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当代诗歌虽无韵,但还有顿。所谓弃韵而就顿,“顿”就是诗的节奏感,有“行顿”和“句顿”,有“匀顿”和“变顿”,有“大顿”和“小顿”,有“跨行”与“断行”,追求的也还是诗的一种旋律美。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就认为“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诗的本质是显示而非说教。艾青说:“假如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是诗;假如不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不是诗。”诗之无韵,告诉我们原来诗还可以这样写,诗还可以写得不像诗。近些年,主张口语入诗的“第三代诗”反传统、反意象、反崇高、反理想、反假激情,甚至诗歌形式也反其道而行,加剧了诗歌形式的混乱,纯美流畅的诗歌很难再见到了,可是我们反传统,反的应该是那些因袭的碍于发展的东西,绝不是偏激地反对一切。 (摘编自王霁良《对当代诗无韵的一点看法》)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广为流传的诗句多使用便于记忆的韵律,但中国当代诗歌创作却排斥这种写法,这导致当代诗可铭记性不强。 B. 诗歌韵律的重心不仅是如何写好诗,而且是直接向读者传达公共性或可共享的东西,在创作者间建立比较和传承的通道。 C. 无韵诗在国外诗歌中较为多见,也普遍存在于中国当代诗歌杂志中,受传统诗歌影响较深的读者对此不适应。 D. 诗歌无韵化并非意味着完全放弃形式,作者认为,所谓弃韵就顿,体现的是在形式上对旋律美的追求。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名句,表明了诗歌作品要成为杰作就必须运用韵律。 B. 可诵读性和可记忆性的削弱,不是当代中国诗歌最需关注的,因为这只是诗歌“交流”公共渠道消失的表象。 C. 当代的一些诗人,写作时不太倾向于取悦大众读者,甚至也不怎么顾及一般的知识群体。 D. 根据艾青的观点诗歌的形式应具有自由性,诗之无韵告诉我们诗可以这样写,还可以写得不像诗。 3. 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持“当代诗歌被边缘化”观点的一项是( ) A. 每年岁末,诗社举办的年度诗会,参与者稀少,诗歌写作交流日益呈现出“圈子化”的倾向。 B. 结合了声音和视觉艺术的现代数字媒介,几乎颠覆了传统的媒介,近年来诗歌刊物锐减。 C. “兼职诗人”现象较为普遍,诗人往往同时又是官员、教授、商人、歌手、报刊编辑等。 D. 学校课本内当代诗歌很少,专门研究当代文学的教授们,对90年代以来的诗歌了解不多。 4. 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当代中国诗歌缺少韵律的成因。 【答案】1. B 2. A 3. C 4. ①举例论证,作者举《诗刊》《星星》等诗歌杂志几乎看不到有韵诗歌的例子,来证明无韵诗逐渐成为中国当代诗主流。 ②对比论证,作者在材料二第二段对比当代诗歌和传统诗歌的分歧,来展示两类诗歌群体对诗歌的不同态度。 ③引用论证,作者在最后一段引用朱光潜和艾青这些大家的言论,分别证明“诗的本质是显示而非说教”和诗歌重要的是内容而非形式的观点。 5. ①当代诗歌的文化群体发生改变,诗歌由公共性交流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公共性的诗歌成规消失。 ②借鉴外国诗歌“注重诗歌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的结果。 ③当代诗人的个体化写作意识以及他们对于诗歌韵律规则这一公共规则的反抗。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而且是直接向读者传达公共性或可共享的东西”有误。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原文“无论古今,有韵律或者韵律感强的作品从来不意味着它们就是杰作(反之亦然),韵律更多是关于诗歌给读者传达的东西究竟在哪些方面是公共性的或者可以共享的,它在不同的诗人之间也建立了一个可以相互比较和传承的共同通道”可知,韵律影响的是诗歌给读者传达的东西在哪些方面是公共性的或可以共享的,而并非韵律直接向读者传达。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 “诗歌作品要成为杰作就必须运用韵律”说法绝对,根据材料一“无论古今,有韵律或者韵律感强的作品从来不意味着它们就是杰作(反之亦然)”、材料二“在他们看来,诗歌重要的不是视觉上的整饬和听觉上的旋律感、节奏感,决定诗之能否为诗的重要依据是诗歌对生命深层世界提示和呈现的能量之强弱”可见,诗歌成为杰作更重要的是因其在生命层次上的意义。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选项中“诗人往往同时又是官员、教授、商人、歌手、报刊编辑等”并不能说明当代诗歌边缘化。根据材料一原文信息“古典诗歌的创作与阅读群体——‘士’,即知识者与官僚群体——天然就是这样一个同质性的文化群体”可知,古典诗歌中的诗歌创作者——知识者与官僚群体与当代诗歌是存在一定重合的。而且,当代诗歌中商人群体的出现,也是当代诗歌创作群体对于古典诗歌创作群体的突破与拓展。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原文“《诗刊》《星星》等诗歌杂志几乎看不到有韵的诗歌”可知,此处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结合“中国当代诗效法国外诗歌的更多。因国外诗歌注重诗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无韵也渐渐成了中国当代诗的主流”可知,作者举《诗刊》《星星》等诗歌杂志几乎看不到有韵诗歌的例子,来证明无韵诗逐渐成为中国当代诗主流。
展开余下试题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原文“他们在写作时不仅不太倾向于取悦大众读者,甚至连一般的知识群体也不怎么顾及。这也导致传统的阅读者,尤其受传统诗歌影响较深的阅读者越来越郁闷,对新诗深感不适,甚至不屑一顾了”可知,此处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对比当代诗歌和传统诗歌的分歧,来展示两类诗歌群体对诗歌的不同态度。 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就认为‘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诗的本质是显示而非说教。艾青说:‘假如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是诗;假如不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不是诗。’”引用朱光潜和艾青的言论,此处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分别证明“诗的本质是显示而非说教”和诗歌重要的是内容而非形式的观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原文“现代中国的社会机构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而且诗歌本身也被边缘化,过去诗人与读者之间那种同质性的文化群体已不复存在,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可知,当代中国诗歌缺少韵律的原因之一,是当代诗歌的文化群体发生改变,诗歌由公共性交流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公共性的诗歌成规消失。 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原文“中国当代诗效法国外诗歌的更多。因国外诗歌注重诗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无韵也渐渐成了中国当代诗的主流”,可知,中国当代诗歌缺乏韵律的原因之二,是借鉴外国诗歌“注重诗歌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的结果。 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原文“当代诗人,觉得再写有韵的东西,简直是一老土”“当下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相对个体化、多元化的社会,过去那种大一统的世界意识与言说形态已然崩散,与此几乎同时崩散的是语言中的‘韵’”“当代诗人多少有着一种反抗公共规则……整齐对称的诗句,他们不愿意去写,也不推崇”可知,当代诗歌缺少韵律的原因之三,是因为当代诗人的个体化写作意识以及他们对于诗歌韵律规则这一公共规则的反抗。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莲花儿开 乔正芳 ①当军区文工团慰问演出队即将出发的时候,杨灿灿背着背包气喘吁吁追上来。她昨夜似乎没有睡好,眼泡红肿,面色憔悴。 ②新任队长蒋小妮看了看她,说:“老队长,这次演出你就别出去了,你这几天就要转业回川了。” ③杨灿灿咬了咬牙,眼中含着泪花,低声地说:“正是因为我马上要转业回川了,机会难得,所以这次演出我一定要去!” ④队友们都了解老队长的个性,互相看了眼,没有再提出异议。 ⑤她们这次慰问演出的边防哨所,大多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雪山之上,山势陡峭,道路艰险,特别是最后一站的边防哨所,常年积雪覆盖,平均气温在零下二十几摄氏度,是一座据说连鸟儿也无法飞越的“孤岛”。 ⑥杨灿灿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登上这个哨所时的情景:由于海拔高,山风特别大,几间平房四角都用钢丝绳缀着硕大的石头。战士们每天巡逻都是一项严峻的考验,处处怪石嶙峋、险情暗伏。如果赶上天气不好,那就更加危险。由于严寒干燥、环境恶劣,大雪封山时蔬菜不能及时补给,战士们个个皮肤粗糙,嘴唇干裂。看见她们前来慰问演出,战士们高兴得像过节一般。 ⑦这些可爱的大男孩,他们争相拿出平时舍不得吃的苹果、大枣等各种宝贝,招待这些勇敢的女客人。有个看上去十八九岁的小战士,还特意用烧开的雪水泡了老家寄来的绿茶。那场面,让已为人母的杨灿灿好生感动。她紧紧地握着小战士皲裂的双手,流下了热泪。小战士很不好意思,反倒不停地安慰她:“没事的,真的!我们都已习惯了。再说戍守边疆、保家卫国,也是我们每个男儿义不容辞的责任!” ⑧今天,她们这群被称为“高原上的百灵鸟”的文艺女兵们再一次登上了这个海拔4000米的雪山哨所。看到她们,战士们激动得欢呼雀跃,纷纷跑进屋,摔出平时舍不得吃的果子;他们用高压锅煮了米饭并开了几个香喷喷的肉罐头。大家围坐在一起,谈论着,说笑着,新队长蒋小妮问:“战友们,你们最喜欢看我们表演什么节目呢?”一个战士说:“我喜欢听《烛光里的妈妈》。”另一个说:“我喜欢听《我的祖国》,那高亢雄壮的旋律,每次听都让人热血沸腾。” ⑨一个戴眼镜的战士说:“我喜欢看古典舞,那衣袂飘飘的女子,柔美曼妙,有着无法言说的美!” ⑩“别混说,”老班长急忙打断他的话,“你忘了这是在海拔4000米的雪山上?气温零下二十摄氏度呢!” ⑪这个战士自觉失言,不禁红了脸。 ⑫吃完饭,战士们集合,站到了外面,腾出宿舍给女兵们做了化妆间。 ⑬演出开始了。哨所前的冰地上,霎时暖意洋洋,战士们围成一圈,凝神观看着。 ⑭首先上场的是蒋小妮,她唱的是《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清澈嘹亮的歌声飘荡在雪山之巅,飘荡在战士们的心里。接着是吴丽红、袁圆…… ⑮轮到她们的老队长杨灿灿上场了!战士们齐齐回过头,满怀期待的目光望过来——忽见眼前一亮,一团白光闪耀,天地澄明,万物安静。一位素衣女子,衣袂翩跹,如月华初上、光彩盈盈;她旋转腰肢,裙裾飞扬,清风细细,枝叶扶摇,俨然一株乍开的雪莲,在优曼舒缓的旋律中,慢慢打开…… ⑯所有的人全都睁大了眼睛:天哪,这个杨灿灿,她竟然光着脚丫,身上只穿了一件绸纱!战士们愣了愣,继而掌声雷动。 ⑰杨灿灿面色恬静,随着音乐,挥舞水袖,旋转、拧倾、屈伸、俯仰,将一株雪莲花的生长画面徐徐打开——新芽初萌、喜逢甘霖、枝叶舒展、搏击风雪、傲然盛开! ⑱战士们哭了,无声的泪水顺着鼻翼淌进了嘴巴,在心里涌起了滔天的巨浪。班长默默脱下身上的棉大衣,小心地铺在了旋转着的杨灿灿的脚边。所有的战士们全都脱下了棉大衣,恭敬地放在了这株圣洁的雪莲边…… ⑲风静止了。雪静止了,整个天地都静止了——齐齐看一株最美的雪莲在海拔四千米的冰山上灿然盛开! ㉑新队长蒋小祝呜咽着,使劲擦去流到下巴的泪水。只有她知道,就在前天,杨灿灿六岁的儿子因为得了严重的高原心脏病,已经在四川某医院病逝了。 (选自《2019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改动)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队友们都了解老队长的个性,互相看了眼,没有再提出异议”可见杨灿灿性格中执拗的一面。 B. 文中“戴眼镜的战士”虽然是一个次要人物,但也是一个推动情节发展不可或缺的人物。 C. 杨灿灿回忆以前登上雪山哨所的情景,属插叙,交代了哨所恶劣的自然环境,也突出了坚守哨所的这一群可爱的军人形象。 D. 小说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如通过文中战士们喜欢的歌曲可以看出他们对家国的热爱,正是这份热爱,支撑着他们在雪山上坚守。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注重细节描写,如文中“杨灿灿咬了咬牙”“她紧紧握着小战士皲裂的双手”“几间平房四角都用钢丝绳缀着硕大的石头”都属于细节描写。 B. 文中插叙杨灿灿回忆以前登上雪山哨所的情景,将两次雪山演出的情景放在一起,丰富了文章内容,也加快了文章的叙述节奏。 C. 本文语言具有诗化风格,如对杨灿灿舞姿的描写,运用二字词语和四字短句,形象生动展现了杨灿灿的曼妙舞姿,音韵和谐,富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