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7  2025-07-22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溪汇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溪汇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7页,20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前面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芡在分类学上隶属于睡莲科芡属,其俗名“芡实”是大众更为熟知的名称,其拉丁属名Eu—ryale是希腊神话中一位女妖的名字,由于这位女妖的所有发丝均为致命的毒蛇,因此她的名字被很形象地用来描述芡属全株具锐刺的形态特征。芡实成熟的果实近球形,因其顶部的宿存花萼狭长呈披针状而使整个果实形似鸡头,故在江浙一带又被叫作“鸡头米”,是当地传统的粮食作物,因其独特的风味而被列为著名的“水八仙”之一(其余“七仙”分别为茭白、莲藕、水芹、慈姑、荸荠、莼菜、菱角)。
除了极具特色的果实,芡实最为人们所赞叹的是它那巨大的叶片。这些近圆形的浮水叶片通常能长至1米直径,而在条件十分适宜的环境下其直径甚至能够长至接近3米,芡实是睡莲科内体型唯一能和王莲属相媲美的植物。然而在分类学上,芡实属的发现要早于王莲属,在亚马孙王莲被英国植物学家Robert Schomburgk发现之初,因为其同样具有巨大的浮水叶片,他将其归在了芡实属之中,命名为Euryale amazonica。后来,经过植物学家John Lindley的研究,王莲属才最终被成立并被认为与芡属有着非常密切的亲缘关系。虽然世界范围内睡莲科各属间的关系一直无法真正厘清,但从发现的先后顺序来看,与其说芡实像王莲,倒不如说王莲像芡实来得妥当。
同王莲一样,芡实的叶片也有着很好的承重能力,其原因就藏在它那叶背之下。从叶片的背面,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整齐的脉络结构——粗大的一级叶脉呈辐射状排列在叶片中心,而其间又有密集的次级叶脉做分割。这些叶脉纵横交叉,如同一张蛛网般覆盖在叶片之上,将整张叶片精细地分割成无数个大小相仿的单元。合理有序的叶脉系统代表了优秀的力学性能,给芡实叶片带来了良好的支持力和稳定性,使叶片得以平衡地漂浮在水面上。除此之外,芡实的叶脉之中还藏有许多气室,而这些气室则像是给叶片配上了量身内置的“救生圈”,为其带来了澎湃的浮力。因此,虽不像王莲那样足以承受一个小孩的体重,但作为难得的水面漂浮平台,芡实的叶片给许多水鸟提供了优秀的栖息环境,在生态系统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睡莲科的一员,芡实也有着十分标准的开花规律。在每一朵花开放之前的1-2日,花梗会逐渐将花苞顶出水面,直至感受到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它那厚实的苞片和花瓣方才陆续张开,并在8:00左右完全开放。而随着一天内光照的不断变化,约16:00-18:00,花朵便会逐渐闭合。如芡实花这般几乎“朝九晚五,从无加班”的作息着实是让人羡慕,然而在“八小时工作制”的背后,芡实却有着十分高效的办事效率。由于其花朵的寿命较短,甚至于单花完全开放的总时长仅约20小时,为了尽快顺利完成传宗接代的古老使命,新长出的花朵往往倾向于选取最短的路径以近垂直的方向冲出水面,哪怕是过程中有叶片遮挡,它也会毫不犹豫地将其顶破。而在花朵完成授粉后,花梗便会延长并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弯曲,将花头重新拖回水下,这一方面是由于水下环境较为稳定,相比暴露在空气中而言更适合果实的发育;而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给新生的花苞留出足够的生长空间。


浏览完整试题“鸡头米老了,新核桃下来了,夏天就快过去了。”这是汪曾祺对夏末的印象。每年的8-10月是芡实的采收期,此时便是采芡人一年中最为繁忙的季节。由于采摘下来的芡实十分容易变质,为了保证芡实的鲜嫩,整个收获过程便像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接力赛,采芡人往往要赶在日出之前就下到水塘采摘,然后运输至加工厂内,争分夺秒地在一天内完成剥壳、清洗、分级挑选等层层工序,最后经包装运输,方才得以按时交付给各地的市场。或许是记忆里的那碗桂花芡实汤实在过于惊艳,每年一到初秋芡实上市之际,立马就能吸引到大批拥趸,而这难得的时令风物,也早已在一代代老饕们寒来暑往的等待之中跨越了万千次四季流转,见证了一次次的朝代更迭。
早在周朝,芡实就是祭祀大典中必不可少的一样贡品,并且需要用专门的容器—筠(biān)进行盛放并由专门的筠人进行布置。《周礼》中记载,“加筠之实,菱芡栗脯”。菱角、芡实、栗子、肉脯四样食物,是行加筠之礼时的标配。除此之外,在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祭孔大典”中,孔子像前所陈的十筠(盐、藁鱼、枣、栗、榛、菱、芡、鹿脯、白饼、黑饼)之内亦包括芡实,并且需要按照“拣净实洁白者,颗颗砌起,下丰上锐,与筠相称”的标准进行码放。
可见芡实在传统文化之中有着十分独特的意义。
除此之外,芡实在古代还是一种重要的救荒本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言:“芡可济俭歉,故谓之芡。”而《本草汇言》之中也有记载:“年荒五谷之不登日歉。此物能济荒充食以疗饥,故曰芡也。”这种彼时常见于野生池塘、湖沼的大型草本,凭借着满身的锐刺,在古时以收获难度大而著称,但由于其种子淀粉含量高,在粮食歉收的年代,可是十分优良的救济粮。《资治通鉴》记载,唐宪宗元和十二年,淮西(今安徽省江淮地区)由于连年的战乱,粮食悉数供应前线战场,百姓无粮,饿殍遍野,因此百姓们便广泛“采菱芡鱼鳖鸟兽食之”。而在梁简文帝大宝元年,由于江南地区连年闹旱灾、蝗灾,粮食几乎绝收,民间不论富贵与否,皆无口粮度日。彼时的难民沿山谷、湖滨一路逃荒,穷尽草根、树叶、菱角和芡实等为食,然而菱角、芡实虽富含淀粉,但因为其独特的生长条件,在大旱之年必然减产,难民终是食不果腹,纷纷倒在了逃荒的路上。在这饥馑荐臻、天降丧乱的年代,“千时绝烟,人迹罕见,
白骨成聚,如丘陇焉”这样触目惊心的景象随处可见。
(摘编自徐一大《芡实—与人类跨越千年的相守》)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鸡头米”,芡实成熟的果实近球形,其顶部的宿存花萼狭长呈披针状而使整个果实形似鸡头,故被叫作“鸡头米”。
B. “救生圈”在文中是指芡实的叶脉之中藏有许多气室,而这些气室能给叶片带来澎湃的浮力。
C. “八小时工作制”,芡实的花朵在上午八点左右完全开放,下午四点至六点,花朵逐渐闭合,因其办事效率十分高,故称“八小时工作制”。
D. “加筠之实”在文中指周朝祭祀大典中需要用专门的容器——贫进行盛放的菱角、芡实、栗子、肉脯等贡品。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芡实叶片不仅巨大,而且有良好的支持力和稳定性,有澎湃的浮力,能够给许多水鸟提供优秀的栖息环境。
B. 新长出的花朵往往倾向于选取最短的路径以近垂直的方向冲出水面,是因为芡实花朵的寿命较短,且带着“使命”。
C. 芡实在一代代老饕们寒来暑往的等待之中跨越了万千次四季流转,见证了一次次的朝代更迭,这证明了人们对芡实的喜爱。
D. 芡实是常见的时令风物,产量高于一般的水作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祭孔大典”中,孔子像前所陈的十笺之内也包括了芡实。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芡,俗名“芡实”,拉丁属名Eu—ryale,我国属名“鸡头米”,为“水八仙”之一,既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贡品,又是一种重要的救荒本草。
B. 芡实与王莲非常相似,是体型唯一能和王莲相媲美的植物,所以在分类学上将它们归在了同一科,两者有着非常密切的亲缘关系。
C. 《本草纲目》及《本草汇言》中的相关记载都论证了芡实在古代时虽收获难度大,但在粮食歉收的年代,是十分优良的救济粮。
D. 芡实虽富含淀粉,但需要一定的生长条件,在大旱之年必然减产,在饥馑荐臻、天降丧乱的年代,终是无法满足难民们饱腹的需要。
4. 为什么说芡实在传统文化之中有着十分独特的意义?
【答案】1. C 2. D
3. D 4. ①在周朝,芡实就是祭祀大典中必不可少的一样贡品,且要用专门的容器盛放,由专门的人进行布置。
②芡实是行加筠之礼时的标配食物之一。
③“祭孔大典”中,孔子像前所陈的十筠之内亦包括芡实,且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码放。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详实的描述和丰富的历史背景,全面展现了芡实在植物学、文化及历史上的多重意义。文章不仅介绍了芡实的植物学特征,如巨大的叶片和独特的开花规律,还深入探讨了其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如祭祀贡品和救荒本草的角色。通过引用古籍和民俗,文章成功地将芡实与人类历史紧密联系,展现了其跨越千年的文化价值。整体而言,文章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既具科普性,又富文化深度,是一篇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佳作。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因其办事效率十分高,故称‘八小时工作制’”因果关系错误。由原文“在每一朵花开放之前的1-2日,花梗会逐渐将花苞顶出水面,直至感受到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它那厚实的苞片和花瓣方才陆续张开,并在8:00左右完全开放。而随着一天内光照的不断变化,约16:00-18:00,花朵便会逐渐闭合”可知,称“八小时工作制”是因其花朵绽放的时间是八小时,于是仿用为“八小时工作制”,与办事效率无关。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D.“产量高于一般的水作物”于文无据。文中只提到芡实巨大的叶片、在传统文化之中有着十分独特的意义。在古代还是一种重要的救荒本草,没涉及产量问题。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判断推理的能力。
A.“我国属名‘鸡头米’”错误。由原文“在江浙一带又被叫作‘鸡头米’,是当地传统 粮食作物”可知,只是在江浙一带被叫作“鸡头米”,是一种别称。
B.“……所以……”错误。文中只说“芡实是睡莲科内体型唯一能和王莲属相媲美的植物”,没有明确分科的具体原因。因果关系于文无据。
C.“《本草纲目》及《本草汇言》中的相关记载都论证了芡实在古代时虽收获难度大”错误。原文只说“这种彼时常见于野生池塘、湖沼的大型草本,凭借着满身的锐刺,在古时以收获难度大而著称”,《本草纲目》及《本草汇言》中的相关记载并没有论证芡实在古代时收获难度大。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结合“早在周朝,芡实就是祭祀大典中必不可少的一样贡品,并且需要用专门的容器—筠进行盛放并由专门的筠人进行布置”可知,在周朝,芡实就是祭祀大典中必不可少的一样贡品,且要用专门的容器盛放,由专门的人进行布置。
②结合“菱角、芡实、栗子、肉脯四样食物,是行加笾之礼时的标配”可知,芡实是行加笾之礼时的标配食物之一。
③结合“孔子像前所陈的十笾(盐、藁鱼、枣、栗、榛、菱、芡、鹿脯、白饼、黑饼)之内亦包括芡实,并且需要按照‘拣净实洁白者,颗颗砌起,下丰上锐,与筠相称’的标准进行码放”可知,“祭孔大典”中,孔子像前所陈的十笺之内亦包括芡实,且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码放。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万古愁
刘晓峰
两千五百多年前,在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孔子和赫拉克利特面对一条河,都说了一句非常有影响的话。河边的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河边的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
对于赫拉克利特,河流是不动的河床构成的空间,流动的河水代表着一个个流动的时间点。当人涉足水中,每一刻流过河床的河水,都是互不重复的时间点。如此面对河流的赫拉克利特,思考的核心是变动。在他那里,万物永远是变动的。是永远按照一定尺度和规律变动的世界,万物按照一定的逻辑生成和互相转化,变动是世界的根本。“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永远不断地更新”。
而孔子所面对的,是一条中国的河。这条河上面是中国的天,周边是中国的世界。这片中国的天,是“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的天。循环往复的春夏秋冬,在这个时代已经被赋予非常丰富的文化含义。这是中国的世界,有一个宇亩的中心在天上,叫北斗,“为政以德,若群星之拱北斗也”,这个天空下有一个和其中心对应的大地的中心,叫成周,由天心与地中构成的中国时空里,是中国的礼乐世界,那是孔子一生醉心其间并力图恢复的世界。立身这样一个世界中,是一生致力于“克己复礼”的孔子。
立身河边的孔子,面对时间不舍昼夜、永无休止的流逝,感慨的是消逝不已、一去不返的人生时光。言语短短,直接而感性,在人类文明的这一极,他创造了中国人思考人与时间这一主题影响深远的祖型。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文化表现的基本祖型。这种祖型拥有核心传播力量,注定在未来的历史中反复出现。当其反复出现时,会展开得摇曳多姿、色彩斑斓,而内部却又栉比鳞次,秩序自在,万变不离其根本。思考这种文化祖型时,我常想到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序言里谈到的那颗橡树的种子。按照黑格尔的看法,一颗橡树种子包蕴了这棵橡树展开的所有命题。“绝对理念”被局限在橡实硬壳中,但却拥有如何长成一棵树干粗壮、枝繁叶茂的橡树全部的程序编码。一棵橡树的生长,就是这套程序从硬壳脱出,在现实的世界里展开、物化,最后回归的过程。换成农民的话,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个民族时间文化表现的祖型,就是这个民族文化所孕育的文化种子。
站在河边的孔子,感慨如奔流不息的河流一样滚滚而去的时间,这意象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祖型,这就是人与河。是水边的中国。从古以来多少读过《论语》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记住这句话,头脑中都会浮现一个画面:瘦高的夫子站在河边,面对河水感慨岁月流逝。①人与河构成“水边的中国”,这直接、感性、充满张力的意象,仿佛是一块千万度高温下碳元素突然聚变而成的单质晶体,金刚石一样的简单结构中折射出纯粹的美,让我们从任何角度观赏,都看得到一份彻底的通透和灿烂。
我们身边有两种时间,一种是直线型的,是我们生命的过程;一种是循环型的,是大自然春夏秋冬的循环变换。生命从小到大,从婴儿到老人,是个一去不返的过程。人终究还是要直面有限生命的悲哀:在循环不尽的自然时间面前,人生一去不回头的有限生命是那么短暂,那么不可倚恃——美好永远是一瞬,青春紧连衰老,鲜花后面就是坟墓,所有你拥有的,都注定会失去。②一念到此,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就是生而为人便永远挥之不去的万古愁。从孔夫子开始,“人与河”成了中国文学有关永远流逝的时间与有限的生命的思考最感性、最经典、最基础的意象结构。这结构仿佛是一个高级而神秘的装置,平时藏在我们的生活中,但只要遇到有缘人触碰机关,大幕的一角就会为他徐徐拉开,他会幸运地成为主角登场。
③让我们沿着文化的长河,回首细数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播下的这颗种子飘然落于中国这块肥沃的土地上,长出过怎样丰硕的果实。
王羲之在兰亭曲水流觞之间触动了人与河的装置,以《兰亭集序》的笔触伸向人与时间,发出了“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感叹。一首《春江花月夜》在人与河流之间搭建起“复绝的宇宙意识”。“逝者如斯夫”在这首诗里流转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叩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个体生命的短暂在李白这里碰撞上奔腾不息的黄河激越出的一份苍凉,横绝千古。这份苍凉来自我们有限的生命直面流逝的时间,是“与尔同销万古愁”的侃快。如果说孔老夫子的目光是追随河流流逝而去,《登高》中老杜却是迎着长江不尽的滔滔江水,在万木萧瑟中凝视自己悲情的命运。东坡是写水的圣手,但只有等到被贬黄州,滚滚长江水唤起他对三国往事的追怀,才真地触动了人与河流的装置。江水滔滔奔流东去,大江恒在。变与不变、有限与无限、人与自然之间,苏东坡为人找到了精神的落脚点……
川上之叹,中国人永远的惆怅。蓦然回首,过去的两千五百年间,古代文人沿着人与河这一祖型思考人与时间的关系,留下了诸多深邃哲思和多彩文字。我心头禁不住萌发悠然之思:河在那里,人在那里,未来走进这个序列的,还会有谁呢?④仰首天际,一轮明月缓缓升起,身旁漫衍开去的,竟然已是人间苍茫的万古愁情。
(有删改)
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 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把人与河描述为中国文化的祖型,孔子在河边的感叹将无尽时间的流逝对比下,人与时间的关系之思印刻在中国文化中。
B. 作者认为在循环不尽的自然时间面前,人生一去不回头的有限生命是短暂而易逝的,没有人可以从这样的悲哀中挣脱出来。
C. 苏东坡触动了人与河流的装置,为人找到了精神的落脚点,即在变与不变、有限与无限、人与自然之间求得内心的平衡。


展开余下试题D. 川上之叹是中国人永远的惆怅,由孔子拉开序幕,而后众多文人走进这条文化之河,他们的感悟摇曳多姿又精彩纷呈。
6. 下列对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用高温下聚变而形成的单质晶体,形象生动地突出了“水边的中国”这一意象虽然简单但通透而灿烂。
B. 句子②作者化用曹操的诗句,表明人们都会为生命的短暂而产生挥之不去的忧思,鼓励人们把握时间,奋发有为。
C. 句子③承上启下,由孔子开创中国古典文学一个祖型的内容,转入援引王羲之等文人关于“人与河”的生命之思。
D. 句子④收束全文,一轮缓缓升起的明月映照着苍茫的万古愁情,意境悠远,含蓄蕴藉,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7. 文中的“河”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5. B 6. B
7. ①孔子和赫拉克利特面对的河流,是自然意义上的河。
②消逝不已、一去不返的人生时光。
③承载了中国传统文人对自然永恒与生命短暂的哲思的历史文化之河。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以“河”为线索,探讨了中西文化中关于时间与生命的哲学思考。通过孔子与赫拉克利特的对比,展现了东西方对时间的不同理解:赫拉克利特强调万物的变动,而孔子则关注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短暂。文章将“人与河”作为中国文化的祖型,揭示了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深远影响。从孔子的“逝者如斯夫”到后世文人的创作,河成为时间、生命与自然的象征,承载了中国人对生命短暂与永恒的忧思。全文意境悠远,情感深沉,展现了“万古愁”这一永恒主题。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没有人可以从这样的悲哀中挣脱出来”错误。该句表述不准确,过于绝对。结合原文,作者认为“美好永远是一瞬”,我们所拥有的“都注定会失去”,想到此进而“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但是后文写到李白带来了“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感叹,苏东坡为人们找到了精神的落脚点,虽然“江水滔滔奔流东去”,但“大江恒在”,并不是该句所说没有人可以挣脱。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句子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B.“鼓励人们把握时间,奋发有为”错误。“一念到此”是指上句作者想到“人终究还是要直面有限生命的悲哀”,面对人生短暂,美好终将逝去,所以“忧从中来”,并且“不可断绝”,于是发出了“这就是生而为人便永远挥之不去的万古愁”的感叹,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短暂的无奈和感叹,并没有鼓励人们把握时间,奋发有为的意思。该句无中生有。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物象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①表层含义:开头提到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与赫拉克利特“在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面对一条河,都说了一句非常有影响的话”,这里的河是自然意义上的河。
②深层含义:“逝者如斯夫”一句形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所以立身河边的孔子,面对时间不舍昼夜、永无休止的流逝,“感慨的是消逝不已、一去不返的人生时光”,所以“河”喻指的人生时光。
③文章不仅写了孔子关于“河”的感叹,还记叙了历史上中国的文人墨客关于时间、生命与自然的哲思。王羲之在兰亭曲水流觞之间发出了“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感叹,《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发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叩问,苏东坡感叹“江水滔滔奔流东去,大江恒在”,揭示时间易逝,自然永恒,所以这里的“河”也指中国传统文人对自然永恒与生命短暂的哲思的历史文化之河。
二、古代诗文阅读(4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①,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饋②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磷辟为府僚佐。磷起兵,逃还彭泽。磷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注】①有道:唐时选举科目之一。②饋(hui):洗脸。
8.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字母涂在答题卡上。
释A囚B辟为C参谋D未几E辞职F李阳冰为当G涂令H白依之。
9.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名字。对人称字,以表尊敬。
B. “因以命之”与“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因”字含义不同。
C. “与吴筠善”与“曲罢曾教善才服”(《琵琶行》)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
D. “饮徒”中的“徒”,表示“一类人”,与成语“徒有其名”的“徒”字含义相同。
10.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白年轻时就才华出众,益州长史苏颐见到他惊为“天才英特”,认为“少益以学”完全能赶上汉代的司马相如。
B. 李白才思敏捷,写文章一气呵成。他醉酒稍醒时,为玄宗撰制乐章,挥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而意精旨切,毫不停留思索。
C. 李白为人傲慢,放荡不羁。玄宗喜爱他的才华,多次宴请他。李白侍奉玄宗,经常喝醉酒,并多次让高力士为他脱靴子。
D. 安史之乱时李白曾在永王李磷幕下当僚佐,李磷失败李白论罪当斩。李白曾救过郭子仪,这时得郭子仪全力营救,最终免于被斩。
11.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
②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
12. 文中评价李白“骜放不自修”,请结合文章列举三处简要说明
【答案】8. DFH 9. D
10. C 11. (1)高力士素来贵重,因而以此为耻,便指摘他的诗来激怒杨贵妃。
(2)适值大赦,李白又回到寻阳,因事获罪下狱。
12. ①长大后,隐居岷山,好酒任侠。
②作为翰林供奉,却与酒徒在集市醉酒。
③不笼络权贵,让皇帝的宠臣高力士帮他脱靴。
④在宫廷以外的地方穿着宫廷锦袍,旁若无人。
【解析】
【导语】这篇文言文选自《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云南省玉溪”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