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7 2025-07-22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四川省广安市友实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广安友实学校
2024-2025学年度上期高2024级第一次月考
语 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不是逃离地球,而是要带着地球一起跑?”面对外国人问出的问题,《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回答:“……中国人特别有家国情怀,即便发生了灾难、战争,很多人也不愿离开家乡,死也要死在那儿。”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在过去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人们极少迁移,因为所谓农耕,就是要靠土地吃饭。
在现代说法中,“土气”是一个贬义词,但在费孝通看来,“土气”实际上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土气”,也就是接地气,它象征着人们与大地的亲密接触,充分熟悉,“土气”其实是辛劳、知足的代名词。也因此,大批的中国人逐渐变得守旧而崇古:老祖宗留下的都是财富,那么凡事照搬经验去做就行。因此在现在看来的“食古不化”,殊不知,是因为在以土为生的年代,“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久而久之,整个社会变得稳定而缺乏流动,很多人一辈子就只在一个小范围内活动。周边人抬头不见低头见,遇事总是能热心帮一把,人们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固而与外部隔绝的乡邻关系,慢慢地也就有了“万事不求人”的生活状态。
带着地球流浪,是一种回馈,也是一种责任,感谢你当年的养育,如果可以,我也不会扔下你独自逃亡。不靠土吃饭、早已经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大概很难懂中国人的传统恋根情结。
(摘编自《外国人看不懂〈流浪地球〉的背后,藏着深层的文化认同差异》)
材料二:
中国人讲的“家”是很有弹性的,小到一家三口大到无限远。比如平常我们都喜欢说“我们是自家人”。什么叫“自家人”呢?你再扩大点,比如“国家”,在英文里面“国家”是“State”,并没有一个“家”的意思在里面。其实,几乎各个地方的语言要表述“国家”的时候,他们的概念之中都不包括“家”,只有我们中国,或者受我们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比如日本,的确也会有“国家”这个说法。所以“家”你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它挺麻烦的。它牵涉的范围非常之广,因为它是一个不断有伸缩弹性的东西。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人讲这个“家”恰恰能够说明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他说“西方的社会像一捆柴”。我们把这一捆柴里面的每根柴,理解为不同的个体、个人。把他们绑起来就成为一个社会或者团体,叫做“团体格局”。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影响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费孝通就用这个形象界定了我们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他给它一个名字,叫“差序格局”。
费孝通说,因为整个社会是个差序格局,“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跟我友好的那个关系网也是可以不断伸缩来回的。他还说,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正因为“公”“私”的界限没那么分明,中国传统社会里面特别喜欢讲人情、讲关系,又要讲面子,因此那些规矩就包括了很多不言自明的东西,包括了很多我们叫“礼”的东西,这是一种礼治。我们不太需要讲契约,我们就讲信用,好比你跟别人做生意、做买卖,你丧失了信用之后,就没人再找你做了。
浏览完整试题
假如这个社会,什么都是讲规矩、讲礼治、讲面子、讲关系、讲人情,那么法律在哪里呢?所以费孝通说,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的贪污问题很严重,是因为我们其实不太有法律观念,也不太有公共观念。
我们过去讲儒家道德,都是从小的教化,而这个教化都是有社会土壤的。但是假如今天城市不是乡土社会,农村也不再是过去的乡土社会的时候,这个儒家伦理就纯粹只是一套抽空现实环境的教条,那又该怎么办呢?
(摘编自梁文道《〈乡土中国〉:家,到底是什么呢》)
材料三:
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
家与国的统一性,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由家到家族再到胞族,由胞族到胞族联盟,在此基础上,扩大到非血缘关系的社会联盟,由此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准国家性质的社会。
国与族的统一性,国是政权概念,族是种群概念。中国这块大地上,存在过许多民族。这许多民族,不管是共时态存在还是历时态存在,均可以寻到某种内在的关系。
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的统一性,中国的国土其核心地区是相当稳定的。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国家、国土、国民、国君、国权、国学、国枢是一体的。
家国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的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在生活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念,还不如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情感,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正因为如此,家国情怀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
(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在不断地发展中积淀的共同情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一种精神与情结。
B. 家国情怀是中国人的一种共同的情感,在《流浪地球》与《乡土中国》中其表现形式是完全一样的。
C. 材料二详细地解读了中国人对于“家”的理解,并可以对材料一中的家国情怀进行必要的补充。
D. 材料三认为家国情怀是人类共同的意识,是情与理的合一,全面地体现为厚重绵长的家国浓情。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相对固定,人们主要靠土地吃饭,而这种不流动使中国社会呈现出了土气。
B. 中国传统社会中“公”“私”界限不太分明,是一种礼治,人们之间讲信用,是不需要任何契约的。
C. 费孝通运用比喻形象通俗地界定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差序格局下的“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
D. 带着地球去流浪,是中国人传统恋根情绪的体现,早已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是很难去完全读懂的。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菜根谭》【做事留余地】
B.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增广贤文》【世态炎凉】
C.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旷怡亭口占》【即便是经历世事沉浮、阅尽人间沧桑,依然能够对细微的事物有着未灭的关怀与悲悯】
D. 靠种地谋生 人才知道泥土的可贵——《乡土中国》
4. 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任选两种,分点简要说明。
5. 根据材料三,概括一下“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答案】1. C 2. B 3. B
4. (1)比喻论证,作者运用“柴”与“水的波纹”的比喻形象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格局的不同。
(2)对比论证,作者通过对中西方的对比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3)举例论证,作者列举了中国与西方对“家”的概念的不同理解来论证观点。
(4)假设论证,作者运用假设,让自己的论证更严密。
5. 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中国人特有的、家与国统一性的、国与族统一性的、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统一性的一种美学情怀。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A.“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一种精神与情结”错误,曲解文意,由文中“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可知,“家国情怀”对中国人而言有它的特殊性而不是“独有的”。
B.“在《流浪地球》与《乡土中国》中其表现形式是完全一样的”错误,曲解文意,原文中说“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并不是说二者表现形式完全一样,《流浪地球》中的家国情怀表现为灾难来临时地球人带着地球逃跑,不抛弃地球,而《乡土中国》中作者对家国情怀做出了理论分析。
D.“材料三认为家国情怀是以家为本位的人类共同意识”错误,曲解文意,由原文“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可知,应是“共通的意识”而不是“共同的意识”,改变了句义。此外“家与国的统一性,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以家为本位”是中国社会的特点。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B.“是不需要任何契约的”错误,说法绝对,由原文“我们不太需要讲契约,我们就讲信用”可知,是“不太需要”而不是“不需要”。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论点是:“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材料二原话是“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A.“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是说凡事不可以做得太过,不然将会出现物极必反的效果的为人处世的方法。与“家”的伸缩无关,不符合题意。
B.“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意思是穷人住在闹市也无人理睬,富人住在深山也有人奉承。“无人问”“有远亲”能体现世态炎凉,是“家”的伸缩的表现,符合题意。
C.“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是说即便是经历世事沉浮、阅尽人间沧桑,也会心有怜悯之情。与“家”的伸缩无关,不符合题意。
D.“靠种地谋生的人才知道泥土的可贵”是说人们对所需要的事物更能了解它的价值。与“家”的伸缩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西方的社会像一捆柴”中用“每根柴”比喻不同的个体、个人,把他们绑起来就成为一个社会或者团体,即“团体格局”,是西洋的格局;“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中用“一圈圈的波纹”比喻每个人的影响力所推及发生的联系,即“差序格局”,是传统中国社会的格局。因此作者运用比喻论证形象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格局的不同。
展开余下试题
由文中“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影响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可知,作者认为西方格局的特点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中国格局的特点是“每个人都是他的影响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一个是清楚的,一个是发生联系的,因而作者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进行论证。
由文中“中国人讲的‘家’是很有弹性的,小到一家三口大到无限远。比如平常我们都喜欢说‘我们是自家人’”和“比如‘国家’,在英文里面‘国家’是‘State’,并没有一个‘家’的意思在里面。其实,几乎各个地方的语言要表述‘国家’的时候,他们的概念之中都不包括‘家’”可知,作者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了中国与西方对“家”的概念的不同理解来论证观点。
由文中“假如这个社会,什么都是讲规矩、讲礼治、讲面子、讲关系、讲人情,那么法律在哪里呢?所以费孝通说,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的贪污问题很严重,是因为我们其实不太有法律观念,也不太有公共观念”可知,作者运用假设论证来分析中国人不太有法律观念和公共观念。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三“家国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可知,家国情怀是对家与国的哲学意识。
由材料三“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可知,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中国人所特有的。
由材料三“家与国的统一性,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可知,其特殊性在于家与国的统一性。
由材料三“国与族的统一性,国是政权概念,族是种群概念”可知,其特殊性在于国与族的统一性。
由材料三“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的统一性,中国的国土其核心地区是相当稳定的”“家国情怀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可知,其特殊性在于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统一性。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总会亮
沈念
我认识来我们家的这个人,他到村里来了不短的时间了。我们没有说过话,但听到大家称他昌队长,要在石喊坪待两年,帮助石喊坪脱贫。
他来的第二天,村部活动中心那栋房子晚上就有了灯。坪前一人多深的草被清除了,屋后的几块荒地翻了一遍,第三天,荒地又翻了一遍,再过两天落了场小雨,他开始把一些蔬菜种子撒进了地里。他像是一个从外地来的农民,要在石喊坪扎根了。他是省上干部,村书记请他,村秘书黄顺发也来讨好他。昌队,就上我家吃饭吧,你嫂子做饭,我俩喝点酒说说话,你也省了这些琐杂事。
昌队长摇头,先是说,吃一顿是一顿,哪能天天去吃。接着告诉人家,他就是农村出来的,自己种自己吃,蛮好不过了,再说有纪律有规定,你们和嫂子的心意就领了。
他把日常生活安顿好,就开始到贫困户家里走访。他前一天会拿着花名册向村秘书打听哪一家住的方位,第二天出发前,我就准时到了村部路口。有的家户住得偏,我在前面走,他跟在后面,我们离得不远不近,走访出来,我又在前面走,他跟在后面,并不拒绝我的引路,但我们从来没有说过话。他很多时候皱着眉头,村里这么多贫困后遗症,来这里的扶贫干部都会不例外地皱眉。黄秘书说,铁打的石喊坪,流水的扶贫干部,来了,看了,完了,走了,啥事也没了。但眼前的这位昌队长不同,我对他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他严肃的样子都让我感到是温暖的。
父亲把我拉扯出来,站到了屋里光线明亮一点的地方,昌队长认出了我,高兴地说:“我们早就见过面了,你是我的向导呀,挑水找码头,想说谢谢终于找到地方了。”
我和昌队长就这样认识了。他并没有跟父亲说过去那些干部常说的大道理,说什么有困难党和政府会帮你,而是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夜再黑,天总会亮的。我要在石喊坪待两年,慢慢给你想法子把生活过好一点。”
我真是要看看他哪天想出什么法子来。父亲没有出门相送,过去上面的干部走了,他掏出口袋里干部塞的信封,信封里是钱,有时多有时少,每一个信封都被他皱巴巴地留下来了。他看到信封就会很沮丧地说,我们全家死光了,才叫脱贫。咒自己一家死的话都说出来了,不知道他心里是多绝望。过去我也为我们家害怕过,但那天昌队长说了,天总会亮的,我就发现每个夜晚再黑再难挨,等来的还是白天,从此就不害怕父亲的那种绝望了,好像睡一觉醒来,我们家就真得要改天换地变样了。
刚到村里那些天,村民见是省城来的扶贫工作队,要搞精准扶贫,见面第一句话就说:“我去年养殖亏光了,雪上加霜,不扶我没道理。”
另一个说:“我咬着牙七拼八凑盖房,还没钱装修,有新家搬不进,先帮帮我落了安身之地。”
昌队长呵呵一笑,说:“我可不是财神爷。”
村民哼哧乐了,说:“共产党的干部就是为老百姓办事的,省里来的领导,都该带着法宝。”
“法宝是带着,也得看谁愿不愿意用、会不会用。”
“么子法宝先透个风?”“真有法宝不用的是猪。”村民来劲了,有的建档立卡户捏着手指打手势,问到底带了多少扶贫款。
昌队长神秘地说:“先保密。”
黄秘书叹气:“唉,贫困都是等靠要的思想作怪,多少年,改不了。”
昌队长早出晚归走访完这两百多户人家,拿着个小本本记下了各户情况。我看到村里一天天热闹忙碌起来了,村部前坪白天晚上集中召开的会议也多了。有时是议论修路修水渠,在山上建个安全饮水的蓄水池;有时是号召大家改变观念,利用山地资源发展果林经济。会开到最后昌队长都要说几句,讲一通为什么干怎么干,他一给石喊坪描绘未来,下面的村民听了都手掌鼓得啪啪响。昌队长是个难得的能干人,吃得苦,霸得蛮,省里跑项目争资金,市县两级协调,具体实施,个个项目亲自参与规划设计监督施工。
有人扛着锄头上山了,荒山野径上的草割刈一空,来了几辆运货卡车,村民把树苗卸下车,在村部长桌上的登记表签完字,然后兴高采烈地把它们扛到了山坡上、果园里。昌队长兑现承诺,果树都是来自农业扶贫项目,免费提供,村民像捡了大便宜,开心得不得了。货车空了,昌队长发通知:“明天起农技员来现场上课,教咱们怎么栽。栽好了,明后年挂果,我帮你们吆喝,村里到时统一品牌卖出去。”
我家果树送来的第二天早上,他扛着把锄头,进了我家后山开辟的果园山地,父亲才慢吞吞地刚出门。昌队长是来帮我们家栽树的。他负责挖坑,锄落泥飞,是把农活好手。几个村干部和县镇的农技员也过来帮忙,人多力量大,一天下来,百来棵夏橙栽得横平竖直。父亲可开心了,但那张难得一笑的脸,皮皱皱的还是像个打了霜的老橙。
也有人不开心,也许他是看不得别人开心,比如黄焕胜。
黄焕胜是石喊坪的养羊大户,过去大部分山头都是荒山,他的羊群满山跑随地吃都没人管。现在扶贫队鼓励村民开垦山地,扎篱围栏种果树,但只要有个小洞,羊就钻进去啃了人家的果树苗,村民找上门要黄焕胜赔偿,他的羊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随地散养了。
昌队长主动登了黄焕胜家的门,他们在屋里叽叽咕咕,像是交换各自的秘密。没过几天,他家的羊被镇上的车拖走了,又从外面拖回来一车果树苗。村里人传开了,黄焕胜把羊卖了,县里一个养羊大户全收去了,那人包了县城南郊的一片沙洲,羊群放养随便跑。这笔买卖当然是昌队长联系的,价格卖得理想,黄焕胜拿了存折回了家,关上门就开心了。
展开余下试题
夏橙,玫瑰香柑,雪梨,扶贫队承诺说愿意开垦荒山种果树的,树苗免费,种多少送多少。白捡钱的生意黄焕胜是不会放过的,他之前大清早出门,披星戴月才回家,半个月把十来亩山地翻耕了一次,这一下就种上了1000多棵。黄焕胜有个特点,想干活,再苦再累也不退缩,那个勤快麻利,村里没几个人能比。大半年下来,他都扑在果园里,施肥、剪枝、锄草、松土,下雪后起床第一件事就去把树冠上的积雪摇落。
这一年多来,他三天两头往山上跑,果林长势最好,夏橙花开的时候,像刚下过一场鹅毛大雪,满山坡的绿叶枝上白花朵朵,芬芳弥漫。农技员也专程看过几次,表扬他能干,过夏入秋就会挂果。有天回到家,他得意扬扬地跟屋里的婆娘说:“农技员来看过了,等着金秋好收成吧。”
“那真得感谢扶贫队,昌队长是个好人,来这里忙得年节也回不去,对我们石喊坪是真心地好。”婆娘把饭菜端上桌,唤着两个贪玩的孙子过来吃饭。
黄焕胜呷了口酒,说:“我听说下个月昌队长要走了,我还真是要去送送他,谢谢他,他又给我出了个主意,买个二手的农货四轮跑运输,每年跑跑,送果的季节就有得赚了。”
“把家里几只母鸡给昌队长带回去吧,城里人哪吃得到这么正宗的土鸡婆。”婆娘也觉得这是个好主意,说完就朝鸡笼里刚归家的一窝鸡骄傲地看了看。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村部活动中心那栋房子晚上就有了灯”一句意蕴丰富,一语双关,既是写实,又暗示了昌队长给村里带来了希望。
B. 从“我们全家死光了,才叫脱贫”的咒语到“父亲可开心了”可以看出,父亲对扶贫的态度由完全抵触到欣然接受。
C. 小说立足脱贫攻坚的时代背景,以小区域见大时代,以小故事见大情怀,展现了精准扶贫给贫困乡村带来的生活之变。
D. 小说语言通俗,多用口语,“铁打的石喊坪,流水的扶贫干部”“挑水找码头”等体现了乡村题材小说的语言特点。
7. 关于文中昌队长和村民对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的村民认为养殖亏损需要扶贫,有的村民认为新房装修需要扶贫,这些想法都反映了他们多年以来“等靠要”的思想。
B. “省里来的领导,都该带着法宝”一句既表明村民对昌队长的扶贫工作持质疑态度,又暗含着村民对扶贫干部的期待。
C. 人物对话多用短句形式,节奏紧凑,给人以短兵相接之感,体现了昌队长和村民们之间斗智斗勇的过程,凸显扶贫工作的不易。
D. 小说插入这部分对话,丰富了文章内容,同时也为下文昌队长带领村民利用山区地形发展果林经济的故事情节作铺垫。
8. 小说中的昌队长是扶贫干部的一个典型,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形象特点。
9. 小说的标题“天总会亮”意蕴丰富,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6. B 7. C
8. ①清廉自律:昌队长在村部活动中心自己开荒种菜,自觉遵守纪律和规定,拒绝吃请。
②求真务实,踏实肯干:昌队长走访两百多户贫困户,用小本本记下村民的话,个个项目亲自参与规划设计监督施工。
③工作讲求方法:不轻易提供资金,主要是给村民找到适合各自发展的道路,带领他们致富。
9. ①指我家的贫困生活将要得到改善,迎来美好的生活;
②指昌队长带领全村人脱贫致富,使村子摆脱贫困,走出贫困的黑夜;
③既是扶贫干部的笃定信念,也是贫困户脱贫的力量源泉。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以扶贫干部昌队长在石喊坪的扶贫工作为主线,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精准扶贫给贫困乡村带来的变化。小说以“我”的视角,观察昌队长的务实作风和人格魅力,通过开垦荒地、发展果林等具体事例,塑造了一位扎根基层、真抓实干的扶贫干部形象。小说主题深刻,富有时代特色,体现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父亲对扶贫 态度由完全抵触到欣然接受”错误,结合“他看到信封就会很沮丧地说,我们全家死光了,才叫脱贫。咒自己一家死的话都说出来了,不知道他心里是多绝望”,可知父亲对扶贫的态度是绝望,而不是“完全抵触”。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体现了昌队长和村民们之间斗智斗勇的过程”错误,人物对话体现的是昌队长对村民负责任的态度,不走过场、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并不是和村民“斗智斗勇”。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昌队长拒绝村民的宴请,坚持自己种菜做饭,觉得“自己种自己吃,蛮好不过了”,并且强调“有纪律有规定”,体现出他的清廉自律。
②昌队长到村第二天就清理杂草、开垦菜地;早出晚归走访200多户人家,并且“拿着个小本本记下了各户情况”;后来亲自参与果树种植,“个个项目亲自参与规划设计监督施工”。这些体现出他求真务实,踏实肯干。
③昌队长工作过程中,非常讲究方式方法,如对黄焕胜,不是简单禁止养羊,而是帮其转产果树并联系销售渠道;对村民,用“法宝”悬念引起兴趣,实际是产业扶贫,而不直接给“信封”;后来还组织农技培训,建立统一销售渠道。这些说明昌队长工作讲求方法。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①由“而是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天总会亮的。我要在石喊坪待两年,慢慢给你想法子把生活过好一点’”,可知这句话是昌队长拍着父亲肩膀时对他的鼓励,“天亮”意味着希望,意味着我家的生活要“改天换地变样了”,迎来美好的生活。
②由“来了几辆运货卡车,村民把树苗卸下车,在村部长桌上的登记表签完字,然后兴高采烈地把它们扛到了山坡上、果园里”,可知“天总会亮”不仅指“我”家生活的好转,也指全村人在昌队长带领下,一定会脱贫致富,走出贫困的黑夜,走出一条明亮的幸福之路。
③“夜再黑,天总会亮的。我要在石喊坪待两年,慢慢给你想法子把生活过好一点”,昌队长认为夜再黑,天总会亮的,是扶贫干部的笃定信念;“天总会亮的,我就发现每个夜晚再黑再难挨,等来的还是白天,从此就不害怕父亲的那种绝望了,好像睡一觉醒来,我们家就真得要改天换地变样了”,天总会亮的使我发现每个夜晚再黑再难挨,等来的还是白天,是贫困户脱贫的力量源泉。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
上一篇:
四川省达州市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下一篇:
四川省广安市友实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四川省广安”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