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大附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练习 高一语文 本试卷共7页,共100分。考试时长120分钟。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0分。选择符合下列各题要求的选项,完成1-5题。 1. 下列选项中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寥廓(liáo) 迤逦(yí) 返璞归真 穿流不息 B. 发怔(zhèng) 罅隙(xià) 危如累卵(lěi) 好高骛远 C. 瓜葛(gé) 胡诌(zōu) 呱呱坠地(gū) 情随世迁 D. 木讷(nè) 着恼(zhuó) 振聋发聩 真知灼见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首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美食类纪录片,片中由近距离拍摄呈现出的各类食材的纹理构造,带给观众焕然一新的审美感受。 B. 在这台充满文化历史韵味的演出中,歌手惟妙惟肖地演唱,把观众带到了美妙的文化之旅中。 C. 尽管互联网已经发展了数十年,但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势头方兴未艾,新的技术和应用层出不穷。 D. 如今人们面对美味佳肴,却常常味同嚼蜡,是物质生活过于丰富,还是人们的味觉退化了呢? 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闻一多是20世纪中国著名诗人,提倡写新格律诗。《红烛》是他的代表作,其中的诗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既是对红烛精神的提炼,也是诗人对自己的勉励。 B.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别称《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 C. 辛弃疾字幼安,与易安居士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不同于李词的婉约风格,辛弃疾与苏轼并称“苏辛”,是豪放派代表人物。 D. 荀子名况,字卿,春秋末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人性本恶”,《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揭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 4.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 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势拔五岳掩赤城 拔:超出 声非加疾也 疾:迅速 B. 山不厌高 厌:厌恶 枉用相存 存:问候 C. 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 如今有谁堪摘 堪:能够 D. 栗深林兮惊层巅 栗:战栗 功在不舍 舍:停止 5. 下列选项中特殊句式类型不相同的选项是( )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咨臣以当世之事 B 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 多情应笑我 士卒多为用者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吧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起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税收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唐吉可德》中的故事是唐吉可德的行侠其余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录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浏览完整试题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礼金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瓢泼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掷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6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B. 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C. 17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D. 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事各有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 B. 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 C. 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D. 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古板,已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 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 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 D. 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①,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②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茶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选自苏辙的《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文本二: 余闻江州东林寺,有陶渊明诗集,方欲遣人求之,而李江州忽送一部遗余,字大纸厚,甚可喜也,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唯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 选自苏轼《书渊明羲农去我久诗》 【注】①儋耳,即今海南儋县。②过,即苏轼之子苏过。 9.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癯:病弱 B. 子 我志之 志:记录 C. 自量为己必贻俗患 贻:遗留,留下 D. 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 悛:改,悔改 10.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图史为园囿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B. 每以家弊,东西游走 忽魂悸以魄动 C. 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 乃欲以桑榆之末景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展开余下试题1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B. 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C. 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D. 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12.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 现在将要把这些诗收集起来一并编录成书,用来留给后来君子。 B.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我性情刚直才智拙笨,很多事情都做不好 C. 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这就是我深深佩服陶渊明,想在晚年多少能学到他一点的原因啊。 D. 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后世的君子一定能加以正确评判的。 13. 根据选文内容,分析苏轼喜爱陶渊明的原因。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情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清风吹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子叹黍离①,处者歌式微②。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释:①黍离: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②处者:指役夫的家人。式微:出自《诗经》,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属于古体诗,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情。 B. 三、四句写鱼儿安然游于渌水之中,翔鸟自由地高飞云天,俯仰有致,意境开阔。 C. 七、八句借物象变化,既写出时间流逝,也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 D. 九、十句所运用的典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游子”和“处者”思亲盼归的情感。 15.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下列诗句运用了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 A.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B.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C.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D.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16. 这首诗与曹操的《短歌行》都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它们表达的情感有哪些不同? 17. 在下面文段中的横线上,填写出诗文原句。 (1)《沁园春•长沙》中“到中流击水,________?”表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凌云壮志。 (2)荀子的《劝学》中,表明作者对“思”与“学”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赤壁怀古》中,苏轼以酒祭奠江月,感叹人生似梦的句子是“人生如梦,_________”。 (4)《声声慢》中开头有七组叠词,看似平平淡淡无一愁字,却字字含愁,声声写愁,营造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乐效果,委婉细致地表达了词人的愁苦之情。这句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 (5)艺术手法会增强古诗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李白的诗句“________,日月照耀金银台”以奇幻的想象,把我们带入了瑰丽的仙界;《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巧用典故,借刘裕“_________,________”的壮举,表达了自己驰骋疆场、收复河山的雄心。 (6)诗歌常借助意象抒发情感,这些经典意象在古今诗文中各具风采。杜甫在《登高》中描绘秋叶飘落、江水奔涌,写道“________,________”抒发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借意象“鸟”“鱼”寄托情感,写道“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对世俗官场的厌倦,对精神自由的向往。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唐诗来过 天姥山下,班竹村口,接过一杯木莲花豆腐,我问: “大姐,你知道李白吗?” “我不晓得李白的。木莲花加了蜂蜜,吃了好的。” 她专注地核实着手机里我们转的木莲花豆腐钱,大概以为我们在找一个叫“李白”的村里人。 木莲花豆腐果然好喝,被初秋的暖阳轻轻裹着走了一段山路,这一杯清凉正合心意。踏上谢公古道,一张黛绿色的浙东唐诗之路地图立在道旁,曾被历史短暂悬置的巨大空间,此刻清晰地、具象地铺陈在我们脚下。 一首首唐诗、一桩桩往事、一个个传说,任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如脚底下的一片片光芒,细碎、璀璨、斑驳,如露如电,如梦如幻。从杭州至绍兴,自镜湖向南经曹娥江,入剡溪,经沃洲、天姥山,最后至天台山石梁飞瀑,一条长约200多公里,穿越方圆2万余平方公里的浙东唐诗之路,被千年时光冲刷得有点面目模糊,却依然古意悠悠。 1500多年前,谢灵运京城被贬后带领家仆几百人,从上虞南山一路披荆斩棘,伐木开径,自制前后齿可装卸的木屐,经新昌,过天台,至临海,打通了越州与台州、温州的通道。他未曾想到,留在这条古道上的履印,将被阳光、落叶、积雪覆盖,将被纷至沓来的脚印覆盖。李白来了,孟浩然、杜甫来了,贺知章、刘禹锡、温庭筠来了,400多位唐代诗人荟萃沃洲,漾舟剡溪,穿越古道,驰骋会稽、四明、天台三山,击节高歌,留下了东海般恢弘壮丽的1500多首唐诗,也留下了一条逶迤绝美的唐诗之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李白),“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杜甫),“漠漠黄花覆水,时时白鹭惊船”(朱放),“苔涧春泉满,萝轩夜月闲”(孟浩然)……在那段梦境般的时光里,浙东古道见证着人与自然的一见钟情、深情相拥,见证着每一位诗人的狂喜、痛哭、低吟、长啸。 为什么有这么多唐代诗人在浙东游弋讴歌,并将唐诗之路的内涵扩及到书画、音乐、哲学、伦理、民俗、经济、宗教、建筑等各个领域?它的魅力当然不只在山水。 这里是史前传说中“仙人所居”的蓬莱,更有秦汉文化与魏晋遗风的深厚积淀,流传着无数美妙的神话和传说。因此,诗人们不仅醉心于这片山水,更痴迷于寻访古人踪迹,效仿古人雅事。李白“入剡寻王许”,杜甫叹“王谢风流远”,王勃效王羲之行修楔事…… 唐诗之路,与万里长城、丝绸之路、茶马古道遥相呼应,千古遗韵在后人们的舌尖上、耳蜗里、笔底下、灵魂深处日夜回响。 班竹村深处的尽头,是一条通往天台山的必经之路。领我们走的村里人说,以前这个村叫斑竹村,村里人日子特别苦,觉得斑竹泪渍点点,寓意不好,后来改叫班竹村了。 有人说,还是斑竹好听。 有人说,总是日子好要紧。 昨日在下岩贝村路过一家客栈,见一把旧铜锁,拴着一枚铜钱和一个绣着莲花的蓝荷包,静静躺在客栈门廊的木台子上,像是被谁遗忘了。客栈敞着大门,楼上楼下没有一个人,仿佛一个摊着手脚躺在阳光里打盹的主人,静等着周末的又一波热闹,等城里人沿着古道上来,在此栖息一夜,看穿岩十九峰的平流雾,拍日出或日落。一把旧铜锁,一家小客栈,一碗热汤面,某个旅人面朝大山发着呆,突然再次相信美好,相信远方,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是一首珍贵的唐诗。 60多岁的菊莲邀我到她家坐一会儿,说要煮一锅红薯给我们吃,自己种的,刚挖,特别甜。她邀请的姿势是一边侧着身往家门口走,一边笑着伸出手像要牵过我的手。 毕竟曾是士族文化荟萃之地,一位普通的村妇,也温文尔雅,古道热肠。半小时后,红薯还未熟透,我往土灶里添了一把柴火,看火苗软软地舔着锅底,看菊莲揭开锅盖时,蒸腾的热气使她变成一个仙女。