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当代诗歌虽无韵,但还有顿。所谓弃韵而就顿,“顿”就是诗的节奏感,有“行顿”和“句顿”,有“匀顿”和“变顿”,有“大顿”和“小顿”,有“跨行”与“断行”,追求的也还是诗的一种旋律美。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就认为“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诗的本质是显示而非说教。艾青说:“假如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是诗;假如不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不是诗。”诗之无韵,告诉我们原来诗还可以这样写,诗还可以写得不像诗。近些年,主张口语入诗的“第三代诗”反传统、反意象、反崇高、反理想、反假激情,甚至诗歌形式也反其道而行,加剧了诗歌形式的混乱,纯美流畅的诗歌很难再见到了,可是我们反传统,反的应该是那些因袭的碍于发展的东西,绝不是偏激地反对一切。 (摘编自王霁良《对当代诗无韵的一点看法》)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广为流传的诗句多使用便于记忆的韵律,但中国当代诗歌创作却排斥这种写法,这导致当代诗可铭记性不强。 B. 诗歌韵律的重心不仅是如何写好诗,而且是直接向读者传达公共性或可共享的东西,在创作者间建立比较和传承的通道。 C. 无韵诗在国外诗歌中较为多见,也普遍存在于中国当代诗歌杂志中,受传统诗歌影响较深的读者对此不适应。 D. 诗歌无韵化并非意味着完全放弃形式,作者认为,所谓弃韵就顿,体现的是在形式上对旋律美的追求。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名句,表明了诗歌作品要成为杰作就必须运用韵律。 B. 可诵读性和可记忆性的削弱,不是当代中国诗歌最需关注的,因为这只是诗歌“交流”公共渠道消失的表象。 C. 当代的一些诗人,写作时不太倾向于取悦大众读者,甚至也不怎么顾及一般的知识群体。 D. 根据艾青的观点诗歌的形式应具有自由性,诗之无韵告诉我们诗可以这样写,还可以写得不像诗。 3. 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持“当代诗歌被边缘化”观点的一项是( ) A. 每年岁末,诗社举办 年度诗会,参与者稀少,诗歌写作交流日益呈现出“圈子化”的倾向。 B. 结合了声音和视觉艺术的现代数字媒介,几乎颠覆了传统的媒介,近年来诗歌刊物锐减。 C. “兼职诗人”现象较为普遍,诗人往往同时又是官员、教授、商人、歌手、报刊编辑等。 D. 学校课本内当代诗歌很少,专门研究当代文学的教授们,对90年代以来的诗歌了解不多。 4. 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当代中国诗歌缺少韵律的成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莲花儿开 乔正芳 ①当军区文工团慰问演出队即将出发的时候,杨灿灿背着背包气喘吁吁追上来。她昨夜似乎没有睡好,眼泡红肿,面色憔悴。 ②新任队长蒋小妮看了看她,说:“老队长,这次演出你就别出去了,你这几天就要转业回川了。” ③杨灿灿咬了咬牙,眼中含着泪花,低声地说:“正是因为我马上要转业回川了,机会难得,所以这次演出我一定要去!” ④队友们都了解老队长的个性,互相看了眼,没有再提出异议。 ⑤她们这次慰问演出的边防哨所,大多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雪山之上,山势陡峭,道路艰险,特别是最后一站的边防哨所,常年积雪覆盖,平均气温在零下二十几摄氏度,是一座据说连鸟儿也无法飞越的“孤岛”。 ⑥杨灿灿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登上这个哨所时的情景:由于海拔高,山风特别大,几间平房四角都用钢丝绳缀着硕大的石头。战士们每天巡逻都是一项严峻的考验,处处怪石嶙峋、险情暗伏。如果赶上天气不好,那就更加危险。由于严寒干燥、环境恶劣,大雪封山时蔬菜不能及时补给,战士们个个皮肤粗糙,嘴唇干裂。看见她们前来慰问演出,战士们高兴得像过节一般。 ⑦这些可爱的大男孩,他们争相拿出平时舍不得吃的苹果、大枣等各种宝贝,招待这些勇敢的女客人。有个看上去十八九岁的小战士,还特意用烧开的雪水泡了老家寄来的绿茶。那场面,让已为人母的杨灿灿好生感动。她紧紧地握着小战士皲裂的双手,流下了热泪。小战士很不好意思,反倒不停地安慰她:“没事的,真的!我们都已习惯了。再说戍守边疆、保家卫国,也是我们每个男儿义不容辞的责任!” ⑧今天,她们这群被称为“高原上的百灵鸟”的文艺女兵们再一次登上了这个海拔4000米的雪山哨所。看到她们,战士们激动得欢呼雀跃,纷纷跑进屋,摔出平时舍不得吃的果子;他们用高压锅煮了米饭并开了几个香喷喷的肉罐头。大家围坐在一起,谈论着,说笑着,新队长蒋小妮问:“战友们,你们最喜欢看我们表演什么节目呢?”一个战士说:“我喜欢听《烛光里的妈妈》。”另一个说:“我喜欢听《我的祖国》,那高亢雄壮的旋律,每次听都让人热血沸腾。” ⑨一个戴眼镜的战士说:“我喜欢看古典舞,那衣袂飘飘的女子,柔美曼妙,有着无法言说的美!” ⑩“别混说,”老班长急忙打断他的话,“你忘了这是在海拔4000米的雪山上?气温零下二十摄氏度呢!” ⑪这个战士自觉失言,不禁红了脸。 ⑫吃完饭,战士们集合,站到了外面,腾出宿舍给女兵们做了化妆间。 ⑬演出开始了。哨所前的冰地上,霎时暖意洋洋,战士们围成一圈,凝神观看着。 ⑭首先上场的是蒋小妮,她唱的是《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清澈嘹亮的歌声飘荡在雪山之巅,飘荡在战士们的心里。接着是吴丽红、袁圆……
展开余下试题⑮轮到她们的老队长杨灿灿上场了!战士们齐齐回过头,满怀期待的目光望过来——忽见眼前一亮,一团白光闪耀,天地澄明,万物安静。一位素衣女子,衣袂翩跹,如月华初上、光彩盈盈;她旋转腰肢,裙裾飞扬,清风细细,枝叶扶摇,俨然一株乍开的雪莲,在优曼舒缓的旋律中,慢慢打开…… ⑯所有的人全都睁大了眼睛:天哪,这个杨灿灿,她竟然光着脚丫,身上只穿了一件绸纱!战士们愣了愣,继而掌声雷动。 ⑰杨灿灿面色恬静,随着音乐,挥舞水袖,旋转、拧倾、屈伸、俯仰,将一株雪莲花的生长画面徐徐打开——新芽初萌、喜逢甘霖、枝叶舒展、搏击风雪、傲然盛开! ⑱战士们哭了,无声的泪水顺着鼻翼淌进了嘴巴,在心里涌起了滔天的巨浪。班长默默脱下身上的棉大衣,小心地铺在了旋转着的杨灿灿的脚边。所有的战士们全都脱下了棉大衣,恭敬地放在了这株圣洁的雪莲边…… ⑲风静止了。雪静止了,整个天地都静止了——齐齐看一株最美的雪莲在海拔四千米的冰山上灿然盛开! ㉑新队长蒋小祝呜咽着,使劲擦去流到下巴的泪水。只有她知道,就在前天,杨灿灿六岁的儿子因为得了严重的高原心脏病,已经在四川某医院病逝了。 (选自《2019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改动)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队友们都了解老队长的个性,互相看了眼,没有再提出异议”可见杨灿灿性格中执拗的一面。 B. 文中“戴眼镜的战士”虽然是一个次要人物,但也是一个推动情节发展不可或缺的人物。 C. 杨灿灿回忆以前登上雪山哨所 情景,属插叙,交代了哨所恶劣的自然环境,也突出了坚守哨所的这一群可爱的军人形象。 D. 小说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如通过文中战士们喜欢的歌曲可以看出他们对家国的热爱,正是这份热爱,支撑着他们在雪山上坚守。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注重细节描写,如文中“杨灿灿咬了咬牙”“她紧紧握着小战士皲裂的双手”“几间平房四角都用钢丝绳缀着硕大的石头”都属于细节描写。 B. 文中插叙杨灿灿回忆以前登上雪山哨所的情景,将两次雪山演出的情景放在一起,丰富了文章内容,也加快了文章的叙述节奏。 C. 本文语言具有诗化风格,如对杨灿灿舞姿的描写,运用二字词语和四字短句,形象生动展现了杨灿灿的曼妙舞姿,音韵和谐,富有诗意。 D. 第⑥段写“战士们高兴得像过节一般”,第⑦段写一个小战士用雪水泡茶的情节,点面结合,刻画了一群可爱可敬的战士形象。 8. 本文与课文《百合花》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请联系《百合花》的内容,分析两篇文章标题的含义。 9. 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古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顺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防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琏、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白浮游四方A尝乘月B与崔宗之C自采石D至金陵E著宫锦袍F坐舟中G旁若无人。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之后取字,二者常有某种联系,人们常称人用字,以表示尊敬。 B. “因以命之”与“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因”字含义不同。 C. “援笔成文”与“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两句中的“援”字含义相同。 D. 素,文中意为“平素”“向来”,与成语“素昧平生”中的“素”字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白天资聪颖,爱好广泛。他十岁就通晓诗书,喜欢纵横术、击剑,以侠义自任,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 B. 李白才思敏捷,富有才华。他醉酒稍醒时,为玄宗撰写乐章,援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而意精旨切,毫不停留思索。 C. 李白为人傲慢,放荡不羁。玄宗喜爱他的才华,多次宴请他。他侍奉玄宗,喝醉酒,甚至曾让高力士为他脱靴子。 D. 李白仕途坎坷,人生不顺。他虽受玄宗赏识,但未得重用。李璘起兵失败后,他被贬夜郎。郭子仪愿解除官职为他赎罪。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 (2)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 14. 文中评价李白为人“骜放不自修”,请结合全文列举三处李白的表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汐途中所作。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岸”两句运用罗列几个名词或名词短语成句的白描手法写出了南行途中所见到的春江美景。 B. 《登高》和《南征》都写了景,前者借凄清萧索之景抒诗人悲凉愁苦之情,后者以乐景衬哀情。 C. “君恩北望心”一句,道出了诗人虽然年老多病,身处逆境,但思报效朝廷的热忱未减的情怀。 D. “老病南征日”和“百年多病独登台”情感一致,因病不能上战场,表达了一种无力报国的悲哀。 16. 《登高》和《南征》中写出了哪些相同的“苦”?请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4小题,8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慕。 (2)在《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阐明了作者厌恶官场生活,一心想要回归自然的原因。 (3)杜甫在《登高》中用“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难以排遣的身世之苦和国运之恨,表现出沉郁的风格。
展开余下试题(4)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和“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三、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18.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词“孤魂”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它比“公书林”更神气。 B.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C. 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吗? D.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丽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这是不可能的”中的“这”指什么?这句话能删去吗?为什么? 21. 对《乡土中国》中第一章中“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 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 乡土社会里 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 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四、作文(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在生活急遽变化的今天,我们无法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般隐逸,也无法像李太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那样纵情山水,更不可能像李易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那样整日对着红花绿叶倾诉愁思……难道诗意的生活只青睐古人,而将忙碌的现代人摒弃在外? 置身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如何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精彩、更有意义,是新时代青年必须思考的问题。 请以“生命的诗意”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