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7  2025-07-22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人:贺树军 审题人:徐熙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那些很容易被铭记的诗作,大都是有韵律的。以现当代诗为例,那些广为流传的“名句”,其实大都在使用重复、对称这些最基本的韵律原则,比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还有一些名句的韵律方式则近似于古典诗歌的韵律原则,比如海子那句广为人知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仅有叠韵,而且讲究平仄,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与传统的律诗的声律非常相似,无怪乎这个诗句甚至成了很多房地产广告的标语。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种讲究重复、对称等韵律原则的写法在当代中国诗歌创作中并不受欢迎,很多诗人避之唯恐不及,当代诗歌的可铭记性因此而不强。
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韵律原则的兴起与流行往往与一个文化共同体的集体认知密切相关,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集体记忆的化身。古典诗歌的创作与阅读群体——“士”,即知识者与官僚群体——天然就是这样一个同质性的文化群体,所以在他们之中逐渐形成一些公共的韵律规则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但是,现代中国的社会机构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而且诗歌本身也被边缘化,过去诗人与读者之间那种同质性的文化群体已不复存在,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
在不同文化中,韵律都有两个基本作用:一是便于沟通,二是便于记忆。而“沟通”不仅仅是一个“雅俗共赏”的问题,也涉及诗人与诗人、诗人与读者之间如何建立一个公共的渠道,以便于在这个渠道中磨练某些精妙的技艺,传达种种微妙的体验的问题。韵律的重心与其说是关于“如何写/评价一首好诗”,不如说是关于诗人与读者、诗人与诗人之间是如何“交流”的。
无论古今,有韵律或者韵律感强的作品从来不意味着它们就是杰作(反之亦然),韵律更多是关于诗歌给读者传达的东西究竟在哪些方面是公共性的或者可以共享的,它在不同的诗人之间也建立了一个可以相互比较和传承的共同通道。这个问题对于当代中国诗歌而言或许更为迫切,因为“韵”之离散的背后是诗歌“交流”的公共渠道的消失,这是自由诗面临的最本质的文体问题,而可诵读性与可记忆性的削弱只是这个大趋势的两个表征。
(摘编自李章斌《“韵”之离散:关于当代中国诗歌韵律的一种观察》)
材料二:
中国当代诗效法国外诗歌的更多。因国外诗歌注重诗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无韵也渐渐成了中国当代诗的主流,《诗刊》《星星》等诗歌杂志几乎看不到有韵的诗歌,这个态势还会长久发展下去。
当代诗人,觉得再写有韵的东西,简直是一老土。当下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相对个体化、多元化的社会,过去那种大一统的世界意识与言说形态已然崩散,与此几乎同时崩散的是语言中的“韵”(韵律意识和韵律密度)。当代诗人多少有着一种反抗公共规则(包括韵律规则)的“集体无意识”,所以像“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样整齐对称的诗句,他们不愿意去写,也不推崇。在他们看来,诗歌重要的不是视觉上的整饬和听觉上的旋律感、节奏感,决定诗之能否为诗的重要依据是诗歌对生命深层世界提示和呈现的能量之强弱。他们在写作时不仅不太倾向于取悦大众读者,甚至连一般的知识群体也不怎么顾及。这也导致传统的阅读者,尤其受传统诗歌影响较深的阅读者越来越郁闷,对新诗深感不适,甚至不屑一顾了。在他们眼里,形式产生内容,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诗词大家,不也是在五言、七律、七绝和词牌的限制中成就了大名吗?


浏览完整试题当代诗歌虽无韵,但还有顿。所谓弃韵而就顿,“顿”就是诗的节奏感,有“行顿”和“句顿”,有“匀顿”和“变顿”,有“大顿”和“小顿”,有“跨行”与“断行”,追求的也还是诗的一种旋律美。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就认为“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诗的本质是显示而非说教。艾青说:“假如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是诗;假如不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不是诗。”诗之无韵,告诉我们原来诗还可以这样写,诗还可以写得不像诗。近些年,主张口语入诗的“第三代诗”反传统、反意象、反崇高、反理想、反假激情,甚至诗歌形式也反其道而行,加剧了诗歌形式的混乱,纯美流畅的诗歌很难再见到了,可是我们反传统,反的应该是那些因袭的碍于发展的东西,绝不是偏激地反对一切。
(摘编自王霁良《对当代诗无韵的一点看法》)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广为流传的诗句多使用便于记忆的韵律,但中国当代诗歌创作却排斥这种写法,这导致当代诗可铭记性不强。
B. 诗歌韵律的重心不仅是如何写好诗,而且是直接向读者传达公共性或可共享的东西,在创作者间建立比较和传承的通道。
C. 无韵诗在国外诗歌中较为多见,也普遍存在于中国当代诗歌杂志中,受传统诗歌影响较深的读者对此不适应。
D. 诗歌无韵化并非意味着完全放弃形式,作者认为,所谓弃韵就顿,体现的是在形式上对旋律美的追求。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名句,表明了诗歌作品要成为杰作就必须运用韵律。
B. 可诵读性和可记忆性的削弱,不是当代中国诗歌最需关注的,因为这只是诗歌“交流”公共渠道消失的表象。
C. 当代的一些诗人,写作时不太倾向于取悦大众读者,甚至也不怎么顾及一般的知识群体。
D. 根据艾青的观点诗歌的形式应具有自由性,诗之无韵告诉我们诗可以这样写,还可以写得不像诗。
3. 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持“当代诗歌被边缘化”观点的一项是( )
A. 每年岁末,诗社举办的年度诗会,参与者稀少,诗歌写作交流日益呈现出“圈子化”的倾向。
B. 结合了声音和视觉艺术的现代数字媒介,几乎颠覆了传统的媒介,近年来诗歌刊物锐减。
C. “兼职诗人”现象较为普遍,诗人往往同时又是官员、教授、商人、歌手、报刊编辑等。
D. 学校课本内当代诗歌很少,专门研究当代文学的教授们,对90年代以来的诗歌了解不多。
4. 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当代中国诗歌缺少韵律的成因。
【答案】1. B 2. A 3. C
4. ①举例论证,作者举《诗刊》《星星》等诗歌杂志几乎看不到有韵诗歌的例子,来证明无韵诗逐渐成为中国当代诗主流。
②对比论证,作者在材料二第二段对比当代诗歌和传统诗歌的分歧,来展示两类诗歌群体对诗歌的不同态度。
③引用论证,作者在最后一段引用朱光潜和艾青这些大家的言论,分别证明“诗的本质是显示而非说教”和诗歌重要的是内容而非形式的观点。
5. ①当代诗歌的文化群体发生改变,诗歌由公共性交流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公共性的诗歌成规消失。
②借鉴外国诗歌“注重诗歌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的结果。
③当代诗人的个体化写作意识以及他们对于诗歌韵律规则这一公共规则的反抗。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而且是直接向读者传达公共性或可共享的东西”有误。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原文“无论古今,有韵律或者韵律感强的作品从来不意味着它们就是杰作(反之亦然),韵律更多是关于诗歌给读者传达的东西究竟在哪些方面是公共性的或者可以共享的,它在不同的诗人之间也建立了一个可以相互比较和传承的共同通道”可知,韵律影响的是诗歌给读者传达的东西在哪些方面是公共性的或可以共享的,而并非韵律直接向读者传达。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 “诗歌作品要成为杰作就必须运用韵律”说法绝对,根据材料一“无论古今,有韵律或者韵律感强的作品从来不意味着它们就是杰作(反之亦然)”、材料二“在他们看来,诗歌重要的不是视觉上的整饬和听觉上的旋律感、节奏感,决定诗之能否为诗的重要依据是诗歌对生命深层世界提示和呈现的能量之强弱”可见,诗歌成为杰作更重要的是因其在生命层次上的意义。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选项中“诗人往往同时又是官员、教授、商人、歌手、报刊编辑等”并不能说明当代诗歌边缘化。根据材料一原文信息“古典诗歌的创作与阅读群体——‘士’,即知识者与官僚群体——天然就是这样一个同质性的文化群体”可知,古典诗歌中的诗歌创作者——知识者与官僚群体与当代诗歌是存在一定重合的。而且,当代诗歌中商人群体的出现,也是当代诗歌创作群体对于古典诗歌创作群体的突破与拓展。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原文“《诗刊》《星星》等诗歌杂志几乎看不到有韵的诗歌”可知,此处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结合“中国当代诗效法国外诗歌的更多。因国外诗歌注重诗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无韵也渐渐成了中国当代诗的主流”可知,作者举《诗刊》《星星》等诗歌杂志几乎看不到有韵诗歌的例子,来证明无韵诗逐渐成为中国当代诗主流。


展开余下试题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原文“他们在写作时不仅不太倾向于取悦大众读者,甚至连一般的知识群体也不怎么顾及。这也导致传统的阅读者,尤其受传统诗歌影响较深的阅读者越来越郁闷,对新诗深感不适,甚至不屑一顾了”可知,此处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对比当代诗歌和传统诗歌的分歧,来展示两类诗歌群体对诗歌的不同态度。
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就认为‘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诗的本质是显示而非说教。艾青说:‘假如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是诗;假如不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不是诗。’”引用朱光潜和艾青的言论,此处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分别证明“诗的本质是显示而非说教”和诗歌重要的是内容而非形式的观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原文“现代中国的社会机构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而且诗歌本身也被边缘化,过去诗人与读者之间那种同质性的文化群体已不复存在,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可知,当代中国诗歌缺少韵律的原因之一,是当代诗歌的文化群体发生改变,诗歌由公共性交流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公共性的诗歌成规消失。
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原文“中国当代诗效法国外诗歌的更多。因国外诗歌注重诗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无韵也渐渐成了中国当代诗的主流”,可知,中国当代诗歌缺乏韵律的原因之二,是借鉴外国诗歌“注重诗歌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的结果。
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原文“当代诗人,觉得再写有韵的东西,简直是一老土”“当下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相对个体化、多元化的社会,过去那种大一统的世界意识与言说形态已然崩散,与此几乎同时崩散的是语言中的‘韵’”“当代诗人多少有着一种反抗公共规则……整齐对称的诗句,他们不愿意去写,也不推崇”可知,当代诗歌缺少韵律的原因之三,是因为当代诗人的个体化写作意识以及他们对于诗歌韵律规则这一公共规则的反抗。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莲花儿开
乔正芳
①当军区文工团慰问演出队即将出发的时候,杨灿灿背着背包气喘吁吁追上来。她昨夜似乎没有睡好,眼泡红肿,面色憔悴。
②新任队长蒋小妮看了看她,说:“老队长,这次演出你就别出去了,你这几天就要转业回川了。”
③杨灿灿咬了咬牙,眼中含着泪花,低声地说:“正是因为我马上要转业回川了,机会难得,所以这次演出我一定要去!”
④队友们都了解老队长的个性,互相看了眼,没有再提出异议。
⑤她们这次慰问演出的边防哨所,大多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雪山之上,山势陡峭,道路艰险,特别是最后一站的边防哨所,常年积雪覆盖,平均气温在零下二十几摄氏度,是一座据说连鸟儿也无法飞越的“孤岛”。
⑥杨灿灿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登上这个哨所时的情景:由于海拔高,山风特别大,几间平房四角都用钢丝绳缀着硕大的石头。战士们每天巡逻都是一项严峻的考验,处处怪石嶙峋、险情暗伏。如果赶上天气不好,那就更加危险。由于严寒干燥、环境恶劣,大雪封山时蔬菜不能及时补给,战士们个个皮肤粗糙,嘴唇干裂。看见她们前来慰问演出,战士们高兴得像过节一般。
⑦这些可爱的大男孩,他们争相拿出平时舍不得吃的苹果、大枣等各种宝贝,招待这些勇敢的女客人。有个看上去十八九岁的小战士,还特意用烧开的雪水泡了老家寄来的绿茶。那场面,让已为人母的杨灿灿好生感动。她紧紧地握着小战士皲裂的双手,流下了热泪。小战士很不好意思,反倒不停地安慰她:“没事的,真的!我们都已习惯了。再说戍守边疆、保家卫国,也是我们每个男儿义不容辞的责任!”
⑧今天,她们这群被称为“高原上的百灵鸟”的文艺女兵们再一次登上了这个海拔4000米的雪山哨所。看到她们,战士们激动得欢呼雀跃,纷纷跑进屋,摔出平时舍不得吃的果子;他们用高压锅煮了米饭并开了几个香喷喷的肉罐头。大家围坐在一起,谈论着,说笑着,新队长蒋小妮问:“战友们,你们最喜欢看我们表演什么节目呢?”一个战士说:“我喜欢听《烛光里的妈妈》。”另一个说:“我喜欢听《我的祖国》,那高亢雄壮的旋律,每次听都让人热血沸腾。”
⑨一个戴眼镜的战士说:“我喜欢看古典舞,那衣袂飘飘的女子,柔美曼妙,有着无法言说的美!”
⑩“别混说,”老班长急忙打断他的话,“你忘了这是在海拔4000米的雪山上?气温零下二十摄氏度呢!”
⑪这个战士自觉失言,不禁红了脸。
⑫吃完饭,战士们集合,站到了外面,腾出宿舍给女兵们做了化妆间。
⑬演出开始了。哨所前的冰地上,霎时暖意洋洋,战士们围成一圈,凝神观看着。
⑭首先上场的是蒋小妮,她唱的是《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清澈嘹亮的歌声飘荡在雪山之巅,飘荡在战士们的心里。接着是吴丽红、袁圆……
⑮轮到她们的老队长杨灿灿上场了!战士们齐齐回过头,满怀期待的目光望过来——忽见眼前一亮,一团白光闪耀,天地澄明,万物安静。一位素衣女子,衣袂翩跹,如月华初上、光彩盈盈;她旋转腰肢,裙裾飞扬,清风细细,枝叶扶摇,俨然一株乍开的雪莲,在优曼舒缓的旋律中,慢慢打开……
⑯所有的人全都睁大了眼睛:天哪,这个杨灿灿,她竟然光着脚丫,身上只穿了一件绸纱!战士们愣了愣,继而掌声雷动。
⑰杨灿灿面色恬静,随着音乐,挥舞水袖,旋转、拧倾、屈伸、俯仰,将一株雪莲花的生长画面徐徐打开——新芽初萌、喜逢甘霖、枝叶舒展、搏击风雪、傲然盛开!
⑱战士们哭了,无声的泪水顺着鼻翼淌进了嘴巴,在心里涌起了滔天的巨浪。班长默默脱下身上的棉大衣,小心地铺在了旋转着的杨灿灿的脚边。所有的战士们全都脱下了棉大衣,恭敬地放在了这株圣洁的雪莲边……
⑲风静止了。雪静止了,整个天地都静止了——齐齐看一株最美的雪莲在海拔四千米的冰山上灿然盛开!
㉑新队长蒋小祝呜咽着,使劲擦去流到下巴的泪水。只有她知道,就在前天,杨灿灿六岁的儿子因为得了严重的高原心脏病,已经在四川某医院病逝了。
(选自《2019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改动)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队友们都了解老队长的个性,互相看了眼,没有再提出异议”可见杨灿灿性格中执拗的一面。
B. 文中“戴眼镜的战士”虽然是一个次要人物,但也是一个推动情节发展不可或缺的人物。
C. 杨灿灿回忆以前登上雪山哨所的情景,属插叙,交代了哨所恶劣的自然环境,也突出了坚守哨所的这一群可爱的军人形象。
D. 小说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如通过文中战士们喜欢的歌曲可以看出他们对家国的热爱,正是这份热爱,支撑着他们在雪山上坚守。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注重细节描写,如文中“杨灿灿咬了咬牙”“她紧紧握着小战士皲裂的双手”“几间平房四角都用钢丝绳缀着硕大的石头”都属于细节描写。
B. 文中插叙杨灿灿回忆以前登上雪山哨所的情景,将两次雪山演出的情景放在一起,丰富了文章内容,也加快了文章的叙述节奏。
C. 本文语言具有诗化风格,如对杨灿灿舞姿的描写,运用二字词语和四字短句,形象生动展现了杨灿灿的曼妙舞姿,音韵和谐,富有诗意。


展开余下试题D. 第⑥段写“战士们高兴得像过节一般”,第⑦段写一个小战士用雪水泡茶的情节,点面结合,刻画了一群可爱可敬的战士形象。
8. 本文与课文《百合花》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请联系《百合花》的内容,分析两篇文章标题的含义。
9. 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6. A 7. B
8.
①“百合花”表面上指新媳妇那床缀满白色百合花的新被子。深层意义:象征着通讯员和新媳妇的美好品格和纯真心灵,象征着革命战争时期军民之间、战士之间高尚、纯洁的情感,象征着战争年代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②本文的标题“雪莲花儿开”的表层含义指杨灿灿用舞蹈展现了雪莲花开的过程,给战士们带来了唯美的审美体验;深层含义指杨灿灿克服身体、心理的痛苦,全身心为雪山上的哨兵送去慰问的真挚情感和可贵品质,这情感和品质如雪莲一般圣洁。
9. ①与前面设置的伏笔形成照应,使情节更完整。结尾与文章第①段中“她昨夜似乎没有睡好,眼泡红肿,面色憔悴”、第⑦段中“那场面,让已为人母的杨灿灿好生感动”等情节相照应,交代了杨灿灿眼泡红肿、面色憔悴的原因,使情节更完整。
②突出人物形象。杨灿灿在转业回川前,强忍着丧子的悲痛去雪山哨所慰问演出,给更多的“大男孩”送去快乐,表现了一个文艺女兵对战友、对部队、对家国的热爱。
③凸显文章主题。一群在雪山坚守的可爱的战士曾经带给杨灿灿感动,如今杨灿灿强忍着丧子之痛,到雪山哨所来慰问演出,在零下二十度的雪山上为战士们跳舞,感动了所有人。小说通过这一群可爱的人互相感动的故事来感动读者,展现了现代军人身上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④小说在结尾处设置了一个逆转后戛然而止,有出人意料的戏剧效果,给读者内心带来了强烈的感动与震撼,能够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以“雪莲花儿开”为题,通过文工团慰问边防哨所的动人故事,展现了军人的崇高精神。作者巧妙运用插叙手法,将哨所环境的艰苦与战士们的乐观形成鲜明对比。杨灿灿的舞蹈表演成为全文高潮,其单薄衣着与严寒环境的反差,象征了军人如雪莲般坚韧纯洁的品质。结尾处儿子病逝的意外揭示,更凸显了军人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小说语言优美,细节生动,情感真挚,是一曲献给边防军人的深情赞歌。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可见杨灿灿性格中执拗的一面”错误。由“正是因为我马上要转业回川了,机会难得,所以这次演出我一定要去”体现了作为一名文艺兵的对工作职责的坚守。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也加快了文章的叙述节奏”错误。由“杨灿灿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登上这个哨所时的情景……”可知,文中杨灿灿回忆以前登上雪山哨所的情景,将两次雪山演出的情景放在一起,从故事情节上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从而更加丰富人物性格,使文章结构脉络清晰,从而避免了结构上的平铺直叙。插叙减缓了叙述节奏,故“也加快了文章的叙述节奏”理解有误。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①《百合花》中,由“她拿出来的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可知,“百合花”指的是被子上百合花图案,这是新媳妇结婚时的被子,寄托百年好合的美好寓意。
由“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小战士的脸”分析可知,百合花,作者赋予了它丰富的象征意义——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他们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
②本文中,“雪莲花儿开”做标题,可谓一语双关。“一位素衣女子,衣袂翩跹,如月华初上、光彩盈盈;她旋转腰肢,裙裾飞扬,清风细细,枝叶扶摇,俨然一株乍开的雪莲,在优美舒缓的旋律中,慢慢打开……”“风静止了,雪静止了,整个天地都静止了——齐齐看一株最美的雪莲在海拔四千米的冰山上粲然盛开”,表层含义指杨灿灿用舞蹈展现了雪莲花开的过程,给战士们带来了唯美的审美体验。
“新队长蒋小妮呜咽着,使劲擦去流到下巴的泪水。只有她知道,就在前天,杨灿灿六岁的儿子,因为得了严重的高原心脏病,已经在四川某医院病逝了”,深层含义指杨灿灿克服着身体“没有睡好,眼泡红肿,面色憔悴”的痛苦,“六岁的儿子”“病逝”的心理痛苦全情为雪山上哨兵送出慰问的真诚情感和可贵的品质有如雪莲一样圣洁。雪莲花象征着纯白的爱,有边疆战士对祖国纯洁的爱,有作为老班长的杨灿灿对边疆战士纯洁的爱,这些情感如同雪莲花一样,坚韧、纯洁、给人们带来希望,带来感到。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从情节结构上看,结尾说“就在前天,杨灿灿六岁的儿子,……已经在四川某医院病逝了”与上文“她昨夜似乎没有睡好,眼泡红肿,面色憔悴”“那场面,让已为人母的杨灿灿好生感动。她紧紧握着小战士皴裂的双手,流下了热泪”等内容相照应,交代了杨灿灿眼睛红肿,面色憔悴以及面对小战士感动、流泪的原因,情节完整,设置合理。
②从人物塑造上看,由文中“就在前天,杨灿灿六岁的儿子……已经在四川某医院病逝了”“天哪,这个杨灿灿,在零下二十摄氏度的雪山上,在包裹着棉衣棉裤还嫌冷的哨所前,她竟然光着脚丫,身上只穿了一件绸纱!”等内容可知,杨灿灿在退伍前强忍着丧子的悲痛去雪山哨所慰问,并且不惧严寒为战士们送上最美的舞蹈,表现了她对战士、对家国的无限热爱。
③从文章主题上看,由文中“这些可爱的大男孩,他们争相拿出平时舍不得吃的苹果、大枣以及各种宝贝,招待这些勇敢的女客人”“今天,……看到她们,战士们激动得欢呼雀跃,纷纷跑进屋,捧出平时舍不得吃的各种果子……他们用高压锅煮了米饭,并开了几个香喷喷的肉罐头”可知,在雪山上坚守的战士们曾热情招待女客人,带给他们感动;当“一个戴眼镜的战士说,我喜欢看古典舞,那衣袂飘飘的女子,柔美曼妙,有着无法言传的美!”时,杨灿灿为满足战士的愿望不惧严寒在雪山上跳舞感动了大家。文章通过写战士和慰问者互相感动的故事展现了现代军人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表达了作者对军人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④从表达效果上看,结合文中“齐齐看一株最美的雪莲在海拔四千米的冰山上灿然盛开!”“只有她知道,就在前天,杨灿灿六岁的儿子,因为得了严重的高原心脏病,已经在四川某医院病逝了”可知,战士们所看到的冰山上盛开的雪莲背后,是杨灿灿六岁的儿子刚刚病逝的沉痛现实,杨灿灿忍受丧子之痛给大家带来唯美表演,小说设置了一个逆转后戛然而止的结尾,给读者内心带来强烈震撼,出人意料又引人深思。
二、古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 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顺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四川省成都”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