要这声“儿”一叫,娘儿俩就得分手了。
娘总算把女儿“送”出了门。一路上鸡飞狗吠牛羊叫。拐个弯,就出了村子。娘和女儿都站住。娘笑,女儿也笑。娘抚了抚女儿被风吹乱的刘海,笑纹里似乎藏着一丝酸楚,心说,我是娘哩,做娘的不懂得女儿心思,还配做娘吗?又说,都说母女连心哪,娘早就看穿了你心里装的小九九哩。
娘的指头抖了一下。娘抚到了女儿额上几条细密的皱纹,就用指头抹了抹,似乎要把它们给抹平……一缕晚风掠过,却拂动了好几绺发丝,有娘的,也有女儿的;有黑的,也有白的,丝丝缕缕,混杂在一起,分不开,理还乱……老半天,娘才晃过神来,从贴胸的口袋掏出一团荷叶包着的东西,塞给女儿。
女儿手一捏,软绵绵的。
“回吧,到家了再看……”
可是,没走出几步,女儿就迫不及待地打开荷叶,竟是一坨热乎乎、肉糯糯、熏得眼泪水儿泛滥的老酵母。
(节选自《北京文学》2024年07期,有删改)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村暑期的天气多雨,这样的天气适合庄稼快速生长,整个乡间呈现出一番勃勃生机,而乡下的人在这闲适季节也会变得更多情。
B. 本文和《百合花》都注重环境描写,它们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人性的美好,本文中对雨的描绘、《百合花》中对月亮的描绘都有此作用。
C. 早稻要开镰了,女儿想要开口说回去,娘也想送女儿走,但二人又彼此舍不得,小说很直接地表达了这种复杂心理,令读者动容。
D. 娘在送别女儿时,用指头抹了抹女儿额上细密的皱纹,这个举动表达了母亲希望女儿永远年轻的心理,象征着母亲对青春的向往。
2. 关于文中做粑粑的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从颜色、外形、声音等方面描绘发好的面团,表现了面团质量高这一点。
B. 文章详细讲述了粑粑的两种制作方法,色、香、味俱全的粑粑令人垂涎欲滴。
C. 母亲心灵手巧,勤劳能干,她熟谙做粑粑的每道程序,一边做一边给女儿讲解。
D. 女儿连眼皮都不眨一下看娘做粑粑,此处 夸张手法表现了女儿对母亲的尊重。
3. 认真阅读结尾段,分析女儿在看到老酵母时有什么样的感受?
4. 全文围绕粑粑讲述了歇暑时一对母女的生活,请简要说明粑粑在文中的意义。
【答案】1. A 2. D
3. 女儿看到老酵母时,第一反应是意外,没有想到母亲会送老酵母这样做饭的东西;第二是感动,女儿看到老酵母感受到母亲真挚的、深厚的爱,内心非常激动。
4. ①粑粑是全文的线索、抒情载体、解读主题的路径,它串联起全文所有事件,使文章内容凝练。
②粑粑承载着母亲对女儿的爱和对女儿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也承载着浓浓的乡亲情。
③粑粑还承载着作者对乡村里淳朴、和谐、美好民风的赞美之情。
【解析】
【分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平凡日常的细致描绘,展现了浓厚的乡村生活画卷和人情味。以“歇暑”为背景,作者刻画了母女间深厚的情感纽带,尤其是在细节上进行的生动描写,如做粑粑的过程,借助麦面粑粑传递家庭和乡村的传统与温情。作者以质朴的语言与细腻的感情,表现了母女在离别之际虽有不舍却隐忍的心理,突显乡土文化中蕴含的善良和淳朴,令人感动。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以及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烘托人性的美好”错误。根据原文“这天,断了线的雨珠子砸在厨房的亮瓦上,心,就乱了……•女儿干脆丢下花绷子,一头扎进厨房”可知,是雨声扰乱了女儿的心境,并没有烘托人性的美好。
C.“很直接地表达了这种复杂心理”错误。根据原文“做娘的何尝不知?娘就用疼爱不舍的目光打量女儿一眼,……只要这声‘儿’一叫,娘儿俩就得分手了”,据此处可知,作者并不是很直接地表现二人的心理,这种依依不舍的心理大多是通过神态描写、语言描写来表现的。
D.“象征着母亲对青春的向往”错误。此处表现了母亲对女儿的疼惜和舍不得女儿受到生活的磨炼。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能力。
D.“此处的夸张手法表现了女儿对母亲的尊重”错误。根据原文“未嫁时,女儿只顾享用娘做的这些美味,从没像今天这样仔细地揣摩娘做麦粑粑的每道工序,从发面(酵)、起面、揉面,到下锅、点火”可知,此处运用夸张手法,是为了表现女儿学得认真。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心理的能力。
根据“竟是”可知,荷叶中的东西超出了女儿的预期,让她感到意外,她没有预料到母亲会送这样一块老酵母。
根据原文“熏得眼泪水儿泛滥的老酵母”可知,女儿对老酵母的感受是温暖而感动的。老酵母不仅是实用的厨房材料,更承载了母亲的深厚情感。通过这个看似平常的物品,女儿意识到母亲对她的真挚爱意。原文提到“眼泪水儿泛滥”,这一情感的表达突显了女儿内心的激动与感动。她感受到母亲在生活中给予她的支持与鼓励,这种情感的流露让她意识到母女之间的深厚连接,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事物形象的作用的能力。
分析事物形象的意义,主要是从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渲染环境氛围,深化主题意义等角度展开分析。


展开余下试题文中反复提到粑粑的制作、分享和食用,贯穿了母女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乡村的日常活动。粑粑不仅串联起母女之间的互动,也连接了乡村邻里关系,通过这一线索,读者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细腻与情感的深厚,从而使文章内容更加凝练和富有层次。
根据原文“这是要把她做麦粑粑的看家本领,手把手地传授给我哩”“未嫁时,女儿只顾享用娘做的这些美味,从没像今天这样仔细地揣摩娘做麦粑粑的每道工序,从发面(酵)、起面、揉面,到下锅、点火”可知,母亲在制作粑粑的过程中,细致入微地传授技艺,表现出对女儿的关怀和期望。粑粑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母亲对女儿深厚感情的象征,体现了她希望女儿能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
根据原文“村上其他人家也一样,都不兴吃独食,都要把自家刚出锅的热粑粑一一送给乡亲品尝分享”可知,文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乡村人们在制作和分享粑粑过程中的团结与互助,表现出乡村文化的温暖与和谐美好。作者通过粑粑这一形象,表达了对传统乡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强调了淳朴民风的价值,从而让读者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情感共鸣。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俗语说,世界上不存在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正说出了性格的千差万别。每一个人的性格都是一个独特的系统,这个系统非常复杂,由多种元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和排列而成,因此也表现出复杂性和差异性。
刘再复认为“任何一个人,不管性格多么复杂,都是相反两极所构成的”。这种两极包括动物性和社会性,肯定性和否定性,有善有恶,有真有假,有美有丑,有悲有喜,有刚有柔,有粗有细……任何性格或心理状态都是两极性的元素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的表现。文学作品中塑造成功的人物性格既有美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缺陷,难以界定好坏,无法用简单的词语来概括殆尽。
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两极性的元素简单相加,而是“杂多归一”,具有整体性。这种两极性的元素并不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在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中互相融合、不断转化,组成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人的性格并不是静态性的,而是通过两极性的元素不断斗争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仅仅存在一组两极性的内容,而是存在一组或多组由具体的性格元素构成的对立统一的内容。由于排列组合方式或形式、比重的不同,会形成千差万别的二重组合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各组性格元素互相依存、互相交织、互相渗透,互相转化并形成自己的结构层次,使性格呈现出复杂而有序的运动状态。不管如何组合,性格中都有一个决定其运动方向的主导因素。
说到性格二重组合原理,很多人会误以为是指每个人的性格中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有美有丑,有善有恶,不可能完全单一。然而这只是表层的、狭隘的理解,只能简单揭示性格中存在两重内容。这种表层意义上的二重组合很容易被庸俗化,或作为一种公式照搬套用。
而二重组合的深层意义,则是指性格内部深层结构中,即人的内心世界中的矛盾搏斗,以及这种拼搏引起的不安、动荡、痛苦等复杂情感,强调多种性格元素在性格内部世界中的复杂动态过程。文学史上有很多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安娜•卡列尼娜、哈姆莱特等,从表象上看,他们的性格是杂多的,从本质意义上看,都是二重组合性格。人物性格深处的动荡、不安、痛苦、挣扎,深深的矛盾和斗争正是人物魅力所在。正如歌德评价莎士比亚是“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奥赛罗等人物形象难以说尽,深不可测,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正是因为从哈姆莱特身上体现出的忧郁与延宕中可以听见他内心世界的挣扎,深沉的思索以及对人类灵魂的拷问,从而产生情感上的颤动,才能产生各种不尽相同、常读常新的强烈审美体验。
文学作品中熠熠生辉的一些人物形象都具有丰富的个性,具备了人类某些普遍性的情感和特征,因而往往被称为艺术典型。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所寻找的道路正是通向个性丰富性的道路,也是通向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塑造的道路。优秀的创作者也许不能完全界定什么是典型,但他们都自觉不自觉地在作品中追求人物个性的丰富性。
(摘编自王琪《高中语文教学中二重组合性格人物教学研究》,有删减)
材料二:
对人物心灵及其矛盾冲突的描写,中国古代小说比较薄弱,《红楼梦》却取得巨大进步。
首先,《红楼梦》写出人物心灵深处情感因素与理性因素的真实搏斗。宝钗一方面想把自己塑造成“完美”的淑女形象,这是她真实的社会欲求,但是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有生命的人,她不能摆脱生命赋予的本性;于是两种欲求便在心灵深处发生冲突!一方面,作为一个少女,面对着神采飘逸的富贵公子宝玉,产生爱慕之情是很自然的;另一方面,又用理性原则掩埋爱的心迹。在探望宝玉时,她“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忙又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地就红了脸,低下头来”。感情与理性两股潜流在内心冲突,使人们看到人物心灵深处。
其次,作者善于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宝黛之间的爱情,可谓心心相印,刻骨铭心。然而,他们却爱得那样痛苦,那样哀怨:欲得真心,却瞒真心,以假意试探,结果求近之心,反成疏远之意,求爱之意,反成生怨之因。如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二十九回“痴情女情重愈斟情”等都是描写心理活动的杰作。四十五回,宝玉冒着雨去探望黛玉,穿着蓑衣戴着大斗笠,黛玉说:“哪里来的一个渔翁!”宝玉说将来也送黛玉一套,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表演的渔婆了。”及至说出来,想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而“宝玉却不留心”。这里的黛玉说错了话当然是“无心”,后悔与害羞是“多心”,但这种害羞又包含着她的“有心”。后来宝玉要走了,她劝他拿自己的玻璃绣球灯,千般叮嘱宝玉要小心,不要摔了,表现了对宝玉的“关心”,联系上面的描写,表现她的无心,又是平时“有心”的流露。宝玉走后,当夜深人静时,听到窗外的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想到自己没有父母兄长,婚姻大事无人主张,又不觉滴下泪来,感到伤心。黛玉从无心到多心,多心含有心,后又转为伤心,心理流程描写得十分真切动人。
(摘编自《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四卷,《〈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任何人的性格都是由两极性的元素,如善与恶、刚与柔、粗与细等,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和排列而成的,它是一个复杂的、独特的系统。
B. 性格的二重组合结构,有一组或多组两极性的元素,这些元素并不是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互相融合、不断转化,使人的性格具有了动态性。
C. 薛宝钗在探望宝玉时“不觉地就红了脸”与第四十五回林黛玉“羞的脸飞红”,都是因为她们说的话不小心流露出了心疼宝玉的情感。
D.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黛玉从无心到多心,多心含有心,后又转为伤心,真切的心理流程体现了她纯真可爱又敏感多情的二重组合性格。
6.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两个人的性格元素完全相同,那么他们呈现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也是一致的。
B. 因为人的性格是由两极相反的元素排列组合而成的,所以性格是复杂和分裂的。


展开余下试题C. 宝钗、黛玉等这些二重组合性格的艺术典型,可以使人产生常读常新的审美体验。
D. 个性丰富的文学形象往往有更高的审美价值,作家应该摒弃性格单一的文学形象。
7.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腼腆的小通讯员面对“我”的提问,面对新媳妇的笑,显得那么羞涩和木讷,连话都不知道怎么说,但在战争危急关头,却不畏牺牲,舍己为人。
B. 《水浒》里的林冲,是个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人,也是嫉恶如仇、极富正义的人。
C. 唐僧是西天取经队伍中的核心人物。作为出家人,他慈悲为怀;面对路途中的种种磨难,他执着追求,意志坚定,然而,他同样也胆小、软弱、遇事徘徊,有时不辨善恶。
D. 在京剧里,红脸的关羽忠义、耿直、英勇,白脸的曹操奸诈、多疑,两人忠奸分明。
8. 薛宝钗是《红楼梦》众多人物形象中塑造的极为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宝钗成为富有魅力的艺术典型的原因。
9. 西方有句古谚:“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这句话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请根据材料一的观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5. C 6. C 7. D
8. ①艺术典型是具有丰富的个性,具备了人类某些普遍性的情感和特征的人物形象。宝钗具有丰富的个性,是一个有自己真实的社会欲求和少女情怀的艺术典型。②性格深处的不安、挣扎,深深的矛盾和斗争是人物魅力所在。《红楼梦》写出了宝钗心灵深处情感因素与理性因素的真实搏斗。使宝钗的人物形象极富魅力。
9. ①这句话的合理性在于它说明人的性格不是单一的。魔鬼和仙子正是性格中两极相反的元素,它们构成了性格的二重组合。②这句话的局限性在于它只简单揭示性格中存在两重内容,其实两极性元素并不是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通过不断斗争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解析】
【导语】材料一探讨了人的性格复杂性,通过“二重组合”的概念揭示性格中的对立统一,强调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的丰富内涵和审美价值,如哈姆莱特等。材料二具体分析了《红楼梦》中人物性格的细致刻画,尤其是宝钗和黛玉内心矛盾的细腻表现,体现出性格的复杂动态过程。这两篇文章综合展示了性格的深层次结构和二重性,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都是因为她们说的话不小心流露出了心疼宝玉的情感”错误,林黛玉说的话“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表演的渔婆”并没有流露出对宝玉心疼的情感。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那么他们呈现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也是一致的”错误,根据材料一第3段“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两极性的元素简单相加,而是‘杂多归一’,具有整体性”“这种两极性的元素并不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在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中互相融合、不断转化,组成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由于排列组合方式或形式、比重的不同,会形成千差万别的二重组合结构”,可知性格和心理状态并非性格元素的简单相加,所以即使两个人的性格元素完全相同,他们呈现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也不一定一致。
B.“分裂”错,根据材料一第3段“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两极性的元素简单相加,而是“杂多归一”,具有整体性”,可知两极性的元素杂多归一,具有整体性,是复杂的,但不是分裂的。
D.“作家应该摒弃性格单一的文学形象”错,根据材料最后一段“文学作品中熠熠生辉的一些人物形象都具有丰富的个性”,可知文学作品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单一的文学形象有时也具有丰富的个性,并不能“摒弃”,该说法属于过度推断。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是说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
D.人物忠奸分明,是脸谱化的,形象单一,不复杂,不符合性格二重组合原理。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文学作品中熠熠生辉的一些人物形象都具有丰富的个性,具备了人类某些普遍性的情感和特征,因而往往被称为艺术典型”,材料二第2段“宝钗一方面想把自己塑造成‘完美’的淑女形象,这是她真实的社会欲求,但是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有生命的人,她不能摆脱生命赋予的本性”,可见宝钗具有丰富的个性,是一个有自己真实的社会欲求和少女情怀的艺术典型。
②根据材料一第5段“二重组合的深层意义,则是指性格内部深层结构中,即人的内心世界中的矛盾搏斗,以及这种拼搏引起的不安、动荡、痛苦等复杂情感,强调多种性格元素在性格内部世界中的复杂动态过程”,材料二第2段“于是两种欲求便在心灵深处发尘冲突!一方面,作为一个少女,面对着神采飘逸的富贵公子宝玉,产生爱慕之情是很自然的;另一方面,又用理性原则掩埋爱的心迹”,可见《红楼经》写出了宝钗心灵深处情感因素与理性因素的真实搏斗。使宝钗的人物形象极富魅力。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一第2段“‘任何一个人,不管性格多么复杂,都是相反两极所构成的’。这种两极包括动物性和社会性,肯定性和否定性,有善有恶,有真有假,有美有丑,有悲有喜,有刚有柔,有粗有细……任何性格或心理状态都是两极性的元素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的表现。文学作品中塑造成功的人物性格既有美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缺陷,难以界定好坏,无法用简单的词语来概括殆尽”,“魔鬼”和“仙子”正是性格中两极相反的元素,它们构成了性格的二重组合,所以这句话的合理性在于它说明人的性格不是单一的。
②材料一第3段“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两极性的元素简单相加,而是‘杂多归一’,具有整体性。这种两极性的元素并不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在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中互相融合、不断转化,组成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所以简单地将“魔鬼”与“仙子”相加来体现人物性格,而不是通过不断斗争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是这句话的局限性所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孟子之适魏,正当魏人败于马陵,秦人掳其公子卬,魏之为国可谓困矣。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盖其兵屡败意夫孟子之来必有奇谋秘计以取胜于邻国而洗其屡败之过也。故问孟子用兵何若而利,何若而不利也。而孟子则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然孟子学子思者也。尝问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人,亦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子思曰:仁义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
孟子之学子思,既知夫仁义为利之大,而其对梁王,则终不以利言之,何哉?善夫温公[注]之论:“子思、孟轲之言一也。夫惟仁者为知仁义之利,不仁者不知也。故孟子之对梁惠王,直以仁义而不及利者,所与言之人异故也。”此说可谓尽之矣。
盖仁义非无利,仁义之利,可与智者道,难与俗人言也。与世俗而言仁义之利,彼将以利心而求于仁义,果何以得仁义之利哉?以利心而求于仁义,虽近仁义,而卒不免于利。故惟孟子则可以与之言,非孟子而与之言,则失之矣。盖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则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则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之所以罕言利者,罕与世之人言也。夫子之道传之子思,子思之道传之孟子。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江西省上饶”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