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7  2025-07-22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山东省肥城市慈明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肥城市慈明学校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慈爱明德•知行合一”高一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品与文品的关系是美学家争辩最激烈的问题,我们在这里只能说一个梗概。从一方面说,人品与文品似无必然的关系。魏文帝早已说过:“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①刘勰在《文心雕龙•程器》篇里一口气就数了一二十个没有品行的文人,齐梁以后有许多更显著的例子,像冯延巳、严嵩、阮大铖之流还不在内。在克罗齐派美学家看,这也并不足为奇。艺术的活动出于直觉,道德的活动出于意志;一为超实用的,一为实用的,二者实不相谋。因此,一个人在道德上的成就不能裨益也不能妨害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批评家也不应从他的生平事迹推论他的艺术的人格。
但是从另一方面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思想情感为文艺的渊源,性情品格又为思想情感的型范,思想情感真纯则文艺华实相称,性情品格深厚则思想情感亦自真纯。“仁者之言霭如。”②屈原的忠贞耿介,陶潜的冲虚高远,李白的徜徉自恣,杜甫的每饭不忘君国,都表现在他们的作品里面。他们之所以伟大,就因为他们的每一篇作品都不仅为某一时会即景生情偶然兴到的成就,而是整个人格的表现。不了解他们的人格,就绝不能彻底了解他们的文艺。从这个观点看,培养文品在基础上下功夫就必须培养人品,这是中国先儒的一致主张,“文以载道”说也就是从这个看法出来的。
人是有机体,直觉与意志,艺术的活动与道德的活动恐怕都不能像克罗齐分得那样清楚。古今尽管有人品很卑鄙而文艺却很优越的,究竟是占少数,我们可以用心理学上的“双重人格”去解释。在甲重人格(日常的)中一个人尽管不矜细行,在乙重人格(文艺的)中他却谨严真诚。这种双重人格究竟是一种变态,如论常例,文品表现人品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一个人如果想在文艺上有真正伟大的成就,他必须有道德的修养。我们并非鼓励他去做狭隘的古板的道学家,我们也并不主张一切文学家在品格上都走一条路。文品需要努力创造,各有独到,人品亦如此,一个文学家必须有真挚的性情和高远的胸襟,但是每个人的性情中可以特有一种天地,每个人的胸襟中可以特有一副丘壑,不必强同而且也绝不能强同。
(摘编自朱光潜《文艺青年的自我修养》)
【注释】①出自魏文帝曹丕《与吴质书》,意思是古今文人大多都不拘小节。②出自唐代韩愈《答李翊书》,意思是有仁义道德的人言语谈吐是美好和善的。
材料二:
千百年来,对于作品与作家德行之间是否存在关联的探讨从未断过。有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品的格调趣味与写作者的品行性格是一致的,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为人冲淡则下笔悠远;但也有人认为作品与写作者的品行性格并无关联,写作者笔下的高雅并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反之亦然。金代的元好问就曾在《论诗绝句》里写道“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文人”。


浏览完整试题人品有优劣,作品有高下。不管作品能不能体现人品,一个人的修养和品行,势必决定他的思想和境界,进而决定作品的高下。那么一部作品如何才算“高”呢?有很多不同的标准,比如艺术标准、美学标准、思想标准、社会标准、历史标准等。单从艺术层面来讲,作品的高下与写作者本身的人品并无必然联系。就像秦桧是卖国贼,人品低劣却擅长书法,写出来的字工整划一,“颇有可观”;胡兰成是汪伪政权的大汉奸,臭名昭著,写出来的文章却文风繁复细密,文字明艳照人。他们的作品尽管达到了艺术标准,但是却没有达到更高层面的思想标准、社会标准、历史标准。
文学作品是有文心的,文心就是文学工作者的品性与价值观。一个人道德品行的高低,决定了其文学生涯的长度和文学作品的生命力。换言之,要想让自己的作品能在时间的淘洗中留存下来,写作者自身的精神内涵和赋予作品的更高品位十分重要。只有兼具艺术、思想诸般要求的好作品,方可流传深远。
要守住文心,文学工作者必须有责任意识与职业操守。很多文学工作者都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不是专职作家,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降低对思想境界、修养品行的追求。做事德为先,为文先为人。作为一名有担当的文学工作者,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思想的侵蚀。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符合时代审美的作品,从源头上遏制媚俗文化的流行。否则作品再多,也不过是徒增糟粕。
想要守住作品的品位和风骨,文学工作者还要有匠人之心。从某种意义来说,文学工作者也是匠人,作品就是他们制造的产品。精心打磨自己创作的作品,这是身为一个文字匠人的基本要求,也是重要使命。往浅了说,文学工作者制造的这个产品要让读者能够读得下去,且愿意花时间去读;往深了说,这个作品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让他们有所感悟、有所启发。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故事、每个时代的精神。文学工作者必须沉下去,弘扬经典,打造经典,在创作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讲好属于这个时代的中国故事,完成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和任务。
(摘编自潘玉毅《守住匠心守住文心》)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丕、刘勰和克罗齐派美学家认为人品与文品没有必然的关系,不能从艺术家的道德成就推论他的艺术成就。
B. 朱光潜认为文艺的渊源是人的思想情感,而人的思想情感又被其性情品格限制,因此主张要培养文品,基础是培养人品。
C. 潘玉毅认为评价艺术作品的标准有很多,如果单从艺术标准进行评论,作品的高下与写作者本身的人品并无必然联系。
D. 业余文学工作者不能降低对思想境界、修养品行的追求,专职的文学工作者更要严格要求自己,有责任意识与职业操守。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千百年来人们对于文品与人品的关系争论不断,关键是因为有些人只看到了现象。
B. 秦桧书法艺术水准虽高,却因恶名而隐去了功绩,是因为艺术的生命力受其道德的影响。
C. 《红楼梦》受人推崇,获得长盛不衰的艺术生命,与作者的境界修养密切相关。
D. 新时代的文学要坚持“为人民而艺术”的原则,守住文心,更要守住匠人之心。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清•李渔
B. 必须在群众中间唤起艺术家,并使他们得到发展。——列宁
C.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清•沈德潜
D. 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清•郑燮
4.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自《论语》,意思是: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这句话可以成为当代文艺青年自我修养的指南。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5.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文品和人品相背离的现象,但二者分析问题的角度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答案】1. A 2. D 3. B
4. ①材料中的文艺修养、“匠心”,即指“文”,文采;材料中作者的道德修养、“文心”,即指“质”,质朴。只有兼具艺术、思想诸般要求的好作品,方可流传深远,也就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②作为自我修养的指南,当代文艺青年要写出文质兼美的作品,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提升自己的性情品格,守住文心,守住作品的品位和风骨;其次要提高自己的文艺修养,精心打磨自己的作品,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并有所感悟,有所启发。
5. ①材料一从“双重人格”的角度分析文品和人品相背离的现象,认为这是少数现象,不是常例。②材料二从评判作品标准的角度分析文品和人品相背离的现象,认为这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评判的结果。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由原文“‘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刘勰在《文心雕龙•程器》篇里一口气就数了一二十个没有品行的文人,齐梁以后有许多更显著的例子,……,这也并不足为奇。……因此,一个人在道德上的成就不能裨益也不能妨害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批评家也不应从他的生平事迹推论他的艺术的人格”可知,曹丕和刘勰是在列举人品与文品背离的现象,并未确切认为人品与文品没有必然的关系;克罗齐派美学家解释了这种现象的内在原因,也没有确切地认为人品与文品没有必然的关系。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守住文心,更要守住匠人之心”错误,由原文“文学作品是有文心的,文心就是文学工作者的品性与价值观”“要守住文心,文学工作者必须有责任意识与职业操守”和“想要守住作品的品位和风骨,文学工作者还要有匠人之心”可知,这种说法主次颠倒,应该是“守住文心要重于守住匠心”。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认为的人品与文品存在密切关系。
A.“传世之文”与“传世之心”关系密切,能支持材料一的观点。
B.列宁的观点是主张艺术家的人民性,这与材料一的观点无关。
C.有襟抱,有学识,才真诗,是说文如其人,能支持材料一的观点。


展开余下试题D.“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是说言为心声,能支持材料一 观点。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内容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由原文“想要守住作品的品位和风骨,文学工作者还要有匠人之心。从某种意义来说,文学工作者也是匠人,作品就是他们制造的产品。精心打磨自己创作的作品,这是身为一个文字匠人的基本要求,也是重要使命”可知,材料中的文艺修养、“匠心”,即指“文”,文采;
由原文“文学作品是有文心的,文心就是文学工作者的品性与价值观”可知,材料中作者的道德修养、“文心”,即指“质”,质朴;
由原文“一个人道德品行的高低,决定了其文学生涯的长度和文学作品的生命力。换言之,要想让自己的作品能在时间的淘洗中留存下来,写作者自身的精神内涵和赋予作品的更高品位十分重要。只有兼具艺术、思想诸般要求的好作品,方可流传深远”可知,只有兼具艺术、思想诸般要求的好作品,方可流传深远,也就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②由原文“做事德为先,为文先为人。作为一名有担当的文学工作者,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思想的侵蚀。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符合时代审美的作品,从源头上遏制媚俗文化的流行。否则作品再多,也不过是徒增糟粕”可知,作为自我修养的指南,当代文艺青年要写出文质兼美的作品,当代文艺青年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提升自己的性情品格,守住文心,守住作品的品位和风骨;
由原文“这是身为一个文字匠人的基本要求,也是重要使命。往浅了说,文学工作者制造的这个产品要让读者能够读得下去,且愿意花时间去读;往深了说,这个作品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让他们有所感悟、有所启发”可知,当代文艺青年要提高自己的文艺修养,精心打磨自己的作品,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并有所感悟,有所启发。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由原文“古今尽管有人品很卑鄙而文艺却很优越 ,究竟是占少数,我们可以用心理学上的“双重人格”去解释。在甲重人格(日常的)中一个人尽管不矜细行,在乙重人格(文艺的)中他却谨严真诚。这种双重人格究竟是一种变态,如论常例,文品表现人品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一个人如果想在文艺上有真正伟大的成就,他必须有道德的修养”可知,材料一从“双重人格”的角度分析文品和人品相背离的现象,认为这是少数现象,不是常例;
由原文“单从艺术层面来讲,作品的高下与写作者本身的人品并无必然联系。就像秦桧是卖国贼,人品低劣却擅长书法,写出来的字工整划一,“颇有可观”;胡兰成是汪伪政权的大汉奸,臭名昭著,写出来的文章却文风繁复细密,文字明艳照人。他们的作品尽管达到了艺术标准,但是却没有达到更高层面的思想标准、社会标准、历史标准”可知,材料二从评判作品标准的角度分析文品和人品相背离的现象,认为这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评判的结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客来兮
铁凝
这天晚上,李曼金接到南方表姐的长途电话,说他们一家三口要来。来就是要来李曼金的城市,来就是表姐要住在李曼金的家。表姐说:“女儿冬冬考取了北方一所名牌大学,他们想让冬冬先适应一下北方。时间嘛,就一星期。”
表姐的要来,李曼金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再者,表姐的口气不是商量,倒更像通知:哎,我们明天就到,啊。好像李曼金随时都在恭候他们一家。但李曼金面对话筒,脸上漾着笑,还是表示出对他们毫不迟疑的欢迎。她猜表姐在那边感受到的也一定是她的这副笑脸,她这毫不迟疑的欢迎。待人接物脸上常漾着笑容,这仿佛是李曼金的天性,就是遇上倒霉或惊险,李曼金也是笑着对人述说:扛着的呀,我。比如那年在单位没分上房,比如职称被人挤了,比如丢了钱包,李曼金都会笑着讲给人听。她笑着,脸上泛着潮红,好看的笑眼里有光芒溢出来。一般人就觉得李曼金心里不放事,他们连李曼金讨厌谁都不清楚。但李曼金在观察人和洞悉人这方面自有她的过人之处,并且李曼金也有她的忽发奇想。比方她幻想着当她退休的时候,当单位给她开欢送会的时候,她要当着单位全体人员的面,当场告诉大家她最不喜欢谁,她最憎恶谁,她最腻歪谁。很可能那被腻歪的人,还以为他从来都是被李曼金所喜欢呢,尽管一个人是否被李曼金喜欢并不重要。一想到“当场告诉”这几个字,李曼金甚至有种难耐的亢奋和预先的快感,仿佛她活了一世,就为了等着离开工作舞台时的那个“当场告诉”。只是她离退休还有些年,所以她的忽发奇想只能暂时寄存在脑子里。如今表姐的要来,总不能说是她的倒霉吧,更谈不上有什么惊险。
李曼金放下电话,抻抻身上一件将要穿糟了的、好似再也经不住揉搓的针织衫,想起前些年媒体对一位国家领导人艰苦朴素的报道,说他的内衣穿出破洞也不买新的。李曼金想,这些写新闻的人真是不知道糟衣裳的好啊。然而,从明天起她就要脱掉这件在家穿得随体又舒坦、吸汗又透气的“破衣烂衫”,衣冠整齐地拘拘谨谨地过一个星期,大夏天的,七月。夏天在家,和李曼金联系最紧的就是这身糟衣裳,还有无所顾忌的松散。李曼金一边留恋着糟衣裳和居家的松散,一边又不忍心把未来的七天想成那么难挨。不过有一件事她得赶在表姐到来之前处理:书房桌上压着两张旅游火车票,她和丈夫何平原本是要去北疆一个凉快地方旅游的。李曼金忽然觉得眼角起了眵目糊。
李曼金和表姐有三十几年不见了,她们是姨表亲,她管表姐的妈妈叫大姨,管表姐的爸爸叫大姨夫。小时候母亲常带她到表姐家去做客小住。那时她在表姐家是个不显山水的小孩,表姐在她眼里却显得气派而又伟岸。加之表姐穿一双偏带黑皮鞋,李曼金脚上的鞋是花条绒的,这给李曼金和表姐之间也造成了一种难以弥合的距离,虽然她和表姐差不了几岁,表姐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她是小学低年级学生。那时李曼金的大姨夫是长江边上一个大城市的领导,家里房子很大,依山傍水。房里有一般人家少见的皮沙发,有专放电话的电话桌。表姐可以随时拿起电话拨,有时拨给同学,有时拨给上班的爸爸。有一次她竟然把电话拨到大姨夫机关的管理处,说家里的特供油没了,需要立即派人送来。这件事连做饭的老阿姨都觉得不合“路数”,她不客气地指着表姐说,等着吧你,看你爸爸回来怎么批评你吧,这电话也是你能打的?果然大姨夫回来很严厉地批评了表姐,大姨也在一边说,电话是组织上为领导干部提供的工作方便,表姐也没有权利去指使管理处的干部。那时大姨和大姨夫最爱说“组织上”。对于这部组织上为大姨家提供的电话后来和表姐之间又怎么了,在李曼金的记忆里有些模糊,但表姐家的特供油却给李曼金留下了永远不可泯灭的印象。老阿姨炒菜时举着油瓶果断地往锅里一歪,锅底的油立刻能汪成茶碟大的一摊。而李曼金自己家里炒菜,锅底上的油比分币也宽大不出多少。有一次李曼金在家炒菜糊了锅,母亲说是因为她走神儿,李曼金却说是因为锅里油太少,要像大姨家那样还能糊?大姨家油多,米面多,茶叶也多。那茶叶不是放在茶叶盒茶叶筒里,是放在一个板凳高的小水缸里。茶们用草纸分类包裹,或碧螺,或云雾。为了防潮,缸底垫上用纱布包着的石灰块。大姨家还给李曼金留下了什么印象?还留下了表姐爱摔东西的印象。那摔并不是故意,是表姐的一不留神。从小大姨就教导表姐爱劳动,规定让表姐帮老阿姨收碗筷,那么表姐就摔。许多碗盘豁着边,家里人也不批评她,大姨只说,小心一些不行嘛,你呀。过后这些瓷器们还是坏在表姐手里。表姐还给李曼金留下了一个印象:本是上着小学的她,会品茶会喝老酒。她喝起老酒来大人一般,家人都说表姐喝酒不知什么叫醉。喝茶她则能品出茶的新旧和等级。表姐待李曼金也不算薄,遇到分糖果时,她不是拿一块两块,而是抓一小把,她抓起一把糖往李曼金口袋里一塞说,吃吧吃吧!这时的李曼金虽然感觉到表姐的豪爽,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被打发。但口袋里毕竟有了一小把糖啊。那时李曼金就明白意识到表姐和自己本不属一个阶层,表姐的一切行为她都是可望而不可即。


展开余下试题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曼金心里不放事,待人接物脸上常漾着笑容,即使遇上倒霉事,这是她的天性。
B. 李曼金夏天在家喜欢穿随体舒坦的“破衣烂衫”,但在表姐一家来后要衣冠整齐。
C. 表姐家的老阿姨做事果断、手脚麻利,如“炒菜时举着油瓶果断地往锅里一歪”。
D. 表姐打电话到机关管理处要特供油,大姨批评她,认为她们家里不能吃特供油。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李曼金接到表姐一家三口要来的电话,既交代了人物,也照应了文章标题。
B. “时间嘛,就一星期”“哎,我们明天就到,啊”语言描写生动形象,体现了人物性格。
C. 小说写李曼金接到电话的笑容和毫不迟疑的态度,意在表现李曼金和表姐姐妹情深。
D. 本文善于抓住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如“她抓起一把糖往李曼金口袋里一塞”。
8. 结合语境,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部分。
9. 表姐和李曼金各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C
8. (1)画线句是李曼金的心理描写,写她的幻想,她在“退休”之后要发泄一下情绪,同时这段描写也与李曼金平时的形象形成反差,这表明李曼金平时内心十分压抑;
(2)语段运用反复说法,强化了李曼金终于不用再虚伪地伪装自己,内心无比痛快。
9. 表姐:
(1)自私,不考虑别人感受;
(2)有优越感,蛮横强势;
(3)不爱劳动,贪图享受。
李曼金:
(1)善于伪装,比较虚伪;
(2)好面子,总是委屈自己;
(3)比较自卑。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李曼金心里不放事”“这是她的天性”错。结合原文“这仿佛是李曼金的天性”“一般人就觉得李曼金心里不放事,他们连李曼金讨厌谁都不清楚”,可见李曼金并非心里不放事,也不是天性这样,只是她不愿意把这些事挂在脸上。
C.“老阿姨做事果断”错。结合原文“老阿姨炒菜时举着油瓶果断地往锅里一歪”,这里的“果断”不是体现老阿姨的性格,而是表现李曼金大姨家条件好,有特供油,可以随便吃。
D.“认为她们家里不能吃特供油”错。结合原文“大姨也在一边说,电话是组织上为领导干部提供的工作方便,表姐也没有权利去指使管理处的干部”可知,大姨是批评表姐不该乱用电话,不该指使管理处的干部。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意在表现李曼金和表姐姐妹情深”错。结合原文“表姐的要来,李曼金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再者,表姐的口气不是商量,倒更像通知……但李曼金面对话筒,脸上漾着笑,还是表示出对他们毫不迟疑的欢迎”,可见李曼金接到电话的笑容和毫不迟疑的态度并非是因为姐妹情深,而是性格使然。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语言的能力。
画线句描写李曼金的“突发奇想”,她幻想当她退休的时候,“她要当着单位全体人员的面,当场告诉大家她最不喜欢谁,她最憎恶谁,她最腻歪谁”,这段心理描写与李曼金平时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她平时“待人接物脸上常漾着笑容”“就是遇上倒霉或惊险,李曼金也是笑着对人述说”,而此时的李曼金却一反平时的形象,要痛痛快快发泄自己的情绪。这段描写形象地刻画出李曼金平时内心的压抑。
同时,语句运用反复手法,强调“当着单位全体人员的面”“当场”,还有两个“最”,强化了李曼金终于不用再虚伪地伪装自己,内心无比痛快。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先看表姐。结合“表姐说:‘女儿冬冬考取了北方一所名牌大学,他们想让冬冬先适应一下北方。时间嘛,就一星期。’”“表姐的口气不是商量,倒更像通知:哎,我们明天就到,啊”,刻画出表姐的自私,根本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结合“表姐可以随时拿起电话拨,有时拨给同学,有时拨给上班的爸爸。有一次她竟然把电话拨到大姨夫机关的管理处,说家里的特供油没了,需要立即派人送来” “遇到分糖果时,她不是拿一块两块,而是抓一小把,她抓起一把糖往李曼金口袋里一塞说,吃吧吃吧!这时的李曼金虽然感觉到表姐的豪爽,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被打发”可知,表姐有优越感,做事蛮横强势。
结合“从小大姨就教导表姐爱劳动,规定让表姐帮老阿姨收碗筷,那么表姐就摔。许多碗盘豁着边”“会品茶会喝老酒。她喝起老酒来大人一般,家人都说表姐喝酒不知什么叫醉。喝茶她则能品出茶的新旧和等级”可知,表姐不爱劳动,贪图享受。
再看李曼金。
结合“表姐的要来,李曼金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再者,表姐的口气不是商量,倒更像通知:哎,我们明天就到,啊。好像李曼金随时都在恭候他们一家。但李曼金面对话筒,脸上漾着笑,还是表示出对他们毫不迟疑的欢迎”“待人接物脸上常漾着笑容,这仿佛是李曼金的天性,就是遇上倒霉或惊险,李曼金也是笑着对人述说”“一般人就觉得李曼金心里不放事,他们连李曼金讨厌谁都不清楚。但李曼金在观察人和洞悉人这方面自有她的过人之处”可知,李曼金善于伪装,比较虚伪。
结合“从明天起她就要脱掉这件在家穿得随体又舒坦、吸汗又透气的‘破衣烂衫’,衣冠整齐地拘拘谨谨地过一个星期”“不过有一件事她得赶在表姐到来之前处理:书房桌上压着两张旅游火车票,她和丈夫何平原本是要去北疆一个凉快地方旅游的”,可见李曼金比较好面子,总是委屈自己。
结合“表姐在她眼里却显得气派而又伟岸。加之表姐穿一双偏带黑皮鞋,李曼金脚上的鞋是花条绒的,这给李曼金和表姐之间也造成了一种难以弥合的距离”“这时的李曼金虽然感觉到表姐的豪爽,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被打发……那时李曼金就明白意识到表姐和自己本不属一个阶层,表姐的一切行为她都是可望而不可即”可知,李曼金在表姐面前比较自卑。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履,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节选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材料二:
从南明入台,山如剥笋根,又如旋螺顶,渐深遂渐上。过桃墅,溪鸣树舞,白云绿坳,略有人间。饭斑竹岭,酒家胡当垆①艳甚,桃花流水,胡麻正香。过会墅,入太平庵看竹,俱汲桶②大,碧骨雨寒,而毛叶离屣③,不啻云凤之尾。使吾家林得百十本④,逃帻去祥⑤其下,自不来俗物败人意也。
行十里,望见天姥峰大丹⑥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山东省肥城”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