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7  2025-07-22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绵阳南山中学高2024级高一上期十月月考语文试题
(总分150分 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影视作品与城市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2023年初,电视剧《狂飙》热播,江门作为拍摄地迅速“出圈”。电视剧《繁花》播出后,上海黄河路成为剧迷们追捧的热门景点。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又将新疆北部城市阿勒泰展现于公众视野。
“一部剧带火一座城”。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影视作品对城市形象和文化推广的重要性,纷纷加大对影视创作的支持力度。这种“双向奔赴”的态势,对推动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一座城成就一部剧,一部剧带火一座城》《光明日报》2024年6月19日)
材料二:
“古城,变没变?”面对笔者的问题,常年从事文保工作的方楚兰答得直接:“格局一直没变。”潮州是从历史中走来的古城。站在城墙上望去,韩江、韩山立于前,“850多岁”的广济桥横卧江面,老城内街巷纵横,一条牌坊街成为古城文旅特色区的“中轴线”……高处有城楼城墙,近处有江水古桥,内里有小巷老厝,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自外而内,古城格局充满了“立体感”,尽显魅力。
漫步广济桥,上面的部分亭台楼阁被开辟为潮州非遗展室,非遗传承人在室外开展常态化演示,增强与市民游客的互动。
62岁的郭金耀生于斯长于斯,见证了古城的点滴变化。在他看来,牌坊街的每一个牌坊都有故事,讲好文化故事能让游客感受深厚底蕴。文化根脉的跳动是实现活化利用的驱动力。一座城、一条街,要促进文旅发展、商业繁荣,就必须做好文化这篇大文章,让更多人知道文化的根、感受文化的脉。
“晚上没事了,沿着古城走一走,真是有灵气!”茶入盖碗,沸水冲泡,郭金耀一边展示潮州工夫茶,一边笑谈日常生活。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让传承千年的文化浸润在城市肌理中,如此,古城定会绽放新光彩,持续“潮”起来。
(摘编自李洪兴《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的“原汁原味”》《人民日报》2024年6月18日)
材料三:
灯光渐暗,音乐渐起,江西南昌方言传承基地——贵林社老茶馆里座无虚席。追光灯再度亮起,演出现场氛围升温。台上相声演员长褂一甩,抛出精心设计的“包袱”,远道而来的游客一边品茶、一边互动,品味用南昌方言讲述的历史和故事,体验感“拉满”。让旅途充满“文化味儿”,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旅行时的选择。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走进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寻找百年大党的“青春密码”;头戴簪花、身着马面裙在福建泉州古城找寻“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踪迹;跟随电影《长安三万里》在陕西西安感受大唐盛世的万千气象……随着旅游消费升级,人们的旅游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旅游不再只是“看山看水看风景”,而是日益向“观文品史、体验生活”转变。


浏览完整试题特别是对于年轻人而言,文化体验越来越成为他们注重的旅游内容。一项面向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发起的调查显示,选择旅行目的地时,超过七成的受访者看重旅游目的地的历史人文含量,如历史积淀、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等。“文旅”在“旅”也在“文”,如何更好推动文旅融合,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是文旅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风貌丰富多彩,地方文化各具特色,这也恰恰构成了各地吸引游客的独特文化魅力。因此,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需要注重把握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一段时间以来,县域旅游走红,许多县城成为网红旅游目的地。这背后,既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县域旅游配套服务体系日渐成熟等共性因素,也在于不少县城不断推出富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吸引了游客目光、提升了旅游品质。在河北正定县,独具韵味的古城、古香古色的巡游表演,让“头回客”变成了“回头客”。在湖北竹溪县,立足非遗山二黄戏曲打造的武陵不夜城给游客带来充满国风和烟火气的独特体验。从实践来看,只有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不“复制粘贴”、避免同质化,才能以有活力、有特色的文化产品激发文旅新动能。
推动文旅融合,并非只是原封不动地对文化进行呈现,而是要在守住历史文脉、文化精粹之“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达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目的。比如,参观博物馆渐成风尚,许多观众不再满足于拍照打卡,而是希望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这就要求博物馆在深入研究文物特点与价值的基础上合理布展,用好智慧导览、全息投影、增强现实等新技术新手段,以深入浅出、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文物故事。再比如,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借助新潮的玩法、丰富的民俗、个性的文创“出圈”,密码也正在于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守正创新,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历史文化更加可感、可知、可参与,这同样是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的内在要求。
当前,旅游业已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快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精心打造更多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特色文化和旅游产品,让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更好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既符合广大游客期待,也将孕育巨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摘编自邹翔《“文旅”在“旅”也在“文”》,《人民日报》2024年6月17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狂飙》《我的阿勒泰》等电视剧的热播,使得其拍摄地迅速“出圈”,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了当地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B. 作为土生土长 潮州人,郭金耀不仅热爱这座古城,更欣喜于它的点滴变化,并认为讲好文化故事能让游客感受深厚底蕴。
C. 作为江西南昌方言传承基地,贵林社老茶馆里常常座无虚席,这与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让旅途充满“文化味儿”有关。
D. 通过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推出富有特色的文化产品,河北正定县成功地吸引了游客的目光,成为了网红旅游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一座古城如果要持续地“潮”起来,就必须保护好城市文化遗存,并对其进行恰当地活化利用。
B. 现在人们的旅游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相较于纯粹的“看山看水看风景”,更看重旅游目的地的历史人文含量。
C. 旅游业已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更好地推动文旅的融合,是文旅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D. 近年来,影视助力文旅的跨界融合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加入借助影视作品宣传城市的队伍中。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三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湖州将先民发明的筑墩栽培技术与现代科技结合,解决柑橘种植难题,让小柑橘成为“致富果”。
B. 南京绒花非遗传承人把水墨画表现方式和绒花制作手艺结合,设计绒花新样式,博得广泛赞誉。
C. 歙县将传统徽文化与现代戏剧演出结合,推出“徽州府有囍”沉浸式戏剧演出,激发城市商业活力。
D. 李方玉在临摹馆藏兰竹花鸟作品真迹的基础上反复实践,画出了有新面貌、新意境的竹画作品。
4. 材料二摘编自李洪兴《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的“原汁原味”》。古城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的“原汁原味”指什么?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
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小李的家乡作为一个小众旅游景点,应如何谋求自身旅游业的长足发展?请根据材料三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B 2. B
3. C 4. ①要保留古城本来的面貌,保持其典型风格与特色不被外部世界所改变;
②活化利用时要突出古城的文化内核,讲好古城的文化故事。
5. ①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努力提升旅游品质。
②特色资源挖掘:积极挖掘或整合自然、文化资源,提升旅游品质。
③守正创新:紧跟人们的旅游需求,依托新技术新手段,对旅游体验形式加以创新。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影视作品、古城保护和文化旅游融合三方面的内容,凸显了文化在城市发展和旅游业中的重要性。材料一展示了影视作品对城市形象推广的影响;材料二强调古城文化保护与活化利用的重要性;材料三则提出文化体验在旅游中的角色,强调文化和旅游的深入融合。整体上,文章通过具体实例说明了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和传播对经济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引发了对如何创新和守正文化的思考。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能力。
B.“郭金耀不仅热爱这座古城,更欣喜于它的点滴变化”的“更欣喜”错误,原文“62岁的郭金耀生于斯长于斯,见证了古城的点滴变化”“郭金耀一边展示潮州工夫茶,一边笑谈日常生活”,并未体现他对于古城变化的看法,选项中“更欣喜”属无中生有。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现在人们的旅游……更注重旅游所带来的文化体验,更看重旅游目的地的历史人文含量”错误,原文材料三第三段“特别是对于年轻人而言,文化体验越来越成为他们注重的旅游内容。一项面向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发起的调查显示,选择旅行目的地时,超过七成的受访者看重旅游目的地的历史人文含量,如历史积淀、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等”,主要体现的是年轻人的旅游时更看重旅游目的地的历史人文含量,选项扩大了这一人群范围。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五段观点是推动文旅融合,要在守住历史文脉、文化精粹之“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A.是农业技术方面的发展;
B.只提及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C.既守住了传统徽文化,又对古城有了创新发展,激发商业活力,实现文旅融合,符合材料三第五段观点;
D.是绘画艺术创作方面。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
①首先理解这里的“原汁原味”的意思,根据“常年从事文保工作的方楚兰答得直接:‘格局一直没变。’”可知,“原汁原味”是指要保留古城本来的面貌;根据“‘850多岁’的广济桥横卧江面,老城内街巷纵横,一条牌坊街成为古城文旅特色区的‘中轴线’……高处有城楼城墙,近处有江水古桥,内里有小巷老厝,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自外而内”可知,“原汁原味”还指保持古城的典型风格与特色。
②然后理解“活化利用”,根据“上面 部分亭台楼阁被开辟为潮州非遗展室,非遗传承人在室外开展常态化演示,增强与市民游客的互动”可知,活化利用是指对古城进行改造时要突出古城的文化内核,比如此处被潮州非遗展室的部分亭台楼阁;根据“在他看来,牌坊街的每一个牌坊都有故事,讲好文化故事能让游客感受深厚底蕴”“一座城、一条街,要促进文旅发展、商业繁荣,就必须做好文化这篇大文章,让更多人知道文化的根、感受文化的脉”可知,“活化利用”还指讲好古城的文化故事,因为讲好文化故事能促进文旅发展、商业繁荣。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材料三“一段时间以来,县域旅游走红,许多县城成为网红旅游目的地。这背后,既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县域旅游配套服务体系日渐成熟等共性因素”的经验总结,结合题干“小李的家乡作为一个小众旅游景点”可知,小李的家乡作为一个的小众旅游景点符合县城成为网红旅游目的地的特点,所以小李的家乡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努力提升旅游品质。
②特色资源挖掘:根据材料三“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风貌丰富多彩,地方文化各具特色,这也恰恰构成了各地吸引游客的独特文化魅力”可知,各地风貌特点、地方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方面,所以小李的家乡应积极挖掘或整合自然、文化资源,包括但不限于传统节日、风俗习惯、民间艺术等。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旅游项目中,例如通过举办文化节庆活动、设置文化体验课程等形式,增加游客的文化体验感,提升旅游品质。
③守正创新:根据材料三“推动文旅融合,并非只是原封不动地对文化进行呈现,而是要在守住历史文脉、文化精粹之‘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知,要推动旅游发展,就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以小李的家乡应紧跟人们的旅游需求,依托新技术新手段,对旅游体验形式加以创造、创新,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黎明的河边(节选)
峻青
有一个时期,人们曾把我当成了英雄,说我在坚持昌潍平原的敌后斗争中打开了新的局面,表现得非常勇敢、顽强;可我清楚地知道:任何新的局面,都不是任何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够打开的。如果没有群众的支持,那么他就什么都做不成。就拿我夜间经过敌占区从永安到河东的这一段路上所遭遇到的情况来说,如果没有小陈一家人,我即使不被敌人打死也早就被河水淹死了,哪里还能有今天?所以,每到人们要我讲斗争事迹的时候,我第一个提起来的就是小陈。
那是一九四七年的秋天。清晨的河岸并不宁静。一场激烈的风暴就要卷来了。
陈家庄那边,突然响起了一阵嘡嘡的钟声,紧接着南面的村庄也响起来了,一村连着一村,一刹那,河西沿岸的好多村庄里,都响起了火急的钟声……
一场更大的风暴就要来了。
枪声越来越近了。西边的敌人已迂回到了果树林的边沿,伏在一条离我们不远的沙丘后面向我们射击,子弹像蝗虫似的在我们身边扑扑地乱飞,溅起了壕沟沿上的泥土,打断了蓬蒿的枝叶。
我们沉着地不还一枪,等待着敌人更靠前一些。可是,敌人很狡猾,他们始终不肯离开那条沙丘。突然,他们停止射击了,一个匪徒从沙丘后面探出头来,挥舞着一块红布,喊道:“别打枪,别打枪。”我认得说这话的就是才侥幸逃回去的那个匪徒,“小陈,你来看看,这是谁?”
小陈的脸色一下子就变得雪一样的苍白,站在沙丘上的原来是一个老大娘和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孩子。老大娘背绑着双手,满脸血迹,披头散发地站在沙丘上,河里的大风,把她的散发高高地扬起,把她吹得摇摇晃晃,但她用力地挺直了身子,仰着头,向着我们这边张望。那个小孩我认得是小佳,没有绑,但被折磨得面色苍白。他一只手拉着木棍子,一只手扶着妈妈,也向着我这面张望。当中有一个又黑又胖的匪徒,露着大肚子,紧挨着老大娘身边,站了起来。这时候那个挥红布的匪徒喊道:
“小陈,好好地听着,五爷要和你说话。”
“小陈,”那黑胖子的声音像只公鸭子,指着老大娘和小佳说,“小陈,你看见了没有?眼前有两条路:第一条,和你娘你兄弟一起死在这里!第二条,放下枪和你娘回家去过日子,你带的那几个八路,我们也保证宽大他们。好吧,给你讲清楚了,两条大路任你拣,要死要活一句话。”
我一听这话,气得头上直冒火星。我看看小陈,小陈苍白的脸色,突然变得火红,忽地端起枪来,就向着陈老五瞄准。可是,他的全身都在发抖,枪口在蓬蒿间闪闪地跳动,怎么也瞄不准,我拉了拉他的胳膊,低声地说:
“小陈,冷静点。不要放枪,别打着你娘。”
他叹了一口气,眼里涌出了两汪泪水,狠狠地用手背擦了擦,重又端起枪来。
正在这时,老大娘说话了:“孩子!”声音是那样爽朗而安静,“你在哪里?我怎么看不见你?”
“在这里,娘!”小陈在蓬蒿丛里大声地答道。
“孩子,你站起来我看一看你。——哦,不,不!你别站起来,孩子,你千万别站起来,你只叫我一声就行了。”
小陈的眼泪刷刷地淌下来了。
“娘!”他颤动着声音叫了一声。
“哎,好孩子!好孩子,你看得见我和你兄弟吗?”
“看见……”小陈再也说不下去了。
“好孩子,这就行了。打吧!”老大娘突然提高了声音说,“打!不要听老五这老狗的话,打死这些强盗,打吧!孩子,朝我这里开枪!”
“哥哥,打呀!打呀!快打呀!”小佳也急促地喊起来了。
沙丘上一阵混乱,匪徒们都兔子似的缩到沙丘后面去了。就在这时,小陈的冲锋枪响了。
那个挥红布的匪徒,没有来得及缩回去,就应着枪声,跌倒在老大娘的脚下了。
突然沙丘后面响了一枪,老大娘痛叫了一声,身子晃了一下,接着,就慢慢地、慢慢地向前扑倒下来了……
“娘啊!”小陈大叫了一声。
我的全身一阵颤抖,眼泪热辣辣地顺着脸颊直淌下来。我端起了枪,然而,沙丘上已经一个人影也没有了,匪徒们都缩在沙丘的后面,连小佳也被他们拉下去了。我看看小陈,小陈的嘴唇都咬破了,眼里冒着火一样的光,一动不动地望着躺在沙丘上的母亲。
“别打枪!别打枪!”
随着喊声,小佳又被推出了沙丘。接着,四五个匪徒,一个紧挨一个地尾随在小佳的身后,用小佳的身体挡着自己,飞快地向着堤下冲来。被匪徒们推着的小佳越来越近了,他的胸膛迎着我们的枪口。


展开余下试题沙丘后面的敌人又探出头来了,他们准备着冲锋。河岸上突然变得惊人的静寂,双方的枪都不响了,听得见小佳的急促的呼吸声,听得见隐在小佳身后的匪徒们越来越近的脚步声,听得见河里的波浪的呼啸声……突然,在这紧张的寂静中,响起了一个孩子的清脆而坚决的喊声:
“哥哥!你怎么停着?打呀!打呀!快朝着我打呀!”
我的全身一震,血液沸腾起来了。
小陈的呼吸也急促起来了,他端起了枪。但是,我拉了他一把:“别打!”
“打!打!”小佳急速地喊道,“给娘报仇!快打呀!哥,我身后就是陈老五,朝着我开枪吧!打!给娘……”
小佳的话突然停住了,一转身扑在匪徒身上,夺下了一个手榴弹,高高地擎在头上,拉开了弦。匪徒们被这意外的变动惊呆了,都木然地立在小佳的身边,眼睁睁地看着弹柄的导火管在吱吱地喷着白烟……
我的心狂跳起来了,用力地闭上了眼睛。
手榴弹轰然一声炸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把“我”当英雄,愿意听“我”讲述战斗故事,而“我”第一个要提起的是小陈,可看出小陈一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B. 第7段写到小陈和小佳的脸色的时候都用了“苍白”一词,但原因却各不相同,前者是因为畏惧,后者是因为被折磨。
C. 这篇小说在对战斗场面的详细描写中表现军民关系,目的在表现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者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D. 本文重在正面描写“沙丘之战”中小陈母亲和弟弟牺牲的场景;《百合花》则完全没有正面交代战争,重心在人物关系上。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善于运用人物对话和通过激烈的冲突表现人物性格,成功地刻画了小陈一家人崇高而又壮烈的英雄形象。
B. 作者把小陈放在生与死、同志与亲人的严峻考验中,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写出了他情感世界的丰富性。
C. “清晨的河岸并不宁静。一场激烈的风暴就要卷来了”等环境描写,营造惨烈氛围,助推情节发展,预示了小陈家人的牺牲。
D. 这篇小说的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凝练,口语化明显,整体上具有悲壮之美,洋溢着炽热的情感,充满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8. 人物语言折射人物心理,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我们需要倾听言语背后的“声音”。请仔细阅读下面这两段话,简要分析其所反映的说话人的心理。
甲:“孩子,你站起来我看一看你。——哦,不,不!你别站起来,孩子,你千万别站起来,你只叫我一声就行了。”
——《黎明的河边》(本文)
乙:(……果然,他一边走一边跟我嘟哝起来了。)
“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
——《百合花》
9.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我”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6. A 7. C
8. 《黎明的河边》:①牵挂、不舍。“孩子,你站起来我看一看你。”老大娘让小陈站起来是想看孩子最后一眼,与儿子诀别。②害怕、担心。不让小陈站起来是害怕孩子遭遇危险,表现出母亲对孩子的担忧。
《百合花》:自责、愧疚。小通讯员明白了新媳妇对被子的珍视,一为自己骂她“老百姓死封建”,二为她借出被子的深明大义而自责、内疚。
9. ①情节上,“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战斗生活的参与者,作者用“我”的切身见闻和感受,讲述了小陈母亲和弟弟的英雄壮举。“我”起到线索的作用,串联全篇。
②人物上,战斗中“我”一直劝说小陈“别打枪”“我的心狂跳起来了,用力地闭上了眼睛”等情节,用“我”的犹豫、不忍侧面烘托小陈的大无畏牺牲精神,使其形象更光辉伟大。
③叙述人称,小说运用第一人称叙事,拉近读者与小说的距离,加强了故事的真实性、生动性便于抒发感情。
【解析】
【分析】
【导语】《黎明的河边》通过紧凑的情节与人物间的对话,生动呈现出战争背景下的英雄主义精神。小说突出了小陈一家的崇高与悲壮,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刻画了人物的心理斗争和无私奉献。故事开头与结尾的环境描写增强了悲剧氛围,与紧张的情节相辅相成。文章形式简洁而富有张力,充分展现了革命者的勇敢和坚定信念,描绘了一幅感人至深、充满革命激情的历史画卷。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B.“前者是因为恐惧”错误。依据原文“别打枪,别打枪”“小陈,你来看看,这是谁”“小陈的脸色一下子就变得雪一样的苍白,站在沙丘上的原来是一个老大娘和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孩子”等内容可知,小陈脸色苍白是因为担忧而不是因为“恐惧”。
C.“目的在表现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者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错误。结合全文来看,小陈的家人是人民群众,所以这篇小说应该是旨在表现人民群众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D.“《百合花》则完全没有正面交代战争”错误。《百合花》是没有正面描写残酷冰冷的战争场面,不是完全没有正面交代战争,其中“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等语句是对战争的正面交代。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C.“预示了小陈家人的牺牲”错误。此处的环境描写并不能预示小陈家人的牺牲,是为小陈家人的牺牲作了铺垫。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艺术形象心理活动的能力。
在《黎明 河边》中的这段话反映了老大娘复杂的心理状态:
牵挂、不舍:“孩子,你站起来我看一看你”这句话表达了老大娘想要在最后时刻看到儿子的愿望,她的心中充满了对儿子的思念和不舍。她希望能够在生命结束之前,再次确认儿子的存在,表达她对儿子的爱和关怀。
害怕、担心:老大娘又改口说“你别站起来,孩子,你千万别站起来,你只叫我一声就行了”,这表明了她对儿子安全的极度担忧。她意识到如果儿子真的站起来,可能会成为敌人射击的目标,因此迅速转变了自己的要求,宁愿自己看不到儿子,也不愿意让儿子暴露在危险之中。这种转变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即使是在生死关头,她首先考虑的还是儿子的安全。
《百合花》中的这段话反映了小通讯员的心理活动:
自责、愧疚:小通讯员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给新媳妇带来了不便,甚至误解了她的善意。他提到“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的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这里的言语透露出他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特别是对于新婚夫妇来说,结婚被子是非常珍贵和个人化的物品。同时,他也为之前对新媳妇的态度感到羞愧,因为他说过“老百姓死封建”这样的话语,现在看来,新媳妇的行为实际上是非常大方和理解的,这让他更加感到自己的不当之处。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叙事人称作用的能力。
情节上的作用:作为故事的叙述者,“我”不仅是事件的见证者,而且是参与者。通过“我”的视角,读者得以了解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小陈和他的家人在面对敌人威胁时的英勇表现。因此,“我”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连接各个情节片段的线索作用,使整个故事更加连贯、完整。
人物塑造上的作用:“我”对小陈起到了侧面烘托的作用。文本中我的态度“别打枪!别打枪!”“我的心狂跳起来了,用力地闭上了眼睛”表现了我内心的犹豫不决和不忍心,而小陈几次端起枪,小陈的母亲和弟弟都要求我射击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四川省绵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