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7  2025-07-22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满洲里远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考试语文试卷(无答案)
满洲里远方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考试试卷
高一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
有人可能觉得匠人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导。
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的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摘编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人民日报》)
材料二: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职业精神上要爱岗敬业。所谓“爱岗”,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热爱本职工作,不能见异思迁,站在这山望那山高。所谓“敬业”,就是要钻一行,精一行,对待自己的工作,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凡是获得“工匠”和“劳模”荣誉称号的工人,都是爱岗敬业的典范,其中的很多人都在本职岗位上工作了二三十年之久,干出了一番事业。
二、品质上要精益求精。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工匠”,就在于他对自己产品品质的追求,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永远在路上:他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复改进产品,努力把产品的品质从99%提升到99.9%%,再提升到99.99%。对于“工匠”来说,产品的品质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追求极致,精益求精,是获得各类“工匠”荣誉称号的工人的共同特点这也是他们能身怀绝技,在省级、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各种技能大赛中夺金戴银的重要原因。
三、要有团队精神、协作共进。和传统工匠不同,新时代工匠尤其是产业工人的生产方式已不再是手工作坊,而是大机器生产,他所承担的工作,只是众多工序中的一小部分。比如“复兴号”列车,一列车厢就有三万七千多道工序,这三万七千多道工序,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由车间或班组亦即团队协作来完成。团队需要的是“协作共进”,而不是各自为战。
四、要有创新精神、追求卓越。传统的“工匠精神”强调的是继承,祖传父、父传子、子传孙,是传统工匠传承的一种主要方式。而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强调的则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因为只有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推动产品的升级换代,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摘编自郑大发《什么是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人民政协报》)
材料三:
对于教育而言,弘扬工匠精神就是精心培育每一位学生,培养出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理论功底扎实、实践技能突出的高素质人才。


浏览完整试题弘扬工匠信仰坚定、矢志报国的爱国精神,激励广大学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弘扬工匠艰苦奋斗、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引导广大教师和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索取与奉献、平凡与崇高等人生课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加强对广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典型引路、正向激励等多种措施,弘扬中华民族勤劳节俭、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倡导通过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着力形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主流意识,真正让劳动成为最光荣的价值追求,让劳动者成为社会最受尊敬的人。
工匠的成长路径和事迹表明,一勤天下无难事,成功之路就在脚下:只要立足岗位,刻苦钻研,就能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把传播工匠故事作为重要内容,组织开展工匠进学校、工匠进讲堂等活动,组织老师学生聆听工匠事迹,弘扬工匠精神,以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和工匠的事迹引导青年大学生勤勉为人、勤奋学习、勤恳工作。
面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着急功近利、急于成名的浮躁情绪和心态,广大教师要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工匠精神,在长期的教书育人中形成自身的价值追求。广大教师要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坚持以师德建设为先,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增强教师爱岗敬业、勇于创新、为人师表、不断进取的职业精神,建立完善的师德激励机制,重师德激励,将师德表现作为评奖评优的首要条件,引导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摘编自李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弘扬工匠精神》《工人日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工匠已经与新时代新世界脱节了,但他们却用自己的行动丰富了人类文明。
B. 坚守“工匠精神”,要以强化中国制造、传承中国文化、提升中国力量为落脚点。
C. 传统的“工匠精神”强调继承,时移世易,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则只能追求创新。
D. 只要广大教师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就可克服目前急功近利 浮躁情绪和心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新时代,“工匠精神”须追求极致、并一定能一举取得成功。
B. 新时代工匠大多承担大机器生产下众多工序中的一环,产品须靠团队协作生产。
C. 培育工匠精神,教育重点要放在政治素质、劳动情怀、理论功底和实践技能方面。
D. 学校践行“工匠精神”,要强化思想引领,也要传播工匠故事,还要践行工匠品格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赞美工匠精神的一项是( )
A. 精雕细琢鲁班传,欲抱不平牵苦缘。造就斧斤单面砍,休从墨线两头弹。栋梁有榫知轻重,案几无钉试易难。鸡翅紫檀精品鉴,勾心斗角悟方圆。
B. 华夏从来多匠人,情怀悠悠默无闻。春秋梓庆削钟鐻,簨业兽形工鬼神。爵禄不怀名利澹,巧拙己忘敬畏真。术达极致近于道,专注走心风骨魂。
C. 今逢华诞意如潮,放眼中华尽舜尧。北斗神舟天际显,脱贫除恶战旗飘。繁荣富裕民心悦,舒畅和谐积弊消。国阜政廉家运畅,复兴大梦看今朝。
D. 先辈唯求制器真,考工铸范戒欺心。曲突徙薪治未患,琢磨切磋郢匠斤。邀利目前失大义,内诚外信可为根。既急蹄乃需徐步,勇毅笃行工匠魂。
4. 请结合材料二,概括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5.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工人日报》三家媒体对于“工匠精神”报道的侧重点各有什么不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管城笔坊
聂鑫森
古城书画界人,没有不知道“管城笔坊”的。一条僻静的街上,一个很小的门脸,一截短短的柜台,柜台上放着一长溜插满毛笔的竹笔筒。笔坊的主人总是不见,有顾客来了,喊一声:“有人吗?”
声音未逝,正在内间忙着做笔的主人,来不及解去围腰,就笑吟吟地走出来了。
这就是管城,六十岁刚过,一头白发,瘦精精的。掌柜、伙计、笔匠,都是他一个人。老婆和两个儿子在离城几十里外的青山桥乡下,种田、种果树、种大棚蔬菜,日子过得很丰足。
管城世代虽居乡下,主要精力却是做毛笔,技艺是祖传下来的。他姓管名城,一般人不知道“管城”二字其实就是毛笔的代称,《史记》里说:“蒙(恬)将军拔中山之毫①,始皇封于管城,世遂有名。”二十年前,管城毅然从老家来到古城,开了这个笔坊,专制专卖各种不同型号的羊毫、狼毫,兼毫笔。做一支笔,须经一百多道工序,纯以手工操作,选料精,做工细,笔之四德“尖、齐、阅、健”无一不备。书画家用起来得心应手,有如神助,而且价钱公道,因此管城笔坊名声日著。名声是名声,却并不怎么赚钱,但管城怡然自得。他本想让儿子弃农来子承父业,年轻人却不愿意,整天傻子似的做笔,累不说,钱还少,划不来!老爷子又死心眼,每一道工序都不肯马虎,动辄就是粗声粗气地教训一番,谁受得了呢?管城只好独打鼓独划船,一个人撑着笔坊,谁叫他爱的就是这一行呢!每日三顿饭,到街上小饭铺去,利索;老伴半个月进城一次,为他洗衣、洗被,打扫里外卫生。
老伴劝他:“累了一辈子,回家过几天舒坦日子吧。儿子、孙子整天围在身边转,几多快活。”
管城说:“我离不开城里这些书家、画家,我得留下来为他们做笔。”
老伴叹了口长气:“你这是何苦呢?”“我喜欢。”
管城在书画界有很多朋友,他们都习惯用管城做的笔写字画画。为了感谢管城,不时地给他送来书画佳作以表谢意。夜深人静时,管城会在灯下,一张一张地细看这些字画,看着看着,忍不住就要打几个哈哈。这日子,滋润!
古城书法家主席秋弛毫,在一个初秋的日子,忽然打电话来,中午请管城到府上小酌,并有事相求。
管城捶了捶酸痛的腰,得意地一笑,秋驰毫有什么事相求呢?无非是请他做笔!他很喜欢这个四十岁刚出头的书法家,自号墨云斋主,为人谦和,字确实写得不错。幼承庭训,秋驰毫从五岁开始习字,遍临碑帖,功夫很扎实,特别是草书,学的是怀素,兼及张旭、孙过庭,已有自己的面目,运笔于纸,如风雨骤至,飒然有声,纵横贮骛,充满着一种别有的韵味!


展开余下试题近午时,管城关了铺面,换了干净衣衫,坐公交车去了城南的秋府。
小院里花木扶疏,清凉可人。秋驰毫直迎到院门口,然后,引着管城进了书房。秋夫人端上茶来,说:“管先生,你们谈,我去厨房了。”
“管先生,再过一个多月,我应邀要去法国巴黎办一个草书展览,还得现场表演。我想请你制两支羊狼毫长颖提笔,不知可否?”
“当然可以。”“有了你的笔,我就心里有底了。”“过奖,过奖。”“作品都已装裱好了,请你过过目,提提意见。”“不敢当。我是外行,秋先生抬举我了。”秋驰毫从柜子里抱出一大捆卷轴,然后一张一张地展开。
管城凝神细看,看布局,看行气,看笔划,看显色,却一直抿着嘴,不作声。
“管先生,如何?”“不……错。这五十幅大作,不知秋先生写了多长时间?”“也就半个来月吧。”“呵……好。”
管城觉得这些作品,往粗里说都达到了相当水平,再往细处看,却露出浮躁之气,是“赶”出来的,不似天然生成。
秋驰毫说:“管先生好像没把话说完。”
“哪里哪里。我在想该怎么为先生做笔哩。我得关门回老家去一趟,入秋了,山羊毛好找,黄鼠狼则要请人去捕,选一条上等尾巴上的毛,然后平心静气在老家制做。笔杆我想用绿檀和紫檀,再刻上字。”
秋驰毫向管城鞠了一躬,说:“你要说的话都说了,后学惭愧。管先生,内人大概已把酒菜备好了,今儿我们要好好喝几杯。”
“谢谢。”
管城再次来到秋府,已是一个月后的一个晚上,下着疏疏密密的秋雨。
秋驰毫殷勤地接过管城的伞,收好,放在客厅门边。然后,请管城在古雅的八仙桌边坐下来,亲自沏上一杯龙井茶。
管城从怀里掏出一个细长木匣,打开来,里面躺着两支羊狼毫长颖提笔。
“秋先生,请一试。”
秋驰毫接过来,看了又看,感动地说:“先生之笔,何须一试,定是上品无疑。你关门歇业一月之久,就为制这两支笔,而且静居乡间力避尘扰,精气神全在这笔中了。请先生报个价吧,我会付!”
管城摇了摇头,说:“还是常价,每支百元,多一个子不取。”
“这怎么行呢?先生太亏了。”
“你再说就生分了。我只愿先生此次出访,载誉而归。”
秋驰毫突然目光一亮,说:“先生上次看拙字而不肯赐教,但从你的眼神里我却明白了什么。你走后,我再看一遍,浑身冒汗啊,随处可见急功近利之迹,便一把火烧了。致函东道主,容我推迟一年再出国门。先生专意做笔而不慕名利,是对我的最好教诲。”
管城笑了,站起来大声说:“秋先生,请撤下茶杯换上酒碗,我真的要讨碗酒喝了!”
[注]①中山之毫:古代中山兔的毛,可用于制笔。相传蒙恬曾取中山兔毛制作毛笔。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管城的儿子对管城经营笔坊并不理解,而且受不了总是被父亲粗声粗气地教训,所以他反对管城经营笔坊。
B. 小说中秋驰毫“一直迎到院门口”“殷勤地接过管城的伞”,表现了他对管城的热情与尊重,甚至带着一丝讨好。
C. 文中划线句子的两个省略号,表现了管城内心的迟疑,他已看出秋驰毫作品的急功近利,但碍于自己面子而没有直言。
D. 秋驰毫推迟参加书法展览虽然有些出乎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从文中“秋驰毫向管城鞠了一躬”可见端倪。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语言凝练典雅、文白相间,如写秋驰毫“运笔于纸,如风雨骤至,飒然有声,纵横驰骛”让文章富有古典之韵。
B. 小说用笔蕴藉,以“管城笔坊”为叙述线索,波澜不惊地讲述了管城笔坊与秋驰毫之间的故事,娓娓道来,温婉从容。
C. 小说第四段写“管城”名字的由来及制笔工序,看似闲笔,实则在对传统行当的描绘中流溢出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
D. 小说善用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如“管城从怀里掏出一个细长木匣”便见管城形象。
8. 有评论家说,“聂鑫森众多小说其实只有一个共同的主人公,那就是中国文化精神”,请据此分析文章中管城这一人物形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选自《战国策》)
易齐须眉
子思①适齐,齐君之嬖臣②美须眉立乎侧。齐君指之而笑,且言曰:“假貌可相易,寡人不惜此之须眉③于先生也。”子思曰:“非所愿也。所愿者唯君修礼义,富百姓,而伋④得寄⑤帑于君之境内,从襁负之列⑥,其庸⑦多矣。若无此须鬣⑧,非伋所病也。昔尧身修十尺,眉乃八分彩,实圣。舜身修八尺有奇,面颔无毛,亦圣。禹汤文武及周公勤思劳体或折臂望视或秃骭⑨背偻亦圣。不以须眉美鬣为称也。人之圣在德。岂在貌乎!且吾先君生无须眉,而天下王侯不损其敬。由是言之。伋徒患德之不邵⑩,不病毛须之不茂也。
(选自《孔丛子居卫》)
【注释】①子思:孔子之孙,名级。②嬖(bì)臣:受宠爱的近臣。③须眉:男子之美在于须眉。指貌美。④伋:子思的字。⑤寄:依附,暂居。帑:同“孥”,指妻子儿子。⑥襁负之列:指平民之列。⑦庸:须、用。⑧须鬣:胡须。代指美貌。⑨秃酐(gàn):小腿无毛。⑩邵:疑为“劭”。高尚,美好。
9. 对文中加粗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易”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为将容器中低熔点的锡注入模具,铸造新器皿。由《列子•汤问》“寒暑易节”中的“易”引申之义为“换、交换”,文中“假貌可相易”的“易”在文中也是“交换”的意思。
B. “昔尧身修十尺”和“邹忌修八尺有余”中的“修”的含义相同。
C. “伋徒患德之不邵”中的“徒”有“迁徙、改变、调职、只”等义项。根据前后语境,此处应该选择“改变”之义。
D. 成语“斟酌损益” “损”是“减少”的意思。“而天下王侯不以此损其敬”的“损”也是这个意思。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禹汤文武及周公/勤思劳体/或折臂望视/或秃骭背偻/亦圣。
B. 禹汤文武及周公/勤思劳体或/折臂望视或/秃骭背偻/亦圣。
C. 禹汤文武/及周公勤思劳体/或折臂望视/或秃骭背偻/亦圣。
D. 禹汤文武及周公/勤思劳体或/折臂望视或/秃骭背偻亦/圣。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 句子。
(1)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2)子思适齐,齐君之嬖臣美须眉立乎侧。
12. 以上两则故事带给我们哪些启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展开余下试题A. 首联点题,点明了季节(秋天)、时间(晚上)、地点(空山)、天气(刚下过雨),“空”字意蕴丰富,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B. 颈联巧笔写人,因为浣女隐于竹林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
C. 尾联诗人发出但愿长留于此的感慨!诗句实际上是反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之意。
D. 本诗的秋景虽不同于“浮云悲晚翠,落日泣秋风”的情调、色彩,但与《沁园春•长沙》中描绘的秋景却是完全一样的。
14. 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 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一词中表达词人对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的深沉思考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表现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
(3)《沁园春•长沙》中,点名时间地点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桃是桃花么?这个问题不难回答, ① ,但它并不是我们栽培着结果的桃树。它与我们吃的桃子虽是无比亲密的“姐妹”,同属蔷薇科桃属,但它的果子却不能食用。在北方,山桃是春天的哨兵。在静静的山谷里眺望春的阳光,当阳光和煦,风也有了温度的时候,山桃按捺不住了,伸展出粉白的颜色,好像在一夜之间,春就来了,变成满山的云和霞,氤氲地落在山桃的枝头。春分是北方春天的初始,而春分的山桃,则是北方春天到来的第一声闪雷。
早春的树木,为了抢占授粉的先机,会努力开出芳香繁茂的花朵。早春的植物为什么会这样追逐着春光?因为在春到来之时,最早苏醒的不是植物,而是纷纷攘攘的昆虫们,早开的山桃先于叶开花,就是将秋冬积聚的能量换作花的绽放,来吸引饥肠辘辘的授粉者。 ② ,生长在山顶的山杏接着山桃绽放,之后是榆叶梅、连翘、樱花,而我们常吃的桃子则要等到四月中旬才会与人面相映。
山桃是山的馈赠,这种春天花木是北方气候条件下最可诠释春的花卉。虽然现在园艺异常发达,花园里种着来自异国他乡的美丽植物:红的北美海棠,粉的东京樱花,艳的各色郁金香和洋水仙。然而在春之伊始,它却可以准时报春。天空不再像冬天那样灰暗和清淡,淡蓝色的天空下,山桃催促着我们来到湖边,看冰已经消融;催促着我们来到山间,看春的舞会就要上演。山桃,请记住它的名字, ③ 。
16.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7. 拟人可以使句子具有特殊的情味,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拟人修辞进行简要分析。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淡蓝色的天空下,山桃催促着我们来到湖边、山间看冰已经消融、春的舞会就要上演。”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四、写作(40分)
1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于2021年5月22日逝世。袁老走了,但是袁老生前留下了许多经典语录。重温他的经典语录,既是缅怀,也可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下面是小张同学在学习了《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这篇课文后,课外阅读过程中摘抄的袁老部分经典语录:
(1)“如果不尊重权威、不读书,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如果迷信权威,迷信书本,创新就没有了空间。”
(2)“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
(3)“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
(4)“只要大方向是对的,不是死胡同,只要你坚持下去,就会到达光明的彼岸。”
以上语录对青少年成长成才颇具启示意义。请任选其一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内蒙古呼伦”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