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3 2025-07-23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
高一第一学期期中阶段检测
语文
(清华附中高2024级 2024.11)
一、语文基础知识(本大题共5小题,共10分)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慰藉(jiè) 长篙(hāo) 石砾(lì) 罅隙(xià)
B. 百舸(gě) 守拙(zhuó) 訇然中开(hōng) 轻拢慢捻抹复挑(mǒ)
C. 吐哺(fǔ) 跬步(kuǐ) 薄言掇之(duō) 采之欲遗谁(wèi)
D. 大弦(xián) 自牧归荑(kuì) 木直中绳(zhòng) 君子生非异也(xìng)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长篙”的“篙”应读作“gāo”。
B.“守拙”的“拙”应读作“zhuō”。
C.“吐哺”的“哺”应读作“bǔ”。
故选D。
2. 下列选项中所有词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廖阔 说怿 斑斓 书生义气 B. 谈讌 铮嵘 羁鸟 钿头银篦
C. 激扬 青冥 脂膏 转轴拨弦 D. 列缺 仟陌 譬如 渚清沙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形的能力。
A.“廖阔”应为“寥廓”;“书生义气”的“义”应为“意”。
B.“铮嵘”的“铮”应为“峥”。
D.“仟陌”的“仟”应为“阡”。
故选C。
3.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枉用相存(问候) 虚室有余闲(静室)
B. 挥斥方遒(强劲有力) 烟涛微茫信难求(消息)
C. 渌水荡漾清猿啼(绿色的) 琵琶声停欲语迟(回答)
D. 假舆马者(虚假) 爱而不见(隐藏)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全部正确。
句意:屈驾前来探望我。
句意: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B.正确。句意: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错误。信:的确、确实。句意:大海烟波浩渺,瀛洲的确难以找到。
C.错误。渌:清澈。句意: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
正确。句意:琵琶声停止了,琵琶女想要回答又有些迟疑。
D.错误。假:借助。句意:借助车马的人。
正确。句意:躲藏起来不露面。
故选A。
4. 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误落尘网中 B. 天姥连天向天横
C. 大珠小珠落玉盘 D. 譬如朝露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误落尘网中”将世俗社会比作“尘网”,是比喻。
B.“天姥连天向天横”夸大天姥山的高大,是夸张。
C.“大珠小珠落玉盘”把琵琶声比作珠子落玉盘声,是比喻。
D.“譬如朝露”将人生比作朝露,是比喻。
故选B。
5.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诗歌305篇。《诗经》中的“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
B. “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具有慷慨悲凉、雄健深沉的风格特点。
C.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同时,他又是田园诗的创始人。
D. 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于唐代以后出现,我们学过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属于近体诗。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梦游天姥吟留别》就属于近体诗”错误,其应是“古体诗”。
故选D。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浏览完整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②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洲兼湖南安抚。乃度马殷①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瓦二,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③时江左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粜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④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②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祐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注释】①马殷:五代十国时期南楚开国君主。②史馆校勘:官名。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虞允文当国 当:主掌
B. 数沮挠之 沮:阻止
C. 强籴者斩 籴:买米
D. 弃疾雅善长短句 雅:优雅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先以缗钱五万 以米舟十之三予信
B. 帝嘉之 旦且祭之
C 时枢府有不乐之者 出责监办者
D. 于是连樯而至 文成而声始息
8. 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议不行 (辛弃疾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 卒不能夺 士兵们没能够抢走他的权力
C. 期一月飞虎营栅成 辛弃疾指令监办的官员必须一个月建成飞虎营栅
D. 若鸣其不平 好像在鸣发他心中的不平之气
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辛弃疾进言时态度强硬直露,触怒了皇帝,导致皇帝一怒之下坚持恢复和谈。
B. 第③段辛弃疾颁布法令“闭粜者配,强籴者斩”,可见其做事雷厉风行、手段刚猛。
C. 第③段辛弃疾甘冒风险拨粮救助信州民众,言行令人感佩,事后得到了皇帝的褒奖。
D. 第④段中“加赠少师,谥忠敏”这一史实,表明后世对辛弃疾一生伟大功绩的肯定。
10. 第②段中写到辛弃疾“慷慨有大略”,你如何理解这句话?本段中哪些事件体现了辛弃疾这样的特点?
【答案】6. D 7. D
8. B 9. A
10. 理解:有远大志向,性格刚毅,有深谋远虑。
事件:
①辛弃疾主持飞虎营砦栅的修建,不顾枢府阻挠,藏起皇帝诏令,最终坚持建成,飞虎军雄镇一方,成为江上诸军之冠,可见他志向远大,性格刚毅;②建飞虎营所需经费巨大,辛弃疾都能斡旋办成;因秋雨而无法造瓦,辛弃疾动员居民每家献出沟檐瓦二十块,没有二天都齐备了,可见他做事有谋略。
【解析】
【导语】这篇文言文段落描述了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在军事、政治和文学上的才能与贡献。文章从多个方面刻画了辛弃疾的形象:为人正直,持论劲直;在管理和建设军队时,有着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执行能力;在面对灾荒时,他果断采取措施,快速稳定民生。同时,辛弃疾的词作“悲壮激烈”,为后世所传颂,反映了他的文学才能。总体而言,文章展现了辛弃疾作为爱国将领和文学大家的多重角色及其对国家的贡献。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当时虞允文主持国政。
B.正确。句意:屡次阻挠辛弃疾。
C.正确。句意:强买粮食的杀头。
D.错误。雅:一向。句意:弃疾一向擅长作词。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相同。都是介词,拿。句意:先拿铜钱五万到广西买了五百匹马。/就拿米舟十分之三拨给了信州。
B.相同。都是代词,指辛弃疾。句意:皇帝嘉勉他。/准备天亮将祭祀他。
C.相同。都是代词,……的人。句意:当时枢府中有不乐意这样做的人。/出去严责监办的人。
D.不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句意: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来到。/文章写成而声音才停下。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卒”,最终;“夺”,改变。句意:(阻挠者)最终也没能改变他的想法。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触怒了皇帝,导致皇帝一怒之下坚持恢复和谈”错,原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可见文中没有说辛弃疾触怒了皇帝,也并非因为皇帝发怒而恢复和谈,而是因为讲和刚刚停当,他的建议没有被施行。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理解:“慷慨”,充满正气,情绪激昂,这里指辛弃疾有远大志向,性格刚毅。“大略”,大的谋略,指有深谋远虑。
事件:
根据“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可知,辛弃疾主持飞虎营砦栅的修建,不顾枢府阻挠,藏起皇帝诏令,最终坚持建成,飞虎军雄镇一方,成为江上诸军之冠,可见他志向远大,性格刚毅;
根据“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瓦二,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建飞虎营所需经费巨大,辛弃疾都能斡旋办成;因秋雨而无法造瓦,辛弃疾动员居民每家献出沟檐瓦二十块,没有二天都齐备了,可见他做事有谋略。
展开余下试题
参考译文:
①辛弃疾字幼安,齐地历城人。当时虞允文主持国政,皇上下决心要恢复失地,弃疾趁机论述敌我形势以及晋汉两代的人才,持论正直。因为讲和刚刚停当,他的建议没有被施行。
②留守叶衡平素很器重他。叶衡入朝为相,极力向朝廷推荐弃疾胸怀大志深谋远虑,皇上就召见了弃疾。不久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就丈量原先马殷营垒的房基,修建新的营垒,准备招步兵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拿铜钱五万到广西买了五百匹马,皇上又下诏命令广西安抚司每年捎带买三十匹。当时枢府中有不乐意这样做的人,屡次阻挠辛弃疾,(但)辛弃疾反而干得更加努力,(阻挠者)最终也没能改变他的想法。各种费用上万计,弃疾善于斡旋,事情都马上解决。进谏的人把弃疾聚敛财富的事上奏给了朝廷,朝廷就下发了御前金字牌,让他日落的时候停止作罢,弃疾接过来把它藏了起来,出去严责监办的人,定期一月要建成飞虎营栅,违背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飞虎营如期落成,弃疾上书陈述事情的经过,画好图纸呈给皇上,皇上于是才消了气。当时连续下了几月的秋雨,有关部门说造瓦很困难,弃疾问:“必须要用多少瓦?”回答说:“二十万。”弃疾说:“不要担忧。”命令厢官除官舍神祠之外,动员居民每家献出沟檐瓦二十块,没有二天都齐备了,僚属都很叹服。军队建成,雄镇一方,是江上各部队中最好的。
③当时江西一带发生严重饥荒,皇帝命令弃疾督办赈灾工作。刚一到灾区,弃疾就在通衢大道张榜说:“囤积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接着下令全部出公家的官钱银器,号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分别推举有实际才能的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借贷钱物,等到他们领命运回籴来的粮食,不取利息,约定月底到城下销售。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来到,粮价自行降低,百姓赖此得以度过饥荒。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拨米救助,部属都不答应,弃疾说:“都是一样的老百姓,而且都是皇上的子民。”就拿米舟十分之三拨给了信州。皇帝嘉勉他,给弃疾进一级俸禄。又因为谏官弹劾丢掉了职务。
④弃疾一向擅长作词,他写的词风格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咸淳年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路过弃疾墓旁庙宇,听到有急促的声音大呼于堂上,好象鸣发他心中的不平之气,自傍晚至半夜不断声,枋得拿着蜡烛写作文章,准备天亮将祭祀他,文章写成而声音才停下。德佑初年,枋得向朝廷请示,朝廷加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忠敏。
三、诗歌阅读(本题共2大题,共23分)
(一)(共14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小题。
曲江二首
杜甫
其一①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②,苑边高冢卧麒麟③。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其二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乾元元年,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谏言,被皇帝疏远冷落,频遭贬官。曲江:又名曲江池,是唐朝长安城南的一处游览胜地。②巢翡翠:指楼堂废弃,引来翡翠鸟筑巢。③卧麒麟:指墓前麒麟状石雕因荒废而倒卧。
11. 下列对杜甫《曲江二首》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一》颔联写春花欲谢,急须行乐。“且”是“姑且”的意思,“莫厌”即不推辞,描绘了诗人借酒消愁的画面。
B. 《其一》颈联描写小堂筑起鸟巢,石麒麟倒卧在地,以小见大,意在反映社会凄凉之景,表达了诗人的厌战之情。
C. 《其二》首句写典当衣物,“日日”“春衣”见其燃眉之急,表现诗人穷困潦倒,只能借醉酒来排遣悲愁。
D. 《其二》尾联中“传语”即“寄语”,“风光”指明媚的春光,表现了诗人希望与美好的春光共存永在的心境。
12. 《曲江二首(其一)》“一片花飞”和“风飘万点”相对,构成了“以一写多”的组合关系,下面诗句中“一与多”的关系,与此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
A.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B.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白居易《长恨歌》)
C.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韩愈《听颖师弹琴》)
D.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
13. 你所在的清华附中某研学小组准备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研究杜甫的《曲江二首》,请完成以下任务:
(1)《其一》的首联和《其二》的颈联写出了怎样的春日景象,请分别作答。
(2)概括两首诗歌思想情感的共通之处。
(3)任选其中一首,分析其情景关系。
【答案】11. B 12. D
13. (1)《其一》的首联:描绘了花朵凋零、花瓣纷飞、漫天飘舞的景象,表现了春天将逝的情形。
《其二》 颈联:描绘了蛱蝶翩翩起舞,蜻蜓轻盈点水的春日景象,展现了春天的盎然生机和自然活力。
(2)两首诗都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消逝、时光流逝的哀愁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及时行乐的态度。
(3)《其一》通过花落、酒入唇、废弃的小堂以及荒废的高冢这些景物,描绘了一种荒凉、萧条的景象。诗人在写景中寄托了内心的愁绪与无奈,由春去花落引起了伤感,通过身边的景象描绘以及自我感受的叠加,表现出一种对人生短暂及浮华虚荣的深切感慨。
【解析】
【导语】杜甫《曲江二首》以春景为背景,借花落与风景描绘出萧瑟与凄凉。诗人以江头醉饮消愁、翡翠栖息荒堂暗示时世变迁及自身困顿。细腻的景物描写中蕴含对人生无常与政局冷暖的深刻洞察,情感悲慨而含蓄。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表现了诗人希望与美好的春光共存永在的心境”错误,“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的意思是让明媚的春光传递信息,愿我们共度这转瞬即逝的美好春光,暂时相互赏识,不要互相违背,表明诗人希望抓住眼前短暂的春光及时行乐,诗人此时更强调要在流转的风光中及时行乐,而非希望共存永在。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一片花飞”为局部,用来点出具体的落花;“风飘万点”为整体,展现了整片花树林被风吹动,花瓣如雨疾落的壮观场面。两者形成“一”到“多”的渐变关系,象征着由个人之愁而引出对于整体春日渐逝的伤感,加深了全诗的情感层次。通过一片花瓣的凋零,引发对整个繁花凋谢的感时伤怀,表现了诗人对春时伤逝的无奈和愁绪。
A.“一片”与“孤城”体现城池的孤独感,与“万仞山”(险峻群山)的衬托相结合,使孤城的形象更加突出,形成一种宏大而凄凉的意境。“一片孤城”与“万仞山”没有构成“以一写多”的组合关系。
B.“三千人”与“一身”对比,突出杨贵妃的独特和唐玄宗对她的专宠。“三千人”与“一身”没有构成“以一写多”的组合关系。
C.“百鸟群”与“孤凤凰”对比,强调了凤凰的尊贵和稀有。“百鸟群”与“孤凤凰”没有构成“以一写多”的组合关系。
D.“一枝梧叶”与“多少秋声”诗句巧妙地运用了“一与多”的关系,“一枝梧叶”作为秋天的象征,似乎微不足道,但它却与“多少秋声”的宏大形成对比,衬托出无限秋声的浓烈氛围。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1)《其一》的首联:通过“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描绘了春天即将结束时的景象,展现了花瓣在风中飞舞、纷纷凋零的场景。
展开余下试题
《其二》的颈联:“深深见”和“款款飞”形象地展现了蝴蝶和蜻蜓在暖春中的悠然自在,蝴蝶在花丛深处穿梭往来,蜻蜓在水面款款而飞,渲染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春景。
(2)《曲江二首》是杜甫在被皇帝疏远、屡次遭贬的背景下创作的。两首诗都体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以及在世事无常、身处逆境时,希望借助春日美景和饮酒来排遣忧愁、慰藉心灵。无论是《其一》中的花飞、酒入唇,还是《其二》中的醉酒归来、短暂相赏,诗歌都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看透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尽管具体描写对象不同,但都传递出一种在有限人生中努力寻求些许欢乐的情感。
(3)《其一》情与景的关系:首联“一片花飞减却春”以花落象征春天的衰减,紧接着“风飘万点正愁人”通过春光凋谢引发愁苦。颈联“巢翡翠”表示小堂已废弃到鸟儿能够在里面筑巢,“卧麒麟”指苑边的陵墓因荒废而使墓前的石雕麒麟倒卧在地。这些荒凉、萧条的景象不仅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景物是诗人心境的外化,情感通过景物传达得更为深刻。
《其二》情与景的关系:颈联中的蝴蝶穿花、蜻蜓点水的细腻描绘,表现出春日的生机盎然。尾联将诗人的人生感慨与对春光的流转之叹结合,既有对美好事物短暂的惋惜,也有诗人仕途不如意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希望珍惜眼前之乐的心情。
(二)(共9分)
阅读下面一首现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井
杜运燮
我是静默。几片草叶,
小小的天空飘几朵浮云,
便是我完整和谐的世界。
是你们在饥渴的时候,
离开了温暖,前来淘汲,
才瞥见你们满面的烦忧。
但我只好被摒弃于温暖
之外,满足于荒凉的寂寞:有孤独
才能保持永远澄澈的丰满。
你们只汲取我的表面,
剩下冷寂的心灵深处
让四方飘落的花叶腐烂。
你们也只能扰乱我的表面,
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
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
你们可用垃圾来使我被遗弃,
但我将默默地承受一切,洗涤
它们,我将永远还是我自己:
静默,清澈,简单而虔诚,
绝不逃避,也不兴奋,
微雨来的时候,也苦笑几声。
14. 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善用对比和象征手法,看似写井,实则写人,表现其不事喧哗、甘于寂寞的生命态度。
B. 诗人通过描绘“草叶”“天空”“浮云”几个意象,表现“井”的世界虽简单,但完整和谐。
C. “黑暗的地层”指出“井”面对的险峻处境,表明生命力量根源于现实给予的苦难与黑暗。
D. “洗涤”“垃圾”之后,“我将永远还是我自己”,写出“井”在默默承受中的高洁与自持。
15.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划线句含义的理解。
【答案】14. C 15. “井”虽然身处荒凉之地,但它并不因此感到悲伤或不满;人们在面对孤独和寂寞时,也可以积极地看待自己所处的环境,从中寻找成长的机会。
【解析】
【导语】杜运燮的《井》通过象征性描写,以“井”作为内在性格的隐喻,表达个体坚守内心宁静与独立的信念。诗中“草叶”“浮云”等意象构筑出宁静的世界,而深埋于“黑暗的地层”,则体现出与宇宙的连结及深沉思考,传递出甘于孤独且坚定不移的生命态度。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能力。
C.“表明生命力量根源于现实给予的苦难与黑暗”错误,“井”的生命力和源泉来自它深藏地下的部分,这个部分与外界的喧嚣隔绝,象征着一种内在的力量和宁静,这种力量不是来源于外在的苦难,而是源自内心的平和和自我修养。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的能力。
“满足于荒凉的寂寞”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于孤独的一种正面理解,同时也传达出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井”虽然被置于一个相对孤立的位置——“被摒弃于温暖之外”,但它并没有因此而沮丧或怨恨。相反,它选择了接受并拥抱这份孤独,认为这是保持自身纯洁和完整的关键。它从孤独中找到了自我价值和存在的意义。这种态度启示人们,在遭遇困难和挑战时,不应消极逃避,而应积极面对,并从中学到东西,从而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如果用人工去雄杂交,就得一朵花一朵花进行,产生的种子数量极为有限,不可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雄蕊不育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然后用其他品种的花粉去给它授粉杂交,产生出用于生产的杂交种子。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甚至有著名学者断言这“不可能”。还有学者认为,像水稻这样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无法应用于生产。在独立开展杂交水稻研究很长时间之后,袁隆平才从国外资料中了解到,早在1926年,美国的琼斯就发现了水稻杂种优势现象。最早开展这项研究的是日本的科学家,时为20世纪50年代。此外美国、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科学家也相继开始了这项研究。尽管实验手段先进,但都因这项研究难度确实太大,无法在生产中得到应用。
袁隆平不打算退却,他很清楚他拥有的有利条件是其他国家科学家少有的:进行这项研究,中国有中国的有利条件,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又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有辽阔的国土和充足的光温条件,海南岛是理想的天然温室,育种者的乐园;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组织科研协作攻关;有党的正确领导,任何困难都可以组织力量克服。直到今天,袁隆平都对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关在全国13个省区的18个科研单位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感慨不已,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绝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世界瞩目的成果。
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两年后,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雄性的不孕性》发表,它宣示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和实现途径,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取材于沈英甲的文章)
材料二: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钟扬为什么要收集种子?
“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青藏高原这个占我国领土面积1/7的地区,植物种类占到了1/3,有些地方甚至百年来无人涉足,植物资源被严重低估。”钟扬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这样介绍。
他扎根在此,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
对钟扬来说,采种子是一件乐事。“作为一个植物学家,我最喜欢的植物是蒲公英,如果发现它开花并且结了种子,我会用手抓一把,一摊开里面一般有200颗
上一篇: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下一篇: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北京市海淀”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