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假如这个社会,什么都是讲规矩、讲礼治、讲面子、讲关系、讲人情,那么法律在哪里呢?所以费孝通说,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的贪污问题很严重,是因为我们其实不太有法律观念,也不太有公共观念。 我们过去讲儒家道德,都是从小的教化,而这个教化都是有社会土壤的。但是假如今天城市不是乡土社会,农村也不再是过去的乡土社会的时候,这个儒家伦理就纯粹只是一套抽空现实环境的教条,那又该怎么办呢? (摘编自梁文道《〈乡土中国〉:家,到底是什么呢》) 材料三: 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 家与国的统一性,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由家到家族再到胞族,由胞族到胞族联盟,在此基础上,扩大到非血缘关系的社会联盟,由此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准国家性质的社会。 国与族的统一性,国是政权概念,族是种群概念。中国这块大地上,存在过许多民族。这许多民族,不管是共时态存在还是历时态存在,均可以寻到某种内在的关系。 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的统一性,中国的国土其核心地区是相当稳定的。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国家、国土、国民、国君、国权、国学、国枢是一体的。 家国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的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在生活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念,还不如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情感,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正因为如此,家国情怀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 (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在不断地发展中积淀的共同情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一种精神与情结。 B. 家国情怀是中国人的一种共同的情感,在《流浪地球》与《乡土中国》中其表现形式是完全一样的。 C. 材料二详细地解读了中国人对于“家”的理解,并可以对材料一中的家国情怀进行必要的补充。 D. 材料三认为家国情怀是人类共同 意识,是情与理的合一,全面地体现为厚重绵长的家国浓情。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相对固定,人们主要靠土地吃饭,而这种不流动使中国社会呈现出了土气。 B. 中国传统社会中“公”“私”界限不太分明,是一种礼治,人们之间讲信用,是不需要任何契约的。 C. 费孝通运用比喻形象通俗地界定了中国社会 基本特质,差序格局下的“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 D. 带着地球去流浪,是中国人传统恋根情绪的体现,早已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是很难去完全读懂的。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菜根谭》【做事留余地】 B.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增广贤文》【世态炎凉】 C.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旷怡亭口占》【即便是经历世事沉浮、阅尽人间沧桑,依然能够对细微的事物有着未灭的关怀与悲悯】 D.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知道泥土的可贵——《乡土中国》 4. 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任选两种,分点简要说明。 5. 根据材料三,概括一下“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总会亮 沈念 我认识来我们家的这个人,他到村里来了不短的时间了。我们没有说过话,但听到大家称他昌队长,要在石喊坪待两年,帮助石喊坪脱贫。 他来的第二天,村部活动中心那栋房子晚上就有了灯。坪前一人多深的草被清除了,屋后的几块荒地翻了一遍,第三天,荒地又翻了一遍,再过两天落了场小雨,他开始把一些蔬菜种子撒进了地里。他像是一个从外地来的农民,要在石喊坪扎根了。他是省上干部,村书记请他,村秘书黄顺发也来讨好他。昌队,就上我家吃饭吧,你嫂子做饭,我俩喝点酒说说话,你也省了这些琐杂事。 昌队长摇头,先是说,吃一顿是一顿,哪能天天去吃。接着告诉人家,他就是农村出来的,自己种自己吃,蛮好不过了,再说有纪律有规定,你们和嫂子的心意就领了。 他把日常生活安顿好,就开始到贫困户家里走访。他前一天会拿着花名册向村秘书打听哪一家住的方位,第二天出发前,我就准时到了村部路口。有的家户住得偏,我在前面走,他跟在后面,我们离得不远不近,走访出来,我又在前面走,他跟在后面,并不拒绝我的引路,但我们从来没有说过话。他很多时候皱着眉头,村里这么多贫困后遗症,来这里的扶贫干部都会不例外地皱眉。黄秘书说,铁打的石喊坪,流水的扶贫干部,来了,看了,完了,走了,啥事也没了。但眼前的这位昌队长不同,我对他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他严肃的样子都让我感到是温暖的。 父亲把我拉扯出来,站到了屋里光线明亮一点的地方,昌队长认出了我,高兴地说:“我们早就见过面了,你是我的向导呀,挑水找码头,想说谢谢终于找到地方了。” 我和昌队长就这样认识了。他并没有跟父亲说过去那些干部常说的大道理,说什么有困难党和政府会帮你,而是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夜再黑,天总会亮的。我要在石喊坪待两年,慢慢给你想法子把生活过好一点。” 我真是要看看他哪天想出什么法子来。父亲没有出门相送,过去上面的干部走了,他掏出口袋里干部塞的信封,信封里是钱,有时多有时少,每一个信封都被他皱巴巴地留下来了。他看到信封就会很沮丧地说,我们全家死光了,才叫脱贫。咒自己一家死的话都说出来了,不知道他心里是多绝望。过去我也为我们家害怕过,但那天昌队长说了,天总会亮的,我就发现每个夜晚再黑再难挨,等来的还是白天,从此就不害怕父亲的那种绝望了,好像睡一觉醒来,我们家就真得要改天换地变样了。 刚到村里那些天,村民见是省城来的扶贫工作队,要搞精准扶贫,见面第一句话就说:“我去年养殖亏光了,雪上加霜,不扶我没道理。” 另一个说:“我咬着牙七拼八凑盖房,还没钱装修,有新家搬不进,先帮帮我落了安身之地。” 昌队长呵呵一笑,说:“我可不是财神爷。” 村民哼哧乐了,说:“共产党的干部就是为老百姓办事的,省里来的领导,都该带着法宝。”
展开余下试题“法宝是带着,也得看谁愿不愿意用、会不会用。” “么子法宝先透个风?”“真有法宝不用的是猪。”村民来劲了,有的建档立卡户捏着手指打手势,问到底带了多少扶贫款。 昌队长神秘地说:“先保密。” 黄秘书叹气:“唉,贫困都是等靠要的思想作怪,多少年,改不了。” 昌队长早出晚归走访完这两百多户人家,拿着个小本本记下了各户情况。我看到村里一天天热闹忙碌起来了,村部前坪白天晚上集中召开的会议也多了。有时是议论修路修水渠,在山上建个安全饮水的蓄水池;有时是号召大家改变观念,利用山地资源发展果林经济。会开到最后昌队长都要说几句,讲一通为什么干怎么干,他一给石喊坪描绘未来,下面的村民听了都手掌鼓得啪啪响。昌队长是个难得的能干人,吃得苦,霸得蛮,省里跑项目争资金,市县两级协调,具体实施,个个项目亲自参与规划设计监督施工。 有人扛着锄头上山了,荒山野径上的草割刈一空,来了几辆运货卡车,村民把树苗卸下车,在村部长桌上的登记表签完字,然后兴高采烈地把它们扛到了山坡上、果园里。昌队长兑现承诺,果树都是来自农业扶贫项目,免费提供,村民像捡了大便宜,开心得不得了。货车空了,昌队长发通知:“明天起农技员来现场上课,教咱们怎么栽。栽好了,明后年挂果,我帮你们吆喝,村里到时统一品牌卖出去。” 我家果树送来的第二天早上,他扛着把锄头,进了我家后山开辟的果园山地,父亲才慢吞吞地刚出门。昌队长是来帮我们家栽树的。他负责挖坑,锄落泥飞,是把农活好手。几个村干部和县镇的农技员也过来帮忙,人多力量大,一天下来,百来棵夏橙栽得横平竖直。父亲可开心了,但那张难得一笑的脸,皮皱皱的还是像个打了霜的老橙。 也有人不开心,也许他是看不得别人开心,比如黄焕胜。 黄焕胜是石喊坪的养羊大户,过去大部分山头都是荒山,他的羊群满山跑随地吃都没人管。现在扶贫队鼓励村民开垦山地,扎篱围栏种果树,但只要有个小洞,羊就钻进去啃了人家的果树苗,村民找上门要黄焕胜赔偿,他的羊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随地散养了。 昌队长主动登了黄焕胜家的门,他们在屋里叽叽咕咕,像是交换各自的秘密。没过几天,他家的羊被镇上的车拖走了,又从外面拖回来一车果树苗。村里人传开了,黄焕胜把羊卖了,县里一个养羊大户全收去了,那人包了县城南郊的一片沙洲,羊群放养随便跑。这笔买卖当然是昌队长联系的,价格卖得理想,黄焕胜拿了存折回了家,关上门就开心了。 夏橙,玫瑰香柑,雪梨,扶贫队承诺说愿意开垦荒山种果树的,树苗免费,种多少送多少。白捡钱的生意黄焕胜是不会放过的,他之前大清早出门,披星戴月才回家,半个月把十来亩山地翻耕了一次,这一下就种上了1000多棵。黄焕胜有个特点,想干活,再苦再累也不退缩,那个勤快麻利,村里没几个人能比。大半年下来,他都扑在果园里,施肥、剪枝、锄草、松土,下雪后起床第一件事就去把树冠上的积雪摇落。 这一年多来,他三天两头往山上跑,果林长势最好,夏橙花开的时候,像刚下过一场鹅毛大雪,满山坡的绿叶枝上白花朵朵,芬芳弥漫。农技员也专程看过几次,表扬他能干,过夏入秋就会挂果。有天回到家,他得意扬扬地跟屋里的婆娘说:“农技员来看过了,等着金秋好收成吧。” “那真得感谢扶贫队,昌队长是个好人,来这里忙得年节也回不去,对我们石喊坪是真心地好。”婆娘把饭菜端上桌,唤着两个贪玩的孙子过来吃饭。 黄焕胜呷了口酒,说:“我听说下个月昌队长要走了,我还真是要去送送他,谢谢他,他又给我出了个主意,买个二手的农货四轮跑运输,每年跑跑,送果的季节就有得赚了。” “把家里几只母鸡给昌队长带回去吧,城里人哪吃得到这么正宗的土鸡婆。”婆娘也觉得这是个好主意,说完就朝鸡笼里刚归家的一窝鸡骄傲地看了看。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村部活动中心那栋房子晚上就有了灯”一句意蕴丰富,一语双关,既是写实,又暗示了昌队长给村里带来了希望。 B. 从“我们全家死光了,才叫脱贫”的咒语到“父亲可开心了”可以看出,父亲对扶贫的态度由完全抵触到欣然接受。 C. 小说立足脱贫攻坚的时代背景,以小区域见大时代,以小故事见大情怀,展现了精准扶贫给贫困乡村带来的生活之变。 D. 小说语言通俗,多用口语,“铁打的石喊坪,流水的扶贫干部”“挑水找码头”等体现了乡村题材小说的语言特点。 7. 关于文中昌队长和村民对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的村民认为养殖亏损需要扶贫,有的村民认为新房装修需要扶贫,这些想法都反映了他们多年以来“等靠要”的思想。 B. “省里来的领导,都该带着法宝”一句既表明村民对昌队长的扶贫工作持质疑态度,又暗含着村民对扶贫干部的期待。 C. 人物对话多用短句形式,节奏紧凑,给人以短兵相接之感,体现了昌队长和村民们之间斗智斗勇的过程,凸显扶贫工作的不易。 D. 小说插入这部分对话,丰富了文章内容,同时也为下文昌队长带领村民利用山区地形发展果林经济的故事情节作铺垫。 8. 小说中的昌队长是扶贫干部的一个典型,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形象特点。 9. 小说的标题“天总会亮”意蕴丰富,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①,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注】①釐(xī):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展开余下试题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子百家是先秦各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儒、道、法三家影响最深远。 B. “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和“请以战喻,填然鼓之”两句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 C. 超迁:越级提拔。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也有作降职远调的。古代表示官职提升的还有“擢”“陟”“除”等。 D. 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 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 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比不上贾谊。 C. 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D. 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14. 刘向认为贾谊“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班固认为贾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两人的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请根据材料说说他们看法的合理之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军行》这首七言绝句,以起兴的手法先说环境恶劣,再引出艰苦行军的征人。 B. “横笛闻声不见人”句写“闻声”而寻人,寻而“不见”,从而形成文势的跌宕。 C. 李益巧妙用“一时回首”传神地传递出望月的动态,把征人的形象写得飞动丰满。 D. 两首诗中都写到“海风”“天山雪”,描绘了塞外典型意象,衬托了战争的艰苦。 16. 这两首诗歌都用了“横笛”这个意象,传达出的情感是否一样?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上片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短歌行》中运用比喻手法感慨人生短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5)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以“月”烘托离别时惨淡气氛的语句是“________”,以“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寂寞冷清的语句是“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静不下心,集中不了注意力,怪谁?是该怪这世界变化太快,科技发展太迅速,还是怪周围的人太吵闹,环境太嘈杂?外界的影响诚然不能否认,( A )。有这样一则故事,大抵揭示出躁动的本源:两个僧人看见“风吹幡动”,于是开始争论到底是什么在动,一个僧人说是“风动”,一个僧人说是“幡动”。六组禅师慧能听后说道:“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那么,在纷纷扰扰的世界中,如何才能做到心静?我认为,心定而后方能静! 什么是心定?郑板桥的《竹石》做了形象的诠释,“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也就是说,心定就是有定力。只要有定力,就能不 甲 ,不为境转,即使耳边乱纷纷,也自能岿然不动。人称“石佛”的围棋高手李昌镐每逢重大赛事,总能从容镇静,临危不乱,就是因为他在与人对弈之时,有着超乎常人的定力。《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要想有定力,胸中必要有志向。( B ),那剩下的就只能是小情绪,外面的点点滴滴、风吹草动都会成为你的干扰源。比如,有一些大学生习惯性旷课,常态性挂科,整天窝在宿舍里打游戏。问他为什么这样,他没觉得是自己没目标,没意愿,没动力,反倒是怪宿舍没氛围,室友把自己带坏了。抱有这种想法的年轻人,不妨多学学毛泽东。①年轻时的毛泽东,②为了培养随时随地都能专心读书,③特地到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闹市读书,④时而朗读时而默念,⑤好像旁若无人。戏院剧场也是他常去的读书场所。他做到了心定、神静! 今天我们强调保持定力,静下心来,不是要年轻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因为接收的信息太多且鱼龙混杂。如果你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好奇要点开看一下,那么结果往往只能是什么也不记得,什么也没留下。 所以,当你发现自己进入了手机“每隔三秒就有一条新的未读信息”的状态时,不妨适当开启一下“屏蔽功能”,把自己暂时与外界隔离开来,让内心静下来,想想自己的目标,调整好状态再出发。 世界愈是 乙 ,愈是心定然后方能静,心静才愈能彰显力量。所以,别再焦躁着去吼“我想静静”,多向自己的内心寻求定力,才能真正地强大起来,从静中获取制胜的法宝。 18. 请在文中划横线处填入恰当 成语。 19.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 下列句子中的“隔离”与文中画线的“隔离”,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在网络安全领域,通过防火墙等方式来实现网络隔离,保护内部系统不受外部威胁。 B. 长期在家工作可能会导致一些人感到与社会隔离,需要主动与外界保持联系。 C. 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D. 防晒霜可以起到隔离彩妆、空气中的脏东西的作用,还可以起到修饰美白的效果。 21. 文中画波浪线 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 文中使用“他”“我们”和“你”三种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作者怎样的态度?请结合语段进行分析。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进入高中学习,转眼已经一个多月了。崭新的环境,陌生的人群,全新的生活,相信你有很多的感想。 请围绕这段学习生活中一个触动你深思、引发你感慨或激发你行动的人物、事件或细节,给你昔日的同学写一封信,告诉他(她)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